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知道
2009——2010年校外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总结
实践证明,正在成长和发展的青少年,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在校外活动中,由于不受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参加各种科技、文艺、体育和少先队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加深已学知识的深度,而且还能扩大视野,增长新知识。同时,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这种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所以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校外教育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脚,运用知识并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种锻炼,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009至2010年以来,我校校外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加强内涵建设,在群文教育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社团活动和教科研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为推进我校校外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首先加强了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了《镶黄旗第一中学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实施细则》。做好自查试点工作。为校外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为此我校挑选了13名音、体、美、科学、劳技、电教实验室教师和团支部、少先队辅导员作为校外活动辅导教师。为使工作卓有成效,对13名教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进行了继续教育和教务管理培训。先后有8名教师派往北京、锡林浩特和本旗参加培训达5次,由本校教科研室组织培训3次,请进专家学者讲课3次。通过各种培训讲座,13名校外辅导教师的辅导能力大幅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也由不同程度提高。能够较好的完成校外教育辅导和管理工作。
在做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同时,我校紧抓教科研工作,来提升校外教育活动质量。我校教科研室不仅组织领导我校校内的教科研工作还承担着校外教科研活动工作。为使教师教研活动更加规范有序进行,教科研室制定了“镶黄旗一中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并先后5次召开辅导教师和教研组长座谈会,使各项教育辅导落到实处。
我们联系了15个单位(包括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社区、社会场所),利用俩年时间开展校外教育和科研研究。先后订购编撰图书资料500多册,囊括了天文、生物、环保、航天、陶艺、机电元件、电脑软件等多方面的内容,其科技活动项目广泛,实用效果突出,深受学校和学生欢迎。有力地推动我校校外教育科技教育的发展。
俩年来,我校在旗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发改委、财政局、公安局、科委、司法局、文化局、文物部门、体委、团委、各社区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支持下,积极整合资源、进一步开拓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目前我校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科普教育基一个,社会实践基地
5个。开展了文体、朗诵、表演、书法、绘画、摄影、征文、网上知识、社会调查、手拉手、创新活动和阳光青少年活动等各类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
为了表达我校师生的友谊和心愿,先后俩次为灾区学生送去了图书120余册、文体用品619件,衣物700多件,表达了我校师生对灾区师生们的慰问和关心,搭建了与灾区学生手拉手、共成长的平台。
在“阳光青少年活动”和创新活动中,据寒暑假不完全统计,学生活动72项次,活动学生达700多人次,创新作品100多件,社会调查60多份。已成为学生校外活动的品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为了推动工作,我校每年都在寒暑假前征集活动场所的活动信息,向广大学生推介,重点跟踪一些活动,及时宣传各项活动。各校外活动场所积极配合做好各项工作,能够确保学生活动的健康、快乐和安全。每年“十一”我校联合有关单位组织以“知祖国、爱祖国、颂祖国”为主题的阳光青少年活动,开展了全校学生竞赛等系列活动,参加竞赛活动的学生累计1000余人次。共收到绘画作品93件;书法作品70件;摄影作品15件;歌颂祖国征文389篇,参与网上知识竞赛的学生达1000余人次。有238名学生获奖。其次我校师生分别在自治区组织举办的“全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文艺汇演和那达慕大会中参加了开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受到参会人员、收看电视的观众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充分反映了我校校内外教育工作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优势,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促进校外教育
再上新的台阶。几年来我校校外教育活动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校外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是发挥本地区优势,突出民族特色,注重整体谋划,提升校外教育质量。第二是加强场所建设,推进校外教育持续发展。经过调整改造,现在已基本上实现了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稳步扩展,满足了青少年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的需求。第三是尽力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我校校外教育特色活动比较突出的有:初中年级的“重温革命路,弘扬爱国情”、“我与祖国共奋进”、假期“五个一”工程、十星级学生评比、以及在全校开展的“小广播”、一中通讯、体能训练、马头琴演奏、绘画讲堂、电脑爱好者、冬季环城赛、夏季越野赛、毽球、乒乓球、伞子舞等21项主题实践活动。这些以寓教与乐为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而且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提供学生的道德认识。但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行为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另外,学生在校外教育活动中能接触实际的人和事,能得到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比单纯的说理教育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感到校外教育工作需要不断研究,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如在加强场馆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设备设施作用,提高社会效益;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如何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培训和教师基本功测试活动;在管理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和模式,提升落实公益性和校内外结合的工作水平;如何更好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校外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等问题,这些需要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总之,从2009以来我校校外教育工作在上级领导和各部门各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勤奋工作,高标准严要求,高水平完成了任务,充分体现了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团结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体现了校外教育团结合作、高度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体现了校外教育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发挥优势,发扬优良传统,发展特色品牌,促进我校校外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再创新佳绩。
镶黄旗一中2011、3、18
第二篇:《我们知道》教案
《我们知道》是北师大版教材小语第三册第十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水和风,通过一首古诗《风》和一首现代诗《我们知道》描述了风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愿意去学习和探究。本课共两课时。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读、议、画、写中感受风的存在,体会风的奇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读、议、画、写中感受风的存在,体会风的奇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情导入
1、今天,我给大家说个谜语,看谁会猜?
红旗见它向上翻卷,花儿见它悄悄落下,小草见它弯腰致意,竹叶见它哗哗奏乐。
2、激情导入:风是什么样的,你们见过吗?但是风来了,你们知道吗?
3、出示课题:我们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检查预习并评价。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语句测读。
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但是树木微微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来了。
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三、再读课文,细读品味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你知道课文哪几句写风来了?你感觉风像什么?你喜欢它吗?
3、请你带着对风的喜爱再来读课文,语气要轻柔舒缓。
四、小组合作,拓展延伸
1、指导看图
请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看图,说一说图中哪些景物表现风来了?
[柳树枝条飘起来,河水泛起了波纹,林木总点头,小草弯下了腰,小船鼓起了帆,小女孩的头发和裙子飘起来]
2、风来了,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有什么表现呢?
[红旗飘起来,竹叶在哗哗奏乐,花儿悄悄落下]
3、小组合作学习
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风来了,喜欢写的同学写一写风,喜欢读的同学读一读风
4、成果展示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学生学习材料附板书设计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我们知道
不用说我和你了。树叶 枝头颤动
但是-------------------------的时候,风 林木 微微点头 游戏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河水 泛起波纹
第三篇: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从利用感官认识物体入手的。本单元是继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之后的一个方法单元,主要学习感官观察、工具观察、分类等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借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初步规范的科学探究,是本册教科书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学生通过对本单元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可以更好的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做准备。本单元由“怎样认识物体”“给文具分类”“哪杯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倒翁”六课组成,主要是利用科学学习中常用的科学方法,认识身边常见物体的特征。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正式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能运用语言、图标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的工具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并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敢于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并加以描述;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温度及液体体积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量筒测量物体的温度和液体的体积;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单元课时安排: 六课时
4、怎样认识物体
教材分析: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使其意识到观察事物离不开感官,用感官观察、认识物体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学情分析:
其实这些认识物体的方法,学生在平时都能用到,只是没有系统的意识到感官帮助我们认识物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学习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教学准备:
杯子、筷子、橡皮、石块、橡皮泥、各种各样的球、水果、盐、醋、酒精、牛奶、各种饮料等。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物体?你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探究过程:
活动一: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怎么辨认他们?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介绍各种球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点,各样水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常用铅笔、直尺、橡皮等学习用品的特点。(2)学生说出物体的特点,交流辨认物体特点的方法,认识各种感官所起的不同作用。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用不同感官所认识的物品、物品特点及认识的方法。用眼睛看(视觉):可识别物体的大小、形态、颜色和方位。用鼻子闻(嗅觉):可识别物体的气味。用舌尝(味觉):可识别物体的味道
用手摸(触觉):可识别物体的冷热、大小、形状、光滑与粗糙、质感等。师总结:在所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的信息最多。在用感官认识物体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活动二:用我们的感官比较不同和相同
1、用手分辨物体。在不透明的包内放入石块、橡皮泥、苹果、橘子、梨等不同物体,让学生依次上前只通过手的触摸来区别是什么物体。
2、运用综合感官分辨物体。在桌上分别摆上四杯颜色、数量相同的液体:水、糖水、盐水、白醋;让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自己区分液体的方法;注意先用眼看,再用鼻子闻,闻物体的气味时,应用手把物体散发出的气味扇到鼻子边来,不要用鼻子直接凑近物体闻,以防有毒气体的伤害。最后,用筷子各沾一点尝;小组代表上前来用各种感官区分这四杯不同的液体。
3、室外分辨周围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4、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收获。
教学反思:
运用感官判断事物,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去分辨,孩子们可能没有想过,所以在分辨四杯液体时,不是那么准确。
5、给文具分类
教材分析: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基本的方法。本课就是让学生在给文具分类中比较系统的认识分类及分类的方法。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标准对文具进行分类。
2、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3、知道给事物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学情分析:
对于分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对人群的分类、商场中商品的分类等,但对于什么是分类、怎样确定标准分类却没有理性的认识。教学准备: 各种文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课前我们对文具店进行了调查,同学们收集了好多相关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小组交流活动。探究活动:
1、给带来的文具进行分类
自由分类。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带来的文具进行分类。展示自己的分类情况,说出分类的依据(标准)。小组汇总分类用到的标准。
根据自己和小组对文具的分类情况,对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展示文字资料,明确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2、生活中的分类。
展示搜集的资料,交流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对生活中的分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分类的标准,尝试解释分类的意义。针对生活中不合理的分类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
课后拓展:师:生活中的分类简直太多了。假如生活中没有分类,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师;对,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分类。药店的药品有分类,食品店的食品有分类,服装店的服装也有分类,它们是怎样分类的?课后再去调查一下。
教学反思:
给文具分类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简单,在活动中,能很快地用了几种分类方法,但总结的还不太好。
6、哪杯水热
教材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利用工具进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测量比利用感官判断更有效。教学目标:
1、通过用温度计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3、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具准备:温度计、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两杯热水:谁知道这两杯水那一杯更热?用什么方法?
生:触摸、观察等等。(有的提到用体温计)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体温计的测量值最大是42摄氏度,不能用来测水温。并且肯定用温度计是可以的,出示温度计。
二、探究活动
1、师:我们用温度计是来测量水的什么呀?引出温度的概念及单位。
2、师:体温计是用来测人体温度的,我们手中的温度计是用来测液体的温度或气温的。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的温度计用来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认识不同的温度计。
3、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测量水温了,做好准备了吗?引导学生说出要了解其结构、最大测量范围、刻度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认识温度计的结构及最大测量范围。
了解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初步知道读数的正确方法极其读写方式,完成书上的填空。
师引导学生说出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并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读数时指名几个同学上前,(学生的读数出现偏差)引导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
4、指名同学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比较两杯水哪杯水热。(师进行指导)
5、交流汇报
师:大家觉得用温度计和用手触摸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区别?(用温度计更精确)
三、自由活动
师:你会使用温度计了吗?你想测量哪些物体的温度? 生自由测量活动(室内温度、室外温度„„)
四、拓展活动
师: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教学反思: 有的学生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不正确,同一组的热水,小组的测量数据却不同,并且温差较大,数据的记录上也是有不同的失误,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注意强调学生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7、水温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预测、测量、收集数据、做折线图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进一步训练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兴趣。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做简单记录。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热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降温,但只是停留在定性认识的层面上,从没做过定量的研究,对水降温的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教学准备:烧杯、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使用温度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要领,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温度计来测量水温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师倒一杯热水)
师:这是一杯热水,如果要测量这杯水的温度变化,你认为应该怎样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实验的方法,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小组分工、防止烫伤等。)
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要对所要进行的实验研究项目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预测,我们今天也要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实验之前先大胆猜想和预测,并把猜想记录下来。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三、持续观察一杯热水降温的过程,收集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热水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五、课后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使热水的温度降的更快些?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观察水温逐渐变化时,非常认真,但降水规律的变化曲线学生较难理解。
8、哪杯水多
教材分析:
本课以水为载体探究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知道学生学习使用量筒,体验到借助一起测量比用感官判断更准确。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2、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目测更准确,并学会初步估算液体的多少。
3、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熟练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及学会估测是学生的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目测更准确。教学准备 :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个抹布。
2、实验用品: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杯子不相同,水位不同的三杯水,让学生猜测哪杯水多,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出示课题《哪杯水多?》
(二)新授: 探究活动1:
1)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说出判断的原因。2)学生交流。
3)归纳:在杯子相同的条件下,水位高的水多。探究活动2: 1)观察当杯子不同,水位相同时哪杯水多。2)学生观察、汇报。
3)归纳:当水位相同时,杯子粗的水多。探究活动3:
1)观察:当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时哪杯水多?
2)讨论当无法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水的多少时,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解决。3)学生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法。
4)小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回指导。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指导学生认识并正确使用量筒。
(三)课堂拓展:
1)先估计杯中水的体积,再进行测量验证,填写好实验报告并交流实验结果。2)学生交流生活中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与应用。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延伸: 自己设计制作简易量筒 教学反思:
学生自己带来的杯子各种各样,所以哪杯水多很难判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并能较好的使用量筒。
9、有趣的不倒翁
教材分析:
本课以让学生尽情的玩不倒翁为载体,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方法,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自行获得问题的结论,揭开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探究使学生意识到“解暗箱”是认识物体本质特征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知道在外观上无法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解决。
2、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3、通过制作不倒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学情分析: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本节课学生在尽情的玩不倒翁中,一定能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秘密:
1、上轻下重
2、底部是半球形 教学难点: 不倒翁重心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具:一个不倒翁、一个装有1/3瓶泥土的瓶子 学具: 每组1个不倒翁
制作材料:鸡蛋壳、剖开的小皮球、橡皮泥、扇形纸、饮料瓶、彩笔、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很高兴今天能和咱班的同学一起研究问题。我呀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它就藏在老师的电脑当中,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得先猜一个谜语,如果能猜中,这个礼物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听好:一个公公精神好,从早到晚不睡觉,身体虽小力气大,千人万人推不倒。(学生猜测)
是它们吗?(出示课件:一组摇摇摆摆的不倒翁)(是)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从早到晚不睡觉,千人万人推不倒。)大家说的都很在理,抓住了它的特点:推不倒,猜出是不倒翁的。这么可爱有趣的不倒翁,你们想不想玩?(想)在同学们的桌洞里就藏着一个不倒翁,大家拿出来玩玩吧。(学生尽情地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有的同学甚至把不倒翁的头部摁到了桌子上,可是一松手,不倒翁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推不倒。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是啊,我也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猜这里面一定藏着个小秘密,你们想不想揭开这个秘密?(想)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板书:有趣的不倒翁
二、探究活动:
1、猜一猜:
这样吧,先让我们猜一猜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学生积极性不高时,鼓励:科学家在研究问题之前都要进行大胆地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看看哪个同学像个小科学家。还有谁来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学生猜:底部是半球形、里面有东西等等)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是对是错?谁也说不准,怎样做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打开看看、做实验)好主意,就按你们说的办法去做,看看哪个小组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2、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参与其中。
3、学生交流,教师做参与者,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师: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实验以及发现跟大家谈谈?
生:我们把不倒翁打开,发现里面有一块铁。师:放在什么位置上? 生:最底部。
师:不倒翁的大肚子里还有别的东西吗? 生:没有
师打开不倒翁,展示给同学们看:底部的确只有一块铁。师:你们认为这块铁是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生:是 师:为什么?
生:这块铁使不倒翁下面重。板书:下重
师:相比较,上面呢? 生:轻 板书:上轻
师:大家还发现了什么?
生:把这块铁拿出来,不倒翁就倒了。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们看看好吗? 生上台实验。
师:真的倒了,这是为什么? 生:上下重量差不多
师:原来不倒翁推不倒,这块铁起了重要的作用。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块铁一定要固定在不倒翁的最底部,不能随便放。师:这是为什么?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看吗?
生上台边实验边解释:如果随便放,一推不倒翁,它肚子里的这块铁也随着动,不倒翁就往重的一边倒。
师:因此,铁块一定要固定放在?(不倒翁的最底部)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你们发现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是什么? 生:底部的这块铁。
师:这块铁使不倒翁怎么样? 生:上轻下重
师:那么,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是? 生:上面轻下面重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师:这里有一个瓶,里面装了一些泥土,它的下面?(重)上面?(轻)谁来试试它能不能推倒?
生上台试试,用力推,推倒了。
师:为什么它也是上轻下重,却推倒了呢? 生:它是平底的。师:那么不倒翁呢? 生:底部是是半球形的。
师:由此可见,不倒翁推不倒的另外一个秘密是? 生:底部半球形 板书: 半球形
4、动手制作不倒翁。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像科学家一样发现了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现在,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不倒翁?(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可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材料做一个不倒翁,待会儿我们要举行一个作品展示会,评选出最佳作品和最有创意的作品。好,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材料中心领取材料。(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可加以适当的帮助。做好的作品放在讲台上。)
讲桌上已经摆上了大家亲手制作的不倒翁,怎么推也推不倒(师边说边推弄不倒翁)谁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件作品最好?为什么?哪一件最有创意?(学生评)师:请最佳作品获得者上台和大家见面。(握手祝贺)请最有创意的作品获得者上台。祝贺你们!
师:这几个虽然推不倒,但是总往一边倒,是为什么?请小专家们帮助分析分析。生:因为橡皮泥放偏了。师: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 生:底部的中间
师:课后你们调整调整好吗?除了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制作不倒翁?(半个乒乓球、半个苹果、半个桃子等)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还可以寻找你喜欢的材料试着再做一个不倒翁。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玩的都很开心,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在玩中发现秘密,学到知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小秘密,只要大家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实验,相信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第四篇:观看影片《我们知道什么》有感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观后感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让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影片《我们到底知道什么》中,科学家们用量子论的观点阐述了对世界的看法与认知,并借助于女主人公的双眼,通过她的经历、感受与领悟,说明了人的思想和精神对认知世界的影响。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活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思想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与现实世界的表现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问题第一方面的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
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影片所提到的科学实验中,用计算机连接人的大脑,让他看某一特定的物品,就会发现他大脑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会发光,然后让他闭上眼睛,去想象同一物品,大脑的这一特定区域也会发光,就像他亲眼看见一样。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怀疑,究竟谁看到的是真实的,大脑还是眼睛?大脑无法区分哪些是亲眼看到的和哪些是记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什么是事实?我感觉到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否是一样的?两者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的眼睛就像摄像机,不停的获取信息,人类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400GB的信息,但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的20KB,而我们意识到的是我们经验所得对自身有最大化利益的信息。这意味着现实一直就在大脑中,大脑接受信息,而我们并没整合。摄像机与人脑相比,获取的信息更多,因为它不会判断。而大脑只能看见我们所意识到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创造现实产生的效应,真如,“只有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
这显得影片有些偏向于唯心主义,反复在强调,“人们不相信自己的思想能够改变现实,于是这就成了现实”。其实我们有能力理解这个世界,只是大多数人都遗忘了这种能力。思想的确能影响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她因感情受挫而
心灰意冷变得厌世时,在她眼中的世界是灰色的,是龌龊的。他看到的人的所作所为因受到她经历的影响,都变了质,她甚至产生了幻想,镜子里的她又老又丑又胖,“I hate you!”,她对着镜子大喊。但当她从江本胜博士主持的实验《水知道答案》中得到启发时,又感到世界的美好,她甚至在自己身上涂鸦,去享受这个过程。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在她眼中却不一样了。她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她对世界的看法。但这只是意识对世界对物质的反应,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这正如列宁所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里,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管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
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着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当然,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也在影响世界。影片中提到的华盛顿1993年关于降低犯罪率的实验的成功证明,人的意识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现实。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影响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管我们试图隐藏,做出牺牲,我们仍在影响。
在日本研究水结晶的江本胜博士主持的《水知道答案》的实验中,他认为水会对非自然事件起反应,于是做了一系列研究和实验。第一张富士山水的照片是一团混乱,但同样的水在接受禅宗佛教徒的祝福后却形成了美丽工整的水结晶。同样的,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将它放置一晚上,结果看到“爱与感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类似于雪花的形状,而看到“谢谢你”的水结晶则呈现六角形。如果思想对水可以这样,那么对人呢?思想可以对人做什么?
影片中反复提到思想对人的影响,它提示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
感知和面对事物,我们需要知道“我比我想象中的我还厉害,甚至更厉害,我能影响我周围的环境、人群,我能影响空间本身,我能影响未来,我对这一切都有责任,我和周围的一切不是分开的,它们是我的一部分,我和这一切互相联系,我不是孤独的。”
美好的情感与心念会对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每个人都是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赞美和祈福,那么我们这些身体中充满水的人,也许就像水瓶中的水一样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观
后
感
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
年级:10级
专业:教育技术学
学号:1002314033
姓名:杨宁
第五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影评(范文模版)
观《我们到底知道多少》有感 这是一部非常给力的电影,很新颖,也很另类。影片介绍了量子力学及 其延伸思考对传统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多 个学科的前沿信息,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想象力。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触很深。现代唯物主义就像是宗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剥夺了人们追求真理的责任 感。当我们沉溺于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当中,我们也丧失了追求真理的机会。作为一部成功的科教片,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所有的现实是同时存在 的吗?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要去哪?现实是什么? 量子物理思想是由什么组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神奇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重 复同样的现实?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保持同样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我们重复同样 的工作一遍又一遍?什么是真实,是我们大脑看到的真实,还是我们眼睛看到的 真实?我们……在我们看来,目前没有任何人能有效的解释它们!电影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看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 的眼睛就像是摄像机,从外界拍下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被大脑过滤和加工过,大脑 只提供给意识感兴趣的信息,而那些大脑认为不重要和不喜欢的信息都被过滤掉,进入潜意识。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讲《水知道答案》的实验的,这个实验由日本的江本胜博 士主持的,他主张人类意志可以影响水分子结晶。所有的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 都是在零下 5 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当水经过一位虔诚的教徒
对着祈祷之后,水的结晶也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样式。也就是说,水在外界环 境的激励下,结晶成像也会改变。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它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让水“听”音乐后,也会发生令 人惊叹的结果,甚至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看到 “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而看到“混蛋”的水结晶破 碎而零散。物理学的波动理论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处在波动的状态中,各自拥有一定 的波长和固定的频率,即物质波。不仅人们周围的物体呈波动状态,就连文字、声音、图像,以及我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活动也呈现为一种波动状态。而构成人 体的成分大部分是水,地球表面也有 70%多被水覆盖,所以当人们看不见、听不 到、摸不着波动的时候,水却能感受到,并且受到强烈的影响。水结晶也许正是 这些影响的信息记录。比如,当水“看”到“爱与感谢”时,会呈现出几
乎接近完美的结晶,让人们联想到真、善、美本是宇宙存在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美 好的情感与信念会对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其实人就是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你的 态度和他人的态度会成为一种“波动”影响到你和他人,乃至世界。我想,如果 每个人都是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赞美和祈福,那么我们这些身体中充满水的人,也 许就像水瓶中的水一样开放出美丽的花朵,那样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部很有科学素养的电影,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有很多很多,它也给我 们指引了方向,我们将顺着这些方向,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