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近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中国政权更替频繁,在历时短暂的一个世纪中,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清末王朝、太平天国政权、辛亥革命政权、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依次在近代时期交替出现,使近代中国呈现出了极其复杂的局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家机关和社会各个领域随之也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档案和档案工作也发生着变革。
一、档案内容与范围的扩大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清朝外交活动日趋频繁,商务往来日益增多,西方现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在此以后形成的档案材料,除去保留着旧有的成分以外,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材料。这样就打破了过去档案局限于政府内政活动的单一局面。外交档案和外文档案的大量形成,并且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文化教育、财政金融等各种专业领域里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专业档案。以及档案制成材料和传递方式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电报、照片、影片等档案。
二、档案机构设置的变化
随着档案的发展变化,档案机构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档案机构的扩大。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在1861年成立时文书工作由各股司员兼办。后因清政府“立约又增数国,各处税务,教务,章程益密,案牍因之愈繁”,于是总理衙门设置了司务厅和清档房两个文书机构。司务厅专掌监印、收发、文书运转等事项,清档房专司档案的承修(编纂)、校对等事宜。司务厅负责下设文案科房,清档放下设清档科房,负责具体的工作。随后机关中专职档案机构的数量增加。到国民政府时期,机关档案室的设置更加普遍,除了政府机关外,党务系统和军队系统也相继建立了专职档案管理机构。从1928年至1932年间,国民政府中央各部会陆续建立了一大批专门的档案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设于机关的总司务下面,也有隶属于秘书科、文书科的。内政部在总务司第二科下设总档案室,各司设立分档案室,外交部设立档案处。实业、交通、教育、财政、军政等各部也都建立了掌卷室、管卷室、管卷股等名称不一,规模不同的机构。在中央设立了属于国家档案馆性质的档案机构——故宫博物院文献部,负责明清档案和历史物品的整理和保管。他的产生为建国后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档案管理的加强
随着档案机构设置的变化,档案的管理也进一步加强。其中清末档案改革、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对明清档案整理,都是档案管理加强的表现。
(一)档案改革
清朝末年,为了维护其统治,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新政”。在“新政”中建立起来的机关和洋务有关的机关,对现行档案管理进行了一番整顿与改革,使档案工作有了一些新的特色。如吏部、会议政务处、外务部等部门在档案管理中采取了按地区、作者、问题和档案的重要程度等几种分类原则,档案管理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国民政府开展了以文书、档案工作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实行文书档案连锁法,即把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连锁起来,以改变文书运转迟缓和档案管理分散、垄断状态。其核心是在一个机关范围内,以集中统一的原则组织文书档案工作。其具体办法就是“三统一”。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相沿已久的封建陋习,建立了一套与国民政府机关基本相适应的文书档案工作机制,同时扩大了文书档案工作的影响,提高了文书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
(三)对历史档案的整理
大规模历史档案的整理,使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有所加强。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文献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禹贡学会、清华大学历史系等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先后开展了历史档案的清点、整理和编印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满足史学研究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明清档案整理运动。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发表了多篇关于档案整理、研究和利用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总结了各机构在整理明清档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而且对档案的定义、档案的作用、档案的管理体制,以及档案的整理、分类、鉴定、编纂、公布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观点,丰富了档案学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近代外国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世界档案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的时间断限是不同步的,1789年法国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摧毁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法国档案工作改革就是猛烈打击封建制度的重要表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法国档案工作分散和落后的旧貌。因此,法国档案工作改革才是世界档案史近代时期的开端。自法国档案工作改革后,许多国家也相继进行了档案工作改革,从而使档案工作进入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在档案事业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档案事业开始独立
法国档案改革的重要成果就是档案事业开始走向独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馆网体系的形成1790年9月12日颁布的国家档案馆条例建立了国家档案馆。1790年11月5日法国颁布关于成立行政区档案馆的法令建立了地方档案馆。1796年行政区档案馆更名为省档案馆。到1841—1842年,法国又颁布了建立市镇档案馆的法令,规定市镇档案馆是省档案馆的分馆。法国从中央到地方两级建制的国家档案馆的建立,意味着档案馆网体系的形成。此后欧洲诸国大多仿照法国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档案馆网络体系。
(二)档案开放原则的提出
法国档案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提出了档案开放原则,1790颁布的法国国家档案馆条例首次规定国家档案馆对外开放,“穑月[sè]七日法令”则进一步明确规定公共档案馆实行开放原则。被誉为“档案的人权宣言”的档案开放原则,使档案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档案馆由政权“武器库”变成了服务大众的科学文化机构。
(三)档案事业集中管理原则的确立
1884年法国颁布法令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档案事业的专门机构—档案局,从此国家档案馆不再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只是单纯的保管机构。在法国的影响下,比利时、意大利等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建立了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设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国家档案事业开始统一领导的标志,是后来发展成为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象征,表明从古代时期单一档案收藏和保管机构扩展到档案保管机构与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并立的格局,档案事业逐渐成了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特殊部门,档案事业开始走上独立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节近代中外档案馆的发展
一、档案馆
在近代时中外都设立了国家意义上的档案馆,迈出了档案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并将档案馆的性质定性为档案的保管机构。1925年10月,北洋政府利用清宫旧址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和总务处等机构。图书馆下设文献部和图书部。文献部负责集中清代宫廷、内阁的档案和图像、钱币、乐器、仪仗等物。故宫博物院文献部的成立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近代档案馆事业的开端,也是我国古代档案工作开始向近代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进行了档案工作改革。改革进程的第一步就是根据1789年7月29日颁布国民议会组织条例建立了国民议会档案馆。该条例的最后一章专就档案工作作了三项规定,其中第一项便是成立国民议会档案馆,负责保
管国民议会的文件。改革进程的第二步是根据1790年9月12日颁布的国家档案馆条例建立了国家档案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档案馆。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欧洲出现了一种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建立的新型档案馆—经济档案馆。德国是最早创立经济档案馆的国家。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档案馆主要有1905年建立的克虏伯公司经济档案馆、1906年建立的莱因—威斯特伐利亚经济档案馆、1907年建立的西门子公司经济档案馆、1908年建立的汉堡经济档案馆。关于档案馆的类型我国档案馆的类型比较单一,而外国档案馆的类型则是多样的,除历史档案馆外,还有经济档案馆,包括从中世纪就已出现的社团档案馆,如大学档案馆、银行档案馆等。
二、档案室
我国的机关档案室与欧洲国家的机关档案馆,这两类非独立的档案保管机构尽管名称不同,但其地位相同。其地位都是机关内部的档案保管机构。南京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在总统府秘书处下设文牍科,负责整理和保管总统府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可以说是总统府的机关档案室。政府各部及所属机构并未建立专门档案机构,而由文书部门兼管,专人负责。北洋政府机关中出现了一批专职档案机构,到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近代国家机关专职档案机构已普遍设立。如国民政府中央各部会相继建立起了一大批专门档案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设于机关的总务司下面,也有隶属于秘书科、文书科的,负责管理本部门档案。
外国在这一时期的机关档案室主要是延续了封建社会时期的机关档案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经济和政治管理体制的强化,部门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为国王服务的各种机构都有了变化。有些国家对内和对外事务中起重要作用的部门变成独立的部门。这些部门又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部门档案馆。其性质是一种机关档案室。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保管本部门本系统的档案,并向本部门提供服务,一般不向社会开放。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黄霄羽.外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查玲玲.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欧洲档案学的形成[J].史学月刊.1997.(5)
于力.中外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比较[J].档案学通讯.1997.(4)
吴剑梅.中国近代档案学建成的回顾与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4.(3)
章燕华.中外档案学形成背景差异分析及启示[J].山西档案.2004.(3)
张跃民.中外近代学档案学思想发展及档案工作比较研究[J].黑龙江档案.2009(1)
第二篇: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
【摘要】 档案文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世界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历史能够洪纤巨细、绵亘不断地记载下来,并形成了数量极为浩繁、时间又相互衔接的历史典籍,它们对后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起着决定的意义和作用。主题词 :古代 档案 发展
“档案”一词见诸文字材料始于明末清初,杨宾(1650—1740)在《柳边纪略》卷3中记述:“外边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日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在贮年久者日档案,日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康熙起居注》中就有“部中无档案”的句子。但是,古代档案的出现并非始于明末清初。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的殷商时期,距今已达三千多年。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工作,特别是秦、唐、宋、明清时期将文书档案方面的有关规定列入封建法典中,在档案的保管和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公认最早用文字记录的档案是距今35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这点从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证实。从1936年对殷墟进行发掘,集中出土的一万七千余片的甲骨来看,考古学界认为它可能是武丁时期的一个档案库,在这些坑中出土的甲骨档案,大致都有朝代可循,有的坑存贮一个朝代的,有的坑是累积几个朝代的。说明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已经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了。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甲骨档案是殷商王朝的公务文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祭祀、狩猎、农业、战争、王室活动等许多方面。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档案可以看出,这些甲片是经过人工精心整理和装订有序的文献,不同时期、不同帝王所制定和使用过的龟甲文书分坑埋藏,可以说,殷商时期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不只有了初步的规模和规则,而且考虑到了利用时的方便。
夏商周三代,随着国家机关的建立和官制的设置,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制度,于是奴隶社会国家的档案工作也随之产生。金文档案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金文又称铭文,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成为象征统治者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的“重器”,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铭,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如《大盂鼎铭》(19行291字)记载了西周早期康王时,贵族盂因征伐西北强族鬼方有功而受康王册命赏赐的史实;《毛公鼎铭》(32行 497字)是西周晚期宣王告诫毛公的一篇完整的册命,是西周时期铭词最长者。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档案收集工作,设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官员。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凡本国颁发的册令、各国问的往来文书、以及本国和他国各项政治活动的记录等都要收集起来,交史官保管。中国最早的档案馆是周王朝建造的天府。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品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负责管理的官员称守藏室史或柱下史。著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任此职。
秦的档案主要有诏令、奏疏、律法、户籍和舆图等。这些档案大多为竹木,同时也有丝帛兽皮和石刻的。
两汉时期,“蔡侯纸”的问世和普遍使用,是我周古代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对我国灿烂古文化的传播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难以磨灭的推动作用。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形成丫纸质档案。纸张质地轻柔,价格低廉,易于书写、传递和收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完全取代金石、竹木、缣帛等成为官府用纸。西汉建有石渠阁、兰台、天禄和麒麟阁。东汉又建东观、石室、宣明、鸿都等处。这足以证明汉统治对图书典籍管理的重视。,由刘邦的谋臣萧何主持建造。这里既是存放档案的库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在此著《别录》、《七略》。辞赋家扬雄也在天禄阁读书。汉宣帝曾召集当时的著名学者在石渠阁论定“五经”。
唐朝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唐太宗及丞相房玄龄不只重视文牍典籍的收集,也非常重视编史修志,并且很有成就。如贞观十年五史俱成。贞观二十年又写成《晋书》、《南史》《北史》后又修《五代史志》等。二十四史,就有八部在贞观年编成。同时,唐朝还出现了专门保管人事档案的机构一甲库,甲库有着严密的保管制度,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贞观年间,文书档案的各种规章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善,从撰拟、令签、分拣到销毁、保密、传递等过程都制定了较详细的规定。唐朝的甲库是我国档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档案库。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官吏的职务、履历、考评都有详细记载。并根据这些档案来选拔官吏。这种人事档案称为“ 甲历”或“ 官甲”,“ 敕甲” 收藏的地方叫甲库。宋朝统治者在隋唐档案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档案工作的律令。据《庆元条法事类》记载:诸路、州、县等地方官署的各种册籍以及王朝中央六部形成的档案文书,除“置册编写”,连粘元(原)本架阁外,都要按期逐级上送。还规定:王朝中央六部的档案,在部保存二年之后应送架阁库,再过八年移交金耀门文书库收贮。宋代的档案收集范围很广泛,特别是对本朝有关政体之事,要求随日必录。宋在各府设置编修机构之多,编纂数量之大,也是前所没有的。如中书省有编修条例司,枢密院也设有编修司。在官府影响支持下,私家利用档案编史者也不少。最有成就的,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也不得不说这些经过精心编纂出的史籍无一不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的。北宋建皇家档案馆五座。南宋诸帝沿袭北宋成法建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六座档案馆,专门收藏皇帝的诗、词、赋、序、记、碑、政事、手札等档案。
元朝建立之后,也很重视对档案典籍的收集。据《元史·张柔》传载,元将张柔攻下金汴京后,“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和秘府图书”。公元1276年,元军攻人临安,元统治者对宋王朝的秘府图书、太常寺祭器、宗正寺谱牒、天文地理图册,以及各种典故文字、户口版文簿等,更是“尽仰收检”。
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就多明令部下收集敌方各种档案,并鼓励敌将携带档案投诚。朱元璋建明不久,即为加强皇权废中书省和丞相,使六部直接听命于自己,又专设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从而使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集中与加强,对各种档案的收集和建设更为精心尽力。朱元璋特别注意保管起义以来的各种文书资料,又配置起居官记注材料,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照磨所和文书档案机构,并大量增加照磨和管勾人员。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对于档案收集工作也 提出了颇有代表性的主张。他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搜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史料,并具体阐述了搜集档案的范围,如“六科的案牍”的副本;家谱、“传志状述”的副本;官员善恶事迹的记载;学校师儒、文人学士的著述副本和目录;金石题铭的摹本;城池、署、学府、祠宇、堤堰、桥梁等的修造情况;以及乡镇、书会的记闻等等都应收集起来。章学诚的上述意见,也为现代档案馆的建设和地方修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清朝除沿用皇史宬存放清宫实录、圣训、五牒外,又建方略馆存放军机处档案。军机处是雍正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密折制度和特务统治而设的政治枢纽机关,中央政权的一切令均由此出。自雍正八年建立至宣统三年取消,历时180年,因此方略馆所藏档案涉及到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说,我国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学研究的需要,而大量档案文件的汇集、整理和利用,为我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如果没有长期发达的档案工作,就无以形成今天汗牛充栋的历史史籍。我国古代档案丁作的开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同、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档案事业,在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上,在不远的将来也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档案事业的舞台上,更好地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绍兴,和宝荣.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邓绍光,陈智为.新编档案管理学[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3]档案工作编辑部编.档案史话[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 [4]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1版)[M].北京:中华书,2008.
[5](清)章学诚.州县请立志科议(第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第三篇:全县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全县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我县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库房面积440㎡,城建专业档案馆1个,立档单位153个,综合档案室148个;有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169人,其中档案执法员11人。
全县各类档案馆室藏档案16.89万卷、件。其中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12899卷(册),馆藏档案中最早的是民国时期档案691卷,资料最早的是清同治时期《通山县志》。档案馆藏量居咸宁市第二位,珍贵档案藏量居咸宁市首位。
全县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升级单位共91家,其中省特级8家,省一级19家,省二级64家。升级单位中正科级机关59家,占全县121家正科级机关总数的4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以来,我县档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加强了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深化档案服务主题,加大依法治档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档案工作,加快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不断得到上级的肯定和激励。通山县档案局2008、2009连续两年获得湖北省先进档案局称号、咸宁市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荣誉。
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不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08年,为了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颁布10周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艳斌在《通山周刊》发表题为“依法治档,推动档案事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的讲话,将档案法制宣传推向一个高潮。县委党校在干部培训班上开设学习《档案法》课程,不少乡镇和县直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档 案法律法规,县档案局适时举办法制培训班,组织全县100多名档案员学习《档案法》,开展档案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印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2005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级各类档案法制培训班10期,参训的档案人员达1400余人次。同时,县档案局组织3批共43人到省、市档案局进行档案法制学习。今年,又将《档案法》印成小册子、制成牌子,送到民营企业、发至行政村、社区,让《档案法》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档案法制宣传有声有势,深入人心。
不断健全完善档案管理网络
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大部分乡镇、县直单位明确了分管领导,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员,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建立了档案管理网络。2009年3月19日,县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加强和提高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地位和指导监督职能,进一步对档案局依法行政、充分履职提供了政策保障。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为了全面考核各乡镇、县直单位档案工作,县档案局制定了《全县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办法》,完善了档案年检制度,实行每两年一次,并作为评选全县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建立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档案违法案件季报制度,制定了《全县档案行政执法“十一五”规划》,规范了档案行政执法文书,推行了档案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年检年审制度。
不断加强档案执法检查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档案局从2006年起,每年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共有140个县直单位和乡镇接受了两次以上的执法检查。共下发整改通知书28份,检查情 况通报4个,执法检查引起了各乡镇、各单位的高度重视,执法效果良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迈进新行列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是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档案重点是行政村建立档案。从2007年起,档案局组建专班,每年集中三个月的时间,进镇入村,指导乡镇、行政村规范建档。到去年10月,率先在湖北省全面完成村村建档任务。全县186个行政村、18个社区全部建档,并实现“六有”目标,即有专门档案室(挂牌子)、有专用档案柜、有整理规范的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管理人员、有办公桌椅。共整理文书档案5853卷,党员档案4114袋,实物档案1284件,电子档案152盘,图书资料6547册,照片档案83册。今年又开展了村级基层组织档案工作,100个村和10个社区档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档案的建立,记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方便了农民对档案资源的利用,帮助了村干村有效开展工作,为维护农村一方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关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新飞跃
1、“8号令”得到全面落实。为深入贯彻落实《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8号令),2009年2—5月份,我们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组成由主职挂帅,分管把关,业务股主核的六人评审专班。针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职责、业务范围等,对全县各立档单位的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实行重新审定、修订和批复,截止2009年10月,全县各单位“三合一”制度的修订审批工作全面完成并实施,“8号令”的贯彻实施,为规范我县档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2、目标管理呈现良好的态势。在目标管理工作中,我们的作法是争取两办发文“督”,落实奖励政策“促”,开 展业务指导“帮”,对创建省特级的单位派专人蹲点指导,创省一级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创省二级单位进行巡回指导,确保工作质量。到目前为止,全县机关档案工作达到省特级标准的8家,省一级19家,省二级64家,通过狠抓目标管理,全县档案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档案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业务培训力度加大。在平时开展业务指导时,对基层档案员进行手把手传帮带,对个性问题及时答疑,对基础业务等共性问题及时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并以此为关键点提升全县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每年举办两期培训班,使全县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90%通过考试并获得岗位资格证书,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
4、执法年检效果明显。连续3年档案局抽调执法人员,对各乡镇、九管会,县直各单位进行执法检查。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重点检查档案管理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依法管理、业务水平、安全措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坚持执法检查,有效促进档案管理法律意识增强,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经费和硬件建设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档案馆功能建设实现新变化
1、档案馆基础硬件的投入加大。2003~2005年,投入18万元添臵了库房密集架,共50组100节,添臵10乘组合玻璃门柜,购臵3台大功率格力空调和1台防磁柜;2006年,投入7万元,对档案馆老化低压线路进行全面整改;2009年,抓住全省档案安全检查的契机,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万元,安装了电子监控和安全报警设施设备及消防应急灯,添臵了灭火器,购臵了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更换了库房内外层空气过滤防沙(尘)窗,更新了利用大厅的桌椅等,使档案馆基础硬件条件大大改观。
2、档案馆资源建设日臻完善。特色档案收集有较大突破。通山县是著名的革命老苏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两年我们加大了对重点档案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广泛征集不同门类、不同载体、不同时期特色鲜明的档案资料,收集革命历史档案、通山名产、名人、名胜、民俗等特色档案的图片资料近千幅,制作光盘8个;对通山古民居建筑进行摄像拍照,制作古民居图片资料3百余幅,光盘2个;征集袁氏、殷氏、朱氏、方氏、谢氏、阮氏、张氏等族谱12套58册,实现了档案资源建设的突破。专业档案的收集使馆藏门类日益丰富。
近两年,我们加大对专业档案的收集力度,满足民生需求。成立专班、抽调专人,到乡镇、下厂矿、跑企业,收集整理土地二轮延包档案2600卷,婚姻档案1715卷,退伍军人档案4370袋,收养档案32卷。其中婚姻档案、社团档案、收养档案、退伍军人档案填补了馆藏专业档案的空白。改制破产企业撤并单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步伐加快。近年接收改制破产企业档案2.7万卷(册)。2009年,聘请专人对收集进馆的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进行全面整理,目前已完成整理、编目上柜破产改制企业档案2.2万卷。珍品档案、民生档案的征集和接收力度加大。散存在民间收藏家之手珍品档案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印发的第一届选民证(1953年三界乡徐会和)、第一次全国扫盲运动的成果——扫盲识字证书(1956年南林镇吴庆之)、解放后第一任县长段凤梧颁发的土改证书、文革期间国家统配物资调拨令等70余件珍品档案被征集进馆。档案数字化建设速度加快。对林权档案、姻婚档案、复退军人档案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档案优先录入计算机管理,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近两年共录入案卷级目录2178条,文件级目录63306条。
3、馆藏资源编研和开发利用成果显现。挖掘馆藏史料。参与和承办“通山解放60周年成就展”专题片《大道通山》的拍摄和明信片的制作工作;完成综合档案馆通览的编纂。完善档案史料的编辑,编写馆藏珍品简介;编写纪念书集。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和通山解放六十周年,编写《通山六十年大事纪要》,该书已出版发行,社会反响极佳。积极主动搞好利用服务。平均每年接待社会各界档案利用者1000多人次,查阅档案资料3000余卷(册)。
档案馆搬迁工程取得新进展
经过县委、县政府的极力争取,通山档案馆建设项目已被省档案局定为全省5个试点单位之一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目前,新馆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土地审批意见书和初步设计方案等相关工作筹备就绪,县“四大家”领导对档案馆搬迁一直十分关注和重视,县委书记曾国平3次作出批示,县长杜文清多次过问档案馆项目申报情况,去年给档案局批拨资金8万元,作为项目前期经费,常务副县长方立清心中一直装着档案馆建设,在争取项目、规划选址、初步设计、督办跟踪上,倾注了心血。今年4月,方县长又专程到省档案局向石山局长作汇报,起了关键作用,促成了项目的最终确定。档案馆搬迁工程计划12月份启动平基,2011年元月份举行奠基仪式开工建设。档案法律法规观念亟需加强
少数乡镇和单位领导对档案法律法规学习不够,认识不足,意识淡薄。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有个别乡镇、县直单位不设立档案室,不配备档案员,连续多年不按规定立卷归档,不向档案馆移交到逾期档案,更谈不上对档案管理和保护。
综合档案馆室建设滞后
我县档案馆是上纪纪80年代建成的,在选址、设计、建筑质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选址在凤池山半腰,难以避免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二是无抗震设计;三是库房面积不足,库房超负,功能不全。县房产局去年10月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鉴定县档案馆属D级危房,建议尽快拆除。据统计,全县仍有10%的单位没有设立综合档案室。城建档案馆和大部分乡镇、县直机关综合档案室同样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县档案室建设整体落后于周边县市的平均水平。
档案馆室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严重滞后
全县不少乡镇和单位至今仍使用被淘汰,不利用防火防虫的破旧木质档案柜,高矮不
一、颜色不一,破烂不堪。档案室未配备必需的温湿度调控设备和监控和消防设施。“十防”设施几乎空白。县档案馆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十分落后,修裱,数字化、翻拍、复制、存储等技术设施设备缺乏。电子档案异地备份以及备份所需的防磁设施缺乏,至使档案部门无法使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档案和提供服务,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难以保证。
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县档案局作为全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编制紧张,干部年龄严重老化(平均年龄49.2岁),知识结构不合理,加之档案处于工作的末端,档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干部长期不流动,使得档案干部的工作视野、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受到影响和制约,存在着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观念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问题;另一方面,机关单位档案员90%以上是兼职,且变动频繁,流动太快,有些档案员业务刚一入门,便被换岗或提拨。档案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导致档案员学习业务,钻研业务兴趣不高,工作的依赖思想 7 较重。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担当起推动事业发展的重任。
档案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县政府虽然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无法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馆日常维护和运转、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费一直未列入财政预算,致使有些工作无法开展,如特殊载体档案(特藏室及档案数据库、电子查询系统无法建立)。档案工作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层面上,各单位在档案事业的投入也很不平衡,大部分乡镇和县直单位投入较少。
加快档案法制建设进程
一是将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列入《通山县全民普法第六个五年规划》,将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各级各部门档案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内容,经常开展对新上岗和在岗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通多种形式的学习、遵守、维护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二是进一步健全档案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颁布制订的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标准。继续开展档案执法年检,严厉打击档案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档案违法案件,推动档案工作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全县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档案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定期研究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健全全县档案机构,适当增加必要的人员编制,加大县档案干部的交流力度,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8 工作水平高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结合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县档案馆要配备能够满足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与移交进馆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加强档案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档案目录数据库、珍贵档案和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三个数据库建设。建立电子查询系统。为领导决策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档案资源共享服务。
逐步建立档案馆电子档案异质备份和异地存放的档案安全体系。逐步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安全、接入安全、存储和应用服务安全。
着力推进档案馆建设
我县档案馆虽然已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中央支持的中西部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但争取工作不容懈怠,项目批文未下达,资金未到位,需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迅速落实征地、土地审批、建设设计等前期相关工作,将档案馆建设配套资金列入下财政预算,着力推进档案馆建设。
第四篇:绍兴市档案事业发展
绍兴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档案事业转变服务管理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使我市档案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更好地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服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是我市档案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五年。全市档案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三个体系”为总要求,以“为普通人建档,为普通人服务”为工作载体,凝心聚力,创业创新,在服务绍兴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档案事业自身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绍兴市档案馆、上虞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一)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极大改善。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都落实了党政分管和联系领导,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自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将档案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的考核内容,各县(市、区)政府也将档案工作纳入机关部门和乡镇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市委、市政府“两办”先后出台《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档案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档案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局(馆)事业发展经费(不含新馆建设)累计4900多万元,与“十五”同比增长4倍。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档案宣传执法影响深远。在全国档案系统和全省各级党员干部中兴起了学习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先进代表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宣传极大地扩大了绍兴档案事业的影响;组织开展 “重新认识档案工作”大讨论活动,档案工作传统思维得到突破;组织开展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系列活动,档案宣传进入千家万户;市县两级档案局坚持每年组织1-2次专项执法检查,特别是对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与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重点检查,成效显著。
(三)档案资源建设扎实推进。至2010年底,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由“十一五”初的863541卷(册)增加到1642608卷(册),增长190.2 %。其中市档案馆在五年中增长了224%。全市各级档案局以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8号令为抓手,完成各级部门(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及时接收到期档案、撤消机构档案和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世博论坛、支援四川青川县恢复重建等重大活动档案;市档案馆全面接收辖区范围内30多家原国有转制(破产)企业的档案21.9万卷,建立了绍兴市原国有转制(破产)企业档案保管和查询中心;全市各档案馆还重点接收了山林延包档案、婚姻档案、户粮档案、公证档案、学籍档案等民生档案,并形成馆藏群;实施“绍兴历史档案”征集工程、组织当代“浙江名人”候选人推报活动,广泛征集绍兴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形成于明崇祯年间《绍城观巷金氏节孝承恩碑》、孙越崎、梁伯台名人档案等上千件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实物进入国家档案馆。
(四)档案安全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档案馆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绍兴市政府投资1.4亿元,建成功能设施全国一流、面积达21477平方米的市档案馆新馆。上虞市建成13400平方米的体现公共性、文化性的新档案馆。诸暨市、新昌县档案新馆已开始建设;绍兴县档案馆新馆已定点立项;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细水雾消防、智能型密集架、实时监控等现代化保护设施设备;普遍建立了与公众网物理隔离的数据内网,市档案馆还建设了规范的数据机房;建立了市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高起点谋划档案登记备份工程,开展重要民生领域、重点经济部门和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登记备份工作,全面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积极实施项目化带动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区域性电子形式政府文件集成管理的建设与研究”项目,建立了电子文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对数字环境下档案馆业务流程的重组与研究,开发出了档案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并获得国家档案局科研成果二等奖;出色完成国家档案局《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制订及其推广应用》试点任务,并成功承办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宣贯会议;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内档案集中数字化项目,投资1685万的“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顺利推进,市级138个机关部门实体档案数字化全面展开。全市建成数字档案室30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达3000万元。
(六)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普遍开展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到“十一五”末,全市达到档案管理省级以上认定标准的单位有177家,市县其余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基本上达到了市级或县级认定标准。行政村、社区档案室规范化建设和学校、企业档案室升级达标工作顺利推进。截止2010年底,全市2271个行政村、179个城市社区中,有2157个行政村、143个城市社区档案室规范化建设达标,达标率分别为95 %和 80 %。全市1074所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00%建起了以学生学籍档案为重点的综合档案室,35%的学校综合档案室取得县(市)级以上目标管理认定。全市规模以上(营业额和销售收入一亿元以上)企业建档率达90.6%。全市116个乡镇机关全部建立综合档案室,其中39个通过省级认定标准。
(七)档案公共服务成效明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馆及时向社会开放满30年的馆藏历史档案,累计达到111456卷(册),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查阅4.9万多人(次),与“十五”相比,增长172%,利用档案85706卷(册)次,与“十五”同比增长361%。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级档案信息网网站访问量累计超过300万人次。其中绍兴市档案信息网网站访问量超过177万人次,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八)档案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市档案馆开办《绍兴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图片展》、《越地记事——档案里的绍兴历史》等展览7个,累计接待国内外观展团队500余个,观众近5万 人次。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举办档案展览45个,接待观众17万人次。全市近30部编研作品在省档案局组织的优秀编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其中市档案馆编研出版的《越谚》(手抄本)和《稽山长歌——纪念新中国成立暨绍兴解放60周年档案文献图集》,还分别获得2007年、2009年获绍兴市文化强市建设优秀文化作品奖。诸暨市档案馆考释编研出版的《梅岭课子图》,被列入省档案局百项编研精品系列丛书。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理清思路,努力把握档案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大势。二是必须坚持抓住机遇、积极筹划、努力争取、借势借力、整体推进,实现档案事业的新跨越。三是必须坚持学习研究、敢作敢为、创业创新,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团结协作、凝心聚智,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着力推进“四型机关”建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档案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档案工作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还不高;档案工作的管理运行、档案资源整合利用等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财力、人力等要素保障还不够到位;档案工作各县(市、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档案工作者队伍在信息化环境下履行各项工作职能的能力水平还不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全市档案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是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迫切需要档案部门按照新的要求,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拓宽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提高档案工作的覆盖面。二是随着档案载体形式的新变化,档案工作的对象从传统的纸质档案拓展到纸质档案、数码影像、数字档案、电子文件等,需要进一步创新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手段,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涉及深层次利益的诸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为维护自身利益,查阅利用档案的需求快速增长,需要档案部门不断加大以民生为重点的档案资源建设,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为现实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四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使得档案、档案工作的定位发生了较大变化,档案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地位日益显现,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承上启下的重要文化事业,更是一项规范和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秩序的重要的社会事业,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事业。档案事业需要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以服务绍兴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实现档案事业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为普通人建档,为普通人服务”为载体,牢固确立 “大安全、大档案、大服务”档案工作理念;大力实施档案 “安全第一”战略、档案“资源提升”战略和“服务优先”战略;扎实推进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区域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主要目标是:
——档案安全监管工作有新加强。档案安全监管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档案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深入推进;档案馆新馆舍建设全面完成,档案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手段全面提升。
——档案资源建设有新起色。档案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涉民部门档案行政监管进一步加强,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以普通人为主体的档案资源质量进一步优化。
——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有新提高。服务先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档案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档案公共服务有新平台、新手段,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档案文化引领力、亲和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有新突破。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显著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各种要素保障更加有力,档案工作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三)主要任务
1、牢固确立“大安全”理念,以档案登记备份为牵引,大力实施“安全第一”战略,扎实推进贯穿档案行政监管和馆藏档案管理全过程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按照市“两办”《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绍市委发[2010]100号)文件精神要求,加强对本区域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各地到2011年底基本完成政府直属部门的重要传统档案数字化及其登记备份工作,到2012年底,完成其他法定进馆单位的重要传统档案数字化及其登记备份工作;加强对各单位特别是重点涉民机关部门的指导和检查,明确各单位档案登记备份的具体范围、要求、步骤和保障措施;每年完成当年竣工的、纳入各地档案登记备份名册范围的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登记备份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病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围绕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其科技研究成果、创意等知识产权档案进行登记备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建设规范,根据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安全备份需求,落实基本设备设施、机构和人员编制,建设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立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灾害应急恢复工作机制。市本级争取在2011年底前建成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到“十二五”末,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并根据国家、省容灾备份的要求,建立馆际间异地备份库。
(2)加强档案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档案安全教育。牢固树立为国管档、为民聚档意识,切实做到安全第一,警钟常鸣。全力推进各县(市)档案馆舍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绍兴县、诸暨市、新昌县3个县市建成新馆,嵊州市争取立项或建成新馆。加大档案安全保护设备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档案馆库安全防控体系的科技含量,确保档案安全设施齐备,运转良好。要优化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策略布局和技术、制度防范,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市本级全面开展档案涉密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档案应急预案,开展消防和应急演练,确保万无一失。
3、扎实推进档案法制建设。以执法检查、绩效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家和社会重要档案资源的依法监管。加强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档案宣传活动,重点组织好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加大档案执法队伍培训力度,规范执法工作程序,创新档案执法方式,扎实做好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继续做好档案行政审批工作,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根据新形势对档案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等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制订或修订一批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
(二)牢固确立“大档案”理念,以“为普通人建档”为重点,大力实施“资源提升”战略,扎实推进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1、深入推进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以巩固和提升“十一五”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成果为重点,进一步抓实行政村、社区、学校、企业档案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示范档案室”创建活动。积极实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加强涉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有效利用。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全面开展民营企业建档工作。重点抓好国有控股企业、上市企业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推行市民家庭建档工作。
2、加强以涉民部门为重点的档案行政监管和资源整合。依法做好机关档案常规接收工作,要继续扩大档案进馆单位的范围,拓展档案进馆门类,把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从接收、整合历史档案转移到当前正在档案形成部门运行、保管的现行档案文件。重点围绕涉民部门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档案年检工作;继续开展档案目标管理达标升级工作;建立重要民生档案登记备份制度等,加强业务指导、执法检查和行政监管,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确保机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依法行政中产生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的完整、齐全。重点围绕涉民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档案登记备份制度的实施,加快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市本级要以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为抓手,实施信息资源整合,构建完成本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总平台。
3、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修改审批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新修订乡镇机关、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实施城乡档案资源共享工程。继续深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档案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民生档案信息资源馆际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科学整合国家档案资源,探索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和机关文件中心建设,基本建立各单位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和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由档案部门集中管理的工作机制。
4、加强“三重一特”优质档案资源建设。创建好、经营好档案馆品牌,提高对区域档案资源的吸纳、集聚能力,加强重要人物、重点建设、重大活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建好重要人物(名人)档案。主动参与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档案的形成与管理,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档案的质量。加大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力度,建设门类载体多样、结构合理优化、内容丰富全面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三)牢固确立“大服务”理念,以“为普通人服务”为目标,大力实施“服务优先”战略,扎实推进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查阅利用的档案服务利用体系建设。
1、提高档案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及时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决策参考信息,为党委、政府科学施政服务。保障档案的法律凭证效力,加强档案安全监管工作,提高档案特别是电子文档的安全性,为“平安绍兴”建设服务。
2、加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加快推进实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市本级全面完成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2012年前,市级部门、单位全面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国有企事业单位逐步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继续创建一批“示范数字档案室”。到“十二五”末,县(市、区)80%以上的机关、团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建成数字档案室。2014年前,各县(市)综合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并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分别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规范管理、有效利用和远程服务。
3、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需求多样化、多元化的现实出发,加快档案特别是数字化档案成果的鉴定开放,尽快做到应开放的档案资源全部开放。完善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做到档案服务贴近现实、贴近公众、贴近需求,努力实现档案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全社会交流与共享,加大档案信息网网站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实现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发布政务信息和已公开的档案信息;通过政府内网向党政机关提供依法暂不开放的档案信息,依据设置的查阅权限,实现党政机关内部暂不开放档案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从而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绍兴文化强市建设,以深入贯彻实施省档案局“浙江记忆”工程为契机,积极实施绍兴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绍兴名人)、著名村镇、著名企业、老字号、名优产品、代表性家谱、典型家庭等系列档案文化建设项目;深入开展档案编研,精心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的档案史料、文献编纂工作; 精心组织参与全市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节会、民俗民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名片等档案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要紧紧抓住当前各地档案馆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超前谋划建设档案珍品陈列馆、档案文化永久展厅等档案文化阵地。要紧扣党政中心工作,如围绕各类主题教育和重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档案文化资源和阵地,开展档案爱国主义教育、档案廉政文化教育等活动。在加强档案事业主体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档案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档案文化产业,档案托管、容灾备份等档案现代服务业,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档案工作的独特作用。
四、实施项目
(一)档案登记备份工程
建设内容:
1、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设。完成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建设、软件平台建设和网络环境建设。
2、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建设。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发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通知》(档办[2010]116号)、省档案局“十二五”规划有关文件的精神,拓展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分别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在政务网和互联网上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3、对重要民生领域、重点经济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实施登记备份。
4、全市档案数据异地异质备份中心建设。为防范自然和非自然的灾难性损失,建设异地异质备份中心,保管全市档案数据,确保数据安全。
投资方式:市、县(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1年-2014年
(二)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项目
建设内容:(1)到2011年底完成档案馆馆藏档案和新接收档案数字化工作。(2)到2011年底完成档案馆数据内网的涉密网建设工作。(3)到2012年底完成市本级机关档案室的数字化工作。(4)按《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绍兴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意见》(绍政办发〔2009〕194号)的文件精神,建设档案基础数据库,承担档案基础信息共享和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政务信息资源实施登记备份的工作。
投资方式:市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0年-2012年
(三)“绍兴记忆”档案资源建设、文化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实施绍兴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水文化、著名镇村、著名企业、名优产品、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节会、民俗民风等系列档案资源建设、文化建设项目。
投资方式:市、县财政投资
实施时间:2011年-2015年
五、保障措施
1、坚持治档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档案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档、为民建档、服务兴档、创新强档的发展思路,全方位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行政监管,改进服务方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利用理念,把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高档案事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强化目标考核,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基础性、重要性、战略性,充分认识档案安全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增强档案安全的忧患意识,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考核和督查内容,正真使档案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科学发展。
3、坚持人才强档战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机制和环境,努力营造一个一心一意干工作、尽心尽力谋事业的良好氛围。开展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考评工作,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档案干部队伍,造就一批复合型、专家型、技能型的档案人才,从而为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4、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省、市“两办”《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和省“两办”《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各级政府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支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档案事业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档案事业经费要随着档案总量的增加及管理、服务方式的改进逐年有所增加,确保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
5、坚持科教兴档,积极开展档案科教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围绕档案涉密网建设、特种档案保护、电子文件安全监管、积极开展档案科研工作,全市档案系统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在市以上部门立项、获奖。要充分发挥市档案学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档案学术研究,推动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事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努力提高档案学术水平。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事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事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部边疆,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 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总人口两千多万,其中蒙古族三百多万人,区内70%的地区是牧区、林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是以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地区。发展这些地 区的蒙医药事业对于做好民族卫生乃至全区卫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区的蒙医药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虽有过曲折,但由于坚持了 党的民族政策、中医政策,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自治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在 《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肯定了蒙医药在 卫生工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蒙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 方向,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又为蒙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生机与活力。目前,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蒙医医、教、研体系已经 形成,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发 展自治区卫生事业方面日益显示出其他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蒙医药基本情况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祖国 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理论独特,其治病多用 成药。蒙药取材广泛、炮制简单、用量少、便于保存和携带、服用方 便、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而且除药物治疗外,还有放血、药浴、震荡 等多种传统疗法。蒙医药对各族人民的保健事业,特别是对蒙古族 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蒙医药是我区蒙古族文化的宝贵财 富,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蒙医蒙药在我区医药卫 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各族人民防治疾病的有力武器。
解放前由于历届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政策,蒙医药 只能在喇嘛寺中传授,仅被边远牧区的少数群众所了解和接受,蒙 医药事业濒临失传。194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由于贯彻了党 的民族卫生政策,蒙医药事业才开始有了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蒙医蒙药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七五”期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县县建立中医院”的战略 部署,我们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重点抓了蒙医院的机构建设,到 1990年全区24个牧业旗县都建起了蒙医医院或蒙医门诊部。目前 我区共有旗县级以上中蒙医机构86所,其中,蒙医院32所,蒙医研 究所3所,中蒙医院24所,中医院27所;共有蒙医病床2351张。
近十年来,蒙医药队伍不断壮大,现在全区共有中蒙医药人员 4777人,其中蒙医人员4019人,蒙药人员75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 员180人,占3.77%;中级职称895人,占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