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国档案鉴定问题的分析思考
民国档案能不能鉴定销毁,档案界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
“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这一著名的鉴定原则,早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许多国家规定了本国档案的禁毁年限,如美国为1861年,法国为1830年。德国为170o年。那么,我国有没有档案的禁毁年限?民国档案有没有保管期限?能不能鉴定销毁?对此,档案界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
种认为民国档案是历史财富,片纸只宇都不能销毁,不存在鉴定问题,持这种意见者说这是中央的规定;另一种意见认为民国档案存在着玉石不分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认真做好鉴定和区分保管期限的工作.笔者亦持这种意见,并也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中央的一贯精神。
让我们暂时撇开现存民国档案的实际情况,首先从中央的规定或精神说起。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曾先后就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利用发布过许多文件,其中涉及到鉴定销毁和区分保管期限的文件有:
195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清理敌伪政治档案资料的通知》:全部敌伪档案“经过初步分类登记以后,应妥善地保管起来,片纸只字也不得再有损毁或遗失。”①
1955年 l1月3日《中央批转上海市委关于清理敌伪政治档案资料的指示》:对已接管的敌伪政治档案“不得再有分散、损坏或随意销毁”。“即使真正无用的,也要经过认真鉴定,报告中央批准后,才准许销毁。”②
1956年4月《公安部、国家档案局关于清理敌伪政治档案的办法(修正草案)》:“第十三条对所有敌伪档案必须保证片纸只字不再抛掉和损坏。”③
1956年l1月17日《国家档案局关于清理和整理民国元年以来旧政权档案的暂行办法》:“第八条:在清理和整理过程中,不得销毁任何档案材料。在整理完毕以后,如销毁无需保存的档案材料,必须经国家档案局或有关的档案管理局书面批准。”④
1957年3月14日《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档案局检查学校机关出卖历史档案问题的报告的批示》:要求“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应该教育所属工作人员注意保存历史档案,不要随便出售或销毁。”⑤
1957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国家档案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转发“湖南省关于在出卖收购废纸中关系到档案材料等问题的联合通知”的通知》:“民国元年以后的旧政权档案,包括军阀、国民党、日伪政府所有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材料,以及外国在中国遗留下来的档案材料……均不得擅自出卖和销毁。”⑥
1957年9月5日《国务院批转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档案局关于前私营工商业的文书材料、帐册的保管、处理意见》:“这些工商档案中,较大的部分在一定年限之后,是可以销毁的。”“没有保存价值的,经鉴定后编制销毁清册,报请企业主管机关批准后送造纸厂作造纸原料或销毁。”⑦
1958年3月14日《国家档案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整理公私合营银行所属原各行庆档案材料各项问题的通知》:“经过整理,对确实没有保存价值的部分应该予以销毁。”⑧
1958年8月l1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旧政权档案集中保管的意见” 》:“旧政权档案在集中前,不需要进行鉴定和销毁。”“但已经整理并在整理中剔除出来的显然无用的档案和废表、碎纸、传票等,由本机关领导批准后,可以就地销毁。”⑨
1962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档案局关于对**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销毁和处理敌伪司法档案的请示”的批复》:“对于确定这些档案的存毁,必须考虑它的现实可能使用价值和历史保存价值,处理时要特别慎重”。“需要根据档案的年代和内容拟定确定无需保存的销毁范围,经过严格鉴定报告核准以后,才能确定存毁。”⑩
1963年8月2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历史档案的毁坏情况和今后加强管理的意见的报告》:对旧政权历史档案“不得损坏、散失和擅自销毁。”“对于其中确实没有保存价值的材料,经过认真鉴定、造具清册,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管理局(处)和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以后,方可销毁。”⑾
1964年5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档案局“关于官僚资本银行历史档案清理问题的通知”》,规定了较具体的存毁原则和范围,如“凡是上级行已保留的重复文件,可以不保留;”“传票,原则上不保留。但是,为了供科学研究的参考,可以保留一部分,即按历史上政治经济变动较大的若干时期,每一个时期选留三天至五天的传票,将来研究这些历史时间的金融变化时,作为参考。”“对于不保留的档案,应当慎重鉴别。”“按照保留的和销毁的,分别造具清册,属于官僚资本银行总机构的档案,报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后销毁,……属于上海地区分支机构的档案,由上海市分行确定并获得上海市档案局同意后销毁。”⑿
1965年4月29日国家档案局函送《关于杭州清理鉴定档案工作座谈会议纪要》指出,为适应国际紧张局势“必须进一步地加快清理、鉴定工作的步伐。”“旧政权档案的重点是:(l)当前与长远对我很有用的档案;(2)丢失了对我很有害的档案;(3)很珍贵、很古老的档案。旧政权档案的其余部分,原则上可就地妥善保存,不要销毁。”⒀
根据以上文件,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中央从来都没有从总体上规定所有现存民国档案都不准销毁。文件中,“片纸只字不
准销毁”的禁令虽多次出现,但绝不是泛指全部民国档案,而是针对以下三种情况而言的:一是针对敌伪政治档案,包括“敌伪特务、宪兵、警察机关和在敌伪其它机关中的特务组织的档案;敌伪司法、审判机关的档案;反动党、团的档案、敌伪人事机关的档案和各种政治训练机构的档案;反动社团、帮会、会道门的档案。”这是当时全国范围内肃反、镇反、审干工作的需要。其二,是针对当时许多地方不重视民国档案,无人负责管理,散失损坏严重,甚至随便焚烧、变卖等严重现象而提出的,禁令之前都冠有“不得随便”或“不得擅自”等针对性词汇。其三,“在集中前”、“在清理和整理过程中,不得销毁任何档案材料。”这是考虑到民国档案尚未集中或尚在清理、整理过程中,情况不明,经验不足,不能冒然销毁,否则无法弥补。
2.中央认为现存民国档案中“确有再无保存价值的”、“无需保存的”档案材料,可以销毁,不过一定要持特别慎重的态度,要经过严格的鉴定,“必须考虑它的现实可能使用价值和历史保存价值。”而且要待档案集中、整理以后,以便更全面地认识档案的价值,防止片面性。手续上一定要完备,要造具清册,报请上级领导机关和档案主管机关核批。
3.民国档案鉴定后,应区分不同的保管期限。在此问题上,中央有关部门所发布的文件中只是强调了存和毁的问题,对于哪些要存?哪些可毁?除针对个别具体种类的档案外,没有普遍性的规定。作为国家档案局的机关刊物《档案工作》在1957年第4期上,曾转载推广了《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清理和整理民国元年以来旧政权档案的实施办法(草案)”》,并加了编者按,认为该《办法》“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比较具体可行”,供各地参考。该《办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把民国档案区分为“永久和长期保存的案卷”及“不反映机关主要活动的一般案卷。”这说明国家档案局是赞成对民国档案进行鉴定并区分保管期限的。对此,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中央对革命历史档案的整理规定。革命历史档案时间上几乎与民国档案相始终,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中央认为仍然需要进行鉴定区别保管期限(见1955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附件一、三)。认为民国档案片纸只字不准销毁,显然是对中央精神的误解,也是有悖逻辑的。
综上所述,在鉴定销毁问题上,民国档案不是禁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并不是禁毁年限。对民国档案的确存在着一个价值鉴定和区分保管期限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存的民国档案数量繁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玉石不分、案卷质量不高的情况较为普遍;加之制成材料和保管条件等原因所造成的纸张老化、字迹褪变、虫蛀霉烂等严重情况,使档案的整理工作和抢救修复工作成为当前各级档案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受“片纸只字不得销毁”的误导,即使是不重要的,甚至是无用的民国档案也要进行加工整理,重拟案卷标题,拟制卷内文件目录,更换新卷皮等;破损档案又需一件件地裱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使许多档案馆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所以应该尽快着手制定民国档案鉴定标准和保管期限表。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课题。“文革”以前十几年没有完成,原因很多,主要是工作上、技术上和人员素质上的限制。我国档案工作规模大、基础差,“建国初期我们也还来不及全面地开展这一工作。”⒂ 1956年,在国家档案局成立一年多后,“由于干部缺乏和经验不足,对全国档案工作的情况还未摸清,”当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科学的归档制度和管理方法。”“机构不健全,干部数量少、质量低,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⒃ 当时档案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健全机关档案工作。“对于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的档案,还只是进行了一部分集中管理的工作,绝大部分仍由有关机关代管,由于管理不严,损坏、散失或任意销毁的现象还很严重。”⒄因此,这一时期历史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即“积极清理,分别负责管理,听候集中”,“将来分别向指定的国家档案馆集中”。⒅ 1958年以后,全国地方各级档案馆陆续建立或筹建,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旧政权档案集中保管的意见》开始了全国范围内民国档案的集中工作。“文革”前,由于我们的力量有限,不可能把整理建国以来的档案同整理民国档案这两项工作齐头并进,同时做好。另外,整理民国档案,情况更复杂,困难更大,我们不仅缺乏经验,而且也没有理论的指导,不可能制定出全国统一的鉴定标准和保管期限表。
现在情况就不同了,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民国档案已得到集中统一的管理和认真细致的整理,我们已经对民国档案的全貌有了深入的认识,并在整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整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熟悉民国档案的内行和专家。同时,我国档案学研究日趋成熟,也从理论上为民国档案的鉴定工作提供了基础。更为可贵的是部分档案工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积极探讨,已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为此,笔者建议:
1.国家档案局将“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研究课题立项,选择某个或某几个条件好的档案馆进行试点,试点必须在不破坏档案原有次序的前提下进行。
2.切忌一哄而起,草率行事,这是我们工作中常犯的毛病。我们的原则应该是:一方面要大胆地鉴定,区分玉石;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慎之又慎的态度。
3.在认真鉴定的基础上,可将民国档案区分为永久保存和无须保存两大类。确定无须保存的档案。需要履行严格的核批手续,然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但不能销毁。有条件的档案馆,可以就地单独保存;不愿存放的,可以作为资料移交给图书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也可以公开拍卖,藏之民间。
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国家档案局办公室编印《档案工作文件汇集》第一集,1980年版,第319、321、323、345、348、357、362、365、341、373、353、368页。
⒀国家档案局办公室编《档案文件汇集》第二集.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⒁1956年4月《公安部、国家档案局关于清理敌伪政治档案的办法(修正草案)》,《档案文件汇集》国家档案局办公室编印,第—集,第323页。
⒂《人民日报》1956年4月23日社论《加强国家档案工作》。
⒃⒅1956年3月27日国家档案局《关于目前档案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安排的报告》,《档案工作文件和论文选编》(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编),第一集。
⒄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
第二篇:民国档案鉴定研究报告
民国档案鉴定研究报告
省档案局于1996年工作会议上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省内各个档案馆广泛开展并完成民国档案的鉴定研究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任务,内江市档案馆成立了以局长姚世全同志为组长、编研科三位同志为成员的课题组,在对馆藏民国档案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鉴定和存毁提出了意见和看法。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开展对民国档案鉴定研究工作是适时和有意义的。正如美国档案学家詹姆斯·b·罗兹指出的那样:“对那些不再有用的文件进行销毁,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行动。它腾出了办公空间为人们所使用,还腾出了在现行事务处理中所需要的存贮文件的设备。如果这项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的话,能经常地腾出一些文件存贮空间和归档设备,从而减少和避免这方面的开支。”但是,另一方面,应当强调,民国档案的鉴定研究工作也应持慎重态度。因为一旦作出了允许某些民国档案实体(多数为孤本)销毁的决定,其后果是无法挽回的,包含在这些民国档案中的信息将无法从其他任何材料资源中获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如何进行民国档案鉴定这项工作,或许是整个档案工作中责任最为重大,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专业活动之一。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对于促进与帮助制定民国档案鉴定的有关法规和本馆民国档案的优化有所助益。
一、档案调查
参加民国档案调查的成员为:杨修武、叶自明、连莉。
内江市档案馆现存的民国档案,主要是民国元年门911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期间四川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部分资中县、内江县行政、党团、军警、法院、银行、税务、厂矿、学校和曾设在内江境内的川康区食糖专卖局、四川省高等法院十分院、四川酒精厂等单位所形成的以及部分其它地区流散在内江的档案。这批档案卷帙浩繁,数额较大,据1995年统计,计有全宗37个,案卷38541卷,排列总长度为645.05米。
民国档案调查工作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
(一)我们把摸清馆藏民国档案整体情况及其构成作为第一个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较为全面的核实与统计,并列项分别进行了计算,以达到获取有用数据的目的。
(二)第二个层次,以案卷级为计算单位,选点对资中专署全宗共计4480卷档案进行了列项统计,重点了解了该全宗的档案构成。同时,对其中的部分档案进行了较为详细调查,特别是各县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的选民名册和涉叭耸路矫娴娜康蛋福随后,还从文件来源这一角度,对部分档案进行了选点抽查?/span>
(三)第三个层次,以文件级为计算单位,选点对广汉酒精厂全宗进行了列项统计,较为详细地调查和研究了该全宗的文件构成。该全宗原无卷内目录,我们在编制卷内目录的同时,对文件逐份逐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此外,为了弄清文件的份数与页数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分别列表作了统计。
在调查过程中,根据现行的有关规定,以历史的态度,结合民国档案的实际,拟制了“民国档案价值鉴定表”。在此基础上,选点分别对资中专署的部分档案和广汉酒精厂的全部档案进行了鉴定模拟实验,并形成了“广汉酒精厂全宗鉴定模拟实验报告”。
尽管在档案调查中做了上述工作,但由于时间和人力方面的原因,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选点中偶然因素极大。因此,此调查结果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仅供参考。
二、分析结果
我们对调查的情况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馆藏民国档案的整体结构:
如表1所示,内江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中,司法档案所占的比例极大,达到44.67%,而这批司法档案中,诉讼档案竟占99.09%,据了解,这一状况在其他档案馆也都普遍存在。四川联合大学陈贤华教授曾在荣县档案馆做过调查,该馆保存的三万多卷民国档案中,诉讼档案就有 1.8万多卷,约占60%。这在民国档案的整体结构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全宗内档案的构成——资中专署
可以说,资中专署全宗内档案的结构基本上是合理的,比较完整。但就其保存价值而言,“选举”一项(均为各县造具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选民名册)似乎无必要全部保存。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部分档案所占的比例较大。单就卷数而言,即将近占去总数的五分之一;若以其排列长度推算,因其多为厚卷,估计所占的比例将更大。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全宗内文件的构成——广汉酒精厂
通过表3和表4,反映出这么一个基本事实,即民国时期对文件的选留以至最终形成档案是有所侧重的,并非某些人云亦云一概贬之为“有文必档”。从广汉酒精厂这个全宗来看,作为一个工厂,反映其生产、销售的文件无论从件数还是页数上看均是最多的,分别占56.77%和 35.91%;其次是反映人事、劳工方面的,分别占 24.86%和34.36%;第三是反映基建、设备方面的,分别占7.78%和15.41%;最后是机构及其他。从总体上看,这些文件的选留应当是合理的。
(四)档案中文件来源的比例
从表5中可知:民国档案中自身形成的文件依然是主要的,所占的比例最重,达
58.30%;其次是来自上级机关的文件,约占22.12%;而来自下级机关的文件居末席,只占18.58%。
(五)档案存毁率:
表6和表7反映出,所调查的两个不同全宗的部分民国档案,经初步鉴定,不需要保存的所占比例不大,分别只有10.25%和11.57%。
另据有人对某馆馆藏的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县警察局及部分区乡等11个全宗(单位)统计,可剔除的约占15%。
三、讨论意见
下列意见是我们对内江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研究而产生的。
(一)对于数量较大而确无保存价值的某一类型的民国档案,可采用“选样保留”,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属于这一类型的民国档案,至少应包括这么两个部分:一是诉讼档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部分档案反映的多为一般性的民事纠纷(如赌博、斗殴、赖债、毁约、侵利、盗窃、吸毒等等)。其利用价值十分有限。二是各县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的选民名册,从利用情况和研究价值这两个方面来看,均无继续保存下去的必要。而这两部分档案数量巨大,前者占整个馆藏民国档案的 44.67%;后者虽然只占馆藏的2.25%,但在该全宗中却占去了五分之一。这两部分档案若处理掉,可减轻将近一半的库存压力。
而这一类型的民国档案是否还有(如学籍档案等)?可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究加以确定。
(二)对于数量较小的民国档案,无论其价值大小,除少量剔出外,原则上不宜作大的变动。
我们认为,对于民国档案的鉴定和取舍,不应囿于现行文书档案的鉴定模式。如先制定一个详尽的《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然后逐件逐页地去鉴定、剔除,此举且不说需耗费大量人力,实际上在为数众多的基层档案、尤其是县级馆是很难把握的。弄不好,就会造成玉石俱焚的恶果。
在对民国档案的调查和分析中,我们曾对两个不同全宗的档案进行了模拟鉴定,实际上应当剔除的不过分别为10.25%和11.57%,所占比例并不很大。若为这些微瑕而去大动干戈,甚至承担某种风险,实在意义不大。
更何况,我们通过分别从案卷级、文件级两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事实上其构成也基本上是合理的。
另一值得讨论的是,在我们调查的民国档案某些全宗中,外来文件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例如,资中专署的档案,自身形成的文件只占58.30%,而来自上级、下级及其他方面的占去了41.70%。对此,我们的认识是这样的: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一个机关要正常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能,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这些联系表现在档案中,便是存有相当数量的外来文件,对于反映该机关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历史面貌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我们后人对民国时期各个机构及其职能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况且,民国档案是历史的产物,档案材料的形成乃至案卷的形成都是历史面貌的反映。若要大量剔出外来文件,必将破坏案卷的历史面貌,破坏案卷原有的内在联系。其另一结果,还势必影响原有的管理与检索体系,从而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甚至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
最后,我们建议:民国档案鉴定研究工作应当加强,而且应当更为广泛和深入,切忌简单化,不能片面地为消肿而消肿,考虑的因素似乎周全一些为好。
第三篇:如何投资及鉴定民国瓷
如何投资及鉴定民国瓷
民国瓷器投资前景看好,但选择投资对象时,仍要避免盲目性,民国瓷仿前朝的东西价值不高,比如青花;反映本时代特点的瓷器艺术水平却很高,比如浅绛彩和定烧瓷。因此,应将兼具艺术和文物价值的精品作为投资重点。
浅绛彩发端于清中期,在民国期间早期达到高峰,其制作者大多是以前清宫的画师,工艺水准与晚清官窑不相上下。加上文化气息浓,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20世纪20年代景德镇瓷器中,出现了以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刘雨岑等八位顶级画师为领军人物的新粉彩工艺,后人称之为“珠山八友”,其作品是对浅绛彩的继承和发扬,在造型、线条、色彩、光线等方面,均吸收了近代绘画的营养,显得别有洞天。
定烧瓷在民国瓷中独具魅力,包括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有关的专用瓷器,一些达官贵人、地主富商、社会名流定制自用和相互馈赠的礼品瓷。这些瓷器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
鉴别民国瓷要从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综合鉴别。
一是器型。民国真品的器型传承有序;赝品器型有些非驴非马,常常是随心臆造。二是胎质。民国真品胎质较粗松,手感适中;赝品胎质细腻,手感较重。三是釉质。“珠山八友”烧制的新粉彩瓷器釉质很精细,其他瓷器的釉质较粗。四是描金工艺。描金工艺是民国瓷的一大特色,主要在器口、壶嘴、双耳、瓷塑罗汉像、底款等实施描金;赝品描金不纯正还很粗糙,大多描金像枯黄的败叶色,与真品描金相差甚远。
第四篇:读《民国总统档案》有感
读《民国总统档案》有感 中国的皇帝制,沿袭了2132年,其间一共出现了408位皇帝。中国过去的历史一直都是以皇帝为本,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于是,自嬴政统一天下自封为第一位皇帝后,中国2132年的历史就只上演两幕戏:一幕是夺取皇位,一幕是捍卫皇位。
然而封建制最终被取代,中华民国建立,在终结帝制之后,短短38年,有八个人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民国总统档案》让我了解了这段历史。
你或许知道中国历史上出现过408位皇帝,却未必了解末代皇帝的之后的八大总统。因为这些总统,时间里被妖魔化得太厉害,以至于除孙中山外,余下的总统就等于“军阀”,“反动”,翻开历史书,或者是语文课本,都会看到这些总统被批判的体无完肤。然而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这样。
《民国总统档案》为杨雪舞所作,2011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共379页,280千字。全书由八个部分构成,分别讲述八位总统的生平以及作者点评。
帝制终结者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三民主
义的倡导者,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中国国民党总理,他
被中国国民党成为国父:作为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开启共和终结帝制“革命的旗帜”,他被中国共产党称
为“革命的先行者”,“中共的老师”。穷其一生,他只
为一件事而努力奋斗,那就是:起共和而终帝制,振兴
我中华。(摘自原文)
孙中山先生的事迹不必多说,各种影视作品中经
常出现,历史书上对孙中山的评价也较为正确。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就是推翻皇帝,然后自己做
皇帝。千百年来没有改变过。然而到孙中山这里却彻底
改变了,他要终结帝制,让民主在中国扎根。
按照书中的说法,它主要有三大功劳:
第一,他建立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
第二,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统治,实现了政治体制的的大变革。是当时的中华民国为亚洲第一个共和
国;
第三,他成功改组了国民党,实行了国共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人物,大都是有功有过,二孙中山却是个例外,纵观他的一生,有什么过,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有大功但没大过的人物。这让后面的七位总统望尘莫及。
孙中山为了推翻清王朝,将大总统之位交给袁世凯,虽是无奈之举,不过孙中山是为大局着想。而且其本人也确实没有很强的权力欲望。他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国家,至于谁来做总统,他并不在乎。不过这也是迫不得已,北洋大臣袁世凯手握重兵,革命军的实力远远不如袁世凯,一直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他与袁世凯会面后也确实认为袁世凯“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黄兴也认为袁世凯为“今日中国第一人物”。只不过这个袁世凯让他们失望了。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而后称帝,孙中山依然领导“二次革命”,旗帜鲜明地反对袁世凯。
孙中山先生为人称道的还有他与宋庆龄的爱情故事。
“二次革命”
失败后孙中山最
坚定的追随者宋
耀如随他一起到
了日本,之后宋庆
龄也去了日本,就
在宋庆龄到日本
不久,她的姐姐宋
霭龄要回上海与
孙祥熙结婚,于是
宋庆龄替代了姐
姐,成为孙中山的秘书。孙中山仅比
宋庆龄的父亲宋
耀如小三岁,受到
了各个方面的压
力。孙中山与宋庆
龄都表现的极其
执着,最后冲破了
重重压力,走到了
一起。对此,我深
受感动:执着的爱
爱情可以冲破一
切!同时也让我明
白要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爱情,有一种执着,有一种不顾一切为之奋斗的精神!
个人评价:(均为本人个人看法)
人格魅力:五星
政治能力:四星
军事才能:三星半
一代枭雄袁世凯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引人
注目,最让人争议,说起来最为尴尬的人。有人因为他编练新军,倡导变法,提议废除科举制度,逼迫清帝退位等大
胆地称赞他为“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
人”,“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
人因为他戊戌告密,镇压革命,复辟帝
制,出卖国权而斥责他为背信弃义的小
人,卖国贼等。然而纵管他的一生,他
还是功大于过的。
袁世凯背负一生骂名,主要就是
因为他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袁世凯年少时跟许多热血青年
一样,怀有远大的志向,再加上机缘巧
合,与出众的政治才能,最终成为影响
全中国的大人物。
他的生平我不想详细描述,只是说一些比较感慨的地方。他年轻时参与了平定壬午兵变,并立了大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对宗藩国实施保护,此后国力衰弱,有心无力了。
他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他的政治能力更是登峰造极。他出卖过自己的恩师李鸿章,出卖维新派,逼清退位。
顺便说一下李鸿章,李鸿章由于甲午战败,成了替罪羊签订了《马关条约》。这在历史书中都有提到过,记忆力好的同学应该还能记得赔了多少两白银,开放多少个地方为通商口岸等等。于是历史就将李鸿章定为卖国贼。可是我觉得事实并不是这样。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当时甲午战败,李鸿章的北洋基本上都打没了,还有什么资格跟人家谈条件。如果不签的话,好,接着打,看看你清王朝还拿什么打,到那时可能就不是白银和土地的问题了。这种问题不是他能解决的,拒不签字,李宗仁做过这事,后面会提到,结果百万大军过长江,把国民党赶到台湾去了,当然这是后话。李鸿章的历史我不是特别清楚,有空的话也会读一下他的传记。不过就我所知,他不应该背负骂名,还有慈禧。他们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们也是一心想把这个国家治理好,只不过当时的清政府已是无药可医了。
小学时看过一个电视剧,忘记名字了,那部电视剧就把李鸿章,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描写成正面人物,尤其是袁世凯,甚至有男一号的气派。不过当时这部电视剧很多人谩骂,因为把那些人演的太正派了。我也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只是对历史较感兴趣,读的书,了解的资料也有限,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应该以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功过自由史学家来评说,但是不要因历史书和影视作品对某些人怀有偏见。
扯得有点远,还是说袁世凯。袁世凯的很多举动都被人们认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这一点,袁世凯心里也很明白,他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也有自己的良知,只是,时代要求他这样做。那个波澜起伏的晚晴政局,不找棵坚实的大树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更别提仕途的发展。成功的政客几个不是靠弄阴谋玩手段上位的。汉高祖刘邦,大家都知道,就是个无赖吗!唐太宗李世民,我就不提他弄死他哥的事了。所以,对于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在某些程度上,还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袁世凯练兵很厉害,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每月他都亲自给官兵发饷银,这在那个电视剧中也看到了,这一方面让官兵知道饷银是他袁世凯给的,另一方面也杜绝了层层克扣的恶习。
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说到义和团我又想扯远点。历史书对起义大多是持支持态度的,学到义和团这段好像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云云。可四处破坏教堂,攻击教民,滥杀无辜,拆毁电杆,破坏铁路,这也是他们干的啊!前些日子
挺大物老师说过有些起义时很邪恶的,我懂了,据说唐代的黄巢还有吃人的事,不提了。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袁世凯同许多地方督抚一样,得到清政府的命令:率军拱卫京师“勤王”!袁世凯,用现在的话来说,很纠结!久经沙场的袁世凯很清楚,与十一国宣战,必败无疑。作为一个地方巡抚,又手握重兵,不“勤王” 慈禧饶不了他,出兵的话,只会毁了这只既是国家又是自己的精锐之师。最后他采取了两面讨好的奸猾之计。最后的结果就是慈禧和列强都很看好他。不得不佩服他的政治能力。当然,想骂他也是应该的。毕竟这种行为很不江湖,可是,那些政客们又有哪个江湖呢!梁启超的说法很有道理,袁世凯“善变”,出了是他心中没有一个让他相信的主子,另一个是他心中没有一种坚定地人生信仰。在当时的环境影响下,袁世凯除了权力,似乎在没有相信过其他。也正是个原因,使功大于过的袁世凯背负了一生的骂名。
对于这件事的评价是:袁世凯在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前后一系列诡诈的行动,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袁世凯如果真不顾一切地按照慈禧的宣召书行事,也不可能是中国反败为胜,而只会扩大战争。最后结果,好一点是《辛丑条约》赔款数额大大增加;差一点是慈禧与光绪落入联军之手,成为他们的傀儡政府。
对于作者的评价,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袁世凯一生最大的两件事就
是当总统和做皇帝了。历史书上说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确实
是这样。当时袁世凯拥兵自重,革
命军根本无招架之力。于是双方和
谈,孙中山承诺只要袁世凯逼清帝
退位,大总统之位“虚位以待”。袁
世凯最后当上了大总统,如果就这
样结束了他也会得到应有的历史评
价,可是他这个时候脑残地想做皇
帝!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结果众叛亲离,连自己的亲信段祺瑞,徐世昌,冯国璋也反对他。当了80天皇帝,退位了。退位不到两个月,忧愤成疾,死翘翘了.╮(╯▽╰)╭
到此我还想多说一些,有人说袁世凯有很大的野心,包括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我倒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人的欲望是随着他的地位与权力的上升而慢慢壮大的。袁最初确实是想保家卫国,胸怀天下,只不过他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导致他的野心膨胀。最后不得善终。就如同一个高三学生本来只想考个普通本科,结果成绩越来越好,模拟考试到六百八九十分,他当然会想:我要考清华!曹操也是这样,最初也是个热血青年,看过曹操传的都知道曹操年少有为,一心报效国家,讨伐董卓时,大多诸侯按兵不动,挚友两支部队冲到最前,一个是孙坚,一个是曹操。后来迎献帝到许,把献帝都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只是最后权倾朝野,又平定了北方,自己实在是太牛了,窜汉了。他还好一点,至少活着时没有称帝。
袁世凯是个有争议的人,不管怎么争,对中国人民而言他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迈进的人。
从袁世凯的个人能力来说,他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为近代中国难得的务实干练之臣。
他的功劳主要有:一,废科举;二,建新军;三,办实业;四,高举立宪大旗。(摘自原文)
个人评价:
人格魅力:二星
政治能力:五星
军事才能:四星
(未完待续)
第五篇:国土档案信息化相关问题思考
国土档案信息化相关问题思考
摘 要:在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产生变革,电子信息化办公模式已经逐渐被手工管理操作模式给代替。国土档案管理在该趋势下也不能例外,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以及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不断的进行建设,已经打算将其进行全面的展开,而且随着国土档案信息资源库构建的日趋完善,最终必定会发展为集成式的国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在国土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本文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推动国土档案信息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土档案 信息化 问题思考国土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21世纪以来,房地产市场经济的火热发展直接增加了国土业务办理卷宗的频次,同时又在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大型专题项目的落实,从而使得国土档案量急剧增加。因此为了强化管理,各地都已经针对国土档案信息工作作出一定的应对。国土档案信息化进程的起始主要就是构建案卷级的电子条目,也就是常用的Excel表格,从此可以说是手工登记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为档案查询节省大量时间;直到2000年,在电子设备与数字化加工软件的基础上,国土部门开始运用照片式或者是数字化的加工扫描为主的全文档案资源库建设,纸质档案的调阅也就相应减少许多;最近几年,国土档案信息化在全国迅速展开之后,主要的省会城市都在不断的将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推进,该阶段的国土信息化建设就表现的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尤其是传统的C/S架构的档案管理系统逐渐向B/S架构进行转化;同时为了运用无纸化办公提升办公效率,政府也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上对档案管理系统集成式开发也开始逐渐步入正轨。国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保障
国土部门在落实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该与本部门的档案管理的特点进行结合,要充分考虑档案信息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落实。笔者依据所参与的档案数字化项目的经验,以及结合当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对国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进行分析,为其提供参考资料。
2.1 强化国土档案标准规范化建设
国土档案信息化要想能够合理、有序的落实就需要以标准规范化建设作为前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两类标准,第一类就是业务档案分类标准,在1991年国土管理局针对县级土地制定《县级土地管理档案分类方案(试行)》,可以说这个方案是国土业务分类的重要标准基础,然而由于该方案的颁布时间较长,其所包含的业务也是极其有限,基本上都是以用地与地籍类等为主,因此各地在针对自身的档案进行分类鉴定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基本上可以增加创设某些分类。同时也要注意分类的标准,因为国土档案分类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档案库房保管单元进行合理的划分,方便档案上架与盘点,倘若划分的太细反而会使得档案分类繁冗复杂,对档案库房的整体规划不是十分有利。在进行分类标准时可以运用物理分类或者是逻辑分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直接满足国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此外就是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标准,其中又涵盖采集著录项标准与扫描加工标准。采集著录项是一本档案重要信息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落实档案迅速、准确查找的基础,因此必须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特征与实体档案的主要内容进行严格筛选,从而确定关键字段,而通常所说的大而统的著录标准都是不满足国土档案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扫描加工标准涵盖扫描的分辨率,在原则上基本上是以打印清晰为主,但并不是分辨率越高越有用。
2.2 加大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集成式开发力度
当下市场上已经出现较多的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但是多数都是针对企业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不同于企业档案管理,一定不能主张拿来主义。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针对纯档案管理进行设计的,更加适用于批量化的档案数字化与单一类型的档案管理。因此这些系统缺乏灵活定制,在开放性与包容性都十分的欠缺。所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应该与电子政务办公的电子化档案集中管理平台进行结合,不仅只是为了解决一般的档案管理问题,同时也能够对国土档案的搜集、整理与加工等各个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能够尽可能的体现出与国土部门当下系统在系统架构、功能以及数据结构上的无缝集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统一认证:当国土档案管理系统与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接洽后,档案管理系统就能够运用电子政府系统实现单点登录,也就是直接通过统一访问控制,用户只需要持有有效的认证证书就能够访问相应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或者级别赋予其不同的权限。
(2)模块集成:结合双向集成的需要将定制开发进行落实,同时将电子政务系统中某些功能模块直接嵌入到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当中,根据电子政务流程式的管理将归档待办案卷等直接归入到档案管理系统查询与管理,此外就是档案管理系统的扫描收集功能也能够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进行体现,直接使得系统切换与数据对接查看变得更加便捷。
2.3 科学有效的落实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
从国土档案需要加工内容以及传统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档案数字化加工主要涵盖收集、整理、著录、扫描、图像处理、数据嫁接、装订归档等等整个环节,笔者建议运用流程式的工程方法将其实现。数字化加工流的定制不仅需要结合工作量,同时也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某些环节能够进行适当调整,但是某些环节应该进行严格区分,诸如档案质检。而且对于积压遗留档案的批量处理,应该交由更加专业化的数字加工模式。国土档案信息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1 数据的自动嫁接
尽管国土档案信息化后为查询统计提供了便利,但是同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来说,档案人员的工作量也会有所增加。必须要在人力资源可控的范围内使得档案信息化工作能够步入常态,就必须要在数据自动嫁接上想办法。数据嫁接的方式最好的是运用中间库,也就是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直接向中间库进行推送,然后档案系统再从中间库中进行数据抓取,该设计主要就是能够在档案管理系统产生故障时能够更快的查询其中的原因,为数据安全性也提供一定的保障。数据嫁接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办理结算卷宗的自动归档,档案系统其能够直接从电子政务系统中获得归档任务,从而自动构建出档案管理的内部线化流程;其次就是电子政务系统内重要审批事项的信息打包进入档案卷级著录项,从而能够降低人工录入量并且提升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就是通过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扫描目录与档案系统卷内目录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将无纸化办公形成的扫描资料向档案系统全文库进行对接,有效的避免了重复扫描。
3.2 档案的历史回溯
在国土档案管理中档案的历史回溯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其中就是要落实相关联档案的自由查阅,首先就要改变将宗地号作为档案朱关键字甚至是唯一串联字段的局限性,梳理与分析档案查产生的业务流程,找到档案之间真正的承载关系,运用构建主关键字加次关键字的形式构建出多源关联信息,从而落实档案生命周期式的管理。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须要经历的,但是在国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不断的针对技术进行调整,同时重视其中各个环节的关键问题,最终才能够构建出高效的国土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瑛.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档案服务工作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1):213.[2]李怡璇,王华丽.国内外国土信息化建设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15(31):199-200.[3]海桂萍.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6(33):242.[4]王恒,曾婷,张伟.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构想[J].兰台世界,2017(0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