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中市南江县核桃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南江县立足实际,狠抓核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核桃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核桃产业化发展现状
南江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现有核桃宜林地60余万亩,90以上属土地肥沃的核桃丰产区。已培植500-2000亩规模不等的核桃丰产示范园(片)45个,年产量10万公斤以上的核桃乡5个,年产量万斤以上的核桃社31个,年产量超千斤的核桃大户2000多户。目前,核桃总规模达17万亩,520万株,核桃产量350万公斤,实现产值近3500万元,林农核桃单项收入户均400元以上。建立了一支以200多名科技人员为主的核桃科技服务队伍,培育了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各类龙头企业8个,主导产品“米仓山牌核桃”、“米仓山牌核桃仁”双双荣获国家AA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二、核桃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政策保障。县委、政府把核桃产业化发展作为三大绿色产业之一来抓,成立核桃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核桃产业发展中心和核桃科研所,实行核桃产业化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核桃生产的自然条件、种植基础和技术要求,反复分析论证,科学规划了9条万亩核桃长廊,总规模达21.3万亩,覆盖全县33个核桃生产基地乡镇,190个村,38000多户。把核桃发展目标分年度下达到乡镇,落实到农户。县人大颁布了《南江县核桃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县府制定了《南江县核桃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县各级都把核桃产业化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换届不换目标,换人不换规划,一届接着一届抓落实。
(二)科技支撑,夯实基础。全县形成了背靠四川农大、省林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体系,省林科院原院长杨西岳、川农大原副院长肖千文等专家常年在南江指导核桃科研和生产。全县有200多名科技人员从事核桃育苗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核桃低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制了国内领先水平的“核桃灭虫灵”。在上两乡桂花园建立了四川省唯一的优质核桃采穗圃100亩,在赶场西坝村、流坝金台村等地建立了优质核桃繁育基地450亩,年出圃优良嫁接苗300多万株,在桥亭乡建立核桃原生资源保护区1000亩,核桃科技示范园区占核桃栽植面积的50以上。从新疆、云南、山东等地引进12个优良早实核桃品种,开展四川“十五”重点科技攻关,现已进入田间对比试验阶段。2003年核桃嫁接成活率达70以上,核桃普防面达60,重点村社防治面达100,全年防治丰产核桃树28万株,较2002年增产20,科技贡献值达2000多万元。
(三)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坚持以业主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业主开发。依托退耕还林发展核桃,退耕还林政策由农户享受,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将农户分散的坡耕地集中起来实行业主开发。杨坝林业站与新民乡硝洞村31户村民签订联合经营协议,兴办核桃丰产园679亩,8年后进入盛产期,年产值可达109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赶场林业站在桥亭乡龙门村建立了1139亩核桃栽培基地,采取地上栽核桃,树下种植优质牧草,地边栽植金银花的复合型开发模式。上两林业站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在溪口村至姜家湾一带采取业主开发的方式,营造核桃丰产园3000亩,农户享受退耕还林政策,产品利润4:6分成,效益明显。二是大户带动。培植大户,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支持发展,全县干果年产量超千斤的大户有2000余户。桃园镇岩房村三社21户有18户年产核桃上千斤,熊昌富今年可收核桃5000公斤,产值3万多元。红星乡黄柏垭村万尚礼,共栽植核桃3200株,2003年产核桃7500公斤,产值4.5万元,今年可超过2003年产量。三是企业参与。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南江县林产品公司投资100万元,在大河镇建立了1500亩核桃基地,农户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待有产出收益后,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产品,实现了农户、企业双赢,每亩土地可增收1000元。四是股份合作。实行资金共投,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多元化股份合作制,根据投资多少确定股份和享受收益。基层林业站和农户之间,农户相互之间实行股份合作的办法较多,不仅可以实现规模经营,而且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五是个体承包。核桃的产业化发展群众是基础,全民参与是关键。四年来,全县通过退耕还林,与3.5万户农户签订了个体承包合同,共新植核桃12万亩400余万株。
(四)把握重点,优化环境。坚持政策导向,强化宣传,形成全县上下狠抓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种苗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专业户和专业村,抓点示范。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种子供应,统一组织育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疫检验,统一苗木销售。实行种苗质量承诺制、终身负责制和“三包”责任制,即数量不够包补,不合格苗包换,核桃实生苗包调。夯实了基础,确保了工程质量。
(五)狠抓品牌,提高效益。抓好产品加工,主导产品“米仓山牌核桃”、“米仓山牌核桃仁”荣获2002年西博会优质农产品称号后,又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龙头加工企业巴山山核桃公司2004年可实现营销量150吨,产值150万元,利润15万元,创税金5万元。全县现有核桃营销企业巴山山核桃公司、县土产公司、县供销社等三家股份制企业,营销、贩运大户102家。2002年,核桃产量352万公斤,县内销售和县外销售相结合,产品直销广元、成都、重庆、深圳、上海等地。2004年3月在日本东京福冈举办的国际食品和饮料展及中日
绿色食品洽谈会上,“米仓山牌”产品深受日本客商及消费者好评,认为“南江核桃品种优良,核仁饱满,壳薄体大,香脆可口,营养丰富”,产品即将打入日本市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使农民可直接增加收益2450万元,林农户平增收820元,人均增收210元。同时核桃产业化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使全县人均增收70元以上。
三、核桃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滞后。个别地方没有把核桃生产作为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骨干产业来抓。突出表现在宣传不到位,只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重建轻管,没有把核桃当作庄稼务,核桃成活率、保存率、丰产率、结实率偏低。管护措施不到位,苗木毁损严重。
二是投入不足。核桃生产依靠退耕还林项目调剂,农户自主投入意识淡薄,特别是后期投入严重不足,核桃基地建设局面难以打开。核桃生产的经营管理仍然停留在粗放经营水平上,不利全县核桃产业化发展。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因灾造成苗木损失,加大了补植补播费用。
三是龙头企业培育迟缓。核桃营销市场有待规范,没有龙头精深加工企业,商品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培育一个能够带动基地发展的龙头精深加工企业。
四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核桃产业化发展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现有的科技人员仅以林业部门为主的200多名林业员,个别人员知识老化,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核桃产业化发展。
四、核桃产业化发展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确保认识到位。立足县情,狠抓核桃产业化发展是加快南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选择。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具体人员全力抓,宣传要到村到户,确保干部群众认识到位。
(二)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确保措施到位。一是抓好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基地建设。搞活土地流转,采取“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抓好基地建设。二是抓好投入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企业和农户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管护责任制,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局面。四是创新加工营销机制,严格国家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加工,规范营销市场。
(三)加大投入,强化培训,确保核桃产业化长足发展。一是加大退耕还林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二是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林业技术员进行核桃生产专业培训,开展送科技下乡,培训农村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全面推广核桃芽苗砧嫁接、丰产培育等实用技术,提高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培育龙头企业,落实南江县绿色食品核桃饮料加工项目,开发系列产品,组建跨行业、宽流域的大型生产销售企业,按照市场法则调整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推进核桃基地、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建设,促进核桃产业化长足发展。
第二篇: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南江金银花通过多年培育和近年来的大力发展,已成为我市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产业之一。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促使其对“增收裕民富财政”发挥应有的最大效益,我们于近期对南江金银花产业进行了调查。总的看,产品基地发展势头趋涨,加工开发领域有所拓展,但产业链尚未形成,制约加快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需要认真地加以解决。
一、充分发掘南江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优势
金银花既是国务院确定的70种名贵药材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管理的38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南江金银花”在我市南江县种植历史悠久(宋朝就有栽培和利用金银花的记载),是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狠抓“三大经济”的战略部署下,南江县将金银花确立为立县产品,制定了《南江县优质无公害金银花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成立了专门机构狠抓落实。规划以明江河流域两岸公路沿线120个村为主,辐射带动62个金银花生产基地乡镇的301个村(8.76万户22.83万人),计划到“十五”期末标准化栽植金银花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万公斤。2002年,该县金银花面积达8.0万亩,40%的面积已投产,产干花11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77.4%;产值1980万元,增长70.4%;加工银花茶3.9万公斤,产值780万元,实现税利326万元,分别增长8.5倍、5.5倍和2.4倍。南江金银花产业,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优化生态环境,品种优势增强。南江县多年来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去年森林覆盖率达49.2%,境内年均气温16.2℃、降水量1200毫米、日照1580小时,无霜期254天,给耐旱喜光的金银花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经多年培育和发展,现已查明有野生、家种金银花品种资源8大类32个品种,是全国金银花原产地之一和主产区;七十年代初南江金银花就享誉全国,1981年被列为全国金银花生产基地县;2001年,川中药基领[2001]01号文件正式批准为“中药现代化科技强县(四川)基地金银花规范种植南江科技示范区”;2001年7月,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级金银花标准示范区”;2002年2月,四川省农业厅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金银花生产基地县”。
2、强化示范带动,基地规模初具。该县通过典型示范建好金银花“第一车间”,先后在兴马、关路、赶场等21个乡镇,按照“南江金银花”技术规程,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8800亩。兴马乡种植金银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该县最大的“金银花专业大乡”;其中种植300株以上的156户,100株以上的180户,年产1000斤以上的大户26户,500斤以上的187户;该乡去年产干花30万公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2%;瓦池乡木罗坝村、庙坪村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1600亩;石滩乡王光山村建立优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300亩,规范化种植金银花32万株;甘溪乡华营村建立金银花科技示范园300亩;赤溪乡活水村、上两乡洋滩村等村1000亩净植金银花基地已建成。示范基地带动该县新植金银花7万多亩;其中种植金银花5-10亩的农户2378户,人均新植50丛以上的社586个,100丛以上的社128个,投资10万元以上的开发业主12个。
3、创新栽培技术,科技含量提高。该县开发“南江金银花”的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推出了“六改三植”新技术。即:改无序零散栽培为水平梯地集约栽培;改乱用肥料为科学施肥;改不剪枝为合理整形修剪;改一次定植为育苗移植;改稀植为规范化密植;改晾晒为多功能烘干机烘干;实行田地内净作、田坎地边套作、乱石窖零星穴作等栽植模式。种苗繁育经过近两年攻关,在强化抗病虫能力、耐瘠耐旱和不易退化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实现了优质大苗移栽。去年该县育苗560亩1800万株,出合格苗1580万株,预计今年可出苗1860万株。2002年,该县制订了《南江金银花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并报经市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发,已被各基地广泛推广。经华西医大、成都市药检所检测,“南江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最高达8.6%,最低为6.9%,是普通金银花的两倍,是进入《中国药典》中同类品种2-3倍。
4、延伸产业链环,产品开发加快。该县立足市场积极拓展金银花的加工领域,促使产品向较高附加值转化。白院乡七村付政购置加工设备9台,加工金银花茶55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10万元,实现税利9.5万元。县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开发出金银花茶系列饮品,加工金银花茶3.9万公斤,实现产值790万元。南江大河金银花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生产“大和”牌金银花小袋包装42万袋,总产值252万元,实现税利282万元。预计今年该县金银花产量可达到130万公斤,加工金银花茶20万公斤,实现产值4800多万元。
二、清醒认识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基础,但发展中存在的“五个不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壮大。
1、市场定位研究不够。据《本草纲目》和《药性歌括》所述,金银花主要作药品制剂,同时也可作保健饮料。但“南江金银花”在五年一修编的《中国药典》里没有占据一席之地,按照药品安全生产规则,任何药品加工厂不得使用它来作药品原料。这个“关键证书”限制了南江金银花难登大雅之堂。加之市场宣传不力,导致社会认知甚少,集中表现为南江金银花仍以集团消费为主,价格与价值有所背离,市场空间明显狭小。
2、龙头带动开发不够。该县能成功提取绿原酸的加工厂,因体制和投入等障碍,虽经各级多方努力,但历时一年多仍然停产未“活过来”;虽然该县近年迅速崛起了31家“金银花茶”系列的作坊式加工厂,但调查发现,其中相当部分缺乏应有的加工技术和卫生保障,如果不及时清理整顿,不果断整合资源,其隐患势必产生不良影响。
3、基地机制创新不够。该县的金银花基地,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享受了扶贫开发、退耕还林、以工代赈等政策扶持,表现为政府引导过余,而市场主导不足。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明确专业大户与一般农户,技术人员与农户等方面的利益和风险关系;同时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较低,专业大户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更是没有及时跟上。
4、标准规程推广不够。由于主观认识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和面宽量大、基础较差等原因,虽然已颁发了“南江金银花”生产和“金银花茶”加工的技术规程,但调查发现,有的仅将“技术标准”贴在墙上,有的嫌“规程”操作起来麻烦,导致“标准”未能严格执行。
5、产业发展投入不够。据统计,南江金银花近几年来累计仅投入2886万元,其中国家投入占15%。没有投入就谈不上产出。作为一项立县产业,这点投入显得很不够。
三、做大做强做优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南江金银花的发展,凝聚了南江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无论是从珍惜优势品种和民力投入角度,还是从发展“三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互动的发展思路,快上龙头,力创品牌,抢占市场,壮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整合优势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实现“五增”。
1、快上龙头,整合资源促增值。加工龙头是产品实现增值的关键力量。无论“南江金银花”作药品还是饮品,都应当在基地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拥有自己的加工龙头。一是要落实责任尽快对原成功提取绿原酸的加工厂进行改制重组。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网络,果断打破一切阻碍产业发展的旧框框,建立适应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新型企业,确保今年按期投产运行。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整合现有的金银花茶加工厂。集中优势、集中技术、集中规模,发挥集簇效应,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加工龙头一定要与金银花农户签订利益和风险共担合同书,自觉诚实守信,从而实现龙头和农户的双赢。
2、力创品牌,精心打造促增效。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南江金银花品牌,一是要狠下功夫尽快将其写入《中国药典》。要成立项目攻关小组,邀请省以上专家来实地考察研究,对“南江金银花”主要品种进行科学鉴定,悬奖攻关,确保《中国药典》再版时南江金银花能获取“准入证”。二是要开发利用好现有的绿色品牌,并进一步做好后续绿色品牌的争取和认证工作。要加速实现绿色品牌量的扩张,新品牌开发要放开眼界,比如南江金银花能否与通江银耳合成“双银露”,或者与矿泉水合成“银泉春”等等;要强化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抢占市场,强力拓展促增收。市场需求是产品生产的决定因素。要切实强化市场建设、市场信息、市场管理、市场监督,畅通绿色大道。一是要在现有营销大户中培养一批拓展市场业务的务实型人才。充分利用他们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广的优势,广拓市场,大抓订单,使南江金银花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佳价格进入流通领域。二是加工龙头要拥有自身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营销网络。要树立“市场首入”观念,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市场带流通、流通促生产、生产上品牌、品牌扩市场的良性循环。三是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要敢于让利,降低“准入”,优化投资环境,促使本地资源和外地资金的有效结合。
4、壮大基地,严格标准促增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标准化是产品走向市场化的前提。要继续推行标准化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比如我市与南江相邻的通江、巴州等地,均适宜“南江金银花”生长,应当适度扩张种植基地。要加强标准化制度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确保绿色指标达标。一是要加大标准化宣传、推广和实施力度。增强“搞标准就是搞科技”、“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市场”等意识,自觉严格按照市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南江金银花产业链的全过程;二是要确保产地无害化。实行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区生产资料准入制,严格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化肥和农药,加强对南江金银花基地土壤、水质和大气的监测和保护。
5、狠抓落实,积极支持促增长。各级相关部门要围绕南江金银花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狠抓具体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帮助搭建发展平台,特别是积极拓展投资渠道。要融通银企、银农关系,解决好信用贷款;要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要激励广大群众大胆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变。二是及时理顺关系,解决好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改进工作作风,精简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加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护先进生产力;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引导建立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使这些“利益共同体”互助互利、共同致富。
第三篇: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茶叶作为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本文在全面总结了XXX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发展对策,以为做大做强XXX县茶产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 茶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XXX县
XXX县位于宜宾市南部,坐落在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畔,北距酒都宜宾50公里,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1323平方千米,辖7乡12镇285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农业人口46.4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全国茶叶2009-2015 年重点区域,“四川省第一批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四川省政策着力培育的10 个重点产茶县。1XXX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茶叶基地建设情况
茶叶是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XXX县围绕“三带四园五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立足自然和资源优势狠抓山区6大茶叶产业经济带建设,以生态、安全为目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化并举,基本形成羊田、蕉村、“916”、文江、庆符、胜天红岩山等6大茶叶产业带。生态茶园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现有绿色食品基地5000亩,有机茶叶基地930亩,认证绿色食品茶叶2个(早白尖、林湖),有机茶1个(早白尖)。建成茶园万亩以上乡镇2个、5000亩以上乡镇2个;茶叶专业村30个,茶
业产值千万元村21个。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4.1万亩,良种茶园面积约22万亩,良种化率达91%,建设成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优质出口茶基地县和全省茶叶良种繁育基地。
表一:XXX县2013年鲜叶采摘品类统计表
茶叶品类 产量(吨)所占比例 名优茶 1843 19.36%
大宗茶 6412 67.35%
黑茶 365 3.84%
边茶 900 9.45%
全县合计 9520 100% 从表一可以看出:2013年全县生产各类茶叶总量9520吨,其中以名优茶和大宗茶居多;总产值突破十亿大关,达11.58亿元,其中加工产值约5.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年收入达1150元。1.2茶叶产业化经营情况
近年来,XXX县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依托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订单、合同等形式带动XXX县近万户农户发展茶业,促使公司、基地和农户间建立紧密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和产销联系机制,产销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川红集团原料基地已辐射到XXX县四烈乡、来复镇及筠连县、云南盐津等地近10万亩茶园,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连建茶园基地达16万亩以上,88%的茶叶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产销连接,拉长了产业链,茶叶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表二:XXX县2009年制2013年茶叶产量与产值统计表
时间 类别 产量(吨)产值(亿)4708 1.68
5862 4.02
7423 7.26
8510 9.67
9520 11.58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从表二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XXX县茶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从4708吨增长到9520吨,增幅79%;产值由1.68亿元增长到11.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9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5.6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02亿元。茶叶产销两旺、价格平稳增长,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茶农积极性高涨的良好局面。1.3茶叶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紧扣“科技、效益”主题,加强茶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制定了《XXX县现代茶园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和《XXX县标准化茶叶初制厂技术质量标准》,推广“四新”、“五良”配套,加快产业标准化步伐,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全县茶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年均举办专业培训62期,培训茶农和业主12万人次,茶叶技术入户率达98%,良种茶园面积从2009年的7.8万亩增长到22万亩,增幅182%,茶树良种化率从65%增长到现在的91%,产品无公害率达100%,产业科技含量大为提升。比如:2013年,在羊田、罗场、文江等10个乡镇的32个村,组织建设高效茶园;一是组织推广名优茶的生产技术;二是开展高效益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推广茶梨、茶李间作技术0.8万亩,茶花套作1.6万亩,提高茶园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三是积极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杀虫灯防控面积达6.5万亩,生物农药防控面积达5.5万亩,有色板防控面积15万亩;四是开展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XXX县茶区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五是茶园作业机械化技术进一步推广,茶园作业机械近1.68万台,作业面积达17.5万亩,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业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拥有1个年出圃优质茶苗2亿株的茶树良繁基地和3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万亩亿元核心示范区,同时成果选育适合我县的茶叶品种两个,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4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情况。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茶业深加工,合理延伸产业链,使茶产品上档次、增效益,做优、做强、做大XXX县
茶产业。一是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早白尖”、“川红”为重点,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和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产业化扶贫项目、技术中心建设等资金,鼓励企业与省级以上茶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产品、新设计等科技创新,对成功完成创新研发并报有关部门认定的,奖励研发企业1万元/个;二是积极协助茶叶加工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对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成功的奖励2万元,申请“四川省著名商标”成功的奖励1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基地加强“三品一标”的申报工作,并分别给予资金奖励,获得有机食品奖励5万元,绿色食品1万元,无公害食品0.5万元;四是推荐“早白尖”、“川红”、峰顶寺、科毅等茶叶企业参加全国、省、宜宾茶事活动的评比、展销,支持企业开展电视、路牌等广告方式进行产品宣传。比如:2013年,组织XXX县重点产茶乡镇羊田乡中心村的采茶能手参加早茶节采茶技能比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第一名。目前,XXX县茶业有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个、宜宾市知名商标3个 1.5茶叶产业利益分配情况。
XXX县茶叶加工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主要以保护价格为主导方式,但也有免费扶持、预付定金等方式,如早白尖茶业在发展茶叶基地建设上采取了先建自有茶园,再向农户推广的做法。在农户建园初期,公司向农户提供茶苗,免费指导培训,在农户茶园有收益时,才收取茶苗款,这种方式减少了农户在茶园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在当地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2XXX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1宣传力度大
一是XXX县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在西博会和宜宾早茶文化节上面大力宣传XXX县早茶产品,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二是各骨干企业每年花巨资进行
广告宣传,仅2013年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茶叶龙头企业投入就达200万元以上。2.2产品结构优
首先,基地建设是根据优质茗茶的品质特点进行配臵。其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起了标准化生产车间。再次,名优茶产值在茶产品中所占份额高达40%以上。茶农、加工厂、营销企业效益高,2013年有5家企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茶农每亩产最高达10000元(含套种经果林收入)。2.3销售渠道宽
全县在外设有办事处80余个,建有500余个销售网点。分别设在宜宾、成都等地的茶叶城。3我县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各乡镇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羊田乡:不规范的小加工厂较多,推行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茶氛围。建议县委政府以“富民工程、生命产业”来支持茶叶,宣传茶叶;对加工厂的建设要加强指导,建高标准加工基地;加强对羊田“华早”等品牌的包装和推介,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罗场镇:融资难度大;名优茶开发乏力。建议今后重点抓好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即早白尖茶叶有限公司;抓好两大块,即名优茶内销和外销出口创汇工作;县茶叶技术站应带队走出去学习营销,培养营销骨干队伍。
可久镇:由县里组织一部分资金有针对性的扶建一批名优茶加工厂,以达到激活全县产品结构调优的目的;做好现有重点龙头企业领导的工作,要站在全县茶叶事业上来规划和新建企业。
落润乡:须将项目扶持改革为奖励机制,避免拿钱不做事,把有限的项
目资金用在刀刃上;投资重点应向名优茶生产、营销上倾斜。
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基地茶园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投资方向应转移到加工上;提高名优茶的比例,培育名优品牌;规范初制加工厂清洁化生产,完善纳税体系,要与国际接轨,培养一批营销骨干。
3.2综合对县内重点产茶乡镇的调研结果,认为我县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不够,速度缓慢。
一是XXX县名优茶地方标准尚待完善,实施工作还没有进入正轨。二是全县茶叶加工呈“小、散、广”的特点,给推行标准化生产设臵了较大难题,给生产劣质茶叶者提供了条件,打击难度较大。三是茶叶无公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四是全县还没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不能发挥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五是在规范茶叶营销市场时,配套服务又没有跟上。如对自产自销茶叶市场的规范和对该部分茶农的利益保护的矛盾。3.2.2基地建设带有盲目性,质量不高。
一是大量远距离调运茶苗,成活率较低。二是没有根据我县茶叶产品的品质要求选择茶树品种,如前几年发展的安吉白茶,就存在着优质不高产的现象。三是下达建园硬指标后,没有进行园地选择.没有按技术规范进行建园。
3.2.3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优。
全县产品以绿茶为主,占茶叶总产量的70%以上,而直接进入消费者市场的名优茶发展缓慢占总产量比例不到20%。没有全面科学规划出名优茶加工生产网点,基地建设效益没有发挥出来。3.2.4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主观能动性较弱。
全县现有的5家龙头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宣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上
很少主动出击,没有一家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专门广告。对政府优惠政策、项目支持的依赖性过强。3.2.5茶叶产业的项目建设效益偏低。
在“
十五、十一五”期间,茶叶项目建设确实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县茶叶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效益低下,一些企业经不住市场的考验,面临倒闭或停产。3.2.6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职能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如有的企业反映收费有待进一步规范。3.2.7茶叶产业后续竞争力不强。
一是XXX县茶叶近几年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几近饱和,靠“数量取胜”的优势即将殆尽;二是茶叶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产品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拓展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延伸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工夫下的不够。
3.2.8技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
我县的茶叶技术服务主要还是立足于基地建设服务上,在茶叶加工、新产品开发、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收集等方面还很不足。4关于我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4.1着力夯实基础,加快建设现代茶园。
一是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部分小型茶园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通过依法、自愿联户经营的方式扩大单体茶园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是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以羊田茶叶产业带、“916”茶叶产业带、文江茶叶产业带、蕉村茶叶产业带、庆符茶叶产业带、胜天红岩山茶叶产业带等为基础进行分
片打造,力促茶园种植更加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项目扶持、村企共建、村民筹资投劳等多种方式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茶园的种植成本。三是加快推进茶园升级改造。通过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提升茶农种茶积极性,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与种植力度,优化茶园结构布局,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一批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4.2着力标准生产,调优结构培植品牌。
一是加快推进XXX县早茶地方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的实施,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人户率;二是加快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如绿色食品、有机茶及QS认证,淘汰一批设备和厂房简陋、生产假劣低质茶叶的加工厂家,提升茶叶加工业整体素质;三是新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要体现政府资源的公益职能,每年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茶叶主管部门协同工商部门统一印制带有自产自销特征的包装,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茶农利益不因规范茶叶市场而受损害。四是继续扶持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一批茶叶经营龙头企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培植l—2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式大型企业,培育出真正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五是要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国际贸易人才,提升国贸素质。支持建立国外办事处,让产品直面消费者。扶持注册国际商标,树立自己的品牌。4.3着力培育骨干,增加县域内的竞争力。
一是按照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多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早白尖茶业”和“川红茶业集团”为核心,加快全县茶叶品牌标准的制定和品牌的共享战略,逐步提高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利润水平,实现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递增率达30%以上。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具有全
国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开展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工作。通过企业工艺、产品升级,一方面提高对茶叶原料的要求,反向刺激种植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支撑全县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争取引进知名企业来共同开发整合经营“XXX县茶” 4.4着力宣传造势,多管齐下营销“XXX县早茶”。
一是龙头企业组建精干的专业营销队伍,政府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由农业局组织,指导培训一批茶叶营销骨干;二是建好产地集散市场。政府采取税费优惠、完善服务设施、对市场外紧内松的政策,集中规范县城茶叶经营点,可利用县城东区开发,选址建设XXX县茶城,由县茶叶局会同县工商局进行规划管理;三是加大对XXX县茶产品的宣传力度。建议政府对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广告的企业按实际广告费用的30% 行补贴奖励。应积极申请举办茶文化节,广泛渲染本土茶文化,营造出茶文化氛围。4.5着力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生态茶园。
一是实施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好茶叶“喜阴”这一特性,广泛推广茶果、茶林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实施统防统治和物理防治,以专业合作社为引领,严格茶叶用药标准和配药标准,坚持在茶叶采摘间隙期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色诱板,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全力走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叶发展之路。三是实施链条延伸,在做好现有茶叶产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出与茶品有关的新产品,比如保健茶、养颜茶、滋补茶等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茶叶产品,不断增加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四是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充分利用XXX县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建设一
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4.6着力“环境兴茶”,认真搞好产业建设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管理,将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对援企干部的管理,援企干部应由大企业延伸至适度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为避免虚挂 “援企”的牌子,实钻政策的空子事件发生;三是规范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营造宽松环境。特别是对管理收费部门、执法部门,要规范服务,不能借服务之名,增加企业负担,甚至刁难企业。四是支持新建名优茶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电力设施建设。对负荷不足的变压器要免费升能增负,应执行农业生产电价;优先安排道路项目建设。
5、参考文献
[1]陈学芝.关于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贵州茶叶,2006(4):28-31.
[2]马士成,曹明方,吴建华,等.和平白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茶叶,2008(2):102—106.
[3]陶智全.关于宜宾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国茶叶,2005(6):4-5.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五篇: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将明
发布时间: 2005-6-12
鲁甸核桃、久负盛名,以个大、皮薄、仁饱满而著称。《本草纲目》中记载核桃仁“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具有较高的保健及药用价值。据测:每千克核桃仁中,含脂肪629.6克,蛋白质174.4克,碳水化合物104克,还含有核黄素、胡萝卜素及磷、铁、镁、锰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滋补食品,常用之,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及老年人抗衰老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早在明清年间,云南的核桃经南丝绸之路,从鲁甸引种南下而得以推广,鲁甸核桃可谓滇城核桃之先驱。
鲁甸县地处滇东北高原南部,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大,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12.1℃,年无霜期211天,年日照时数193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注:核桃生长最适宜地带为海拔在1100米至2100米,年均气温在13.5℃,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优势的气候资源为鲁甸核桃造就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农民增收奠定了一定的条件。充分利用核桃的优势条件和营养价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抓好核桃经济林果栽培,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科技含量,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营造招商引资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逐步把鲁甸核桃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一、鲁甸核桃产业的基本现状
鲁甸核桃有着丰富的优势资源,自90年代初期以来,鲁甸核桃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面积和产量的发展有增无减,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一是鲁甸核桃品质较好,科技含量高,能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二是随着保健食品风靡全国,特别是对正宗保健原料核桃的需量与日俱增,供不应求,市场潜力较大,销售价格有增无减。三是价格有所上涨,桃农收益较大,每公斤核桃仁价格在18元以上,与其它水果价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四是集中经营,管理方便,投工投劳相对较低,产量高,收入大。五是产品贮运简便,且贮存期较长,一般不会出现烂果、变质等现象。
鲁甸恒远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经营核桃为主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与省内外多家客商建立销售关系,年销售核桃仁800余吨,实现销售价值1000多万元,占全县核桃销售总量的80%,占全市核桃销量的一半以上,收购业务已幅射到会泽、威宁、巧家、昭阳、永善等地,初步形成了全县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核桃产业不仅为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在全县经济林果中,鲁甸有核桃资源面积35150亩,仅次于48562亩板栗种植面积,核桃占林果资源158596亩的22.1%,2004年鲁甸核桃仁商品量为900吨,价值1800余万元,远销京、津、沪、鄂、浙、川和日本、东南亚等地。核桃产业为全县农民创造了财富,每年每户桃农可增收1000多元,核桃产业已逐步成为鲁甸农村经济和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鲁甸核桃种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致使产品很难走出去。
一是意识不强。农户的思想意识得不到进一步的更新,观念还处于陈旧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核桃的发展。大部分的农户对种植核桃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思想统一到抓经济林果种植就是抓经济效益上来,总是沉于有什么种什么、别人种什么就种什么的思想,对长远利益以及种植的适合程度不加于考虑,没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二是品种老化。我县现在种植的核桃大部份是一些品种老化且比较混杂的树种,原有品种的核桃树相当一部分已过盛产高峰期,质量与产出趋于下降。结实量逐渐减少,并且果实变得小而硬,味道和色泽都较差,因此,进入市场的销售价格呈下降趋势。
三是技术落后。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从中体现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县核桃缺乏管理,质量上不去,效益提不高。一部份农户在核桃种植之后,任其发展,几乎没有科学管理,有重栽植轻管理的思想意识。大部份农户只等待着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收,而在核桃生长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管理或管理不当,既使管理,技术也有所欠缺,没有把一些好的方法和高新技术融入其中。生产投入较少,从而造成产量不高,果实个小,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四是管理欠缺。产品的营销尚未摆脱集市贸易式的出售、收购,作为产地收购主渠道的网点,受外地商户、消费大户的冲击,抬价、压价收购并存,导致桃农随市场销售或受欺诈信息抛售,极大地损害了桃农的利益,从而影响到农户对核桃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经验不足。在引种、育苗、出圃、栽植、管理、采摘、凉晒、果皮分离、包装等整个流程中,基本上是按传统经验进行,没有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导致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一些相关部门对核桃产业的开发尚未纳入系统研究的议事日程,重视不够,对产品加工较少,没有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六是科技含量不高。核桃与其他经济树种横向相比,科技系列化服务水平和各个环节上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很难适应产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也不利于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核桃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掌握从事树木分类和长期从事核桃研究的人数较少,从而限制核桃的开发和研究。
七是销售渠道狭窄。我县的核桃虽然远销各地,但销售量较少,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此类问题长时间的存在,逐渐形成核桃种植萎缩,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频频出现,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战略中,就全县林业而言,在确保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林果产业的侧重点是有特色的树种,而核桃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完全具备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把鲁甸核桃作为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之一来开发,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
一是突出区位优势,抓好核桃种植。充分利用全县的气候资源和有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核桃自身的潜力。二是抓住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内外销售网络。鲁甸县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27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通过水富港可直泊上海港,具有十分方便的海、陆、空交通条件,紧抓这一优势条件,积极运作,让县内的核桃产品“运”得出去,让外地好的经验和资源能够“进”得来,真正达到“内外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基地化建设
有一定规模的优良核桃种植地,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和根基。近几年来核桃种植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其优良品种面积甚少。为推进产业化建设,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扩大基地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一是借改造良种之机引进名品苗木,着力提高鲁甸核桃科技种植技术,增加种植户的效益。随着鲁甸近几年来软硬环境进一步的改观,营造了一个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外地客户纷纷拥入鲁甸,核桃价格直线上涨,桃农每年可增收300余万元,是农户脱贫致富的新渠道。二是抓好区域布局。通过大水井、火德红、小寨、梭山、龙头山、翠屏、乐红等主产乡的逐步发展,辐射和带动文屏、桃源、茨院坝区的发展,并按最适生区半适生区进行布局,根据各自的种植现状和发展空间作出规划,力求在3—5年内有快速发展,使全县的核桃总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1公顷以上的核桃园占半数,为核桃产业化发展奠定资源基础。三是抓好品种布局。按主栽品种在本地最适生区规模栽植,充分考虑最适宜的发展条件来引进品种。如国内核桃名品:香玲、中林、西林、温185、新卑丰、新翠丰、西洛等,其品牌表现为:丰产性好、果个大、外表美观、口味香甜、出仁率平均高达60%,高过鲁甸现有品种10—20个百分点,含油率高出20—30个百分点,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将适合鲁甸物候条件的名品,大力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现代高新栽培技术为保障,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四是抓好时空布局。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草)工程及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大好时机,在确保水土不流失的生态效益前提下,加大在退耕还林以及在一些地质较好的土地上连片种植核桃,形成规模,便于管理,同时,把基地布局在乡、村林场,逐步替代在二半山区的其他林种,不仅可以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来发展核桃产业,而且还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
(三)积极培育,着力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
积极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品种,通过科技引进,逐步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一是在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关键,按规律办事,以政策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解决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积极培养观察力、发展力以及协调处理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恰得其反。要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充分发挥其长处,让农民多得实惠、多得利益,从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同时,让利于民,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利中求活力。二是注重人才在培植核桃资源基础阶段的作用,增强人才意识,充分挖掘在市场条件下的领导企业人才,让他们在发展中增长才干,在增长中去指导和推进产业化进程。三是倡导核桃龙头企业与农科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打破社会范围和所有制界限,建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关系。通过资金、土地、技术、设备入股,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通过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自下而上建立核桃协会,为会员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和指导职能,维护会员和行业利益,促进农产品流通。
(四)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运转程序
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加强监测,提高产品规格质量,规范价格体系,逐步提高核桃产业效益。一是加大对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
一、以传统经验为主的技术管理和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核桃的产业化建设。二是把小生产形式的产品和大市场实行有效对接,即要做好政府行为的组织工作,又要运作好利益驱动机制,同时还要提高系列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司+农户”的完美结合。公司和核桃种植户签约订购合同,购销合同应按标准化商品的要求运作,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保证有序运转。定位收购最低保护价,对实际超过保护价的部分,公司和农户按比例分成,农户必须按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及有关条规交售到收购点,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包装问题经常被忽视。包装是产品的第二生命。农产品要想在生产上档次,在价格上有新突破,就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但包装必须遵守有关条规,过程要严格。收购点则按品牌、等级分装,分装应逐步废除麻袋、编织袋直接装,应改用适合现化企业的标准化纸箱,标明品牌、等级、净重量、产地、条码等。
(五)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业效益
从核桃的发展现状出发,要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提供先进技术服务,真正让核桃产业走上科技之路。一是通过对品种资源调查,可为产业区域、品种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市场人才和技术等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效的措施,加大农村核桃实用技术培训,为技术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进得来,切实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并用在关键之处。通过专家引导,逐步组建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二是提高采籽种、育壮苗、多出苗、快出苗以及扦插育苗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快速丰产基地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在提早结实、延缓衰老等关键技术上力求新突破,并不断扩大推广面。四是加大核桃病虫害防治,有效遏制不良趋势上涨。五是提高产品品质、等级、包装和储运的科技含量,塑造公司产品形象。六是引进高新科技,充分利用核桃的营养价值,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创造科技产品,打开销售市场。七是针对优果空间大、核桃结果面积少的实际,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核桃产业化水平。推行“核桃技术服务卡”制度,组织技术人员上山下乡,抓好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培育自己的技术骨干,包村抓管理,抓老园改造和新建示范园。教育引导群众应用科学的采收技术,合理采收,切实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六)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农户整体进入市场的路子。妥善解决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创造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前景良好的核桃龙头企业帮扶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通过维护好市场秩序和加大政策导向作用,出台促进农业产业化且适合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者,在征用土地、减免税收、申报贷款等方面享受有关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二是重点扶持建立一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而加工环节薄弱、抗市场风险较弱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识,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三是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扶持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把鲁甸所具有的地方特色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切实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七)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对我县的核桃优势资源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鲁甸核桃真正走出家门,打入市场,走向全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我县核桃品牌新形象。重点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注重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把一些典型经验和优良品种宣传到村到社到户,并把科技服务到田间地块,切实做到抓宣传、塑形象、树品牌、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