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治邦署名文章: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

时间:2019-05-13 16:1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贾治邦署名文章: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贾治邦署名文章: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一篇:贾治邦署名文章: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

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

——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 贾治邦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中央在总结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的创新实践后,作出了全面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战略决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30年后的今天,在总结福建、江西、浙江、辽宁、云南等地“分山到户”的成功实践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6月8日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极大地调动亿万农民耕山致富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见》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一、充分认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充分释放出人的巨大潜能。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的潜能的释放程度,决定着生产力的解放程度。我国耕地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通过家庭承包经营落实了物质利益原则,有效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充分释放了人的潜能。耕地改革时,农民对林地家庭承包的要求并不迫切,原因是当时农民还没有直接看到林地的物质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林业特产税的取消和木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农民承包经营林地、发展林业生产、实现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将调动亿万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充分释放出林地的巨大潜力。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南方许多省区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数倍。目前我国林地的经济产出平均每亩20多元,仅为耕地的1/30。这既是差距所在,也是潜力所在。林业具有一次投入多年收益的特点,只要经营得当,收益十分可观。浙江一些地方每亩竹林年收入可达万元。通过改革,解放“八分山”的生产力,必将充分释放25亿亩集体林地的巨大潜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充分释放出林木的多种功能。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森林能够固碳放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噪音、净化水质、养护物种。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直接减排的力度过大,将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而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固碳的间接减排,潜力很大。据专家测算,一辆奥迪汽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4亩人工林就能全部吸收;一座2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48万亩人工林就能全部吸收。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必将大幅度提高森林的质量和蓄积量,这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林业还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可以为其它行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木材等林产品原料。

党中央、国务院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十分关心、十分重视。2006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改革试点地区考察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意见》的正式颁发,饱含着中央领导同志对林业发展的殷切期望,表明了中央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坚定决心。

二、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把握好三个重点

(一)抓住“明晰产权”这个核心。

《意见》明确要求,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这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意见》对如何明晰产权,及如何维护农民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提出明确要求。具体来说:

一是强调必须坚持以包为主。除村集体组织保留少量集体林地以外,凡是适宜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都要通过家庭承包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也要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明晰产权;要把明晰产权同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一起落实,确保农民在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后,能依法实现自主经营、自由处置、自得其利;坚持颁发“铁证”,即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

二是强调必须保持林地家庭承包的长期性。《意见》明确规定:“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这是目前我国土地承包政策的最长年限,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三是强调必须维护林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物权性。根据《物权法》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这有三层含义:林地承包经营权是由林地所有权派生的用益物权,林地承包经营人对承包的集体林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林地承包经营权相对于林地所有权是不全面的、受一定限制的物权,主要表现为在承包期届满时应将林地返还给所有人;林地承包经营权一经设立,便具有独立于林地所有权而存在的特性,所有权人不得随意收回或调整林地,不得妨碍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行使权利,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具有对林地的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可以对抗所有权人的干涉和第三人的侵害。这就为农户依法自主经营林地、林木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坚持五项原则

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对集体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必须采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按照农户家庭成员人数确定承包份额,突出一个“均”字,切实做到“按户承包,按人分山”。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在统筹个人与集体利益上,要确保农民在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和生产经营的利益分配上得“大头”。同时,要兼顾集体利益,集体可以保留少量林地,也可以收取少量林地使用费,或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多渠道盘活各种林产资源,保证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转。在处理农民得实惠与生态受保护关系上,既要确保农民得实惠,又要确保生态受保护,这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改革的根本目标。

三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农民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操作者。一定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把改不改、何时改、怎样改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交给群众,做到发挥民智、体现民意,决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强制推行。

四是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改革要始终把依法操作作为基本准则,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森林法》等法律规定。改革的政策、内容、方法、程序要与法律保持一致;改革方案必须依法经相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同意,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严禁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对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反之则要予以完善和纠正。对于已经流转的期限过长、面积过大、租金过低的集体林地,可以采取期权分山、利益调整等方法进行解决。

五是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意见》提出的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是对全国的统一要求,各地必须严格遵循。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情林情不同,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避免搞形式主义,避免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

(三)落实五大政策

一是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采伐林木是农民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形式。《意见》指出,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审批程序,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让老百姓栽树有积极性。

二是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制度,是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运营的基础和保障。《意见》要求,加强对森林资源流转工作的指导,探索限期限量流转的办法,防止农民失地;探索限定受让方资格的办法,限制没有林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工商企业和个人受让森林,抑制过度炒买炒卖森林的行为;加快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设,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的要素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信息化、网络化;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抓紧拟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准入条件,尽快启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的认定工作,制定和出台相关办法。

三是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第二,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第三,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规

范用途,各级政府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四,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第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第六,对财政困难的县乡,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四是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意见》要求,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信贷,切实解决林业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经营林业的风险,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消除农民发展林业的后顾之忧。

五是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意见》要求,积极引导培育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引导发展林业专业协会,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

三、要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改革扎实推进

目前,全国已完成承包的集体林地约8.78亿亩,占总面积的34.5%。福建、江西、辽宁、浙江4省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正在深化配套改革。这些省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主要经验和做法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革配套措施周密完善;能够广泛宣传、发动和依靠群众;严格依法规范操作程序;为改革提供充分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保障;能够结合本地实际抓重点、攻难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事关全局。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意见》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五级书记”抓改革的高位推动机制、“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协同办事机制、分区分片的督导检查机制,切实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原载求是杂志2008年第19期)(中国绿色时报)

第二篇:有感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

有感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到11月1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村改革方面。在这个决定中对深化农村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长期以来议论较多但始终没有触及的改革有了明确提法,对一些过去虽有涉及但意见并不明确又事关重大的问题有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在理论和政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三个建立”、“六个完善健全”、“四个制度改革”、“五个城乡统筹”的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

在我国,农村和城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统筹发展是缩小差距的重要举措。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制度层面上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基本服务配置不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在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相较于城市居民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在农村农业经营方式上有所创新,提出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以丰富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有效完善农地权能结构。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使农民对承包地的权能更加完整和充分。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有利于保护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用益物权,有利于扩展农地的生产经营功能,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是实现城乡居民财产权利平等,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的这些权利也得到了保障。农村与城市将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关于农村改革的重大决定必将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的各项制度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决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依法治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重大战略举措

依法治军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重

大战略举措

《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的印发,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主席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重要论述、加强军队法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开启法治军队建设、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主席亲自决策起草《决定》,亲自审定《决定》,并对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决定》深入贯彻习主席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深刻阐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力回应全军官兵呼声和关切,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标志着我军法治建设站上新起点。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党建军治军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用严格的法规、严明的纪律建军治军,积累和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鲜明提出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并就军事法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上升为党的意志,纳入法治中国建设总体布局,军队法治建设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必须清醒看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在部队中还比较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存在;军事法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法规制度反映规律不够、结合实际不紧、实用性操作性不强,立法部门化、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军事法规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对违法违纪行为追究不力、惩处不严;一些官兵法治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官兵对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和特权现象反映强烈,等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决定》提出了有效破解的思路、举措和办法。

《决定》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着眼大局、勇于创新,重点突出、举措有力,必须全面学习领会、切实把握精髓要义。要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阅读,逐行逐段研读,克服菜单式、跳跃式、片断式学习,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要结合起来学,把学习《决定》与学习习主席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与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决策部署上来;要联系实际学,深入查找自身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要求存在的差距,坚持边学边思、边学边改、立说立行。

学习贯彻《决定》,关键是党委领导带头。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做起,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法治观念,以此推动全军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必须把法治素养作为领导干部的必备素养,把法治学习纳入党委中心组和理论轮训,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依法治军的带头人。各级党委、领导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切实履行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主体

责任,让《决定》的每一个举措、每一项要求落地生根,尽快建设人人遵章守法、处处依法办事的法治军营,锻造律令如铁、威武文明的钢铁之师,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第四篇: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

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强大国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意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形势需要,深刻阐明了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了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保障措施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要着眼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坚持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不断扩大社会覆盖面。要认真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推进国防教育向社会各界普及;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进一步提高履行国防职责的能力;加大对负责征兵、优抚、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国防科研生产、国防动员等工作的人员国防教育力度,使他们掌握履行职责需要的国防知识和技能;深入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增强他们的参与、投身国防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全面提高国防素养;围绕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持续地抓好官兵的国防教育,牢固树立履行兵役义务、建功国防事业的思想,弘扬为国牺牲奉献精神,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发挥表率作用。

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积极改进和创新方法手段,努力增强国防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要积极挖掘各方面资源,把思想引导、舆论宣传、活动培养、军事实践、文艺熏陶、环境渲染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国防教育融入公民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积极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途径。依托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国防园和军队的军史馆、荣誉室等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场所,开展生动形象的国防教育。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时机,组织开展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专题展览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活动,使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加大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相关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科学组织,狠抓落实。要把国防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切实履行职责,齐心协力推进落实。要完善国防教育政策法规,健全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抓好教育基地、师资力量和教材等建设,保证国防教育工作规范运行、长远发展。要加强国防教育检查考评,大力培养和宣传国防教育的先进典型,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防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五篇:人民日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人民日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五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报评论员

2006年03月06日07:3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改革的成果农民最先得益。农村经营体制发生的深刻变革,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有效保障了市场供给,有力推动了城市改革,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改革没有止境,我国农村的改革仍然处在攻坚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还在流失,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才能激发农村自身活力,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伴随着一系列体制创新。我们要按照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着力建立城乡协调、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着力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让农民生活越过越好。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首先要落实好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这里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把农村综合改革推向前进,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村改革的主体。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量,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6日 第九版)

下载贾治邦署名文章: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贾治邦署名文章: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工部深化农村改革情况汇报材料

    农工部深化农村改革情况汇报材料 为贯彻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县委农工部按照省、市、县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抓紧确权登记、稳步推进流转”的要求,积极参与农村土地确......

    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

    形势与政策作业(一)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学院:经济学院年级:11级 班级:B1101 学号:0111110207姓名:李晶舟 联系电话:***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摘要:新一轮的......

    解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敬爱的党支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学习体会大全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学习体会 锦州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扶持“三农”的又一......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改革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些年,农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促进农业发展、......

    广西出台深化农村改革意见(模版)

    广西出台深化农村改革意见 2014-03-21 09:24:34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 陈国章 石 钖 李欣松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敬爱的党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

    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共5篇]

    敬爱的党支部: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动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用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智慧推动农业经营机制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