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档案工作人员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万州区档案局现有在职人员20人,去年新招考录用试用人员1人,共计21人。2005年4月,伴随重庆市万州区行政体制调整,龙宝、天城、五桥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归并到区级后,区编委下达给我局的控制编制数从29人逐步减少到20人为止。8年来,通过到龄退休,提拔任职,部门交流,因公死亡,截止到去年5月,已减至20人。在职在岗的档案人,传承并发扬“兰台精神”,坚持以“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为己任,爱岗敬业,奋力拼搏,耐寂寞,守清贫,默默无闻地开展“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这一光荣且平凡并传承着中华文明与历史守候的服务工作。现对在职人员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档案队伍的基本现状
(一)总体情况:现有编制20名,实有21人,其中女性7人,占总数的33%,中共党员20人,占95%.(二)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仅1人,占4.8%;31-35岁2人,占9.5%;36-40岁1人,占4.8%;41-45岁4人,占19%;46-50岁7人,占33.3%;51-54岁2人,占9.5%;55岁以上4人,占19%,其中1名女性将在今年10月退休。
(三)从学历结构看:从最高学历看,研究生学历2人,占9.5%;大学本科学历10人,占47.6%;专科学历9人, 占42.8%。从全日制教育学历学位看,研究生学历的没有,大学本科学历4人,占19%,专科学历2人,占9.5%,中专学历6人,占28.6%,高中及以下学历9人,占42.9%。
(四)从所学专业看:学档案和历史专业的仅有3人,且年龄偏大。
(五)从职务结构看:正县处级职务1人, 占4.8%。副县处级职务5人,占23.8%,其中非领导职务2人,占9.5%。正乡科级职务14人,66.7%。其中非领导职务9人,占42.9%,无职务1人,占4.8%。
(六)从政治面貌结构看:中共党员20人,占95.2%;无党派人士1人,占4.8%。
二、现状分析
(一)结构比例的失衡性日益突出。受历史原因和相关规定的影响,我局人员结构比例呈现出“三少一多”现象。一是青年人偏少。《公务员法》实施后,严格遵守人员“进口”规定,现有队伍中青年人偏少。40岁以下的仅有4人,占19%。二是学档案专业的人员少。受大专院校档案专业偏少的影响,毕业生根本不可能到区县一级档案局馆工作,学档案专业的专科生1人,还是在职脱产2年到四川大学档案系学习毕业的,中专生1人,学历史专业的大学生1人。三是高学历人员偏少。仅有2人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研究生学历。不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四是中老年人员偏多。人员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老兵少帅”,中老年人员“扎堆”的现象,面临“扎堆”退休问题,给人员队伍的新老更替造成一定的压力,面临断层的问题。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有人员退休,2018年,将有4人退休,如不及时补充人员,日常工作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素质能力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现有人员主要是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以后,由原来的干部和以工代干通过考试过渡而来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部分人员的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对市场经济不够适应。部分人员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习惯于等上级指示,要上级支持,按经验办事。少数人员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抓档案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二是对改革开放不够适应。少数人员思维上不能与时俱进,工作上不能开拓创新地主动工作,对改革开放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不适应,对工作中新出现的一些矛盾、一些复杂问题感到束手无策。三是对工作方式转变不够适应。目前,没有完成靠行政推动到管理服务的转变,工作缺乏耐心,不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群众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思想作风的消极倾向客观存在。在人员队伍中,由于政治、经济激励机制滞后等原因,思想作风上仍然存在一些消极现象。一是熬班混工龄现象。少数人员缺乏进取心和工作热情,上下班虽能按时到岗,但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靠打发时间混日子。个别人员疏于业务,安于现状,对本职工作能推则推、能拖则拖,只想熬到下班,熬出工龄涨工资。二是混班等退休现象。少数中老年人员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认为自己离退休时间越来越近,工作干好干坏无所谓,因而对自己要求不高,组织纪律松弛,不按时上下班。三是坐班等晋升现象。少数人员虽然遵纪守法,但工作缺乏创新,年年重复老一套,自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坐等得分晋升副调研员。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来源渠道过窄。人员来源渠道过窄是队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入口”主要有考试录用、公开选拔、部分职位聘任等三种形式。其中考试录用和公开选拔由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作为区级部门需要新增参公人员一般只能上报区编委会同意后再上报市级编委会审批,由市级进行全市统一考录和选拔。而市级考录和选拔名额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近三年来,我们连年写请示,在去年才批准公开招考录用1名参公人员。
加之近年每年都有人员面临退休,在来源渠道过窄的情况下,我局工作人员将面临数量萎缩的局面。而聘任制是针对专业技术性较强职位和辅助性职位的参公人员录用方式,目前在区级部门这些职位很少,加之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二)档案干部培训困难。过去老中青三代人承上启下,即使不培训也能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熟悉业务,适应工作需要。而人才断层与专业人才偏少,使得档案干部新老自然交替的机制荡然无存,管理经验传递的链条中断。过去按部委、按行业定期举办的档案业务培训班几近消失。档案业务培训社会化、效益化,由追求培训效果的急功近利演变到培训收费的急功近利,最后变成了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短平快”的炒鱿鱼式的培训。培训办班方为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盈利性培训,往往将培训班举办在旅游风景点,以档案培训为幌子,行公费旅游之实。变了味道的档案业务培训班使得缺乏管理经验和基本业务技能的新上岗人员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无人顾及。
(三)交流过少。据资料显示,从1980年档案局成立至今,调出档案局的人员仅有9人,其中提拔任职的4人,一般交流的5人。有的人员甚至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档案局工作,极易产生惰性,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退出机制不畅。正常的退出机制是促进队伍新陈代谢、保持队伍合理结构的主要渠道。目前人员出口主要是退休一种形式,致使目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能进不能出”的困境,新陈代谢难以顺利进行。
(五)非领导职务晋升难。随着推公入轨,规定了中层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设置、规格和职数的比例限制,已经年过半百的人员却还在科级级别上苦苦挣扎,直到退休还没有解决副处级待遇,特别是女性更为突出。这让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员看不到希望,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六)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存在问题。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改革后,建立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但福利待遇方面很多政策规定自出台以后多年未作调整,水平偏低,改革滞后,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显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实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对策思考
职工队伍的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档案事业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执政能力建设,为把职工队伍建设成一支党性强、素质高、作风硬、结构合理、高效、廉洁的队伍,按照中共十八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完善进人、选人、用人的各项措施,从实际出发,当前应当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本,扎实转变工作作风。以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为主题,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行和完善“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多项服务方式,不断提高职工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对职工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对职工执法和服务行为的监督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档案队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执政水平。只有全面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和拒腐防变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公共服务能力,才能改变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的现状,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加强职工知识能力培训与工作能力实践。一方面,要以优化培训内容为着眼点,结合职工岗位差别,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在培训方式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多搞短期强化培训,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将业余自学、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个案分析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以及经验交流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阔职工的视野,强化职工的工作能力实践,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选派一批年轻职工到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岗位挂职锻炼,增长才干。同时应该积极探索中层干部、重要岗位职工轮岗交流制度,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从而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职工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和完善职工考核办法。应该本着“于人激励,于法严格,于事简便”的原则,对职工的“德、能、勤、绩”实行分类评价,其中,对“德、能、勤”三方面实行定性评价,对“绩”的评价实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可以采取年终自评-部门互评-单位合议,最后打综合分的形式进行,且该项权重所占比例控制在40%以内;对定性评价的“绩”的权重比例应在60%以上,要按照树立正确的业绩观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细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个人工作业绩的民主考核与部门甚至单位的业绩结合起来,把本部门本单位的评价与工作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量化个人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从而建立起绩效考核与工作质量、与服务对象评议相结合的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最终,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考核总成绩作为年终考核等次的评定依据,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等级”的现象,确保年终考核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四)建立和完善队伍更新机制。一是要增加非领导职位设置,补充新鲜血液,可配备一定名额的非领导职务,积极争取组织和编制部门的支持,增加和放宽副调研员的职数和条件。二是要完善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要把职工年终考核结果与职工奖励、惩戒、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环节挂钩,对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的职工实行告诫谈话制度;对连续2年考核不称职的职工实行降职或免职;严格执行职工辞职、辞退的有关规定。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任用和选拔制度,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要呼吁推行年阶退职制。可效仿军队中实行的队伍更新制度,按照不同职级划分不同的退职年限,一个人如果到了本职级的退职年限而未晋升到上一级,便必须离职或调整岗位。职级越低,退职年限越低,这样就保证了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始终处于优化状态,也在控制了职工队伍规模的同时,畅通了低级别或年轻职工的晋升渠道,实现了职工的能进能出。
(五)建立与完善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要呼吁国家尽快建立与职工工资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福利待遇政策,普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使每一个职工都能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加大职务犯罪的惩罚力度,达到“高薪养廉”的效果。二是要加大年终考核的使用力度。创新奖励办法,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通过兑现奖金、送健康、送文化(带薪培训)、组织疗养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同时将年终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考核优秀的可优先推荐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或劳动模范,得到上述称号的可在一年内上浮一级工资,考核称职的按规定晋升工资,基本称职的不晋升,不称职的在一年内下浮一级工资,连续两年不称职的所下浮一级工资固定。
第二篇: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室内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低劣的空气质量会使人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严重时还会使人产生头痛、恶心、疲劳、皮肤红肿等症状,统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人们急切盼望改善日益恶劣的居室、办公环境,提高生存质量。
一、室内空气污染情况分析
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污染严重的是室外。而事实上,办公室、居室、饭店、影剧院、歌舞厅等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远比室外要大得多。人的一生约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从现实情况看,室内空气质量远劣于室外大气环境。
环保工作者提醒人们: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常常比室外空气污染严重2~3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达100多倍。在室内可检测出约300多种污染物,68%的人体疾病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
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主要以下5个方面:一是人体呼吸、烟气;二是装修材料、日常用品;三是微生物、病毒、细菌;四是厨房油烟;五是空调综合症。这些污染物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内部,长期积累,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1.人体呼吸、烟气
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约500多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种,人体呼吸散发出的病原菌及多种气味,其中混有多种有毒成分,决不可忽视。人体通过皮肤汗腺排出的体内废物多达171种,例如尿素、氨等。此外,人体皮肤脱落的细胞,大约占空气尘埃的90%。若浓度过高,将形成室内生物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甚至诱发多种疾病。
吸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烟雾成分复杂,有固相和气相之分。经国际癌症研究所专家小组鉴定,并通过动物致癌实验证明,烟草烟气中的“致癌物”多达40多种。吸烟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2.装修材料、日常用品
室内装修使用各种涂料、油漆、墙布、胶粘剂、人造板材、大理石地板以及新购买的家具等,都会散发出酚、甲醛、石棉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它们可导致人们头疼、失眠、皮炎和过敏等反应,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质。
3.微生物、病毒、细菌
微生物及微尘多存在于温暖潮湿及不干净的环境中,随灰尘颗粒一起在空气中飘散,成为过敏源及疾病传播的途径。特别是尘螨,是人体支气管哮喘病的一种过敏源。尘螨喜欢栖息在房间的灰尘中,春秋两季是尘螨生长、繁殖最旺盛时期。
4.厨房油烟
过去,厨房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很少被人们重视。据研究表明,城市女性中肺癌患者增多,经医院诊断大部分患者为腺癌,它是一种与吸烟极少有联系的肺癌病例。进一步的调研发现,致癌途径与厨房油烟导致突变性和高温食用油氧化分解的致变物有关。厨房内的另一主要污染源为燃料的燃烧。在通风差的情况下,燃具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浓度远远超过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极限值,这样的浓度必然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5.空调综合症
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往往会感到烦闷、乏力、嗜睡、肌肉痛,感冒的发生机率也较高,工作效率和健康明显下降,这些症状统称为“空调综合症”。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在密闭的空间内停留过久,CO2、CO、可吸入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致病微生物等的逐渐聚集而使污染加重。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引起人们出现很多疾病,继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二、改善室内空气污染的对策
室内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居住、办公条件,增进身心健康,必须对室内空气污染进行整治。
1.使用最新空气净化技术
对于室内颗粒状污染物,净化方法主要有静电除尘、扩散除尘、筛分除尘等。净化装置主要有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荷电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首选过滤式除尘器;从高效洁净的角度考虑首选荷电式除尘器。
对于室内细菌、病毒的污染,净化方法是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技术。配套装置是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装置。
对于室内异味、臭气的清除,净化方法是选用0.2~5.6微米的玻璃纤维丝编织成的多功能高效微粒滤芯,这种滤芯滤除颗粒物的效率相当高。
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如苯系物、卤代烷烃、醛、酸、酮等的降解,采用光催化降解法非常有效。例如利用太阳光、卤钨灯、汞灯等作为紫外光源,使用锐态矿型纳米TiO2作为催化剂。
2.合理布局及分配室内外的污染源
为了减少室外大气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城区内各污染源进行合理布局是很有必要的。居民生活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应安置在远离污染源的地区,同时应将污染源安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口方向,避免居民住宅与工厂混杂的问题。卫生和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居民生活区和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跟踪检测和评价,以提供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
对于甲醛、室内放射性氡物质等,应加强通风换气次数,尤其是对甲醛的污染治理,其方法有三种:一是使用活性炭或某些绿色植物;二是通风透气;三是使用化学药剂。室内放射性氡的浓度,在通风时其浓度会下降;而一旦不通风,浓度又继续回升,它不会因通风次数频繁而降低氡子体的浓度,惟一的方法是去除放射源。
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家居,而是所有的室内场所都存在,如宾馆、酒店的房间、餐厅、娱乐场所和商场、影剧院、展览馆等,还有政府部门的办公室、会客室、学校以及其他办公场所。除重视科研与监测、加强队伍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立法与宣传外,同时还要加大经费的投入,采用高新技术,研制新的高效率室内污染净化装置,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这是十分近切而必要的。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生存空间的质量越来越关注,对室内环境污染治理也日益重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室内环境污染治理的状况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第三篇: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适应新形势要求,及时研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本人在基层工作多年,对村级经济如何发展进行了走访、座谈。在此基础上,认真剖析了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并就如何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了一些思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在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村级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一直以来是农村基层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选拔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型”村干部,对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村级收入出现严重滑坡。自取消农业税和土地承包金以来,村集体经营收入越来越少,收入的渠道越来越狭窄,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企业年底赞助款和重大项目的补助,纯农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更窄。(二)资不抵债村数逐年攀升。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结累已经化为“乌有”,有些村已经债台高筑,有些村虽然帐面上还有村级集体资产,但实际上也已经是资不抵债,成了“空壳村”。据初步统计,全镇41个村中资不抵债的村已达到6个,个别村集体负债高达100万元以上。(三)入不敷出村数逐年增加。从全镇来看,收不抵支村占到行政村总数的35%左右。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减少,而支出逐年递增,近年来,村级必需的管理费用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招待费问题增长较快。上述情况已经对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些地方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致使村干部经济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据初步分析,全镇有10个村欠村干部 1的报酬,有的已多年没有拿到报酬,由于报酬没有落实,对工作缺乏了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也有的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认为村级集体经济这样滑坡下去,工作会越来越难,因而失去了信心和决心,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也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一些村主观上也想改变村容村貌,但由于缺乏财力,无能为力。有些村没有村级经济,也就失去了为农服务的功能,农田水利建设也就无法开展,致使农业产业发展缓慢,实现“双增”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分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宏观上:国家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实行农业税减免、取消农业土地承包金,对农业发展是一种促动,同时也给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正常运作带来了难题。作为一个纯农业的村取消土地承包金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没有了来源。
客观上:一方面,部分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用地指标的控制,引进资金办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受到限制。现有的土地资源因交通、灌溉等条件,很难吸引农业经营人才投资特色农业,使双增目标难以实现。
主观上:有些村干部观念陈旧,能力弱,缺乏创新,习惯于用老眼光来看待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的对政策规定应该收取的费用,因“怕麻烦、得罪人”,不愿收、不敢收,致使农户拖欠款没有及时的收取,不少村还长期为村民垫付了本应由村民负担的合作医疗费、水电费等,使村级集体经济长期背负沉重包袱。
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党组织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村级集体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结合本镇实际,在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形势,把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要围绕村经济组织的功能做文章。一要改变公益事业由村级集体经济包揽的状况。动员村民和社会资金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筹劳,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二要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坚持输血与造血相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立足依靠村级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同时,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也必须给予外部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促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坚持增收与节支相结合。既要积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源,又要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依法办事、照章办事,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收、管、用办法,健全监督机制,以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坚持强村与富民相协调。强村与富民是村级经济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如果离开了富民,强村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没有村级集体经济,也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必须以发展经济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强村与富民两者相偏离的倾向,既不能靠侵犯群众的利益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也不能随意取消国家规定的应收费用,损害村级集体经济。
(二)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村级集体经济稳固财源
1、多渠道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1)盘活各种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的优化重组,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投资建造厂房、仓储房、专业市场等,以出租的方式获得稳定收入。(3)对征用村集体土地,必须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征用补偿费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作为村集体经济的积累,不得擅自分到户。(4)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配套的合作服务,为村民提供环境、道路交通、统防统治等方面的服务,按照微利、有偿的原则,合理收取
服务费。
2、积极推进村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政府取消农业各项收费的情况下,特别是上级政府应该在财政上向村级经济组织倾斜,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村干部的工资报酬,解决村主要领导的后顾之忧,也解决村集体经济不足的问题,维护好农村基层组织的利益。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要扶持具有“造血功能”的开发性项目。通过资金的投入,扶持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有助于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相关加工业。从中取得稳定收益。
(三)严格管理,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1、建立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提高村级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年初要制订村级可用收入和支出的预算计划,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年终进行决算通报。加强内部支出 管理,严格开支审批制度及其他财务管理制度。
2、对村内兴办重大公益事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等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和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事前要明确项目和筹资方式,事中要落实责任和加强监督,事后要公开帐目,取信于民。
3、健全村务公开和定期审计制度。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村里的重大事项必须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向村民公开,并且要畅通反馈渠道,进一步提高透明。同时,要普遍实行审计、届前审计和离任审计,切实加强监督力度。
(四)建好班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保证
建设一个好班子、特别是有一个好支书,处于首要和关键地位。因此,稳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把班子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采取多渠道、多途径,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继续化大力气选拔清正廉洁、公道能干、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和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级班子。同时要切实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干部报酬,消除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要切实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制度,保护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2011年12月19日
第四篇: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世界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潮流。平遥古城自 1997 年 12 月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由此获得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际名片”,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正是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使平遥古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带来了县域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平遥古城保护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平遥实际的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路子,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
平遥古城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平遥古城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和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保护与管理远远超过了遗产本身,情况复杂,点多面广,头绪繁多,欠账较大。尽管平遥全县上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遗产保护仍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压力。
一是基础设施改造的巨大压力。主要是中小街巷的硬化改造,古城内大街小巷达 200 多条,完成改造的仅 80 余条,受资金制约,尚有 110 余条未进行改造,上下供排水系统、绿化、亮化设施不配套,对古城环境的改善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较大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四周多为居民建筑所包围,而且多数在古城保护控制范围之内,特别是南城墙外居民和单位达到 1200 余户,建筑面积近110 万平方米,拆迁改造所需资金达亿元以上,加上内马道的贯通和环城路、护城河的整治等古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尤为复杂艰巨。
二是人口分流搬迁的巨大压力。古城 2.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目前居住人口近4 万余人,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还要大,远远超出了古城的承载力,对古城保护形成种种制约。尽管近年来我们对城内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进行了搬迁,但古城内尚有棉织厂、柴油机厂、二针、平遥监狱等单位由于资金困难和方方面面的原因一直迈不出实质性步伐,与古城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同时也给古城管理与环境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古城消防安全的巨大压力。古城内多数中小街巷电杆林立,供水管网不配套,居民用电线、路老化,城内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隐患比较突出。城内尚无一处专职消防站,街道布设消火栓仅 27 处,远远不能满足消防需求,加上城外消防队离城较远,消防装备比较落后,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按规定时间到达,造成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古城内民居和文物古迹多为数百年以上建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和自然倒塌的危险。城外多数市县级文保单位防火、防盗设施不配套,文物安全保护存在较大隐患,平遥南城墙突然坍塌事件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力口强古城消防安全建设已成为古城保护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平遥古城长远保护的对策思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更是平遥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对人类、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严格遵循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责无旁贷地把遗产保护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1、要理顺体制,建立一种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组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文物、城建、房管、交警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世界遗产的发掘、监测、协调、科研、教育、宣传与传承等工作。建立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管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古城保护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解决。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遗产保护顾问团,定期对遗产保护进行论证、研讨和监督咨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古城消防安全建设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根据古城保护形势的变化,积极争取省人大重新修改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对古城保护的管理体制、实施主体、部门职责及处罚措施等进行具体明确,确保世界遗产保护的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要加大投入,全方位加快古城保护进程。按照取之于世界遗产、用之于世界遗产的原则,设立古城保护专项基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国际援助、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筹集保护资金,加快推进古城全面保护。用 1 — 2 年时间全面完成古城内中小街巷硬化改造,三电线路全部地埋,上下水管网全部配套;对古城内民居建筑、文物古迹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分类挂牌,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根据政府投入与居民出资相结合的办法,制定维修计划,区别轻重缓急,分、分步骤地付诸实施;加大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完成内马道和护城河、环城路的整治,用 3 — 5 年时间逐步,对古城周围绝对保护区内建筑进行拆迁改造,并辟为绿地广场;加快城内企业搬迁和人口分流步伐、,加速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力争两年内完成城内单位企业搬迁,使古城人口降低到两万人之内;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开发利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3、要综合施措,有效解决古城消防安全问题。认真汲取城墙坍塌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切实把古城消防安全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倾斜政府投入,组建成立古城消防中队,配备消防设施与专职队伍,全面负责古城消防工作;用两年时间对古城内中小街巷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栓;按照政府统一组织,居民个人出资的办法,结合城市供电管网改造,对居民个人用电线路进行更新规范;对古城内外文物古迹按规定要求全部配备各种防火设施,配设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建立文物保护预警系统,提高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全方位构筑古城保护的安全屏障,确保平遥古城的绝对安全。
4、要注重发掘,竭力传承与弘扬古城文化。加强古城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是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托现。有文化研究机构,更深层次地对古城文化进行专门研究整理,创作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制作出版不同类型的文化书籍与宣传光盘,建设古城文化艺术活动基地,打造文化产业布展内容,统一规范导游队伍讲解词,用最直接的言语沟通把古城文化内涵传播给中外游客,聘请国内外文化名人策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加快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剪纸、布鞋等地方特产的深度开发步伐,形成集加工、制作:、销售、展览二条龙服务体系;以古城为题材,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龙头,组织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摄影家、新闻记者、艺术家、文学家创建第二工作室,借他山之石全方位彰显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
5、要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积极组织各类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依托各居民社区、行业协会,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群众和商业网点散发,各种宣传材料,以“保护古城、人人有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主题,开展“古城保护宣传月、宣传周”活动,掀起遗产保护宣传高潮。在各类新闻媒体常年开设遗产保护专题栏目,把遗产保护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集体参观减免门票款、提供免费讲解、深入学校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遗产保护的理念和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市民综合素质和遗产保护意识、文明市民意识。
6、要强化管理,创设遗产保护的良好环境。加快遗产保护专业队伍建设,实行持证上岗和资质认证制度,三年内使专业技术人员占到职工队伍总数的一半以上;要从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沿街摊点等方面加大古城秩序管理力度,规范广大市民行为,实行经营项目准入制度,有计划地对古城内经营项目进行重新调整与定位,严防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倾向,致力创造古城文明、健康、和谐、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平遥古城这一人类瑰宝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第五篇: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一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一、现状分析 我共有教师32人。状况如下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大专学历 19 人占83 %中师学历11 人占37%。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中级职称 13 人占 43 %初级职称 17 人占57%。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2人占3 %30岁—40岁16 人占 54%40岁以上13 人占 43 %。第四、从教龄结构上看教龄20年以上 10 人占33%10—20年有19 人占64%10年以下1人占3 %。优势、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看我校一线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学历全部达标、教学功底扎实。一线教师具有中师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第二、队伍年轻化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工作热情高个性鲜明有一定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第三代沟小与学生容易交流。他们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抓学校管理工作和做学生思想工作优势明显。这种优势决定了青年教师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力军。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能力问题——青年教师多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严重匮乏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二是结构问题——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学科尚无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劣势二影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二是中级职称都是相对数量少。优质教师的缺乏正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校长自身素质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迫在眉睫。三是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在逐步实行教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的滞后、死板及各
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诸如“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四是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由于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缺乏严密、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当前高职、骨干敦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思考 一确定研修目标五年内要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还要培养出1特级教师。二制定实施规划构思校本研修的新模式——行动教育。确立改革的思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使教师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同时校长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同时包含行为跃进的全过程反思。三拓宽研修方式 立足校本研修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以未来为取向以理念更新为突破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教育”为模式带着问题研讨围绕问题讨论立足于解决现存的问题。具体采取的研修方式为专家指导、校长引领、骨干辅导、资源传导、强化自学。四构建研修模式 校本研修的立足点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因此校本研修应采用接受性学习研修指导参与性学习研修和探究性学习研修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研修模式。(1)、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模式包括讲座、案例教学、开展读书活动。(2)、指导参与为主的模式包括微格演课、问题研讨、课例研究。(3)、合作探究为主的模式包括小组合作、教学叙事系列研究、集体备课。五提供保障措施 提高认识校本研修是一种自我需要努力形成校本研修良好氛围。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校本研修的顺利开展。增加投入“走出去请进来”、建好网络平台、丰富学习资料、提供活动资金提供校本研修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