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第6课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教学反思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课文主要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课文通过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为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的哭;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这五件事,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
教学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花,由花引到对梅花的了解。自然而然地导课。在体会梅花精神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中华民族那些有节气的民族英雄。通过交流,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文中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受到一次独特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将成为孩子们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情感升华。
二、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懂文本、获取书面知识,更要尊重学生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在阅读文本时的感悟,与作者情感共鸣。由此,我深入文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我感悟。最后我认为“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想想为什让你感动?”这一发散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感情情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教学达到了高潮,孩子们想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想到了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的文天祥,想到了不辱使命的苏武,不顾威胁利诱,冲破阻挠回到祖怀抱的钱学森,想到了王二小,江姐„„望着他们一张张激动的小脸,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独特情感,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我觉得这样的思路走对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二篇:2016年五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缆车教案
缆车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缆车》,听辨男声音色,感受童声、女声、男声3类不同音色的特点及其艺术表现力。
2、认识拍,理解其含义和强弱规律。教学内容:
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意大利歌曲《缆车》欢乐兴奋的情绪,使学生从旋律上行、下行的进行方式中想象出缆车上下飞速滑动的音乐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拍的拍号、含义、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并且能够在歌曲与练习中。
2、通过视唱、歌曲演唱、节奏拍击与听听唱唱拍拍等系列音乐活动,掌握拍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缆车》。
1、欣赏书上的插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感受男高音独唱高亢嘹亮的音色,并与童声、女声音色加以区别。
2、介绍歌曲两部分不同的表现内容与情绪。听第二遍时,想象这两部分的音乐形象。
3、请乘坐过缆车的同学讲讲自己那时的心情与所见所闻。
4、听第三遍,感受歌曲的风格,并用动作来表示歌曲中的力度变化,轻声哼唱旋律。(二)认识拍、拍号及其强弱规律、指挥图式。
1、学习音拍的含义、强弱规律与指挥图式。
2、看谱视唱
一、视唱三,用拍手与拍腿表示强弱规律。
3、听歌曲录音或用钢琴演奏,帮助学生巩固拍的有关知识。
(三)课堂小结。
(四)师生告别,下课!
第三篇:五年级美术上册第6课 风景写生
风景写生
(一)(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表现力
2、大胆运用颜色作画
3、掌握风景写生的布局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全理构图
2、大胆用色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风景写和生
(一)二、讲授新课
1、风景画的透视
作画时要先用合理的构图,把透视关系画准确。(近大远小的透视)
主要掌握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表现空间感,一般来讲,中景主要用来刻画主体物,画得比较实,而远景是为了衬托中景,画得比较虚。掌握得好,有了虚实,也就塑造了空间感。
2、欣赏范画
3、讲解绘画步骤
(1)构图
(2)画铅笔稿,用线要轻掌握好近景、中景、远景
(3)着重刻画
4、体会怎么样从平凡景物中去发现美。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景色。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道河湾,一条小径……都可以吸引敏感的眼睛。
5、学生绘制,教师巡回指导
(1)用钢笔、铅笔或色彩画一幅风景写生
(2)可以外出写生,也可以临摹
(3)可用多种方法
6、作业评价
(1)作业展评
(2)学生互评
风景写生(二)
教学目的:
1、培养观察能力
2、进一步学习风景的有关知识
3、掌握色彩画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构图
2、取景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风景写生
(二)二、讲授新课
1、取景
风景写生,首先要取景,取景就要解决构图的问题。
怎样取景:可以用取景框或者用手代替取景框来选择景物的一部分,对于自然景物,根据画面的需要可以有取有舍。
在取景构图中,视平线在画面上的高低位置是很重要的,“画面”上视平线低,就产生开阔的感觉;视平线高,则近景显得更为具体充实。这是根据需要来决定的。
在画风景写生时,还要注意近、中、远景三个层次,表现出空间距离。
2、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写生,讲解构图
(1)从不同的角度看一自然风景,先仔细观察,确定主体物并可作适当移动,将别处的景移到自已的画上。
(2)落笔时,注意留“天”、留“地”,整体饱满,切忌散乱,不管在哪个角度,主体物要突出。
(3)打好轮廓,可上一些明暗。
3、学生写生,教师巡回指导(1)用水粉画一幅风景写生,注意画面的气氛和色彩相协调。
(2)可以用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材料结合水粉色进行作业。
4、作业讲评。
教学后记:教学过程中,本着淡化学生技能的指导思想,对于学生风景写生的一写技能没有很好的教授,导致在写生时,学生显得手足无措完成的作业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处理得不好。得出结论:淡化美术技能,不是不要美术技能。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6课__欢乐的少年
第6课《欢乐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教学内容:
聆听:歌曲《可喜的一天》、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表演: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表演唱《叮铃铃》、欣赏《可喜的一天》。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学习表演唱《叮铃铃》,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下滑音,学会演唱歌曲旋律,特别是前四小节的旋律。
情感目标:欣赏苏联故事影片《攻克柏林》插曲《可喜的一天》,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以及苏联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歌曲《叮铃铃》旋律中变化音的演唱,教师需在旋律教学前先做好铺垫。教学设计: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表演唱《叮铃铃》。
1、聆听歌曲前奏导入新课。设问:
这两个小节你能听到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歌曲范唱。
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自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歌曲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歌曲曲调。
(1)完成书本听一听,唱一唱,比较一下这两个曲调有什么不同?
a、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着两段曲调,要求学生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b、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曲调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基本相似,不同在于变化音)
c、跟着钢琴再次练习演唱#
4、4,#
5、5,两组变化音;(也可用乐器演奏一下)(2)跟琴模唱学习歌曲前4小节,要求唱准变化音,用手划拍演唱。(3)自学剩下的旋律,可以2人一组互相学习,教师指导下滑音演唱。(4)齐唱练习歌曲旋律,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个地方的演唱。
4、学习演唱歌曲歌词。
再一次聆听歌曲范唱,学习歌词演唱,同样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处难点的演唱。在演唱中注意乐曲中音乐记号的演唱要求,顿音、力度记号。
5、初步用欢快的情绪进行歌曲演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影片描写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
3、再欣赏一遍歌曲。
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6、课后小节,布置乐器作业。
7、师生再见。
课堂检测:歌曲分为几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初步学唱《雏鹰之歌》、复习《叮铃铃》用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感受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的特点。
2、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旋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3、复习表演唱《叮铃铃》,学习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好歌 曲,注意每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唱。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旋律演唱中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奏稳,控制好伴奏音量。教学设计: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欣赏管选弦乐《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玩耍的?
那么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教师小结:他们在游戏,有的围成圆圈跳舞,有的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 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这一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就是当时队伍里的一名“士兵”)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雏鹰活动我相信每个少先队员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3、学唱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注意八分附点的演唱。
4、再次听一边范唱,一边听一边唱旋律。
5、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6、第三次听范唱,结合歌曲旋律一起唱。
7、学唱歌词,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复习下滑音记号、唱法。
四、复习表演唱《叮铃铃》。
1、复习歌曲《叮铃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2、为歌曲用乐器伴奏。
歌曲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五、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叮铃铃》伴奏。课堂检测:有感情演唱《叮铃铃》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叮铃铃》合唱部分;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掌握演唱要点,唱好下滑音;复听《罗马的松树》、乐器演奏《多瑙河之波》。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要求能做到节奏齐、音准、声部和谐。
能力目标:复习《雏鹰之歌》,学会用铃鼓等打击乐器用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情感目标:复听《罗马的松树》,进一步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能力目标: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教学重点难点:
1、《叮铃铃》的合唱部分,可以在声部分配上最适当调整。
2、乐器演奏练习。教学设计: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
1、乐器演奏低声部旋律。(该歌曲合唱部分共有10小节,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合唱练习的关键在于第二声部,因此可先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熟悉一下旋律。)
2、集体演唱练习低声部旋律。
3、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4、选出一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两声部演唱效果。
5、分声部进行演唱,注意人员的均衡性。
三、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复习《雏鹰之歌》的旋律,注意加入拍手的节奏。
2、听一遍范唱,轻轻尝试演唱歌词,学习《雏鹰之歌》的歌词;(教师在学生演唱时注意纠正,注意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选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有规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雏鹰之歌》用打击乐器伴奏。
该首歌曲带有新疆音乐的风格,因此学生用规定节奏伴奏x x x x x 效果很好,在乐器选用上可选用铃鼓、午板等轻巧一点的,可以边唱边敲边跳。
五、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1、先练习前16小节的第一声部,注意连线及分句。
2、分声部练习吹奏,注意按指挥的手势整齐进入,休止处的节奏要正确。
3、合奏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要学会倾听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第二、三声部的音量要
适当控制,要突出地一声部。
4、在流畅的吹好前16小节的基础上,在吹奏后16小节。
六、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多瑙河之波》。
七、师生再见。
课堂检测:吹奏《多瑙河之波》前十六小节
第五篇:第6课 不耻下问(上册新)
第 6课 不耻下问
【导读】
1.理解“不耻下问”的含义。
2.联系自身学习生活实际,体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内涵。
3.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原文】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
不耻:不以为耻辱;
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故事链接】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互动交流】
【推荐故事】
勤奋读书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清朝有个武官叫张曜(yào),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史。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官歧视。御史刘敏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便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向谁请教呢?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就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一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跪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印章,经常佩在身上以为自警。由于妻子认真教,张曜发愤学,几年后,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成语收集:
名言积累:
1.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译文: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好学不耻下问。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文: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