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威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引擎
武威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引擎
——对武威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几点认识武威自然环境严酷,集贫困山区、平原绿洲、戈壁荒漠为一体,是甘肃的缩影。武威自然资源赋存低,人口多、自然灾害多、贫困人口多,水资源少、矿产资源少、可种植耕地少。人口多与自然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更为严峻的是武威市场发展缓慢,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这些,为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
有多少米做多少饭固然有道理。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用找米下锅来解决武威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规划中建设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轴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发展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芝麻开门”的不二选择。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模式是“一轴双城三组团”,它是按照统筹城乡和融合发展的要求,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重点建制城镇为重要节点,突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人口和要素集聚,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开发格局。一轴,金大快速通道为核心区发展中心轴,形成核心区空间组织的脊椎和主动脉。双城,凉州城和大靖城。凉州城属武威市中心城区;现大靖镇按未来县城定位建设,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区功能,引导县域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北移。三组团,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依托核心区内重点产业集中区和重点乡镇,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核心和小城镇集群,以组团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这一发展模式,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连线,打破城乡界线、打破行政区域间隔,将区域内稀缺的工业、农业、城镇基础建设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产基地、工业园区、小城镇集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无缝对接,使稀缺的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优化配置的作用,以最快的速度打造武威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城镇集群,形成三级空间组成框架,城区层级服务覆盖核心区,辐射核心区周边地区和民勤、古浪,组团发展核层级和基本单元层级带动沿线100多公里农村周边区域加快发展;以最快的速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使其尽快成长为促进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产业,扩大就业,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实现总量扩大、效益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的“核变”效应;以最大的限度,促进沿线公共资源共享,使武威这个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对农村带动力弱的传统农业区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改变城乡公共资源差距较大的现状,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让广大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区域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把产业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引擎,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抓住了武威当前经济发展总量不足、后劲乏力的突出问题,抓住
了武威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为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未来持续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
武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现在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低和固定资产投入不足上,根源在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产业发展滞后且效益较差的矛盾十分尖锐。对市情的认识深化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武威市委、市政府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胆略,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结构,谋划布局核心区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加速发展二、三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三化”同步,紧紧抓住产业培育升级两个环节,促进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轴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辐射周边、覆盖一区三县的经济增长极,提升武威核心竞争力,推动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规划》按照空间组织结构和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培育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建材、食品工业,加快核心区新型工业体系的形成,为核心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主攻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加快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向节约集约型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转型;通过加大核心区路网密度建设,与北方三大综合交通走廊对接,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强势推进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使核心区中心城市尽快形成金融、信息、保障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副中心、主要小城镇、工业园区生成生产型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挥核心区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产业培育、优化升级和协同发展,既尊重武威资源赋存现状,又充分利用武威的比较优势,符合产业培育的成长性规律,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和创造性;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便于武威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探索性;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以“城乡融合”为理念,准确把握了各产业协同发展的结合点,便于各产业互动推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使相对独立的经济增长点,相互融合生成,成为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发挥规模边际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成长性。
第二篇:跨越式发展动力难题调研报告
唯有源头活水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强劲的内生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发展观,努力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跨越式发展,使xx尽快成为皖鄂赣交汇处的一个璀璨的明珠,需要深入剖析县域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从而科学地驾驭矛盾,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持续强劲的内生动力。本文试图从选人用人、思想观念和工作机制这三个问题入手,对如何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坚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不断激发广大干部和各路人才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激情
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奋力赶超,迫切要求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特别是各级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干部的激情、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区域强县、实现奋力崛起”的伟大事业中来,让各路人才各展其能,发愤有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真正成为建设美好xx的生力军。近几年来,我县在干部培养、使用和选拔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对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较好的效应。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县干部资源中蕴藏的潜能仍然巨大,无论是他们的激情还是才干尚需进一步发掘;同时存在结构性矛盾,干部年龄老化趋势日益突出,年轻干部偏少,从事常规性行政工作的干部偏多,精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干部较少。干部潜能的“半休眠”状态和结构性不合理,直接制约跨越式发展的进程。要继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刷新用人理念,拓宽用人视野,活化用人机制,努力开创“广纳贤才、唯才是举、各展其才、才尽其用”的崭新局面,让我县的各项建设和事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全方位激发广大干部的潜能。合肥市为适应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在用人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个人志愿、职位公示、双向选择、组织决定”等新举措,选拔、调整和交流了1600多名干部,极大的盘活了干部资源,极大的激发了干部的潜能,有力地推动了合肥市经济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赋予各级干部和各路人才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志愿选择岗位的权利,能够把个人愿望和工作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囿于传统的用人观念和模式,我县干部在乡镇与部门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难以合理流动,“领导干部届满调整、一般干部按兵不动”的局面没有打破,干部与组织之间缺乏正常互动交流的平台。应积极探索新举措、新机制,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突破届期调整的常规模式,摆脱单纯组织意志的固定思维定式,打破影响干部合理流动的掣肘,着眼于xx跨越发展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加快建立干部与组织之间正常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发挥特长选岗位,围绕发展任贤能”用人机制,使各级干部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使各路人才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
(二)要树立“才为我所用”的大人才观,为跨越式发展广纳群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化、专业化人才队伍是我县奋力崛起的需要。一是要面向大市场引人才。江苏张家港市早在90年代初就把引进人才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使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张家港,建设张家港,成就了今日的繁荣和文明。要研究新时期人才流动的特点,结合我县发展中的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以优惠的政治、经济待遇广泛吸纳各路优秀人才,为xx的跨越发展献智出力。二是要面向大中专毕业生选人才。xx籍大中专毕业生历来大量流向外地相对发达的地区,回乡发展的只占很小的比重。一方面是因为本县的发展起步晚、水平低,让他们感到发展的空间小、机会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他们重视不够,面向大中专毕业生这个群体选招急需的人才,不仅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要面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借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很多优势人才。可采取高薪聘任、课题合作攻关、特邀讲座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他们强大的智力资源,为我县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引智兴县,借梯上楼。
二、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表明,每一轮的思想大解放,都推动着新一轮的大发展。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在抓发展、谋全局的实践中具体而又生动的体现,就是要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深化,不断适应发展的新形势,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抢抓机遇,推动发展。针对我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必须在“三围绕三突破三树立”上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
(一)紧紧围绕抢抓发展机遇,突破“片面求稳、小步求安”的小农思想,牢固树立“小干慢进就是退,大干快上抢先机”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当前,我县面临着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财政信贷支持,解决建设和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沿江经济优势的形成和凸现,为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临江产业园的建设带来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为我县实施强势招商、发挥资源大县的优势,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第三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国家着力实施改善民生,继续推进扶贫开发的战略,有利于我县在落后中反弹起跳,由弱变强,快速赶超。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解放思想,推动发展,要求全县上下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坚决破除“稳字当头,小步求安”的思想意识,增强抢抓机遇、奋力赶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无功就是过、小干就是错”的功绩观,把早干、快干、大干的思想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二)紧紧围绕破解发展难题,突破消极畏难的思想制约和传统的思维定式,树立“抓发展就是解难题”的新理念和“迎难而上、破难而进”的勇气和魄力。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正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我县在推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难题,如建设资金瓶颈制约问题,跨越式发展的决心不大、干劲不足、环境不优问题,改革改制、征地拆迁中的利益调整问题,部分群众生育观念陈旧固执问题,信访积案执行难问题等等。对待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勇于正视矛盾,把解决矛盾作为推动发展的机遇,大胆创新,突破常规,千方百计解决矛盾,迎难而上,破难而进;另一种是回避矛盾,遇到矛盾绕道走,“难”字当头,无所作为,坐失良机。推动xx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各级干部以第一种态度积极应对矛盾,树立“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敢于破难,善于攻坚,迎难而上,破难而进。
(三)紧紧围绕增强发展合力,突破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思想痼疾,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作意识。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是影响我县跨越发展的思想痼疾,它的主要表现是:习惯于以部门利益为中心,大局意识淡薄,有利就干,无利就绕,甚至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私有化;习惯于权力的运作,而忽视责任,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不强,养尊处优,高高在上,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消极应付。由于我县近几年舆论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每年定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政府网站开设领导信箱等沟通平台以来,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影响了抓落实、抓发展的合力,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根本上破除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思想掣肘,需要从强化执行力、配合力、落实力入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和完善行风评议制度、考核制度、激励机制和惩戒措施,同时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同心合力、热情服务、紧张快干、奋勇争先”的大局意识和负责精神,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加快发展“效能年”、“服务年”活动,着力营造“众志成城、合力攻坚、九牛爬坡、各尽其力”的浓厚氛围,凝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着力优化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机制
体制和机制,是制度化、功能化的方法。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和优化我县良好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党委、政府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转,有利于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有利于凝聚强大的合力,从而推动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从“建设区域强县”的需要来看,我县目前应着力优化三个机制:
一是要着力优化融资投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县通过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积极争取政策性项目投资等举措,为重点建设项目和中小企业筹集了大量的资金,有效地缓解了资金投入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但融资平台不宽、方式单
一、渠道不畅的问题仍很突出。要进一步做大融资平台,放大担保功能。在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融入建投公司和担保公司的同时,可选择性地利用政府储备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国有可养水面使用权进行融资,拓宽融资领域,提升融资能力。要进一步改进融资方式,变单一的政府融资为政府与民间、企业与银行互动融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融资的新格局。要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契机,树立经营国库理念,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组建商会,为企业之间融资搭建平台,鼓励民间发展金融业、担保业,促进资本集约融通;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信息互通平台,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
二是要着力优化狠抓工作落实的执行机制。重要决策、重点工作要落到实处,快速高效推进,关键取决于执行力,而建立良好的执行机制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县的各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和项目仍然是按常规模式来组织推进,执行效果不够理想,尚未形成一种有效的落实机制,虽然采取了重点工作“县干牵头、专班负责、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但仍显粗放,缺乏执行的严肃性、强有力的保证措施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优化狠抓落实的执行机制,必须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决策、督查与激励相统筹。责权利相结合,就是在坚持一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明确一个专班来抓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同时赋予专班相应的权利,强化目标任务的严肃性,充分调动专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决策、督查与激励相统筹,就是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定期督查通报,跟踪问效,确保时序进度,对工作执行有力、攻坚克难有功、重点工作推进出色的专班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形成“奋勇争先创一流、真抓实干促发展”的热烈氛围。
三是要着力优化鼓励全社会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紧紧围绕“建设区域强县”主题,鼓励全县广大干群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聚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实现xx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县在鼓励创新的政策层面上,目前还只是在生产经营领域制订了一些激励措施,未能覆盖到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全面、不系统,激励效应存在很大的局面性。有必要组织专班围绕鼓励创新进行专题调研。制订系统化、覆盖广、激励效应强的政策性文件。既要突出鼓励企业和科研人才进行科技、产品的创新,又要鼓励教育、文化界进行教育模式和文化产品的创新;既要重视鼓励优势人才的创新,又注重激发民间的创新热情;既要加强发展模式、执行机制的创新,同时要加大选人用人机制的创新力度。让创新引领全县人民的思想,让创新催生出科学发展、富县惠民的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和巨大活力。
第三篇:2015武威发展综述
转型升级稳中有升
——我市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何飞
2015年,是“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浓墨重彩的一年。与这些骄人成绩相映生辉的是一串闪耀的数据,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16.2亿元,增长8.7%,是2010年的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64亿元,增长15.02%,是2010年的4.4倍;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20.1亿元,增长12.8%,列全省第4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2.8亿元、年均增长34.3%,其中规模以上2534.1亿元、年均增长29.2%。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3.45亿元,增长18.4%,是2010年的3.4倍;公共预算收入26.84亿元,增长21%,列全省第1位,总量跨越到全省市州第5位,是2010年的4.2倍;公共预算支出171.86亿元,增长14%,是2010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2元,增长9.2%,比2010年净增101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1元,增长11.6%,比2010年净增4550元。
数字彰显实力,成绩蕴含艰辛。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市“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竭力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奋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同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实践证明,“十二五”时期是武威历史上项目建设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时期,也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社会治理成效最突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精准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2015年,我市深刻领会总书记“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政策,制定实施全市“1+17+2”精准扶贫规划方案,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2015年,全市计划减贫171个贫困村、31870户、12.3万人和民勤县整体脱贫的任务全面完成。共投入扶贫资金125.95亿元。贫困户发展设施农牧业3.07万亩、特色林果业6.71万亩,种植甜高粱6.22万亩。解决了1.74万户贫困户、7.64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硬化贫困村道路370.5公里。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4729户。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4.17万人。35名市级领导包抓4210户、17520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实际完成4475户、19611人。“下山入川”五年规划7.2万人目标超额完成,共搬迁8.43万人。按国家2011年贫困标准,累计减贫42.53万人,贫困面由35.44%下降到9.1%,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3.54万人。
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2015年,我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持之以恒抓项目。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协调服务,集中办理手续。秉持大资源、大市场理念,着力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采取以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对接、签约引进项目。
2015年,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及配套贷款61.76亿元。市级财政单列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工业项目用地。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129项,完成投资591.7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232项,完成投资371.2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31项,实际到位资金938亿元,增长15.75%。省市列103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34.3亿元。民勤红沙岗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快建设,天祝松山滩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40万千瓦开工建设,全市新增风光电项目装机规模85万千瓦,累计达到300万千瓦。天祝至青海互助二级公路、金荣沙漠生态公路建成通车,民红高速公路、G569北仙高速公路、天祝至景泰二级公路进展顺利。干武铁路新增二线加快建设。温德克飞机整机制造和武威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杂木河毛藏寺水库枢纽工程、石门河调蓄引水工程、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全面建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38亿元,是2010年的21.9倍。五年累计2826亿元,年均增长85.4%。2015年底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15.5亿元、696.2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和4.3倍,年均增长分别为20.3%、34%。
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我市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加值列全省市州第1位,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形成了“321”的产业结构。
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构建新型工业结构,着力培育产业链经济,打造风光电装备制造、碳化硅新材料、飞机汽车制造、电石、制药、包装、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等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2015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3项,其中亿元以上92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28.71亿元。达华50万亩节水灌溉设备、鑫淼5万吨双氰胺、青啤易拉罐灌装生产线等126个项目建成投产。鑫淼60万吨电石、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荣华30万吨鲜奶制品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甘肃绿润超大口径PE管生产线和甜高粱收割机生产线等131个项目开工建设。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亿元。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06.1亿元,新建了一大批项目和企业。
“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基本建成。2015年,新建设施农牧业6.37万亩,累计达到85万亩,户均2.5亩。新建特色林果基地34.54万亩,累计达到155.66万亩,人均1亩。甜高粱全产业链培育发展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复,种植甜高粱27.3万亩,实施配套加工项目16个。积极推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出口基地备案企业(合作社)达到55家,农畜产品、特色林果基地备案面积分别达到50.24万亩、7.2万亩,注册登记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11家,实施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14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44个。新增“双业”贷款2.32万户、31.21亿元。2010年以来,“五项财政惠农贷款”达到315亿元。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万嘉国际广场、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建成运营。红星时代广场加快建设,新建续建西北五征汽贸城、金城奥莱建材市场、西部农业城等重点市场10个。市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民勤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等建成投运。长城集团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开工,莫高·中国葡萄酒城等文化项目加快推进。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8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9.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25.67%。
甘肃国际陆港启动建设。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累计发运33列,货运总量4.68万吨,货运总值1.17亿美元。甘肃路斯宠物食品生产、甘肃水投陆港中心区水务一体化等项目开工建设,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产业园、专属保税物流仓库和国际贸易总部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甘肃国际陆港发展战略规划和中心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近期有望获批。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35亿元,增长162.02%。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
2015年,我市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金色大道为中心轴,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程度提高。凉古核心区和民勤、天祝县域核心经济区综合承载、聚集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现。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92.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27.6%提高到36.6%。
着力改善城乡住房环境。开工建设公租房17800套,主体完成13052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2069套。农村危房改造、新房建设3万户。棚户区改造签订征收协议和回购协议12998户,比年初确定的6898户增加6100户。五年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28977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3138户,农村危房改造78339套,三项合计占全市总户数的40%。
加快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凉州城区南二环向西延伸段道路建成通车,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项目建成试运行,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基本建成,滨河公园、滨河东路、城区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有序推进。世行贷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德促贷款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加快实施,城区基础设施和新城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民勤县和凉州区黄羊镇、古浪县黄羊川镇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创建“千村美丽”示范村省级7个、县区级26个,“万村整洁”村165个。新建续建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56个。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优化“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布局,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重点,深入推进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沙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2015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建设工程通过省级竣工验收。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3.016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550万立方米。青土湖地下水位上升至3.14米,形成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人工季节性水面22.36平方公里。蔡旗断面过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指标、生态治理目标分别提前8年、6年实现。民勤县被水利部认定为首批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完成人工造林56.99万亩,治沙造林17.17万亩。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1.65万亩、封育180.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2.1%提高到19.7%。我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国家林业局命名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湿地总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4位。市财政筹措专项资金1.7亿元,建设千里沙漠生态大林带。积极争取汉能集团治沙资金捐助,引进内蒙亿利资源集团建设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深入开展环保大检查,解决了一批违规违法问题。全力打好凉州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扬尘、烟尘、尾气和油气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内生发展动力增强
2015年,我市贯彻中央和省委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市委“改革21条”落地。大力简政放权,承接落实行政审批项目151项,取消、下放、合并和暂停行政审批事项104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334项。开展“三张清单一张网”工作。市县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全部网上公开发布。将凉州城区城市土地、建设管理权下放凉州区,完成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警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推进,流转家庭承包耕地面积88.4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3.2万亩。完成设施农牧业产权登记颁证13.36万件、经济林确权颁证45.39万亩。成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农民合作社达到7307家。新增50家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3家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8家,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额5.5亿元。国开行棚户区改造贷款累计投放19.74亿元。交通银行武威分行挂牌开业。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1家、市级9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3家、市级8家。全面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18567户。3户企业新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3家服务机构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29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0.9%。
强化民生保障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市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改善民生。
2015年,省列26件、市列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36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5%。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建成成功出束,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运行。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全面完成,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组建武威职业教育集团。武威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整合市中医医院和凉州区中医医院,组建武威职业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首届毕业88人,在校生1079人。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两届毕业260人,在校生630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标准提高10%,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提标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再提高工作全面完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依法治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我市落实《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5年,全市组织开展“依法建设、规范运行、敢于担当、健康发展”专项检查活动,围绕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管理、城乡规划建设、财政税收、文物保护、统计、审计、党风廉政等11个方面64类问题,对全市三县一区和市直部门378户重点企业、973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开展集中检查,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困难和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深入开展突出社会矛盾和重点信访问题集中排查化解活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重大矛盾和积案化解率达100%。强化藏区维稳工作机制,天祝藏区和谐稳定发展。
激情点燃梦想,实干成就辉煌。回首“十二五”,全市上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蓄力跨越,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展望未来,我们正在开启“十三五”发展的崭新之旅,发展的步伐将更加铿锵。
第四篇:焕发传统引擎的澎湃动力
焕发传统引擎的澎湃动力
2015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特别致辞。在这场备受瞩目的演讲中,中国总理首次将“改造传统引擎,重点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与“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同称之为中国经济的“双引擎”。
有外媒评论:从强调传统的“三驾马车”到提出“双引擎”,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论有了微妙而适时的变化。
此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安排与“改造传统引擎”密切相关的议题:
2015年2月25日,决定进一步强化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5月13日,部署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汇聚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6月17日,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多重作用。及至上月28日的第100次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我们老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速下降是因为内需不足,但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缺口依然巨大。”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常务会上郑重提醒道。
李克强提醒参会各部门的负责人,要认真研究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什么“欠账”,有哪些需要补上的“短板”,要把这些需求挖掘出来,通过供给引导需求潜力的释放。
既是支撑投资的新增长点,也是老百姓翘首以盼的民生需求
针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短缺,李克强总理曾列举过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公共设施的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10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则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李克强总理提出“改造传统引擎”这一概念时,中国经济传统的投资驱动模式正呈现出典型的换档期特征——2015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8,跌破荣枯线(50)的数据显示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压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意味着总理应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对策已然成型。”一篇文章分析道,“过去一些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引擎在相继失效,但中国需要保持一定的GDP增速,并以此确保就业和发展,并为更多改革举措推进创造物质和财政条件,而改造传统引擎便是李克强给出的解决方案之一。”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进一步明确将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并称为改造传统引擎的“三大支柱”。
总理并称的这三大支柱,有一个共同特点:既是支撑投资的新增长点,同时也是老百姓翘首以盼的民生需求。
事实上,这种“一箭双雕”的思路始终贯穿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议题中。
2014年4月2日的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李克强在会上说,铁路建设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关键作用,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2014年5月21日的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理明确指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夯实农业基础,是保障我国粮食、水利安全的重大举措,对于当前稳增长也有重要意义。
2015年6月17日的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李克强表示,推进棚户区改造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千百万住房困难家庭生活改善,是惠民生、稳增长相互促进的重大举措。
有媒体报道:“若„改造传统引擎‟切实得以很好实施,不仅对于当前稳增长是重大利好,也是关乎长远的利国利民之举。”
从确定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到深化投融资体制,总理稳增长的每一招棋都是“改革” 2015年2月14日,李克强来到贵阳轻轨1号线施工现场,考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理戴上安全帽走进隧道,询问工程进度。多数施工者来自农村,李克强称赞他们是城市功臣。他叮嘱省领导,等这条轻轨修通后,你们一定要请回这些一线建设者,乘坐首班列车。
李克强总理对改造传统引擎赋予了新的思路——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资,不能仅靠政府“包打天下”。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汇聚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事实上,“PPP”是相关议题讨论中的一个高频词。2015年5月13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过去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资“是不可持续的”,推广PPP模式,是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拉动投资增长的有效手段。
“有效运用社会资本,这本身也是一种改革。”总理说。
最新的第100次常务会议上,讨论到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时,李克强总理问询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开展PPP模式,有没有成熟经验证明这一模式有回报率?”得到的是肯定回答。
随着“传统引擎”的不断改造升级,当前中国经济正呈渐趋稳步向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固定资产投资5-6月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
“这说明,这台传统引擎的动力正在到得显著增强。”有报道这样分析,“从确定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到深化投融资改革,总理稳增长的每一招棋都是„改革‟。”
第五篇:企业跨越式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装卸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铁路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科技进步、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是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装卸企业,在装卸机械化比重不断提高的今天,科技进步成为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最主要手段。只有抓住机遇,提高装备的技术水平,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装卸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
1、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中国进入世贸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进一步加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装卸企业也将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有力挑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才能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益,达到良性循环。
2、行业进步的要求
在现今的社会中,铁路运输成为重要的运输组成部分,而货物的装卸搬运作业作为货物运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转。为了提高装卸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各国的相关企业分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装卸行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比如在一些大的港口和货运站,实行了网络通讯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每件货物、每辆车辆的状态和位置等信息都能得以及时传递,使管理人员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极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如何推进装卸企业的科技进步
1、推进主要装备现代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衡量装卸企业技术是否先进的标志之一是其装卸机械科技含量的高低。装卸机械作为从事装卸搬运工作的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推进装卸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实现主要装备现代化,要坚持铁道部制定的“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原则,即采用世界范围内先进、定型的技术,达到综合成本低,符合国情和需要,性能稳定,能保证安全。作为使用单位,今后在购置和使用设备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执行上述原则,同时开展技术改造活动,提高装备的技术水平。如近几年来,我们装卸系统陆续引进了装载机、叉车、输送机,并有满洲里装卸的360吨龙门起重机设备,为俄罗斯进口大型货物立下了汗马功劳,使装卸企业科学技术含量大大得到了提高。
2、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装卸企业要按铁道部总体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进行动态实时管理,及时更新人员、固定资产、生产、财务收支等情况,还可以及时接受上级文件、电报、命令等指示,随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汇报工作。从而利用科技创造的便利提高管理水平,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3、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科技以人为本。现代化的装备需要掌握现代技术的员工使用。比如在集装箱专用门式起重机上采用的设备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对用、管、修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更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人和技师。所以不仅要加强职工的在职培训,更要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劳动用工、收入分配等制度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在精神、物质上鼓励员工勇于进取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每名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装卸企业的发展。此外,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缺人员,带动员工队伍整体的提高。
4、解放思想认清形势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铁路企业形成了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铁老大”作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装卸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打破旧的思维方式,认清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树立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忧患意识,以对企业的明天负责任的态度,从自己身边做起,克服消极畏难的情绪,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作为一种自我行动,使装卸企业真正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