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档案工作回顾

时间:2019-05-13 17:2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档案工作回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档案工作回顾》。

第一篇:十一五档案工作回顾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各计划单列市档案局、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部门,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解放军档案馆、武警部队司令部办公室,各人民团体档案部门,各中央企业档案部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现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完成新形势赋予档案工作的新任务,特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确保档案安全,加快业务创新,狠抓基础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的工作要求,通过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主要目标

建立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

——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在确保完成中央投资中西部地区1209个县建成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的前提下,推动各地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有极大的改善;

——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馆藏,确保应进馆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经费”落实力度,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加强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提高档案工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做好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健全档案法制机构,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完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档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管。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草案的工作进度,出台《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做好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相关准备工作。

制修订《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档案鉴定办法》等。

(二)档案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和开发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制定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发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产品和转化工具并组织试点和示范;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落实电子文件的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有条件的要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工作。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新建中央档案馆三号库、中央档案馆城区利用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完成中央投资的1209个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着力推动地市级档案馆建设,基本实现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面积达标,消除各级国家档案馆中“无库馆”、“危房馆”现象。

加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档案资源整合。搞好县(市)级档案馆测评工作,为建设文明城市服务。依法及时接收应进馆的全部档案,加大档案收集、征集力度,加快对散存在民间及境外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征集步伐,尽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档案资源支撑。

加快馆藏档案副本的制作步伐,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各级各类档案馆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普遍开展档案数字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体制,设立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和档案信息预警恢复备份系统,确保网络安全连接和信息安全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安装入侵报警、电视监控、防盗屏障、周界报警等设施设备,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备设施安全。完成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

加强档案鉴定工作,依法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范围,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工作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炼档案信息产品,出版档案史料汇编,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库”。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发布档案信息,档案利用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开展远程共享服务。全面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四)机关、团体档案工作。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要切实把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加强各级机关依法移交档案进馆的指导与监督,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按照有关规定,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档案资源体系规划。

(五)企业档案工作。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国有企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联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央企业和金融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多种形式和渠道督促、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广泛开展。鼓励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基础性法规制度。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参与政府投资条例等法规的修改,细化档案管理要求。逐步理顺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业务标准规范不一致现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抓重点项目,扶持薄弱行业,关注新领域、新类型项目,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档案工作均衡发展。

(六)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为中心,加强乡镇和行政村两级档案室

建设,加强土地、林改、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以及能让农民致富的科技档案、经济档案等的收集、保管。加强涉农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促进农村村务公开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推广100—1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经验和做法。改善乡镇和村级档案的保管和管理条件,推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其他资金向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倾斜,为1万个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更换规范的档案柜和其他档案装具。

(七)档案科技工作。从档案事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适应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完善档案科技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以项目管理带动档案科研工作。切实加强档案科技工作规划,组织引导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解决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研制等。加大档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

(八)档案人才工作。继续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档案人才制度环境。在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培训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光盘等形式,远程培训档案人员;在高等院校定向培养档案工作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档案督查活动。为落实档案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执行力,保证政令畅通,每年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开展档案专项督查,通过档案督查工作,切实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安全,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发挥档案学术团体优势和专家作用,扎实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共享力度。

(四)加强档案宣传,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公布档案史料、开展主题活动、出国举办档案展览、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等形式,宣传和展示中国及中国档案事业。通过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专业会议、参与国际学术研究和出版活动,以及开展多边和双边档案合作项目,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档案发展动态和前沿科研成果,主动推介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成就,让更多的中国档案知识和经验成为世界性的。通过加强与有关宣传媒体联系与合作,拓宽档案宣传渠道,发挥档案文献片、档案展览、网络视频节目生动直观、传播迅速的宣传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字号: 小 中 大 | 推荐给好友

第二篇: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前四年,我市财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壮大财政实力,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生财,依法聚财,科学用财,高效理财,砍掉了“落后尾巴”。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连年实现财政平衡。

“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7.0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 19.71亿元,年均增长29.2%,提前两年实现了翻番。

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按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预计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30%。“十一五”时期,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总量将超81.59亿元(06年9.27亿元,07年12.16亿元,08年15.75亿元,09年19.71亿元,10年预计为24.70亿元),年均增长28.4%,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顺利跨过年收入超十亿元和二十亿元的门槛,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实现了跳跃式增长,改变了我市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总量全省排名最后的局面。

2、优化财政支出,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20.0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21亿元,年均增长27.7%,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和突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一是坚决保障了工资的正常发放。“十一五”期间,市财政严格按照“保工资、保运转”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保证了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从未出现拖欠,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不断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力度。在此期间,继续巩固落实“两个确保”,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2005年低保对象71813人,低保支出2302万元,2009年低保对象达100752人,低保支出达9551万元;2005年至2010年10月底,共实现低保支出36297万元。三是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2005年至2009年,我市财政共投入农村资金

万元,年递增 %,广大农民普遍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四是争取资金成效显著。2005年至2009年,全市共争取各类专项资金 万元,其中转移支付 万元,较“十五”期间增长 倍,极大地缓解了我市财政支出困难。

3、深化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一是改进部门预算编制软件,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至2010年6月20日止,全市纳入部门预算试点单位共708个(其中市直171个);二是配合开展财政“省直管县”工作,及时组织人员科学测算数据,提出切合我市发展实际的意见,为全面推开“省直管县”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三是继续完善全市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建设,规范资金拨付操作流程,建立“回访制度”,把资金拨付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反馈工作有机结合,避免财政资金违规支出;四是继续推行“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市级实现执收执罚单位全面推行“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建设,推行收费现场刷卡,并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继续做好县级非税收入管理系统上线准备工作;五是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模式,继续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核实,实施固定资产“电子卡片”动态管理,为科学编制预算和规范部门收入分配秩序创造条件;六是推进“金财工程”(一期)纵向网项目建设,全市编制县(市、区)全部按时保质完成了纵向网联接工作,为实现省、市、县财政业务信息共建共享奠定基础;七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实时在线预算监督”系统功能,加强人大和审计对财政预算监督,进一步构建完善财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八是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工作。整理编印《汕尾市财政支出工作手册》,完成市直25个重点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批复工作。聘请专家人员和委托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汕尾渔港避风塘北岸中段建设工程、陆

丰硫铁矿废水处理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等23个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自评报告进行重点评价,并全面开展县级财政部门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有效强化和提高了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

4、加强财政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一是继续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努力探索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新模式,挖掘非税收入新亮点;二是继续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和加强对财政性专项资金检查监督,进一步规范财政性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程序,完善全市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三是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促进财政系统廉政建设;四是与市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市中央新增投资工程项目进行检查监督;五是加强工程预(结)算审核和政府采购监管。

5、我市财政仍面临三大问题。

第一,吃饭与发展(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近年来增人较多、上级增资政策连续出台,支出增幅较大,加之维持社会稳定和保证法定支出达标等吃掉相当一部分财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运行十分紧张,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第二,财源建设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不高,互

补性不强,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扶持发展了一些重点财源项目,但这些财源项目对财政的贡献水平仍然很低,财政运行的基础在近期内仍然处于脆弱的阶段。第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包袱沉重。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负债近33亿元,相当于我市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68倍。

“十一五”时期虽然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实现了跳跃式增长,但一般预算收入总量还很小,占全省的比例还很低,2009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比例仅为 0.54%。2009年我市非税比例为36.54%,比全省14.22%高出个22.32百分点,为全省倒数第二,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质量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工作展望

参照汕尾市“砍尾纲要”发展目标,汕尾市财政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基本目标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3%。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涵养和培植支柱财源。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源泉。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的持续增收,要靠源源不断的项目落户汕尾,要靠强势有力的企业发挥效益。从经济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来看,工业是税收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我们要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 的“四推进一保持”的要求,全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已确定的一批关系汕尾发展全局的重特大项目,如深汕特别合作区、陆丰核电、海丰华润电厂、红海湾电厂3.4号机组建设,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要加大对各类生产性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重大生产性项目,培育和发展高利税主导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企业上规模、增效益,从而不断增加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收入,不断提升全市财政收入的质量和稳定性。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国家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培植新的税源;要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港口经济的精神,力争推动一批临港项目早日投产达产,产生新的效益。

2、继续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兴财源。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所利用的资源主要在本地,流动性较低,其提供的营业税是地方级财政的固定收入。要充分发挥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集聚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大力扶持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旅游、展会、物流、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引进一些税收贡献率和附加值较高的服务性行业,巩固

壮大地方财源,增加地方收入。鼓励发展农村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支持本地产品打开市场,以提高三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地方级财政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运用税收政策,强化征管,不断优化税收收入结构。一是密切关注国家税制改革动态,吃透政策,积极应对,灵活运作,努力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二是加强部门

间的协调配合,加强与公安、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的配合,积极探索完善出租房屋的房产税征管、车船使用税的代征、土地增值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征管等,努力形成征管合力。三是坚持税费并重,加强社保费、堤围防护费、教育费附加等规费征管,严格税费优惠或减免。四是加强税务稽查,推进税收征管精细化、税收执法规范化,切实防范和打击偷逃税行为,提高税务稽查的震慑力,坚决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应收尽收。五是加强免抵调库收入管理。国税要在外贸出口全面回升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免抵调库收入。各地党政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检查指导,帮助他们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量,争取更多的免抵调额度。六是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其他税源,特别是要想办法引进一些大企业的分支机构到我市落户,以弥补自身税源的不足。

4、加大对政府资源的开发和处置力度,增加财政可支配收入。

要加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政府资源和部分特种行业的管理,要重点做好土地的规划、储备和拍卖,继续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公开拍卖工作,加强对土、沙、石、停车场、广告牌等政府资源的管理和拍卖工作,不断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省的各项扶持政策,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确保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有效增长,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认真落实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

各县(市、区)、各乡镇领导要高度重视财税工作,把财税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方面,要继续落实《汕尾市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方案》、《汕尾市镇(乡)党政主要领导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完善财政激励机制配套措施,进一步调动各级抓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一系列抓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要亲抓,分管领导要专抓,其他领导要分工抓,要实行层层包干,落实责任制。各级协税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认真履行职责,本身有缴税任务的,要全额按期缴交税收,需要协调征收工作的,要做到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加强对各纳税单位的跟

踪、检查、督促,协助抓好税收征管工作。特别是公、检、法、司和审计部门更要发挥职能作用,为税收征管保驾护航。

6、强化增收节支,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增收节支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应松懈。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增收节支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的涵义。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千方百计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确保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各地要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及时了解财政运行的新情况,对减收增支因素分析透彻,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态,结合汕尾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做,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大力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为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腾出财力空间,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推进改革、建立制度和长效机制的事。

7、强化财政监督,建立长效监控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舆论监督的自觉性,推进依法理财。要继续完善财政支出实时监管体系,推动财政管理阳光运行;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防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要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

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效益;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对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拨付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做到专项资金申报要有绩效目标,绩效目标要有考核评价,评价以后要逐步完善问责制,保证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要加大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监管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继续完善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和惩防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长效监控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运作。

第三篇:文广局十一五工作回顾

文广新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全县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省市文化部门的帮助指导和关心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文化工作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构建和谐赤城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赤城县每年的两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赤城特有品牌。主要包括彩灯艺术展、民俗秧歌、电影放映、转黄河、灯谜有奖竞猜、焰火晚会等活动。每年五一、十一期间,举办登山、象棋、围棋、桥牌、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系列比赛,这些比赛进一步推动了我县登山运动的开展,成功的把登山运动打造为赤城县特色体育品牌。此外,每年还举办庆七一文体、全民健身日、自行车比赛等活动。

(一)文化产业

虽然赤城县文化资源较丰厚,但真正转化为文化产业却明显不足,多数是一些小规模的文化市场经营户。县内有网吧28家,音像出售出租16家,歌舞娱乐场所12家,书店七家、印刷业五家,资金分布较散,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

内。具有有代表性的文化企业就是一家以生产小号为主的“胡义乐器厂”,年产值约1000万元。该乐器厂是一家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私营企业,其主要产品为西洋乐器小号,其生产加工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并不断研发新产品。目前,公司拥有员工200多人,技术人员40人,占地4000平方米,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00多万,是国内最优秀的小号生产厂家之一。在历年美国乐器展,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上海国际展会上得到专家和客户的一致好评,故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北美及欧洲是主要外销市场,出口额占公司的80%。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县”战略,赤城县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据统计,2009年全县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2224万元,年产业增加值1500万,占2009年GDP的比重0.5%。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产业增加值比重约为:28︰19︰25。虽然县内文化产业发展良好,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科技、高附加值新兴文化服务

业(外围层)方面,或产业规模较小,或刚刚萌芽起步、档次较低。

(二)文化建设

1、文化艺术全面繁荣,文艺创作和手工艺品精品辈出。从2006年开始,两节文化活动注重出精品、搞原创,活动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我局为提高春节文艺晚会的艺术水准,打造节庆品牌,将其办成群众喜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精品晚会,五年来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努力。共创作了20多个原创作品,歌曲《大风歌》、《走进赤城》、《金莲花》,小品《汤泉河三部曲》、相声《家乡美》等节目,生动地歌颂了赤城县的秀美山川和几年来发展成就,以艺术的强大感染力教育引导群众养成文明习惯、宣传县委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2010年的春节晚会获得了全市评比一等奖的好成绩。灯展也是历年元宵节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参展单位每年都有30多个,参展彩灯造型奇美、绚丽多姿、主题鲜明、寓意深远,充分展现了全县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奋进面貌和对全县人民真挚的节日祝福,每次活动还设了灯谜竞猜活动。

特殊的环境和资源,使这片淳朴的大地上活跃着一批带着泥土芬芳的民间工艺家。精美的赵宝山根雕、高富平的核雕、张有宏的剪纸等手工艺品注重挖掘本土资源,充分利用我县特有原材料树根、山核桃等,雕刻出栩栩如生,具有浓

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特色美食有云州水库大锅焖鱼、山药粥、莜面系列等。

2、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

(1)2008年投资2100万元的宣传文化中心竣工,占地19000平米,由文化中心大楼、楼前广场和楼后体育场三部分组成。主体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977平方米,楼前广场占地10837平方米,楼后体育场占地7560平方米。广场绿化景观面积2100平方米,其中草坪1372平方米、花卉204平方米,灌木、侧柏300平方米,大侧柏、桧柏300平方米。中心大楼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宣传文化中心为一体,内设资源共享室、文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室、乒乓球室以及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各种活动室(厅)15个。楼前广场主要包括22平方米的电子LED显示屏、弧形长廊、欧式亭、扇形亭、书法墙、文化墙、音乐喷泉、景观灯等设施;楼后体育场包括篮球场、健身路径活动场、公共卫生间等场地设施。是一处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

2008年,投资1000万元的汤泉河广场与汤泉河治理工程相得益彰,展示了县城独特文化魅力;投资1000万元的温泉度假村庙区改造、牌楼等极具文化内涵的过程明显提升了温泉度假村的档次和品位。

(2)中央投资的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从2007年至今年相继建成18个乡镇文化站,每个文化站投资24万元。

(3)“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一项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依托,由政府组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阅读需求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建设工程。全县已建成88个农家书屋,每个事物配备2万元图书和设备,并且配备管理人员,2011年还有240个已经过报批,正在建设当中。

(4)2008年我办争取回国家体育局的价值12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两套(其中一套已经安装到宣传文化中心后院的体育场)。同时,国家图书馆的价值40万元的5万册图书最近也已到位,有了这些图书,我县永远摘掉“河北省唯一的一个没有图书馆的县城”的帽子。截至2009年,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经全部落实到位,完成了25个行政村的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场的场地建设与器械安装工程。

(5)2011年3月,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多年没有影院,又没有合适场地的情况下,大胆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投资225万元,其中房屋装修等基础建设投资139万元,设备投资投资86万元,建成3个现代化数字影厅,其中1个2K 3D数字影厅、1个1.3K标准数字影厅、1个2K即时点播VIP包厢影厅)总座位182个。县政府对数字影院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先垫付省扶持资金50万元作为购置设备资金。又拨付30万元作为影院设备扶植资金,其余由影院自行筹集。影院从今年3月底开始,到6月30日试营业,历时3个月时间。

神舟影院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进口全数字放映设备。配备2K比利时巴可数字放映机和1.3K日本松下放映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数字解码电影服务器;配备最先进的主动式3D立体放映系统和高档3D立体眼镜;采用知名厂商北京金凯发7.1声道影院还音系统;配备了高档电动透声幕和高增益慢反射金属幕;购置了符合国际级人体工程力学标准的帅康影院座椅和高档沙发;装备了国内名牌格力中央空调。神舟影院已加盟国内知名院线,通过国家广电总局认证,真正做到第一时间与全国同步上映国内外大片。

3、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规范有序,扫黄打非工作成果丰硕。

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以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为手段,严厉惩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每年都举办全县文化经营户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培训班,并对经营许可证进行年检登记。以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网络文化市场整治工作,开展游艺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擅自经营电子游戏行为。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以保护知识产权,打击违法经营为重点,深入开展音像、出版物市场整治工作,开展赤城县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行动”暨“反盗版百日行动”,严厉封堵盗版源头,坚决收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及盗版出版物,净化出版物市场。加大对印刷复制企业的监管力度。宣传贯彻《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促进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健康有序发展。严格演出市场管理,与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签定责任书,严格对外来演出团体的审批和节目审查,对演出过程实行全程监管,坚决杜绝淫秽色情表演活动。加强消防安全检查,认真排查歌舞娱乐、电子游戏(游艺)、网吧、电影放映以及营业性演出等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存在的治安问题和消防安全,排除安全隐患。

2006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600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200户(次),收缴非法物品(音像、书刊)12000多件,取缔无证照经营场所17户,收缴赌博游戏电路板12块。

4、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各种大型节日庆典、纪念文化活动25次,每年彩色周末从五月开始到9月底结束每周举办一场,举办春节联欢晚会5次,举办县城春节焰火晚会5次,各类展览50余次。2006年8月12日19:30,由我县选送的 “三香组合”(王秋香、王春香、王冬香三姐妹)登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舞台

向全国人民展示自己动听的歌喉。农村电影“2131”工程顺利实施,2006年放映2000场,2007年放映2200场,2008年4839 场,2009年4650场,2010年1至6月放映912场,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共送出图书5100余册,5、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赤城县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2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196件。珍贵文物数量占文物藏品总量的10%。2006年开春配合市文物局文研所对宝平线独石口古城遗址和南赤线油库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配合省文研所对南水北调工程怀安电厂进行了考古发掘。对我县长城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开展了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发布了《赤城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的通知》。完成了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的信息采集工作。对龙关重光塔进行了测绘,为重光塔维修工程奠定了基础。征集明代大铁炮一门,金代经幢一套,清代石刻构件2块。编辑《赤城文物》宣传小报三期。文物保安工作常抓不懈。2007年3月26日至4月1日开展了以“长城保护,拿起法律的武器”为主题的长城保护宣传周活动,整个活动出动宣传人员30人次,涉及村庄45个,发放传单5000多张,促动民众共同保护国家文化遗产;5月10日至6

月6日,在市局指导下,配合市文研所完成了滦赤线公路改道扩建工程所涉及的东兴堡战国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保护我县文化遗产不被破坏,同时还配合《河北长城志》编纂人员调查了县境内的长城情况;6月份,由市文物局牵头,配合市文物局完成了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影像拍摄工作,抓拍摄三级以上文物423件,共计照片一千多张;7月22日,推荐上报了温泉塔、独石口古城、云州护国寺石窟等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由县保晋升为省保单位的资料申报工作,使我县文博工作进一步提高、完善;后续组织考察了后城长伸地、巡检司和雕鄂灰窑古戏台,加深了我县文博勘探工作;上半年还配合省文物局考察了我县东万口、云州、龙门所、样田等乡镇部分长城分布情况,修复了龙门所“重修清平楼口碑记”石碑;此外,完成了《龙关重光塔维修工程方案》的申报、审批工作,为明年维修工作打下了基础;8-9月份,我办请专业人员对赤城鼓楼进行了全面维修保护和彩绘装饰;配合公安局刑警队追缴回明代董继舒家族墓上被盗碑首一块。2008年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要求,我办从4月20日,开始对全县379处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对每个文物遗存点进行详细的登记、拍照、G点测定和周边环境的调查。依据复查的信息,完善文物档案,建立电子数据库,为国家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同时为县境内长城易被人为破坏地段设立保护标

志28块,协同国土、公安等部门打击和制止马营、龙关、雕鄂等地非法挖掘古墓、破坏唐长城的不法行为。2009年全面完成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工作。文物普查队继续开展第三次文物复查,完成了406个文物点的野外复查工作,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录入工作正在进行;配合省文物局第三次文物调查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截至6月18日,已发现262处不同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点,其中旧石器文化遗存18处;继续对龙关重光塔实施维修保护工程;开展了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的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免费开放鼓楼,接待群众参观,让公民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风韵。7月份,配合河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文物普查活动,完成了《赤城县历史文物展览》的大纲编撰;8月中旬完成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继续实施对龙关重光塔的维修保护工程并于8月下旬接受省文物局专家组的前期验收工程质量达标;8月份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已经开始,目前正在陈列室布局改造过程当中。2010年,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复查、普查工作通过了省级专家组的验收。完成了《赤城县历史文物展览》的布展陈列工作,改陈工程投资50多万元,由河北金大陆展览装饰公司进行形式设计,于去年8月中旬开始布展装饰工程,历时8个月。新版《赤城县历史文物展览》已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目前,已接待

各界人士500多人,受到广泛好评。完成了《赤城县历代碑刻辑录》一书的初稿编撰,已送交省文物专家审核;投资40万元,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城曹一川烈士墓及龙门所烈士亭进行维修保护,目前,施工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已进入现场施工阶段。

(二)体育工作

体育事业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连续5年被张家口市政府、市体育局评为先进单位。2008年我县获得“全名健身先进县”荣誉称号。2010市体育年局再次送来贺匾,我县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2005—2008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该荣誉为全国体育系统奖项级别最高。

五年来举办“五一、七一” 体育系列比赛10场,每次参与人数都在万人以上。2007年五一期间,举办了我县第一次登山比赛。2008年的农民中国象棋比赛,我县三男两女参加了此项比赛,我县获得了女子团体亚军,男子第四名的好的成绩。连续三年成功承办了三次河北省青少年公路自行比赛,这是为我县独立举办的最高级别赛事,提高了我县知名度,展示了我县对外开放新形象。2009年按照“群众自发、政府支持”的原则,我局将原有的健身团体进行了登记、注

册,并组织比赛、表演活动推动健身团体的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已成立体育协会17个,年活动次数达100多次。

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数7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25%。

二、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体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人才进出渠道不畅,单位多年未进正式职工,存在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停滞,而且素质参差不齐,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全县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由于监管队伍小(在职在编3人),不能面面俱到,这就造成“小队伍管大市场”状况。县文化馆人员队伍也是偏少,编排演出一场大戏,演员数量不足是第一个大问题。“三馆”(即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即将建成,现有在职在编人员少,不能全面管理,以发挥其功能作用。体育管理人才进出不畅,形成单打独斗局面,不能很好的指导全县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一些常规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局面非常被动。体育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活动所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健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

(二)文化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全县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一直未建立,赤城本土创作的文艺精品打造经费欠缺,导致无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优秀作品。

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硬件设施设备还很滞后。体育事业经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未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有困难。

(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设备还相对薄弱

近年来,县级“三馆一场”、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一大批行政村级文化活动室相继相继建成,很多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各级给予了一定补助,全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但是,离上级要求和广大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文化产业发展观念陈旧、思路不宽

全县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在短时期内很难形成支柱产业。我县农村文化户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管理不规范、演出节目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服务不到位、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较好的整体规划、一套较好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

第四篇:鄂尔多斯市“十一五”水利工作回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服务民生 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鄂尔多斯市“十一五”水利工作回顾及“十二五”水利总体发展思路

“十一五”是全市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民生,全力推进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年。全市水利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拓宽投资渠道,不断创新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水利投资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水利改革与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水利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十一五”水利工作回顾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鄂尔多斯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且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致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根据市委、政府总体规划部署,我们科学审视全市水利发展形势,确立了“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民生,全力推进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利发展思路,不断推出水利工作新举措,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难题,水利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7.8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5683处,完工24996处,累计新打机电井74347眼,配套机电井66240眼;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4万亩,是计划任务45万亩的164%;新增饲草料地灌溉面积22万亩,是计划任务15万亩的150%;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9万亩,是计划任务100万亩的209%;解决了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是计划任务29万人103%;加固堤防374公里,治理险工50余处次,开工建设蓄滞洪区3处;中心城市康巴什和东胜区供水能力达到15.4万立方米/日;一大批工业供水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水权转换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水权转换正在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0座。水利工作任务目标超额完成。鄂尔多斯市水利局也先后荣获了“全国水资源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先进集体”、2008、2009两年“全区水利工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一)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 ——黄河防御工程建设

我市境内黄河河岸线总长为728公里,设防段长590公里,防洪任务十分艰巨。黄河鄂尔多斯段防洪工程项目涉及到4个旗,分别为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

333

日)、乌兰木伦水库(1.5万m/日)和甘珠庙水源地(0.8万m/日)4处供水工程,同时还建成了引黄入东北复线续建工程(东胜至康巴什),具备了5万m/日的供水条件;建成了伊旗札萨克水库至康巴什景观湖生态供水工程,年供水500 m。为东胜区新建或完善的供水工程主要有引黄入东一期工程(5万m/日)、神树塔水源地(0.6万m/日)、沙沙圪台水源地(1.0万m/日)、引黄入东二期工程(5万m/日)。

此外,为保障中心城市的用水安全,将优质地下水用于中心城市生活用水,逐步使地表水、下渗水退出中心城市饮用水范畴,我们完成了哈头才当水源地、康巴什二水厂及其输水管网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一期供水5万吨、二期达到10万吨,工程总投资15亿元,现已开工建设。还积极开展了木肯淖水源地的可研、设计、采探井等前期工作,该水源地为中心城市备用水源地。

——重点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建设

我市工业园区和工业项目大都摆布在沿黄地带。“十一五”期间,推进了八项工业供水工程。通过在黄河沿岸打侧渗井共计69眼,完成了亿利PVC项目两个水源地(一水源地供水量为6.0万立方米/日,另一水源地供水量为8.0万立方米/日)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完工了鄂前旗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一期5000万立方米/年供水工程,取水口为宁夏鸭子荡水库;完工了鄂旗蒙西工业园区一期5000万立方

多亿元,增加财政收入近30亿元。

从2009年我市开始实施二期水权转换工程,总投资14.22亿元,可转换水量1亿立方米,建设时限为2009-2012年。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10座一级泵站、9座二、三级泵站,衬砌各类渠道1330公里,续建配套和改造各类建筑物7538座,发展渠灌改喷灌面积24.92万亩,发展滴灌10.08万亩,实施畦田改造44.92万亩,发展井渠结合灌溉面积14.28万亩。二期水权转换工程2009年项目已完工,总投资34610万。同时2010年项目已启动实施。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列入国家专项补助项目第一批、第二批的病险水库和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共30座。我市有10座在2007年已完成了竣工验收,有20座于2010年完成了竣工验收。

此外,2010年我市有12座小型水库列入了国家小

(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中,现已完成了初步设计及报批工作。

——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截至2005年初,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总人口101.87万人,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46.71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55.16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解决21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2006-2009年,提前一年我市完成了规划建设

工程建成后,节劳、节水、节能,降低了生产生活费用,据调查统计,恢复保护草原面积达到71.54万亩,发展节水示范户284户,受益人口1136人,项目建成后农牧民人均收入有原来的5202元增加到6203元。

——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我市从2008年开始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全市纳入水管体制改革范围内的水管单位共36个,在改革中通过合理调整、合并,核定为27个。因认真落实“两定”、“两费”,顺利完成了改革工作。2008年12月,自治区验收组对我市水管体制改革进行了验收,验收等级为优秀。2009年开展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回头看工作,将“两费”落实作为中心工作来抓。2010年督促旗区将“两费”全部列入旗区财政预算。2010年3月,我市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先进集体”。

(二)水利工作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

——各类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7.8亿元,是“十五”水利投资3.8倍。其中,国家及自治区投资4.5亿元,市旗两级财政投资21.8亿元,社会融资31.5亿元。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工建设了防洪堤防加固、景观堤防、蓄滞洪区、城镇供水、工业园区供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上亿元的项目有

快速扩张,两河流域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打造,工矿区煤矿的整合开采,凸显出水利防洪减灾安全保障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防洪减灾安全保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在黄河防凌防汛方面工程措施主要是大力度加固堤防、治理险工、建设蓄滞洪区等,非工程措施包括落实责任、制订预案、畅通信息平台、建设抢险队伍、储备物料、运用空军炮兵气垫船立体化作业等;孔兑防洪方面采取了准确的预警预报、预案应急、转移群众等措施;水库防洪方面主要采取了除险加固和汛期调控库容措施;工矿区防洪方面主要采取煤矿防洪评价报告审查和执法检查相结合措施;城镇防洪方面重点采取完善城市地下雨水输送系统和河道执法清障相结合措施。在实现“黄河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孔兑不死人、城镇工矿不出事”目标的同时,构筑了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构筑了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水资源优化配臵体系。过去,我市水资源配臵比较分散,没有统一规划,且用水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全市农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但用水量却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74%,而全市工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0%,用水量却只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13%,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比较低。“十一五”期间,我们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及时调整

0

指标,农业用水大量浪费,需节水却缺少投资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实践应用水权水市场理论,试点实施了水权转换项目,将节约下的农业用水转换到工业用水上,成功解决了部分工业项目缺水的难题,走上了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用水,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良性轨道。二是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节水工作。编制完成了《鄂尔多斯市重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划定了17个重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在划定超采区方面,明确了9个超采区范围和对应超采水量;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分级审批原则,对已取得许可证的用水单位的计量设施安装、批准水量核定、节水设备、排污情况逐一登记,充实完善了执法队伍,加大对非法取水、河道乱采乱挖、河道清障等执法力度。三是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黄灌区以渠道衬砌和喷灌、滴灌相结合,在干旱硬梁区采取管灌与喷灌相结合,在城乡结合带大力推广温棚喷灌和滴灌技术,使得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5万亩,占总灌溉面积71%。通过多项举措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与地区科学发展相协调,提高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构筑了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体系。过去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投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利建设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2

增到6.8亿元,市水务公司的成立为加快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心剂。三是利用企业资金。根据水利部提出的水权水市场理论,我市从2005年开始一期水权转换工程建设,经过3年的建设,利用企业资金7.02亿元,解决了14个工业项目的用水需求。2009年我市又启动了二期水权转换工程,项目投资14.22亿元,其中利用企业资金10亿元。此外,积极引进外来水务资本投资我市水利建设,与黄河水务投资公司合作,启动实施了我市南部工业园区引黄供水工程,已利用资金约6亿元。

二、“十一五”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水利建设中还有许多突出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

我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管理属于不同部门,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分别由水利、环保、城建等部门“多龙管水”,加上各旗区各自为政,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较乱,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二)水利建设投入机制还未最终形成

虽然在近些年探索和积累了许多投融资经验,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建设,但国家自治区财政投入、市旗财政投入、企

33管理。

三、“十二五”水利工作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发展全局为原则,以推动水利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努力解决我市推进富民强市、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面临的水利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建设全市水利业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不断开创水利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我市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6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9.85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3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60.34千公顷;新增饲草料地灌溉面积4.5千公顷,饲草料地灌溉面积达到148.67千公顷;黄河干流堤防基本达标,使重要支流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全部达标;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

3鲁图镇防洪工程,鄂旗乌兰镇、棋盘井镇、蒙西镇防洪工程。使上述城镇防洪标准基本达标。

5、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十二五”期间计划安排解决2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饮水安全工程185处,设计供水能力3.53万m/d,分布在全市7个旗。

6、大型灌区改造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继续实施黄河南岸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造总面积 50万亩,新增有效节水面积30万亩,涉及杭锦旗和达旗两个旗;同时继续实施鄂尔多斯市引黄灌区水权转换暨现代农业高效节水工程,改造总面积38万亩,完成渠道衬砌1330km。

7、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安排36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同时对达旗公乌素水利枢纽、八一胜利渠水利枢纽、九大渠水利枢纽、壕庆河水利枢纽进行除险加固。

8、城市和工业供水方面,续建哈头才当水源地供水工程、磴口取水工程、万家寨取水工程、大草湾取水工程、碱柜取水工程及新区二水厂;新建昭君坟蓄滞洪区供水工程、蒲圪卜蓄滞洪区供水工程和上海庙供水工程。

第五篇:2010工作总结和“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以及2011和十二五

新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工作总结和“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以及2011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展望

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验收成果的一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努力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突出抓好“民生工程”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实际问题,确保了全年“民生工程”各项指标任务的如期完成,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就2010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及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2010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

(一)加强局党组建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坚持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本单位重大问题的决 策、人事任免和干部推荐均由局党组研究讨论决定,全体班子成员能自觉维护党组权威,杜绝了“一言堂”现象,使党的组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健全。

二是严格落实党组织七项生活制度。局党组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营造局党组浓厚的民主氛围;定期组织党员汇报思想,及时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做好思想工作,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骨干力量得以不断增强;注重抓好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制定了班子成员理论学习计划,全体班子成员都能积极参加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从根本上保证了班子成员政治思想上的坚定。

三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有效杜绝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领导干部及敏感工作岗位人员都能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八个严格禁止”的要求,认真遵守。同时,建立健全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相关工作制度,强化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

四是进一步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切实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 性工作。

(二)加大和强化人事人才工作建设,全面做好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干部管理、工资福利审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行政审批、人事代理及人事仲裁争议工作,从而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服务。

1、公务员管理工作

我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公务员管理的各项规定,为我县公务员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09,我县行政机关基本情况统计,共有公务员1278名(其中:乡镇417名,县直单位861名),以及按照公务员法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统计共计99名;安臵军转干部1人,随军家属19人。完成公安局9名同志的公务员登记工作(其中:大中专毕业生招录公务员8名,军转干部1名);在春节以及建军节期间对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进行了走访。2010,接受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一名,以及新录用公务员的转正定级和信息库的建设工作。

2、事业单位干部管理工作

努力推进招聘制度改革,八月份我们参与并组织了住建局招聘120名城管协管员考试,9月份新招募了“三支一扶”大学生29名,并积极配合市人保局对我县部分事业单位招录的43名同志进行了考核和招聘工作,为我县的建设又引进了一批新人才。

进一步规范考试程序,创新考试内容和方法。在“凡进必考”原则的要求下,我县人事考录机制不但完善,为了使考试工作更加合理、规范,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强化考官队伍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选人机制。

3、工资福利审批工作

2006年工改以来,我县人事工资实行微机化管理更好的完善了工资人员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工资效率,使我县人事工资审批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都有了质的飞跃。

2010年公务员晋级晋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升薪级工资已基本结束,目前已审批事业单位10784人增加薪级工资,公务员滚动晋级245人,公务员晋档1986人。

根据赣轻字【2010】13号文件精神,对全县手工业联社大集体企业尚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实行养老生活补助工作,目前审核560人;根据赣人字【2008】281号文件精神,对全县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发放审批工作已审批农村中、小学教师3491人;根据新七企改字【2010】2号文件精神,对全县粮食、商业、林业、农业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已经对5000多名职工工龄进行了认定审核。

4、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一是完成2009年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工作,对全县各个主管部门上报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情况汇报进行了汇总。二是做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工作,今年九、十 月间,对全县各单位申报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进行了审核并上报,共推荐615人上报晋升,其中:高级164人,中级451人,教师系列高级145人,中级406人(其中:中一233人,小高173人);卫生系列高级6人;工程系列高级6人,中级29人;群文系列中级1人;农业系列高级7人,中级15人。在操作中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实行了个人申报诚信承诺制,申报业绩、申报推荐名单公示制等。三是将开展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23日办培训班,25日组织考试。四是要求“一村一品”的师范村按市外专局的要求规定制作悬挂“全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师范村标识牌”。五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县选派6人“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赴苏州培训。

5、行政审批工作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关乎千家万户,关乎人生,每天都有不少群众到窗口咨询,窗口上班是8小时不离人,工作人员真诚热情、周到。一年来有近5000人到窗口咨询,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满意的解释。

依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县建筑管理局新人劳字[2009]34号文件要求,收受建设和施工单位各项材料证明,严格按规定收取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涉及建设和施工单位的共14家,办结率100%,杜绝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的出现。

根据省物价局和市人事局的文件要求办理人才档案托管,收件133人,办结133起,办结率100%,推进了我县事 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6、人事代理管理工作

截至11月初,我局共有大中专毕业生及技术工人人事代理人数2274人(其中:个人办理人事代理657人;教育系统实行人事代理人数1211;卫生系统实行人事代理人数349人);其他事业单位人事代理人数57人。

我局免费为退伍士兵保管档案361份“三支一扶”大学生档案68人,全县事业单位干部档案778份,聘用制干部1239份,退休干部852份,共计免费保管档案3298份。

2010年1-9月,我局共受理485人申请退休(其中:企业职工236人,农垦职工134人,事业干部74人,失业职工41人)。

7、劳动人事仲裁争议工作。

严格按照立案、取证、做笔录、审查、评案、送达等法定程序处理相关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并及时按规定做好案卷整理归档工作,使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确保人事争议仲裁的公正、公平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全程办理劳动争议仲裁88起,完成劳动合同鉴证318起,办结率100%。

(三)重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我县劳动监察工作质量。

我局以“创一流,争第一”的工作思路,重点加强对日常投诉举报案件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的监察,加快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步伐,经过全体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共同努 力,取得较好成绩。截止目前,通过开展主动监察和投诉举报专查,共检查用人单位510家,涉及劳动者人数2.11万人;受理投诉举报案件82件,结案79件;审查490户用人单位报送的书面材料,涉及劳动者人数2.1万人;督促用人单位补签续签劳动合同132人;追讨拖欠工资192.1万元,涉及劳动者人数1860人;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1、2010年2-4月份,我局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根据调查,我县无民办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兼营职业中介服务的有关单位,无自发形成的劳动力交易市场,只有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从事无偿职业中介服务,它隶属于县劳动就业局,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完全达到经营职业介绍中介机构的相关要求。2、2010年3-5月份,我局按照要求开展了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春暖行动”,在专项检查中,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1034户,涉及农民工25124人,签定率达到95.6%,其中工业园区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其他城镇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7%。督促用人单位进一步完善了劳动用工制度,有效促进了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签约意识,提高了劳动合同签订率。3、2010年6月-7月份,我局按照要求开展了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联合县公安、监察、民政等九家单位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全县四小企业进行全面排 查,开展联合执法。全县列入排查企业65家,涉及人数1321人。其中,砖窑企业62家,涉及人数1258人;其他小型企业3户,涉及人数63人。63家企业营业证照齐全,经过我们细致排查,在检查中未发现使用童工的现象,未发现拖欠工人工资问题,未发现拐骗农民工、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等违法犯罪行为。

4、在中秋、国庆“两节”及 中博会期间圆满完成了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

(四)大力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建设,认真抓好落实“民生工程”就业再就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1、就业再就业工作

2010年1-10月,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326人(预计全年完成6330人,占年任务的127%),完成全年任务的127%;城镇净增就业人数3326人(预计全年完成3330人,占年任务的115%),完成全年任务的11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968人(预计全年完成300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9%;“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722人(预计全年完成730人,占年任务的116%),完成全年任务的115%;零就业家庭就业安臵率达到100%;城镇就业率94.7%,完成任务的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控制在4.5%任务之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8578人(预计全年完成8580人,占年任务的121%),完成全年任务的121%,其中省内转移5716人(预计全年完成5720人,占年任务的101%),完成全年任务的101%;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4148人(预计 全年完成427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7%,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定向培训2306人(预计全年完成235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8%,其他定向培训1452人(预计全年完成150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7%,创业培训390人(预计全年完成42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3%;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00人(预计全年完成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其他培训300人(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小额担保贷款发放3568万元(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37%,其中:发放个贷3168万元(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74%,发放企贷400万元(预计全年完成780万元,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5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897人(预计全年完成24660,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7%,失保金征缴金额339.54万元(预计全年完成360万元,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4%;完成创业项目7个(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占全年任务的140%;职业见习180人(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00%;招募见习基地7个(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00%。

“十一五”期间,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亮点为:一是“造血型”民心工程,小额担保贷款历年贷款到期回收率均达100%,且累计发放贷款总额逐年增加。2006年至2009年期间累计发放3263笔,共计11331万元(其中:2006年发放293笔,共计631万元;2007年发放516笔,共计1731万元;2008年发放678笔,共计2594万元;2009年发放883笔,共计3207万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310万元,2007 年比2006年增加1100万元,2008年比2007年增加863万元,2009年比2008年增加613万元。近五年累计有3263名下岗失业人员等得到小额贷款扶持,带动8296名其他失业人员就业,小额贷款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显现。二是创业培训人数逐年增加,我局实行SyB培训模式,提高了创业成功率。2006年至2009年期间培训共计1110人(其中:2006年培训180人;2007年培训270人;2008年培训330人;2009年培训330人),今年1—10月就培训390人。近五年通过实行SyB培训模式以来共培训1500人,带动4300多名其他失业人员就业,仅今年就有90%人员创业成功,当上了“小老板”。同时将创业培训与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为创业者提供培训、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一条龙”服务,营造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良好环境。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2010年1月-9月,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34318人,完成全年指标任务34610人的99%;实际缴费人数30212人,完成全年指标任务30455人的99.2%;预计本按时完成全年指标任务100%(其中:农垦企业参保职工人数5568人,实际缴费人数4058人);养老保险费实缴6231万元,完成全年指标任务6690万元的93%;本期实缴5884万元,另外:清理企业欠费347万元,养老保险费本期应征缴6193万元,较同期增长19%;力争年底前养老保险费征缴完成7000万元;农垦企业本期实缴1127万元;参保离退休人员9712 人(其中:农垦退休3443人),应付养老金10715万元,实付养老金10715万元,较同期增长34%,支付率100%(其中:丧抚费支付191万,农垦退休实付养老金2779万元);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情况,跨省转入40人(其中:农民工20人),转入金额35.57万元(其中:个人帐户15.26万元),转出46人(其中:农民工6人),转出金额21.81万元(其中:个人帐户2.181万元);省内转入41人(其中:农民工7人),转入金额33.74万元(其中:个人帐户15.38万元);转出61人(其中:农民工5人),转出金额94.48万元(其中:个人帐户3.94万元)。

3、医疗保险工作

医疗保险参保情况,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单位585个,参保人数35191人(其中: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单位142个,参保人数18283人); 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1571人。

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截止2010年10月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收1214万元,支出902万元,结余312万元;国有困难企业医保金征收1477万元,支出346万元,结余1131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98万元,支出615万元,结余183万元。在“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医保工作中获得了省级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医疗保险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我局被共青团南昌市委授予了“青年文明号”;2009年我局又被妇联评为“巾帼英雄示范岗”。

4、工伤保险工作

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5062人,实收工伤保险金108万元,占全年任务97.9%;实付工伤保险金38万,赔付率100%。

5、生育保险工作

生育保险费人数11646人,实际征缴103万元,收缴率100%; 实付生育保险金15万,赔付率100%。

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一是参保人数,截至2010年10月31日,全县参保人数为20.9406万人,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131%,参保缴费率全省排名第二;征缴基金3378.70万元(其中补缴人数为1.0548万人,补缴金额为970.19万元),列全省第一;为农村重度残疾人433人代缴新农保基金4.33万元。二是待遇发放人数,全县发放符合领取条件的老年人人数为4.7210万人,其中今年到龄的815人,发放金额为2828.758万元,发放率列全省第三。

二、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一)认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照条例,认真清理我局政务公开事项,查漏补缺,编制更加科学规范的公开目录;不断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有利平台;为打造“阳光人事”,建设过硬干部队伍做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健全人才库建设,做好单位考核、人事代理档案托管、工资审批及职称评定工作。

(二)紧紧围绕2011年工作要点及上级下达我县“民生工程”指标任务,扎实做好“民生工程”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的文件精神,强化部门联动,加大稽核力度,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以确保“民生工程”各项指标任务能够按期完成。

(三)积极做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简称“两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全面准确地把握“两法”的内容和实质,切实依据“两法”指导劳动保障工作,确保“两法”在我县尽快全方位落实到位。

(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自身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转变工作观念,提高工作效益,强化服务创新意识,使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五)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大就业力度。通过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创造更多的适应城镇新增从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通过县城规模的扩张,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开发社区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帮助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成 员就业;继续以新一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引导,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好小额贷款工作,充分发挥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作用,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的就业和自主创业。

(六)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利用县、乡平台,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复退军人等就业提供优质服务。一是组织开好2011年各种招聘会;二是搞好“送岗下乡”活动,争取每月送岗下乡一次;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扩大就业面;

(七)扎实做好培训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克服困难,完成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一是为工业园区用工、工业一区、二区用工提供岗前培训,努力解决园区“招工难”问题;二是为农村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就业提供技能培训;三是为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自谋职业和创业提供创业培训。

(八)着力抓好劳务输出工作。一是劳务输出坚持就地转移与输出并重,鼓励劳动者就地就业,做好“两个合同、三个台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以实现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硬件,解决工业园区用工和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要;二是树立品牌,在发展传统劳务输出优势的同时,形成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

(九)充分利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保服务室网点优势,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进一步完善劳保所(室)服务功能,提高工作质量,使其真正起到促进就业再就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十)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力度,力争弥补由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而产生的基金缺口,实现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的新突破;建立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十一)健全参保人员信息、开展离退休人员指纹年检识别系统和服务网络建设,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基础管理的要求;重点落实农垦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依托社区平台服务体系,完善离退休人员资料信息化管理,加强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建设。

(十二)加大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力度及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统筹;扩大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范围,将事业单位纳入社会统筹。尽快建立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制度。

(十三)充分运用我县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把握灵活的参保原则,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降低门槛、逐步吸纳”的方式,切实解决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进一步完善定点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和准入制度,做好定点协议服务管理,督促定点机构严格执行“三个目录”,努力为参保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十四)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和正确使用,确保社保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支挪用,健全社会保险管理制度。

(十五)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建设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全面促进人才选拔、培养、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办理。

(十六)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人事人才、劳动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动员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引导人民群众更新就业观念,强化参保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宣传职能,加大宣传投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十七)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能力建设,健全和规范人事人才、工资审核、职称评聘、公共就业服务、社 会保险经办、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等工作机构,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各项工作职能,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培训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人才队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下载十一五档案工作回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档案工作回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期间档案工作情况

    紧急通知:各县区档案局,根据市局领导要求,请接到通知后,抓紧安排人员填报相关数据,并于7月12日上午10点前报市档案局办公室,联系人:姜睿,联系电话:8103014,电子邮箱:dajhongdong@163.co......

    十一五档案工作总结

    蔡甸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十一五”档案工作总结和2011年档案工作安排“十一五”时期,我局档案事业在市局的领导下,在上级档案部门的关心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商丘市十一五期间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回顾

    突出重点确 明确目标 扎实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工作 商丘市“十一五”期间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回顾近年来,商丘市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

    商务局十一五规划总结及2010年工作回顾

    商务局十一五规划总结及2010年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管理机制,整合职能与职责,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内贸......

    商务局十一五规划总结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管理机制,整合职能与职责,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内贸流通搞活”的工作目标,开创了商务工作新......

    镇“十五”及××年工作回顾和“十一五”及××年工作思路

    第一部分“十五”及××年工作回顾一、“十五”工作回顾:“十五”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

    乡镇十五及2005工作回顾十一五及2006年工作思路

    乡镇十五及2005工作回顾十一五及2006年工作思路第一部分“十五”及2005年工作回顾一、“十五”工作回顾:“十五”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县委、县府......

    乡镇十五及工作回顾十一五及××年工作思路

    第一部分“十五”及××年工作回顾一、“十五”工作回顾:“十五”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