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档案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档案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档案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优化服务平台,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档水平不断提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深入实施依法治档,档案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档案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先后就电子文件归档、政府公开信息送交、机构改革档案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等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与国家和省的档案法律法规一起构成了比较完善的档案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体系。全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全面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修改完善档案行政执法制度,规范执法程序,档案法制体系进一步健全,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档案执法检查实现常态化发展。市档案局每年确定一个工作重点,与市人大、市监察局、市法制办联合,由市人大、市政府领导带队,先后对机关档案、企业档案、民生档案等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和执法调研。各区县每年也都结合工作重点,采取与人大、法制部门、主管部门联合的形式,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在执法检查中,各级档案部门注重做到档案执法与业务指导相结合,找问题,出对策,抓整改,促落实,增强了档案执法检查的针对性。
全社会档案意识进一步提高。制定实施了《市档案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组织了纪念《档案法》颁布实施20周年系列学习宣传活动,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档案事业的法制化进程。
二、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档案业务建设取得新成效
企业档案工作稳步推进。五年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加强了对各类企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采取人员培训、跟踪指导、纳入考核等方式,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召开了全市开发区和经济园区档案工作座谈会。按照《市国有企业产权变动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对国有资产变动企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全市共接收3万多卷破产企业档案进馆。认真贯彻执行《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库,把项目档案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受到省人大、省档案局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执法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巩固村级建档率的基础上,围绕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突出抓好农村土地承包、山林延包、土地流转合同、农村宅基地、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换届选举档案工作。召开了全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座谈会,推广了县农业特色档案、新农合、老年健康、信访档案工作的经验。以点带面,做好全市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我们在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起草下发了《关于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现场会,为林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局面。国家档案局8号令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全市机关归档范围和归档文件整理标准得到进一步规范。提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机构改革中档案管理的通知》,督促指导相关单位做好文件材料的安全管理和移交进馆。与、档案局一起,完成了旅游度假区成立过程中相关单位档案的处置工作。采取“抓系统、系统抓”,先后与法院、工商、煤炭等系统联合举办了档案人员培训班,深入所属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提高了系统档案业务水平。以档案管理考核为抓手,大力加强基层单位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五年来全市共有370个单位的档案工作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
档案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强化了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下发了《市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市民生档案工作研讨会,确定了养老、失业、医疗、病案、户籍、房产、诉讼等23类重点民生档案,通过执法检查、分类指导等方式,推动了全市民生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各区县也将民生档案作为接收重点,先后征集接收了房产、婚姻、土地、防疫、城建等民生档案进馆或建立民生档案目录中心、查阅利用中心。拓展档案工作新领域,开展家庭建档工作,采取举办讲座、入户指导、交流研讨等方式培育家庭建档示范户,家庭建档真正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以家庭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三、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新提高
档案服务中心工作实现新突破。几年来,我们围绕全市工作中心,主动服务,发挥了档案工作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做好第二十二届省运会等系列赛事的档案工作。从省运会筹备到落下帷幕,市及各区县档案局提前准备,主动参与,根据整体部署,通过制发文件,强化培训,建立体系,加强检查等措施,强化对省运会档案的收集和归档,使其成为历次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工作中最系统、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次,为市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积极主动地做好机构改革变动单位档案工作,争取以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机构改革中档案管理的通知》,并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指导,帮助撤并单位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围绕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及时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档案工作。主动服务,帮助做好我市援川援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得到了省、市援川办的好评。市档案局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为十一届全运会赛区筹办工作先进集体、二十二届省运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
档案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各级档案馆突出地域特色,围绕服务民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档案接收和征集活动。“记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共拍摄照片5000余张;区建立了齐文化档案资料库;县接收征集名人、牛郎织女传说等特色档案进馆;区接收了古商城档案、库区移民等一系列民生档案进馆;区征集了康熙年间版本《颜山孙相国沚亭全集》、名小吃档案资料进馆,馆藏地方特色更加突出。重大活动、声像档案工作深入开展。五年来,市局先后参加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副部级以上领导人来淄、全市重要会议等重大活动拍摄323次,拍摄收集照片档案4.56万余张,积累了丰富的照片资料。继续开展《新闻》声像档案光盘刻录工作,目前,市档案馆已保存1991年以来《新闻》光盘1570多张。、、、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主动参与,相继开展了重大活动声像档案拍摄、收集和电视新闻刻录,馆藏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档案安全保管条件不断改善。几年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强化防范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档案馆(室)“九防”设施,开展档案安全专项检查,确保了全市实体档案的安全管理。市档案馆安装了库房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实现了24小时自动消防监控。制定了《市档案局处置档案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举办消防演习,提高应对能力。强化档案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采取物理隔离、双重备份、异地备份等手段,确保了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
档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市及区县档案馆均被列为党委政府指定政务信息公开场所。市局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市政务信息公开窗口”,建成了6万多页的现行文件全文数据库。在数字档案馆网站设立“民生政策直通车”栏目,及时向社会提供民生政策信息。馆藏年满30年档案实现了按期鉴定开放,网上查档、电话查档等服务手段不断丰富,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共计接待查档群众2.1万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0.3万卷(次)。全市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8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超额完成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
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五、强化档案宣传教育工作,档案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
档案宣传工作成绩斐然。五年来,我们转变工作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广泛宣传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先后举办了“庆祝建党85周年,重走长征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档案史料展》、“解放60周年”、《展百姓生活看巨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大型图片展,与晚报、鲁中晨报等媒体联合开设了“解密档案”、“精品珍品档案”、“图说三十年”等栏目,利用馆藏档案,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刊发60个专版,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顾历史瞬间,宣传建国60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系列栏目的开设,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起到了既宣传又宣传档案的作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编辑出版了《市法人代表档案大全》、《市商标档案大全》、《档案珍品》等编研材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市档案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几年来,我们按照市委“认真专业务实”的要求,立足于档案事业发展实际,在全市档案系统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利用学历教育、岗位资格、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全市共有近4000名学员参加了学习,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先后举办了全市档案系统业务比武、“情系兰台”演讲比赛、汉字录入、家庭档案整理、调档比赛等比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广大档案工作者立足本职、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工作热情。
回顾“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些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还需要着力解决:
一是全市档案事业发展不够平衡,档案馆硬件设施落后、事业发展经费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档案资源建设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逐渐显现,民生档案进馆和资源整合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进馆档案门类单一,载体不够丰富;
三是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遭遇瓶颈,软件不统一,还没有建成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等。对此,我们应加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全县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全县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我县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库房面积440㎡,城建专业档案馆1个,立档单位153个,综合档案室148个;有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169人,其中档案执法员11人。
全县各类档案馆室藏档案16.89万卷、件。其中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12899卷(册),馆藏档案中最早的是民国时期档案691卷,资料最早的是清同治时期《通山县志》。档案馆藏量居咸宁市第二位,珍贵档案藏量居咸宁市首位。
全县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升级单位共91家,其中省特级8家,省一级19家,省二级64家。升级单位中正科级机关59家,占全县121家正科级机关总数的4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以来,我县档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加强了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深化档案服务主题,加大依法治档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档案工作,加快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不断得到上级的肯定和激励。通山县档案局2008、2009连续两年获得湖北省先进档案局称号、咸宁市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荣誉。
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不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08年,为了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颁布10周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艳斌在《通山周刊》发表题为“依法治档,推动档案事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的讲话,将档案法制宣传推向一个高潮。县委党校在干部培训班上开设学习《档案法》课程,不少乡镇和县直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档 案法律法规,县档案局适时举办法制培训班,组织全县100多名档案员学习《档案法》,开展档案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印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2005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级各类档案法制培训班10期,参训的档案人员达1400余人次。同时,县档案局组织3批共43人到省、市档案局进行档案法制学习。今年,又将《档案法》印成小册子、制成牌子,送到民营企业、发至行政村、社区,让《档案法》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档案法制宣传有声有势,深入人心。
不断健全完善档案管理网络
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大部分乡镇、县直单位明确了分管领导,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员,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建立了档案管理网络。2009年3月19日,县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加强和提高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地位和指导监督职能,进一步对档案局依法行政、充分履职提供了政策保障。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为了全面考核各乡镇、县直单位档案工作,县档案局制定了《全县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办法》,完善了档案年检制度,实行每两年一次,并作为评选全县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建立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档案违法案件季报制度,制定了《全县档案行政执法“十一五”规划》,规范了档案行政执法文书,推行了档案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年检年审制度。
不断加强档案执法检查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档案局从2006年起,每年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共有140个县直单位和乡镇接受了两次以上的执法检查。共下发整改通知书28份,检查情 况通报4个,执法检查引起了各乡镇、各单位的高度重视,执法效果良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迈进新行列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是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档案重点是行政村建立档案。从2007年起,档案局组建专班,每年集中三个月的时间,进镇入村,指导乡镇、行政村规范建档。到去年10月,率先在湖北省全面完成村村建档任务。全县186个行政村、18个社区全部建档,并实现“六有”目标,即有专门档案室(挂牌子)、有专用档案柜、有整理规范的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管理人员、有办公桌椅。共整理文书档案5853卷,党员档案4114袋,实物档案1284件,电子档案152盘,图书资料6547册,照片档案83册。今年又开展了村级基层组织档案工作,100个村和10个社区档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档案的建立,记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方便了农民对档案资源的利用,帮助了村干村有效开展工作,为维护农村一方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关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新飞跃
1、“8号令”得到全面落实。为深入贯彻落实《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8号令),2009年2—5月份,我们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组成由主职挂帅,分管把关,业务股主核的六人评审专班。针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职责、业务范围等,对全县各立档单位的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实行重新审定、修订和批复,截止2009年10月,全县各单位“三合一”制度的修订审批工作全面完成并实施,“8号令”的贯彻实施,为规范我县档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2、目标管理呈现良好的态势。在目标管理工作中,我们的作法是争取两办发文“督”,落实奖励政策“促”,开 展业务指导“帮”,对创建省特级的单位派专人蹲点指导,创省一级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创省二级单位进行巡回指导,确保工作质量。到目前为止,全县机关档案工作达到省特级标准的8家,省一级19家,省二级64家,通过狠抓目标管理,全县档案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档案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业务培训力度加大。在平时开展业务指导时,对基层档案员进行手把手传帮带,对个性问题及时答疑,对基础业务等共性问题及时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并以此为关键点提升全县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每年举办两期培训班,使全县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90%通过考试并获得岗位资格证书,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
4、执法年检效果明显。连续3年档案局抽调执法人员,对各乡镇、九管会,县直各单位进行执法检查。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重点检查档案管理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依法管理、业务水平、安全措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坚持执法检查,有效促进档案管理法律意识增强,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经费和硬件建设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档案馆功能建设实现新变化
1、档案馆基础硬件的投入加大。2003~2005年,投入18万元添臵了库房密集架,共50组100节,添臵10乘组合玻璃门柜,购臵3台大功率格力空调和1台防磁柜;2006年,投入7万元,对档案馆老化低压线路进行全面整改;2009年,抓住全省档案安全检查的契机,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万元,安装了电子监控和安全报警设施设备及消防应急灯,添臵了灭火器,购臵了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更换了库房内外层空气过滤防沙(尘)窗,更新了利用大厅的桌椅等,使档案馆基础硬件条件大大改观。
2、档案馆资源建设日臻完善。特色档案收集有较大突破。通山县是著名的革命老苏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两年我们加大了对重点档案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广泛征集不同门类、不同载体、不同时期特色鲜明的档案资料,收集革命历史档案、通山名产、名人、名胜、民俗等特色档案的图片资料近千幅,制作光盘8个;对通山古民居建筑进行摄像拍照,制作古民居图片资料3百余幅,光盘2个;征集袁氏、殷氏、朱氏、方氏、谢氏、阮氏、张氏等族谱12套58册,实现了档案资源建设的突破。专业档案的收集使馆藏门类日益丰富。
近两年,我们加大对专业档案的收集力度,满足民生需求。成立专班、抽调专人,到乡镇、下厂矿、跑企业,收集整理土地二轮延包档案2600卷,婚姻档案1715卷,退伍军人档案4370袋,收养档案32卷。其中婚姻档案、社团档案、收养档案、退伍军人档案填补了馆藏专业档案的空白。改制破产企业撤并单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步伐加快。近年接收改制破产企业档案2.7万卷(册)。2009年,聘请专人对收集进馆的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进行全面整理,目前已完成整理、编目上柜破产改制企业档案2.2万卷。珍品档案、民生档案的征集和接收力度加大。散存在民间收藏家之手珍品档案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印发的第一届选民证(1953年三界乡徐会和)、第一次全国扫盲运动的成果——扫盲识字证书(1956年南林镇吴庆之)、解放后第一任县长段凤梧颁发的土改证书、文革期间国家统配物资调拨令等70余件珍品档案被征集进馆。档案数字化建设速度加快。对林权档案、姻婚档案、复退军人档案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档案优先录入计算机管理,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近两年共录入案卷级目录2178条,文件级目录63306条。
3、馆藏资源编研和开发利用成果显现。挖掘馆藏史料。参与和承办“通山解放60周年成就展”专题片《大道通山》的拍摄和明信片的制作工作;完成综合档案馆通览的编纂。完善档案史料的编辑,编写馆藏珍品简介;编写纪念书集。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和通山解放六十周年,编写《通山六十年大事纪要》,该书已出版发行,社会反响极佳。积极主动搞好利用服务。平均每年接待社会各界档案利用者1000多人次,查阅档案资料3000余卷(册)。
档案馆搬迁工程取得新进展
经过县委、县政府的极力争取,通山档案馆建设项目已被省档案局定为全省5个试点单位之一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目前,新馆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土地审批意见书和初步设计方案等相关工作筹备就绪,县“四大家”领导对档案馆搬迁一直十分关注和重视,县委书记曾国平3次作出批示,县长杜文清多次过问档案馆项目申报情况,去年给档案局批拨资金8万元,作为项目前期经费,常务副县长方立清心中一直装着档案馆建设,在争取项目、规划选址、初步设计、督办跟踪上,倾注了心血。今年4月,方县长又专程到省档案局向石山局长作汇报,起了关键作用,促成了项目的最终确定。档案馆搬迁工程计划12月份启动平基,2011年元月份举行奠基仪式开工建设。档案法律法规观念亟需加强
少数乡镇和单位领导对档案法律法规学习不够,认识不足,意识淡薄。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有个别乡镇、县直单位不设立档案室,不配备档案员,连续多年不按规定立卷归档,不向档案馆移交到逾期档案,更谈不上对档案管理和保护。
综合档案馆室建设滞后
我县档案馆是上纪纪80年代建成的,在选址、设计、建筑质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选址在凤池山半腰,难以避免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二是无抗震设计;三是库房面积不足,库房超负,功能不全。县房产局去年10月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鉴定县档案馆属D级危房,建议尽快拆除。据统计,全县仍有10%的单位没有设立综合档案室。城建档案馆和大部分乡镇、县直机关综合档案室同样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县档案室建设整体落后于周边县市的平均水平。
档案馆室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严重滞后
全县不少乡镇和单位至今仍使用被淘汰,不利用防火防虫的破旧木质档案柜,高矮不
一、颜色不一,破烂不堪。档案室未配备必需的温湿度调控设备和监控和消防设施。“十防”设施几乎空白。县档案馆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十分落后,修裱,数字化、翻拍、复制、存储等技术设施设备缺乏。电子档案异地备份以及备份所需的防磁设施缺乏,至使档案部门无法使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档案和提供服务,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难以保证。
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县档案局作为全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编制紧张,干部年龄严重老化(平均年龄49.2岁),知识结构不合理,加之档案处于工作的末端,档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干部长期不流动,使得档案干部的工作视野、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受到影响和制约,存在着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观念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问题;另一方面,机关单位档案员90%以上是兼职,且变动频繁,流动太快,有些档案员业务刚一入门,便被换岗或提拨。档案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导致档案员学习业务,钻研业务兴趣不高,工作的依赖思想 7 较重。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担当起推动事业发展的重任。
档案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县政府虽然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无法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馆日常维护和运转、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费一直未列入财政预算,致使有些工作无法开展,如特殊载体档案(特藏室及档案数据库、电子查询系统无法建立)。档案工作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层面上,各单位在档案事业的投入也很不平衡,大部分乡镇和县直单位投入较少。
加快档案法制建设进程
一是将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列入《通山县全民普法第六个五年规划》,将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各级各部门档案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内容,经常开展对新上岗和在岗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通多种形式的学习、遵守、维护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二是进一步健全档案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颁布制订的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标准。继续开展档案执法年检,严厉打击档案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档案违法案件,推动档案工作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全县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档案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定期研究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健全全县档案机构,适当增加必要的人员编制,加大县档案干部的交流力度,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8 工作水平高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结合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县档案馆要配备能够满足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与移交进馆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加强档案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档案目录数据库、珍贵档案和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三个数据库建设。建立电子查询系统。为领导决策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档案资源共享服务。
逐步建立档案馆电子档案异质备份和异地存放的档案安全体系。逐步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安全、接入安全、存储和应用服务安全。
着力推进档案馆建设
我县档案馆虽然已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中央支持的中西部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但争取工作不容懈怠,项目批文未下达,资金未到位,需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迅速落实征地、土地审批、建设设计等前期相关工作,将档案馆建设配套资金列入下财政预算,着力推进档案馆建设。
第三篇:绍兴市档案事业发展
绍兴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档案事业转变服务管理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使我市档案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更好地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服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是我市档案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五年。全市档案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三个体系”为总要求,以“为普通人建档,为普通人服务”为工作载体,凝心聚力,创业创新,在服务绍兴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档案事业自身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绍兴市档案馆、上虞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一)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极大改善。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都落实了党政分管和联系领导,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自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将档案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的考核内容,各县(市、区)政府也将档案工作纳入机关部门和乡镇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市委、市政府“两办”先后出台《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档案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档案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局(馆)事业发展经费(不含新馆建设)累计4900多万元,与“十五”同比增长4倍。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档案宣传执法影响深远。在全国档案系统和全省各级党员干部中兴起了学习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先进代表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宣传极大地扩大了绍兴档案事业的影响;组织开展 “重新认识档案工作”大讨论活动,档案工作传统思维得到突破;组织开展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系列活动,档案宣传进入千家万户;市县两级档案局坚持每年组织1-2次专项执法检查,特别是对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与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重点检查,成效显著。
(三)档案资源建设扎实推进。至2010年底,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由“十一五”初的863541卷(册)增加到1642608卷(册),增长190.2 %。其中市档案馆在五年中增长了224%。全市各级档案局以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8号令为抓手,完成各级部门(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及时接收到期档案、撤消机构档案和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世博论坛、支援四川青川县恢复重建等重大活动档案;市档案馆全面接收辖区范围内30多家原国有转制(破产)企业的档案21.9万卷,建立了绍兴市原国有转制(破产)企业档案保管和查询中心;全市各档案馆还重点接收了山林延包档案、婚姻档案、户粮档案、公证档案、学籍档案等民生档案,并形成馆藏群;实施“绍兴历史档案”征集工程、组织当代“浙江名人”候选人推报活动,广泛征集绍兴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形成于明崇祯年间《绍城观巷金氏节孝承恩碑》、孙越崎、梁伯台名人档案等上千件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实物进入国家档案馆。
(四)档案安全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档案馆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绍兴市政府投资1.4亿元,建成功能设施全国一流、面积达21477平方米的市档案馆新馆。上虞市建成13400平方米的体现公共性、文化性的新档案馆。诸暨市、新昌县档案新馆已开始建设;绍兴县档案馆新馆已定点立项;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细水雾消防、智能型密集架、实时监控等现代化保护设施设备;普遍建立了与公众网物理隔离的数据内网,市档案馆还建设了规范的数据机房;建立了市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高起点谋划档案登记备份工程,开展重要民生领域、重点经济部门和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登记备份工作,全面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积极实施项目化带动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区域性电子形式政府文件集成管理的建设与研究”项目,建立了电子文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对数字环境下档案馆业务流程的重组与研究,开发出了档案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并获得国家档案局科研成果二等奖;出色完成国家档案局《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制订及其推广应用》试点任务,并成功承办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宣贯会议;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内档案集中数字化项目,投资1685万的“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顺利推进,市级138个机关部门实体档案数字化全面展开。全市建成数字档案室30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达3000万元。
(六)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普遍开展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到“十一五”末,全市达到档案管理省级以上认定标准的单位有177家,市县其余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基本上达到了市级或县级认定标准。行政村、社区档案室规范化建设和学校、企业档案室升级达标工作顺利推进。截止2010年底,全市2271个行政村、179个城市社区中,有2157个行政村、143个城市社区档案室规范化建设达标,达标率分别为95 %和 80 %。全市1074所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00%建起了以学生学籍档案为重点的综合档案室,35%的学校综合档案室取得县(市)级以上目标管理认定。全市规模以上(营业额和销售收入一亿元以上)企业建档率达90.6%。全市116个乡镇机关全部建立综合档案室,其中39个通过省级认定标准。
(七)档案公共服务成效明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馆及时向社会开放满30年的馆藏历史档案,累计达到111456卷(册),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查阅4.9万多人(次),与“十五”相比,增长172%,利用档案85706卷(册)次,与“十五”同比增长361%。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级档案信息网网站访问量累计超过300万人次。其中绍兴市档案信息网网站访问量超过177万人次,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八)档案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市档案馆开办《绍兴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图片展》、《越地记事——档案里的绍兴历史》等展览7个,累计接待国内外观展团队500余个,观众近5万 人次。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举办档案展览45个,接待观众17万人次。全市近30部编研作品在省档案局组织的优秀编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其中市档案馆编研出版的《越谚》(手抄本)和《稽山长歌——纪念新中国成立暨绍兴解放60周年档案文献图集》,还分别获得2007年、2009年获绍兴市文化强市建设优秀文化作品奖。诸暨市档案馆考释编研出版的《梅岭课子图》,被列入省档案局百项编研精品系列丛书。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理清思路,努力把握档案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大势。二是必须坚持抓住机遇、积极筹划、努力争取、借势借力、整体推进,实现档案事业的新跨越。三是必须坚持学习研究、敢作敢为、创业创新,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团结协作、凝心聚智,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着力推进“四型机关”建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档案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档案工作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还不高;档案工作的管理运行、档案资源整合利用等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财力、人力等要素保障还不够到位;档案工作各县(市、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档案工作者队伍在信息化环境下履行各项工作职能的能力水平还不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全市档案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是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迫切需要档案部门按照新的要求,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拓宽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提高档案工作的覆盖面。二是随着档案载体形式的新变化,档案工作的对象从传统的纸质档案拓展到纸质档案、数码影像、数字档案、电子文件等,需要进一步创新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手段,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涉及深层次利益的诸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为维护自身利益,查阅利用档案的需求快速增长,需要档案部门不断加大以民生为重点的档案资源建设,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为现实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四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使得档案、档案工作的定位发生了较大变化,档案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地位日益显现,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承上启下的重要文化事业,更是一项规范和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秩序的重要的社会事业,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事业。档案事业需要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以服务绍兴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实现档案事业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为普通人建档,为普通人服务”为载体,牢固确立 “大安全、大档案、大服务”档案工作理念;大力实施档案 “安全第一”战略、档案“资源提升”战略和“服务优先”战略;扎实推进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区域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主要目标是:
——档案安全监管工作有新加强。档案安全监管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档案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深入推进;档案馆新馆舍建设全面完成,档案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手段全面提升。
——档案资源建设有新起色。档案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涉民部门档案行政监管进一步加强,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以普通人为主体的档案资源质量进一步优化。
——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有新提高。服务先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档案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档案公共服务有新平台、新手段,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档案文化引领力、亲和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有新突破。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显著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各种要素保障更加有力,档案工作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三)主要任务
1、牢固确立“大安全”理念,以档案登记备份为牵引,大力实施“安全第一”战略,扎实推进贯穿档案行政监管和馆藏档案管理全过程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按照市“两办”《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绍市委发[2010]100号)文件精神要求,加强对本区域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各地到2011年底基本完成政府直属部门的重要传统档案数字化及其登记备份工作,到2012年底,完成其他法定进馆单位的重要传统档案数字化及其登记备份工作;加强对各单位特别是重点涉民机关部门的指导和检查,明确各单位档案登记备份的具体范围、要求、步骤和保障措施;每年完成当年竣工的、纳入各地档案登记备份名册范围的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登记备份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病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围绕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其科技研究成果、创意等知识产权档案进行登记备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建设规范,根据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安全备份需求,落实基本设备设施、机构和人员编制,建设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立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灾害应急恢复工作机制。市本级争取在2011年底前建成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到“十二五”末,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并根据国家、省容灾备份的要求,建立馆际间异地备份库。
(2)加强档案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档案安全教育。牢固树立为国管档、为民聚档意识,切实做到安全第一,警钟常鸣。全力推进各县(市)档案馆舍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绍兴县、诸暨市、新昌县3个县市建成新馆,嵊州市争取立项或建成新馆。加大档案安全保护设备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档案馆库安全防控体系的科技含量,确保档案安全设施齐备,运转良好。要优化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策略布局和技术、制度防范,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市本级全面开展档案涉密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档案应急预案,开展消防和应急演练,确保万无一失。
3、扎实推进档案法制建设。以执法检查、绩效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家和社会重要档案资源的依法监管。加强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档案宣传活动,重点组织好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加大档案执法队伍培训力度,规范执法工作程序,创新档案执法方式,扎实做好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继续做好档案行政审批工作,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根据新形势对档案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等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制订或修订一批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
(二)牢固确立“大档案”理念,以“为普通人建档”为重点,大力实施“资源提升”战略,扎实推进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1、深入推进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以巩固和提升“十一五”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成果为重点,进一步抓实行政村、社区、学校、企业档案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示范档案室”创建活动。积极实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加强涉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有效利用。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全面开展民营企业建档工作。重点抓好国有控股企业、上市企业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推行市民家庭建档工作。
2、加强以涉民部门为重点的档案行政监管和资源整合。依法做好机关档案常规接收工作,要继续扩大档案进馆单位的范围,拓展档案进馆门类,把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从接收、整合历史档案转移到当前正在档案形成部门运行、保管的现行档案文件。重点围绕涉民部门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档案年检工作;继续开展档案目标管理达标升级工作;建立重要民生档案登记备份制度等,加强业务指导、执法检查和行政监管,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确保机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依法行政中产生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的完整、齐全。重点围绕涉民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档案登记备份制度的实施,加快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市本级要以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为抓手,实施信息资源整合,构建完成本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总平台。
3、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修改审批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新修订乡镇机关、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实施城乡档案资源共享工程。继续深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档案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民生档案信息资源馆际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科学整合国家档案资源,探索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和机关文件中心建设,基本建立各单位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和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由档案部门集中管理的工作机制。
4、加强“三重一特”优质档案资源建设。创建好、经营好档案馆品牌,提高对区域档案资源的吸纳、集聚能力,加强重要人物、重点建设、重大活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建好重要人物(名人)档案。主动参与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档案的形成与管理,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档案的质量。加大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力度,建设门类载体多样、结构合理优化、内容丰富全面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三)牢固确立“大服务”理念,以“为普通人服务”为目标,大力实施“服务优先”战略,扎实推进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查阅利用的档案服务利用体系建设。
1、提高档案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及时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决策参考信息,为党委、政府科学施政服务。保障档案的法律凭证效力,加强档案安全监管工作,提高档案特别是电子文档的安全性,为“平安绍兴”建设服务。
2、加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加快推进实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市本级全面完成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2012年前,市级部门、单位全面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国有企事业单位逐步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继续创建一批“示范数字档案室”。到“十二五”末,县(市、区)80%以上的机关、团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建成数字档案室。2014年前,各县(市)综合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并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分别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规范管理、有效利用和远程服务。
3、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需求多样化、多元化的现实出发,加快档案特别是数字化档案成果的鉴定开放,尽快做到应开放的档案资源全部开放。完善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做到档案服务贴近现实、贴近公众、贴近需求,努力实现档案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全社会交流与共享,加大档案信息网网站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实现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发布政务信息和已公开的档案信息;通过政府内网向党政机关提供依法暂不开放的档案信息,依据设置的查阅权限,实现党政机关内部暂不开放档案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从而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绍兴文化强市建设,以深入贯彻实施省档案局“浙江记忆”工程为契机,积极实施绍兴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绍兴名人)、著名村镇、著名企业、老字号、名优产品、代表性家谱、典型家庭等系列档案文化建设项目;深入开展档案编研,精心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的档案史料、文献编纂工作; 精心组织参与全市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节会、民俗民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名片等档案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要紧紧抓住当前各地档案馆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超前谋划建设档案珍品陈列馆、档案文化永久展厅等档案文化阵地。要紧扣党政中心工作,如围绕各类主题教育和重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档案文化资源和阵地,开展档案爱国主义教育、档案廉政文化教育等活动。在加强档案事业主体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档案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档案文化产业,档案托管、容灾备份等档案现代服务业,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档案工作的独特作用。
四、实施项目
(一)档案登记备份工程
建设内容:
1、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设。完成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建设、软件平台建设和网络环境建设。
2、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建设。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发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通知》(档办[2010]116号)、省档案局“十二五”规划有关文件的精神,拓展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分别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3、对重要民生领域、重点经济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实施登记备份。
4、全市档案数据异地异质备份中心建设。为防范自然和非自然的灾难性损失,建设异地异质备份中心,保管全市档案数据,确保数据安全。
投资方式:市、县(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1年-2014年
(二)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
建设内容:(1)到2011年底完成档案馆馆藏档案和新接收档案数字化工作。(2)到2011年底完成档案馆数据内网的涉密网建设工作。(3)到2012年底完成市本级机关档案室的数字化工作。(4)按《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绍兴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意见》(绍政办发〔2009〕194号)的文件精神,建设档案基础数据库,承担档案基础信息共享和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政务信息资源实施登记备份的工作。
投资方式: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0年-2012年
(三)“绍兴记忆”档案资源建设、文化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实施绍兴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水文化、著名镇村、著名企业、名优产品、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节会、民俗民风等系列档案资源建设、文化建设项目。
投资方式:市、县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1年-2015年
五、保障措施
1、坚持治档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档案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档、为民建档、服务兴档、创新强档的发展思路,全方位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行政监管,改进服务方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利用理念,把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高档案事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强化目标考核,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基础性、重要性、战略性,充分认识档案安全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增强档案安全的忧患意识,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考核和督查内容,正真使档案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科学发展。
3、坚持人才强档战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机制和环境,努力营造一个一心一意干工作、尽心尽力谋事业的良好氛围。开展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考评工作,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档案干部队伍,造就一批复合型、专家型、技能型的档案人才,从而为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4、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省、市“两办”《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和省“两办”《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各级政府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支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档案事业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档案事业经费要随着档案总量的增加及管理、服务方式的改进逐年有所增加,确保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
5、坚持科教兴档,积极开展档案科教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围绕档案涉密网建设、特种档案保护、电子文件安全监管、积极开展档案科研工作,全市档案系统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在市以上部门立项、获奖。要充分发挥市档案学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档案学术研究,推动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事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努力提高档案学术水平。
第四篇: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省市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为确保全市档案事业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档案部门的指导下,着眼于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着眼于提高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大众的能力,全面加强档案基础业务、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加快档案服务利用社会化、档案工作管理法制化、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和档案基础工作信息化进程,建设一个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具有**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规建设
1、完善规范性文件体系。继续贯彻实施全市档案规范性文件,制定、修订和完善一批有关劳动人事档案管理、档案鉴定与开放等方面的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和标准,逐步形成程序严密、便于操作的档案规范性文件体系。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明确市、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人大监督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档案依法行政情况报告和考核制度。完善行政许可审批程序。
3、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每年有重点地组织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严肃查处各种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案件,把依法检查和搞好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4、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对档案法规、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指导。将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列入“五五”普法教育范围,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内容,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
5、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执法研讨和经验交流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健全和加强执法监督员网络建设。
(二)档案馆建设
1、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档案馆管理办法》,按照档案馆应达到“四位一体”的功能和“文化大市”建设的要求,通过加强档案开放、编研出版档案资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建设等,全面增强档案馆社会服务能力。各级综合档案馆每年编写完成1项优秀编研成果,建设成为市或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政务信息公开指定场所。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德清县新馆竣工使用,吴兴、南浔区档案馆纳入规划进行新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部达到省一级馆水平。
3、加大资源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加强档案移交接收工作。加大对重大活动、知名人士、民间风俗、民生档案的接收征集力度,加强音像档案的收集管理。科学整合国家档案资源,有条件的县、区争取建立城市档案中心和机关文档中心。
4、确保馆藏档案的安全。严格落实档案安全管理责任制和防控措施,加强档案文献遗产和重点档案抢救保护。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与市县(区)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2、建成市、县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档案网站,丰富信息量,提高信息更新率,强化开放档案和现行文件的网上检索功能,市、县档案网站全部进入省级先进档案网站行列。
3、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完成馆藏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建设,建立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目录机检。
4、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市、长兴县建成数字档案馆。德清县、安吉县完成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着手实施建设工程。
5、积极推进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和接收工作。建立市直机关电子文件接收管理中心。进一步拓展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服务领域,实现现行文件网上查阅。
6、强化信息化规范标准建设和安全保障工作。统一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确保数字信息资源格式统一、数据规范、长期可读、便于共享。完善各项信息保密安全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和信息网络系统运行安全。
(四)档案业务建设
1、深入推进“三农”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围绕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农村新社区、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建档和服务工作。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村劳动力培训档案规范管理。
2、深入开展企业档案工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加强对企业产权、品牌、科技、合同等档案管理,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加强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档案信息工作,努力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根据自愿原则继续开展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和认定工作。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档率达95%。
3、依法抓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严格执行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登记制度和专项验收制度,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率达100%,专项验收率达95%以上。
4、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档案工作。继续加强“平安**”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信用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社区档案管理,开展社区工作“星级”评定工作,到“十一五”期末,80%的社区达到“星级”标准。
5、加强机关单位档案室工作。深入实施机关单位档案年检制度,确保归档文件完整、齐全、整理规范。加强和规范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开展规范化综合档案室创建活动,实施“数字档案室工程”,县以上党政机关基本实现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
(五)档案队伍建设
1、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拓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渠道,开展专业理论研究、学术研讨,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2、加强对全市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各级档案局(馆)45周岁以下在职干部,80%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继续教育率达到100%。
(六)档案宣传与业务交流
1、发挥档案在传承文明中的特殊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档案宣传活动,改善档案事业发展舆论环境,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2、发挥资源优势,举办档案陈列展览和专题展览。各级综合档案馆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2至3个主题突出、有一定影响的档案陈列展览和专题展览。
3、继续做好学会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四、实施项目
1、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实施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建成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网上电子文件归档采集、重要档案文献信息查询、档案文件信息资源发布等功能,并以市数字档案馆平台为基地,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投资方式: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2、县、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建成德清县、吴兴区、南浔区档案馆。
投资方式:县、区财政投资和争取省财政补助。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3、档案资源建设与重点档案抢救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继续开展重点档案抢救、珍贵档案征集工作。
投资方式:市、县、区财政投资和争取省财政补助。
实施时间:2006年-2010年。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列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档案事业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使档案事业经费随档案总量的增长及管理服务方式的变化不断有所增加。
2、开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各县、区档案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年终考核,开展“十一五”中期、期末档案事业发展情况评估。
3、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不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创新开展工作。突出重点,选准切入点,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4、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造就一支忠于职守、专业素质高和复合型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五篇:XX市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进行集中调研的安排,现就全市社会事业发展专题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这条主线,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完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使教育、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全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调整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教育事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一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总量得到扩张。全市“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小金湾民族学校小学入学率首次达到98.9%。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初中应届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94.6%。二是在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了全员聘用制、结构工资制和支教帮扶制,有效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1年的90.7%、79.8%和58.8%提高到现在的98%、92.4%和82.2%,2005年,全市初中六科合格率达78.3%,高考本科上线率达22.8%,分别较上年提高4.1个和3.8个百分点。三是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01年的356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6095万元,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改进,信息化教育发展迅猛。四是布局结构进一步合理,资源配置得以优化。按照“巩固发展一中、新建高级中学”的思路,使新老市区的高中教育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物得到合理配置。
----以体系建设为重点,卫生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初步建成,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85人,拥有护士1.2人。近年来,累计完成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业务用房1.3万平方米,购置大中型医疗设备180余台(件)。重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连续27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和人间鼠疫的目标。全面推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城市、乡镇的医疗机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71.5岁。
----围绕机制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迎来了转轨建设的新时期。通过不断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有效提升了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稳步下降,建成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全市除小金湾民族乡外,全部实现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全市农村“两户”和奖励扶助对象政策落实率达到100%,计划生育押金清退率达到100%,计生工作初步实现了由主抓行政许可向全面优质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以改革为动力,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一是初步理顺了各类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使原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转为社会中介机构。二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完成市热电公司的业主制改制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市一招、玉门宾馆、建筑设计室、市场建设服务中心、黑沙窝原种场、公交公司、农机中心、公交客运管理所等8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确定为改制对象。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设了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理顺了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的关系。三是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教育系统各学校普遍实行结构工资制,医疗系统全部实行效益工资制。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广泛推行了以竞争上岗为主的用人制度配套改革。
----落实政策,就业、劳务输转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以开发就业岗位和优化就业服务为关键,不断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初步建立起了以劳动者自主择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新机制,使在册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各种税费200.77万元,办理小额担保贷款87.5万元,清理清退拖欠员工及农民工工资269.68万元,实施劳务输转1.2万人次,其中,2005年输转6600多人次。
----扶贫济困,社会救助工作的兜底作用日益显现。以落实城乡低保制度为重点,本着对“弱势群体,强势关心”的原则,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城乡困难群众12748人,占全市实有人数的7.6%,其中城镇8648人,占67.8%,农村4100人,占32.2%,城市困难群众基本上实现了全员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近年来,中央、省、酒泉市财政累计拨付我市低保金1193万元,实际支出1071.62万元,人均补差标准由2003年的62.45元提高到了现在的75.45元;除此之外,全市落实“五保”供养人员50人,占应保人员25.9%,供养标准略低于当地人均纯收入2/3的规定标准。三年来,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我市造成了1.12亿元的经济损失。经过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民政部门累计下拨救灾专项资金267万元,累计支出救灾专项资金293.16万元,使有限的救灾资金,在保障灾民生活、恢复灾区生产、扶持重灾户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旅游业得到了全面破题和加强。以玉门油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了旅游工作管理体制。全市投资5300多万元,完成了金玉阳光度假村和赤金峡水利风景景区的阶段性建设任务,配套建成了1家国内旅行社,3家星级旅游饭店,1家旅游车船公司,核准了2家旅游定点服务单位。全市第一个旅游专业网站初步建成,《玉门市旅游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吾艾期墓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开始编制。旅游业在全市地方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1.1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性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具体工作中,存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指标的现象。二是投入不足。尽管市、乡两级在财政异常吃紧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增加社会投入,但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短缺仍然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负债办社会事业的现象还较为突出,仅教育基础建设负债就高达3231.9万元。三是社会发展工作队伍在思想观念、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发展部门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整体综合效应发挥不够。
(二)个性问题
1、教育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中小学专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城市高中优质师资严重短缺。由于近年来教师报考公务员、党政机关借调、外调和高中扩招及高中优质教师私自外流等原因,使农村中小学专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特别是小金湾乡和柳河乡教师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也使高中专职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严重短缺。二是优质师生大幅减少,不同程度影响并制约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市政迁址和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的影响,部分高中骨干教师陆续外流,加之自2003年以来,每年约有200名优质初中应届毕业生赴酒泉、嘉峪关就读,使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三是部分改革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加之各学校公用经费逐年缩减,大部分教育工程都是负债建设,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四是民族教育基础薄弱。由于受观念、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小金湾民族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影响了全市“普九”工作的巩固与提高。
2、卫生工作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一是“重医轻防”。与医疗服务的大投入、大建设相比,公共卫生长期以来欠帐较多,“预防为主”的方针尚未得到真正落实。特别是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完善,鼠疫、霍乱等一些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二是“重城轻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绝大多数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占人口绝大比重的农村却卫生资源不足,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拉大,全社会困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较为突出。三是“重西轻中”。由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医人才普遍缺乏,群众对中医的认可程度下降,中医药特别是农村中医药工作逐步呈萎缩态势。
3、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对计生工作重视不够,部分乡镇“四纳入一保障”的工作要求没有全面落实,技术服务人员和经费不落实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优惠政策落实比较难;二是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城乡广大育龄妇女的要求;三是疏勒河移民工程新迁入移民以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和规范。
4、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化程度低。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大都由国家投资兴办,有的靠财政拨款生存,有的靠国家政策性收费、罚款度日,真正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独立发展的较少。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全市现有事业单位中,仅卫生系统城乡各医院纳入了社会保险统筹,其他行业的参保步伐还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聘用制等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三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大都资产贬值严重,负债率高。被列入改革的17家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大部分在老市区,其资产大量闲置,且严重贬值,有些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达70%以上。四是职工安置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被改革单位职工对自身的既得利益期望高,不合理的要求多,而且标准也高,致使安置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完善,给伤残及年龄偏大的职工安置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5、旅游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我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14%,分别低于全国和酒泉市的平均水平4.61和6.06个百分点,旅游业整体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一些深层次的人文历史资源没有达到很好的挖掘利用,资源档次与产品档次不匹配。三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条件落后。四是宣传促销和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资源缺乏整体策划、总体包装,旅游业管理不够规范,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6、就业再就业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再就业工作难度日益加大。随着老市区人口锐减,城区规模萎缩,再就业空间逐渐缩小,加之大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二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择业观念陈旧,顾虑重重,不同程度存在着“不愿出去,不敢出去”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劳务培训针对性不强,劳务培训与市场用工衔接不紧密,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个别乡镇和部门对输转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缺乏主动性,劳务输转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五是劳动力市场监管弱化,相关的失业保险政策落实不配套,不同程度的损害了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
7、社会救助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低保企业移交遗属数量大,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截至目前,市民政已接受改制企业的遗属415人,按每人每月143元的标准计算,415人年发放低保金71.2万元,由此造成占全市低保对象8%的遗属,却占去了全市16.7%的低保金。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遗属都有高收入子女存在,导致有单位的遗属从无单位的纯社会困难群体中争饭吃的现象。二是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通畅。特别是在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测算上,需要工商、税务、劳动、工会及有关企业共同参与和配合,但有些部门怕麻烦不愿参与,责任心不强,出具收入伪证,影响了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受部门利益驱动,一些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特困人群的生活成本。三是农村低保发展缓慢。由于国家对农村的低保资金还没有投入运行,近几年,我市的农村低保只能通过市财政配套的城镇低保资金来运转,但由于市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有限,乡级配套资金无法到位,近期内,在农村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尚无法实现。四是乡镇对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审批不及时,没有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五保”人数只占应保人员的25.9%,且保障标准没达到规定标准,下余经费被乡镇挪做它用,导致其余74.1%的应保人员没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加快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落实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确保“普九”指标始终保持在部颁标准以上,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有就读能力的适龄少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06年,要着力抓好小金湾民族学校校容校貌、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教师队伍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力争“十一五”末,完成民族乡“普九”教育。二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继续实行教师全员竞争上岗制度,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要面向全省公开招聘高三把关教师,选拔一批学历合格、年轻有为且能留得住、用得上、作用发挥好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采用在省内外名校挂教、校内重点培养等途径和方法,用3—5年时间使其成长成熟,成为高中骨干力量。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实行考核,动态管理,竞优汰劣,紧紧与专任教师的教学业绩、教学能力、教学成绩、各类国家、省、市级竞赛成绩相挂钩。重奖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任课教师和考生,巩固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尽快扭转优秀教师、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局面,不断提高高中办学质量,切实提高高考上线率和重点院校录取率。三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积极创建“自主办学为主、联合办学为辅”的多元化办学新模式,力争两年内将初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分离,真正使我市职业教育步入专业化、规范化轨道。在继续办好现有骨干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办学资源,拓宽办学领域,每年为全市培养一、二、三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300人以上。四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大岗位培训、资格培训、再就业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建立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力争使成人年培训量达到5万人次。五要进一步加大教育项目建设力度。2006年,重点抓好市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楼、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及2所民德小学建设等工程,3年内消除现有中小学所有危房,切实改善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
2、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健全区域卫生体系。一要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和完善大病统筹制度,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2006年,通过争取省、市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抓好乡镇卫生院、村组卫生所的建设和巩固提高,增强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功能,提高其医疗救治和预防水平。二要加快卫生资源整合步伐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就医环境。要有针对性地对全市卫生资源进行整合调整,不断提高各医疗单位的经营效益和卫生资源利用率。加大中医院、妇幼站、急救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落实力度,尽快完善市一医院传染病区急救设备设施,健全急救网络,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控制能力。三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及地方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健全落实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督管理措施,重点做好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严防疫情发生,严格控制和杜绝烈、急性传染病的暴发。四要进一步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职能作用,不断加大对公共场所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把卫生许可准入关,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实行规范化管理。五要深入抓好以创建卫生城市和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提高城乡广大居民的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
3、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一要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努力构建“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二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不变,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力度,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按要求配足配齐计生办和服务所人员,落实人员的编制和工资待遇,保证人员和经费及时到位,落实计生办主任的副科级待遇。三要坚持把宣传教育摆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大力宣传基本国情、计划生育各项政策,从根本上促进育龄群众婚育管理的转变。四要认真落实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辅助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切实把免费手术费、独生子女奖励费和养老储蓄、儿女结扎户养老储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各项优惠政策按时限、按标准落实到位,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五要以“创优”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市、乡服务站所建设,配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检查服务设备,不断提高计生服务站所得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加大出生性别比的治理力度,确保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六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移民的计划生育管理,通过健全管理网络、加大经费投入、落实优惠政策等多种措施,切实为流动人口和移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4、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一要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对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依法设立机构,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对社会公益、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要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尽可能地将“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的工作从行政机关分离出来,交由事业单位承担,使事业单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事业性的社会机构。二要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将工资中的津贴、补贴部分与单位内部设立的岗位、项目、绩效等考核指标挂钩,进行重新分配,适当扩大内部分配差距。对定额补助事业单位,采取岗位工资、项目工资等分配办法,由单位按规定自主确定工资基数进行分配。同时,要继续抓好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2006年要完成良种场、电视台等8家单位的改革任务,使全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改制面达到100%。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改革。在教育系统实行全员竞聘的基础上,逐步将聘用制度向卫生、农业、文化等行业推行,真正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对于专业技术较强的特殊岗位,改变单一的固定用人模式,实行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5、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2006年,围绕“创优”工作,重点抓好“8442”工程建设。一要全力抓好“创优”工作任务的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二要抓好以旅游公厕建设为代表的形象建设,尤其是要突出景区景点、新老市区、以及国道沿线的旅游公厕建设。三要落实《玉门市旅游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吾艾斯墓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以吾艾斯墓重新修缮为契机,启动实施吾艾斯墓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完成相关设施建设。四要抓好城市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重点是强化定点接待单位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对外形象。五要加强旅游宣传工作。建设英文旅游网站、制作旅游地图、设置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等,创优创名“石油摇篮”、“铁人故乡”两张旅游品牌。六要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抓好玉门油田工业旅游和硅化木省级地质公园两个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的旅游增长点。
6、加快劳务输转,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要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市职业技术学校、就业中心培训基地为依托,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自主创业和就业能力。二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广大求职人员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登记、养老保险关系接续、档案托管等就业再就业服务。三要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信息网络和市政府及玉门油田驻外办事机构,搜集劳务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形成外联全国各大中城市劳务市场和劳务基地,内联市、乡两级的劳务信息网络体系。四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从源头上解决侵害员工和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力争2006年劳动力市场监管工作有突破性的进展。五要加大农民工教育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做好初中应届毕业生和中青年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特别要突出岗前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打响“铁人”和“玉门人”两张劳务品牌。
7、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一要认真落实“分类施保”政策,有针对性的解决特殊低保家庭的困难。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三无”城市低保对象,发放全额保障金;对低保户有重病、大病的家庭,严重残疾并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没有参加养老、医疗保险且无劳动能力的老人享受高于本地保障标准(143元/月)10—20%的保障金。在村组“三项”经费中进一步落实“五保”人员供养经费,确保“五保”供养人员应保尽保。二要克服困难,加大财政资金的配套力度。落实低保工作经费,充实低保工作人员,切实为低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经费和人员保障。三要建立健全灾害应急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抗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24小时内,灾民的吃、穿、住、医等救助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四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关注的救助格局。制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出台协助帮扶优惠政策,从就医、就学、就业、就住等方面给予困难群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民政、劳动、工会、残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职能优势,坚持节日救助和日常帮扶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增强被救助对象的自身造血功能,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五要认真落实“一帮一”结对帮扶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定期深入帮扶的特困户家中进行调研和走访,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特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要认真落实慈善“一日捐”活动,不断扩大捐资面,使更多的贫困群众得到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