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开展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对开展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为适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要求,提高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质量和效率,防范资金风险,作为现代化支付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称ABS),开始在县(市)支行会计部门正式运行。系统使用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基层央行内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适应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尽快掌握审计重点,有效发挥内审的“谋士”和“保健医”作用。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内容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将会计核算主体由县(市)支行上升至中心支行,建立以中心支行为基本会计核算单位,各县(市)支行为中支的前台营业网点,从原有的“一级人行机构,一级核算单位”的模式,改变为县(市)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会计核算集中到地市中心支行的集中式会计核算体系。会计集中核算有效地提升了会计核算组织层次,解决了以前分散式会计核算系统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降低了会计核算风险,避免了因理解偏差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的核算质量差异,强化了对核算的统一管理,提高了会计核算质量。
(二)会计集中核算业务运行特点
1、实现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ABS改变原来分散式、相对独立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将会计核算主体由县(市)支行转变为中心支行,建立以中心支行为核算主体,各县(市)支行为中心支行的营业网点的集中式会计核算体系。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在中心支行核算中心联行柜设置查询查复岗,负责全辖各类账务的查询。
2、严格了会计印章的管理。ABS改变了原来会计业务印章过多过乱的情况,对会计业务印章的使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网点柜在原始凭证上加盖凭证受理章、在回单和对账单上加盖业务公章,联行柜使用联行专用章,综合柜使用转讫章,每个柜使用的业务公章各不相同,分清了责任,为防范会计风险增加防线。
3、改变了记帐方式。一是记账方式不同。ABS采用一记双讫记账方式,在一个记账模块中同时记录一套记账凭证的借贷双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记账串户的错误发生。二是记帐凭证不同。原来的核算系统的记账凭证有自制凭证、外来凭证、机器自动生成打印的凭证,而大额支付系统的记账凭证全部为机器自动生成打印。
4、清算账户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对清算账户的设置采取“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散管理”的模式,即全国各金融机构在当地人民银行开设的所有清算账户物理上在国家处理中心存储,逻辑上由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ABS进行处理,改变了中央银行各核算主体对所辖账户的控制管理。
5、会计资料传递网络化信息化。ABS不是一个独立的运行系统,它的中心服务器向上接入支付系统,与现代化支付系统同步运行,向下连接综合柜、联行柜及多个网络终端,组成完整的网络系统,将会计核算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进行传输,改变了中央银行会计活动和支付清算服务信息以纸凭证方式传递的方式。会计核算数据传输的网络化信息使ABS系统运行更加依赖网络。
6、会计资料的整理部门不同。原来的凭证都是按科目日结单整理好后移交给事后监督部门,现在凭证都是以柜组为单位汇总后移交给事后监督部门,事后监督部门再进行配对。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事后监督中心日常会计监督只对会计凭证、账表的合规性进行检查,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是个盲点。因此,内审部门应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审计力度,对事后监督中心在日常会计监督中涉及不到的和没有监督到位的相关事项进行审计监
督。一是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新系统运行后,原有的会计规章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随业务变化及时修改完善与新系统配套的内控制度。二是重大事项审批制度。是否严格划分会计主管和分管行长审批范围,明晰审批责任。三是 “印、押(密押卡、密钥)、证”管理制度。四是操作口令管理制度。是否按规定设置、保管、使用操作人员口令。四是岗位责任制。是否坚持相互制约的原则。五是会计主管坐班制度。是否建立规范的《主任坐班日志》,坚持对每日发生的重大会计事项及时进行记载。
(二)加强网络风险审计,关注运行风险。中央银行集中核算系统通过网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会计信息,保障网络畅通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健,一旦网络发生故障,不能及时发现,影响资金调拨,极易造成运行风险。因此,内审部门要加强对ABS系统网络安全的审计监督,着重检查网络安全设置,是否做好全辖网络的统一规划和监控、管理,是否建有备份网络,是否进行数据双备份并异地存放;是否制定ABS系统和网络的应急处理方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异常情况制定出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系统审计,防范系统风险。ABS应用系统运行伊始,系统设计上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内审部门要加大对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审计力度,通过听取汇报、跟班作业、质询、问卷调查、谈话、实地观察、上机操作等方式对系统运行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程序设计存在的问题,探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提出解决缺陷的改进意见,使系统日臻完善,防范和化解系统应用风险。
(四)加强对核算中心和县支行网点的现场审计。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县辖会计核算网点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全辖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中心承担着各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责,要对各项资金、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安全性负责。县辖会计核算网点仍是具体经济业务的承办主体,其负责人仍是会计责任主体,应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事后监督中心因是各基层会计核算网点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的集中地。因此,实施现场审计时,应将核算中心和县支行网点作为审计通知的主送单位,同时,抄送事后监督中心,取得事后监督中心的积极配合,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监督情况,完成被审计单位的资料调阅。对县支行网点审计时,应注重表外科目业务处理情况,尤其是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要对实物库存进行现场清查。
(五)加强联行业务审计,关注资金风险。ABS系统运行后,联行柜负责异地资金收转,网点柜负责资金入账、汇划,风险主要集中在各网点,一笔联行业务处理是由联行柜和营业网点共同完成的,两者相互分离,潜存安全隐患。因此内审部门应加大联行往来账业务审计力度,重点审核往账原始凭证和来账报单真实性、合规性。
(六)加强跟踪审计,关注问题整改。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异常情况要进行跟踪。会计集中核算制下,核算中心与各县支行营业网点联系更加紧密,出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审计对象上要彻底改变只审计一级核算单位的局限,对每一个问题要从上到下一查到底。
三、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熟悉被监督部门的业务,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基本前提。ABS系统运行后,内审人员要努力适应会计核算系统改革的要求,加强对新制度、新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深入到会计核算岗位一线,采取跟班学习、现场上机操作等方式,了解岗位设置,熟悉ABS系统操作规程,把握资金进出的关键环节,观察和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修改完善内审操作规程中有关会计业务内容。为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给会计业务处理带来的变化,应按照新的核算系统操作要求及《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业务处理办法
(修订本)》、《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管理办法(修订本)》和《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规程(修订稿)》等规定,适时修改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内审操作规程》,关注新的风险点,适时调整审计目标及审计方向,增强审计能力,全面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三)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会计的集中核算要求内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把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有机结合并广泛运用于审计工作作为具体目标抓实、抓细,提高审计工作科技化水平,从而降低劳动强度,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篇: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
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
陈千秋
在核算中心总稽核的岗位上呆了两年,不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可能我早就做不下去了,这就让我对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缺点有了深刻全面的体会。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主要优点有,一是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会计负责办理日常资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范账务处理,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高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会计科目归类也更合理和规范,正确性也越来越高,也就避免出现核算单位以前的包包帐、流水帐的现象。二是核算中心严格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有效的遏制了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初步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监督机制。三是有利于财务报表及时准确上报,集中核算后各单位不再出具财务报表,而是统一由核算中心出具并打印交由单位上报。这样提高了财务报表上报的准确性,同时会计报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会计主体及责任的定位不明确。虽说是“三权”不变但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被核算单位往往是能报账出钱就行了。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在经济活动上相脱离,核算中心难以控制各项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从而产生支付风险。另一方面被核算单位不少单位负责人认为本单位没有了账户及会计人员,不愿承担会计责任甚至推诿,因此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再重视,只要有钱用就不管其他的。而核算中心方面实质上只是在为单位记账,只对原始票据的合法有效性负责,至于相应交易的合规合法性则无法保证。特别是在实行阳光工资及绩效工资后各单位不能随意发放津贴,各报帐单位采取了各种办法套取资金用于人员开支,有的业务明知道是虚假的但是它报帐手续齐全,也只能给予报销。
二是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内部监督弱化。被核算单位所有资金收支往来的核算,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加上很多预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被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会计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会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只是呆在办公室里做帐,强调会计核算和表面上的监督,大大弱化了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等职能。加之核算中心人员的业务水平也着参差不齐,怕得罪人,报人情账使得对被核算单位的表面监督都只能流于形式。
三是核算中心对被核算单位的资金收缴动态难以全面掌握,大多数单位也没有建立各类资金台账,对非税收入资金和罚没款的收、缴、存情况无账可查。滥用现金现象十分严重,各单位想方设法的超范围、超规定报取现金。
四是被核算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弱化。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被核算单位资产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重买轻管现象更明显,很多单位没有建立资产台账及明细账,往往出现账上有账下无的情况。
五是增加了被核算单位的审计监督新难题。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核算中心,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往往是单位报帐会计一问三不知,说帐不是他做的具体不清楚,使得资料提供不及时,使得审计部门对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六是被核算单位规避监督,在单位购买需要进行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工程时,有很多单位为了规避政府采购而采取的是化整为零的办法,就是把一台电脑变成了电脑配件,一个大型工程变成了零星工程。
六是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中心核算人员脱离了各具体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不了解情况。而且,核算中心一个核算人员同时要负责多个单位账务,无力掌握每个单位业务细节,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的难度过大。加上各单位报帐会计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单位的报帐会计甚至是临时聘请的,认为报帐会计就是跑跑路,传递一下原始票据的,只要是领导签了字的原始票据就可以报销了,造成了核算会计更加无法了解会计业务的真实合法性了。
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健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明确会计责任主体。财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根据实际出台有关的法规文件,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要明确被核算单位是被监督的主体和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核算中心附有的监督的连带责任。
二是规范核算中心的基础工作,建立完善制度,提高核算水平。以保障资金安全为核心规范核算中心会计工作运作程序,从原始凭证的收集,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报,到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进行逐一要求,在科目设置和使用上,严格按预算规定的科目设置,所有的核算会计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做到同一类业务会计处理一致,避免十个会计九种做法。
三是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现象,积极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管理、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
四是各被核算单位要切实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应坚持报账会计持证上岗,并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报账会计必须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往来账、资产账、资金余额,确保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要制
定报账会计的道德规范,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充分发挥单位与核算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是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加强专项资金审核力度,严格执行预算并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被核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
六是建立健全财政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建立完善公务卡制度,加大对pos机的管理力度,一旦发现套取资金情况,应将该店列入信用卡使用黑名单,在该店消费不得报销。财政稽查部门要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通过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七是建立健全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及报账会计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这些会计人员监督的积极性。首先,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上狠下功夫,做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其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服务观念,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职责。再次,财政部门与核算中心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报帐单位和报账会计进行奖励。
第三篇: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思考
作者:黄菊英
来源:《财会通讯》2010年第10期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是将教育局所属学校(直属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统一纳入局属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财务自主权、资金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采取集中管理、统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目前由于会计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会计工作中出现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许多地方教育事业单位,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用以建立会计监督为中心的单位权力约束制度,同时改变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单位的现状。会计集中核算后,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企业集中核算的应用
(1)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以往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多数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即单位的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出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或自身利益需要而具体操作。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单位分离,单位领导不可能指使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做假,这种管理模式使想做假却没人去做。(2)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没人敢做。(3)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过去会计业务处理完毕后,全部会计档案均由本单位保存,多数单位是长期在财务部门保存,当会计做假行为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档案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具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各预算单位的监督、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4)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在过去的分散核算形式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对会计业务的知情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只有
一、两个人知道。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七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站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加强了对直属学校(单位)全力位的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收支经单位审批后,都要由“中心”办理,单位开支必须通过“中心”账户,其会计资料也由“中心”保存,增强了会计监督的可能性与公开性,强化了对直属学校(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超标支出明显减少;铺张浪费、挤占挪用和随意增人增支现象得到了遏制。(2)资金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各直属学校(单位)的银行账号已被取消,有效堵住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各单位沉淀的大量资金变为可调度资金,可用于解决单位的燃眉之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3)加强了沟通衔接,缩短资金周转周期,尽力维护系统利益。“中心”为了解决财政专户资金下拨周期过长这问题,积极与财政有关部门联系,在取得同意的情况下,规定各学校取得的属于往来款项性质的经费(如学生书本费)不再上缴财政专户,而直接缴入会计核算中心账户,从而避免了往来款项周期被人为延长的情况,加快了资金到帐速度,为核算单位提供了方便。(4)“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的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另一方面,也促使直属学校(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
(1)加强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中心”比较严格控制了经费支出的标准和报销凭证的合法性,但会计监督尚限于对票据内容上的审核,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真实性难于把握。原始凭证的时效性尚未得以控制。任何经济业务,会计信息、都有时效性,即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及时到财会部门办理报销手续。但实际工作中,部分核算单位以资金紧张不能及时支付为由,甚至将1.2年前的原始凭证拿到“中心”来报账,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即使发现问题,时间长了也不便查找责任。(2)“学生书本费”、“补课费”等学生代管款项的结算不够及时,造成结存数额过大,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资产和往来情况,也是造成会计信自、失真的一个原因。(3)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由于财产物资由原单位管理,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造成账实不符,以至账外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1)统一单位领导的认识是集中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经费报销的手续在“中心”办理,“中心”在审核中发现原始凭证或支出项目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或有违反预算使用资金等情况,即使单位负责人签字也有权拒绝支付。这些单位的领导长期习惯“一支笔”,对于“中心”拒付易误认为这是在削弱他们的权力,从而在工作中出现抵触情绪,给“中心”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上级要与各核算单位领导适时沟通,使之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这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学习《会计法》有关知识,明确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避免滥用权力;明了“中心”有义务、有权协助核算单位规范财务管理,完善费用报销手续。(2)处理好实际开支与财务制度规定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现行统的财务制度的开支标准,与具体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给“中心”,会计人员的具体操作带来新问题。要求统的财务开支制度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很难做到。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见单位
审核后就一律报销,则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日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对此,“中心”除了积极向教育局、财政局提出改进建议外,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单位支出定额”和“内部审核标准”,从而便于“中心”会计人员在操作上区别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第四篇:会计集中核算的调查思考
会计集中核算的调查思考 **县财政局课题组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各种的探索,归纳起来,其主要的内容是取消单位的银行帐户和会计人员,单位只设立报帐员,负责本单位经费收支的结报和经费的预决算、财务管理以及与核算中心的工作联系。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账户,集中办理本辖区所属预算单位经费的集中收付,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在管理手段和支付程序上不同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但对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 成效。当然,任何一项改革,开始难免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只要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注重在实践中及时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条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本文就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效
1、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单位的银行帐户,由核算中心在商业银行开设统一的帐户,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全面掌握了单位的资金流向。在支出时,由核算中心负责审核各单位的原始凭证,并按资金的不同来源和支出内容按统一的口径办理资金结报,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改变了过去单位会计在核算时随意或有意改变收入截留、转移收入、改变资金用途、任意使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领导决算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2、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对单位的支出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找到了一个监督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改变了单位过去财务的暗箱操作为现在的阳光作业。由于单位的每一次支出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的严格审核,不合规定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那些超范围,超标准,变相搞福利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予以拒付。这种“单位用钱,财政管理”的方式,不仅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待遇攀比,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3、强化了财政支出的监督,提高了理财水平。集中支付、统一核算拓展了财政管理职能。财政对预算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管理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特别是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集中核算前,由财政拨给单位后,由单位自行安排使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效益如何只有在事后监督检查时了解,因此,对于一些移用、挪用、乱支现象,即是被查出,但总因既成事实,无从处理。集中核算后,中心对单位各专项支出按照支出项目内容分别核算,并对支出内容与项目是否相符进行审核,有效地监督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全过程,解决了财政监督与管理上的“缺位”、“滞后”问题,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有效地杜绝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乱支滥用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适应范围不广。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原分散于单位的会计核算集中由核算中心统一核算,所以它适应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只适用于单位比较集中,业务来往比较单纯的行政机关。对少数所属机构分散,资金来源渠道多,流动量大,项目资金比较复杂的部门和单位以及有单独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就难以做到,如学校、林业、水利、交通等事业经费。
2、资金管理和核算不全面。由于各单位的业务情况不同,往来款项错综复杂,五花百门,所以对往来款很难做到纳入集中核算,因此,少数单位存在侥幸心里,在往来款中,混杂着很多隐性收入,有的单位甚至将上级补助资金,也隐蔽在往来款中核算,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管理。
3、会计主体问题。目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大部分是财政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不是会计主体,其职能无非是集中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中介代理机构的行为,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预算编制、理财机制仍是单位。这不但与“会计法”相违背,而且给工作带来许多弊端。如部分单位领导和报账员不愿得罪人,没有很好把关,把矛盾转移给核心中心,将一些明知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也送核算中心结报。
4、资金使用效率仍然不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在国库资金的拨付上仍没有脱离原状,无非是把原来拨给单位的财政资金改拨到核算中心,原来沉淀在单位的资金现沉淀在核算中心,据了解,我县纳入集中的54个行政事业单位,正常性沉淀在中心的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而国库则起不到拓宽调度的作用,这与财政部实行国库单一账户,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目的。不相符的,偏离了改革方向。
5、费用开支的审核难把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目前费用开支标准比较混乱,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有之,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有之,地方各自制定的也有之,到底哪些可以执行,哪些不可以执行,核算中心难以把握。另外,现行有些开支标准又太低,不符合实际,有些合理的支出又没有规定具体标准,因此,各单位支出结报的标准很不统一,核算中心难以掌握。
6、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员,取消了出纳和会计岗位。有些
第五篇:关于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潘映华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