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林业的体系发展与认识

时间:2019-05-13 16:0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林业的体系发展与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林业的体系发展与认识》。

第一篇:浅论林业的体系发展与认识

浅论林业的体系发展与认识

摘要: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是林业工作的两大目标。之所以把林业建设划分为两大体系,主要是着眼于林业的功能和服务对象。长期以来,尤其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搞林业确有单纯追求直接经济效益的倾向,唯木是林,靠采伐木材获取经济效益,安排就业,支付企业办社会负担,对于林业(森林)的生态效益(间接效益)则往往有所忽视;而当林业的生态作用被强化时,又出现了另一种苗头,以所谓“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和“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将林业列为社会公益性为主的产业,强调国家投资、社会供养,对林业自身如何发展经济则有所忽视。之所以产生这样两种倾向就在于对林业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关键词:生态体系 产业体系 林业工作

林业是一种人类的经济行为,无论讲生态建设为主还是产业开发为主,都脱离不了经济属性。林业无论是讲产业建设,还是抓生态建设,只是“功能”上的区别,虽然“供给”和“增值”的方式不同,获取利益的主体不同,但都离不开发展林业经济这个本质。

一、发展林业经济是“两大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

1、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在资源利用上是同一的;在经营目标上都是为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其结果都实现了增值。在这个意义上,“两大体系”建设在经济上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吉林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这样的概念。目的就在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经济发展。只有保证了生态质量,才能为经济发展(产业开发)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也只有产业开发搞好了,才能有效地支撑生态建设,保护和培育优质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只有明确林业的经济属性,才能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充满发展活力我国林业经济多年来所以发展缓慢,生态功能衰减,职工收入下降,以至大量人员下岗待业,其重要原因是,我们并没有真正把林业作为一种“经济”来对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林业主要是向大自然索取,对国家无偿地提供产品和利润;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 又脱离林业生态效益和利益外溢的公益性特性,简单地比照其他产业,强调林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由于其生态效益得不到补偿, 为追求直接利益而过度开发,生态资源得不到培育而失于平衡,经济难以发展。由此导致林业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向国家争取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与此同时,为维持生计则不得不向本已十分脆弱的森林资源索取,通过过度采伐,获取直接经济效益。如果我们从上到下,都能明确林业的经济属性,真正规范林业的经济行为,承认林业经营者的主体地位,承认林业的产出(包括生态效益)是一种“供给”,承认林业的增值,并且在经济上使其得到应得的补偿,那么,林业就会沿着市场经济的轨道良性运行,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更好地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发展林业经济是当前林业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也是各级政府特别是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造成目前林业处于困境的原因很多,从内部看,主要是自身经

济水平低,走出困境,要靠经济发展;从外部看,则主要是现行林业政策不适应,限制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态,各级政府有责任、有能力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政企分开,片面理解政府及主管部门“不管企业”的内涵,而应从传统的直接管理方式中走出来,强化对林业经济的产业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特别是林业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旧的体制和增长方式逐步让位于新的体制和增长方式,从政府到经营主体及社会各方面都还一时难以适应,要保持林业在过渡期的健康运行,尤其需要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二、正视林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抓好林业经济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既有机遇,也存在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局部改善,整体艰难”应该是目前林业经济现状的真实写照。具体表现在:传统产业萎缩,新兴产业还处于萌动或成长期;由于大多企业不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经营举步维艰,经济效益不高,好多企业停产半停产,大量职工下岗,林农、职工收入增长缓慢,有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整个林区经济比较萧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林业政策僵化失调、发展战略选择不当(或战略方向不明)所致。

1、从政府层面分析,现行林业政策、制度促进了林业的产业弱质性在现行的政策体制下,国家(政府)与企业、职工(林农)个人的经济目标不统一,呈现国家要生态、企业要盈利、个人要增收的格局。而国家现遮的林业政策、制度许多是以保护森林、提高生态效益为基点;而企业和林农(职工)则长期依托采伐森林林木维持发展和生计,这就使产业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近年来,国家在生态建设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主要用于保护天然林不遭破坏,用于养人,用于公共建设开支,真正用于产业开发建设的很少。而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保证众多职工、林农的就业及生活需要,在缺乏资本投入和自身积累能力微弱的情况下,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同时,由于实施“天保”等生态建设工程,又大大削减木材产量,就使长期依靠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产业雪上加霜,更为艰难。在加强生态保护的政策下,企事业单位不仅要维持自身和职工(林农)的生计,还要负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费用和国家高额税收。为保证国家的这一政策得以贯彻实施,在行政管理上又形成了一整套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行政管理办法。在这种高赋税、低投入、高度集权的政策下,产业又仅仅局限于木材经营生产,经济缺乏活力,路子越走越窄,难以为继。

2、从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体制的层面分析,林业改革开放是滞后的,不仅落后于发达地区,也落后于周边的其他企业林业改革所以落后,主要是计划经济的传统体制积淀太深。林业产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浇铸而成。建国 以来,几十年的投资建设,在为林业构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也把一个公有制程度更高、更为严格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植入了林区的自然经济土壤。在这种传统体制下,林业经济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运行了几十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传统体制的坚壳、传统观念的束缚,使林业改革开放遇到了更为顽强的排斥,加之过多地强调林业的公益性特点,在改革上与其他行业比,更缺乏内在活力和动力。

3、从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看,没能自觉运用比较优势原则,林业经营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由于林业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过度的行政干预和政策束缚,使产业和企业因缺乏竞争而失去讲求效率和效益的内在动力和外

在压力;在资源配置上因放弃了比较优势,而无法突破比较劣势的制约,使林业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资本积累水平较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林业经济发展战略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调整,至今仍延续以往的重木材生产、加工,重资金密集型产业开发,而这在战略上不具优势。资源利用以木材为主,受到资源衰减及实施生态政策的制约。在资本投入上又受到资金缺乏、资金使用成本较高的制约。而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和森林其他自然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由此导致林业经济缺乏比较优势,在市场上不具竞争力。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惑我们的“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症结所在。好多企业、项目就是在这种缺乏比较优势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上马的,注定了开工之日,即是亏损之时。综上所述,要真正使林业经济走出困境,必须采取治本之策。要“治本”,就必须下决心深化林业改革,调整林业政策,创新林业经济体制,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实施提高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战略。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对林业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

1、深化改革,加速林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林业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不快,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上仍囿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林业经济缺乏活力、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局面,就必须下决心改革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尤其是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更应把构建市场化的林业摆上重要位置。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入市”的首要条件,也是基本前提。不改革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最根本的是解决市场的深层构造问题。所谓市场的深层构造,包括两个支点、三个变量。两个支点是:社会经济单元利益独立化为明确的所有权,即产权明晰;非常具体而完备的经济行为规范,即完备的商业(市场)法规。

三个变量是: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必然要扩大市场半径,融入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是交易费用的增加(市场半径与交易费用成正比);要节约交易费用,就必须实行企业化经营。这实质是一个从组织创新到制度创新的过程。林业深化改革,也要走这样一条路。首先,要积极推进林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目前林业财产所有权基本是以传统的公有制为主体,不仅占95%以上的份额,而且产权界定十分模糊,变动主要靠行政命令,缺乏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面对林业主体的多层次和产权形式的多样化,要区别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对国有林业企业(天保工程区)要尽快落实森林资源承包管护经营,管住林木,放活林地开发,推动企业开展资本运营。这主要是基于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属国家所有,而企业为地方所有,产权关系比较复杂,并且作为国家重点林区,又普遍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投巨资对天然林实施保护,对森工企业的职工进行分流安置,对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正逐步研究解决办法。因此,其改革宜先从企业内部入手,对于森林资源的产权改革应采取慎重态度。地方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相对于森工企业社会负担较轻,职工、林农就业压力也小些,改革步子应大些。当前要加速推进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明确林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经营权,培育壮大新的经营主体,鼓励不同经济成分的各类投资主体以不同形式参与林业建设,调动社会各界关注林业、投资建设林业的积极性。加快林业经济“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主体民营化、产业运作市场化”的进程。其次,要积极推进林业组织创新,发育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组织体系。我们传统的组织资源比较贫乏,两极化的组织模式是传统体制留给我们的惟一组织遗产。

一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集权的行政组织,它无所不包,党政不分,政企事企不分,这是我国林业组织的主体;二是极其分散的家庭和家族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在组织创新上虽也有所进展,但新发育成长起来的非正规组织(相对官办正规组织)始终长不大,而且也难以走出两极化组织模式的阴影。要改变这种状况,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对组织创新中可能遇到阻力和阵痛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组织创新,首要的是通过改革,发育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经营主体,构建市场化的企业,这种企业不是传统的林场、工厂,而是以节约交易成本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目前除积极发育非正规的新型林业企业外,主要是下气力改革现有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林业企业局、林场,使其逐步摆脱单纯生产经营的组织模式,形成重产品、技术开发,重市场营销,以此带动森林资源培育、林业生产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企业组织结构。同时,要大力发育企业间及企业与市场联结的“中介”组织,为企业进入市场,并进行规范的市场交换提供配套服务。比如,建立森林认证机构、质量认证机构、各类行业协会、资产评估、会计事务和金融服务机构等。

2、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积极调整林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大都得益于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他们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确立产业结构,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充分利用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因而也获得了经济的较快发展。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考虑到我们林业经济所处的历史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在发展战略上应坚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主要以多种森林资源,特别是林地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道路。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契机,实施林业产业的战略性转移。在产业开发上,坚持“四个为主”:一是在森林资源开发上以林地开发为主,发展林地经济、草地经济。大力开发林下资源,发展特产业,开发旅游业等。二是在林木利用上,以工业原料林开发为主,大力发展速生林,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三是在林区生产要素利用上,以劳动力开发为主,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劳动者扩大流动范围,向非林非木产业转移,并创造条件向外地区、国外转移。四是在项目开发上,以培育对林业经济全局具有较强带动功能的龙头产业和企业为主。通过龙头项目的辐射联动效应,拉动和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3、调整政策,加强法治,为林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第一,要适应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改革形势,调整以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相关政策。以往的林业政策多数以林木保护和利用为中心,以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为特征,以管住、保护好森林资源为目的。可实际上,在注重了存量的保护、管住的同时,却抑制了林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存量也没有管住、管好。尽管花费了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收到效果并不理想,森林资源遭到过度开发、蚕蚀,甚至破坏,屡禁不止。原因就在于现行林业政策管住管死的办法多,搞活的办法太少,难以调动广大经营者培育、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在积极推进林业产权改革的同时,要下决心调整现行的森林资源管护、利用政策,给经营者更多的自主权,保证其产权的完整性。应逐步改革采伐限额管理、限制性运输管理办法等,同时,要调整林业赋税政策,减轻林业企业和林农的税费负担。比如,林业本是个效益外溢的生态产业,不仅得不到应有的生态补偿,还要承担8%的特产税和代缴8%的交易税,缴纳甲、乙种育林金,其中乙种育林金为原木销售额15%尤为不合理。育林金的缴纳,除一部分用于造林绿化费用外,主要是林业行政管理费支出。通过建立生态补偿金和减少行政管理费用,以及加大国家对林业行政管理投入,以调动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第二,要逐步由以林业政策管理为主,向依法治林转变。

以政策管理林业,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但难以给经营者稳定的预期,不利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应在调整林业政策的同时加大立法力度,把成熟政策固定下来,形成法规,逐步完善林业法律体系,为林业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当前,特别要加强林木以外森林资源管理的立法,使林地经济开发有法可依,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适应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就如何合理保护利用公益林、积极开发商品林进行立法,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篇:XX市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发展情况报告

建立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根据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正确认识XXX市情大讨论”活动方案》,结合XXX市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的实际,对XXX市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谈一些认识。

一、林业基本情况

XXX市林业局共有7个国营林场(苗圃),一个鹿场,13个基层林业工作站,7个林场森林公安派出所,2个木材、林政、防火、检疫检查站,4个防火检查站,森林防火外站22个,5个基层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30个,林业职工868人。施业区面积87万公顷,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7万公顷;林地面积45.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71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98%。

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发展

1、我市生态现状

我市森林植被虽然覆被率较高,但浅山区及深山区局部湿地草场生态十分脆弱,原生植被退化、消失,物种饱和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多年生物种群落向一年生物种群落演替。全市急待封育的次生林地300余万亩,200余万亩湿地草场需要休养生息。近20万亩荒山由原生的山杏胡枝子草类植被演替成山杏裸地林,主要水系河滩地已达到8万余亩,侵蚀沟6500余条,水土流失面积达700万亩。

2、林业生态体系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林业主要通过“五大转变”、“六大工程”带动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全市以森林分类经营为重点,启动国家级公益林建设工程285.3万亩;地方级公益林建设工程14.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2.1万亩;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工程3.45万亩;薪炭林工程造林1万亩;浅山区以封育为主的次生林归户经营管护65.8万亩;封育工程1万亩;以生产胡枝子种子为主的哈多河胡枝子种子基地1万亩;现代化苗圃基地300亩,年产各种苗木1500万株。

3、林业产业体系发展

到“十五”期末,林业培育经营商品林270万亩,年生产商品材1.2万立方米,产值480万元。林区畜牧业生产达10万头只,年产值2630万元。林区农业种植9.1万亩,年产值1500万元。以榛子、山野菜、野生菌类等山货产品产值3390万元。林业总产值达8000万元。

4、畜牧业发展对生态和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我市目前畜牧业存栏数为150余万头只,年产值4亿元。野生山货产品年产值2亿元,受畜牧业的影响年产量不足4000万元,山货损失达1.6亿元;对天然更新、树木生长的损失1.27亿;对草场损失1.6亿,荒山次生林下草、灌木损失2.69亿元;山杏林结实损失0.1亿元。此外,畜牧业种群超载,造成了植被的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引起河流干沽,水生动物资源、陆生动物资源种群受到影响,有些物种存在灭绝的可能。资源总量逐年减少,初步测算主要经济类动物资源减少1.46亿元,主要鱼类、两栖类资源年减少0.03亿元。畜牧业全部野生动植物资源年损失消耗及影响达8.72亿元。按生态效益计算,全市将每年损失100余亿元。

三、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分析

当前林业处在生态破坏和生态治理相持阶段,实质上是在治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所有破坏的综合作用力的相持。针对我市生态建设的林牧主要矛盾。我们要抓住呼伦贝尔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的有利契机,认真贯彻执行“三大措施”,一是全面禁牧,禁不是不发展,而是更好的发展。二是坚决退耕,退耕不是不种,是要种的更精,更有效益。三是调整结构,从以种为主向以养为主过渡,最终向以加工为主转变。

XXX市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城市,也是农牧业大市。生态地位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我们要更新观念,注重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

四、对今后林业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

1、工作思路

以生态体系建设为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育林,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森林分类经营步伐,合理利用森林、林下资源,坚持依法治理、科教兴林,全社会办林业。

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林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十五”期末,通过努力,XXX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4.58%,森林经营面积达到48万公顷,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林业产值达到8000万元,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工作重点

加强公益林建设,完善分类经营管理机制和林下后续产业开发利用加快商品林培育步伐。进一步完善林区林下草场生态准入管理运行机制,控制林地草场畜牧业载量。按照呼伦贝尔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三大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做到场站有基地,场站有项目,各场站都要建立榛子经济林培育生产基地,按照榛子林经营实施方案进行划区轮割培育,同时建立榛实害虫测报综合治理科研基地,加大防治力度提速榛实产业增值。在保护好林下资源的基础上,以蒙森公司为龙头,山野菜三个系列八个品种,蒙森榛子王、保健茶,做大做强野生山货产品业。在伊其罕林场特种养殖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扩大野生动物繁殖饲养规模。建立胡枝子种子、樟子松生态林、山杏种子林三个万亩工程。建立浅山区次生林归户经营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地栽木耳,改造次生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提高林地生产能力。完善归户林地、人工林地产权制度,加快森林、林木、林地依法合理流转。放开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林权制度,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

3、“十一五”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公益林建设后续项目。

(2)灌木榛子林种实害虫榛实象甲综合治理项目。

(3)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

(4)生态公益林封育项目。

(5)达斡尔乡生态林建设项目。

XXX市是一个林业大市,在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中,要重视全社会注重生态道德的培养,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如前所述,在注重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看到其消耗资源及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投入产出比例。一个区域的生态水平,标志着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就XXX市而言,打造良好的生态体系和产业链条是XXX市立足于实际之本,特别是在工业建设上要避免污染环境的工业,从长远和绿色品牌的创造作为XXX市今后奋斗目标。

第三篇:创新林业体系改革

创新林业体系改革

经局党委讨论研究,我们确定20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树科学发展观,永葆党的先进性,继续紧扣县委、县政府“兴产业,建小康”的工作主题不变调,围绕“兴林、强县、富民、活行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创树形象,内强素质,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坚持依法治林,提升生态安全质量;优化发展环境,突出林业体系改革;努力打造开放林业、诚信林业、效能林业、生态林业新形象,全面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崭新局面。工作目标是: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力争使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加0.4;完成中幼林抚育间伐2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确保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受灾面积控制在0.3以内;引导林木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面积10万亩;完成楠竹低产林改造2万亩,重点扶持年产值500万元的花木基地和扶持年产值1000万元的加工企业各一个;实现全县林业总产值8亿元,实现林业系统内部总产值1亿元(其中内部单位总产值5500万元,职工发展产值4500万元),完成清收世行贷款、借资还木等有偿资金200万元。

(一)坚持资源培植与保护并重,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是维护社会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务林人的“生命线”。因此,我们要坚持资源培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终身承包管理负责制。对退耕还林工程要严格按照“五到位”、“四把关”的要求组织实施,重点要突出咬住12.7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后期管护工作不放松,强化措施,确保该项工程真正达到“造林一片,管护一片,成林一片,受益一方”。对生态公益林项目要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针,强化管护措施,制定护林公约,确定专人管护,严格补偿资金到位,确保治理工程治理好,见效好。同时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3.12植树节为契机,不断培植森林资源,加快我县生态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硬化措施抓好资源管护。一是要依据二类资源调查成果,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科学规划,确保我县森林资源消耗总量低于生长总量;严格控制松脂乱采乱割的现象;二是要依法实现林地用途管制。重点要大力开展林地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手续,不断加强林木、林地流转管理,规范流转程序,推进林木、林地资源依法依规合理流转;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预防工作由季节性向经常性转变,由部门负责向全社会参与转变,切实维护森林生态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树立工业兴林理念,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只争朝夕。我们要始终保持强劲势头,继续扭住“兴产业,建小康”工作主题,以工业兴林为核心,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再创新的发展优势。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不断注入发展活力。要全面动员,加大力度抓招商。今年,对跨行业争取的项目,我们将按照县政府规定给予重奖。二要把产业发展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加快推进林业工业化进程。在产业发展上,继续给予政策倾斜,继续扶持//竹业等6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林产加工企业;重点突出扶优扶强“两个民营企业”(一个加工企业、一个种苗花卉企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坚持“优质地区优先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布局上突出“一园(///省级森林公园)、两镇”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发挥幅射效应。三要把发展产业和优化环境相结合,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加大林业技术,信息及办证等服务力度;加强社会综合治理,高度重视林业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杜绝“三乱”、“四难”现象,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诚信林业、便捷林业、平安林业新形象。

(三)创新林业体系改革,全面推进林业快速发展只有改革,才有发展。我们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林业、林地流转力度。重点抓好林权证换发工作,加强资源建档,进一步明确林木、林地权属。通过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特别是林业系统内部职工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宜林荒山及残林使用权的流转,盘活林业资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目标管理,体现数据效益。对机关股室和基层单位实行“依法依规、公开公平、优化组合,亮化指标、分解任务、包干统筹、差额分配”的管理模式。黄丰桥林场等各单位要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搞活自身建设。三是要继续稳步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黄丰桥林场、木材公司要进一步推进两个置换工作,盘活闲置资产

第四篇:浙江林业产业发展与趋势

浙江林业现状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现有林地面积9911.1万亩,森林覆盖率60.58%。全省53个林区县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3%(3024万人),其中依托林业生活来源的有1706万人。森林面积中,乔木林410.07万公顷,竹林83.34万公顷,经济林107.95万公顷。目前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3154.8亿元,同比增长25.5% ,位居全国前列。

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作出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浙江林业带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和生态文明建设。据浙江省林业厅与浙江农林大学的联合专题研究表明,浙江林业为177.49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就业效应贡献率为5.21%。其中直接就业114.7万人,就业贡献率为3.4%;带动就业61.79万人,就业贡献率为1.81%。2011年数据统计表明,浙江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3154.8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产值657.3亿元,增加107.8亿元,增长20%;主要增加在营造林、花卉苗木和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及采集,产值分别为35.1亿元、176.2亿元、370.2亿元,增加17.2亿元、35.2亿元、45.1亿元,增长96%、25%和14%。第二产业产值1900.8亿元,增加922亿元,增长94 %;主要增加在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木竹藤家具、工艺品制造和木竹苇浆造纸,产值分别为605.7亿元、250亿元、138.8亿元和719.9亿元,增加113.3亿元、60.3亿元、13.4亿元、690.5亿元,增长23%、32%、11%、2348%。第三产业产值596.7亿元,增加160.9亿元,增长37 %;主要增加在森林旅游和林木相关产品批零贸易,产值分别为288.7亿元、274.2亿元,增加64.4亿元、94.8亿元,增长29%、53%。森林的经济功能,与森林产业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山区农民就业增收息息相关。通过森林经济价值的评估,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我省森林资源中蕴藏着巨大的资产价值量。全省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量高达3388亿元,若按50%的贷款抵押率计算,则可质押林业信贷近1700亿元,接近于2009年全省农村信用机构的农业贷款总额,表明我省森林的融资潜力巨大。截止2011年底,在全省各级林业部门登记和备案的森林、林木、林地流转

面积共计1386万亩,流转金额达213亿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金额共计65.5亿元,贷款农户12.33万户。因此至少还存在现阶段林权价值10倍的增值空间。至目前,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全省已累计变现30多亿元,使5万多农户获得生产资金,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后劲。

第二,我省的经济林和竹林体现出较高的经济价值。经济林、竹林分别以占森林面积17.9%和13.6%的比例,发挥出占39.6%和26.9%的经济价值,成为我省农民的主要林业收入来源。经济林单位面积价值为12.43万元/公顷、竹林为10.94万元/公顷,分别是乔木林的5.8倍和5.1倍。5年间,全省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量增加252.23亿元,平均每年增量50.45亿元。以竹林为例,资产增长最快,通过加大抚育和经营力度,实施提质增效、低产林改造工程等,5年增加10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1亿元。

第三,森林资产价值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2009年,全省森林资源资产总生产值647.46亿元,净生产值232.23亿元,按全省2009年的3282万农业人口计算,相当于增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07元。这充分体现了森林在推动农民增收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四,浙江省以林业名特优新基地和森林食品基地建设为抓手,全省建设各类林业特色基地215个,面积217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37万亩,年产值超66.9亿元。以木竹加工为主的林产加工业稳步发展,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有300多家,形成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浙江以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森林旅游业和发展有林业特色的“农家乐”。目前全省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已达95个,经营面积33.5万公顷,年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有林业观光园区82个,年接待人数420万人次。据测算,森林旅游业经营收入达78亿元。

第五,发展森林碳汇: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暖。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要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150.47吨。以云杉为例,一棵在30年内能吸收二氧化碳100公斤左右,而经过核证后的碳汇量是有经济价值的,这使得“植树”的价值重估。而以往,林农植树造林的价值仅仅体现在“退耕还林”补助,每亩仅200余元。随着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和碳汇交易引入,按清洁发

展机制执行的造林项目,在植树造林中可以实现植树的工时收入、满30年后第一轮砍伐的分配收益、林地种植养殖项目收益和长达30年的“森林碳汇”交易收益。据全省“关注森林”会议介绍,近50年来,浙江平均气温升高近1.2℃,增温速率为0.24℃/10年,高于同期全国0.22℃/10年的水平。据预测,到2030年,浙江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65℃至0.77℃,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因此,浙江省林业“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加快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周国富副书记指出当前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关键要做大做强龙头,要大力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因此,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促进林业龙型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我省加快林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据浙江省林业厅数据公布,我省现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林业龙头企业3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0多家。

2001年全省林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20多亿元,其中列入省局重点扶持的21家企业(含2家市场)实现销售收入46.45亿元、利税4.54亿元,出口创汇816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86%、17.31%和18.26%。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各级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如浙江康大实业有限公司、国厦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品华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东白山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利用林业贷款7800万元,新建香榧、油茶示范基地5400亩,受益农户5200户,为社会创造工作岗位、安置就业人员182人,带动农民增收494万元。如信林担保既当“孵化器”,又当“助推器”,成功扶持我省林业龙头企业——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A股(002043)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格为每股4.98元,发行后总股本为1.22亿万股,可流通股本为4200万股,本次上市流通股本3360万股。上市几天来屡创新高,至5月18日收盘,股价达到

6.43元。如德清莫干山竹胶板厂投资4500万元,征地38亩,扩建年产100万平方米的双覆面竹胶清水模板项目建成投产。

我省林业龙头企业十分注重品牌创建,加强林产品的品牌宣传,努力提高知名度。根据浙江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2011年第1号、第2号公告,全省共有23

3个产品被评为2011年浙江名牌产品,其中有“兔宝宝”牌木质门等工业类林产品5个、“仙居杨梅”牌仙居杨梅等农业类林产品5个、枫桥香榧等浙江区域名牌5个。全省共有502个浙江名牌产品通过复评,其中有“鹦鹉”牌实木复合地板等工业类林产品14个、“森禾”牌花卉种苗等农业类林产品18个。至此,我省共有浙江名牌产品(林产品)130个。

“十一五”期间:重点生态工程顺利推进。目前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3154.8亿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25.5%,实现了从森林资源小省向林业产业大省的跨越,许多山区农民依靠林业走上了富裕的道路。2011年,浙江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为期5年的“森林浙江行动”。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稳定在61%以上,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18%以上,建成生态公益林4500万亩,建成现代林业园区300个,其中,综合区5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0个、特色精品园180个,按此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将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承担占全国9%的林木蓄积增量,这将是我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国家作出的一大贡献。“十二五”浙江林业发展将以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文化三大体系为建设重点,以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为主线,以资源保护和科技创新为支撑,全面实现“森林浙江”的目标要求。

备注:以上所有数据都来源于浙江省林业厅。

第五篇:关于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1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1.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没有形成法制化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集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是补偿基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来源只有中央财政一途,对地方财政和以消耗生态产品为主的企业(如高排放的钢铁、水泥企业)缴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没有约束性要求,致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措难,现有资金杯水车薪;二是补偿范围过窄,目前国家只对列入国家重点防护林范围的森林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这一部分森林只占全国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不足三分之一,且补助标准过低,其他大部分生态公益林没有任何补偿。1.2种植技术差 林业种植建设虽然是种粗放型的工作,但是对其技术与责任要求也是比较高,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这种技术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目前林业种植建设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一是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地难,由于土地都承包到户,影响了正常施工和农防林规划设计。二是造林质量差,一些地区在具体造林中,造林人员素质差,采取粗植滥造、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造林成活率低等等问题现象。1.3林业建设滞后,林业工业基础差 林业企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木材加工企业多以优质木材为原料,且企业规模偏小,重复建设突出,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低,价值消耗现象严重。2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2.1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一项根本措施。特别是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尤为迫切。各级政府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有关规定和“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水电、旅游、矿山、水利等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单位,应当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以及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2.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

下载浅论林业的体系发展与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林业的体系发展与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西林业发展

    广西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 目 录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3.取得林业改革......

    林业发展调查报告

    林业发展调查报告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林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年3月以来我单位组织了一次对我区林业发展状况的大调查。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林业不仅是我区的传统产......

    探讨山西林业发展

    探讨山西林业发展 1持之以恒,大力度推进造林绿化 缺林少绿是我省生态的底色,是林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就决定了山西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大造林、......

    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

    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二、林业现状(一)、林业资源现状根据1999年的二类资源调查和2000年以来浠水县林业生产统计资料,截止2007年底,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02.6万亩,其中有林地87.46......

    林业发展思路

    二、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

    林业发展(合集5篇)

    第一章 林业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十二 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广大人 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待前......

    林业发展十二五

    林业发展十二五 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

    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发展

    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全面推迚现代林业发展河南省新乡市林业局局长 赵秀志 2007年7月9日 随着现代林业理念的提出,林业建设由过去的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共存,逐步向现在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