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金机加工件检验规范1
五金加工件检验规范
1.目的及适及范围:
本检验规范为了进一步提高五金加工件的质量,在来料检验时能严格把关。本检验规范适用于公司所有五金加工件的来料检验与验收。
2.术语:
刮伤---手指感觉不出之线凹痕或痕迹。
裂缝---材料部份断裂,典型的例子是发生在折弯引伸加工之外侧。披锋---剪切或冲压导致残留不平整边缘,模具设计需使用户接触到的披锋减至最少。
氧化---材料与空气中的氧起化学变化,失去原有特性:如生锈。凹凸痕---表面异常凸起或凹陷。
擦伤---指材料表面因互相接触摩擦所导致的损伤。
污渍---一般为加工过程中,不明油渍或污物附着造成。
拉模---一般为加工过程中,因冲制拉伸或卸料不良导致。变形---指不明造成的外观形状变异。
材质不符---使用非指定的材质。
焊痕---焊接所留下的痕迹。
喷溅---点焊时,从焊件贴合面或电极与焊件接触面间飞出熔化金属颗粒的现象。
脱焊---焊点分离。
错位---指焊件未正确定位。
3.外观检验
3.1对所有来料五金加工件在成型后(包括冲压钻孔、攻丝、压弯、翻边)表面要平整,检测无变形、目测手感无毛刺,无明显小汽泡。需利用平整台进行平面度的检验。
3.2对电镀(包括喷油、喷粉)件表面处理后要求色泽明亮光滑,不允许在批量中出现色泽不一致的现象,表面出现 麻点、锈点、镀层脱落、水渍点、黑斑点、凹凸坑、氧化、气泡、附着力差、未避油、飞油等一律按不良品退货处理。检验时需采用胶纸粘贴法进行附着力检验。
3.3各类五金加工件,凡需要粘胶面必须处理干净平整,周边不允许毛刺存在。
3.4表面不允许出现划伤痕、变形,凡在包装运输中造成的挤压、碰撞、跌摔变形、损伤一律按不良品退货处理。
4.尺寸检验
4.1每批次抽取10PCS以上对图纸中所有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特别重要部位有配合尺寸的要严格按公差要求检验,超过公差要求一律按不良品处理。抽检数量每批次不能小于10PCS,并要求记录所有数据。
4.2按公司抽样标准对来料的主要尺寸(公司装配尺寸、客户装配尺寸)检验,超过公差要求一律按不良品处理。
4.3在每批次来料中抽取5---10PSC,进行实装检验。
5.其他
5.1供应商来料需附检验报告,如无检验报告可以拒收;
5.2首先按照检验报告的内容对供应商检验过的产品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再进行正常检验,若复检不通过,可以直接判退货;
5.3刮伤若属内装件不予规范﹐但不可影响组装结构功能
品质部
2009-06-05
第二篇:首件检验流程规范
奥桑机械首件确认作业指导书(草案)
一. 目的
为了本公司门类产品质量的到有效控制,防止批量质量事故的发生和报废品的产生,提高产品合格率,规范各工序规范作业,特制定本规定。
二、首件检验确认定义:
1.常规生产产品各工序批量生产(大于5件)首件产品; 2.各工序停产后恢复生产的首件产品;
3.发生质量事故,停线整顿后恢复生产的首件产品;
4.人员、机器、原材料、工艺、操作方法、操作环境发生改变后生产的首件产品。5.新产品第一次试产、量产时的首件产品。6.每天开始生产的首件产品
三、首件检验确认程序 一)件检验确认准备
7.生产开始前操作员必须仔细检查订单的图纸,确认工艺要求,检查操作员工、机器、原材料、作业指导书、生产环境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8.生产启动前,班长须确定订单要求的产品型号、规格、颜色、公差、外观要求。
9.要求不明确或者要求不能满足的,及时上报至车间主任,未解决的不能自行生产,由自行生产造成的质量事故,由工班长和作业员工负责 二)首件检验
10.班长在产完成首件产品后,对于符合执行首件检验的产品,及时通知QC 11.当仠QC接到首件通知后,必须及时到达工序,QC请假由车间质量主管派人进行首件检验。12.员根据计划科下达的订单需求,根据产品图纸、样品、工艺文件、客户要求文件等进行首件确认。
13.QC在合格的首件检验报告单上签字,并由班长各操作员会签。签字不完整,不能进行生产。三)检验异常处理
14.首检不合格班长须通知车间主任和工艺技术人员,重新组织首件产品的生产。
15.生产后,连续两件产品不合格,由QC员下达《停线通知单》,由生产组织技术部、工艺技术人员、车间工序责任人、质量主管等部门和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和纠正预防。16.预防措施执行后,由QC及 确认措施有效,开始重新首件生产。
17.纠正预防措施有效,首件检验加严检验,首件检验数量为前五件产品合格方可批量生产。18.预防措施有效,但前五件产品依然有一件以上不合格,由巡检员再次下达《停线通知单》,并将情况及时反馈到质量经理,由质量经理生产技术中心,进行现场评审。四)完成
18.检成,必须有QC和班长及工作操作员会签。19.检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常检验。
20.检验完成,首件检验记录单由质量部生产中心共同保存。
第三篇:首件检验流程规范.
1、目的
为了本公司门类产品质量的到有效控制, 防止批量质量事故的发生和报废品的产生, 提高产 品合格率,规范各工序规范作业,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门业公司所有门类产品的首件检验。3 职责
3.1生产中心负责《首件检验规定》在生产范围内的宣贯,监督各工序操作工对《首件检验规 定》的执行,对未按规定操作的员工进行处罚。
3.2品管部负责《首件检验规定》的执行,对未按《首件检验规定》操作的行为及时上报,严 重情况下发 《停线通知单》 ,车间进行停线整改。并负责对整改效果进行验证。
3.3工艺技术部负责首件检验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关纠正预防措施。
3.4 对首件检验工作未完成,巡检员在首件检验记录上签字,造成的质量事故,责任由检验员 负责。
3.5 对首件检验未完成,工序自行生产,造成的质量事故,责任由工序组长及相关操作工负责。定义: 4.1 首件检验: 1各工序批量生产(大于 5件 首件产品;2各工序停线三小时以上恢复生产的首件产品;3发生质量事故,停线整顿后恢复生产的首件产品;4人员、机器、原材料、操作方法、操作环境发生改变后生产的首件产品。4.2 停线通知单: 1发生批量质量事故;2不良产品大于 2件,经生产、工艺进行调整无效;3生产工艺不成熟,有重大质量隐患;由巡检员提出,质量主管审核,品质经理批准的停线通知。5工作程序 5.1 首件检验准备
5.1.1 生产设备启动前,工序组长和工序操作员必须仔细检查订单的图纸,确认工艺要求,检
查操作员工、机器、原材料、作业指导书、生产环境是否符合生产要求;5.1.2 生产设备启动前,工序组长必须确定订单要求的产品型号、规格、颜色、公差、外观要 求。
5.1.3 对于要求不明确或者要求不能满足的,及时上报至车间主任, 未解决的不能自行生产, 由自行生产造成的质量事故,由工序组长和工序操作员负责。
5.2 首件检验
5.2.1 工序组长在生产完成首件产品后,对于符合执行首件检验的产品,及时通知所在工序的 巡检员。
5.2.2所在工序巡检员接到首件通知后, 必须及时到达工序, 巡检员请假由车间质量主管派人进 行首件检验。
5.2.3 巡检员根据计划科下达的订单需求,根据产品图纸、样品、工艺文件、客户要求文件等 进行首件确认。
5.2.4 巡检员在首件确认合格的首件检验记录单上签字,并由共组组长、工序操作员会签。签 字不完整,不能进行生产。
5.3 首件检验异常处理
5.3.1 首件不合格,工序组长及时通知车间主任和工艺技术人员,重新组织首件产品的生产。、5.3.2 重新生产后,连续 两件 产品不合格,由巡检员下达《停线通知单》 ,由生产组织技术部、工艺技术人员、车间工序责任人、质量主管等部门和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和纠正预防。
5.3.3 纠正预防措施执行后,由巡检员及车间质量主管确认措施有效,开始重新首件生产。5.3.4 经验证纠正预防措施有效,首件检验加严检验,首件检验数量为 前五件产品合格方可批 量生产。
5.3.5 经纠正预防措施有效,但前五件产品依然有一件以上不合格,由巡检员再次下达《停线 通知单》 ,并将情况及时反馈到品质经理,由品质经理反馈至集团品质中心和生产中心、集团技 术中心,进行现场评审。
5.4 首件完成
5.4.1 首件检验完成,必须有巡检员和工序组长及工作操作员会签。5.4.2 检验检验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常检验。
5.4.3 首件检验完成,首件检验记录单由品管部和生产中心共同保存。
6、记录表单
《首件检验记录单》 7.流程图
第四篇:外协、外购件入厂检验规范
外协、外购件入厂检验规范
外协、外购件入厂检验规范
编号:YXNY-SQ-QCI-04-2012(1.1)保存期3年
一.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有限公司生产所涉及的钣焊件、铸造件、机加工件及企业自行提供图样,技术要求的标准件等外协产品的检验。二. 目的
为了对入厂外协件进行有效地质量控制,防止未经检验、未经验证合格的产品投入使用和加工,以确保入厂外协、外购件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司产品的质量要求,特别制定本规范。三. 检验规则
物品进厂检验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各有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把关,凡未经进厂质量检验或进厂质量检验不合格的外购产品一律不得入库,更不能擅自使用。3.1 外协、外购件入厂检验说明
3.1.1 物品进厂检验的依据依照外协、外购物品的技术标准(由技术部负责提供)、工艺文件等相关资料。
3.1.2 外协、外购产品由供应商提供产品合格证、检验单、质量保证书等技术要求、质量应具备的文件。
3.1.3 没有质量证明文件的外协、外购产品,采购部门必须与技术、1 / 4
外协、外购件入厂检验规范
品质等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在取得相应的质量文件后才能交检,否则不予检验。
3.1.4 对产品品质性能及使用安全性将产生较大影响的入厂检验外协件:机体、扭力臂、行星架、行星轴、扭力臂销轴,进行全检。3.1.5 首次签订合同意向的供方生产的外协、外购件进行全检。3.1.6 技术质量部门应做好质量检验记录,并将各种质量合格资料收存归档,保证其完整性,可追溯性和检索性。3.2 外协、外购件入厂检验程序
· 外协件入场后,由采购部门人员填写《报检单》(一式三份)向技术质量部检验人员进行报检,报检单上应注明产品名称、图号、数量、生产厂家等。
·报检时,由采购部门将质量证明书及技术要求的相关的材质、热处理硬度等报告提交检验人员审核。
·凡没有生产厂家检验合格证明书及有关质量凭证的产品、标识不符的产品、质量证明书及其他质量凭证不合格的产品检验员不予受理,由采购部门负责退货。若有特殊情况,应由采购部提出书面申请,报管理者批准后,方可进厂检验。
·原始凭证审核合格后或办理必要的审批手续后,检验人员应立即按照“外协、外购件进厂检验说明、要求”并依据本公司产品设计样图、工艺文件、技术标准或技术条件及合同规定进行检验,采购部应予以配合。检验人员做好检验记录。
·检验结束后,检验人员应在报检单上签署检验结果,并由采购部及
/ 4
库管人员负责验收,入库。3.3 外协、外购零件的检查要求
外协、外购件入厂检验规范
3.3.1钣焊件:严格按照图纸技术要求进行焊接。焊接件进厂时需做到无焊渣、无黑皮、无焊缝遗漏,保证工件的平整及垂直度。3.3.2铸造件:表面无明显缺陷,砂眼、气孔、缩松等现象。加工面无锈蚀、铁屑、油污等现象。根据图纸技术要求,厂家必须提供试块、材质报告、探伤报告、三坐标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材料。
3.3.3加工件:严格按图纸、工艺技术要求加工,厂家必须提供其产品的加工检测材料证明,热处理硬度报告。加工件表面不得有明显的磕碰、划伤,螺纹孔内不得有油污、铁屑、锈蚀等现象。3.3.4标准件:由厂家提供产品合格的材料证明及检测报告。对M24以上的螺栓提供等级报告,物理材料报告。定位销必须提供材料检测热处理硬度的报告。
3.4 对于批量较大、数量较多的通用型外协件:螺栓、固定销、螺母、挡圈可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采用不低于20%的抽样方案进行检验。
3.5 对于需经组装后,运行过程中才能有检验结果的外协件的减压项目(承载永久变形量的检验、密封胶圈的耐侯性及使用寿命的检验),可于一定的期限内,根据使用情况做出阶段性检验。3.6对于生产急需,单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外协件,由采购部提出申请,经技术部评价后,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审批后实施。
/ 4
外协、外购件入厂检验规范
说明:本规定由技术质量部提出,由技术质量部归口,负责解释。自总经理批准之日起实施,若有新版本,本规定自动废止。本规定起草部门:技术质量部 本规定编制人: 本规定审核人: 本规定批准人: 批准日期: / 4
第五篇:首件检验培训
首件检验
定义
◆ 首件:每个班次刚开始时或过程发生改变(如人员的变动、换料及换工装、机床的调整、工装刀具的调换修磨等)后加工的第一或前几件产品。对于大批量生产,“首件”往往是指一定数量的样品。
◆ 首件检验:对每个班次刚开始时或过程发生改变(如人员的变动、换料及换工装、机床的调整、工装刀具的调换修磨等)后加工的第一或前几件产品进行的检验。一般要检验连续生产的3-5件产品,合格后方可继续加工后续产品。◆ 在设备或制造工序发生任何变化,以及每个工作班次开始加工前,都要严格进行首件检验。目的
◆ 生产过程中的首件检验主要是防止产品出现成批超差、返修、报废,它是预先控制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手段,是产品工序质量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企业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必不可少的方法。◆ 首件检验是为了尽早发现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预防批量性的不良或报废。
◆ 首件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式生产,主要是防止批量不合格品的发生。◆ 长期实践经验证明,首检制是一项尽早发现问题、防止产品成批报废的有效措施。通过首件检验,可以发现诸如工夹具严重磨损或安装定位错误、测量仪器精度变差、看错图纸、投料或配方错误等系统性原因存在,从而采取纠正或改进措施,以防止批次性不合格品发生。情况
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应该进行首件检验:
1、一批产品开始投产时。
2、设备工装重新调整或工艺有重大变化时。
3、轮班或操作工人变化时。
4、物料发生变化时。要求
◆ 首件检验采用三检制:自检、互检及专检。
◆ 三检制;送检的产品必须先由操作人员进行“自检”,然后再由班组长或同事进行“互检”,最后由检验员'专检',确定合格后方可继续加工后续产品。◆检验员对检验合格的首件产品,应做好首件检验记录,首件检验后,最后应得到检验主管人员的认可,并保持到本班或一批产品加工完了为止。◆ 首件检验不合格,需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后重新进行加工、进行三检,直到合格后才可以定为首件,方可进行后续生产。主要项目
◆
1、对照质量计划核对规格、物料是否相符。◆
2、对照技术要求核对是否满足。◆
3、对附件进行组装。
◆
4、对照检验规范检测参数及性能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