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处理群访事件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百有论文网()
处理群访事件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收集
【内容提要】当前群访事件呈高发态势,主要集中在矛盾多发领域,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当会使矛盾_激化,影响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应当结合检察机关办理群访案件的情况,分析当前群访事件的主要特点和成因,研究处理群访事件的方法和对策,探索检察机关建立处理群访事件的长效工作机制。
【关键词】群访事件 特点 成因 对策工作机制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新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由此引发的群访事件呈上升趋势。2004年以来,我院接待和受理的各类群访事件70余起,涉案400余件,占信访案件的8%。这些群访案件主要集中在房屋拆迁、房屋买卖、企业改制、土地承包、劳动争议等矛盾多发领域,均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将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群访事件的特点和成因,对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天津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群访事件的主要特点
群访事件是指具有某些利益诉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体,在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策划或酝酿采取集体上访的涉众事件。他们往往通过静坐、冲击机关、集会游行、阻碍交通等方式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示威、施加压力,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人乃至上千人,此类案件涉众人数多,不同程度地干扰机关正常工作秩序,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总体上看,群访事件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会使矛盾激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从我院受理的群访案件分析,呈现以下特点:
(一)上访人数众多,涉及面较广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加强,但同时由于转型时期法律和政策暂时性的缺憾,以及在执行法律和政策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得近年来经济纠纷、合同纠纷、劳动纠纷等矛盾时有发生。如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土地承包、下岗就业、劳资纠纷以及施工扰民或房屋配套不完善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等等,由于这些矛盾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带有一定的共性,很容易在群众中引起共鸣,造成群体上访。如在我院近几年受理的群访案件中,有65起涉及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最大的一起群访案件涉及申诉人数达552人。
(二)上访因素复杂,调处难度大
绝大多数上访案件最初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有的案件可能由于解决不力导致矛盾转化或激化;也有一些上访案件受到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从中挑唆,致使问题复杂化。因此群访案件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手段交织,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群众自发行为与别有用心者的插手、利用行为交织,导致群访事件因素十分复杂,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的利益,调处这类案件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三)上访申诉反复性强,复访率高
从我院受理的群访案件来看,大部分群访案件都是经历过一、二审法院诉讼,或者在多级法院和多个行政部门的反复上访申诉,经过多机关、多级别的多层次审理和处理的“缠诉”案件。参与群访事件的当事人往往受“唯大”、“唯上”、“法不责众”、“民意难违”等心理因素影响,抱着人越多越有理、人越多问题越容易解决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部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甚至采取组织群众越级上访、进京上访、长期缠
诉闹事等办法,给党委、政府、司法机关施加压力。
(四)上访的示范效应大,矛盾容易激化
群访事件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不仅影响到直接参与该纠纷诉讼或申诉的个案当事人的利益,还会对相同事件中未提起诉讼或申诉的群众产生“示范”作用。如果其诉求得到支持,就会使那些因为没有参与诉讼或申诉因而利益未得到保护和补偿的群众起而效之,继而参与诉讼和申诉中来;如果其诉求未得到支持,又可能使矛盾进一步扩散和激化。而在这一类纠纷案件中,被起诉的一方为避免这样的“连锁效应”而采取强硬的坚持立场,使纠纷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我院受理的某小区居民与房屋开发商房屋配套设施纠纷案件,居民以房屋配套设施与合同规定不一致、要求补偿为由提起诉讼,经两审败诉后到我院申诉,该案涉访的居民虽然只有67户,但此前收到败诉判决的81户居民和未提起诉讼的120户居民都在观望处理结果,意欲加入申诉行列,并准备参与上街游行活动,此案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会引起几百户居民的群访事件的发生。
二、当前群访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我院受理群访案件情况来看,诱发群访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各种利益的冲突是群访事件产生的基础性根源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的重大转变带来利益分配的重新组合。与此同时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被唤醒、强化,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不可避免地发生竞争和冲突,引发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如城市中的企业改制问题;房屋拆迁改造问题;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费、养老金和医疗费问题;各类群众困难补助、救济金问题;农村中的土地承包问题;各类刑事民事纠纷和经济赔偿问题等,这些矛盾错综复杂,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反映的都是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
(二)腐败问题是群访事件产生的原因之一
从多起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腐败问题是其导火线。特别是在一些企业和基层组织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存在官僚腐败现象,其中有的干部脱离群众,腐化变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滥用权力,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一部分群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从而以极端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如我院受理的一起某国有企业40余名下岗职工集体上访事件,职工联名举报有关人员在该厂改制过程中存在经济问题,使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利益受损。而一些涉农群访事件,反映的大多是村务不公开、账目不清和村干部处事不公,以及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等问题。有的基层单位和部门,从本身利益出发,忽视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装聋作哑,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本部门本地区的“土规定”和“土办法”对付上面的政策,从而引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形成集体上访事件。
(三)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一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是诱发群访事件的直接原因一些案件反映出当前一些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功能弱化,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与当前基层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官本位”思想严重,群众基础不牢,工作作风不实,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在基层群众中威信低。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搞一言堂,习惯于暗箱操作,不认真兑现党和政府的政策。有的基层干部缺乏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群众的合理诉求,认为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金钱,不会做甚至怕做群众工作,疏离了干群关系,丧失群众的理解,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群访事件往往束手无策,或者处置不妥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激化和扩大。
(四)办案部门执法水平不高,化解矛盾能力不强
当前多数群访事件都是以司法诉求的形式进入司法领域,因此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成为当前执法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根本目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
执法部门还存在执法为民意识不强、执法水平和能力不高,执法作风上存在着“冷、硬、横、推、拖”等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多家执法部门的群访案件上,还存在着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有的办案单位认为,只要将案件“混”过本部门这一关,就高枕无忧了,对息诉工作存在厌烦情绪,态度简单粗暴。个别办案人员在执法中不依法办事,甚至徇私枉法,造成因小事而引发群访事件。
(五)法制观念淡薄、盲目从众心理是群访事件发生的重要的因素
少数群众依法维权意识淡薄,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在基层群众观念中存在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使本来能通过正常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访事件。特别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中遇到利益冲突时,一些群众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通过群体、越级上访,甚至堵门、堵路、围攻等方法方式表达意见和愿望。还有极个别人员为达到个人目的,挑动、唆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向政府施压,导致群访性事件发生。
三、检察机关处理群访事件工作机制的探索
几年来,检察机关按照推进平安天津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能否依法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诉求,做好化解矛盾工作,作为衡量执法工作好坏的重要尺度。特别是针对集体上访案件不断增多的趋势,以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为重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化解上访矛盾的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妥善处理群众集体上访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以检察长接待日制度为依托,实行群访案件领导负责和领导包案机制
对群访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依托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将其纳入检察长接待范围,并实行一把手检察长负总责,各主管检察长分工把口,各部门负责人向主管检察长负责的领导责任制。同时实行部门负责人和检察长接访的两级责任制度,做到逐案会诊,一案一策,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并制定结案息诉标准,限定结案期限,保证矛盾得到及时妥善解决。对于矛盾容易激化的重点群访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度,负责包案的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从接案到息诉全程负责,做到领导把关、部门负责,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通过上述制度的推行,可有效控制和预防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进京上访事件的发生。例如,我院接待的一起本市某医院的职工集体举报该院妇科主任肖某某侵吞公款上百万的案件。举报的群众因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及时答复而情绪激动,表示要进京上访。对该案件我院十分重视,主管检察长亲自接访后马上带队到有关单位了解情况,同时指示有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经查证,群众举报情况属实,犯罪嫌疑成立,遂移送反贪部门立案侦查。这起集体访及时妥善的处理,不仅稳定了案发单位职工的情绪,有效防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而且成功地查处了一起经济犯罪案件,维护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二)以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为主导,通过责任延伸,建立妥善处理群访案件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每一起群访案件都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检察机关在控申部门实行控告申诉首办责任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实行以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为主导的四层责任延伸,形成处理群访案件首办责任体系。
1.将责任延伸到检察长接访制度,规定检察长对首次接待、批办的案件负责,通过跟踪落实,强化领导责任。
2.将责任延伸到业务部门,规定接办的业务部门为首办责任部门。首次接办的人为首办责任人,明确办案的责任,实行包办理、包答复、包息诉,负责到底,由此将首办责任制扩大到全院相关业务部门。
3.强化控申部门的责任,赋予控申部门对纳入首办责任的群访案件督办的权力。发现
首办群访案件未及时办结或虽已办结却未息诉等情况时,由控申部门督办,监察部门同时跟踪介入,形成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环环相连、层层推进的首办责任落实保障机制。
4.建立责任排查追究制。对于群访案件应当排查列为重点案件的,因为工作疏忽而没有排查,或者虽然已经排查,但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当,或者严重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及有关领导的责任。通过首办责任的延伸,形成了群访案件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整体格局。
(三)以信访接待规范化管理为契机。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建立群访案件处理协调机制面对大量的息诉息访工作,加强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协作,形成合力,有效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建立以控申部门牵头,自侦、批捕、起诉、民行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联动的“大信访”工作格局,通过制定完善和落实涉及接待、受理、转办、督办、审查、处理、答复、息诉等各个环节的衔接、协调、落实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处理涉检信访工作的最佳效果。
1.整合接待资源,实行接待工作一站式办公和三级接待制度,相关业务部门根据控申部门的统一协调,对来访人提出的问题及时办理和答复,形成工作合力。
2.成立由检察长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群体上访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方案,统一指挥,从制度上规范群访上访、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形成处理案件“一盘棋”,解决矛盾“一体化”的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从而确保应对群访事件能快速反应,处置有序。
3.坚持在敏感时期开展集中处理群访案件专项活动。针对“两会”和“重大节日”期间,群体性上访情势敏感的实际情况,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提前做好处理群访问题的预案,制定解决方案,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做到息诉罢访、案结事了。并会同有关政法部门积极做好排查、稳控和化解矛盾的工作,确保敏感时期信访形势的稳定。例如今年“五一”前夕,我院反贪和控申部门积极配合就妥善处理了一起40余名下岗职工的集体上访案,有效避免了在“五一”期间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的发生。对这起集体上访案件,检察长亲自接访,并指示反贪部门和控申部门共同接待、制定处置预案,同时派办案人迅速深入该企业核查有关问题,积极出面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及该企业所属上级机关进行协调,将来访群众反映的生活困难等实际问题予以反映,对调查和处理情况向群众进行反馈,并耐心细致地为其解释相关政策和法律依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做通思想工作,防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四)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立足点,建立群访事件预防和排查机制
1.将化解矛盾纠纷贯穿检察执法始终。从受理举报、控告、申诉、错案赔偿,到职务犯罪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审查抗诉,以及检察监督的各个环节都要融入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理念。通过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追求清廉效益,体现公正检察权能,切实担当对公安、法院等机关执法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责任和义务,纠正错案、冤案和执法不公行为。充分发挥公益检察权能,妥善处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纷争,调和利益冲突与矛盾,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主动走进社区抓源头防控,将引发群访群诉案件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选择规模较大、居民密集、矛盾易发的社区作为切入点,组织开展“检察官进社区”活动与百姓零距离接触。针对近两年,商品房买卖、物业管理、集中供热等群访群诉申诉案件呈上升趋势,检察机关可以联合街道、居委会一起与房地产开发商及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座谈,帮助他们熟悉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健全各项社区管理机制;在社区设立检察官联系信箱,开辟便民绿色通道,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把引发群访群诉案件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检察机关应及时制定《群体上访、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为化解重大集体访等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同时重点做好群访案件的排查,采取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的阶段性集中排查和平时经常化排查相结合,信访部门的排查和全院有关部门的排查相结合的方法,充分估计一些群访案件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及时收集整理和掌握群体性上访的苗头和倾向,有针对性地发出预警,制定预案,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争取工作主动,把可能发生的群访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以检务公开为切入点,建立群访案件公开听证审查机制,在“公正、公开、透明”中定纷止争
由于群访群诉案件本身就潜在着矛盾激化的危险因素,申诉人在其诉求得不到法院支持、原审诉讼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往往会对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产生怀疑,继而引发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而其转向检察机关申诉,说明他们还没有完全对司法丧失信心,我们应适时把握这一时机,推出案件“公开审查听证”制度,邀请专家学者、人民监督员、申诉人信赖的人及律师参加,举行公开听证会。让双方当事人有理讲在当面,不偏袒、不压制、不迁就,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把案件审查工作作成一项“阳光下的工程”。例如我院在办理张广春等28户与天津市西青区房地产管理局、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乡凌庄子村委会房屋拆迁申诉案中,申诉人一方有28人,来我院申诉时仅证据材料就带来一大箱,情绪极为激动。由于西青区28户申诉的房屋拆迁安置一案涉及到诸多行政机关和单位,在审查过程中我们把西青区政府、拆迁办、房管局、西青法院、西青检察院等多家单位的主要领导召集在一起,公开听证、示证,阐述执法依据,使双方有理讲在当面,做到心明眼亮,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在审查静海县552户村民与村委会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中,我们把几方当事人召集在一起,并邀请乡政府有关人员到场发表评判意见,取得很好的效果,保证了审理结果的公正,提高了公信力,为彻底息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建立群访案件及时上报机制
群访案件往往矛盾比较尖锐,办理过程中不仅要求高效,而且要求处理到位,不能有反复。因此,为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群访案件的相关信息,了解事件发展动向,有利于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总体局势的有效控制,检察机关应建立信息及时报送制度,采取《控申工作月报》、《季度情况分析》、《重要信访专报》以及个案请示报告的形式,及时向政法委和市院有关部门报送群访案件的办理情况,遇到矛盾激化的案件第一时间将案件的相关情况逐级上报上级部门,避免案件处理不当使矛盾激化。
(七)加强外部力量配合,建立处理群访案件的协作机制
1.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信访以及涉案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等基层组织的联系与协作。基层组织是群众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者,对群访群诉申诉案件当事人的社会关系、个性特征最为了解,做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今年3月我院受理了本市某印染厂退休工人陈某等20余人因企业拖欠养老金引发的劳动争议申诉案。经审查,此案业已经两级法院审理,二审法院改判被申诉人一次性补发拖欠款数额计算准确、判决正确合理,申诉理由不应予以支持。考虑到申诉人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72岁,为使矛盾彻底化解,避免退休老工人这一特殊群体再经“诉累”之苦,我们决定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服判息诉工作。一方面我们会同市经委有关部门、被申诉企业及其上级主管局的劳资部门,详细研究、分析我市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政策,将养老金调整的每一阶段与工资存取明细逐笔核对后,共同为退休老工人讲解政策、答疑释惑。同时,针对老年人思想波动和情感脆弱的特点,我们还联合居委会和申诉人的亲属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疏导和安抚工作。事后老工人们激动地说,我们官司虽然输了,但检察院让我们输了个明白,心里敞亮多了。
2.加强与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建立群访案件情况沟通机制。对于提出抗诉的群访案件,加强与法院沟通协调,督促法院及时再审,及时判决,对出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保证抗诉效果。对于有继续上访苗头和可能闹访的案件,及时向法院、公安通报情况,以便协作单位有准备地应对群众集体上访,及早化解矛盾纠纷。
3.建立信访申诉案件转办、分流处理机制和息诉息访联动机制,召开多方联席会议,联合调查、联合听证、共同答复,增强纠错能力。例如我院在办理北辰区南麻疸村民因土地问题的集体访时,积极与市院控申处、北辰区检察院、北辰区政法委、信访办等部门协调,在北辰区政府信访办接待室共同接待村民代表,联合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息诉效果。
总之,检察机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遵循检察工作规律,探求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处理群访事件的工作机制,为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介绍】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课题组成员:韩桐辰,李建国,张平,李凤琴。
第二篇:处理学生打架事件方法
浅谈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间有矛盾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各不一样,几乎每个班级学生之间在处理矛盾时,都有过采用极端的方法,那就是武力解决矛盾,但是这样下去几乎是两败俱伤。安全无小事,像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会带来一定危害。当然能避免的一定要消除在萌芽阶段。我想初中班主任非常清楚,这样的事情对于性情不稳定的初中生来说,这确实是时有出现的,但是一旦出现,如何避免下次再犯,怎样处理好打架事件?结合我6年班主任工作及能够回忆起来的此类事件,结合我的认识和学习相关的知识,谈这样几点方法:
一、前提是对学生出现问题思想认识
自信、自负、甚至有点自傲,朝气蓬勃却又带着强烈的叛逆思想的当代初中学生,因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不正之风对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孩子们影响极大,有的学生信奉“哥们义气”,结交酒肉朋友,甚至“两肋插刀为朋友”,寻衅闹事打群架;有的逞强,欺侮同学;很多时候他们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当与别的同学起利益冲突时,他们极易冲动而爆发出不满的情感,形成暴力行为。还有一种就是“早恋现象”因为所谓的女朋友事情经常挑起事端;在一种是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以上这几种情况往往导致打架事件的发生。
二、不要把事情扩大化的基本原则
班上有人打架,起冲突,往往不是偶然的,对于集体影响是比较恶劣的!打架事件一旦发生,打的打,看的看,拉的拉,说的说,大伙会议论纷纷。可一旦班主任出现,所有的同学都会等着班主任的处理,面对这样影响恶劣的事件,作为班主任,从一开始就要严格控制事态发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切不可轻举妄动!要因人而宜。
三、要沉着冷静,把当事人叫到一边,在小范围内解决问题。打架事件发生时围观者较多,如果我们去就地解决问题,往往会无功而返。当事学生在面对众多同学时,往往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心态难以平静,这给处理事件带来了很多困难。此时也是当事学生心理防线最脆弱的时候,受不了一点刺激,如果班主任当众批评某一方,会引起反感,非议,情绪控制不了时,不满的学生就会把气愤转嫁给老师,矛头对准老师,与老师对着干,事态一扩展,我们将难以收场。所以,当我们去处理学生打架事件时,必须沉着冷静,就地不要轻易发言,并非要在第一时间,但一定要在学生平静后小范围内解决问题。
四、首先要让学生冷静
当学生发生打架事件时若你正好在现场,要及时喝止动武者,如认识动武学生,可直呼其姓名及喝其停手。要让学生冷静,老师先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牵动。然后严厉地要求两方学生分开。这时候学生处于情绪异常激动的状态,表现为面红耳赤,大口大口地喘气。如果教师此时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的话,无疑于给这些学生火上浇油。因此,作为班主任,不妨让学生在此时单独冷
静冷静,让他们坐坐“冷板凳”。过一段时间,等打架的同学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教师再来处理也为时不晚。
五、要用爱去对待学生学生
爱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当打架事件发生后,此时学生的心理防线也是脆弱的,可能学生有老师的关爱就会感受到温暖,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句受了伤吗?痛不痛?或是轻轻的抚慰,常常能使学生感动的掉泪,瞬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感激就会催化学生的理解和宽容,这时在指出其错误做法,并加以批评,这样他们会更加诚恳地接受批评。记得我带上一届班级有个学生,从小学就经常打架,来到初中一个月就打了两架,当时第一届带班,没什么经验,只是一心想让他从这班消失,用了一些方法,但都没能成功,一直持续到初一下学期,一开学,派出所让我领着这个学生去录口供,这才知道开学前两天他们在校外又打了起来,这下我真的急了,回来后把他拽到了水房里,一顿收拾,第二天他让另外一名学生,给我捎来一封信,心中主要内容:为了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对不起老师我真的没办法,我不想再给班级和老师丢脸,决定不上学了。当时我突然觉醒这孩子还有救,中午,我带着班级几个班干部,买了些水果,来到他家,安慰并指出其交往方法的不当之处,也和他聊了许多的人生理想等等,第二天他继续上学了,而且一直到初三毕业他再也没打过架。这算是一次难忘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吧。
总之,处理学生打架事件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力争在解决问题时,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能化解彼此的矛盾,还能促进学生和班级的和谐发展!批评无痕,润物无声,虽然学生的行为有时令我们很气愤,但是感受起来他们的可爱之处,和对于我们班主任的关心还会令我们很感动的,这几天我的嗓子哑了,班级纪律比以往要好,有很多的学生问候病情,还有的送来了药,我很感动。最后我想说对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总去想他过去怎么样。换一种心态来对待学生,或许会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浅谈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
初三学部;闫巍 2012/4/27
第三篇: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方法
昨天下午在宿舍黎睿和我班一名男同学龙剑豪发生矛盾,导火线是龙剑豪上历史课是时候因为身体原因不想开风扇,黎睿想开风扇。下午放学后黎睿到龙剑豪宿舍提起这件事,问龙剑豪,“你是不是和我作对啊?”龙剑豪说没空,黎睿打了龙剑豪一下,准备走的时候,龙剑豪语言挑衅:“你打我啊,你不是很想打我吗?”然后黎睿又打了龙剑豪一下。【教育过程】我今天早上了解到这件事之后马上让两名同学用纸笔写下发生什么,一开始黎睿不愿意写,后来他在门外站了10多分钟才开始写。我已经教育了黎睿,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动手,而且他的态度比较恶劣。(未完)我教育他情绪控制很重要,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忍住,一旦动手,事件就升级,并且先动手的人要承担主要责任。他自己也主动承认错误,我叫他再写一份反思给我。本周末回家之后,希望家长必须配合教育,教育他要控制好自己的态度,又要及时主动承认错误,然后改正和同学相处的态度,不然后会吃大亏。
虽然学校规章制度严令不准学生打架斗殴,但学生之间的磨擦经常存在,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打架事件。
如遇打架事件,如何处理呢,现在我就处理程序和方法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现场控制阶段。打架发生后,要第一时间到场,并控制局面。班主任要在学生中间安插明岗暗哨。“明岗”指的是班干部,宿舍长,他们对当天值日的班级或各自的宿舍的安全情况要负起责来,遇到有情况发生,能制止的要及时制止,如不能制止,要第一时间通知给班主任和就近的老师。“暗哨”指的是班主任通过观察,在学生内部挑选信的过的学生作为“情报人员”,随时向自己通报信息。
这样打架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能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情况。如有时间,要及时赶到现场,把当事人带回到办公室。切忌在现场给学生问话、论理。当然有很多时候,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当事人,这时可以找在现场的表现较好的学生到一边问清情况,或能过现场观察确定“嫌疑人”带回办公室。并要求其它围观的学生回自己宿舍(座位、班级),现场找其它老师或指定负责的同学看好现场,维护秩序。
二、事件还原阶段。当事人带到办公室(门关好,保持安静环境)后,分开询问事情经过,简单了解一下情况。检查一下双方受伤情况,如有受伤,则先安排人员送医院,并通知双方家长到校。如未受伤,或受伤不严重,可让双方写事情经过,要求写清楚时间,地点,事情原因,经过,几人参加,谁先动手,几人动手等要点。
然后通过看双方对事情经过的描述,分开询问事件的细节,以至对事件的发生有清晰的了解。学生在陈述事情经过时都会避重就轻,指责别人,掩饰自己,强调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所以处理的老师要有一定的辩别能力,通过询问细节或向其他在场人员的了解,判断学生是否撒谎。
但同时要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撒谎,是因为他怕,怕被老师、家长责骂,怕被学校处罚,怕承担责任。有些犯错误的同学态度很差,口气很强硬,其实这就一种心虚,害怕的表现,正是因为害怕,才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掩饰。
所以一开始老师就要对学生表明态度,套用监狱的一句话即“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用在我们这里,是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态度决定一切,老师让你们讲出来就是给你们一个认错的机会,犯了错误先要坦诚认错,有错不认,是错上加错,那会受到更严重的处罚。第二,要诚实,世上的事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撒谎终究会被揭穿,到那时,你所说的话都没有人采信,作为不守诚信,敢做不敢当的人,会被人瞧不起。第三,老师了解情况的目的不是惩罚谁,而是帮助大家化解矛盾,不要再发生不愉快的事,大家想解决问题就要配合老师,讲清楚问题。经过做思想工作,根据相关证据、证言,可以还原事情真相。
三、划分责任,批评教育阶段。
责任的划分要基于对整个事件前因后果清晰的了解的基础上,作为兼任“检察官”和“法
官”的老师要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学生信服,不留后遗症。
对于责任的划分,从结果上分析,要弄清谁先动手,从过程上分析要了解动手的原因,挑起事端,把事件扩大化和先动手的学生要负主要责任,打乱公物,或打伤对方的学生要负赔偿责任。然后根据学生所错误轻重,报学生科给予一定的处罚,有必要的要给予纪律处分。教育中要纠正学生的几点错误认识:
1、有理就能动手(他威胁我,他骂我,或他做了有损害我的事)。
2、他打我,我就要还手。
要让学生明白,动手是事情的升级,如果矛盾只限于口头上的争论,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动了手,性质就变了,会造成对方的伤害。动手打人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曾经就有一巴掌打出几千块钱的案例,那怕对方没有事,到医院随便检查下,照个CT,也得花个千儿八百的,顶的上我们好几个的生活费了。
动手打人是个素质问题,动物界中普遍存在“打架斗殴”,是因为它们没有思维,没有语言,不会思考,不会沟通和表达,只好用暴力解决问题,如果人一激动就动手打人,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动手打人也是处理事情的习惯问题,有些人在情绪激动时就忍不住要动手,这是个很坏的习惯,在社会,大人们有什么矛盾都知道找警察,动手解决问题一定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将来在社会上会吃大亏的。动手打人也是欺软怕硬的表现,为什么呢?为什么敢动手打别人,是因为自己人多,势力大,或自己强壮,打的过别人,所以别看打人的人是一时冲动,但在动手之前,一定在心里有所权衡,如果实力悬殊过大,他会动手吗?如果对方是泰森,他会动手吗?
通过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动手打人是野蛮、愚蠢、丢人的行为,是要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的。
学生明白道理后,还要教会他克制手段和防范意识。首先,遇事冷静,小事情不要太放在心上,不要为面子上的事和别人争个你上我下;第二,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找老师帮助,社会上有句流行语:“有事找警察。”在学校也有一句:“有事找老师。”第二,任何时候 都不要动手,也不要挑起别人动手,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学之间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不至于水火不容,即使有矛盾,大家也要守住底线,让事情冷一冷再说。
四、做出检讨,相互融合阶段。
在弄清事情真相,划清责任,讲明道理之后,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做出检讨。在这个环节,各人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可把客观原因或别人表现作为自己犯错的借口和原因,要诚肯向对方道歉,获得对方的认可,还要做出保证,一是保证以后在自己身上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二是此事件到此为止,谁也能再起事端。检讨和保证要有书面内容,道歉过程当面进行,有必要也可通知家长到校,当着家长,老师的面进行。
对于即将成年的学生来说,口头批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可采用一定的处罚,如对态度不好,不愿认错的学生,可停课反省一段时间;对屡教不改,忘乎所以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劳动处罚。总之,为了强化教育效果,在不违背相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一定的手段来增强对学生教育。
五、思想汇报,后继跟踪阶段。
事件成理后,学生有没有完全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处理,有没有思想波动,要及时、多渠道的了解。如让学生每周写一份思想汇报,或向老师进行口头汇报;安排人员观察他在生活中的言行举动,有没有过激言行;向对方了解最近没有发生矛盾等。如果没有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取消处分;如果有则要旁敲侧击,提醒他注意,也可安排学生在他身边进行帮扶,做其思想工作。
这是我对一般打架事件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提出的几点看法,在实际操作中,因情况不同可灵活运用,但客观了解事件真相,公平公正处理问题,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化解学生矛盾,不留后遗症是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几条重要原则,望各位老师能正确理解运用。
(责任编辑:信息电教中心)
第四篇:突发性事件处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以“7·23动车事件”为例
内容摘要:区别于一般的事故,所谓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事情发生突然,出乎人们的意料。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如果处理地不当,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本文以“7·23动车事件”为例,针对这次事故处理过程中的问题:草率做出结论;信息公开不及时;在第一时间,相关领导没有和群众直接交流;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较低的社会治安让群众缺乏安全感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字:突发性公共事件满意度信息公开问责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但是,面对事故的发生如果处理的不当便会演变成突发公共事件。所谓突发性公共事件,区别于一般的事故,是指事情发生突然,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爆发偶然因素更大一些,因为它几乎不具备一般事物发生前的征兆。二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留给人们思考的余地较小,它要求人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分析、判断。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这种特性为人们建立社会危机预警机制提出了难题,因为预警机制是建立在大量数据、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些东西,预警机制便无从形成,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却使人们很难得到足够丰富的数据、信息和资料,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谓普遍性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的区域比较广,涉及的人员比较多。往往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此行业、此地区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可能影响到彼行业、彼地区。这种连锁效应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危机变得复杂化,已经超出了纯粹的经济、纯粹的政治和纯粹的文化话题,变成一种含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危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这种特点增加了人们处理危机的难度。
所谓非常规性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超出了一般社会危机的发展规律并呈现出易变性特征。有时甚至呈“跳跃式”发展,因此造成其规律难寻,方式难控,本质难断,让人捉摸不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这种非常规性,虽然为正确处理社会危机设置了很大障碍,但也为人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创新提供了条件。由于思维惯性,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处理往往遵循着一定之规,然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却打乱了人们的这种惯性思维,迫使人们不得不把既有的思维方式重新排列组合,以非常规的思维应对非常规的社会问题。
二、应对突发性事件容易出现的问题
1、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草率做出结论,容易引发不满。温州7月23日20时34分,D3.15次动车在行驶至温州方向双屿路段下岙路时,发生两节车厢脱轨坠落桥下事故,造成35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24日,铁道部给出初步判定,动车事故是因自然天气导致动车系统运行失灵,最终造成事故发生。这一草率的结论导致了网络上民怨沸腾,关注动车事件真相的人越来越多。紧紧盯住了铁道部。
(2)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既然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为什么相关官员被免职?”“这次事故发生后,铁道部是否依然对高铁有信心?”“动车票都是实名制,铁道部何时公布死者名单?”“救援现场为什么现在开始掩埋车体?”“动车的黑匣子已经找到,什么时候可以公布事故原因?”“两列动车为何追尾,D301为什么没有在前方有车的情况下停下?”由于没有及时将信息公开,众多疑问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针对动车事件,谣言满天飞。
(3)在第一时间,相关领导没有和群众直接交流,没有出面安抚,导致事态逐步升级。平时每次,发生重大事故,温家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这次事发一个礼拜之后才看到了温总理的身影,温总理生病了,在病床上。政府发言人是政府授权、代表政府向新闻界和公众发言的全权代表。只有他提供的信息才是官方正式认可的消息。发言人制度一方面使政府在公众场合能够以一个统一、协调的形象出现,避免信息传播失控而导致形象混乱;另一方面使行政首长能冷静、专注地思考和研究问题,特别是在应对复杂、疑难问题时有较充裕的应变、回旋余地,而不必事事抛头露面,处于公众注目的焦点上。
(4)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较低的社会治安让群众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原因。对于“7·23”动车事件的原因,有人会说,是自然天气、是动车系统运行失灵的技术、是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没有走上现代化问题,是中国高铁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等;不过,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与近几年来追求“超高速”增长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有关,和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政府对经济过多干预与渗透有关。这才是“7·23”动车特大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
三、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有其复杂的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从多方面入手、多策并举化解矛盾、降低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亲临现场,与民沟通。在遇到重大问题或必要时,行政首长不能回避公众,要直接出面应对公众舆论,应对新闻界。但在这种场合,亦须有政府的新闻官员作为公关顾问随同左右作为参谋。,这种政府发言人制度不但适用于最高层次,也适用于具体职能部门层次,特别是那些主管业务与社会公众有较密切联系的部、厅、局,都有必要指定正式发言人,以便代表某个部门(如城建、交通、公安、环保、人事等政府机构)的行政首长对外发言,并分担政府最高层次发言人的工作压力。政府发言人体现政府形象,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包括:①职责形象。发言人应通过行动使公众了解其职责;②知觉形象。由发言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言谈、举止和仪表仪态等构成,包括其表达能力、精神面貌、行为方式、身体语言等;③素质形象。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水平、理性认识能力、知识结构等综合因素给人们留下的印象;④政策形象。即在公开场合表现的党性原则的高低、政策观念的强弱。
(2)就事论事。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可以将它们的根本原因归纳为社会利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对称。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老百姓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但这种诉求存在梗塞。如,百姓遇到问题时无处倾诉、倾诉了也无人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越积越深就演变成了接二连三的上访现象。其次,少许管理层面的决策不力、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利益现象也确有存在。例如近期频发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大都是人民群众对管理层人员工作、生活作风的检举,韩峰日记事件、天价烟局长等事件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频发的社会公共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威胁,其实它也是一种激励,因为近年来的这些矛盾甚至冲突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百姓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和我国公民民主权力的深入。矛盾并不可怕,要先抓主要矛盾,有层次地解决。
(3)信息公开。需要强调的是,对待那些涉及百姓重大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应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决策透明、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关系。近期持续热涨的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密集出台的爱民政策面前也正在逐渐“退烧”,这正是我国党和政府维护百姓利益的表现。化解矛盾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要创建公平的博弈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以此为民众提供便利的诉求渠道。比如针对上访现象,其解决方法不是让基层干部天南地北的追着上访者、盯着上访者,而是要让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出面调解和落实,并建立高效透明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4)反思、问责。在矛盾发生之前就必须具备高度的预见力,制定各类风险应急和长期预案,并建立长效机制。如各级党政部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为群众
排忧解难。这样就能将遗留问题抹去,将未来风险预计。即使风险“变现”,也能以未雨绸缪的前期工作为基础迅速行动、化险为夷。再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对内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此引导群众在面对矛盾冲突时选择合法合理的正确方式。而不靠警力解决问题。
(5)慎用警力。自“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国家方略和宪法原则以来,中国已然迈入了一个“行政法时代”——相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刑事立法,九十年代的民商事立法,近十余年来,行政立法显著增加,并屡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其中,不乏制约警察权力的法律法规出台。为规范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警力使用,公安部也曾于2000年4月5日下发了《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这一部门规章的出台,使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有了具体的操作规程。公安机关作为政府机构中对社会治安负有主要责任的职能部门,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是其责无旁贷的义务。但警力也好,警械也好,强制措施也好,都是双刃剑,用之得当,则利于公众;用之不当,则滥伤无辜不说,还易激化矛盾,酿成更严重的事端。
参考文献:
1.孔令栋 马奔主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M).2011.2.刘斌王春福主编《政策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M).2000.3.何海燕《政府决策参与体制设计研究》中国行政管理,(J),2000.4.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J),1996.
第五篇:浅谈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方法
浅谈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方法
一、引发打架斗殴的主要原因.1.欺压同学的流氓行为引起的打架斗殴。2.吸烟、喝酒引起的打架斗殴。3.日常生活中言行动作粗鲁,引发矛盾。4.冲动,为一点小事。5.哥们儿义气,害已害人
二、打架斗殴的害处
1.破坏校园秩序
少数学生参与打架斗殴,把学校的良好氛围破坏了,把校园风气破坏。群体性的打架斗殴,如校际之间学生打群架、校内不同地区之间学生打群架,容易产生轰动效应,形成不安定因素,危及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2.恶化成才环境
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理应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打架斗殴,只会伤害感情,削弱友谊,破坏团结,瓦解集体,使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失去从他人身上得到帮助及受他人启发以增长自己的学识的良好机会。
3.损害身心健康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是求知的前提条件,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打架斗殴是一种典型的故意伤害行
为,加害者以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所以打架斗殴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受害者身体的损伤,遭受伤痛的折磨,甚至造成残疾。4.引发违法犯罪
打架斗殴常因小事而起,但其一旦酿成刑事、治安案件,轻则受到退学、开除的处理;重则触犯法律法规,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
三、打架斗殴的预防
1.要正确认识打架斗殴这种粗野、愚昧的不文明行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应以对人和气、谦虚谨慎、谈吐文雅、举止文明的行为表现对待他人,而不是以自私、狭隘、粗野、偏激、轻率、放纵,只图一时发泄个人意气而不计较后果的行为表现。
2.要加强自我克制的能力。学生的斗殴行为,往往是由一时盛怒和冲动而引发。有的在感情愤怒时,完全丧失了理智与控制,不惜代价与牺牲,从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悔恨;有的在感情冲动时,理智战胜了愚昧,克制战胜了冲动,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在个人纷争面前,忍并非无能,让并非无理,善于自我克制。
3.要善于化解淤结。有些斗殴是由于同学之间长期不和或私人积怨较深逐步演变而来的,如能主动消除隔阂,及时进行调解、疏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可防止矛盾的激化。我们经常讲,冤家宜解不宜结就是这个道理。
4.加强自身修养,培养文明的内在美。许多斗殴事件的发生往往祸从
口出,一句话可以火上加油,使斗殴行为骤然发生。同学应当做到和气、文雅、谦逊。对人要热情、讲话风趣,做到庄重,不恶语伤人,避免强词夺理,更不讲粗话、脏话。
5.要分辨是非,判断正误,防止发生群体性斗殴。当你在生活中遇到自己老乡、朋友或本班的同学发生打架时,一定要首先克制自己,冷静思考,切莫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关键时刻,应以大局为重,力排众议将其引向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
事件回顾
事件一:2010年10月份,A教学部的蔡某(女)与余某(女)两人同住一间宿舍,因双方在生活矛盾上发生不快,导致在QQ签名上相互指责,某天蔡某在饭堂截住余某,责问QQ签名之事,并先动手,两人随即发生肢体冲突,双方都有轻微受伤。事后,学校组织该教学部部长与班主任调查事情经过,并对蔡某和余某两人做了充分的思想疏导和教育,两人表示对此事中所犯的错误已有正确的认识,并表示会作出深刻检讨。最后学校决定给予蔡某严重警告,余某警告的处分。
事件二:B教学部某班学生黄某,因流花中学一位花名叫豪猪的学生欠钱一事,于2010年11月1日下午5点左右,纠合了卢某、尤某、赖某等人到流花中学附近,找到“豪猪”并动手打了他。我校C教学部学生马某(与豪猪关系较好)知道此事后,于2010年11月2日上午10时左右,纠合本校周某、刘某等人,将豪猪被打事情与周刘等人说,并约定要找卢某等人论理。当天中午约12:30时,马、周、刘等人在校大门口看到了卢某,由刘某将其引到校门左侧转弯对开位置,马某指使周某、刘某等人与卢某论理并打了他,在学校老师到场处理此事时,马、周、刘等同学立即逃离现场。事发后,学生保卫科和相关教学部对
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联系派出所干警和治安队长通过监控协助取证。同时,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查教育,并在11月3日下午约请有关家长到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学校决定给予黄某、马某勒令退学的处分,给予其他同学留校察看的处分。
事件分析
相同之处:
1、以上两个案例的打架事件都是因为生活小事引起的,矛盾双方均不肯作出让步,不能包容对方而导致事件进一步升级,最后发展成为打架事件。
2、打加事件的发生,原因也在于矛盾双方在心里上是不够成熟的,遇到事情还不能冷静下来思考,情绪上过于冲动,比较容易因一点点的语言刺激而发生打架事件。
3、两个案例的事件发生在10月、11月的特殊季节----天干物燥的秋季,在这种天气环境下,学生一般容易在情绪上会比较燥动,发生打架事件的概率就比较大。所以学校以后要特别加强这段时期(秋季)的学生教育,预防为主。
不同之处:
1、矛盾双方的性别不一。前者双方均为女生,后者参与的学生均为男生,所以造成最后事件的严重性也不一样。
2、事件的情节严重不一。前者因生活小事引发争执,并有肢体冲突,但并未造成严重受伤等,且为一般性学生打架,也没有引发群架;后者显然情节较为恶劣,且为比较严重的关联性打架事件,造成了比较恶劣的负面影响。
对策处理
对于以上两个事件,因造成事件的原因、情节严重性等不同,在处理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事件一:因事情情节较轻,且只是单对单的个人矛盾和冲突,所以事件发生后,老师接到报告后,应该将这两人分别带回办公室进行调查,(一定是要两人分开单独调查,如果老师同时询问双方当事人时,恐怕两人又要争执起来)先是
让其简单讲述事情经过,老师了解后,则要求双方当事人仔细写出事情的原因、发生、经过和结束的书面材料,老师看过书面材料后,再分别询问双方一些细节上的事情,在此过程中,老师则可能作出一些判断或猜想,最后再找到当时在场的第三方目击者了解事情经过,从而分析和判断出双方的过错和责任。判断出双方的过错和责任之后,老师应该对双方进行耐心的说教,让双方认识到错误,并能从中得到成长,最后再给双方一定的警告处分。
事件二:针对事件二发生的原因和情节的严重性,双方参与不止涉及一人,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打架事件,所以老师在赶到现在后,应该第一时间对场面进行控制,马上制止事件,迅速将主要参与者带到办公室,同时安排其他老师监控现场并遣散在场的其他人员,将主要参与带回后,矛盾双方分开,采取一对一进行调查盘问,同样要求他们写出事情的详细经过,同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取证,如目击证人、监控录像等。最后对双方的过错和责任进行分析,并按照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处分。
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和探讨,我们在处理学生打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场控制
得到事件报告后,应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进行控制,并把当事人带回到办公室。切忌在现场给学生问话、论理。同时安排其他老师监控现场和遣散其他围观学生。
因为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监视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但我们又要尽可能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动态,做到预防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培养一些可靠的学生,或班干部,或信息员队伍等,把这些同学安插在学生当中,成为我们的明岗暗哨,这样学生只要有一些打架的苗头,这些处于明岗暗哨的同学就能第一时间给我们发送“情报”,也有利于我们预防和化解学生打架事件。
二、事件还原
事件还原先要通过简单的问话了解事情大概经过后,再让当事人双方详细写事情经过,要求写清楚时间,地点,事情原因,经过,几人参加,谁先动手,几
人动手等要点。同时我们要利用好我们的取证工具----监控录像。有时即使是我们手上没有监控录像,我们也可以对学生说“我们已经从监控录像中可以清楚看见事情当时的发生经过,现在要你们写事情经过是老师给你们一个认错的机会,让你们讲出来,我们再核对录像,如果谁讲得与录像不一致,将严肃处理。”这样一来,学生一般会主动承认错误,事情也就变得容易调查了。切记,这时不能给学生看录像,不论有没有录像。
同时,事件还原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事情发生后立即找学生家长过来,因为如果学生家长一来干涉事情的调查,将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复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也许就更不愿说出真相,更会含糊其词、避重就轻,只说自己对,说别人错。而且有些家长一来,就把事情的责任推给学生,说“孩子放在你们学校,你们学校怎么就没管理好,学校要负责任”等等,因此过早让家长干涉进来,反而对处理打架事情不利,建议我们在调查出真相,划分好双方责任后,在批评教育时再请家长过来。
三、划分责任,批评教育
划分事件责任时,要遵循:挑起事端,把事件扩大化或先动手的学生要负主要责任,打乱公物,或打伤对方的学生要负赔偿责任。
同时,我们在批评教育时要纠正学生的几点错误认识:
1、有理就能动手(他威胁我,他骂我,或他做了有损害我的事)。
2、他打我,我就要还手。因为现在的中职业学生心里还很不成熟,一有什么事情就容易冲动,想当然地做事,所以我们在批评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得理不饶人,凡事要包容,任何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后,也要化解双方的矛盾,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此事件到此为止,谁也不能再起事端。检讨和保证要有书面内容,道歉过程当面进行,当着对方、家长、老师进行。
四、后继跟踪
对于批评教育过的,处分过的学生要进行后续的跟踪,看看学生在日后的行为表现中是否真得认识到此次事件中的过错,是否真的能从这件事情中得到认识和成长,同时要对其进行督促教育,确保其能真正改正错误,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总之对于处理学生的打架事件,我们要采取“预防为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让学生能真正从打架事件中吸取教训,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