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要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要文化自觉
小纪一小王洪政
2011年人民教育第七期,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周国明的文章——《校长文化自觉与自我管理》,读后似懂非懂。见到“新校长”沙龙研讨主题后又看了一遍,在理解上有所进步,我得到的启发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要文化自觉。
一、对学校文化及校长影响力的认识。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二是精神文化,三是制度文化。校长影响力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所赋予的,即由外界社会赋予校长的职务、地位和权力;二是内在所具备的,即校长自身的人格条件,包括品格、才能、学识、情感等。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履行职责时,二是平日人格感染。
二、对校长不同角色影响的理解。
1.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提炼者和设计者。
学校是一条涌动的长河,每一位校长只不过是这条长河上某一段的守堤人,是堤段的段长。一所学校,随着年月的前行,自然会形成它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这种传统和氛围,会不知不觉的影响着学校一代代的教师,一代代的学生。这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有健康进取的,也有落后和需改进的。作为正在履职的校长,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领班子和全体教师去总结和分析。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和提炼,努力张扬那些健康进取的文化,摒弃落后的,改进该改进的,在张形成新时期的全新而又丰富的校园文化特色。从这方面理解,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生成性影响。
2、校长是学校文化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校长的践行改变着师生的行走方式”。新的学校文化主体构成之后,校长应当是最好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作为校长,我们的每一点思考,每一步设计,每一个行动都要能为师生所仿效。因此,我们要用我们的思考、设计和行动去影响我们的师生,要用全新的理念去影响师生的理念,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校长的管理行为,校长的日常行为都是文化,都影响着我们的师生。校长的践行者和引领会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力量。从这方面理解,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活力性影响。
3、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反思者和创新者。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设计者和践行者,其自身文化许多时候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一个优秀的校长往往用其自身的文化来点燃学校文化的篝火,用其自身的专长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文化是要发展的。这就要求校长要保持文化自觉:一是要不断学习,二是要不断反思,三是千万不能用校长个人的文化品性代替学校的文化特性。同时要进行文化创新。从这方面理解,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方向性影响。
三、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认同。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应当传承与弘扬、凝练与培育全体师生“精、气、神”的学校精神文化,即以全体师生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为主要特质的共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作为校长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发掘传承学校文化底蕴,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品牌上,概括出让每个师生易记、易懂、易实践的学校精神。
第二篇:学校景观文化建设中的“五要”
学校景观文化建设中的“五要”
在进行小学校园地面景观文化建设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既要从丰富校园景观文化的角度,又要尽可能地从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活动场地的认识上来进行整体设计。与此同时,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尽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小学校园地面景观文化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但实质上,它也是由各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作为设计者更要结合不同校园的实际情况,精心地策划与设计,为构建和谐校园、愉悦的现代化育人氛围增添有力的一笔。下面南耀建筑设计浅谈一下学校景观文化建设中的“五要”:
学校景观文化建设中的“五要”
1、要有教育性
这里所指向的教育性,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教育,还包括“行为习惯、身体锻炼、与人交往、学科知识”等一系列学校教育对培养人的内涵。对于一个地面景观设计,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其教育价值取向,在设计中要充分地展现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地面景观设计的核心价值。
2、要体现学校的理念
地面景观设计的建设,首先要与学校的总体理念相融合,这样才能成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3、要有导向性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可塑性强,我们必须动脑筋、想办法,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容易接受,应体现一个正确的“导
向”作用。对他们进行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和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应不失时机地更多地是潜移默化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突出一个“活”字。
4、要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相结合一个好的地面景观设计,首先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场地。所以设计时首先是要考虑到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设计者的意图,是否便于学生参与并喜爱,这是地面景观建设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成为景观而无法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结合起来,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5、要方便必要的交通
小学校园相对较小,在很多重要的路口(学校大门口、行政办公楼等),是外来人员相对集中的必经地点,不宜设置具有活动性的地面景观文化。它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更会造成安全上的隐患。所以在总体布局时,要避开这类地点,应充分、集中地设置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地上,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前提下进行活动。
第三篇: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为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为
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 周知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作了极其深刻的概括。《决议》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个重要论断表明,文化在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中的比重正在日益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正在成为一个文化的时代。作为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界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之后掀起的“第三次浪潮”。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在学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纵观有成就的校长无一不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文化是育人的根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它所产生的作用不仅能激励师生的成长进步,更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力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校长应把校园文化创建摆到战略位置,用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实现质的跨越。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长要在规划、引领、构建,调控等方面有所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健康、持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继承办学传统,构建办学愿景。
校园文化是学校源源不断积淀下来的精华,是学校本身形成如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作为校长,要给学校注入灵魂和生命,要继承传统,思考今天,规划未来。校长好比是这个学校的设计师。要对发展进行战略思考,作出长远规划,甚至要作出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成都市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就是一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苦苦求索”终成大器的校长。他认为文化是有根的,根在历史中,在生活在学校的人心灵的需要中。学校是有灵魂的,他通过寻根,反思过去,立足今天,规划明天。将草堂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同确立为诗歌教育,诗意教育。提出了“植养人文气韵,奠基诗话人生”的校园文化主题。师生的幸福、诗意的人生成为了草堂小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追求。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校园环境建设,构筑温馨惬意的人本文化。使学校在短期内由当地的薄弱学校一举成为成都市示范学校。
洋思中学的崛起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的“领衔主演”是蔡林森,他的学校文化规划是围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校训展开的。他认为要充分相信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品质和潜能,相信他们的可塑性。在文化建设上主抓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校园里琳琅满目的名人名言,可以说铺天盖地。从三操、用餐、就寝文明用语、生活细节、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规范,长抓不懈,抓出成效。二是构筑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从而创造了连续十年学生合格率和优秀率都是100%的好成绩。使“洋思”从“三流好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一跃成为“中国名校”。
近年来宁乡一中在继承传统校训“勤、信、诚、朴”的基础上提出了“盛德大业,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兴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作风顽强、长于竞争、引领潮流的学生人才,努力构建促成学生赢在起点、终成大气的培养模式。打造促成学生文明和谐、终身发展的优良环境。在校园内规划了名人雕塑园,诗词连廊、砺志石刻,激励青年学子奋发进取,求真务本,追求卓越。实施促成学生思想先进、道德优良的德
育工程。制定了促成学生精细严谨、务实求真的行为规范。实施促成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建设促成学生生成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师团队。
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不辱使命,报效祖国,正是宁乡一中精神的生动写照。宁乡一中成为了师生追求进取的沃土和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精神家园
玉潭镇实验小学黄琼校长是在反思学校近80年的办学历程的基础上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一代又一代的实小人以敬业著称,以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为已任。黄校长对学校精神作了深层解读“敬业就是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到极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成了实小校园精神的核心。并提出了“精真乐雅”的校训
校长要用科学发展观,勾画学校的未来,规划学校的发展,先做为目标定位,再确定具体的推进思路,用明天的目标来决定我们今天的作为。才能使学校文化建设少走弯路,容易走向成功。
二、精神引领,感召师生,凝聚团队精神。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就好比这个学校的精神教父,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的精神引领。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军”必经有独特的办学理念,管理方略,人格魅力。智慧超群的校长要把自己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全体教职工中去,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教育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江苏溧阳市后六中学校长胡建军,不愧为是一位高举文化引领大旗的旗手。2004年8月,胡建军被任命到面临撤并的后六中学任校长。当时教职工情绪下分低落,上任伊始,他非智慧地抓住了后六中学发展中的软肋——教师普遍没有精神。在第一次行政座谈会上,他响亮地喊出了“后中人,人人有希望,人人经努力;中有拼搏今天,才能拥有灿烂明天”的口号,并且热切地制定出“一年求生存,二年谋发展,三年展宏图”的发展目标,精神上呼唤教师的民录回归,紧接着提出了“教育是良心工作,办好一方教育,服务一方百姓,成就一代孩子”的办学理念,倡导“释放潜能、挑战自我、抓住机遇、敢于争先”的后中精神,不断的呼喊写鼓励,以精神引领的方式,带领后六中学的教师走出了“精神彷徨期”,奠定了后六中学奋起的基础,独自走出了一条低耗高效的“常规+细节+过程=奇迹”的管理之路。短短的几年时间,胡建军以其追求本真的精神引领,凝聚了团队精神,创造了奇迹,“后六现象”引领全国教育界关注,后六中学成为农村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他个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校长。2007年教师节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新切接见。
我县玉潭镇实验小学校长黄琼,也是一位高擎“火炬”的引路人。实验小学有近80年的办学历程,树大根深,有独特的发展史和优良的传统。黄校长高擎实小精神的熊熊火炬,以自己的言行作标杆,引领实小团队一路高歌,逢冠必夺,屡建奇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办学经典,续写了一个又一个教育传奇。创建了我县第一所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第一所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第一所有红领巾示范学校,第一所市级校本研训示范学校,第一所课题获省级奖励的学校……
学校需要一种精神,校长首先应该是精神引领者,以其出众的专业才能和人格魅力为教师作出表率,为学生树立楷模。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形象代言人”领跑学校发展,推助文化建设。
三、躬行建构,勇于实践,建设先进文化。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校长责无旁贷,要能根据自身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实际情况,多花心思设计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一所具有本校特色的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制度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及其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浅层面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器”;
中层面文化:校园制度文化——“规范”;
深层面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价值观念”。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形态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礼堂、体育馆;校牌、校徽、校旗、校歌等标志物以及纪念碑、塑像、命名建筑等校内实物。物质文化建设基本要求是:美化环境、装饰校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物质形态上,校园文化应具有浩然之气、书卷之气、山水灵气。
明德中学范秋明校长认为学校是师生专业成长、学习进步、生活幸福的和谐家园;是师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平台;也是学生探究和创新的广阔基地。确立了“文化立校,特色办学”的理念,该校文化建设的特点以十六个字概括:“传承经典,回眸历史,展望未来,演绎故事。”明德的校园每一处地方都通过静态的环境布置,充分发挥美化环境、装饰校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学校的校园建设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整个学校的建筑规范、安全、实用、大气,体现了古今和谐、中西合璧的特点。无论是院士墙、泰安篮球、屈风楚韵、浮雕、文化长廊,还是小到标牌、石头、楼梯扶手、地砖都传递了文化的气息。例如明德中学广场板块按不同的主题分布,形成各个板块。;包括主题广场、科学广场、运动广场、艺术广场等。再如明德中学是一所拥有107年历史的百处年老校,它的大门就采用了特色的突出百年老校的古风格门板。两旁是沈鹏书写的对联“紫气东来贤才辈出,江涛北去学府长昌。”徜徉明德校园,你会感受到置身一个文化的大磁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学校一草一木皆文化、一砖一瓦都育人。
我县金砺实验小学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也很独到,无论是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走廊文化模块、大理石雕刻的砺志名言、以及与“砺”文化密切结合的楼栋命名;“砺学砺行”的石头文化,还是安全教育常识、名人关怀的巨幅照片、好习惯文化墙等都匠心独运,如春风润物细无声,滋润着学生心田。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支柱,校训、校风、校规、纪律等校园规章制度都属于制度相态的校园文化,校园的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文化氛围。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巨轮,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它们的制定应该符合“新理念、高起点、严要求”的特点。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于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静态的“文本化”的制度文化,二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静态的“人文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生成是基础,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制度执行的目的就是促进“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化”制度文化的迁移,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制度。
以往的学校管理一般是靠校长的权威管理或制度的硬性规定,有些过于冷漠,而且经常失效。明德中学在树立文化立校理念的过程中,提出并实施文化管理模式,校务公开,于管理中体现思想引领、精神引领、目标引领、民主引领、激励引领、人文引领、服务引领。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它包括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教师的情感态度等方面。教师们斗志昂扬、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也昭显着学校充满希望的未来。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习得、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校园文化中有无精神层或精神层文化的优劣,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校园文化或校园文化优劣的标志和标准。明德中学独特的校园文化是有核心精神引领,学校用“坚、苦、真、诚”的校训以及“磨血育人”的办学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明德人,培养出了很多的杰出人才。这就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精神,它也将引领学校继续发展。河北衡水中学通过多年的积淀,学校形成了“给学生终身难忘的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以及成人仪式、跑操、拉练等活动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①学校目标建设。学校目标是学校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②教育思想建设。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取得好的育人效果,实现学校目标。③学校精神建设。学校精神是学校自觉地、有意识地提倡、培养师生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对学校已有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和倡导的结果。④校风学风建设。校风学风是学校传统的主要载体,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校风学风是多数人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影响所及,可以潜移默化,转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四篇:以文化自觉引领学校文化
以文化自觉引领学校文化
注重文化自觉 提升教育内力
向上:有鲜明的文化教育意义,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科学精神,社会教育热点,时代精神(天津精神,中国梦,建党90周年)
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艺术教育活动模式。艺术活动社会化,与社会资源整合(中国红,红桥红,儿童美术创意活动与非物质遗产——传统文化,文化资源),全市展示活动,与教育活动整合传承:努力传承传统艺术文化,百分赛规模 效果
红桥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地和平台。艺术文化教育是少年宫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实青少年闲暇生活,开阔青少年视野等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美育与艺术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二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三是更切实地落实素质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调动他们的潜能
我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推动我校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稳步提高,努力用艺术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个性能得以和谐发展,促使校园艺术氛围得以快速形成。
第五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以下简称《文化“三自”》),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在全会《决定》精神指引下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相信,中华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牢记也应该牢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