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吉林省抚松县梅花鹿产业发展情况
2013年吉林省抚松县梅花鹿产业发展情况
抚松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旅游、人参等特色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抚松加快、加大特色产业开发步伐和力度,大力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尤其在一产链条上做大文章,各式特色产业已相继崭露头角,特别梅花梅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拓宽统计服务领域,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质量,抚松高度关注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
一、抚松县梅花鹿产业发展情况:
1、发展存量:2013年一季度梅花鹿存栏量为5731只,其中能繁母鹿2894只、成年公鹿1609只、仔鹿1228只,同比均有10 %左右的上涨,预计2012年梅花鹿饲养量可达7200只。
2、饲养基地:在抚松县范围内,建成了以发展基础好的吉鹿园鹿业发展公司和新华鹿场为核心的两大核心生产区。新华鹿场核心生产区,辐射抚松镇、抽水乡、兴参镇、仙人桥镇。吉鹿园鹿业发展公司核心生产区,辐射松江河镇、兴隆乡、东岗镇、泉阳镇、露水河镇。吉鹿园鹿业开发有限公司、抚松县新华鹿场正在积极申报省级梅花鹿良种场。
3、产业产值:全县年养鹿产值约1200万元,同比增加18%。
4、效益分析 :随着人工费,精、粗饲料费、投入品价格的上涨,平均每头鹿的饲养成本增加1500-2000元,公鹿产出效益3000元,平均利润1000—1500元,与2011年同比增长18%。
5、饲养规模:存栏100—500头以上养殖场(户)数量:16户,占总量的比重为32%;存栏500头—1000头养殖场(户)数量:4户,占总量的比重34%;存栏1000头以上养殖场(户)数量:2户。
二、当前梅花鹿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科研能力不足。梅花鹿驯化饲养的成功经验,多为粗放的技术经验,缺少基础数据和系统的理论支撑,饲养技术不成熟,难以指导生产,而养殖户主要是非专业人员,对科研工作不懂,不会做,有些研究也无资金和精力开展。生产和发展中的很多技术问题难以解决,不仅给养殖场户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也影响了梅花鹿产业的发展速度。
2、产业政策滞后。梅花鹿产业发展,包括引种、驯化、饲养管理、技术总结推广、基础设施建设、育种扩繁、科研攻关、疫病防治、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牧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些工作仅靠养殖场户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和省级的政策性倾斜和投入,来扶持其发展壮大。
三、推进抚松县梅花鹿产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梅花鹿产业是全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也是我县非常具有发展优势的特色畜牧产业。增加资金投入,支持梅花鹿产业发展,重点用于扶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梅花鹿产品开发和建设。
2、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吉林梅花鹿”大品牌前提下,巩固提升抚松型梅花鹿知名品牌,鼓励支持申办“抚松型梅花鹿”地理标志商标,扶持“抚松型梅花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本着加快发
展、跟进规范的原则,进一步做好梅花鹿产品认证工作,逐步形成以“抚松型梅花鹿”品牌为主体,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品牌为补充的品牌系列。
3、加强梅花鹿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快建立抚松型梅花鹿标识溯源系统,养殖场建立养殖档案,推行梅花鹿耳标佩戴,以耳标为载体,以移动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信息录入、识别、分析、查询,实现养、加、销全过程监管。工商、质检等部门要认真做好梅花鹿产品品牌认证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搞好质量安全检查检测,防止恶意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维护“抚松型梅花鹿”产品形象和消费者利益,保持对假冒伪劣产品治理打击的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完善抚松型梅花鹿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梅花鹿生产经营行为,做到问题产品有源可溯、有责必究。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按照梅花鹿产业发展规划,把各项任务层层分解,细化指标,落实到有关部门。要把梅花鹿产业发展成效纳入到绩效考核。对落实和完成责任制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行动迟缓、落实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篇:9.25梅花鹿产业发展建议意见-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小编推荐]
关于推进梅花鹿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人工繁育梅花鹿产业(以下简称梅花鹿产业)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加快我省梅花鹿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吉林省梅花鹿资源大省优势,发掘和释放资源储藏价值,突破制约瓶颈,着力构建优良种源、标准养殖、精深加工、科研创新、市场品牌、文化旅游三产融合发展的吉林特色梅花鹿产业体系,将梅花鹿产业打造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支撑全省现代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梅花鹿养殖全部实现标准化;形成品系配套的梅花鹿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控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和精深加工能力国内领先;“吉林梅花鹿”品牌享誉全球。全省梅花鹿饲养量由2017年的84万只增长到120万只,梅花鹿产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600亿元左右。
二、推动保种扩繁建设
(三)加强良种保护和培育。加强“长白山”梅花鹿品系和“双阳”、“东丰”、“四平”、“敖东”、“东大”等吉林梅花鹿品种的种源保护力度,制定《吉林梅花鹿良种基地标准》,每个梅花鹿种源至少建立1个良种繁育基地,达到标准的良种基地给予补贴。加大对种公鹿选育的支持力度,建设配套的良种扩繁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加快良种培育,提高良种繁育水平。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财政厅)
(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人工繁育许可证》制度,制定出台《吉林省人工繁育梅花鹿标准化养殖规范》。因地制宜,规范养殖行为,扶持个体养殖散户更新和完善养殖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养殖企业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标准进行梅花鹿养殖和产地初加工;重点支持规模化养殖,养殖规模达到300只以上(含300只),能繁母鹿常年存栏量达到养殖总量35%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按每只能繁母鹿给予1000元补助;对于养殖规模在300只以下,100只以上,常年存栏能繁母鹿50只以上的养殖场(户),按每只能繁母鹿给予500元补助。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财政厅)
(五)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吉林省人工繁育梅花鹿动物卫生防疫规范》,建立防疫监测预警制度,对疫情建档立卡,加快疫病监测分析,提高预警、预报和防控能力。整合资源,组建
吉林省梅花鹿疫病防治研究所,对梅花鹿结核病、布病、口蹄疫等疫病研制有效防治药物,确保梅花鹿健康养殖。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卫计委、省食药监局)
三、大力发展产品精深加工
(六)支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将梅花鹿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重点支持精深加工高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养殖精深加工一体化大型龙头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养殖精深加工一体化企业,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在前期费用、国家和省预算内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支持东丰、四平、双阳等梅花鹿产业园区建设。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
(七)推动梅花鹿药品开发。继续坚持把药品开发作为梅花鹿精深加工的主攻方向,支持吉林敖东、吉春制药等应用梅花鹿成分制药的医药企业发展,做大安神补脑液、吉春鹿茸胶囊等现有药品的规模。支持企业开发生产以梅花鹿为原料的新药,加快药物临床试验进度,提高梅花鹿药品品种和价值。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食药监局)
(八)加快保健食品和食品开发。支持大清鹿苑、睿康生物、长双鹿业、东鳌鹿业等企业生产研发以梅花鹿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不断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市场规模和生产能力。支持世鹿集团、六嫂食品、长生鹿业等企业开发生产鹿肉、血、筋等即食食品、休闲
食品,加强产品设计和包装,推动梅花鹿健康食品进超市、进餐桌。创新开发鹿系列菜肴,扩大鹿系列食品消费市场和规模。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食药监局)
(九)促进轻工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利用梅花鹿为原料开发化妆品,利用民间工艺对鹿皮、角帽等原材料制作工艺精良的皮革制品和工艺品,不断提高鹿副产品的加工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工信厅、省食药监局)
四、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十)搭建产品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品研发平台。重点支持敖东药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吉春制药和东丰药业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吉林吉春制药院士工作站”和“辽源东丰药业鹿产业开发院士工作站”等2个院士工作站建设,支持梅花鹿产业园区建立产品研发创新平台、中试平台、检测中心。发挥吉林省梅花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加大梅花鹿科技公共研发力度。鼓励梅花鹿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科协、省畜牧局、省工信厅、省发改委)
(十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的梅花鹿新技术、新产品申报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对于取得具有转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补贴。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畜牧局)
(十二)开展食品安全毒理学实验和安全性评估。组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究制定相关的梅花鹿入食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鹿茸、鹿角、鹿胎、鹿骨等入食产品生产工艺研究。委托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作为申报主体,做好鹿茸、鹿角、鹿胎、鹿骨进入食品的基础性工作,争取国家支持,解决鹿产品药食同源问题。
(责任单位:省食药监局、省科技厅、省畜牧局、卫计委)
(十三)开展基础性研究。支持吉林农业大学等省属高等院校开设梅花鹿基础学科。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围绕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标准化健康养殖与管理、重大疫病防控、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运等多方面开展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为梅花鹿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畜牧局、省卫计委、省教育厅)
(十四)建立梅花鹿基因库。依托有实力的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梅花鹿遗传资源保种场。建立吉林省梅花鹿良种基因库,对梅花鹿良种精子进行储存和保护,重点开展梅花鹿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的研究,在梅花鹿基因信息研究和基因产品开发方面进行攻关,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科技厅、省林业厅)
五、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十五)加快梅花鹿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梅花鹿食品系列技术标准、日用化工品系列技术标准,构建梅花鹿产品企业、地方、团体(联盟)标准体系,确保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比较完善的“吉林梅花鹿”产品标准体系。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食药监局、省质监局、省工信厅)(十六)加强梅花鹿原料产品质量监测。严格执行吉林省梅花鹿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双阳区吉林省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在四平市、敦化市、东丰县等梅花鹿产业优势区建立区域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做好梅花鹿原料产品质量监测工作,梅花鹿原料产品必须经过监督检验中心(站)检验。
(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食药监局)
(十七)构建溯源机制。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保证人工繁育梅花鹿及其制品来源可追溯。加快推进梅花鹿及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通过耳标佩戴、标识编码、身份识别,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省畜牧局、省质监局、省食药监局、省工信厅)
(十八)健全质量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完善梅花鹿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梅花鹿生产经营行为。保持对假冒伪劣产品治理打击的常态化制度化,设立梅花鹿假冒伪劣产品监督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每年至少组织2次梅花鹿产品专项质量检查,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企业和商户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依据相关政策法规按上限进行处罚,并纳入征信体系作为失信企业(商户)进行惩戒,对情节严重 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食药监局、省畜牧局、省工信厅、省工商局、省公安厅)
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十九)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吉林梅花鹿”品牌,加强品牌保护,完善品牌认证标识的查询、防伪、广告、产地证明等功能,防止境外恶意注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和运营管理,凡在吉林梅花鹿地理标志范围内,依法取得合法生产经营资格的经营单位和组织的产品,均可申请获取“吉林梅花鹿”品牌使用授权。鼓励扶持企业搞好自主品牌开发,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差异化发展,培育和形成新的知名品牌,对企业在品牌推广方面给予支持,逐步形成以“吉林梅花鹿”品牌为区域公共品牌,“双阳梅花鹿”、“敖东及图”、“马记鹿茸”、“吉春”等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品牌为补充品牌的吉林梅花鹿品牌系列。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商务厅、省工商局)
(二十)建立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立吉林省梅花鹿线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等新业态,将全省梅花鹿产品进行整合,借鉴吉林大米的网络销售模式,将全省优质的鹿产品和名牌产品统一在互联网进行销售,完善产品营销网络,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商务厅、省工信厅)
(二十一)建设标准化鹿产品交易市场。支持双阳、东丰推进鹿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着力打造全国鹿产品交
易集散中心。形成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相互补充的梅花鹿产品交易体系,构建全国梅花鹿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发布梅花鹿产品价格指数。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商务厅、省工商局)
七、塑造梅花鹿文化
(二十二)建设鹿乡特色小镇。支持条件成熟的乡镇依托现有梅花鹿产业优势开展鹿乡特色小镇建设。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打造产品交易中心;依托当地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中心;总结提炼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打造鹿福文化体验中心;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和梅花鹿博物馆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建设都市休闲和健康养生项目,打造文化养老中心。通过鹿乡小镇建设,培育梅花鹿文化,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旅发委、省发改委)
(二十三)加大文化宣传力度。省内各大媒体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不同形式对吉林梅花鹿产业政策、文化和品牌进行宣传。举办“吉林梅花鹿节”,积极争取“中国梅花鹿鹿王评选大赛”、中国鹿业发展大会和产业高峰论坛的举办权,争取中国鹿业发展大会在双阳区建立永久会址,提高吉林梅花鹿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文化厅、省旅发委)
八、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二十四)建立梅花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列支不
少于2000万元的梅花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梅花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省畜牧局管理,制定《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工信厅、省发改委)
(二十五)建立梅花鹿产业发展基金。选择四平市、敦化市、双阳区、东丰县等4个市县区和几家有实力的企业合作,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不少于1亿元的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基金,由畜牧局主导及管理。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财政厅、省金融办)
(二十六)建立鹿只保险政策。在全省开展梅花鹿鹿只政策保险业务,引导养殖企业(户)参加保险,降低养殖风险。建立鹿只保险专项补贴资金,对于参加保险的企业(户),按照参保梅花鹿数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财政厅、省金融办)
九、强化组织领导
(二十七)完善领导机制。成立梅花鹿产业发展推进组,由分管农业副省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秘书长和省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全面负责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促落实等工作。推进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省畜牧局局长兼任,负责梅花鹿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综合协调、检查督导、工作考评
等日常工作。推进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本系统具体工作。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农委、省卫计委、省食药监局、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统计局)
(二十八)构建政策体系。相关责任单位要尽快出台配套的梅花鹿产业发展政策和意见,制定出台《吉林省梅花鹿良种基地标准》、《吉林省人工繁育梅花鹿标准化养殖规范》、《吉林省人工繁育梅花鹿动物卫生防疫规范》、《吉林省梅花鹿食品系列技术标准》、《吉林省梅花鹿日用化工品系列技术标准》、《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吉林省梅花鹿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形成制度完备的梅花鹿政策体系,为梅花鹿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林业厅、省卫计委、省食药监局、省质监局、省财政厅)
(二十九)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梅花鹿产业发展推进组按照吉林省《关于推进梅花鹿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把各项任务层层分解,细化指标,落实到省直相关部门、单位、市(州)和县(市、区)。把梅花鹿产业发展成效纳入相关政府和有关部门岗位责任制。制定综合考评体系,对落实和完成责任制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行动迟缓、落实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同时降低或暂停该地区的资金支持政策。
(责任单位:省畜牧局、省公务员局)
第三篇:吉林省工商局关于推进人参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吉林省工商局关于推进人参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创新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人参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吉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扶持人参市场主体发展,推动人参产业结构调整
1、放宽出资条件。除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出资方式外,只要是可以评估作价并能依法转让的财产,包括公司股权、以债权转股权增资、未分配利润等,均可作为企业出资方式。
2、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推动银企对接,鼓励引导企业以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等方式融资,为企业融资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3、放宽登记条件。各级政府确定的人参产业龙头企业需要组建集团的,其核心企业的母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由1000万元调整为500万元,控股子公司数量由3个以上调整为最低2个。提高人参企业的知名度。从事人参产业的龙头企业及注册资本达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可申请冠名“吉林”或“吉林省”名称。人参企业征用或租赁土地开展经营的,除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住所及经营场所使用证明外,土地使用证明或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也可视为经营场所证明文件。
4、放宽设立参农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积极引导参农
成立参农专业合作社或参农专业合作联社,使用特色标志。
5、培育壮大一批人参产业龙头企业。鼓励人参企业特别是重点国有工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促进人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将并购企业纳入全省工商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包保范围,全程服务。对于跨区域、跨行业重组的人参企业,工商登记机关要加强同相关部门衔接协调,确保企业在工商部门顺利办理登记手续。
6、大力支持人参产业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各级政府确定的人参产业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鼓励内资企业和经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参与人参产业园区开发经营,引导以企业化模式进行园区建设管理的经营实体登记为公司制企业。凡在同一园区内从事人参生产型企业,只要其生产场所不超过2个,允许在企业住所所在地的县(区)辖区内选择它处作为生产场所,在营业执照“住所”栏目中同时注明生产场所具体地址,无须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只提交生产场所必要有效的产权证明文件和相关前置审批许可证件以及企业的相关申请材料。
7、开通人参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经营许可快速通道。对人参食品经营单位申办人参食品经营的,开辟绿色通道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对种植户,农民个人从事人参食品经营的,按照食用农产品监管,不需要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
8、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作用,大力培育、引导和发
展人参经纪人,发挥人参经纪人的中介作用,促进参农增收,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壮大人参产业体系。
二、实施人参品牌战略,构建“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体系
9、建立以“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为核心品牌,龙头企业自有品牌为子系列的品牌模式。工商部门要积极帮助支持龙头企业申请自有品牌子系列商标。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的“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统一采用“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品牌标准,产品符合标准的企业,准许使用 “长白山人参”品牌。
10、打造驰名著名商标,提高商标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工商部门要积极培育“长白山人参”品牌。2011年前指导“长白山人参”商标所有人打好品牌建设基础,完成“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的吉林省著名商标认定工作,2014年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协助商标所有人申请“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商标马德里注册,防止国际恶意抢注。
11、加大对我省人参品牌的保护力度。对省内现有的著名商标,如“长白山人参”、“新开河人参”等进行重点保护,发现有假冒商标的,坚决予以打击,实施全程重点保护。
三、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推动人参产业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12、广泛开展人参商品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提振消费信心。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参消费宣传教育活动,依法发布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组建消费教育队伍、组织人参消费
体察活动,积极倡导明白消费、放心消费、科学消费。
13、切实加强流通领域人参食品安全监管和商品质量监测,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继续扩大“食品安全示范店”的总量和覆盖面,监督食品经营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自律制度。
14、鼓励帮扶有实力的人参系列产品经销企业开展连锁配送经营,拓宽销售渠道,增设销售网点,方便群众消费。
15、大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创建活动。在人参种植区域内,积极组织人参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守合同重信用”的人参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农户,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努力营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信用吉林”的氛围。
16、充分发挥12315行政执法体系作用,打造多角度全覆盖的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全面畅通的12315申(投)诉举报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提升12315申(投)诉举报受理水平。继续推进12315“五进”(进商场、进市场、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工作,延伸消费维权触角,及时有效地调解纠纷,查处侵权案件。
17、培育和引导人参经营者开展网上经营,为网上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推进12315进网络,通过建立网上消费投诉举报平台,指导、监督网站经营者建立健全消费权益保护制度和措施,通过在网站设置消费投诉举报电子标识链接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开辟消费保护渠道,及时受理、处理消费投诉举报,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确保人参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8、认真清理整顿人参经营主体资格。各级工商部门组织对辖区人参经营者进行全面清理,建立“经济户口”和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结合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工作,对人参经营者与其“经济户口”进行认真核对,对不具备条件和有重大违法行为的,依法查处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
19、推动人参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广、使用。发挥“合同服务咨询指导站”的作用,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制发的《种养殖合同示范文本》,大力推行《人参购销合同示范文本》,规范人参购销活动中的经营行为,强化人参种植、销售的产前、产中、产后经销行为的管理力度,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服务,积极推广使用规范、标准的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农户签订好农业订单合同书,对大宗的人参购销实行合同备案,提高合同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从源头上维护人参生产经营者的权益。
20、依法查处以下违法行为:一是无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二是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人参商品;三是销售假冒或仿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的人参商品;四是伪造、涂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限和有关质量标准;五是利用广告或媒体,对人参商品质量、功效、适用范围等做虚假宣传;五是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违法违规行为。
五、构建人参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探索人参市场科学监管体系。
21、落实人参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责任制度。要充分发挥人参市场开办者、经营者的自我管理作用,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人参市场开办者、经营者牢固树立人参商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切实督促人参市场开办者审验入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约定经营者责任和义务;认真监督市场内人参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记好购销台帐,履行质量承诺,严把人参商品市场准入关,防止不合格人参商品流入市场。
22、健全人参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要积极引导人参经营者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和管理制度,督促其在进货时查验供货商资格,验明产品标识和合格证明,在人参经营者中推行记录购销台帐、保存购销发票、签订承诺书、实行信誉卡等制度,确保实现人参商品质量的可追溯监管。
23、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制度。要与人参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相结合,依据生产经营者守法诚信情况,建立和完善人参经营者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对信誉好的市场主体给予扶持和鼓励;对失信和具有不良记录的市场主体予以警示或限期整改,并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对多次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提倡和引导诚信经营,公平竞争。
24、严厉打击利用合同进行的欺诈行为。要加大对人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合同行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利
用合同进行的各种欺诈行为,对以订单推销伪劣产品,订而不收,以及利用合同骗取农民财物、非法抢购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认真检查涉农企业的签约主体资格,审查其履约能力,防止无照或无履约能力的企业从事人参经营活动,防止坑农、害农问题的发生;坚决打击利用人参购销合同设立“霸王条款”、模糊条款等坑害参农的违法行为。
25、依法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督办力度。对已发生的涉及人参产品的大要案,要抓紧查办,跟踪查处,尽快结案。对久拖未决的案件,上级工商部门要做好督办工作。对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完善案件查处和上报制度。
26、建立完善举报投诉处理机制。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及时、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有关人参产品的申诉、投诉纠纷。及时受理、调解人参商品消费投诉,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第四篇:吉林省人参产业条例[最终版]
吉林省人参产业条例
(2015年3月27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人参资源,促进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人参种植、加工、经营、检验、鉴定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人参用于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和日化产品加工的,应当同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人参,是指五加科人参属中的人参和西洋参,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苗。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全省人参产业管理工作。省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人参管理机构负责全省人参产业管理的具体工
—1—
作。
市(州)、县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参产业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卫生、水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人参产业发展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和金融、科技、人才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人参产业发展。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人参产业发展和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产业规划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制定全省人参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州)、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全省人参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人参
—2—
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全省人参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全省人参种植区域与规模、产业结构与布局、市场规划与建设等方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措施,科学调整优化人参种植业结构,控制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鼓励和支持发展林下参和非林地种植人参,并逐步向非林地种植人参发展。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全省人参自然资源状况划定人参种植重点发展区域,依托人参种植重点发展区域,扶持培育大型人参企业和人参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人参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园区。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遵循市场规律,根据人参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人参专业市场和人参贸易集散中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与食品餐饮、医疗保健、美容养生、观光旅游和长白山文化等相结合的人参产品销售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章 种植管理
—3—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制定人参标准化种植规程。人参种植应当遵守人参标准化种植规程。
人参种植用地的土壤、水源和大气等环境,应当符合人参标准化种植规程规定的人参种植标准和要求。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和人参种植重点发展区域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建设人参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推进林下参和非林地种植人参试验示范。
第十四条 人参种植者应当建立人参种植档案。人参种植档案自人参收获后保留期限不少于二年。
人参种植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种植者姓名或者企业名称以及住址等基本信息;
(二)种植地块位置和土壤检测报告;
(三)使用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日期;
(四)病、虫、鼠、草害和其它灾害发生和防治情况;
—4—
(五)种植日期和收获日期;
(六)质量安全检验情况;
(七)销售去向。
第十五条 禁止在人参种植过程中实施下列行为:
(一)违反规定使用禁用、限用的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
(二)利用和使用农药残留或者重金属超标的土壤和种苗;
(三)使用不符合规定标准的灌溉用水;
(四)使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医院垃圾作为肥料;
(五)其他危害人参质量安全的种植行为。
第十六条 对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实行许可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许可。
申请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林权证明;
(二)无林参间作和人参种植不良记录;
(三)现有林地符合林木采伐和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的相关规定。
—5—
第十七条 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应当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不予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和依据。
第十八条 许可期限由被许可人申请,按照人参种植年限由林业主管部门确定。许可有效期限届满后,应当停止在该林地种植人参。
禁止出租、出售、转让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禁止未经许可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
第十九条 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应当实行林参间作,遵守林参间作造林技术规程,并制定水土保持方案。
办理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时,被许可人应当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林参间作更新造林协议,明确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的期限。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书面许可决定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将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结果书面告知当地同
—6—
级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对被许可人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林业主管部门及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应当对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禁止在下列林地的采伐迹地种植人参:
(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景区及其附近林地;
(二)江河源头和两岸林地;
(三)水库、湖泊周围等生态重要区位林地;
(四)国道、省道、县道两侧第一层山脊内林地;
(五)坡度在25度以上的林地;
(六)山脊、沟壑等林地;
(七)不符合人参种植标准和要求的其他林地。
第四章 加工和经营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人参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
第二十三条 加工和经营人参及其产品,必须符合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7—
人参及其产品的加工者和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人参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检验制度,并对人参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
第二十四条 用于产品加工的人参,应当符合下列人参生长年限的要求:
(一)加工生晒参、大力参、保鲜参的人参生长年限为四年以上;
(二)加工红参的人参生长年限为五年以上;
(三)用于其他产品加工的人参生长年限,应当符合其产品标准及相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禁止在人参加工和经营过程中实施下列行为:
(一)加工和经营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人参及其产品;
(二)加工和经营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含量超过相关质量安全标准限量的人参及其产品;
(三)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
(四)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或者其他制剂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8—
(五)经营被有毒有害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人参及其产品;
(六)经营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人参及其产品;
(七)加工和经营其他不符合相关质量安全标准的人参及其产品。
第二十六条 人参加工者应当建立人参产品质量档案。人参产品质量档案的保留期限应当自产品售出后不少于三年。
人参产品质量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原料人参的来源、生长年限、数量和检验报告;
(二)产品名称、工艺流程和生产数量;
(三)使用的辅料、添加剂以及其他生物或者化学材料的名称、来源、数量、日期和使用方法等;
(四)产品标准;
(五)产品加工和售出日期、批次、检验报告,销售去向和数量。第二十七条 人参及其产品经营者应当建立人参及其产品经营台账。人参及其产品经营台账的保留期限应当自产品售出后不少于二年。
—9—
人参及其产品经营台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进货票据,产品名称、种类、来源、数量、价格和日期等;
(二)产品检验报告或者产品合格证;
(三)存放的场所和状况;
(四)销售票据,产品名称、种类、去向、数量、价格和日期等。第二十八条 人参及其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或者主办者应当履行下列管理义务:
(一)查验经营者资质;
(二)建立经营者档案,记载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三)查验人参及其产品检验报告或者产品合格证;
(四)与经营者签订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协议,明确经营者对所经营的人参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责任;
(五)定期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档案进行检查;
(六)其他应当履行的人参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义务。
—10—
人参及其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或者主办者发现经营者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理。
第二十九条 加工和经营散装人参及其产品,应当在散装人参及其产品的容器或者外包装上标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加工者和经营者名称以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加工和经营预包装人参及其产品,应当有产品标签、产品合格证。产品标签应当标注下列内容:
(一)产品名称、规格、净含量、食用方法、生产日期、保质期;
(二)加工者和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三)产品执行标准;
(四)贮存条件;
(五)使用的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六)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标准中规定应当注明的其他事项。第三十条 禁止加工和经营假冒、劣质人参及其产品。
—11—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冒人参及其产品:
(一)以非人参冒充人参的;
(二)人参的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或者标识不符的;
(三)粘接、使用其他人参拼接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劣质人参及其产品:
(一)低于国家或者地方质量标准的;
(二)低于产品标注的质量标准的;
(三)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的。
第五章 检验鉴定
第三十一条 人参种植、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人参及其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应当自行或者委托人参检验鉴定机构,对人参及其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验。
销售人参及其产品,应当经过质量安全检验,农户个人零散出售的除外。不符合相关质量安全标准的,不得销售。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对加工和
—12—
经营的人参及其产品进行监督抽查。被抽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监督抽查检验应当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检验鉴定机构进行。
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用和其他任何费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在监督抽查中发现的假冒伪劣人参及其产品的品牌、加工经营者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予以公布。
第三十三条 销售的人参及其产品标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产品质量特性状况的,应当具有人参检验鉴定机构出具的检验鉴定证明。
第三十四条 销售标注野山参和移山参的产品,应当符合GB/T18765《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和GB/T22352《移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的标准要求。
第三十五条 人参种植者在人参采收前,可以委托人参检验鉴定机构对拟采收的人参进行质量安全检验鉴定。
第三十六条 从事人参检验鉴定的机构和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从业资质资格。
—13—
第三十七条 人参检验鉴定实行检验鉴定机构与检验鉴定人负责制。第三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将依法取得人参检验鉴定资质资格的机构和人员目录定期向社会公告。
第六章 产业扶持
第三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和人参种植重点发展区域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人参产业发展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建立人参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发展人参专业信贷担保,引导人参生产加工企业以物权、知识产权和股权抵押、出资等方式融资。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发展人参精深加工产业,对龙头企业在资金、信贷和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人参行业协会的发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人参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促进人参产业健康发展。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推广、应用人参及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开展人参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
—14—
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推行科学的质量安全管理方法。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人参产业创新研发体系,对人参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和个人研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鼓励研制使用优质种苗、用土、用肥、用药、用膜、非林地种植和精深加工等新技术。
省人民政府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给予资金支持。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人参市场建设,完善仓储、运输和信息管理等配套服务。
第四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扶持人参品牌建设,通过高品质定位、高质量生产、高标准管理和广泛宣传,培育发展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长白山人参”品牌。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人参加工经营企业和社会各界宣传“长白山人参”文化,推介“长白山人参”品牌,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知名度。
第七章 法律责任
—15—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人参种植档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内容填写人参种植档案的;
(三)未按照规定期限保留人参种植档案的;
(四)伪造人参种植档案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出租、出售、转让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的,吊销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未经许可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未经许可用地每平方米十元至三十元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使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
—16—
未实行林参间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应完成造林任务所需费用二倍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的,吊销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用地许可。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在人参加工和经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加工经营的人参及其产品和用于违法加工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加工经营的人参及其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五千元以上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加工和经营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人参及其产品;
(二)加工和经营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含量超过相关质量安全标准限量的人参及其产品;
—17—
(三)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
(四)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或者其他制剂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五)经营被有毒有害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人参及其产品;
(六)经营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人参及其产品;
(七)加工和经营其他不符合相关质量安全标准的人参及其产品。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人参产品质量档案或者人参及其产品经营台账的;
(二)未按照人参产品质量档案或者人参及其产品经营台账内容要求填写的;
(三)未按照规定期限保管人参产品质量档案或者人参及其产品经营
—18—
台账的;
(四)伪造人参产品质量档案或者人参及其产品经营台账记录的。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人参及其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或者主办者未履行查验、检查或者报告等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加工和经营散装人参及其产品未按照规定标识的;加工和经营预包装人参及其产品无标签、产品合格证或者标签不符合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止销售和召回;拒不改正的,可以查封,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加工和经营下列假冒人参及其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止加工经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加工
—19—
经营的人参及其产品和用于违法加工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加工经营的人参及其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五千元以上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以非人参冒充人参的;
(二)人参的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或者标识不符的;
(三)粘接、使用其他人参拼接的。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加工和经营下列劣质人参及其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加工经营的人参及其产品和用于违法加工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加工经营的人参及其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五千元以上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
—20—
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低于国家或者地方质量标准的;
(二)低于产品标注的质量标准的;
(三)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的。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销售人参及其产品未经质量安全检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销售的人参及其产品标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产品质量特性状况,没有或者伪造人参检验鉴定机构出具的检验鉴定证明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止销售并召回;拒不改正的,可以查封,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销售标注野山参和移山参的产品不符合GB/T18765《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和GB/T22352《移山参
—21—
鉴定及分等质量》标准要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止销售并召回;拒不改正的,可以查封,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不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机构从事人参检验鉴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条 人参检验鉴定机构伪造检验鉴定结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其检验鉴定资质资格;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人参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22—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林下参,是指播种或者移栽在山林中自然生长的人参,产品包括野山参和移山参;
(二)野山参,是指播种在山林中自然生长的人参;
(三)移山参,是指移栽在山林中具有部分野山参特征的人参;
(四)鲜人参,是指采收后未经加工的新鲜人参;
(五)红参,是指以鲜人参为原料,经过刷洗后,蒸制、干燥的人参产品;
(六)生晒参,是指以鲜人参为原料,经过刷洗后,晒干或者烘干而成的人参产品;
(七)大力参,是指以鲜人参为原料,经过刷洗后,除须、烫制、凉水漂凉、干制的人参产品;
(八)保鲜参,是指以鲜人参为原料,经过刷洗后,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剂保存的人参产品。
第六十三条 人参种植档案、人参产品质量档案、人参及其产品经营台
—23—
账的样式,由省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各自建立档案的检查指导。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
—24—
第五篇:2010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全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吉林省旅游局
省政府:
现将全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情况和2010年工作总结、“十二五”规划思路和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和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主要成效。一是旅游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预计:“十一五”期末,全省接待境内外旅游者6491.94万人次,是“十五”末期的2.25倍,年均递增17.59%;实现旅游总收入725.9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3.17倍,年均递增25.93%,相当于全省GDP的8.8%,比“十五”末期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09年达580.69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500亿元目标,实现“三年翻一番”);旅游外汇收入2.94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57倍;国内旅游收入705.1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3.22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居民出游率达到2.36人次。旅游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3.16%,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二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开发建设,全省已建成旅游景区324处,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处,旅游经济开发区7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9处,滑雪场近30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目前,全省旅游企业达9415家,比“十五”末期增长了8倍。其中,A级景区115家,比“十五”增加71.6%;旅行社550家,比“十五”增加74.6%;星级饭店288家,比“十五”增加50%;导游员达一万余人,是“十五”末期的2倍多;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9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1.5倍,间接就业70余万人。三是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我省以大交通为标志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长白山机场建成通航,长珲高速公路、长白山(北坡至西坡)环山公路竣工通车,通化机场开工建设,长吉城际高铁、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即将开通,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连接公路干线与各重点景区公路基本建成。“十一五”以来,全省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旅游大项目352个,总投资58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30亿元。双阳御龙温泉、东福神农庄园、吉林乌喇风情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30亿元的抚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于2009年正式开工,这是我国迄今最大旅游投资项目,也是我省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引领性项目。这些大项目成为我省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四是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按照“四季有节庆、月月有亮点”的思路,各地策划精彩纷呈的各类大型节庆活动达36个,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成为国际品牌,长白山国际旅游节、长春消夏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等节庆形成规模和品牌。在延吉举办的2008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盛况空前,时任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省旅游局给予表扬。创新营销手段,开展“吉林八景”评选,大规模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产品,省内以及国内外迅速聚焦吉林旅游,我省旅游宣传推广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五是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积极参与东亚区域旅游论坛(EATOF)和大图们江动议旅游委员会(GTI)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组织参与“中韩交流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活动,与朝鲜、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开展高层互访会晤,务实推进了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我省主要客源市场已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二)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行业克服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旅游业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冲击,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恢复和重振旅游,全省旅游业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谋划提升规划新定位。今年是组织编制旅游规划最多的一年。精心编制《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确保全省旅游业能够在一个较高起点上发展。以实施长吉图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快编制《长吉图特色旅游发展规划》,突出打造长吉图特色旅游产业带。完成了《吉林省数字旅游建设指南》和《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加强我省旅游产业建设数字化管理和优化全省冰雪旅游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启动了《华北及东北区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聘请一流资质单位,高标准编制《向海景区规划》,体现了全新的理念和创意,得到了国务院专家的一致好评。指导北大湖、雪山湖、望天鹅等旅游景区及各地旅游规划编制。这些规划极大地提升我省旅游业发展层次,为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和项目招商奠定了基础。
第二,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全省新、续建项目206个,其中,亿元以上103个,5—10亿元以上44个,100亿元以上2项,总投资616亿元,呈现出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建设速度快的特点。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图们江文化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南区)、长白山雪山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加快推进;长白山卡森国际综合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24亿元)已开工建设。今年6月,省旅游局召开全省旅游大项目建设现场会,组织各地观摩和交流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成功运作经验,开阔和启发了思路。集中研究部署项目建设和旅游投资,各地纷纷谋划好项目、运作大项目、推进落地项目,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抓住东博会有利契机,吸引旅游项目投资270亿元,占博览会整体签约额的1/8左右。其中,卡森国际控股公司、新和成控股公司和香港恒丰集团投资210亿元。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参加“2010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我省荣获优秀组织奖,有2件获铜奖、13件获优秀作品奖。
第三,旅游宣传推广实现新突破。今年的市场促销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手段之新、成效之实,是历年之最。赴重要客源地促销。集中整合优势冰雪资源,精心创意,集中推介,陈伟根副省长亲自带队,在北京开展“吉林省旅游周”系列推广活动,突出“冬季到吉林去滑雪”、“到吉林过大年”主题,着力推广我冬季旅游七大特色品牌以及冰雪过大年游、原始重现游、冰点活力四射游等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冬季旅游线路,免费派送两万张吉林省景区门票,产生了爆炸性的轰动效应,使吉林冬季旅游在京刮起了“白色旋风”,极大提升了冰雪旅游品牌形象。瞄准周边市场,组织各市州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赴辽宁开展秋冬旅游推介,推动两地市场互动,以秋冬旅游产品带动区域旅游的市场活跃。12月份还将赴沪、深等地宣传推广吉林旅游。今年7月,随省政府经贸交流团赴台,举办“缤纷四季、精彩吉林”旅游交流联谊会,省政府与台湾旅游业界高层进行合作洽谈,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项目对接和市场宣传推广专题培训。省旅游局及各地与台湾旅游业界签署9项旅游交流合作协议,双方2年内将互送客源10万人次。利用世博会平台,举办吉林旅游摄影展,组织“吉林—上海世博互动游”启动仪式,朝鲜族歌舞表演引起关注和轰动,开启了国内外游人全面了解吉林的窗口。东博会期间,采取张贴168幅吉林旅游宣传画、悬挂137个旅游风光灯箱、设臵20个旅游咨询台、循环播放旅游宣传片等,展示吉林旅游形象。组建大学生旅游志愿者队伍,在省内高校选拔200名大学生旅游志愿者参与东博会宣传营销,让吉林旅游与参展商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以“吉林,22℃的夏天”为主题,整合夏季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从7月初开始,在央视一套、新闻频道等收视率较高栏目投放广告宣传片,展示吉林原生态山水间的清新凉爽及消夏避暑胜地的目的地形象。在北京机场T3航站楼、上海浦东机场,向国内乃至国际游客展示吉林旅游。多措并举重振灾后旅游市场,省旅游局及时召开市州旅游局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灾后重建的措施,组织各大媒体、网站及时报道吉林旅游恢复情况,调动省内200家旅行社联系国内各省1000家旅行社开展市场对接。省局领导班子率有关市州赴京、晋、冀、苏、川、藏等省市宣传推介,全省旅游市场迅速恢复。
第四,成功组织接待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今年7月底,国家旅游局第一次把组织接待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交给吉林省旅游局承办。省旅游局把筹办这次会议当作一次展示形象、锻炼队伍的好机会,动员全体干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组织工作;华天大酒店积极配合,实行全程管家式接待;长春文化旅行社克服困难,提供高水准专业化服务,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会后,国家旅游局首次给我局发来感谢信,对会议组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会议期间,伟根副省长与邵琪伟等国家旅游局领导进行了工作会商,提出了希望支持的九项建议。邵琪伟局长明确表示:将帮助吉林旅游规划定位,研究吉林旅游和周边国家以及对港澳台的合作,重点打造吉林旅游品牌,推进吉林与其他区域旅游合作,帮助策划大型节庆活动。此后,国家旅游局专门给省旅游局发来了《关于对吉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事项的复函》,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的内容和重点,并正式派出专家调研组帮助我省研究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正在形成研究报告。
第五,旅游交流与合作务实推进。局省旅游合作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年初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会商事项,重点在提升编制旅游规划、推进北大湖全国冬季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建设、加强国家东北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共同推进。旅游区域合作取得成果。加强京吉两地区域合作,9月底,省政府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省旅游局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签署《旅游教育合作协议》,实施与北京旅游院校合作,支持吉林省编制旅游规划,帮助推介我省10条精品线路,双方培训1000名旅游从业人员。10月底,吉京两地旅游企业及网络公司签署六项旅游合作协议,依托省政府驻京办,组建吉林省旅游(北京)推广中心,进一步扩大吉林旅游在北京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空间。航线开通取得实效。积极争取国家民航总局的支持,与南航吉林分公司和机场集团密切协作,扎实推进航线工作。长白山航线已增至3条,长春龙嘉机场与国内省会城市通航25条,国际航线16条,达到历史最高峰。长春—台北航线实现常态化,长春—台中航线实现旅游包机首航,为深度开发台湾旅游市场拓宽了渠道。
第六,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旅游局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吉林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在土地、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配合省人大对《吉林省旅游条例》进行修订,新条例在“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强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发展边境旅游、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突破创新,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省旅游局会同省综治委开展“平安景区”创建活动,联合工商部门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检查,对全省23家星级饭店和40家A级景区进行复核,取消15家星级饭店,8家星级饭店限期整改,3家A级以上景区予以警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资源有效整合不足。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不够,特别是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和整合,系列化、综合性、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不多,知名度相对较低。二是发展方式粗放。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市场主体不壮大,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四是服务水平不高。缺少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规划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将使旅游市场发展动力强劲。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大众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吉林省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旅游业壮大计划,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功能显著增强,在现代服务业中地位日益突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旅游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措施进一步强化,为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带动工业、农业、文化等各类产业快速发展,加强东北及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以集约经营和质量效益型增长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优秀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3亿人次,是“十一五”的1.7倍;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2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六年(以2009年为基数)翻两番的发展目标。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0%以上。全省星级饭店达500家,培养旅游各类人才1000名,旅游业新增就业40万人,占全省就业总数的4%。
“十二五”期间,将构建“三区五地一核三带五圈”的旅游空间格局:三大旅游区域。以延吉、通化、松江河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东部森林生态与民俗文化、边境旅游区,以长春、吉林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中部城市生态与冰雪旅游区,以和白城、松原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旅游区。五大旅游地系统。以长春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长吉城市人文与冰雪旅游地系统,以松江河、二道白河、长白镇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长白山旅游地系统,以通化、白山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通集白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以延吉、珲春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和以白城、松原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西部草原、湿地旅游地系统。重点建设长白山旅游核心地。积极发展长吉图东北亚风情旅游带、长白山—松花江—嫩江“龙形”水域风情旅游带和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边境风情旅游带三大特色旅游带。形成中部都市旅游圈(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长白山山地生态旅游圈、西部湿地生态与草原风光旅游圈(白城—松原)、延吉—珲春以及通白集等五大旅游圈。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将重点抓好七项基本任务:一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二是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为主导,继续发挥观光旅游产品优势,加快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拓展旅游要素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内与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三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建设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10个旅游经济区,建设和完善旅游目的地体系与旅游精品线路。四是拓展旅游市场。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客源市场,全面促进省内、国内旅游市场,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市场。五是加快发展旅游消费。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城镇体系,加快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丰富旅游科技文化内涵,推进节能环保,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七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就业、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国际国内交往。
三、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旅游工作要以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为统领,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以创新的思维、市场化的方式和融合的理念,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2011年发展目标,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596.38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总收入907.07亿元,同比增长25%,力争有更大的突破。
完成上述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面部署和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推动全省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双千目标”:省、市、县三级建设1000个旅游大项目,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着力推进营销创新工程,实施“五百工程”:组建“百人营销团队伍”、开展“百次营销活动”、举办“百个节庆活动”、打造“百条精品线路”、开展“百家媒体采风”活动。着力推进服务提升工程,通过加快人才培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打造企业品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等10大举措,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成立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建立旅游发展局地会商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难题,在财政鼓励、税费优惠、旅游用地、金融扶持、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形成全省上下共促发展的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规划。积极推进修编《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突出冰雪、生态、民俗、边境、乡村等特色旅游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新业态发展、产品开发、目的地体系建设等内容,并与长吉图特色旅游规划相互衔接和协调。围绕重点旅游产品构建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休闲度假区为核心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我省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编制《松花江国家精品旅游带规划》,依托松花江流经长春、吉林、白山、松原、长白山等地,沿途形成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等丰富资源优势,进行科学整合,优化布局,为开发建设国家精品旅游线提供依据。加强重点景区特别是4A级以上景区的规划指导,以规划引领景区逐步向精品建设发展。
(三)加大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以大项目为引领,科学谋划,强势推进,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积极推动在建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长白山卡森国际综合旅游度假区、二道莲花山休闲农业度假区、长白山安图旅游度假区等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及时调度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加快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进程,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创新方法,做好服务,尽快启动安图法国滑雪小镇、北大湖休闲度假区、抚松仙人桥温泉度假区等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在完成项目可研、规划和选址基础上依托市场,广泛招商。面向境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旅游专题招商;推出我省一流的重点旅游大项目,依靠网络长期广泛链接开展网络招商;利用各种旅游推介活动,开展展会招商,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强与京、沪、深三地办事处合作,依托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客源地招商。启动旅游度假区建设。抓住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先期启动建设3—5个旅游度假区。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吉林省暨长春市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为重点,推动延吉、通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旅游星级厕所评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景区综合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12301旅游热线平台,为游客和企业提供酒店、票务等终端服务能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旅游商品开发的产业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组织制定实施《吉林省旅游商品发展振兴计划》,举办吉林省优秀旅游商品展示暨旅游商品设计评选大赛。
(四)继续深化旅游宣传推广和对外开放。搞好客源地推广。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区以及港澳台等重点客源市场,树立“无时无刻、无孔不入”市场推广理念,利用京、沪、深三大办事处,设立旅游营销推广中心,全面推介我省特色优势产品和线路,塑造吉林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营销合作平台。省旅游局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公司,新浪、搜狐、易龙、携程等综合网络和专业网签署合作协议,把吉林旅游网建设成为国内行业一流网站,共同打造旅游营销合作平台。加大媒体合作宣传力度。强化省内主流媒体战略合作,细化《吉林日报〃吉林旅游专刊》,深度报道吉林旅游。强化《吉林新闻联播》、《新一天》等栏目的旅游新闻报道。加强与中直媒体及国内著名网站战略合作,加大吉林旅游宣传推广力度。继续巩固我省重要客源地主流媒体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宣传基地、发布旅游信息、组织旺季采风等活动,进一步宣传我省旅游产品,深化吉林旅游品牌。扩大区域旅游合作。落实京吉两地《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事项,扩大我省旅游在北京市场的影响力,大力促进旅游企业合作对接,进一步扩大区域旅游合作成果。共同打造大东北精品旅游线路,与辽宁省联合打造沿鸭绿江风光旅游带,与黑辽蒙共同打造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推进跨国旅游发展。将中俄朝环形跨国游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推向市场。规范边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公安部门加强异地办证管理,保证边境旅游健康发展,争取边境旅游人数较大幅度增长。加快推进航线开通。协调长春机场、南航吉林分公司等部门,加密重点城市航班,丰富和增开国内航线。制定出台《吉林省航线开通专项补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继续推进全省航线开发工作。
(五)全面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实施全省旅游市场治理整顿计划,重点查处超范围经营、不签订旅游合同和不签订旅游者接待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开展出境旅游、赴台旅游市场整顿。建立旅游应急管理系统,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行业监督管理到位。严格规范执法。以贯彻实施《吉林省旅游条例》为契机,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月活动,对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行政执法水平。与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加强合作,开展综合执法,集中力量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制作贩卖景区门票等非法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规范执法行为,建立良好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标准化建设。会同省质监局做好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导长白山景区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做好全国首批标准化试点工作。强化服务质量。以《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旅游旅游景区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为依据,全面加强星级饭店和景区质量管理,深入开展低碳景区和绿色饭店创建,以及星级饭店和景区质量等级评定,规范服务,提升质量,全面提高旅游企业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点扶持和培育省旅游投资集团、吉林森工旅游集团等大型旅游集团,全国“百强”旅行社,5A级景区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充分利用国家旅游局在我省开展人才资源调查统计试点搭建网络平台,高质量编制完成《吉林省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进一步落实京吉旅游合作教育培训项目,培养我省旅游各类人才200名,为北京市提供200名朝鲜语导游;建设全省旅游专业师资人才库,选拔企业高管进课堂、名导进课堂、官员进课堂;建立旅游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业管理等行业专家人才库,加强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