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校车频发事故再思考
幼儿园校车频发事故再思考
摘要: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造成了社会极坏的影响,对儿童生命造成极大潜在危害。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单向性的,它是由于人们对于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相对匮乏的财政投入、疏忽的安全管理等因素综合导致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增强儿童生命安全观念、加大幼儿园财政投入、严格交通安全管理等途径来降低或者杜绝幼儿园校车事故的发生。校车事故的杜绝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儿童的基本生命安全。
关键词:幼儿园 校车事故 原因 思考
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15分,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向东行驶的陕D-72231大翻斗运煤货车与一辆向西行驶的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相撞,当场致5人死亡,其中校车司机1名,幼儿园学生4名,在送往医院及抢救过程中因伤势过重死亡15人(老师1名,学生14名)。经初步调查,该校车相关手续合法,核载9人,实载64人,属严重超载。2011年9月,山东淄博朝晖幼儿园校车途中翻车,车上20多名3-6岁的孩子不同程度受伤,该校车为一辆超载中巴车; 2011年7月 陕西西安 一辆7座幼儿园校车为躲避行人发生翻车事故,4人受伤,当时车内乘坐了17人,其中15为幼童;2011年3月,北京门头沟一辆核定载客49人,实际载客81人(其中76名儿童)的幼儿园校车超速行驶,发生事故,一名 5岁儿童死亡。一起起校车事故再次敲起警钟,该是儿童生命安全权得以维护的时刻了!我们绝对不能再沉默!
一、问题的提出
安全的口号随处可见,人们关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校园安全等等,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却很少听说有人去关注幼儿园里那群天真烂漫的幼儿,他们的安全往往被置于边缘。近些年频发的校车事故不断向人们敲起警钟,仅2011年一年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校车事故,又有多少是发生在幼儿园校车中,我们无法做出考证。目睹这一幕幕惨痛的事故现场,一个个天真生命的离去,人们该真正反省这一起起事故,该真正将安全的口号落实到现实中去。
人们总习惯于在事后作总结,但是,我们总结出的是经验、教训,孩子们失去的是永远的生命。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发生之后,从中央至地方作了归因分析,甚至有人将此次事故仅仅归于“民办园”的原因,这所“民办园”随后也一跃成为“公办园”。不禁要问,究竟是谁的责任、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次次的校车事故,难道真的仅仅是办园性质的问题所致?什么才是一起起校车事故本真原因?怎么才能从根上治本,杜绝校车事故的频发?本文就对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试图做出再解读,忘能对自己和他人有所反思价值。
二、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对儿童生命的漠视
校车事故频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社会对于儿童生命的漠视、无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不禁将焦点聚集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药物安全等等,却鲜有人去关注那些生命相对脆弱的年幼儿童。这本是对于儿童生存权的漠视。从高层政府人员到幼儿园一线管理者,对儿童生命安全的关注相对狭隘的集中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范围内,对于行驶于路途中的校车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而身为这个社会的公民来讲,也根本看不到满塞于一辆辆简陋校车里的生命之重,利益的追求迫使人们失去理智,将儿童最底线的生存权当成各种利益的赌注。当一次次惨痛的校车事故现场摆在人们面前,社会才开始反思是是否该加强校车安全性投资、是否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是否该让孩子乘坐安全的校车,而这种反思是以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作为惨痛代价。对儿童生命的漠视,导致了社会对儿童安全问题的极少关注,没有一定的生命安全观念,如何对生命安全做出保障性的行动?!
(二)相对匮乏的财政投入
校车事故最能反映各级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不均问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低于3%,远低于发达国家,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以上),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水平(3%以上)。而这是这整个教育投入所占比例,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投入比例又少之又少,何谈学前教育的发展,更何谈幼儿园校车安全性保障。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呈现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对于重点、示范幼儿园建设,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政策扶持,而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根本无法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讲,能够将子女送入一所幼儿园已经相当不容易,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被紧迫的生活压力所埋没。在甘肃正宁校车事故中,遇难儿童多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生计而外出打工,照顾这群留守儿童的任务自然交给年迈的亲人,他们在无权无钱条件下无奈选择收费较为适宜、办园条件较差的幼儿园。在匮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便将幼儿园支出做出最低预算,才出现我们看到一幕幕校车超载最终导致重大事故的惨剧。
(三)疏忽的安全管理
仅仅有财政投入、安全意识是不足以保证幼儿园校车的绝对安全的,这还有赖于政府、幼儿园的安全管理。这里讲的管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便是办园管理,当前诸多个人办园无任何相关办园手续、条件,民办园的初衷或出于利益,或出于公益,在相对缺乏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办园,给幼儿园校车事故埋下了“定时炸弹”。校车事故与交通管理也有着重大关联,据有关媒体透露,有的交通部门在交通管理中,对于安全隐患巨大的校车往往采取“宽容”态度,至多对校车司机罚款,满载孩子的校车还是一如既往的行驶于颠簸的道路上。曾见一则幼儿园校车司机招聘启示,应聘条件仅仅是会开车、吃苦耐劳即可,而对于司机的安全意识、驾驶技能根本没有硬性规定,甚有幼儿园校车司机是由疲劳了一天的幼儿教师担任,这种情况下,校车安全何以谈及?从政府先关部门到幼儿园一线管理者的安全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当这种漏洞一旦导致惨痛的代价时,他们才觉悟到自己的安全管理出了问题,这种安全管理的疏忽归根究底是人们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它漠视掉的是孩子们的生命!
三、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后的反思
(一)切实加强儿童安全观念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做客CBS,当被问及近日中国发生校车事故的相关问题的观点时,奥巴马说“其实在美国,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但是我相信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不论哪辆校车里的孩子都不可能会是中国的主席。因为领导的孩子不会坐校车。”这是一段值得人们反思的讲话,它具有讽刺性质但却直点穴位。我们一直高喊“安全”的口号,只有真正将口号落实于行动当中去,它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安全。儿童的安全成长关乎一个社会、民族、教育、家庭的发展,它也是对于儿童作为人来讲基本生命权的保障。从社会高层政府来讲,必须加强儿童教育的安全观念,就像奥斑马总统所讲,我们不知道那辆校车里的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总统,这种损失是令人惋惜不已的;作为社会大众来讲,绝对要抱以良心来对待这群生命之花刚刚开放的孩子们,利益的追求要以建立在对儿童生命的尊重来谋取,而不是丧失良知的无视;对于幼儿园来讲,承担着直接的安全责任,办园条件即使再差,也决不能拿儿童是生命安全作赌注,因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打不起这个赌,他们的家庭难以承受这种的赌注。人的安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高官,还是权贵,在面对儿童的生命安全时,都应持平等的安全观,确保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安全。
(二)加强政府财政性投入
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与不均,政府应该做出反应,担负起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责任。校车事故的频发,综其直接原因便是无充足的资金投入来确保校车质与量及司机人员的合格度,在毫无校车承担能力的贫困地区,加强对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的财政性投入,才是当务之急。当前,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2012年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要占GDP的4%”(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政府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空前规模,也是最基本的教育投入。4%的教育财政投入以合适的比例分配给学前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足以使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得到很大改善,仅仅是幼儿园建设之一的校车完全可以得到安全性保障。政府财政性投入绝对不能只是重点、示范幼儿园的特殊待遇,也不能仅仅是某些高官、权贵的特殊待遇,它应该力行“普惠性”、“公平性”的原则,切实将财政投入施惠于普通百姓,保证他们的子女基本的受教育权和生命安全权。
(三)严格各项安全管理
这其中的安全管理包括政府对于幼儿园安全标准的把关管理、幼儿园管理者的校车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的严格管理。对办园标准的设置本身就是幼儿园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并非仅仅是“民办园”或者“公办园”就决定了校车事故的发生率,关键是各级政府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切真落实。“民办园”改为“公办园”会增加政府对其的财政投入,但如果所谓的“公办园”无法将安全观念、安全管理真正贯彻到幼儿园安全运行中去,那么这个“公”字与单纯的“民”字毫无本质的差别。幼儿园管理者在办园时考虑的不应仅仅是利益的追逐,更是凭借良心对每个孩子生命的负责。身为儿童受教育过程中的监护人,有绝对的必要加强自身的校车安全管理,无论是校车的质与量,还是校车的司机,必须做到严格把关。如果说幼儿园校车事故的第一道防线是办园时的标准把关,那么最后一道防线便是当一辆辆校车行驶于道路中时,道路交通部门的严查管理。交通管理部门绝对不能视超载校车为普通小事,它超载的是孩子们的生命,这绝对不是仅仅
罚款即可再上路通行就能解决的问题。认真、负责的将一个个校车安全隐患尽早消除在校车起步的一瞬间,这才是交通安全管理对孩子们和所有人的生命的尊重。
一起起校车安全事故以牺牲孩子们花朵般的生命作为代价来警示人们,警示全社会不能再对儿童的生命抱以漠视的态度。校车事故的原因是诸多的,总体来讲就是人们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投入不足、不均,只要人们增强自身的生命安全观念,将幼儿园校车管理真正落实到位,惨痛的悲剧就会少一点,再少一点。对校车事故的反思就是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莫要等到生命失去时再去悔过,那时,失去生命的孩子已经再也无法再回到这个世界来感受事后人间的温暖了!
参考文献:
①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2011,9.② 李旭林.农村校车之困:谁为孩子把好安全之门(上、下)[J].新闻,2011,2.③ 白岩松.美国黄色校车的特权[J].教育文汇,2010,5.
第二篇:关于我国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探讨
张 颖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近年来,我国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给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公共设施本身在设计、制造环节存在致命缺陷,有的是因为公共设施存在管理漏洞,也有一部分源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公共设施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为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服务。这种服务必须安全、高效、方便,因此,不论公共设施事故的发生源于何种原因,都应竭力避免。笔者通过对公共设施的范围、设计、制造、管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公共设施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关键词:公共设施;事故频发;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97-03 公共设施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公共设施的数量、质量、种类、分布、管理、安全等,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状况、经济的健康运行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定要符合安全性、易用性、平等性等基本准则。唯此,公共设施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公共设施事故频繁发生,诸如电梯伤人、动车相撞、桥梁断裂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阻碍了经济发展,同时也违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性原则。
一、公共设施的定义及设计原则
(一)公共设施的定义
分析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原因与对策,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公共设施?社会上有哪些设施属于公共设施?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设施的定义大同小异。由黄恒学、张勇合编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一书对公共设施作了如下定义:“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等服务设施。”以上可以看出,这一定义的内涵十分宽泛,凡是能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设施皆为公共服务设施。
关于公共设施的社会产品属性,一般认为它是由公共政府提供的、由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但笔者对此观点存有异议,原因在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本质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存。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公共设施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有的公共设施的使用者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体验感受、降低使用品质,即产生竞争性;还有的公共设施只有在使用者支付一定费用或满足一定条件之后,才有权享用或使用,即产生排他性。鉴于公共设施是由政府单独供给或组织其他社会机构进行供给这一事实,笔者主张,从经济学的视域考察,公共设施就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的纯粹公共物品和不完全公共物品。此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的共同性需求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等。据此可知,公共设施的服务主体或服务对象就是全体社会公众。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不是某个人或某类人,而是面向全体社会公民开放;公共设施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设施,皆可视之为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供给者不仅是各级政府,还包括公益性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因此,笔者对公共设施做出如下定义: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组织有关社会机构提供给全体公众的公共物品和不完全公共物品的统称,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公共通讯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
(二)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既然是为全体公众服务的,其设计原则就与全体公众的利益紧密相连。公共设施为公众提供的利益,首先是安全,其次是实用,再次是方便。除这三大基本利益原则之外,也包括诸如公平性和持续性等重要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公共设施为公民提供服务,首先必须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首当其冲的设计和建造原则。公共设施在为公民服务时,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其他功能也就失去了意义。安全使用重于泰山。
第二,实用性原则。公共设施的实用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只有能够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公共设施才有存在的价值;其二,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科学合理,避免“大材小用”和“铺张浪费”。
第三,便利性原则。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公众在使用时是否方便。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进出、使用方便,维护、更新简单等等。例如,公共汽车上的踏板,如果位置设计得过高,不方便乘客上下车;反之,如果设计位置得过低,又可能影响车辆的通过性能。最佳解决方法就是设计一个可伸缩的自动踏板,行使时收回,停车时伸出。这就体现了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原则。
第四,公平性原则。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还应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特点。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不同的公民个体或公民群体在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社会经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设计、建造公共设施时,不仅要考虑正常人群的使用,更要关注弱势人群的使用。例如,是否便于残障人士使用、是否便于未成年人使用、是否便于老年人使用、是否便于女性使用、是否便于外地(籍)人士使用等等。
第五,可持续性原则,即环保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或环保性原则与绿色设计理念息息相关。维克多·帕帕纳克认为,绿色设计必须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坏(Recycle)。可持续性原则或环保性原则意味着公共设施的使用,不仅要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还应做到节约社会成本、保护环境、改善生态。
二、近年来我国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原因解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活动的日益增多,相应的公共设施的使用频率也日益提高。而与此相伴随的公共设施事故也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公众的生命安全,阻碍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社会和谐。笔者通过对多起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深入剖析,总结出导致我国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符合安全性原则。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者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贿赂质检人员,致使公共设施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安全系数预留过低。同时,公共设施还存在管理不善等问题。公共设施提供者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把关不严,不按规程办事;公共设施管理者没有及时、有效地维护公共设施,甚至存在严重的渎职、失职问题。
2.公共设施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意识淡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目前公共设施安全监管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门有关人员没有切实履行安全“守护人”的职责,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监管的使命感,监管中的粗心与疏漏现象层出不穷。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存在“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的“畸形政绩观”。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尤其是建设规律和技术规律办事。在工期、技术环节、施工工序、管理流程、材料使用、自然力作用等众多方面,都应严格遵循技术规格和施工标准。而目前存在着逼迫施工单位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赶工期”的现象,这给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4.公共设施的使用者对公共设施不爱护。中国公众的公德素养并未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破坏公共设施,不仅会缩短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甚至会直接破坏公共设施的原有结构,降低原有质量,损害原有功能,酿成公共设施安全事故,或加剧事故的严重程度。
此外,公共设施安全事故发生后,部分相关部门和人员不是积极抢险、积极补救,而是遮遮掩掩、文过饰非、避重就轻;一些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不够科学、不够完善,预案实施的随意性也很强。这些都为更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有效遏制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对策
针对我国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笔者拟提出如下应对措施。这些应对措施的思想源之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和特性,同时也与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相吻合。这些对策如能有效施行,将对减少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
(一)建立健全与公共设施安全有关的法律制度
关于公共设施的安全立法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共设施的定义和范围,并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归类;二是规定公共设施设计和建造的国家统一标准,包括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必须兼顾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三是明确公共设施管理者的职责,使其在招标、采购、使用、维护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四是运用法律条文规定公共设施采购、使用的税费管理,严厉打击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名的各种贪污、贿赂以及乱收费问题;五是明确在公共设施的采购、使用、维护过程中,对有关的先进机构和个人的奖励措施,发挥正面激励和引导作用。
通过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安全标准,使公共设施的设计、建造、招标、使用、维护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标可行。法律是保障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有效工具,法律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可以为公共设施的合理设计和正确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法理支撑。在法律的框架下,无论是公共设施的设计、建造环节,还是使用和管理环节,都可能做到规范、合理、有效。在此背景下提供的公共设施也容易获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只是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规范寥寥无几,涉及到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法规也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质量和技术监督法》等少数法律文件上。目前,适用于公共设施安全的设计、使用、维护等部门法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这应成为今后法制建设的重点。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请国家立法机构制定专门的关于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其中。
(二)认真制定并完善公共设施的安全标准
在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环节,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第一,明确制定公共设施设计安全标准。在设计公共设施时,设计者应综合公共设施的形状、使用对象、重量、位置等因素,周密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兼顾非人力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地理变动等因素,设计出最高安全属性的公共设施。第二,明确制定公共设施制造安全标准。公共设施在制造过程中,制造者须严格按照设计者的设计要求进行生产,公共设施的选材、质量、形状、颜色、位置等,都必须按照既定的安全要求实施。第三,明确制定公共设施管理使用安全标准。公共设施管理者须经常性地对公共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及时保养、维护公共设施。对于公共设施内含的潜在危险,须标注明显的安全提示,同时要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管理。使用者必须在安全框架下使用公共设施,绝对禁止为了节约成本而超龄、超期、超量使用公共设施。发现公共设施的安全隐患,必须即时向有关部门反应并督促其尽快修复。
(三)加强公共设施的安全管理,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公共设施管理者是公共设施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公共设施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效能问题。首先,应把公共设施的管理责任明确到人,避免管理空白。不论是否出现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都须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把公共设施的招标、采购、安装、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都纳入到流程中来,每个环节都须明确相应的负责人;再次,把公共设施管理和管理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促使管理者积极主动开展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最后,建立相应的赔偿制度,减少和避免恶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此外,建立健全相应的公共设施档案,包括生产单位、使用期限、相关维护人员等,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提高管理效果。
(四)提高公共设施受益者的公德意识和监督意识
作为公共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全体社会成员也应积极参与公共设施的安全和管理工作。首先,应教育和引导公众爱护和正确使用各种公共设施。相关组织和单位应组织志愿力量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和引导,促使广大公众自觉爱护并正确使用各种公共设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其次,社会公众也要培养自己的监督意识,提高监督能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与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一旦社会公众切实地意识到公共设施安全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家庭成员的生命与健康时,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往往会即刻迸发出来。
第三篇:正宁幼儿园校车事故
正宁幼儿园校车事故
甘肃正宁县政府今日在其官方网站通报致20人死亡幼儿园校车事故情况。通报称,事故的发生反映出教育、交警部门监管不力。下一步将全力配合省市相关部门认真查明事故原因,调查事故责任,严肃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给死伤人员家属一个交代。
11月16日上午9时许,甘肃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一辆幼儿园校车在接到幼儿后,行驶至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时,与一辆卡车相撞,发生意外。目前,经庆阳市人民医院专家组、正宁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全力抢救,因伤势严重救治无效死亡15人(幼儿教师1人、幼儿14人),死亡累计人数达到20人。记者在发稿时了解到,17日晚,一名危重幼儿抢救无效死亡,使这一事件死亡人数上升到21人。
44名受伤幼儿中,因伤势较重和家长要求,22名受伤幼儿由县上派遣医护人员和救护车辆护送转院治疗,其中17名转入庆阳市人民医院治疗,5人转入咸阳中铁27局医院治疗,其余22名幼儿在县医院和县中医院接受治疗(其中1名幼儿腹腔出血手术后伤势较重)。
通报称,经初步分析,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车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规超载,左道超速逆行。二是幼儿园私自改装车辆,逃避监管,车辆限定9座现改装为无座。三是幼儿园董事长李军刚安全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尽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该民办幼儿园共有学生737名,28名教职工,安排4辆校车接送)。四是因大雾天气影响,货车和校车司机遇到紧急情况处置不力。五是教育、交警部门监管不力。
通报称,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接到事故报告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带领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立即召开现场救治会议,启动道路交通事故Ⅱ级响应,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11•16”事故救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现场处理、善后处理、安全维稳、信息报送组五个工作组,具体由相关领导负责,全力开展抢救工作。同时,在第一时间将事故情况向市委、市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做了汇报。
二是全力开展救治工作。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紧急调集救护车6辆,组织医护人员20多名,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抢救,在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腾出床位50多张,抽调医疗骨干60多人,对重症病人和危重病人分别制定治疗方案迅速抢救。市卫生局组织市人民医院5名专家携带血源和应急药品,赶赴正宁指导抢救。同时,从公安部门抽调警力90多人,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事故现场维持秩序,保证了救治工作顺利进行。在救治过程中,信息报送组随时掌握救治动态,及时组织上报救治进展情况。
三是积极做好家属安抚工作。由县委副书记和政府常务副县长具体负责,分别前往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看望受伤人员,县乡抽调干部130多人,采取“二对一包户”的办法,配合教育、民政、信访、公安等部门,积极做好死亡人员家属的情绪安抚和周边群众的稳控等工作,并着手提前制定事故善后处理方案。目前,死亡和受伤人员家属及周边群众情绪基本稳定。
四是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工作。事故发生后,肇事货车司机樊军刚和小博士幼儿园董事长李军刚已被县公安局刑事拘留。经调查,校车核定乘员9人,实际搭乘64人,属严重违章超载,其他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同时,对全县范围内的校车已经全部停运整顿,对校车驾驶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待检验、培训合格后再投入运营。
通报表示,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救人。不惜一切代价,调动最优秀医护人员抢救伤员,对重症伤员,县上技术条件达不到的立即转院治疗,确保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最大限度的降低伤亡程度。
二是全力做好家属安抚稳控工作。对20名死亡人员的家属,每户由一名县级领导负责,县、乡、村、组干部配合,积极稳妥做好伤亡人员家属安抚善后工作,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确保群众情绪稳定,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是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全力配合省市相关部门认真查明事故原因,调查事故责任,严肃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给死伤人员家属一个交代。
四是加强信息报送。由县委宣传部统一负责。及时准确做好信息报送和新闻发布工作,密切配合相关媒体做好采访报道工作,客观真实反应事故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五是深刻汲取教训。按照年初全县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整治工作会议及近期9月15日、11月1日、11月14日全县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要求,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严查无牌无证、超员超速超载、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道路交通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校车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拉网式集中教育整顿,坚决杜绝安全隐患,严防不安全事故发生。
第四篇:对于腐败案频发思考
关于腐败案频发的思考
论文导读:腐败是经济社会的产物,今有之,古亦有之,中有之,外亦有之,资本主义国家有之,社会主义国家亦有之,普遍存在,似乎概莫能免。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关键词:腐败,成因,制度监督,惩治
腐败是经济社会的产物,今有之,古亦有之,中有之,外亦有之,资本主义国家有之,社会主义国家亦有之,普遍存在,似乎概莫能免。腐败的产生,原因很多,但扎紧篱芭,举起棍子,应该是能够预防和制止的。本文试对腐败的产生及治理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腐败现象成因 1.传统的权力文化观念是其要因之一 腐败犯罪,严重侵蚀社会肌体,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鉴于腐败犯罪主要表现为权力腐败,则有必要从权力文化的角度分析腐败,以有利于防范腐败犯罪。在我国,权力文化具有强烈的功利意识。突出的权力本位和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征,是诱发腐败犯罪的力量源泉。它为腐败犯罪提供了思想根源、重要条件、肥沃土壤和方便途径。公权私化、专制集权主义、人情主义、重权轻法的人治、有权就有一切,权为我用等封建落后思想即是旧的传统权力文化的衍生物。
2.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是其重要诱因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欲望需求和实际拥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观上改变现状的思想强烈,而客观上,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阶层人员之间的物质财富存在巨大差异。对这样一种原属正常的社会存在,多数干部是能够作到正确理解和对待。但对于一部分意志力薄弱且又掌握了一定权力的人,则造成了强烈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出向富、盼富、不择手段致富的心态。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富者,其财富并非正当劳动致富所得,这对那些向富、盼富、急于致富改变生存环境的人,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诱惑。或跑官要官,或买官卖官,以求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或傍大款,动用各种关系,利用手中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或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达到其目的。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恰给了那些急需寻求权力图谋更大发展的人以机会。他们投其所好,一拍即合。为希望出国旅游的人出资,为希望子女出国留学的人出力,替赌徒下注,以至送车、送房、送美人,真是各得其所。
3.思想政治教育乏力也是导致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门开放,改革深入,外来思想观念的输入融合,以及我们忽视了应有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显得有些失衡。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崇尚英雄,学做英雄,似乎渐离渐远。遇落难者,则以钱开路,无钱不救。更有甚者,身为国家干部,肇事竟然逃逸。遇人民群众有难不施以援手,而是溜之大吉。毫无公仆之义,父母官之心怀,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知。一些陈旧观念沉渣泛起。只要你有了钱,能住别墅、开高级轿车、出入灯红酒绿之处,不管你来路如何,就能被人羡慕。只要你能当了官,官越当越大,不管是花钱买的,还是磕头来的,就是有本事、有能力。笑贫不笑娼。真是英雄莫问出处。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反腐效果不佳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对违法者不但没有起到威慑作用,而是起到姑息甚至是支持的作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多侧重于或强调思想教育,党纪处理。反腐机构虽然较为健全,但实际效果不佳。制度、政策、法规虽多,但过于原则或不够完整。论文参考网。“人治”还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贪污、受贿从几万,几十万到成百上千万,行情不断看涨,但我们的法律似乎也顺应性地放宽,再放宽。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出国豪赌者、卷款外逃者,时有所闻。有的交通厅、局长几任相连“前腐后继”,以身试法,这对于法律及执法不严,执法失之过宽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力的注释。
二、治理腐败的几点思考 1.对腐败的治理要两条腿走路,德治教育、法治教育并行,双拳出击 德治教育,侧重在倡导、劝善、教化,相对说柔性的东西多一些。作为执政党来说,对于党员队伍的教育,执政党干部队伍的教育,要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站在国家管理者的高度上来进行。治理腐败,强调德治教育,极具针对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党的干部队伍、国家行政管理的公务员队伍,重中之重的是领导干部。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
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党员干部、国家行政干部、领导干部,要培植起一种责任意识。要有时代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心里对自己有一种自觉的约束。论文参考网。在职谋事能够“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政以教化为本。古云:教化行而习俗美。这种教化,古往今来,不乏榜样。包拯的戏传唱千年,仍为人民所喜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天下第一廉吏美称的于成龙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我们就是要通过教育形成一种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法治教育,既有法律制度层面的教育,更有法律制裁的非常规教育含义。法治教育总体而言,刚性的成分要大的多。
法制教育,主体是宣传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意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自由平等地工作和生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制裁的非常规教育含义,则是从维护法律制度的尊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的目的在于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条最基本的准则。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法律制度的规范约束条文外,那就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实现和维护法律制度的要求。有人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准线。违背道德准则,可能受到社会的谴责,但通常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违犯法律规范的,则必须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腐败是对公有权力的滥用,是对法律尊严的蔑视。那么受到法律制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不论是德制教育,还是法治教育,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是我们伟大事业的承继者。在教育上我们曾一度出现失误。社会转型,思想教育工作乏力,人们思想迷茫,出现信仰危机,也显现暴露出众多的社会问题。论文参考网。主体传统教育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这是不容丝毫怀疑和动摇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基础教育的失误,不是短时期能够扭转的。人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之说。教育和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又有较强法制观念,能够遵纪守法,且富有正义感和强烈民族责任心的高素质新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十分重大的历史性工程。
2.加强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制度是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近年来,尽管从《党章》到《宪法》,一个是党内根本法,一个是国家根本法,都做了修订,一些党内政策、规定通知不时出台或试行,但效果并非令人十分满意。原因何在?有学者指出:反腐败法规中,存在政策文件比较多,国家立法偏少的现象。一方面法律规范真空太多,让腐败分子有空可钻;另一方面,对反腐败专门机关的授权不够和职责规定不够。对公民反腐、防腐的权利义务规定不够,加大了反腐败的难度。所以,如何将党内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反腐政策,使之逐
步上升为法律,既体现了党的活动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也使我们党反腐斗争的宗旨信念得以在法律中体现出来,也是我们党对完善国家法律,负起对国家、民族领导责任的题中应有之意。
3.法制建设,应以权力制约权力,做到使贪者不能贪 腐败的产生莫不依赖于权力。而预防惩治腐败,也要依赖于权力。权力的界限不清,权力的不受限制以及权力的私密性,都为腐败的产生及蔓延,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和温床。孟德斯鸠曾指出: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应尽快地将政府职能部门、官员的权力范围予以公示,增加透明度,让政府部门、官员以至人民群众都能参与监督,以减少职权滥用的几率。公开是最好的监督。政府信息公开将使整个行政系统透明公开,政府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将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使权力运行从隐蔽变成透明,无疑切断了权钱交易的链条,包括交易背后的利益共谋渠道。
4.拓宽监督渠道,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已有许多成文的监督法规,对领导的分工负责、民主生活会、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为党内监督的实施提供了依据。此外,还应就群众举报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成立专门的反腐举报中心。从举报渠道、信息传递,以及对举报人如何进行保护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办法,形成一个可供遵循的执行程序。如果从法律角度对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做出具体规定,那么依法举报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才能打消举报是名不正言不顺,或以下犯上的思想顾虑。同时,国家机构、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政府要员的权力范围甚至是
不同官员的经济收入情况也应公示于众,为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确保公权力得以正确实施提供条件。
5.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传递及时速度快,覆盖面广,受众多,因而被受到广泛重视。这也成为各国政府、政要利用电视电台报刊向人民传达、通报政策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同样,人民群众也可以利用这些渠道,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所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哀怨地写道:“假如江西的新闻媒体能自由些……他们能象美国记者曝光克林顿一样,敢于报道我的绯闻,我这个省委常委不至于落到死刑的地步。”胡长清这番话,我认为是发自内心的,这时的他没有必要再故作姿态。我们的新闻媒体,可能由于政策的纪律的原因,对当权的执政要员,极少评论是与非,对与错,对他们的私生活更是讳莫如深。即便报道,也多见于正面,而给人以完人之感。所以,新闻媒体一旦介入,往往是盖棺论定。人非完人,人品能力莫不如是。过程中的监督,能使人保持一个较为清醒的头脑和认识,能提高过程达到结果的满意度。
6.依法惩治腐败者,真正做到惩前毖后 打击腐败,就不能让腐败分子沾便宜,要让腐败分子感到得不偿失,形成惧贪,不敢贪的心理效应。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原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等被查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因其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置,成为近年来落马的最高官员。有案即查,有贪即惩,显
示了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力度,也对腐败分子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腐败行为作斗争也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加强教育,坚决依法打击,毫不手软,彻底打消腐败分子“坐牢一阵子,享受一辈子”的侥幸心理。加大追缴赃款的力度,同时也要建立健全防范腐败分子外逃及境外缉捕、涉案资产返还等工作机制,还要进一步改变职务犯罪轻刑化的趋势。
对腐败分子,要让他们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不如此,不足以震慑腐败者,也难以收到以警效尤之功效。
第五篇:浅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原因及对策
浅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原因及对策
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从2008年1月1日至11月16日,全国发生重大事故75起,死亡和失踪1144人,同比增加6起、111人。特别重大事故全国发生10起,死亡662人,同比增加6起、500人。近日发生的河北张家口市蔚县李家洼煤矿7.14炸药燃烧事故、山西太原钢铁公司尖铁矿8.1排土场垮塌事故、山西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9.8尾矿库垮坝事故、陕西渭南市澄城县尧头斜井“10.29”瓦斯爆炸事故、浙江省杭州市地铁1号线湘湖站工段施工工地11.14地面塌陷事故等,一件件触目惊心,令人心痛,面对血与泪的教训,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为什么安全生产月月讲、日日提还屡屡发生?为什么总是在国家、集体蒙受巨大损失、家庭失去亲人和幸福时,再进行全面排查、停工整顿、配备安全设施?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面对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态势,人们不得不想起追查“真凶”,特大安全事故缘何频繁发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到位,心存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这在一些生产经营企业尤其突出,注重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安全责任观念、意识较淡薄,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种种安全生产事故,无不与思想麻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因素有关;
二是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监管力量弱化、管理缺乏针对性,常存在掩盖或瞒报现象,追查不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轻视安全生产工作的气焰;
三是责任不到位,重生产,轻安全。一些部门单位、企事业经营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差,规章制度松弛,责任主体不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严,放松了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四是排查不到位,流于形式,走过场。抓安全时紧时松,时冷时热,应付性强,上级不要求时,主动排查少,经常性排查少,安全不好时抓安全,安全好了就忘安全,安全隐患难以发现,为事故发生埋下伏笔。
五是惩处不到位,处罚太轻,查处不力。虽然有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但力度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经济上的处罚远比安全生产的投入支出更低,即使出了事故成本也很低,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宁可以身试法。更有甚者有极少数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对事故责任者追究查处不严厉、不彻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使事故责任人却逍遥法外。
六是措施不到位,欠帐太多,设备老化。许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落后,甚至带病运转,工艺技术达不到要求,安全防御能力下降等。更有一些私企老板为了追求暴利,见利忘义,要钱不要命,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甚至没有投入,对一些必要的安全设施能省则省、能简则简,导致事故频频发生。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从源头上治理,狠抓安全生产,杜绝事故发生。
1、从教育入手,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从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针对不同层次、从事不同岗位的人员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以增强提高安全培训效果。如对本行业部门的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安全意识的培训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注重加强基本安全技术方面的培训,而对一般员工则需加强安全作业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个人防护的培训,使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使所有职工牢固树立“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和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观念,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从而在工作中确实做到主动防范、积极防范,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2、从思想着手,克服侥幸心理。
笔者在与一些职工聊天时,发现有不少的生产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他们地认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发生事故是难免的,认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再小心也会出问题。这些人不做主观努力,只讲客观原因,认为事故不是可控、在控,而是难控、未控。在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事故难免论”、“听天由命论”、“运气论”等等。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危险的,应坚决刹住这种风气。须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的控制预防关键在人,事故通过努力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有这样一例事故:电厂职工刁某在拆除380V直流电焊机电源线中间接头相线的过程中意外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刁某已参加工作10余年,一直从事电气作业并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只因在本次作业中安全意识淡薄,在拆除电焊机电源线中间接头时,未检查确认电焊机电源是否已断开,在电源线带电又无绝缘防护的情况下作业,导致触电。刁某低级违章作业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由于职工安全意识淡薄主观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只要稍加注意就能避免,而据资料表明:由于生产组织者、操作者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态、单纯凭经验盲干及操作不当等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率约占60%以上。彻底改变忽视安全生产以及违章蛮干、侥幸、撞大运的思想行为。树立防微杜渐的思想,克服“只要不发生大问题,有点小差错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对任何问题或差错都不能轻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3、从小处着眼,不忽视任何细节。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纵观所有事故,分析其中原因可见安全事故多数为“小失误诱发大事故”,许多事故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上的疏忽而导致的,都是由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最终酿成大事故。
吉林市中百商厦的大火事件真实地说明了这放大效应。2004年2月15日9时许,吉林市中百商厦伟业电器行的雇员于红新不慎将吸剩的烟头掉落在仓库地上,在并未确认烟头是否被踩灭的情况下就离开了仓库。烟头引燃仓库内的可燃物后,引发了火灾,造成54人死亡、7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的严重后果。事故主要责任者于红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后悔自己的防火意识太差,一个小烟头,竟惹了这么大的祸。” 是的,一开始就只是一个未被碾灭的烟头,在值班人员擅自离岗,应急灯失灵等各种细节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造成了生命死亡和财产损失的重大火灾事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安全生产中各种“小问题”、“小疏忽”、“小事情”就是一个个蚁穴,往往就象一根导火索,引发了众多家破人亡,无法弥补的事故发生,只因为1%的错误,却导致了100%的失败。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大量的工作又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重复性很强的事务,也正因为它“小”,才容易被忽视,因为它“细”,才更容易出纰漏。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每位职工都应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和操作规程,增强安全责任心,做到一丝不苟按章操作,关注安全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养成谨小慎微,耐心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真正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坚持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认真排除“小隐患”,严格堵塞“小漏洞”,自觉防止“小过失”,防患于未为然,众志成城,定会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从排查着手,强化隐患治理。
排查是安全生产预防工作一个重要手段,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定期开展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排查登记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从事后查处转变到事前防范,对安全生产大检查中排查出的重点隐患,必须落实责任人,明确时限要求,彻底整改到位,对敷衍塞责、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必须依法依规查处到位。安全检查要切忌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和形式主义。必须严肃认真,要把检查与整改、检查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在检查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新特点、新问题,抓薄弱环节、抓要害部位、抓事故多发点,提高检查质量及效果;要提高隐患整改的质量和效率,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立即进行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时间和安全监控措施,确保限期整改到位。
5、从领导着手,狠抓责任制落实。
大量的事故表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的关键在领导,领导手握决策大权,领导责任制的落实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单位的安全与否。因此,作为领导首先在思想上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天”字号头等大事来认识,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对国家、对单位、对职工所负的安全责任。要认识到领导安全意识的淡薄,领导责任的不到位,才是单位最大的事故隐患。作为单位领导带头抓落实,逐级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将安全生产与职工年终工资挂钩,与领导考核、任免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能够恪尽职守,严把关隘,使每一个职工坚决做到不违章、不冒险,遵章守纪,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6、从监督着力,严把监管环节。
从所周知,三鹿奶粉事件,据财经网披露的消息说,“四年前,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发不久,有关媒体公布阜阳市45家不合格奶粉企业和伪劣奶粉黑名单中,三鹿奶粉赫然在列。可事后三鹿依然在生产。直到9月6日、9日有消费者向国家质检总局反映有婴儿因长期服食奶粉而患肾结石。该消费者还表示:“强烈希望你们能检验此品牌奶粉的质量,以免更多的孩子再受其害!”当时,国家质检总局回复称,该局正在严重关注此事,并联合有关部门积极调查处理。同时,该局还建议消费者,“请你也将详细信息向卫生部门反映”。为什么各监管部门来回踢皮球?700吨婴幼儿奶粉有“毒”,结石患儿涉及十个省份,700吨后涉及到多少家庭?为什么等到近万名儿童生病住院才下令停产?进而查出多家奶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试问:此前那些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牺牲患儿生命做代价唤起监管部门的良知?
又如河北省蔚县李家洼煤矿新井“7.14”特别重大炸药燃烧瞒报事故中,对63名相关责任人采取了措施,其中25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蔚县县委书李宏兴、县长祁建华已被免职并立案调查,张家口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志新、蔚县副县长王凤忠等已被移送检察机关处理。
为什么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为什么要瞒报矿难?其根本原因是要逃避责任、骗取政绩。而他们逃避责任、骗取政绩又必然要以牺牲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为代价。上级对下级的监管是权力监管权力,是政府部门封闭的、自我的管理形式,比如煤矿安全事故,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监管的就够多了,但近于近年来在巨额利润诱惑下,个别地方官员蜂涌而上,以手中的权力保护着不具备安全条件和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疯狂开采,置矿工安危于不顾。由于监督不力等因素的存在,为权力的弄虚作假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这是事故瞒报屡屡得逞的原因所在。要从根本上杜绝矿难的瞒报现象,就要求监督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可能危及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重大隐患要责令停工停产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要严厉打击建筑施工中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确保建设工程施工的进度合理、质量可靠和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7、从问责着力,加大惩处力度。
在每一起事故的调查处理中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明事故原因,认定事故责任,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严肃追究事故责任人特别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严厉查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描淡写。特别是加大对事故发生后瞒报、逃匿行为的惩治力度,坚决杜绝迟报、谎报、漏报和瞒报违法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频频的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安全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真正做到安全防范,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眼,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加大监管和安全设施投入力度,注重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探讨如何做好对安全工作的监管,通过研究探索揭示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坚持不懈的去实践、总结和创新,尝试运用新的、科学的管理方式来不断的提高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发展完善、在发展完善中不断提高进步。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全社会的和谐奠定良好的稳定环境。
(安全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