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修养

时间:2019-05-13 17:2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艺术修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艺术修养》。

第一篇:艺术修养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提纲

人文系 08级 公管班 齐麟 2008040214

小提琴曲梁祝创作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祝家美丽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求学生活中与与善良,纯朴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三年后,英台要回家了,长亭十八相送,她向山伯表达了自己的爱意。然而回家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许配给豪门子弟马文才。争取不到自己的爱情,山伯在郁郁中死去。婚礼当日,英台让花轿来到安葬山伯的山岗,在山伯坟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小提琴曲《梁祝》巧妙运用了大提琴与小提琴音色高低的不同成功地用音乐扮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角色。这是《梁祝》奇妙的地方。

音乐开始,以轻柔的弦乐为背景,长笛吹出了优雅而欢快的乐曲,然后柔和高亢的小提琴声响起,音乐中,我们能想象出这样一副美妙的景色:年轻的祝英台换上朴素的男装,告别父母带上银心出发去书院。一路上,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鲜花盛开,从未出过远门的英台带着快乐上路,奔向未知的未来。

紧接着,由小提琴带领,多重弦乐的音色响起,应是学子们纷纷进入了书院,书院里一篇生气勃勃,学子们相互谈笑,共同探讨着论语以及六艺;小提琴的音色此时变得异常高亢,应是英台兴奋地穿梭于各位同学之间,兴奋地与之攀谈。在这里,她认识了山伯,她那颗天真纯洁的心灵就此打动,每天都充满了快乐。在这一部分里,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应答,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快乐的时光如此短暂,很快,英台要回家了。这个时候,小提琴原本欢快的曲调骤然变得悠扬而缓慢,体现除了少女心事重重的心境;在送山伯回家的路途中,英台犹犹豫豫,欲言又止,小提琴琴音的断续正如同英台面对着心上人时羞涩的心情;而悠长的滑音和颤指的技巧使得音色似心情一般徐缓而犹豫,描绘出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英台远去,徒留山伯长亭惆怅。

短暂的停顿后,竖琴的音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当中,长笛悠扬的声音想起,仿佛花仙子带领我们在亦真亦幻的彩虹下前行,一阵优雅的小提琴声又想了起来,我们仿佛看到两只蝴蝶在花丛中蹁跹缠绵,从此,英台与山伯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第二篇: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

一、单选题

1.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2.下列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是()

A.《罪与罚》

B.《吝啬鬼》

C.《哈姆雷特》

D.《仲夏夜之梦》 3.被誉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基之作的诗集是()

A.郭沫若《女神》

B.徐志摩《志摩的诗》

C.闻一多《红烛》

D.胡适《尝试集》 4.《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A.南、风、雅

B.风、雅、颂

C.雅、颂、南

D.颂、南、风 5.五·四时期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的是()

A.鲁迅

B.胡适 C.李大钊

D.陈独秀

6.近代开创以文言意译西欧小说之风气的翻译家是()

A.林纾

B.鲁迅

C.郁达夫

D.胡适

7.古代所称的“五谷”指的是稻、黍、稷、菽和()。A.棉

B.梁

C.麦

D.粟 8.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9.宣纸得名于它的()

A.用途

B.产地

C.材质

D.使用人群 10.太上老君,即(),东汉以后,道教把他塑造为神仙。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11.下列属于叶圣陶作品的是()

A.《京华烟云》

B.《子夜》

C.《伤逝》

D.《稻草人》 12.“光年”是指()的单位

A.时间

B.长度

C.速度

D.频率

13.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

B.南、北

C.阴、阳

D.文、武

14.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A.庚

B.辛

C.巳

D.壬 15.“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

A.大草原

B.众多宫殿 C.盛产羊毛的地方

D.美丽的地方

16.将五月四日规定为“中国青年节”是在()年

A.1939

B.1949

C.1951

D.1953

1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

A.诸葛亮

B.曹操

C.刘备

D.周瑜 18.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南柯梦》 19.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

A.靛蓝

B.朱砂

C.石黄

D.石青

20.《长征交响曲》是()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交响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A.郭文景

B.杨立青

C.丁善德

D.瞿小松 2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A.李白

B.骆宾王

C.李商隐

D.李煜 22.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

A.军政

B.农耕

C.养马

D.水利

2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24.被誉为“小楷极则”的作品是()创作的。

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2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孙子兵法》

26.被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作品是()

A.《铁道游击队》

B.《红岩》

C.《保卫延安》

D.《青春之歌》 27.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所做的判断。

A.效果

B.方案

C.结果

D.结论

28.“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A.窗户

B.井上的围栏

C.卧具

D.坐具 29.俗称“四不像”的动物是()

A.白唇鹿

B.斑马

C.长颈鹿

D.麋鹿 30.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二、多选题

1.端午节的习俗包括?()

A.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喝雄黄酒

2.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属于“六艺”的是(A.射

B.御

C.礼

D.书 3.茅盾的《蚀》“三部曲”是指()

A.《灭亡》

B.《幻灭》

C.《动摇》

D.《追求》))

4.世界上古老的戏剧艺术有()

A.中国戏曲

B.印度梵剧

C.欧洲宗教剧

D.古希腊戏剧

5.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

A.满足感

B.理智感

C.美感

D.道德感 6.以下诗句出自杜甫诗歌的是()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以下哪些理论更为重要,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A.表现说

B.游戏说

C.生产劳动说

D.巫术说

8.下列哪些小说属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刻画()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药》

D.《阿Q正传》

9.构成中国传统美学的美学思想体系是()

A.诗歌美学

B.道家美学

C.禅宗美学

D.儒家美学 10.在中国画中象征“君子”的植物有()

A.桂花

B.莲花

C.兰花

D.竹子 11.“东北作家群”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陆续流亡到关内的萧红、萧军、白朗()等。

A.舒群

B.端木蕻良

C.罗烽

D.骆宾基 12.以下属于李安导演的电影是()

A.《冰风暴》

B.《推拿》

C.《推手》

D.《断背山》

13.王昌龄的《诗格》把诗分为()

A.物境

B.心境

C.意境

D.情境 14.西方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贝多芬

B.海顿

C.柏辽兹

D.肖邦

15.通俗小说的“五根支柱”是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和()。A.武侠小说

B.侦探小说

C.心理小说

D.历史小说

三、填空题

1.清末民初专门以才子佳人为小说创作题材的文学派别是()。2.汉字以()为基本的成字方式。

3.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4.开创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创作的诗人是()。

。)5.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6.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7.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的剧种是()。

8.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叫()金字塔,它建于古埃及第四王朝。9.《在水一方》的歌词来源于()。10.“杏林”指代的是()。

1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的名句。12.民间爱情故事起源年代最早的是()。13.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14.电影艺术的主要语言有画面、声音和()。15.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

第三篇:艺术修养演讲稿

艺术修养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流行音乐。

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叫流行音乐,通常的说法,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其实这种说法不太正确,因为像《大中国》、《歌唱祖国》这些歌曲,也是广泛传唱的,但是他们不属于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即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

流行的音乐的风格有很多,比如:流行乐、爵士乐、乡村音乐、Rap(说唱)、摇滚乐、拉丁音乐 等。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几大音乐风格。

第一个是说唱:说唱原是黑人俚语,相当于说话或交谈的意思。作为一种流行音乐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主要特点是以机械的节奏为背景,快速念诵一连串押韵的词句。代表

人物Jay-Z、周杰伦来我们欣赏一下。

第二就是我们大部分喜欢的摇滚乐:早期摇滚的音乐来源非常广泛,主要的包括布鲁斯、R&B、和乡村音乐,其它还有福音音乐、传统的流行乐、爵士、以及民间音乐。所有的这些影响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简单的以布鲁斯为基础的歌曲结构,它是快速的、适于跳舞的、而且容易让人记住的。代表人物:迈克尔杰克逊、Beyond。

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我的第一张幻灯片的背景是迈克尔杰克逊,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用他当背景。其实我感觉,他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歌手。他的事迹在这里我不多说了,但是请大家记住,他是真正的音乐之王。下面请大家欣赏他的一首音乐。进而也结束我的演讲。

第四篇:增强文化艺术修养

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学习心得

摘要: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勤奋好学,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医护工作的需要。

最近,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的学习,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谓艺术修养,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只有具有音乐听力的人,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具有视觉美感受力的人,才能欣赏大自然景色之美和绘画等艺术之美。我是一名医护工作者,下面试从医护人员的角度说说如何通过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情境与状态。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而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医患之间冲突频繁发生;医患之间的诚信缺失;医患冲突引发其他问题。

医患关系不和谐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一是加剧了社会诚信危机。医患之间的诚信是生命相托,是分量最重的契约。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医疗行为的商品属性和消费属性被强化,公益性和服务性被削弱,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互不信任,不仅引发矛盾,而且危及社会诚信的底线。二是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暴力索赔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严重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医护人员不得不将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不宽容的医疗环境人为地设置了许多禁区,阻碍了对医疗极限的突破,妨碍了医学的进步。三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公平地维护。最近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发生率不断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很大程度上就是医护人员在做出治疗前没有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病人的知情参与。当前医疗纠纷大多数不是由医疗技术引起,所以,必须立足实际,找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着力点,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修养和职业素质,以构建和谐的隐患关系,减少医患冲突。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和飞跃,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这样的理想追随,我们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们知道,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一个素质较高的医护人员,也往往有较好的气质,而气质又往往来源于文化艺术修养。在多年的医护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有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强化服务意识。从教育上强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从方式上认真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改变“不和谐”的服务流程;对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服务礼仪培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开展亲情化服务,实行医患双方互动式沟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好氛围;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只要医护人员信守“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

心,让病人放心满意”的服务宗旨,处处想着病人,把病人当朋友,切实把病人的生命健康权和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任何问题和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2、加强自觉与病人沟通的意识。思想上要强调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制度上要建立完善的医患沟通体系,让所有医护人员掌握医患沟通的内容、方法和技巧;理念上要全方位加强医患沟通,自觉与病人进行沟通。简单地讲,做好面对病人的“四个一”,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笑容、一个问候,让病人切实感受到和谐温馨、亲切自然的就医氛围。主动及时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地解除医患之间的误解,增进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患矛盾,及时发现、掌握和制止一些不和谐的苗头,避免部分不良事件的发生。

3、加强防范恶意纠纷的意识。医疗纠纷“大闹多赔”、“少闹少赔”等不良现象的存在,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专业医闹”,这些现象模糊了已有的医疗事故赔付标准,扭曲了社会的正义与公平。加强防范恶意医疗纠纷的意识,熟悉医疗纠纷处理预案,遇事沉着、冷静,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应是目前形势下医护人员的必修课之一。

4、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增强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明确医患关系的法律地位及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对有效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于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意义重大。医院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知道自己依法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保护权益、履行义务的前提。

5、强化处理突发事件时的程序意识。医患冲突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内按照既定的应急处理预案报各级职能部门和领导。各相关部门接报后应立即行动起来,互相配合,做好防范和现场处理工作,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程序意识、大局意识和及时性,一定要按照相关程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绝隐瞒不报和互相推诿。

我们需要艺术滋养,精神也需要艺术丰富,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才能提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做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

姓名:

第五篇:艺术修养教案03版

10五年制护理

《艺术修养》教案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

2、《中国杂技》片断;

3、舞蹈《千手观音》;

4、《中国皮影戏》片断

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艺术门类的最科学划分方法(a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杂技;b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园林、盆景、化妆、摄影、书法、篆刻、现代设计;c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曲艺文学、戏曲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d 综合艺术:曲艺、戏曲、电影、电视、网络艺术)充分理解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的分类方法、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艺术的通感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中国名歌》片断;

2、《中国木偶》片断;

3、越剧《红楼梦》片断;

4、《中国舞狮》片断

5、《中国刺绣》片断

6、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7、张艺谋《红高梁》片断;

8、电影《巴黎圣母院》

[课外作业布置] 论艺术的门类,举例说明 字数1200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各门类有特殊规律。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

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想象艺术:文学等。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第二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

(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性

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 静止性

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绘画因为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

雕塑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形象具有单纯性,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

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装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

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品,如玉雕、景泰蓝工艺、陶瓷雕塑、金银摆件和一些其他特种工艺。

现代工业设计:对美化生活有突出贡献。是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等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涵着深厚的意识。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秦汉之际,演化为隶书。魏晋南北朝,盛行楷书,然后出现行书和草书。

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1、音响的艺术:乐音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由物体震动所发出的音响,是音响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

2、抒情的艺术:音乐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3)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二)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器乐中又分为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按体裁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等。

(1)独奏:是由一个人演奏的器乐作品

(2)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的大型乐曲

(3)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而定名。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4)鸣奏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

(5)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6)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

(7)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

三、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

(1)动作性: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动作有一定标准: 第一 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第二 必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第三 要讲究形式美。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第四 要注重风格。如西班牙舞的风格特点是潇洒热烈。(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

(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与音乐共生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奏、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乐音,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二)舞蹈的类型

两个方面来划分:(1)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

双人舞:有两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蹈中的片断。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

舞剧: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2)按美学特征: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等。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

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

现代舞: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

(1)戏剧行动: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2)戏剧冲突: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

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戏曲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

(二)戏剧的类型

类型的划分,一般是从话剧着眼:传统的观点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现代:(1)以题材为标准,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等(2)从演出形式来分,有剧场的戏剧、街头剧、广场剧等。

1、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

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2、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喜剧必须具有可笑性。喜剧的类型: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幽默喜剧:如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

正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使人不断开怀大笑。

3、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灵活地运用了喜剧、悲剧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

五、摄影

摄影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1839年发明摄影术之后,摄影艺术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门类之一。

(一)摄影的主要特征: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等等。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的有:

(1)纪实性

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

(2)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和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摄影被看作是光与影的艺术。

(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按题材来划分: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等

按体裁来划分: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等。

六、电影与电视

电影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电视在二次大战后才进入实际应用。

(一)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运动的画面语言。电影与电视主要依靠画面来表现,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第一要素。声画结合

时空转换的自由性 追求逼真

电影与电视基本特征一致,观赏条件不同,艺术上有一些差异,电影的篇幅有较严格的限制,结构紧凑、描述简练,画面大,有利于呈现场面、渲染气氛。

(二)电影与电视的类型:

电影的主要类型: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四大片种。

电视的主要类型:包括电影的类型,比电影更广。有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文献片等等。

电视剧的类型: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

电视文献片:有如电视艺术中的报告文学。内容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政治、经济等。

七、文学

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也称为语言艺术。在艺术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联系。

(一)文学的主要特征

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艺术表现的广泛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手段拥有无比广泛的表现能力,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二)文学的类型 三种方式:“二分法”:韵文和散文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诗歌

最早的文学样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注重抒情,高度凝练。有抒情诗、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不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风景诗等等。

散文

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题材不受限制,“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自由灵活,主题立意集中,不尚虚构。

小说

塑造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和设计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同时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手法。类型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

戏剧文学

也称剧本,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特点:利用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符合戏剧要求,有戏剧性;选材有限制、表现集中。戏剧文学中包含了电影文学剧本和电视文学剧本。

八、建筑与园林

旨在改造和美化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一)建筑:在原始的巢居、穴居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满足人的居住需要。

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空间与实体统一

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如故宫的壮丽辉煌、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等。

艺术与技术结合建筑的艺术创作,必须凭借技术的支撑。意大利现代建筑家奈尔维说:“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

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欧洲的教堂、中国的陵园。表现特定的精神内涵。如纪念碑、殿堂、陵墓等。

建筑的类型

以功能为标准来划分: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等。

(二)园林

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同时具有三个要素:(1)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园活动(2)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3)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园林的类型:园林一般指各种游憩境域。有庭院、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等。

从世界范围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1)欧洲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呈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水池、草坪、和修剪过的矮树等互相配合,平坦宽阔、一览无余。其中有精美的雕像,华丽、高雅。如 凡尔赛宫园林。

(2)阿拉伯园林

发端于古巴巴比伦和波斯。因干旱缺水,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花圃下沉,低于地面,以利保持水分。建筑物位于园地一端。该格局成为一种传统,遍及中东、北非、西班牙和印度等地。

(3)东方园林

发端于中国,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皇宫苑以具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宫室。这“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国园林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两大派。北方园林如颐和园,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3、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从中国园林看,用于园林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桥、廊和水榭、塔、楼、堂、馆等。

九、其它艺术门类

(一)曲艺: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1982年统计,现代国内流传的曲艺品种有341种。其中汉族的曲种可归为四大类:评话、鼓曲、快板和相声。还有东北、内蒙古的二人转、四川清音、河南坠子、安徽凤阳花鼓、维吾尔族说唱、蒙古族的好来宝等等。

(二)木偶;由人操作人工制作的拟人形象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造型手段和操作技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

第三节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不知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通融的。如电影艺术,综合了摄影、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音乐等多种因素。不同的艺术门类能够相互联系并结合在一起,是因为:

1、有共同的本质,即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

2、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如雕塑和建筑都是在空间展示的,同属于空间艺术。

3、有些艺术门类表现方式或功能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舞蹈和音乐。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通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

(三)结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诗歌和音乐从原始歌舞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可能是第一次分化。文学在诗歌之后,又出现了散文,继而出现了小说、戏剧文学等。音乐逐渐形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其中器乐又发展为各自演奏形式,直到规模较大的交响乐;声乐也形成了许多样式,与戏剧结合,产生了歌剧。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等。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及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理解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洞悉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掌握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特别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劳动实践论。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动漫《潘天寿》、《空城计》、《惊蜇》;

2、《商代青铜器甲骨文》片断;

3、园林《颐和园》片断;

4、《唐诗宋词》片断

5、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片断

[课外作业布置] 论艺术发展的动因,举例说明

字数:800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游戏说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为什么会游戏呢?精力过剩。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

斯宾塞近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他认为,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于功利无关。游戏虽然没有实际的功利价值,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值。

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对游戏说做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劳动先于游戏,先于艺术。先有劳动,然后才有游戏,才有艺术。

(二)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俩类:“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 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原始人想使某人死掉,便收集他身上的指甲、头发、眉毛、唾液,用蜂蜡粘成人像,连续七夜在灯焰上烤化。通过接触仇人的指甲等物可称之为“接触巫术”,模仿人像可称为“模拟巫术”。

(三)劳动说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唱歌。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又说:“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的节奏。”

二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当劳动促进了人手、人脑、语言、意识产生之后,经过了几千万年的量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飞跃:第一把石刀产生了,人成为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工具的产生是猿转变为人的标志。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又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在工具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劳动是“萌芽状态的劳动”。随着工具的产生,转变为“真正的劳动”

人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只有人的灵巧的双手才产生了绘画和雕塑,人的歌喉产生动听的歌曲,人的肢体产生优美的舞姿。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

第二种结果: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导致人的征服欲、创造欲的发生。

(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当人类制成摆脱动物界的第一把石刀时,是否成为第一个审美对象呢?不。那第一把石刀仅仅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审美。实用的观点先于审美的观点。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所以,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当前提和条件具备之后,艺术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建筑艺术

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

从建筑到建筑艺术的飞跃是美与情感在建筑物上的凝固。

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喜悦。于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美化它,使建筑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类就是这样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造型艺术

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题材是动物而不是植物,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第二,高度的写实性。决定于原始的狩猎生活。有对客观对象的敏锐的、正确的观察能力;有应用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创作能力。

装潢艺术

原始装潢艺术根源于原始生产实践活动。第一类是对人类或动物形态的模拟。第二类是几何形图形。

第三类是刻在武器上的图形。那是部落的标志,源于狩猎生活。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的审美情感直率、有力的表现。分为模仿式与操练式两种。根源于生产劳动实践。

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旋律,而是节奏。大多为舞蹈做伴奏,舞蹈有鲜明的节奏;最初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在石片上磨制一孔,悬挂敲击出简单的节奏。

因为节奏是原始音乐的突出特点,无法表达复杂的思想,因而,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形式就成为必然。

诗歌

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同动作,提高效率,交流情感,鼓舞情绪,产生了最初的诗歌。

原始人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一)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万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

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二)“准艺术”的发生

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三)“准艺术”的繁荣 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度性与发展性。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由游牧渐趋稳定。需要储存和加工粮食的各种器皿,于是,一种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约有四类:一类是植物纹样。二类是几何纹样。三类是动物纹样。四类是人面形纹饰。

(四)“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约四、五千年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属工具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阶级产生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使社会有了剩余产品。掠夺战争产生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观念产生掠夺战争。

宗教发生了,原始社会的巫术观念是宗教的萌芽。

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是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是随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混合 体。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在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曾创造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在欧洲,整个中世纪,建筑、雕刻、绘画及书籍插图等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精华。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的就是宗教。

宗教对艺术起影响作用;

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否定。

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宗教是麻醉人们的心灵的;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

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尽管上帝、圣母、天使的形象是虚幻的,但它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

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情感与幻象的成分。

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

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如:乔托的《玛丽亚诞生》、《逃亡埃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等。

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宗教对艺术来说,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认为道德与艺术是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首先,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产生

其次,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最后,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第二 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 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 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第二 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 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原则,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类型有两种: 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1、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别性必然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相互影响 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条件 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类似性 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地“拿来”

第二步,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第三步,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

(二)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四)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2、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的主体性,掌握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与东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法国印象派画家》片断;

2、《齐白石》片断;

3、电视《西游记》片断;

4、电视《三国演义》片断

5、电影《长征》片断

5、《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片断

6、《西方艺术大师》片断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名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对这个社会环境的特点、优点和缺陷等也会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吸取世界其他名族的长处和改变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艺术家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思想、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组合,艺术主体,意象、艺术形象等等;艺术家主观意识上的独创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

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在于不可替代的独创性。艺术创作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智慧,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感情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饱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必须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高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的基本观点的总和。

审美理想: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

(1)一般文化,知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2)姐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3)专业文化。

丰富的生活积累

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

(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第二节 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一、艺术创作过程

(一)生活体验

(二)艺术构思

1、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2、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三)意象物化

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

构思艺术意象和意象物化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包含:文学语言、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艺术想象的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各种艺术媒介。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有规律可循: 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律。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律。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律。

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言的同一律。诸种艺术语言交递运用律。

二、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无意识 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

1、误差无意识

2、病患无意识

3、梦幻无意识

4、本能无意识

5、习惯无意识

6、集体无意识:(1)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2)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三)艺术灵感:久思不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一种顿悟。灵感可分为两种:

1、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2、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艺术灵感的产生条件:

业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

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储存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供回顾和寻找。

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只要一触机,便会立即爆发艺术灵感。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

1、形象思维的特征:(1)形象性

(2)想象性

(3)情感性

(4)艺术个性

(5)审美性

2、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群形意象

d、易形意象

(2)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I、和谐律 A、意象的整体画面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布局合理、结构完整。

B、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之间的联接要高度和谐与统一。

II、融合律

A、艺术意象和中心思想的高度融合。

B、形象和神融为一体。

C、情和景水乳交融。

iii、理想律;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思维活动。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转化的特点是严格地遵循着艺术美的规律来进行 的。

1、按照艺术意象理想化的规律进行互相转化。

2、遵循着艺术意象中深层内涵的意蕴以外现的艺术形象的独特的神韵表现出来的原则进行转化。

第三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一)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1)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

(2)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

(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

(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创作方法多样,其他几种较有影响的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只要原则是要求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也称“新古典主义”。

鲜明特征是:崇尚理性、排斥感情,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的感情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服务。

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后波及欧洲。基本原则是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再现客观事物,强调描绘的实录性和详尽性,不要求典型化。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各种文艺新潮和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后期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以反传统为宗旨。重要艺术特征:主观性、内向性。

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艺术,西方后工业社会现实矛盾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艺术思潮,是多国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商品化的产物。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反讽、拼贴、荒诞、调侃、亵渎、嘲弄化模仿、矛盾叙述、中断等手法,直观地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

二、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一)艺术流派 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或大或小的艺术家群;

2、这些艺术家彼此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处理、表现手段和方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有相似之处。

艺术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

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作品风格相近的艺术家自觉地组织起来,成立一定的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活动。

不自觉的艺术流派,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他们直接或间接的追随者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艺术流派多种多样,可分为:

1、以艺术倾向、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命名的有:写实派、浪漫派、象征派、印象派、古典派、唯美派、荒诞派等等。

2、以艺术大师的名字命名的有:梅派、德国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等等。

3、以艺术流派产生的地区命名的有:中国的桐城派、岭南画派、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画派、法国的左岸派电影等等。

(二)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艺术思潮往往具有两个特征:

1、新的艺术思想

2、群体性潮流

(三)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区别: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风格成于个人,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

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特定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特定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某一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往往要推崇与之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而创作方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得以迅速发展;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作方法具有普适性。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用创作方法;各创作方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

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有现实意义: 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从近代艺术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发展经验、教训,艺术的创作方法需要把握两点: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吸取新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养料和时代精神的乳汁;

要善于不断吸取其他诸流派艺术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中之精华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本体和原则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更优化。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美的根源,掌握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蕴、意境与风格等相关属性、艺术美的条件和特征。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蕴、意境与风格等相关属性、艺术美的条件和特征;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浙派艺术大师》片断;

2、《法国野兽主义马蒂斯》片断;

3、《中国傩舞》片断;

4、《古希腊雕塑》片断

5、戏曲电影《牡丹亭》片断(昆曲)

6、《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片断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两个相互滲透、融会合一的因素: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和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

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包容的辩证关系。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

(一)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 艺术作品由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结构、艺术语言、体裁等因素化合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要领会作品的含义,产生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二)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1、题材 概念有两种含义:(1)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2)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素材与题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2、主题 作品的主题往往被称为作品的灵魂。是统帅,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

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1)作品的题材(2)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一)结构

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

(二)艺术语言 在艺术作品中起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艺术语言与结构密切配合,在结构的框架中,艺术语言承担描绘、叙述、抒情等塑造艺术

形象、传达艺术内容的任务。艺术作品的完成,由艺术语言给以实现。艺术语言有两个基本功能:

1、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

2、审美功能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

意蕴指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

艺术作品的意蕴分四个层次: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2、包含在作品的形式结构之中

3、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

4、文化意义

(二)艺术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意境是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作品的风格

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

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与同一性的特征。往往相互联系、相互滲透,呈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现象。刘勰曾把艺术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种。

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艺术作品的格调

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格调高的作品:

1、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2、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二)艺术作品的品位

品位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品位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

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上中下三品。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艺 术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现象和新的事物,如: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画廊、画商、书商、音乐经纪人、演员经纪人、影视戏剧制作商等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下,将其文化产品推向全球。

(二)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精神产品

艺术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物化或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的产品即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是劳动产品,也是交换物。

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1、是一个欣赏对象,是精神产品。

2、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为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

一、艺术美的根源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现实生活是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及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

二、艺术美的条件

1、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

2、健康向上的意境、风格、意蕴与格调。

3、真是艺术美的基础,善是艺术美的前提。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三、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征。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接受的性质和社会环节、艺术的审美教育及其意义,理解并掌握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中国泥人》片断;

2、《东晋画圣顾恺之》片断;

3、《西方后现代主义名流画派》片断;

4、《德国包豪斯的现代设计》片断

5、《西方马戏魔术》片断

6、《郎静山摄影作品》片断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的本质

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

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地位:

A、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B、艺术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C、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2、艺术接受方式与艺术的本质

艺术本质: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方式。

艺术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与艺术消费和接受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当艺术作品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1)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

(2)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只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

(三)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根据:

1、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

2、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3、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1、“艺术世界”的构造:

(1)“艺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 1 艺术家

提供了艺术作品。批评家

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者”。3 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 4 艺术史家 艺术世界中,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有艺术编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的研究及管理人员、出版商、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等等

(2)各种艺术机构:

展览馆、博物馆、画廊、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出版社、书店、艺术教育机构等等(3)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三个部分是内在的相互关联的。艺术世界的两个明显特点:

(1)艺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2)艺术作品接受过程越来越复杂。

2、“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中介性 接受性

主动性

制度性与惯例性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1、艺术展览馆

2、新闻媒介

3、艺术出版社

4、艺术博物馆

5、艺术市场

6、艺术院校

三、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

1、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2、艺术批评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3、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艺术批评也是艺术接受的方式之一,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介性于一体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1、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2、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3、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定向与期待

当接受者有了相应的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定向时,注意有了相应的方向,同时对将要接受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期待。期待是比心理定向更进一步的接受和欣赏的心理准备状态。

2、审美态度的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他审美态度的形成过程。审美态度也是接受者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初级阶段

1、知觉――完形与弥散

2、知觉――错觉(1)空间错觉

(2)物像错觉及其他

3、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三)高级阶段

1、理解

(1)理解和前理解(2)理解的循环

(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2、体验

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

3、回味

富有审美魅力的作品会在很长时间一直以表象的形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供我们回味思索。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称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说明共同美感是存在的。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只有在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名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指艺术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能够激动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能作用于人的理智,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艺术的这种作用即美感作用,或叫审美作用。

(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艺术的以上三种功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是建立在艺术所具有的功能及与艺术这种语言形态相适应的接受方式基础上的。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美的观念

美的观念:那些既反映美的事物的种类的本质和规律,又反映经过典型化了的、非常鲜明的美的事物的个体的现象和形式;既有感性认识中的具体形象,又有理性认识中的高度概括性,既有某类事物的个别性,又有该类事物的普遍性的观念。

在进行艺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人们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是首要任务。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能力

艺术的审美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对艺术的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

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以及对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艺术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1、“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说明审美教育实际上涉及到艺术功能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对美的形式的教育。

2、潜移默化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二)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

一九九九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说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表现在:

1、德育、智育、体育是美育的基础。

2、审美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反作用。

3、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下载艺术修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艺术修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专题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专题学习心得 王保雷 xx年10月8日------xx年10月12日五天的学习,当我打开正反面都记满密密麻麻学习的课堂笔记时,老师的面容仿佛又再一次浮现在眼前,以下是......

    音乐艺术修养论文(定稿)

    音乐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论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课意味着什么?每周两节的放松课,还是每周两次吊嗓子,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对音乐教学的目标理解越来越清晰,音乐教学绝不只......

    艺术修养实践作业

    摘要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正 《尚书·舜典》云:“帝日: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

    浅谈大学生如何提高艺术修养

    浅谈大学生如何提高艺术修养 摘要:艺术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呢?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

    岭南文化与艺术修养学习心得范文大全

    岭南文化与艺术修养学习心得最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培训班的学习,老师的课非常生动,插入了许多图片、音乐、诗歌等,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岭南文化的内涵,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1]李海申.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之窥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7).[2]闫岩.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J].才智,2009(27).[4]罗琴.浅谈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和贯通性[J......

    如何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五篇材料)

    如何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一.为什么大学生要提高艺术修养所谓艺术,就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

    文化艺术修养与行政能力

    《文化艺术修养与行政能力》心得体会审美也是一种行政能力文化、艺术,看起来它是悠闲阶层创造的,并且一旦创造出来,就成为外在的东西。人们只有懂得了它,才能够分享它带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