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探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及解决之道
浅探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及解决之道
2011-08-05 14:28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信息化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生产力的进步都依托着信息化的深入对接和有效利用,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其中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
(1)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人民法院档案信息化是指在档案形成、收集、整理、归档、查询、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广和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科学技术,构筑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实现的诉讼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块、存储量大、查询快捷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实现以科技手段智能化辅助法官办案的系统工程。
(2)档案信息化的意义
实现档案信息化,可完善档案管理工作。通过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和手段,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抓好立卷归档、收集整理、编研开发等工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充分利用档案为审判工作和其他工作服务,发挥档案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可用翔实的档案信息支持决策和管理。实现档案信息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利用计算机对档案或文件资料进行一次性的著录或输入贮存,即可实现多次的呈现,缩短了二次文献信息的编著时间,省略了手工操作的重复劳动。
二、档案信息化的瓶颈
即使档案信息化有重大意义,档案信息化工作势在必行,但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却进程缓慢,主要是因为:
(一)主观因素
1.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理念落后
尽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现在还存在一些单位对档案工作不重视。档案工作仅仅满足于档案有人管,查档有人拿,归档有人收的状态。部分干警认为,信息化工作是干不了审判执行的或没有审判执行资格的人干的,是可有可无的后勤保障工作;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感到工作不少辛苦,但工作成绩不如审判执行明显,个人进步出路窄,干时间长了,荒废了审判执行业务划不来,干好了别人顶替不了,自己走不了,干差了挨领导批评面子不好看,于是“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赶中游”,工作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一有机会就想法调离档案工作岗位。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诉讼案件的种类和数量呈几何数字的增长,这样的观念已经严重不能适应时代对法院档案工作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在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积极投入及非规范行为, 最终会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延缓, 造成档案信息交流的障碍, 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归档档案不规范,档案管理混乱
一方面,虽然《人民法院档案管理指南》一书对档案的收集、立卷编目、卷宗装订等事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归档卷宗项目填写不齐全,排列次序混乱、目录和卷宗封面项目填写不全,甚至部分案件质量评查表未于卷宗装订入册的现象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部分法院档案管理人员责任不清,许多法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档案员,大部分的档案员是由综合办的内勤人员担任,在年终考核时,档案工作不被列为必要的考核项目。此外档案管理员频频换岗、交接手续不完备,一部分档案借出后没有按期归还,有些卷宗材料放置较长时间得不到及时整理归档,造成了档案的残缺和遗失,这些都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混乱。而这势必影响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客观因素
1.硬件建设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近几年来,基层法院较重视审判办公大楼、法庭“五化”建设以及购置必要的车辆装备等,由此背负了一定债务。虽然中央加强两院工作的《决定》对保障人民法院办公办案经费作了规定,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法院自身保障能力有限,致使在硬件投入上相对不足。基层法院在工作站建设、网线布置、电脑购置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仅满足日常功能,视频、音频、图像处理设备较少,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的需求。
2.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比较繁重的动态系统工程
法院的在室档案一部分于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各级法院间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档案,一部分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与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共同进行诉讼活动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并立卷归档保存的最原始、最全面的信息记录。这些档案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有一定的查阅价值。在实际工作中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在不间断的进行着,因此新的档案材料也在不断的产生。法院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动态系统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光要对室藏档案数字化,同时还对新生成的文件进行数字化。
(1)对现有室藏档案的信息化工作较为繁重
在信息化初期对档案进行清理,对于已经超过保管期限的,要按照规定进行销毁或者移送档案馆进行管理。经过多年的积
(2)新生成档案的信息化对现有软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法院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绝大多数法院已建成局域网、广域网并开办了网站,部分法院开通了互联网,但功能开发仅限于发布信息简报、传送公文、网上宣传等,对网上审判管理、政务管理、业绩管理、司法服务功能开发和运用明显不够。在档案管理软件的选择和开发系统存在各自为战,上下级法院、友邻法院之间系统功能不配套;现有系统已有功能运用不够等问题。法院的审判业务软件与档案软件不相兼容,不可以在办
理审判业务的同时上报相应的材料到档案管理软件中,加大了档案信息的收集的工作量。
3、档案信息化标准不健全
自1979年以来, 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档案工作标准, 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纸质、音像等档案, 针对数字化档案的寥寥无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这就需要从数字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 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
4.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
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档案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法律知识、文史知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缩微、电子检索等信息技术。是专业复合型的人才。实践中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保存、维护与利用接触太少, 档案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微机的为数不多, 能承担程序设计和数据维护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是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又一瓶颈。
推进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而在推进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主观客观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些障碍,如何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
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在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每个干警都面临着传统观念的转变,法院档案信息化是法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必须占领制高点,拓宽大视野,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识档案资源信息化对档案事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 切实把档案资源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来思考, 这是档案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也是创新与改革的方向。各位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树立现代档案管理、利用意识, 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馆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过渡。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工作责任感, 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不断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去管理档案,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规范诉讼档案管理,改变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
针对法院档案归档不规范的现状,法院应严格规范卷宗评查和审核制度,提高诉讼档案质量。法院应把卷宗评查、审核纳入案件流程管理,建立严格的卷宗评查、审核制度,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规范卷宗评查、审核工作,对不合格的卷宗坚决不归档,严格规范卷宗归档。对于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一方面要落实专门的领导负责,落实责任,并把档案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要强化诉讼档案管理机制,严格档案借阅制度。通过制定《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分类方案》、《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档案保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外调卷及法院内部调卷的规范管理。
(三)加大投入,改善装备。
档案信息化离不开必要的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基层法院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
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是比较繁重的,不只是一人或者是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这需要请专业的人员来处理,并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以防泄密等事情发生。此外是技术层面在选择软件时要保证系统的合理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兼容性,最好是请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一套适合法院的集办案及归档工作于一体的软件。在硬件设备的选用方面,扫描仪、存贮设备、计算机等必须将具有一定超前性和经济合理性结合起来考虑。特别是基层法院由于资金缺乏,往往易选用性能较差的设备,随着音、视频文件的急剧增多,信息交换产生非常拥挤,“高速公路”成了“羊肠小道”,设备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最终往往不得不重新换设备,形成越想省钱、花钱越多的“怪圈”。
(四)依法制定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制度。
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相关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健全和完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档案载体也呈现多样性, 法院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其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 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体系。首先, 电子档案的鉴定和原始属性的确认及电子文件的形成、保管、利用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办法, 使其规范化。其次, 加强档案信息开发的制度建设, 随着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出现, 适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 修订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标准、格式, 以健全档案信息管理体制、理论内涵, 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再者, 加强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激励约束制度的建设, 保障档案信息化的推行和相关制度的落实, 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五)建设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根本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来很高的要求,这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法律知识、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档案事业管理及档案保管利用能力的高素质队伍, 这是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档案工作的重点已转向档案信息深层次加工处理和信息处理的开发和研究。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应是掌握较高计算机技术、通晓档案信息专业知识和法律、有较强的规划能力、能够承担多项专业工作任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之能够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需要。
结语:
当今时代,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选择。然而,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瓶颈,要实现档案信息化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档案法院系统以及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克服困难,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审判工作服务。
(作者单位:云南省龙陵县人民法院)
第二篇: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范文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笔者在本文中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果为立足点,对如何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
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发布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发布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发布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发布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
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发布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4、注重培养人才,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我国广大农村普遍缺资金、缺人才,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这就制约了农业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为了促进计算机进入农户,有条件的地方,农户购买计算机,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而且,计算机公司应该开发容易使用的操作系统,从而扩大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其次,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课;可以利用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以先进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再次,培训信息员。基层政府要培训乡镇、村信息部的信息员,每个乡镇应配备几名专职信息员,每个村都应根据需要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员,让他们学会先进的种、养等农业生产技术,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应承担计算机的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带动农民增效增收。
第三篇: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因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档案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对传承人类文明,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有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快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是各档案管理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法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无疑给法院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深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将档案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信息载体,从传统意义上的完全保存进一步演变成可供社会利用的历史文献。
一、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缺陷
(一)管理模式不科学。
以往各级法院各自管理本院自身形成的诉讼档案,在管理上只重层级,不重集中统一。由于大多数基层法院的人、财、物力量有限,实践中诉讼档案库房严重不足、档案人员匮乏成为普遍现象。同时,由于各自为政,不同法院的规定不尽相同,加之实体卷宗使用不便、借阅环节上的安全无法充分保障等特点,导致跨院、跨省借阅诉讼档案时难度较大,法院之间、检法之间因此产生矛盾日益凸显。
(二)管理手段不专业。
由于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而在审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又缺乏领导重视,导致法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统一的归档标准和统计指标,尤其是归档率,没有标准的统计方法,仅仅依据各业务庭自己上报的应归档数和未归档数据来统计归档率,无法做到客观全面。由此造成了已归档的档案存在内容不全、顺序排列不规范、归档不及时、归档不全面等问题。
(三)档案存在唯一性。
传统的法院档案管理,是由各部门将已结案并经过整理的诉讼档案集中交到档案室统一整理归档上架,没有备份,具有唯一性。在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除法院自身工作需要外,公安、检察、律师、当事人等相关部门和个人,存在频繁查阅及调阅的问题,利用率很高,传统的纸制卷宗容易损害和丢失。同时,传统纸制卷宗在保存中,存在虫蛀、火灾、水灾等灭失风险,一旦损毁将无法复制和复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什么是档案信息化
我国著名档案理论研究员杨振生同志,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就是档案资源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和部分全文数据库建设。要加快对现有档案的整理、著录、入库工作,逐步实现档案文件及目录机检,同时要积极推进那些内容重要、容易受损、利用频率高的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加强珍贵、重要档案的保护,提高档案利用率。二是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环节的监督指导,同时保证归档电子文件完整、有效、真实。
就法院档案信息化而言,主要是指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将现有馆藏档案(包括诉讼档案、文书档案、声像档案和科技档案等)数字化;二是积极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服务审执工作的水平。
三、档案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其优点
(一)档案信息化的必要性。
实现档案信息化,可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和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档案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积极为审执工作服务。档案信息化对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物质装备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档案信息化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不断发展变化,法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法院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工作效率,与审判工作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加强物质装备建设,提高法院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普及办公自动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是推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重要依托。
2.档案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法院的内在要求。现代化法院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法院物质装备科技化、信息化和法院办公自动化。建设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科技骨干队伍、配置符合司法文明要求和能够保障司法效率的现代化法院装备设施,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法院的基础设施和司法装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司法行政管理规范有序、物质技术保障和后勤服务更加科学有力,是法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3.档案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是司法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司法文明包括司法精神文明和司法物质文明,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法院档案管理实践中已成为法院加快司法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法院的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司法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法院建设上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档案信息化的优点。
人民法院运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是法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路和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档案信息化有着如下优点。
1.实现档案信息化,可用详实的档案信息支持审执工作。相比传统的纸质载体文件,通过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一份电子文件可以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从而为审判人员提供详实的依据。
2.实现档案信息化,可一次投入,多次利用。实践中,档案形成后在二次利用的要求上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时传统的既已形成的纸质档案利用起来也相当麻烦并且手续繁多,首先要登记,然后要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查找,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损坏,而且同一份档案在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个人借阅,无法满足多人的需要。而利用计算机对档案或文件资料进行一次性的著录或输入贮存,即可实现多次的呈现,缩短了二次文献信息的编著时间,省略了手工操作的重复劳动,并且能同时满足资源共享。
3.实现档案信息化,可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实现档案信息化以后,档案人员可提前介入到电子文件和管理工作中,提前以管理档案的形式管理电子文件等有用信息,及时提出档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只有准确的档案信息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档案信息化对法院审执工作的帮助
(一)实现了各级法院档案信息管理的统一。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对接,并提供网上归档信息著录登记,对各立档单位形成的电子档案实行网络监控、接收和归档,改变了以往各法院的档案管理自成一家的传统模式,有利于更好的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的标准。
(二)有效提高了各级法院的工作效率。
由于全国普法宣传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央不断出台政策减少当事人诉累,近年来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成倍增长。以广东省南海市为例,该市受理案件总数自1999年突破1.1万件,去年锐增至近2万件,比省内个别地级市还多;而相形之下,该市法官人数却多年未增一名,工作量是以往的数倍甚至十几倍。面对“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南海市法院探索性地借助电脑网络的神威,全面推进“电子法院”的建设。并建立了相应的立案查询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档案数据库等辅助设施,使案件从立案、审理、执行、借阅档案都应用电脑网络管理、追踪。这样,信息化“高速、透明”的特点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案多人少”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三)为法官学习交流提供了素材和参考资料。
档案的信息化,不仅可以给法官提供全面便捷的法律法规查询和法学理论的借鉴,而且可以将所有法官的审判经验,包括庭审现场、法律文书甚至调解过程
进行汇总并分门别类进行组合,将个别法官的审判经验转变成为所有法官可以共同学习借鉴的经验,同时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增强了审判工作透明度有效促进司法公正。
法院档案信息化,充分利用数据、音视频、图像等信息处理手段,真实地记录法院开展审判过程的全过程,客观反映案件事实和证据情况,增强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分案、程序不可逆转等程序设计,有效防止了司法不行为和乱作为,防范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同时,当事人可随时查询案件进程,了解案件在立案、分案、开庭、延长审理期限、上诉等各个阶段的具体信息,极大地促进了司法公正,确保了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快捷、受尊重的官司。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人民法院实现档案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将科学技术引入法院档案工作,使之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法院工作的要求。法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审执工作的科技应用化程度、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法院的综合实力、队伍的战斗力、科技的吸引力,使人民法院能够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所以,人民法院必须不断深化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第四篇: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诉讼档案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与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共同进行诉讼活动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并立卷归档保存的最原始、最全面的信息记录。[1]诉讼档案贯穿整个审判过程的始终,是审判过程的真实记录,同时人民法院的诉讼档案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诉
讼档案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而传统的主要依靠人力查询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事人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诉讼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目前之所需。
一、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诉讼档案信息化是信息化在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 其基本内涵与信息化的内涵是一致的。诉讼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动态系统工程, 由诸多相关项目构成。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绝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事, 它也不是单纯的技术现代化、手段现代化过程, 也不能简单地与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同起来。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了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档案人才的培养与用户的培训,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2]笔者认为: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是指在诉讼档案形成、收集、整理、归档、查询、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广和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科学技术,构筑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实现的诉讼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块、存储量大、查询快捷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实现以科技手段智能化辅助法官办案的系统工程。
二、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诉讼档案是审判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法院众多信息资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诉讼档案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严峻考验,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历史必然。
(一)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深化法院改革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建设在法院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尤为关键。科学、有序、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将彻底改变法院过去传统的“看守库房式”档案管理办法,数字档案的全新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法院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为审判工作和司法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快捷、安全的服务。因此,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深化法院改革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法院“公正与效率”的技术保障。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传播速度快、存储量大、查询快捷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手工操作的运行机制,在档案管理领域,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快捷的检索办法。这将更有效地提高法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实现法院“公正与效率”的技术保障。
(三)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法院挡案的安全保密性。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完全代替原纸制材料进行调阅,使得原本档案材料可以长期封存保护,避免纸质档案损毁。电子档案可有效防止案卷材料被删改、替换等问题。同时,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对案卷进行密级管理,对查询人员进行限制,特定档案只对有权限用户开放,设置安全级别,依权限分级管理,有效解决档案泄密等问题,能够极大地提高法院挡案的安全保密性。
三、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鉴于诉讼档案的重要性,推进其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现有环境下,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障碍。
(一)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相对落后。尽管诉讼档案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但在我国仍有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档案意识淡薄, 认为档案无足轻重, 没有多大用途,这就造成了在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积极投入及非规范行为, 最终会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延缓, 造成档案信息交流的障碍, 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诉讼档案质量不高,档案管理混乱。《人民法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对诉讼档案的收集、排列的顺序、立卷编目、卷宗装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实践中诉讼材料排列次序混乱、目录和卷宗封面项目填写不全、装订不齐等等,严重影响了诉讼档案的质量和寿命。另一方面,部分法院档案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加之频频换岗、交接手续不完备,一部分档案借出后没有按期归还,有些卷宗材料放置较长时间得不到及时整理归档,造成了档案的残缺和遗失,[3]这些都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混乱。而这势必影响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
进行。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滞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 即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组织档案信息。正如iso主席汉兹所说:“如果不靠国际标准来有效引导信息迅猛发展趋势, 必将出现一个电子混乱局面”。自1979年以来, 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档案工作标准, 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纸质、音像等
档案, 针对数字化档案的寥寥无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这就需要从数字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 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
(四)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复合的档案管理人员,其不仅要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档案管理知识。实践中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保存、维护与利用接触太少, 档案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微机的为数不多, 能承担程序设计和数据维护的 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是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又一障碍。
四、完善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前已论及,在信息化时代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而在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主观客观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些障碍,如何推进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档案意识。在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每个人都面临着传统观念的转变, 都要树立现代档案管理、利用意识, 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馆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过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 认识档案资源信息化对档案事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 切实把档案资源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来思考, 这是档案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也是创新与改革的方向。同时,档案工作者应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工作责任感, 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努力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去管理档案,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档案工作重心上, 要实现从过去较多强调安全和保密(重于保管、积累史料)向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重心转变, 要从用户出发, 研究用户的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这就为档案工作确定了操作性强的目标和主线, 也是转变观念的一个基点。[5]
(二)提高诉讼档案质量,规范诉讼档案管理。针对法院诉讼档案质量不高,管理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法院应严格规范卷宗评查和审核制度,提高诉讼档案质量。法院应把卷宗评查、审核纳入案件流程管理,建立严格的卷宗评查、审核制度,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规范卷宗评查、审核工作,对不合格的卷宗坚决不归档,严格规范卷宗归档。另一方面,强化诉讼档案管理机制,严格档案借阅制度。通过制定《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分类方案》、《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档案保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外调卷及法院内部调卷的规范管理。
(三)依法制定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制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相关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健全和完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档案载体也呈现多样性, 法院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其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 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体系。首先, 电子档案的鉴定和原始属性的确认及电子文件的形成、保管、利用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办法, 使其规范化。其次, 加强档案信息开发的制度建设, 随着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出现, 适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 修订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标准、格式, 以健全档案信息管理体制、理论内涵, 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再者, 加强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激励约束制度的建设, 保障档案信息化的推行和相关制度的落实, 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来很高的要求,这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法律知识、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档案事业管理及档案保管利用能力的高素质队伍, 这是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档案工作的重点已转向档案信息深层次加工处理和信息处理的开发和研究。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应是掌握较高计算机技术、通晓档案信息专业知识和法律、有较强的规划能力、能够承担多项专业工作任务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篇:浅探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本站推荐)
浅探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连南大坪中心学校邓迎春
学校档案工作,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学校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浅淡如何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
科学规范的学校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科学规范的学校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做好学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在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呢?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前所必须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学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一个学校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学校档案记载着这个学校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本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边缘化危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淡化,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及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学校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档案管理无用论在本校滋生蔓延到整个学校。不利于形成学校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整个学校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遇到新的障碍,在整个学校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
三、坚持依法治档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项制度要管理,项制度要效益,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做到
因地制宜、灵活有效。
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档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要加强学校档案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加强学校档案基础管理。档案员除了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应着重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工作,编制较适用的检索工具,建立健全检索体系和档案文件汇编等参考资料,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满足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工作,随时准备为利用者提供所急需的档案。重要、珍贵的档案要备有微缩或复制件,以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同时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减少外界条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在管理好档案的基础上,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更为有效的服务新途径,以提高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全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综上所述,科学规范的学校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
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避免消极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管理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管理道路,一定会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二〇一四年七月九日
【参考文献】
1、刘涛《谈谈档案工作的“有为”与“有位”》,2、宋北星,《让档案工作插上翅膀》
3、杨静,《怎样加强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4、刘瑛,《质疑档案工作能否产业化管理》
5、高文华,《档案现代化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