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梧州中医药产业与东盟合作的思考
梧州中医药产业与东盟合作的思考
摘要:梧州中医药产业,面对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合作全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风生水起,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欣欣向荣,桂东区域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为梧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从内部看,梧州全力打造建设区域性枢纽城市、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两城市一基地”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梧州立体交通格局日趋完善,使梧州中医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梧州市 东盟合作
一、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性
(一)重要性
我市面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机遇。医药事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国际中医药热的兴起,中医药发展目前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国务院在2009年4月21日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民族医药发展,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建设民族医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这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药事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从外部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合作全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风生水起,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欣欣向荣,桂东区域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为梧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二)必要性
我市亟待突破发展瓶颈。我市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交通物流条件优越,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设施与装备较落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特色优势不够突出、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等原因,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市目前迫切需要把握机遇,突破目前发展瓶颈,加大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各项事业的力度,以繁荣中医药事业来推进梧州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机遇——世界中药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专家普遍认为,西医“一统”医疗市场的局面将被打破,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也将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中药是指按照中医药理论使用、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药物;而植物药或草药,则
是尚未纳入任何医学医学体系的药物,仅凭一定经验而使用。虽然中药与植物药差异比较大,但是,可以预见,独具特点的中医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由于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投入越来越高,并且化学药物对人体具有毒副作用,易产生抗药性和药源性疾病等特点越来越明显,许多国家转向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使其成为继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80%的人在使用当地的传统药、国外的传统药或是中药,全世界草药市场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美国有关部门统计,美国的草药和植物药也是每年两位数速度递增。德国现有50家中医学术机构从事中医药研究,每年约有200万人次接受中医治疗。另外,从事针灸治疗的德籍医师达5万人,占全德国医生总数的1/6。
“市场需求的趋势还在不断上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教授林瑞超对中医药市场前景表示乐观,“特别是在保健、常见的老年病、肿瘤、亚健康、类风湿、妇科、颈椎等方面具有特效和长效的中药,将会大有作为。”
三、梧州中医药产业的概况
梧州中医药产业起步早。1934年9月,广西制药厂在梧州成立,为广西最早的制药工业企业;1958年、1959年,市卫生制药厂、市中药厂、市制药厂相继成立;70年代初,市第二制药厂、白鹤山制药厂、市人民制药厂相继成立,中医药企业规模由小到大,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品种由制剂到原料药、剂型由丸剂发展到有口服液、糖浆、胶囊、冲剂、针剂等多种剂型共数百个品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梧州医药工业发展较快。各企业注重开发具有梧州地方特色的新产品,其中中华跌打丸为60年代初期梧州自行研制的中成药,具有独特疗效,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梧州市医药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中成药生产为主、化学原料药生产为辅的工业体系,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主打产品,拥有三七总皂苷提取纯化、中药提取液超低温冷冻干燥和化学原料药精制纯化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注射用血栓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的产品有注射用血栓通、中华跌打丸、五淋化石丸等。
作为广西较大的丸剂生产基地,梧州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加快企业的改造。医药企业通过了GMP标准验收,企业的设备水平、企业管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梧州拥有一批具有药学专业知识和制药技能的高素质员工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仪器以及较成熟的产品生产工艺。截至2008年底,全市拥有医药工业企业10家,分别是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州三鹤药业有限公司、广西玉兰制药有限公司、广西嘉进药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三箭制药有限公司、广西强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梧州云峰药业有限公司、岑溪市三禾药业有限公司、瑞福祥药业(广西)有限公司、广西梧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
梧州市医药生产企业在科研攻关中突出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继承和发扬,致力于中医药发掘整理、临床研究与应用开发,研制梧州特有的中成药系列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生产产品的治疗范围包括了跌打、心脑血管、妇科、呼吸、泌尿系统、保健等领域,拥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产品523个,生产产品剂型有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胶囊剂、糖浆剂、合剂、搽剂、煎膏剂、酒剂、酊剂、小容量注射剂、冻干粉针剂、粉针剂等14个剂型,占药品基本剂型的80%。其中有 13个产品获得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9个产品为全国独家生产品种。2008年完成中成药生产948吨,实现工业生产总值9.3亿元。如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药品注册证309个,注射用血栓通等国家专利产品5个,全国独家生产品种21个,收载于《中国药典》品种9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1个及“中华”和“中恒”等知名商标品牌。梧州三鹤药业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五淋化石丸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及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广西名牌产品。
梧州还大力发展绿色产地和中草药基地。梧州利用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GMP标准改造,形成生产、质管、销售一务龙的生产模式,把原料基地做大,使之发展成为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产地和中草药基地,为推进梧州中药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梧州积极推广GAP、GMP和GSP标准认证,陆续开工建设一批药业项目和配套项目,血栓通、中华跌打丸、结石通片、五淋化石丸等拳头产品在发展中不断做强做大,形成了以中恒制药(集团)公司、三鹤药业公司、玉兰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现代科技工业基地和国际医药商贸物流城为载体,较为完整的产业支撑体系。
四、梧州市对中药与中医事业的发展规划
(一)中药的发展规划
1、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建立梧州中草药良种种苗繁育基地,为中草药规范化种植和中草药原料基地提供优质种苗;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基地,以肉桂、八角、苦玄参、凉粉草等具有梧州特色的地道中药材品种为重点,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规范化栽培、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基地;建立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建立中药材原料种植基地,扩大种植梧州市制药企业所需药材品种和外销品种,为市制药企业提供更多中药材原料保证。
2、发展梧州中药材加工产业。以梧州市现有的10家制药企业和4家较大龟苓膏生产企业为龙头,扩大对中药材的加工规模,提高对中药材的加工质量,促进中成药的生产和中药材的流通,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
3、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提高我市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强中药产品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开发力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4、推动中医药商贸物流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我市要以现有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推进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加速中医药流通领域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设辐射西江流域、在华南地区乃至东盟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国际中医药商贸物流中心,吸引华南、西南以及东盟国家等地传统药材的集聚销售,利用商贾、专家的频繁交
流逐渐壮大梧州中医药事业,在中医药产业方面促进梧州“百年商埠”的复兴。
5、做强做大优势中药制药企业。加大中草药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1个,年产值5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年产值2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年产值1亿元的龙头企业5个。进一步打造、推广“梧州制药”、“梧州中药材”和“梧州中成药”品牌,将梧州企业和中药材、中成药产品全面推向国内外。
6、进一步拉长中医药产业链。积极建设梧州市中草药植物园和中医药文化与中药博物馆,加大对“医药梧州、医疗梧州”的宣传力度,在城市形象及氛围的营造中突出中医药特色,促进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旅游业的发展;利用骨伤推拿等治疗技术和药物优势推进中药养生业的发展;与食品生产企业共同研发、升级以中草药为基本原料的保健食品,拉长中医药的产业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中医药发展论坛和会议,集聚各流派顶尖人士进行交流和辩论,努力将梧州市打造成为一个能迸发思想火花的学术交流基地,同时促进“会展经济”在梧州市的繁荣发展
(二)中医事业的发展规划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秉承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人民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方针政策,梧州市更是加大力度发展中医事业。
1、建立健全中医药行业监管体系,出台《梧州市中医药发展条例》。做好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体现中医药事业与卫生事业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对社会的贡献率。
2、构建科学的中医药服务网络,统一规划管理。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的基础设施和自我创新能力建设,开展治疗优势单病种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充分发挥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工作的作用,县级以上有条件的中医院推广适宜技术。
3、加强人才培养和重点学科建设。将学科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制定配套政策,实行动态管理、责权利分明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和谐环境。启动市、县三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临床实用型人才;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训工作,培养大批农村卫生人才。
同时,梧州市出台了《中共梧州市委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定》和《梧州市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整合中医药种植资源、产业资源、医疗资源和其他市场资源,努力创建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医疗、中药养生示范区,以实施“名院、名医、名药、名企”战略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等。
四、如何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一)市政府
1、从自身做起:加强完善我市的中药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规划管理,同
时要按计划实现制定的发展规划。把中药与中医事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一条有形的产业链。加强重视和领导。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药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扶持和统筹规划,动员各方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梧州市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中医药发展的战略决策、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宏观指导、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等工作。同时,要把中药发展提到更高的发展地位上来,把她当做梧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
2、加强投资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和联合重组,利用企业易地扩建技改的契机,构建医药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到梧州投资发展中草药产业。
3、建立研究机构:在梧州学院建立一个专业的中药发展研究机构。机构中包括中药研究,中药经济研究,中医事业研究机构等。同时可以建立一个与东盟合作的中药联盟。开展中药会展业,中药节等活动提高梧州中药在东盟各国的知名度。
4、对企业的扶持及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放宽发展政策,同时制定一系列有效的促进措施。建设民族医学院。通过与发达地区教育机构的合作,争取在本地建设一所民族医学院,使之成为培养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的摇篮。
5、大力开展教育合作。
加强同自治区内外大专院校、医疗和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的横向联系与合作,通过学校培养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等方式,造就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整合医教研优势资源。在梧州学院开设中医药学专业,突出中医药办校特色;充分利用梧州学院、梧州市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六附属医院)以及我市著名企业的医教研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梧州市中医药事业培训基地,促进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研发者以及医疗界人士的互动,使本地学术思想日臻完善,临床疗效逐步提高。
(一)企业
1、企业应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以及丰富的资源及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将企业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多层次推进技术创新战略,通过吸收和开发先进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发展新药品种和名优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 发,通过疗效显著的新药和提高名优产品的内在质量,提高市场份额和品牌信誉度。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方法和提高质量标准,完善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实行GMP推进生产规范化。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的现代化。加强野生资源保护,积极开展CAP操作规程研究,建设一批地道大宗药材CAP种植基地,推进中药种植产业化,使名优产品和企业拳头产品的中药原料来源,逐步由野生资源和零
散种植向规范化、基地化生产过渡。
努力创造条件组建工贸结合的大型医药集团,通过集团内部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准确把握产品的市场走势。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利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推进产品销售、原材料采购的电子商务化,构建强大的药品销售物流网络体系。
2、生产企业应加强与医疗机构间的联系
发展中医药产业,生产企业除自身不断提升研发技术外,还要加强中医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间的联系,整合双方资源,联手推进中药理论研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技术的现代化。
在理论继承发展、产品研发和临床治疗甚至中医药宣传等方面,中医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可做深层次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加强中药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加强组方合理、疗效突出、特色明显的中药复方研究;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民族医方和医院制剂方的收集、筛选,建立中医药、民族医药单验方数据库。
同时,企业与医疗机构可共同开发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老年疾病、慢性疾病等的现代中药,利用骨伤推拿等治疗技术和药物优势推进中药养生产业在梧州市的发展,拉长中医药的产业链,努力创建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医疗、中药养生的示范区。
3、从企业自身做起
重视品牌效益,发展企业优势品牌,同时大胆的发展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东盟各国的土地等自然优势,把企业开到国外去。同时要配合政府部门的有效政策,注重梧州中药发展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梧州日报》、《中国药典》、《中共梧州市委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定》、《梧州市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实施意见》
第二篇: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医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约有13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药,我国药品市场近十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在几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医药产业都能独善其身,未受较大影响。经过十年努力,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xxxx、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xxxx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00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xxxx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xxxx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xxxx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xxxx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xxxx-2020年)》将xxxx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xxxx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发展体系。继续加大对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药材发展种植过程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困难,确保已成规模的药材基地不因外部因素受到破坏。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议由县中药材办公室抽调专人对全县范围内中药材资源开展一次资源普查,并建档管理,对稀有药材进行跟踪保护。同时,要抓紧制订我县中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避免产业结构重复、产品项目雷同等现象,既要确保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又要制订大型医药企业引入规划,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使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招商力度,推进集群发展。结合我县中药材产业基础、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市场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中医药产业错位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重点要依靠招商引资来增加产业投入和新品开发。在我县出台的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尤其要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相关政策,从企业落地、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加以扶持。继续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力争引入1-2家具有影响力的世界500强医药企业落户园区。向上争取国家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国家扶持农业的多种专项资金,打捆使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着力构建一个地区级医药产业集群,把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三)引导企业创新,增强竞争能力。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兽药产品及日化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对新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促进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推广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抓好专业人才集聚工程,帮助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建议每年对从事中药材和中医药管理人员开展1-2次专业培训。鼓励县级用人单位优先选拔医药领域高端科技人才,县政府可酌情解决住房、落户、子女上学、生活待遇等问题。此外,还应牵头成立武陵山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建立信息、融资、招商等互通互助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增强新兴产业的行业竞争力。
第三篇:中医药产业分析
中医药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规划升级至国家战略。《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新纲要不仅将此前的许可制变成了备案制,且无需配备相应医疗设备,还表示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再作布局限制。对于我国中药产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中药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疾病防治的药物总称(含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等)。近年来,中医药发展频频收获政策利好,中药产业迎来发展关键期。中医药覆盖第一、二、三产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不仅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丰富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也能带动相关制造业发展,年产值超万亿元。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2012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155.2万公顷,市场成交额797.9亿元,近五年平均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业(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2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中医药行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美元,全行业实现利润632.6亿元,同比增速为18.1%,工业总产值、利润率的增速超过同期医药工业平均水平,近1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
在国际市场方面,近些年随着中医药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兴起,中医药成为很多国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丝路沿线国家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十分注重传统医学的保健功能,将其融入旅游、餐饮等行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顾客,已具有一定规模。6月2日,"中医药ISO"发布6项国际标准,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进程加速。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并与8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协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医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的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
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在发展过程存在着生产经营粗放无序;缺乏投资热点、难以吸引资本进入;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水平落后;缺乏标准和规范、品质良莠不齐;缺少第三方监控,未建立产品溯源体系等问题。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利用资金、人力和技术优势抢占中医药科研高地。多个发达国家和大型药企正抢先发掘中药新药资源、抢注中医药国际专利、抢占市场先机,对我国中医药发展形成了超越和洼地倒逼效应,整体形势逼人。
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单一,动力不足,需要加快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发展。福华资产已投企业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9月,主营业务为咽喉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中成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秉承“创新传统中药”的理念,依托贵州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苗族等民族用药经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公司生产线均已通过GMP认证。公司目前在产的药品批准文号共10项,其中独家品种2个、非处方药(OTC)品种7个(7项列入国家医保目录、2项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5项列入地方增补基本药物目录)。
三力制药注重研发及管理的发展模式正是目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其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为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所谓厚积薄发,董事长张海从2011年接管公司以来,一年内扭亏为盈,核心产品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从同类产品排名从第32名上升到第3名。自2011年到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以上,已经成为了医药细分领域内的龙头企业之一。
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发现符合发展趋势的优质潜力企业,正是我们一直致力做好的事,不盲从不跟风,以价值投资的理念发现价值洼地,为国内优秀的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增值,福华资产始终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
第四篇:对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医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约有13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药,我国药品市场近十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在几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医药产业都能独善其身,未受较大影响。经过十年努力,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重庆、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00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xxxx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xxxx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xxxx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xxxx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xxxx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重庆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发展体系。继续加大对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药材发展种植过程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困难,确保已成规模的药材基地不因外部因素受到破坏。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议由县中药材办公室抽调专人对全县范围内中药材资源开展一次资源普查,并建档管理,对稀有药材进行跟踪保护。同时,要抓紧制订我县中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避免产业结构重复、产品项目雷同等现象,既要确保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又要制订大型医药企业引入规划,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
第五篇:对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医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约有13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药,我国药品市场近十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在几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医药产业都能独善其身,未受较大影响。经过十年努力,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xxxx、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xxxx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00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xxxx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xxxx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xxxx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xxxx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xxxx—2020年)》将xxxx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xxxx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发展体系。继续加大对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药材发展种植过程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困难,确保已成规模的药材基地不因外部因素受到破坏。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议由县中药材办公室抽调专人对全县范围内中药材资源开展一次资源普查,并建档管理,对稀有药材进行跟踪保护。同时,要抓紧制订我县中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避免产业结构重复、产品项目雷同等现象,既要确保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又要制订大型医药企业引入规划,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使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招商力度,推进集群发展。结合我县中药材产业基础、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市场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中医药产业错位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重点要依靠招商引资来增加产业投入和新品开发。在我县出台的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尤其要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相关政策,从企业落地、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加以扶持。继续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力争引入1—2家具有影响力的世界500强医药企业落户园区。向上争取国家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国家扶持农业的多种专项资金,打捆使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着力构建一个地区级医药产业集群,把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三)引导企业创新,增强竞争能力。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兽药产品及日化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对新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促进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推广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抓好专业人才集聚工程,帮助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建议每年对从事中药材和中医药管理人员开展1—2次专业培训。鼓励县级用人单位优先选拔医药领域高端科技人才,县政府可酌情解决住房、落户、子女上学、生活待遇等问题。此外,还应牵头成立武陵山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建立信息、融资、招商等互通互助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增强新兴产业的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