第一篇:关于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关于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刘新池
2013年第7期 ——生态建设
近年来,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全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省林业仍处于现代化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资源不足、效率不高、经营粗放、机制不顺等问题,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最根本的出路和最紧迫的任务。
一、转变湖北林业发展方式是历史的必然
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建设“五个湖北”,最大的制约是生态环境,最短缺的是生态产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艰苦的任务是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在社会需求和自身规律双重作用下,转变湖北林业发展方式有着非常紧迫的现实必要性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转变发展方式是有效担当林业新使命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赋予了林业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要想担当起自身使命,在森林、湿地等生态建设空间刚性约束、政府投入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林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和产出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努力从行政推动转向市场推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调动更多资源要素参与林业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是林业适应湖北发展新形势的现实要求。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期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林业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强省富民贡献率。预计到2020年,全省人口总数将突破6500万人,GDP将突破4万亿元,而林地保有面积只有810万公顷,将比现在减少4.69%。根据国际通用的碳氧平衡法和生态服务功能法测算,要保证全省生态状况不发生大的退化,全省森林蓄积必须达到3.5亿立方米,比现在增加22.15%,单位林地产出率必须提高28.16%。生态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已使林业吸引投入显得更加困难;林区发展需要更高的成本;林农自身发展受到更多的局限。要让林业实现更好发展,林区得到更大进步,林农得以更快致富,就必须破除影响林业发展的各种障碍,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激活林业发展的自身活力;用新的机制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投资林业、凝聚更多的要素资源发展林业;用新的科技挖掘林业潜在生产能力,放大林业产出效益。
转变发展方式是林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后,林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得到了全世界高度重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以木材生产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森林多重功能得到更充分的认识,生态效益逐渐成为林业的第一效益,生态建设逐渐成为林业的首要任务,林业发展逐步迈入现代林业的新阶段。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林业、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林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林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林业、培育现代林农推
进林业,已逐渐成为新阶段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本质特征。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林业适应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过程。
二、转变湖北林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坚持把握一个大局(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五个湖北”的战略部署),高举两面大旗(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推进三大转变(观念转变、产业转型、机制转换),用好四大载体(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县、乡村绿化行动、生态文化论坛、绿色林产品交易会),抓住五个关键(改革创新、资源管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实现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北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所作为,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一)林业发展目标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主向追求三个体系最优化、三个效益最大化转变。在进一步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生态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着力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以优化发展环境、减轻经营负担、强化资源支撑、壮大市场主体为主要手段,着力打造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价值,不断加强生态文化传播,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着力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最大化。
(二)林业工作对象从以森林资源为主向多种生态资源转变。传统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要任务,以森林资源为关注核心,工作的主要战场是林地,经营的主要对象是林木。随着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进,湿地作为“地球之肾”,野生动植物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倍受关注,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地位。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三大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经营、开发,共同构成新时期林业工作的主体业务。
(三)林业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保障林业产品供给仍是林业生产第一位的任务。与此同时,随着森林经营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在森林和湿地总面积难有大的增长情况下,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既追求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追求安全高质高效,成为新时期林产品供给的基本原则。
(四)林业发展驱动力量由主要依靠增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转变。在劳动力、种苗、化肥、药械成本越来越高,资金、空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我省林业发展要想开创新的局面,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增长方式,走创新发展、集约经营的道路。真正向科技要潜力、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让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要素投入成为共同驱动新时期林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五)林业资金投入从主要依靠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市场主体多元投入转变。在进一步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发挥政府投入在林业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世界自然基金会、绿化基金会、湿地保护基金会等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态保护,发挥社会投入在林业建设中的补充作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切实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补血、鼓气,吸引更多企业和业主参与林业、投入林业,发挥业主投入在林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六)林业产业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快林业科技转化,大力发展设施林业,积极推进林业机械化,进一步完善林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切实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大幅度提升林业基地和加工产品的质量效益,扭转林业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劳动投入和资源消耗的不利局面。
(七)林业经营方式由家庭式分散经营向组织化规模经营转变。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成果,盘活森林资源,引导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推动林农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推进林业经营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
(八)林业劳动者由传统林农向新型林农转变。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林农培训,进一步抓好林业科技下乡,切实加强林业实用人才开发,全方位提高林农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林业专业技能,让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林农成为林业生产的主力军。
(九)林业科技从注重纸上出论文向注重实践出实效转变。完善林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专家推选时着重向实践成果突出的同志倾斜,引导林业科技人员扎根生产一线、创造工作实绩;净化林业系统治学风气,推动林业科技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选拔更多的实践人才充实林业专家队伍,扶助他们干事创业。
(十)林业生态文化从以征服自然、为人所用为核心向以顺应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转变。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充分认识生态与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脆弱性和多样性;充分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破除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推进湖北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涉及林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生态优先,优化林业资源空间保护开发的顶层设计。林地和湿地是林业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林业建设的载体和基础。要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林地、湿地空间开发格局为主线,坚持从严保护、适度开发的基本方针,明确保护重点,强化保护措施,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管理。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生态系统脆弱的林地和湿地,禁止一切开发活动,严格保护初始自然生态;对自然条件较好、生态系统比较稳定、生态修复能力较强的林地和湿地,在不破坏森林、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在林地中可以适度实施低产林改造、森林经营、森林抚育等营林工程,适度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湿地中可以适度开展生态养殖和旅游观光等湿地产业;对城镇周边、村庄周围等人类活动密集、开发价值较高的少数林地、湿地,适量划定优化开发区,发展现代新兴产业。
(二)深化林业改革,破除阻碍林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林农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着力完善配套改革政策,加快构建林业产权交易体系,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努力完善林业担保机构和森林资产收储系统,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常规化、规模化发展。继续推动政策性林木保险增资扩面,努力发挥其为林业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将全省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两个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思路,实行不同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焕发国有林场的生机与活力。三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林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根据不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工作性质,理顺职能,完善保障,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同时,要推进机制创新,激活林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三)强化产业带动,扩大林业对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直接贡献。始终把产业发展置于重要位置,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产业功能,做强第一产业,做大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带和产业板块,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森林资源的立体开发、集约开发。大力发展林产
品精深加工,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林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产品流通、林业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林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三次产业协同互补、共同发展。重点发展非木产业、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共赢。
(四)加强平台建设,不断为林业发展注入活力。一是建好林业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强湿地基金会的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资金筹集能力和使用效率。加大绿化基金会筹建力度,密切与国家和地方绿化基金会的协调配合,为造林绿化事业开辟高效畅通的投融资渠道。二是建好森林资源流转交易平台。加快森林资源流转法规建设进程;加紧设立覆盖全省、辐射华中的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市州和山区县市设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确保森林资源登记、评估、流转政策配套、操作简便。三是建好林业实用技术服务平台。总结、拓展宜昌“森林120”林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全省逐步建立起面向广大林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林农群众,方便、迅捷、准确、全面提供林业政策、科技、信息服务的平台,实现林业部门和服务对象之间的零距离服务、即时服务、高效服务。四是建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林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实现林、科、教,产、学、研无缝对接,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对林业生产的贡献率。
(五)培育新型林农,为林业事业提供高素质的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各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网络教育中心、广播电视学校、社区学校、农民学校等培训资源,构建覆盖全省的林农培训网络;广泛吸收林业系统高精尖人才和业务素质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土专家”,组建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突出抓好林农科学文化和实用技能培训,努力为广大山区、林区培养有较高文化水平、较强林业生产技能的实用人才;积极开展林业科技下乡、专家下乡、科普宣传、科技素质教育等活动,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和广大林农的科技水平。■
(作者系湖北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第二篇: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
县域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
株洲市副厅级干部
攸县县委书记
邝邹飞
推进“四化两型”,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和现实的难题。攸县以资源采掘、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型经济为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转型,是县委、县政府一直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点。
一、靠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发展方式转变的快与慢、成与败,首先在于意识形态的转变,树立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思想理念。立足于县域发展的实际,我们坚持使科学理论、省市决策和基层实践有机融合,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集全县智慧提炼了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提出了兴工强县、规划建设、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一系列务实创新的理念;立足于以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鼓舞人、凝聚人,总结提炼了“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攸县精神”。应该说,这些先进理念和人文精神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在攸县的鲜明导向和具体转化。谋划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突出干部、业主、群众、学生等重点,通过创先争优和干部进农家等多种活动,让全县上下接受一次全新思想观念的洗礼,达到在思想观念上的率先转变。
二、靠做强园区承载发展方式转变。攸县目前三次产业比为21.2∶44.3∶34.5,县域经济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转变、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工业发展既需量的加速扩张,又需质的全面提升,还需新兴产业的培植壮大。做强园区,对于集约、环保、高效承载新型工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对县情县状的总体判断是“优势在矿产、潜力在园区、出路在工业、希望在招商、关键在环境”。在园区建设的具体推进上,一是坚持高标准,瞄准“一流园区”和“城市新区、工业新城”的目标,全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二是坚持大投入,近三年确保每年投入都在1亿元以上,今年力争县财政基础建设投入达到2亿元以上,建成2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三是坚持树特色,规划定位为第四代复合工业园,注重招大商、选好项,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家具建材等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工业发展态势强劲,入园企业达到35家,已进入省级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行列,湖南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以及益力盛电子等一批新型企业成功入驻或开工生产。
三、靠城镇化助推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有利于集约化开发资源、提升群众业居质量、推动新型工业进程,是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载体。攸县城镇化水平约为40%,今年人均GDP有望越过3000美元,已经进入农民加快进城、城镇加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央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对此,一是提升目标定位。坚持以新型城镇化 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更高的标准来引领城镇建设,确定了建世界一流中等城市的奋斗目标,规划了“两江四岸、一城四区”的发展布局和“40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目标任务。二是加快基础建设。科学包装、引进和建设桐坝电站、醴茶高速、滨江大道、东城新区、五星级酒店等一批总投资超过200个亿的重点产业项目、城建项目和交通项目,全力优化区位基础条件,夯实城镇发展支撑。三是推动城镇创建。把创优城乡环境作为改善民生质量、提升文明水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紧跟市委“四创四化”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三创四化”和“洁净攸县大行动”,加快城镇和农村新型小区建设,加速把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向城乡,把转变发展方式融入群众的具体行动。
四、靠繁荣商旅激活发展方式转变。三产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的主导主业。攸县作为长株潭“两型”建设协作区和湘东赣西经济圈轴心区,应该说商贸前景无限、空间很大,旅游来势看好、舞台更大,在商贸旅游业上必须早谋划、早动手,快建设、快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县域发展向“两型”转变。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一方面,依托衡炎高速、岳汝高速、衡茶吉铁路建设形成的交通区位优势,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另一方面,提质升级以湘东大市场为龙头,建材城、机电城、傢俬城等为支点的专业特色市场群,打造湘东南、赣西北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原则,积极引进战 略投资者,高标准开发酒仙湖、禹王洞等优质资源,整合串联阳升观、灵龟峰等星散资源,加快打造“世界闻名、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一流景区。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服务业。做精商业步行街,做靓洣江风光带,加快酒仙湖五星级酒店、攸州公园、同乐湖生态住宅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小吃街、文化街、休闲街等特色街区,不断提升城市休闲娱乐消费品位,让“休闲经济”成为县域发展的一大特色。
五、靠创新管理保障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发展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必须创新管理予以保障。实践证明,只有财富积累,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纯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将昙花一现;一个地方如果不能激发和维持人民的创新力,那它的繁荣就难以长久。为此,我们注重从管理机制入手,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激发活力、强化保障。一是创新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四治”,创新推行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制度,将重心下沉至一线,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努力创树亲民、爱民、为民的队伍形象。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干部走访农户6.3万户,为民办实事3605件。二是创新机制,推动工作落实。探索建立县委工作规则等“9+2”系列文件制度,积极推行县乡(部门)村(站所)三级工作预安销号管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有安排、有落实、有反馈。今年一季度,县“四大家”预安事项250项,县直部门预安1871项,乡镇预安1139项,销号率达到95%以上。三是创新办法,提升行政效能。坚持省委“三个不吃亏”、市委“三有” 和县委“三从”的用人导向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绩酬挂钩制度,将县乡机关干部40%的津补贴、村干部50%的工作与工作绩效挂钩,打破“大锅饭”,不搞“一刀切”,促使每个干部积极想事、主动谋事、扎实干事。
第三篇:转变发展方式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田建荣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这位地球母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才有了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但是,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的环境承受力更是有限的,不可以任意地挥霍与破坏。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负重。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危机。我们居住的地球温度在不断上升;北极海冰消失速度加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地球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温室气体已经成了全人类所要共同面对的最紧要问题,人类正在承受过度向地球索取资源带来的种种危害。近年来,我国相继经历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及今年西南地区大旱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和新疆6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刚性上升。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我国多项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导致未来的资源供需形势严峻。在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基本国情下,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合理利用新疆各种资源
新疆土地面积虽然辽阔,但是由于水资源稀缺,优质耕地资源少,土地集约程度和利用程度不高。随着新疆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刚性需求增长,保护耕地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显突出。新疆是资源相对富集的省区,目前已发现矿种138种,探明的储量有94种(119个亚种)。但勘查程度较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破坏行为时有发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和重要能源资源接替基地和国家能源安全大通道,新疆要发展,资源保障是前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是关键。
当前,新疆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已拉开帷幕,新疆将迎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新机遇为国土资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担负着自治区国土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应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坚持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规范管理并举、促进经济增长与加快结构调整并重,统筹土地管理、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各项工作,切实把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新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好服务和提供坚实的国土资源保障。
切实管住和用好土地资源
新疆应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深入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充分发挥土地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管理和服务。
一要继续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约束要硬、责任要明、激励要实、监管要严”的要求,组织开展2010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签订工作,将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耕地 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突出提高耕地质量,最大限度缓解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按照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多利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原则,严把土地闸门,严格控制用地。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加快盘活闲置、空
闲土地,继续引导用地单位充分利用“四荒”国有未利用土地搞建设,大力提高土地保护和利用水平。
二要积极主动做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服务保障工作。今年,自治区初步安排200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新上项目30项。要 优先保障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网、能源资源开 发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重点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南疆铁 路库尔勒至阿克苏二线、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等20多个在建重点基础建设项目的用地服务保障工作;按照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原则,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按期“落地”开工。三要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坚持土地开发整理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倾斜政策,重点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以伊犁河谷地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照以水定地、节水增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规模效益,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粮 食安全。
切实找到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新疆要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管理工作力度,抓紧抓好重大地质勘查项目,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实施“358”项目,推动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实施祁漫塔格地区铁铜多金属矿、阿吾拉勒地区铁矿、塔什库尔干、乌拉根等重要矿集区整装勘查。继续开展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成矿带的铁、铜(镍、钼)、铅锌、金、稀有金属等重要矿产地勘查和重要成矿区矿产远景调查,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和持续供应能力。扎实推进深部找矿工作,围绕铁、铜镍、铅锌、金等优势矿产,在已发现重要矿床的深部及其近外围做好示范阶段的工作,继续做好彩霞山铅锌矿、喜迎金矿和查岗诺尔铁矿的勘查,启动蒙库铁矿、白山钼矿、哈图金矿的深部找矿工作。通过深部找矿,确保提交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新增一批矿 产资源储量。
二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度,全力推进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西煤东运”资源区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争短期内完成勘探工作,确保自治区确定 的“„一主两翼‟铁路竣工之日、就是„西煤东运‟生产基地建成之时”目标的实现。
三是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优化矿山开发布局,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矿山生态环境。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景观和地 质遗迹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加大矿山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力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双赢。
切实维护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新疆将进一步强化依法监管工作,严格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认真开展2009土地卫生执法检查工作。2010年是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第一次覆盖全国,并依据15号令全面实施问责。要加强土地供需情况的跟踪研判和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批地供地、侵犯农牧民利益的行为。
二是继续开展地质勘查项目专项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层越界开采、“圈而不探、圈而不开”、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以及严重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等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三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开垦国有土地的监督管理,规范开垦行为。四是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开展“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维护正常的土地管 理秩序。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并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更好地合理保护和珍惜地球资源,更好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现代林业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林业
岳阳县林业局陈磊
(2011年7月21日)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好!
作为一名林业干部,我为全县林业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而高兴,为各级领导和各位委员对林业的关心和重视而感动。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时常观察林业、分析林业、思考林业,探寻新时期下的林业发展之路。我认为,全县林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同时也承担着光荣艰巨的战略使命,背负着艰难的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任。发展现代林业,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在生态增效、林农增收、林业提质上下功夫。现将我对全县林业的一些思考汇报如下:
一、在生态建设上,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建设一直是我县林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获得过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目前,需要通过三个转变,进一步加强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一是将造林地点从农村向城市转变。围绕“县城绿化提质工程”,将绿化重点向县城及周边倾斜。通过县城绿化提质和2-
度,充分调动林农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切实管理好公益林特别是库区公益林,保护好岳阳市的“大水缸”。三要对项目强争强管。积极争取项目,大胆实施项目,谨慎管理项目,充分发挥林业项目在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三、在方式转变上,突出三个主题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全县林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林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初步胜利。要继续争取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支持,继续推进林业产权交易、林业投融资、林业合作化组织建设、森林保险等改革,加大国有林场改革力度,改善林业基层机构落后面貌,解决与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不断增强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主要是要增加林科所投入,增强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能力。进一步加强造林模式、灌溉方式、抚育管理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普遍推广应用生根粉、高效吸水剂、地膜覆盖等技术。加快普及测土配方成果应用。三要坚定不移地提高人员素质。切实加强基层综合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林农林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
以上意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五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河南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须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正确处理加快当前发展与实现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确保河南农业发展不停滞、不倒退,更不能出问题,继续当好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着力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性、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的融合性、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坚决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扩大数量增长与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关系。河南现有人口超过1亿人,常住人口超过9000万人,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继续扩大农业产能。强调数量增长,绝不意味着忽视质量效益。按照更均衡更全面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向科学管理要效率,向节本降耗要利润,实现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确保数量、质量、效益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正确处理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底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品质口粮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做到藏粮于土、藏粮于技,是河南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建立完善种粮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粮补项目,增加补贴金额,让农民获得更多政策性收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粮食加工转化,让农民以粮食入股,并获得加工增值收入。培植新的收入增长源,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保粮增收。
正确处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转变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目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河南农业转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中粗放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引导和约束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要坚持“产”“管”并重,治地治水,净化产地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把住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两个安全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处理发挥主体功能与挖掘多样性功能的关系。农业的主体功能是生产功能,在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食物需求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强化主体功能对河南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样性功能,积极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不断强化农业多功能的延伸融合,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正确处理放活土地经营权与守住耕地红线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但是,绝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冲击耕地红线,这也是农村改革的底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贯彻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切不可为了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导致耕地红线失守。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如果一味局限于家庭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如果无视家庭承包经营,加快建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就会失去根基。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依法自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质的飞跃。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质性成效,现已累计达2742万人。做好“转得出”这篇大文章固然重要,确保“留得住”意义更加深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统筹重点培养农村“新农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培养现代农业新生力量;制定培育规划,实施培育工程,开展精准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谁来种地”的大问题。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发展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管理经验等,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是河南的一贯做法,必须继续秉承。“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技术先进、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要制订实施农业对外投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
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遵循。同时,要厚植重农氛围,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支持,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