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
领导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
中国管理学界流传着四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前途、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命运”。战略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哈佛商学院前领导力研究项目主管、世界著名高管辅导师罗伯特·哈格罗夫强调,“比战略重要的是领导力”。企业开始实施战略的时候容易陷入困境。虽然企业在所经营的市场领域中寻找到了机会,却只能看着最终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束手无策。很少有企业能够弄清楚个中原因。
其实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错误估计实力、资产配置不当、执行力度不够——这些都会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虽然有些公司能够正视这些问题,但很少有企业重视实施新战略所必需的领导能力,更不用说将领导力视为战略起点。这种疏忽导致企业战略实施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何谓“领导力”?好的管理者能兑现承诺,实现可预期的结果,并偶尔能有所提高,而领导者则具备实现业绩突破的开拓能力。如会通过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或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经营业绩,从而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企业领导力远不只是指几名位居高层的优秀男女。领导力包括企业内3%至5%的能够实现业绩突破的各级员工的开拓能力。大胆的战略常常要求在多条战线上取得突破,因此,企业若想获得战略成功,就需要在各个层面都拥有强势和有力的领导。如要进行一宗并购交易,需要遍布企业的各业务单位及职能部门的领导,以整合最佳做法,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努力维持正常的运营。
另外,并购双方的各级领导者不能把合并仅仅看作是技术层面的工作,而更要鼓舞员工士气,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随着战略维度和相应战略举措的增加,领导压力也相应增加。从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越是业绩好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志向远大的企业,反而越难满足在领导力方面的要求,这并不奇怪。当然,业绩差的企业在领导能力方面也相当匮乏。企业的目标越高,或企业在战略方向上的转型越激进,其领导力的差距就越大。这一规律对绩优企业和绩差企业同样适用。
忽视领导力将产生严重后果。虽然大多数首席执行官都承认领导力很重要,但很少有人能准确评估在领导力上的差距。更少有人能够建立一套机制,在适当的时候培养具备适当能力的适当数量的领导者,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企业根据现有的领导者数量来确定实现某一战略目标(如扩大现有业务或开发新业务)所需要的领导者数量,那么就会发现领导数量的差距,而且企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即便企业拥有足够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在能力上也可能存在不足。如一家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可能会发现,现有的领导者缺乏在陌生地区经营所需的文化敏感性。或者,一家开拓新市场的公司可能会发现工程师过多,而业务开发人员却不足。如果没有在战略举措推行前系统地评估领导力,就会导致高层管理人员在最后一刻还在忙于弥补差距,这会造成严重后果。
张宇先生
—— 天下伐谋高级合伙人、财务领导力学院院长、独家讲师!
CMA集训班特聘讲师,国内多家培训机构的特聘讲师。
从短期来看,企业在推行新战略时如果没有找好合适的领导者,那么现有领导者就会被
迫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领导者要应对新的挑战,他们的日常工作量必然增加,做其他工作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通常,他们会放弃那些成效不易界定的工作,如员工发展,因为这类工作的成效不会立即显现。如果企业给现有领导者压上过多的工作负荷,则他们的整体效率就会急剧下降。所以从一开始,这种取舍就已经危及到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行战略的企业,要么以为靠这种次优的领导层也能实现目标,要么以为只要实现部分原定目标就能获得相应比例的战略净现值。这两种想法可能都犯了致命的错误:一着走错,满盘皆输。
从长期来看,如果领导力差距长期存在,无疑会导致领导者数量与质量的下降。企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优秀的领导者要么工作负荷过大,要么疲于应付各种临时任务,因此没有时间来培养年轻人才。总有一天,当他们要交权的时候,就只能面对一群经验不足、准备也不足的接班人。这种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遏制,就可能最终使企业的核心业务与战略发展岌岌可危。
第二篇: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小学体育教师如何提高体育科研能力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经验技术型、理论型、科研型。这三种类型教师中技术型占大多数,理论型和科研型次之。为此,重视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现代科学技术向体育进行全面渗透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加强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根本大计。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
第三篇: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张巨功
有学者说“文化即城市”,我同意这个提法。因为城市本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在城市的变迁、发展和建设中,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特别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我称之为“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
文化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内在的而不是表面的、长远的而不是暂时的。基于这种认识,可以断言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因为:
1.文化铸就城市的灵魂。
城市是一个有机复合体,某一城市,作为一个地域生产力要素的集中地,是该地域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信息传播的中心。在城市这个有机复合体的诸多要素中,文化是内核,只有文化能够真正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风尚,也只有文化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因为文化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及其决定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共同行为。先进的文化犹如一面旗帜,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奋发向上,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成功经验证明,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如能注意文化的内涵,重视文化建设和保护,以文化优势促进城市发展,打造城市文化晶牌,城市的发展就大有希望。可以说,打造一个好的文化基础,就能建设一个未来的理想城市。
现在,很多城市在加速城市发展的实践中是很重视文化内涵的。如;北京市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教训,现在越来越注意文化保护,哪怕是一棵古树的取舍,均要很严的审批。现在响亮提出“人文奥运”的口号,增强奥运的文化内涵,将抓住这个令人瞩目的奥运舞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他城市,诸如广西南宁、山西太原也相继提出“用文化塑造城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城市发展理念。许多城市领导者和广大市民,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城市内在的美,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没有灵魂的城市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应抓紧文化这一永恒主题。
2.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很多城市注意城市形象的打造这是正确的。但是,也确有一些城市特别是领导人,为了追求“政绩”,存在短期行为,他们重视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轻视文化建设和保护,以巨额投资建造高楼大厦、公路大桥、花园广场、栽花种草,名曰为的是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这种认识和实践是违背科学发展观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事实证明,凡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都是文化发达的城市,可以说,现代城市是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今天的文
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所谓形象,关键是城市的文化特征、文化内核,市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城市的诚信度和综合素质;所谓竞争力,最主要的是文化力,诚信度,是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智力的因素,知识的力量,人文环境和城市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因素将越来越重要,这种高水平的城市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必然成为凝聚民心,吸引来者的真正动力。城市高文化品质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形成构建和谐城市的基础。城市这种先进文化内涵才是城市的本质特征,成为城市的真正魅力和竞争力,是城市良好形象的基础,决定城市未来。
二、文化凝聚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
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小社会,因此,城市发展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有其动力要素,而最根本的动力要素是人,是资本。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给迅猛发展的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首先,要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先进的文化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最佳组合各种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凝聚各方面人才和聚集各方资本,最有效、最快捷的将现有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
具体讲,文化的凝聚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文化形成遵守制度的氛围
文化的本质告诉人们,文化其实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与有形的制度约束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为一个社会、一个城市的良性运转的基础。百姓中常说:你文化程度这么高,应该懂得怎么做;你是干部,你是党员,应该如何如何。广义说,这都是文化约束、文化标准。当然,现实的中国差得很远,许多地方,制度成了摆设,不按规则办事,甚至形成了不正常潜规则,造成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很高。一个城市,什么时候能形成有问题不要找市长,而找制度?人们能够自觉按照公德、诚信、责任、尊重、公正和关怀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我们应该企盼和努力的。
2、文化解决诚信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诚信看得很重,论语中孔子与曾子、子贡三人对话时,仅
135个字里四处提到诚信问题,最终结论是“诚信最重要”。大家熟悉的句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在中国辉煌的文化思想宝库中,诚信是最大的美德,是成事之本。在今天的市场经
济条件下,也是“严而有信”最为重要。不讲诚信是短期行为,一锤子买卖,会制约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文化形成凝聚力
人们在文化上的认同,价值观的认同,是团结的基础,共同行为的基础。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有了这种认同,可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凝聚科学技术、各类人才、艺术和各类劳动者。激励各类人才和广大劳动者不能光靠物质待遇和报酬为人,吸引资本不能光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的实践越来越证实这一点。所以高明的城市领导者,企业家都十分关注文化和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否则就会吃苦头。这里我想讲个事例:在一份内部资料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个人的毁灭与一个国家的崛起之路”一文,说的是;2005年7月8日,在广东湖阳市一家织带厂打工的男孩叫阿星,由于旷工一天而被工厂主管开除。一怒之下,他用刀砍死了主管,而后逃亡深圳,打电话给曾经采访过他的报社记者,请求记者陪同他投案自首。毫无疑问,等待阿星的是法律的正义,然而他毫无惧色而面带着微笑,因为无人不为这个小杀人犯几年力图走正道的艰难历程而震撼。
这个孩子是广西天等县上映乡温江村人,在老家,在深圳,多次有人拉他走黑道;他始终不愿同流合污。在工厂打工,一干就12小时以上,每月只挣300元钱,但总想好好干,靠干走出一条路,因此被记者采访。时隔半年,他走进了牢门。这真的是982万城市打工仔、打工妹,是当代占产业工人70%的农民工的宿命吗?
二十几年来,中国GDP增幅年均高达9.4%。如今,中国一跃而成为在世界名第六的经济体。但是,在工厂里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提高。中国的崛起之路,有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一代两代中国工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血泪汗水乃至生命为代价的。
但是,从阿星的毁灭之路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国民,在教育权利上,他和他的许多老乡都没能够享受应有的国家义务教育;在工资收入上,虽然他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却还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在工作保障方面,他4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旷工一天,等着他的却是被开除的命运:在国民待遇上,他不能够在自己的国度自由呼吸,因为没有身份证,他经常被收容带走、被罚款,在日常生活中,他甚至感觉不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所在。他说,在城里人面前,“我觉得城里人就是那个高楼,高到天上去了,我们在下面仰望,连帽子都掉下来了,都看不到人家”。
我们知道,保证国人的基本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保障国人的基本工作福利,维护国人的基本人权,捍卫国人的个人尊严,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应尽的义务,是国家宪法与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然而,阿星的悲剧却说明,我们没有尽到的责任实在太多。
几年来,阿星本着自己的理性,一个人抵抗着罪恶的侵袭,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自己。工资低下,他忍了:拖欠工资,他忍了,因为旷工一天而被开除,他忍了,4个月挣了2000多元工资却只给了他600元,他还是忍了。当他默默地收拾衣服,准备离开
这家工厂的时候,如果不是工厂主管跑来痛斥一番,伤害了他作为人的最后尊严,也许他会就这么忍下去,然后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那前途黯淡、希望渺茫的新生活。
但是,那位主管的侮辱压倒了他最后一根理性的神经,同时也使他以卑微的生命对这个国家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扭转这种GDP至上的经济理念,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注重更普遍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那么,今日阿星,也许是更多的人所不得不面对的命运!
这事实告诉我们: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用什么东西凝聚人的问题。结论只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
4、文化形成创新氛围
创新要靠人才,要靠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靠资本的积聚和有效投入。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劳动者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采用文化的形式,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经济功能。知识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越来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各地、各市、各企业争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办法,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甚至,有的深谋远虑的企业家开始“从小培养”自己的储备人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告诉我:他在企业调研中发现,有的民营企业家到一流重点高中找尖子学生,交流思想,谈个人志向。如找到愿意按自己企业储备人才需求方向报考某大学和某专业的学生,可以全额投资培养,甚至连出国留学费用、父母困难补助都可帮助。有的企业已把自己培养的人才放到总经理助理等岗位进—步锻炼,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这—仗。靠人才创造一个新世界。
5.文化创造和谐城市
这几年,全国上下谈的最多的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这既是治国谋略,更是现代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新发展,是向新时代倡导正确价值观,实现社会和谐、诚信、责任、尊重、公正和关怀。我们把这以文化精髓和灵魂贯彻落实到各项实际事务中去,有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城市,从而在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也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央开始了一系列实际行动。
比如:完全减免农业税。把农民从几十年的“半义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进入国有资产即全民账户,但实际被排除在全民之外,连一分钱也取不出来的账户,引到了自己劳动成果完全由自己支配的现状,这是何等兴奋的时刻。
再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管。1994年,政府所征收到的个人所得税是72.48亿元,占税收总额的1.6%,2004年,达到1737.05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上升为6.75%。个人所得税是同期增长最快的税种,仅用了10年时间,就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从另一个角度看,1994年以来全国个人所得税年平均增幅高达48%,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7%—8%的增长率。给社会公平、公正,给那些在国有企业干了几十年“半义务劳动”的无产者,而现在因企业破产享有最低生活费和买断工龄的城
市贫困者,看到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前景。这样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党和国家的行动,必然为和谐城市的构建,为城市的发展凝聚着人心,凝聚着无穷的动力。
三、文化产业是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新兴产业。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本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如美国,全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仅次于航天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二位。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加拿大1993—1994文化产业的产值296亿加元,超过了一些传统工业,如农业(99亿加元)、交通(244亿加元)、通讯及信息技术(246亿加元)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外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都将文化产业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他们甚至预言,21世纪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美国人说,2015年他们的休闲产业(主要是文化产业)将占全部产业的50%。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紧迫性,不仅要面向城市,而且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面对文化产业的新形势,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富有潜力的增长点。特别是在大城市发展更为迅猛,以北京、上海为例,其文化产业1998年增长值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为4.4%、4.3%,现在又有新的提高,已显现成为支柱产业的势头。北京已.编制完成的04—08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未来4年,北京将在现有文化产业基础上,抓住奥运会历史机遇,借助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建设六大文化中心,即:①全国文艺演出中心②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③全国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④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⑤全国文化会展中心⑥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使文化产业在北京市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达到9%。
据悉,上海利用2010年成功申办国际博览会的机遇,紧抓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先期投资9000万美元,建设室外面积20万平方米,室内面积5万平方米的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这样,以上海的两个国际机场为东西两端,从西端的上海国际世界商城、上海会展馆,在市中心的上海展览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城市展览馆、上海商务展览中心,在浦东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世界公园等,形成了一个壮观的会展文化产业带,呈现出人气旺盛、物流雄厚的动人场面,造就了整个上海文化和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563.87亿元,实现增加值44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上海的同志说:“21世纪的上海必将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璀璨文化明珠。”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将达到5000亿元。但不必讳言,我国的文化产业包括城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充分,无论是产业
规模,结构体制,改革、人才,还是社会化,产业化的水平,比起发达国家,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因而,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研究、规划和实践,对如何创建适应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如何应对国外文化资本进入中国所带来的挑战,所有这些理论问题的实践问题,都是重要而紧迫的,都是需要以创新进取的精神,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特别是城市领导,既要顺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有政治的眼光,文化的抱负,创造性的魄力和长远的规划,尊重和研究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特性,使文化产业在各城市,各地区得到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使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作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社
《中国城市经济》2005 年11期
第四篇:创新与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长久成长的根本动力
创新与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长久成长的根本动力江苏富菱化工有限公司 翟继业
经过四十年的努力,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成长起来一大批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基础的中国企业。但是,同整个中国经济一样,我们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发展初期,基础还不够牢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技术、资本和管理积累薄弱,很多企业还处于生存与发展的边缘。
江苏富菱化工有限公司和许多同行一样,在这个行业里也走过了三十年的道路,对企业的发展有了一点认识,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收获。在此就我们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我们对自己发展的第一个认识就是坚持主业求创新。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和很多中国企业一样,也经历过许多起伏和波折,为了把企业做大,也曾经探索过多行业的发展道路,先后投资过香料、环氧树脂、食品添加剂、玻璃钢拉挤型材、玻璃钢座椅、涂料、包装容器、纽扣等等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半途而废,有的一出生便夭折了。基本上不是做不大就是做不成。总结过去,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搞好企业,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具有相当的资源才能把一个产品和一个行业坚持做下去,直到做出在那个行业有影响力的发展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于2000年对企业资源进行了整合,集中力量在最擅长和基础最好的领域坚持发展下去,重新回到了不饱和树脂的轨道上来。
在对中国企业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我们提出
了做精、做强、做久和做大的发展思路,不盲目攀比企业规模,而是把坚持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起点。为此我们首先从企业管理体制入手,于2000年引入ERP系统,强化基础管理,优化企业运营流程,同时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从工艺、设备、运营流程等多方面展开全方位创新,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在新工厂的生产设施中,采用了DCS系统控制,大大提高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从2001年到2008年底,在巩固原有产品市场的基础之上,以每年5-6个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目前五年以内的新产品销售额已经占到了总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内国际的多项认证,在许多领域我们的产品已经能够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产品同台竞争。在产品创新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主持并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树立了中国本土企业在复合材料行业的应有地位。目前,我们的产品系列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下游行业所需要的品种,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用户未来五到八年的市场需求。因此,尽管我们十年没有扩大生产能力,但是在高端市场,我们的占有率却一直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我们研究所被江苏省科技厅授予“江苏省不饱和聚酯树脂工程研发中心”。
我们对自己发展的第二个认识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首先一条就是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依法纳税守法经营,不做投机取巧的事情,不钻国家法律空子。踏踏实实做好企业。
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条就是在安全环保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对社会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做好企业安全设施和环境保
护设施的投入和运营管理。1998年我们在国内企业中率先采用焚烧方法处理生产废水,在新工厂的建设中,我们又对废水处理系统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实现了生产工艺废水的彻底零排放。虽然目前我们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是运营成本最高的,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是最彻底和最有效的。
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条就是坚持节能节水的原则,降低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我们新厂所有电机全部采用变频调速以降低电耗,通过优化设计,使反应釜的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减少热量损失。在2007年获得“江苏省节水型企业”称号的基础上,我们新厂对水资源的利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生产冷却水全部循环使用,而且利用生产冷却水冲洗厕所,然后经过处理再作为绿化用水,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我们于2003年首次向政府提出向化工集中区的搬迁申请,2006年正式启动搬迁程序,目前位于江苏江阴临港新城新材料产业园的新工厂基本建设完成,正在进行试生产。预计明年初可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
在新工厂的产能规划中,我们仍然坚持高端路线,对高性能的间苯型树脂、胶衣树脂和乙烯基树脂的产能进行了大规模扩充,压缩了一般产品的产能。同时加强了产品性能检测能力,完善了力学性能、电性能、燃烧性能、耐老化和耐腐蚀性能等测试手段。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相信,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中国发展最为健康、成长最为长久的不饱和树脂生产企业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为中国的复合材料工业的长久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文化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引擎
文化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引擎
——中天集团企业文化调查 本刊记者
赵
光
孙
珉
十多年前,浙江中天建设集团只是一家年产值不到2000万元、处于亏损状态的老企业。如今,企业年产值超过150亿元,跨入全国500强的行列;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当初单一的建筑施工,发展为以房地产开发、交通路桥为主要业务板块的大型企业集团,七大分公司在全国形成区域化经营的格局;施工质量越来越高,荣获鲁班奖、白玉兰奖等省部级以上建筑大奖300多项。这就是被业内人士广为称赞的“中天现象”。“中天”为什么能够“如日中天”?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其秘密之一就是自觉地用文化力引领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文化力的提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靠什么赢得持久发展?靠什么赢得社会信任?又靠什么使企业不断获得生机与活力?这是目前中国许多高速发展的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现代企业文化认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这些传统资本之外,还有第四种资本,这就是文化资本。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互竞争的就不仅仅是规模、资金实力、市场占有率、核心技术等硬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品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优秀人才、有效管理等软实力。文化力的建设,决定着企业的持续发展。
两三年前,中天集团就开始向房地产进军,如今房地产已占中天全部效益的三分之一。2003年,中天并购了湖北、山东两家路桥公司。到目前,市政路桥的产值已经在中天的业务总量中占了15%。中天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规模适度扩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就在中天集团进入全国500强的时候,集团董事长楼永良却认为,中天仍然处在第二平台,因为在未来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规模强势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战略和核心价值观的竞争。支撑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上凸现出来。为此,2004年,他们制订了《中天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这是中天企业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一个正在成熟的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2005年,楼永良率领七大分公司经理,考察了日本著名的建筑企业熊谷组和前田建设。这次考察让中天人感受到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更看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本企业所具有的企业文化优势。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摆在中天人的面前:中国低人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会不会丧失?中天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中天人的共识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而竞争力的获得,必须依赖企业文化力的提升。
二、文化力与企业竞争力
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大局出发,中天集团领导深刻认识到,在企业发展成为一个跨区域的大集团的关键时刻,必须十分重视提升战略管理能力、科学管理能力、诚信管理能力。这三种能力最终都离不开文化力的支撑。
战略管理能力是文化力的集中体现。中天的战略管理目标是实现“品牌中天”。对于品牌的认同意味着对企业文化价值的认同。虽然中天的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在社会认同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正是基于这种自觉的认识,中天集团在《2004—2006中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通过三年的努力,把中天集团建设成国内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和开发商,建设成对人才有很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先进健康的企业文化、有较高品格和享有盛 誉的一流企业。
科学管理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它不仅涉及到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制度建设,同时也包括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应用。一个没有文化力的企业是很难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的。2004年9月,中天集团获得了全国质量管理奖,成为全国第二家获此殊荣的建设企业,但中天的领导层却看到了一些大企业病的苗头。因此,在获奖之后,他们立刻对集团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了流程再造工程,将组织架构按照流程重新设计,按照大企业规模和小企业速度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对市场变化迅速反应的能力。
诚信管理能力反映文化建设的水平。中天集团将诚信作为企业的生命,在细微处不断强化,使之成为人人都自觉遵守的基本准则。对内,他们善待每一位员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外,他们奉行“用户至上”、忠实履行“缔造美好家园”的企业使命。项目经理身处市场经济的最前沿,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天的形象。因此,他们尤其重视对项目经理的诚信教育。如今,中天人走到哪里,就把讲诚信、重质量、抓安全的良好作风带到哪里,赢得了客户的广泛信赖。
三、文化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中天集团形成了对客户讲诚信、对社会讲责任、对员工讲尊重的企业理念。这种企业理念体现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是强化责任文化、提倡执行文化、营造创业文化、创建学习文化。
中天集团自觉地将自己看成“社会公共产品制造者”,以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文关怀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天人认为,今后建筑产业的竞争,将不再是价格竞争,而是品质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因此,中天十分注重从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同时期、同价位、同成本、同地段、同类型的高品质产品,并力求 赋予产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底蕴。例如,他们在西安、杭州和上海的一些项目中,由于在墙体、窗户、马桶等建材、建筑方面广泛采用了节能技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仅此一项,就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在工人的劳动、环境、健康和安全等方面,中天集团始终奉行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并重”的观念,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天每年在建项目有200多个,几万农民工分散在上海、杭州、西安、武汉、广州和国外的项目部。许多农民工南北奔波,跟随中天十几年,这是因为中天从不拖欠工资,从不歧视他们,一直把他们当作企业的主人。每个项目部都有民工学校、基层党校,都有阅览室、活动室和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经常举办各种业务培训和文艺娱乐活动。为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解决当地学生读高中难的问题,十年前中天集团就在资金还不宽裕的情况下,毅然投资6000万元创办了现已成为浙江省重点中学的中天高级中学。一位四川籍农民工告诉记者:我在中天干了14年,不管将来企业如何,我这辈子在中天干定了。我们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中天拿我们当人看。
效率是企业的生命,而执行能力则是效率观念的具体体现,提升执行能力首先是靠制度。为此,他们强调“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2005年,中天集团开始实施“竞争力工程”,在全集团的七个分公司开展执行能力的培训。培训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中天人都能严格遵守统一制度,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自觉生产最好的产品。
中天集团高度重视开拓创新。在创建“活力中天”的目标鼓舞下,他们着力打造一个不断进取的学习型企业。中天集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拥有博士、硕士学历以及教授职称者24名。他们作为人才,都以管理入股或者技术入股,充分体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农民工技术培训,新进大学生培训,管理层培训,在中天已成为雷打不动的制度。集团部门以上 负责人和主要项目经理人,80%是30多岁具有专业水平的年轻人。正是因为他们致力于建设学习型企业,所以各个公司都有技术创新,施工质量年年都有提高。
中天人正是依靠稳健的企业文化建设,逐步使企业经营从粗放转向精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成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世界市场进入文化力竞争的时代,文化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