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7:1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

第一篇: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

sunshine

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

廖观荣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我国引种桉树,虽已100多年,但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问题,却只有50多年的历史。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桉树人工林土壤本底调查、土壤性质与林木生长的关系、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衰退防治、桉树人工林土壤管理、桉树速生丰产的土壤肥力指标、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和水分循环等。文章对这方面研究的概况作了简要的综述。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

中图分类号:S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1-0119-03

我国引种桉树,虽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1949年以前,只有小规模的引种试验及小面积的作为行道树、庭园观赏、四旁绿化的树种。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积极发展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需要,由华南垦殖局组织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于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海南岛、广东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的土壤调查,发表了多篇土壤调查报告[1~3]。在上述调查区内,土壤肥力较高的荒地,后来建成了许多国营橡胶农场,而土壤肥力较低的荒地,则划归林业部门管理。国营雷州林业局从1954年建场,开创了我国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的历史,至2000年已发展到4.9万hm2,成为我国最大的桉树工业用材林基地之一。上述的土壤调查报告应属我国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最早的土壤本底调查报告。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到80年代把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作为解决木材不足的战略任务之一。人们对造林不仅提出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提出适地适品种的要求。同时要求提高选地精度,预测生产力和评估宜林地资源,以便对发展人工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4]。由于土壤性质与林木生长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土壤是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许多树种的土壤-立地关系研究中,揭示了土壤、地形和气候特征与立地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趋势,其中最重要的土壤特征,是土层厚度(尤其是表土层厚度)、质地和排水状况[5]。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研究,为桉树人工林发展解决适地适树的问题,起到了指导作用。随着林业生产建设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在造林选地、适地适树与提高林

sunshine

业生产力上,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林地土壤的重要性。刘有美等在大量的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角度阐明了土壤与树种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阐明了桉树的适生土壤类型、土壤条件、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土壤条件与桉树生长的关系[5]。

我国最早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林的雷州林业局,由于一直经营桉树纯林和不善的土壤管理,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桉树生长一代不如一代,给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为了探讨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的原因和防治办法,雷州林业局和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合作,于1989年和1999年分别组织了桉树人工林土壤概查和桉树人工林土壤普查,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类型、性质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解决办法[6~13]。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主要是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在人为因素干扰下不合理的经营(凋落物被扒走而不能回归土壤,全树利用,耕垦不当,养分收支失衡等)方式[11, 13, 14]。为了解决桉树人工林土壤退化问题,许多单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增加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为目的,进行了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15~19],以及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柱花草、菠萝等试验研究[20~23],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退化问题,在造林的经济效益上也优于桉树纯林[16, 14]。

整地是桉树人工林前期土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雷州林业局桉树造林整地,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为牛耕、人垦;70年代为机耕全垦;

80年代以后,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比较符合雷州实际的造林整地方式,即机耕全垦深度达25 cm,再开植树沟,并在沟中开穴,规格为40 cm×40 cm×30 cm[25]。这种整地方式对清除杂草,疏松土层,为桉树前期生长创造了较好的土壤环境,但加剧了水土流失,出现了不利于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等负面影响。为了克服上述负面影响,雷州林业局在部分林场试行改全垦为带垦,用自行设计的TLC-E型桉树头专用犁,在完成犁树头作业的同时,完成带垦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6],而且对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也有良好作用[14]。90年代后期,雷州林业局试行深松犁整地的方式,不翻动表土,又可疏松土层,提供一种两全其美的手段。除雷州林业局外,其它地区对整地方式也有报道

[27, 28]

。例如,滨海平原、台地、低丘,整地方式以人工挖树头后机耕全垦、开沟造林为主;地势较复杂的丘陵低山,难于采用机械整地,多采用人工挖大穴(80 cm×80 cm×50 cm)整地,或撩壕整地(沿等高线人工挖壕沟宽60 cm,深40 cm),回土后苗木定植在壕沟中间。关于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分析,也曾有报道[29]。

幼林抚育是在桉树生长阶段土壤管理的主要内容。雷州林业局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造林后半年进行人工除草松土1次,松土深度为15 cm,并结合施肥;在造林后第2、第3年,分别机耕抚育1次,方法是按行间全部犁通,深度20 cm,同时结合施肥[25]。采取幼林抚育措施,可促进幼林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经济效益。桉树人工林后期持续经营试验研究证明,4年生桉树人工林中耕、追肥,对桉树后期生长有显著影响;中耕作用大于追肥,机械行间开沟比人工开沟增产显著[30]

。也有

一些施肥试验[7, 8, 31],研究了肥料种类、施肥方法

等对桉树生长的效果。

林地土壤肥力是决定桉树速生丰产的基本因子。茶正早等[32]根据海南岛不同土壤类型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对桉树材积生长量影响的调查结果,提出桉树速生丰产[材积生长量达18 m3

/(hm2·a)]的土壤肥力指标,可作为指导桉树施肥和土壤管理的参考。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桉树品种,应有不同的土壤肥力指标。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推动桉树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近十多年来,人们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的研究,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33~35]。

sunshine

这是因为林地养分平衡状况,一方面从根本上决定着林地土壤肥力的发展方向,而土壤肥力又是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愈来愈重视林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深入了解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提高人类在调控养分循环方面的自觉性,使养分循环和平衡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养分循环和平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金海,石华,陆行正,等.海南岛土壤调查报告[A].见: 中国科

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专报第31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 赵其国,邹国础.雷州半岛之土壤及其利用[A].见: 中国科学院南

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专报第31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3] 何金海,张俊民,石华,等.广东西南部及广西东南部土壤调查报

告[A].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专报第31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4] 张万儒.中国森林立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26.[5] 张万儒.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土壤条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8: 1-8.[6] 林书蓉,廖观荣,韩锦光,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土壤[A].见: 曾

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12.[7] 李淑仪, 廖新荣, 廖观荣, 等.雷州桉树枝梢弯曲生理病与微肥施

用效果研究初报[J].土壤与环境, 1999, 8(2): 106-109.[8] 林书蓉,李淑仪,廖观荣,等.施用基肥对加勒比松幼林生长的影

响[J].土壤与环境, 2000, 9(1): 49-52.[9] 钟继洪, 廖观荣, 李淑仪, 等.雷州半岛桉树-砖红壤水分动态特

征研究[J].土壤与环境, 2001, 10(4): 282-284.[10] 廖观荣, 钟继洪, 郭庆荣, 等.土壤水分对幼龄桉树蒸腾和生长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 2001, 10(4): 285-288.[11] 廖观荣, 林书蓉,李淑仪,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现

状和特征[J].土壤与环境, 2002, 11(1): 25-28.[12] 钟继洪, 郭庆荣, 谭军, 等.桉树-砖红壤水分性能特征研究[J].土

壤与环境, 2002, 11(2): 136-139.[13] 廖观荣, 林书蓉,李淑仪,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土壤与环境, 2002, 11(3): 268-273.[14] 余雪标,陈秋波,王尚明,等.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与防治对策[A].见: 余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7.[15]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等.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生物量及对土

壤影响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99, 15(1): 8-15.[16]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等.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经济效益分析

[J].广东林业科技,1999, 15(2): 1-7.[17]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等.两种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的生长效应

[J].广东林业科技,1999, 15(3): 9-14.[18] 杨曾奖,郑海水,翁启杰.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地力及生物量的影响[J].广东林业科技,1995, 11(2): 10-16.[19] DEBELL D S.桉树-豆科树种人工混交林提高生物产量的研究[J].高春丽译.广东林业科技,1989,(5): 42-48.[20] 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的生物改良

研究[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140-153.[21] 黄锦龙,刘有美,傅冠旭,等.雷林1号桉间种菠萝的改土效果和

促进林木生长的作用[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80-191.[22] 黄锦龙,刘有美,郑日红,等.间种菠萝对桉树侧根分布的影响[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193-199.[23] 陈北光,林松煜,黄锦龙,等.间种菠萝对雷林1号桉林分生长的影响[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201-207.[24] 吴学士,黄锦龙,林松煜,等.雷州林业局混农经营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分析[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19-227.[25] 冯石萍,莫晓勇,刘朝,等.桉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桉树

科技,1996(2): 32-36, 22.[26] 陈谭富,陆立洲,叶沃标,等.用TLC-E型犁犁树头整地联合作

业浅析[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76-179.[27] 杨民胜,陈少雄.桉树在不同地区的整地方式研究[J].林业科学研

究,1997, 10(3):309-315.[28] 吕月宝.良种桉丰产林人工整地方式探讨[J].桉树科技,2000(1):

40-43.[29] 徐建民,陆钊华,白嘉雨,等.不同整地方式造林尾叶桉生长量及

经济效益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2001, 17(1): 1-5.[30] 陆钊华, 徐建民,白嘉雨,等.桉树人工林后期持续经营试验研究

[J].桉树科技,2000(1): 7-11.[31] 杨曾奖, 徐大平, 王伟民.紫色红壤施肥对尾叶桉生长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 1999, 8(2): 110-112.[32] 茶正早,黎仕聪,林钊沐,等.海南桉林土壤肥力的研究[A].见: 余

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34-141.[33] 徐大平.热带南亚热带短轮伐期速生树种人工林养分平衡的探讨

[A].见: 余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7-35.[34] 徐大平,何其轩,杨曾奖,等.巨尾桉人工林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及

养分循环的研究[A].见: 余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6-42.[35] 余雪标,白先权,徐大平,等.不同连栽代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A].见: 余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85-93.Review of researches on soil problem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sites in China

LIAO Guan-ro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introduced eucalyptus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the researches on soil problem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sites less than 60 years.The researches included investigation of the soil backgrou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properties and forest growth, soil fertility decline control, soil management, soil fertility index for quick growing and high yield of eucalyptus, soil nutrients and moisture cycling of the forest system, and so on.These respects of the research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eucalyptus plantation;soils of forest sites

sunshine

第二篇:桉树人工林经营与生态保护研究

桉树人工林经营与生态保护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桉树作为我国广东、东南沿海一带的人工造林主要树种,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消耗地力、破坏林地水分平衡等问题。本文将针对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的整地方式、除草方式以及施肥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期找出既有利于桉树林经济效益发展的养护方法,又有助于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经营;生态保护;研究

Abstract:Since always, Eucalyptus as China's Guangdong, southeast along the coast of the main tree species in reforestation, can bring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soil fertility exhaustion, the destruction of forest water balance.This paper will study and discuss the problem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land preparation, weeding and fertiliz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find out is conducive to the maintenance meth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ucalyptus trees,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operation.Keyword:Eucalyptus;artificial forest;management;ecological protection;research

桉树是一种速生用材的树种,具有培育周期短等特点,可以作为许多工业原料林进行培育经营。而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高效发展与建设,在用材林的基地建设中,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林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性,因此也开始愈发的关注起桉树人工林地的生态保护以及土地养分的循环和平衡问题。

一、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研究

1、我国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现状

我国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与兴起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沿海地带,这些地带约100多公顷的桉树人工林的总面积占据了全国的69%以上,这个数字对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还在不断的攀升当中。

目前,我国桉树人工林木材的加工主要包括纸浆、中密度纤维板、旋切板等,各种需要的增加使得桉树木材的需求量也在节节升高,从而大大刺激了桉树人工林的发展。而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了我国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技术等方面存在这巨大的差异,桉树人工林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我国桉树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整地与林地清理等问题

众所周知,桉树的生长极为迅速,这就造成了植株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整地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以温度的保证。而在我国的一些低平台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以及海南等一些沿海地区,在桉树的种植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机器耕种的全垦型整地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提高了桉树人工林的产量却会破坏土壤的表层结构,而且会在雨季造成表层土壤的大量流失,从而破坏原有的土壤构造。

在林地清理方面,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人工除杂——炼山——挖穴——造林的顺序。这样做可以在彻底清理林地杂草和灌木的同时大量的杀死存活于土壤中的病虫害等,而且还可以起到松土的作用。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样清理林地的方式会使土壤中氮元素的损耗达到80%,并造成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不良后果,而且也不利于林地的可持续性发展等。

(2)林地分布与造林密度的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主要省区的桉树人工林分布中,农村集体或者个人所有的桉树人工林的面积所占比例极高,其中广东省占了5%左右,而广西则高达47%,因大多由农民种植,并受“越密越好”的思想影响,这些桉树人工林的种植密度远远高于科学的100——150株/亩,所以造成了林木产量低的结果以及“桉树底下不长草”的假象。

3、桉树人工林的经营建议

(1)以科技开发为主,提高产量防止地力衰退

根据世界桉树年生长量的标准,我国桉树人工林在产量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桉树产量的科技投入,通过研发新的、优良的品种,进一步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科技含量,使我国有限的桉树人工林资源能够产生更多的木质产品,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木材的各种需求。同时,还要充分分析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普遍现象,因地制宜的进行施肥、耕作以及回归采伐剩余物等,在找到有效遏止地力衰退的方法之前要起到一个防护的作用。

(2)根据不同林地资源进行分类经营

因我国桉树人工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尽相同,气候等因素也就存在着许多的差距,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种种客观因素给桉树人工林经营所带来的制约,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根据日益增大的需求来看,未来桉树人工林的经营发展必将更加专业,规模也将愈发扩大,从而带来的生态问题也就愈发严重和突出,根据桉树人工林林地资源的特征,合理科学的利用和规划,例如商品用材林以桉树为主的话,那么生态林则可以以乡土树种为主,这样一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证了生态资源的平衡。

二、桉树人工林的生态保护研究

1、桉树人工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1)合理栽种可提高桉树的水分利用率

众所周知,任何植物都具有水分涵养的生态功能,而一些“桉树是抽水机”的理论很明显是极为片面且武断的,因为理论的提出者很显然的没有客观的意识到,桉树因为生长快的原因,才造成的吸收水分较多的结果。而实际上,桉树并不是无限制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的,当突然中的含水量低于桉树吸收量时,桉树是可以进行自身的生理调节,通过降低蒸腾达到减少或终止吸收土壤水分的。实验表明,桉树不会吸收10米以下的地下水,因此,合理的栽种不仅不会影响地下水的水位,还会充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2)地力衰退

一直以来,地力衰退都是制约桉树人工林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地力衰退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经济效益以及经营方面的可持续性,因此,针对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问题是众说纷纭:

首先,人工林的根本特性造就了其种群单一,林相结构简单的特点,因此对于土壤中的水分需求也就相对集中一些,因此造成了不同水层使用量不均衡以及土壤养分吸收不均衡等问题,自然而然造成了地力衰退;

其次,不合理的施肥技术和耕作方式等,造成了养分供给不均衡或不达标,从而使得土壤的表层遭到破坏,影响了桉树人工林的生长经营等等。

最后,全树利用的采伐方式,在将枯枝落叶清理利用的同时也剥夺了林地所需的养分,使得土壤养分的收支严重失衡的结果就是桉树人工林地力的极速退化。

2、桉树人工林生态保护的建议

(1)合理耕作,采伐余物应回归土壤

首先应改变传统的人工除杂——炼山——挖穴——造林的方式,提倡除杂带状清杂整地造林的经营措施及造林技术。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机耕带状的整地方式虽然蓄积量少,但在整地费用和扰土面积上都会相对少许多,而且经济效益也较高。因此,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果,机耕带肯的整地方式都比机耕全垦的整地方式要好。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林地的土壤结构,还可以进一步维护林地的生物多样性。

(2)平衡施肥、科学轮伐

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桉树人工林速生丰产,以经营为主的桉树人工林则更应该按照平衡施肥的原理进行合理的施肥,以满足桉树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需要。而适宜的轮伐期则可以减少桉树人工林的频繁耕作对于地表结构的破坏,并且还可以缓解水土流失等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我国的一些纤维用材的桉树人工林,其轮伐期不宜低于5a,至于大径材的用材型桉树人工林,其轮伐期还应适当延长。

(3)严控造林密度,建议混交林

综合我国各地区桉树人工林种植的经验来看,桉树人工林造林的种植点应该采用宽行窄株的方式进行配置,株与株之间的行距控制在2.5×2.8或2.5×2.5(单位:m)左右,而初植密度则在每公顷1425—1605株之间是最合适的。

混交林指的是采用两个以上无性系的桉树品种进行混交造林,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桉树对于土壤营养的单一吸收,而且还可以改善桉树人工林的林相结构、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提高抗逆性等。在这里,笔者建议可以采用桉树与相思类树种进行混交造林,因为相思树根中的瘤菌可以起到固氦的作用。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桉树木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中,因此,对于桉树人工林的经营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研究问题也开始愈发的被人们重视起来。目前,我国桉树人工林在经营管理以及生态环境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不合理的整地方式和耕地方式使得桉树人工林地表的水土和养分的流失比较严重;全树利用的管理模式使桉树自身的养分不能迅速的回归到土壤中,造成了地力的衰退以及不合理的栽种方式和密度等等,造成了“桉树底下不长草”的假象,以及不明真相的人们对于桉树“破坏生态”的种种误解等。

这对以上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耕作、养护以及经营方面较为粗浅的解决方法和合理化的建议,不过仍需要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适当进行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集美.浅析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与经营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9,02,195-197.[2]刘华,李建华.茂名小良桉树人工林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09,06,2237-2242.[3]林义辉.广东省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评价[J].广东林业科技,2001,04,32-36.[4]何水东.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造林措施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6-198.[5]廖观荣.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J].生态环境,2003,12,119-121.[6]孙时轩.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248-258.[7]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1-45.[8]黄玉梅.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及其成因评述[J].西部林业科学,2004,04.[9]谢直兴,严代碧.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J].四川林业科技,2006,02

(1).[10]张樟德.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与可持续经营[J].林业科学,2008,07.

第三篇: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作者:刘书运 孟宪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善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讨论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土壤环境问题。

[关键词]土壤环境;改良土壤;对策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

摘要:概述我国课堂教学评价 研究 的现状,包括对课堂教学本质和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和指标、教学评价 方法 的研究。分析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 问题,包括局限于 理论 构建,缺少课堂实证研究;缺乏对课堂教学客观、准确、精细的描述;局限于评价标准与指标法,缺乏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出今后研究的设想,包括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提供对课堂教学的多角度、多类型的描述,同时建立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行为分类系统,综合使用定量方法和质的方法。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到第六个年头,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新课程的设计虽然存在着理想与现实、创新与继承、全球化与本土视野等诸多两极冲撞,向我国基础 教育 界提出了巨大挑战,但它毕竟是由各领域专家完成的,毕竟有国际上大量的课程设计文本可资研究借鉴,而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相比课程设计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是个活生生的、变动不拘的过程,而非静态的文本,学习借鉴他国、他人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决非轻而易举之事。因此,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者只有进入课堂,面向我国课堂教学实际,才能在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模式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并找到适合我国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策略、方法,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将首先综述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问题,随后提出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新设想。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研究 文献 对教学评价概念的使用并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评价,认为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学习与 发展 的评价;第二种是认为教学评价同时涵盖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种认为教学评价指对教师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本文所讨论的教学评价是指着眼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进行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过程,无论课堂教学具有多大的动态生成性,都不能否认它是教师预先有目的设计的产物,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首先要评价其在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同时发生并不断互动的过程,同时教学情境、教学资源、教学组织等变量也会 影响 教学结果,它们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同为教学的过程变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是要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情境、教学资源等因素。课堂教学的结果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那些可观察到的(包括人眼的观察和测验测量到的)变化,也包括不可观察的变化(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策略性知识的微小感悟)。对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实质就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学生发展水平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讨论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给教师的教学打分、做一个好或不好的判断,而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诊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能做到对课堂教学原生态,即课堂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的使用等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包括定量的描述和质的描述),教师本人可以从这些描述信息中获得自我直观,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评价人也可根据这些描述与教师讨论其教学行为,从而改进教学。此外,通过对我国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描述,可以对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包括各种实验)进行评价,从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反馈和建议。最后,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将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改革具有直接、实用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二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关于教学的本质,先后曾有过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第二种将教学看作一种特殊的交往,“还将教学活动视为一种对话和理解的活动,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第三种观点是以现象学、解释学、批判理论等为背景的教学本质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把教学的本质看成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形式,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我国学者认为教学具有两类价值,一是外在价值或工具理性价值;二是内在价值,现代 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两者择一,而是谋求两者的统一。通观我国多次教学改革历程,其价值取向“大体上经过了以下的转变:从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能力到重视兴趣、情感、态度等非认知因素,再转向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强调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指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指标的研究是我国教学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大量有关教学评价的论文是对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探讨。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指标的探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听评课,一直到当前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标准与指标的确定是将教学理论中所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指标的设计呈现出以下变化。首先,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以后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刘志军、曾美露都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其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从固定的向开放的、弹性的体系发展。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性很强、指标项目很详细,但它只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共性,而看不到课堂教学的个性,对所有课堂教学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只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共同 规律 性,而没有看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开放性;由于评价结果表现为分数、等级,所以它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低效的。学者们针对结构性评价指标的弱点,开始提出一种比较开放、有弹性的评价指标。“所谓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是指只有少数几个评价指标或题目,要求评价者在做出评价结论的同时描述被评者的行为特征,并说明判断所依据的理论或价值取向。”第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评价标准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重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忽视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追求高效,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注意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涵。我国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评价标准的研究包括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所提出的一套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裴娣娜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建立的课堂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刘志军提出的分层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三)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从文献看,我国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学者几乎没有专门讨论过评价方法的问题。除了极少数研究运用的是分类系统收集课堂教学信息的方法,大多数研究运用的是评价标准与指标法。课堂教学评价包括课堂信息的收集和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两个阶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有两种途径,一是评价者直接观察课堂教学情景;二是采用问卷、量表间接获得课堂教学的信息。首先看以观察获得信息的途径,如果收集观察信息的工具不同,采用的观察法就不同。收集课堂观察信息的工具有三种类型,一是能够收集定量信息的分类系统(category system);二是收集质的信息的记录方式;三是评价标准和指标。采用分类系统作为观察工具的方法称为结构观察法。所谓分类系统是指一套对课堂上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环境变量的编码系统,如教师行为编码包括一般观察、针对性观察、鼓励、言语教学(信息、概念、提问)、一般性表扬、针对内容的反馈、管理、谴责、社会 性评论、与教学无关的行为。结构观察是按照事先拟定的分类系统,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行为类目进行记录,对这些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各种行为出现频率、发生时间、所占比例等数量信息,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因此,采用分类系统作为观察工具的结构观察是定量观察。采用描述体系、叙述体系、图式记录等工具收集观察信息的方法是质的观察法,是非结构的参与观察。这种方法收集的信息是文字、图式等非数量化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分析采用构建模式、诠释社会意义等解释学的方法。本世纪初,由于困惑于评价标准和指标法无法以简单的数字来反映复杂多样的课堂教学,研究者和教师将目光投向了质的评价方法。但很多一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容易将质的研究等同于定性研究,他们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过程,而只是凭主观经验和感受进行议论。我国中小学较常用的听课—说课—评课通常是一种无结构的教学观察与评价,但不是真正意义的质的方法。理论研究者也很少采用真正的质性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笔者只搜索到一篇运用质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研究的文章。评价标准和指标作为观察工具直接收集课堂信息是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所特有的。“指标„„表明在教育活动中哪些因素有价值,哪些因素对于活动及其结果起决定作用。指标系统则是因素或项目标准的集合。”评价者根据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表格对每个项目进行评等。用这种工具收集到的信息已经不是完全意义的观察资料,而是经过了观察者主观分析、判断后的信息。

第五篇: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白色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全社会就消灭“白色公害”已达成了共识,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消费的大国,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为此在简要描述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的它的危害性及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借此能够逐渐恢复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字:白色污染;塑料废物;危害;回收与治理;环境保护

塑料制品轻巧、清洁、便宜、美观、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其应用范围涉及农业、社会生活多个方面.但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它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当今面对世界资源的日趋减少,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简介与现状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在学术上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难于降解,以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现象。其主要来源于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如发泡的塑料餐盒、器具,食品包装的材料,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由于它们通常呈白色故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一般在其使用后,由于缺少回收利用的价值,而被随意丢弃在环境中,例如风景旅游区周围、道路两侧、农田、湖泊,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因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破坏。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如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制造成本低等,因此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80年产量仅有19.1万吨, 产值30亿元;2002年产量达到401万吨,产值达到680亿元, 占包装工业产值2 500 亿元中的27%。2010年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达到46kg,相比五年前增长一倍多,超过同期40kg 的世界人均水平,而到2013年,我国各类塑料废弃物已约占了生活垃圾的13%左右,塑料快餐盒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重量高达8万吨以上

[2][1]

。另一方面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0年,全国农业塑料地膜年销售量118.4万吨,覆盖面积3.5亿亩,预计至2015年,塑料农用地膜需求量将增加到130万吨,覆盖面积可达4亿亩左右。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白色污染问题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农地膜的治理,九十年代初开始了铁路沿线发泡塑料餐盒的治理。这期间各地相关部门下达有关白色污染治理的文件数量达上百个,如上海市政府于2000年发布的“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特急)”,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它的实施使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80%~90%,农贸市场等流动市场使用量减少了50%左右。2.危害及原因分析

在对白色污染有了简要了解之后,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它对环境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2.1 首先它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视觉污染。

散落在城市、农村、旅游区、水体和道路两旁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的塑料包装物和随处可见的超薄塑料袋,对人们的视觉与情绪有着不良刺激,影响市容。

2.2 塑料的难降解性使其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由于塑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间的聚合力大,呈网状结构,造成大自然天然的分解力无力分解和断裂塑料的分子结构,在废旧塑料进入环境后,由于其难降解性,就会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它混在土壤中,会堵塞土壤之间的空隙使重力水向下移动缓慢甚至隔绝了重力水的渗透,土壤会因此变得干涸,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塑料制品质地轻,容易随风飘落散落各处,与牧草混在一起,漂浮在河流湖泊等表面上,易被牛、羊及各种水生生物误吃,引起消化道疾病,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2.3 侵占过多的土地。

塑料制品形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塑料膜质轻、体积大,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填埋,随着填埋数量的增加,就会降低填埋场地对后续垃圾处理的能力,并且填埋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此外,随着填埋场地面积逐渐增大,占用了越来越多的有限土地资源,城市无法堆积的生活垃圾开始想郊区转移,侵占了大量农田。2.4 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经济损失很大。

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达5781.8万吨,同比增长8.99%,由于制造塑料的原料主要是石油,我国仅生产塑料袋一年消耗石油达500万吨,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而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在处理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我国每年因包装废物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多亿元,未回收利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每年高达100亿元之多2.5 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不良影响。

白色垃圾普遍具有可燃性,在堆放时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造成重大损失。而在将其进行焚烧处理时,如果技术不当,还会产生大量氯离子,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可引起皮肤痊疮、头痛失聪、失眠,免疫功能下降,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不育症、癌症等严重病症。另一方面白色垃圾还会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为鼠类、蚊蝇及细菌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容易产生传染病。3.解决对策

3.1 从自愿的角度,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尽可能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要知道治理“ 白色污染”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作用,让人们了解污染的严重性,如一次性塑料制品对身体的潜在不良影响以及给后代带来的危害。通过各种志愿活动使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根本而不是强制地要求其自觉做到避免使用塑料袋,不随手乱扔垃圾。3.2 从强制的角度,尽快制定有关白色污染的法律,规范个人企业行为。

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的步伐,建立健全对白色污染的监控管理处罚机制,明确规定各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做到赏罚分明,对不自行回收又不交纳费用的, 严厉处罚,扶持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例如我国《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 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3]

。使用厚度小于0.025 mm 的塑料。

3.3 依靠科学进步,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寻找可行的替代品。

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不仅要从生产和使用的层面着手,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即解决塑料的难降解的问题。大力研发绿色可降解塑料,要求被废弃后,破坏其网状的化学结构,使高分子分解成较小分子,能被自然环境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有以下几类: 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等[4]。

3.4 分类回收塑料垃圾,实现再利用。

要做到这点即是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该制定有关塑料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规定,这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产生相当大的的经济效益。相关专家指出: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塑料,可节约自然资源120吨,节约标准煤1.4吨,减少垃圾近10吨[5]。面临现有资源的日益减少,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严重情况,各国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对可再生资源和废弃材料的开发利用,在这方面作为比较杰出当属日本,提出了循环经济立国,并制定了相应的资源循环利用法。4.结束语

总之,白色污染不仅严重危害各类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还会破坏生态系统。随着它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推行,鼓励采用绿色包装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白色污染的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实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购物随身携带环保塑料袋,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终有一天白色污染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蔡明池.塑料包装材料行业状况分析[J].中国包装,2004,1:35 [2] 杜建雄.刍议中国白色污染及防治对策[J].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2013,28(12):50-51 [3]付宜飞,张钦帅.白色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112-113 [4]李芳蓉,刘凤霞.绿色化治理白色污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高师学报,2013,18(5):66-70 [5]李芳蓉,童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绿色化治理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29(3):39-44

下载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养老保险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需求......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范文)

    金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论文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推荐)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 [摘 要]农村市场流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存在流通体系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差,农村市场流通主体......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必然导致大规模失地农民以及相应问题的产生,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刻不容......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大全)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010-09-19 14:17 来源:潘旭 赵阳 我要纠错 |打印 | 大 | 中 | 小 论文摘要: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该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研究[最终定稿]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研究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教育问题在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将“科教兴国”“教育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2012年10月10日 10:4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9月03日 作者:闫逢柱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范......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08经济学(1)班张嘉琳 0810070169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