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巴中市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
对巴中市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28】
促进困难群体就业,是推动社会整体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重要任务,是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家庭收入有来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帮扶作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强化各级帮扶援助责任,落实困难群体就业目标,将下岗失业的“4050”人员、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就业困难并失业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实行重点帮扶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领导结对帮扶、落实政策等措施,确保了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援助有力有序开展,促进了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全市累计对3万余人次实施了就业援助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400余人;认定服务型企业57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605人,私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吸纳4000余人;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就业1600余人次。免费职业介绍4000余人次,组织劳务输出2000余人次,为1790名就业困难提供创业培训,使1300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了困难人员稳定就业。
主要做法及成效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坚持把公益性岗位作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的主渠道,加大开发城乡保洁、绿化管理、环卫协管、交通协管、城市协管、劳动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公益性岗位,尽最大努力满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岗位需求,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各级将公益性岗位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动态管理,并采取社区推荐,社区公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招用人员,并报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备案,用人单位按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2008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 3000余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受灾群众2700余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达2400人。
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在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在用足、用活优惠政策上狠下功夫,扩大政策覆盖范围,逐步提高政策标准。一是鼓励企业吸纳安置。及时出台鼓励企业吸纳安置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对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服务企业型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提高了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困难群体就业稳定性。去年来,全市各类企业共吸纳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000余人,兑现社保补贴400余万元、岗位补贴500余万元;二是扶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积极组织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人员,对其集中进行创业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帮助制定创业计划,论证创业项目可行性,同时进行开业指导、协调办理营业执照等帮助实现自主创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创业人员,帮助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享受税收减免。2008年,扶持527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560人,减免税费100余万元。三是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全市就业服务部门按照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工作职责、优化办事流程,严格按照“问事、问人、问责”工作要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同时,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让服务重心下移,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基层平台普遍建立起了下岗失业人员基础档案和再就业情况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的情况,及时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去年,全市办理《再就业优惠证》4258本,帮助就业困难人员3368人实现就业。
实行领导结对帮扶就业。各级坚持落实领导干部“一对一”就业帮扶援助长效机制,把“零就业家庭”人员、失地农民作为结对帮扶援助重点,通过开展走访、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一走五送”活动,全面摸清掌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愿望、技能状况、家庭等情况,有针对性的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零距离就业援助服务,并把领导干部帮扶情况纳入考核项目,实行不就业,不脱钩,对未实现就业帮扶的给予通报评批,通过领导帮扶实现就业257人。
开展专项活动扶持就业。积极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广泛收集适合困难群体就业需求的岗位信息,组织开展 “失地无业农民解困月活动”、“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为失地无业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岗位、政策咨询、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等专场就业服务,帮扶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去年共举办招聘会6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0余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7000余人,使 12000余人实现就业。
存在的问题
城镇困难群体多,困难对象认定难。我市属于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滞后,企业改制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失业农民、零就业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群体数量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推进实施大交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被征地失业农民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部分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受年龄大、技能弱、就业观念陈旧、就业竞争能力弱、对政府救助依赖性较高等因素影响,使这部分人员难以实现稳定就业,加之本地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可供开发安置就业困难群体的公益性岗位和适合困难群体就业的岗位数量较少。这种困难群体多,可供岗位少的现状,导致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市尚未建立困难群体就业援助认定标准,只能参照民政部门实行的城市低保标准认定。对城镇困难群体动态管理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援助难度加大。
资金保障缺口大,受惠范围较小。由于我市城镇困难群体庞大,地方财力和上级就业专项资金补助有限,用于帮扶援助困难群体就业资金受限,一方面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难以全面兑现。据统计,全市以个体工商户等灵活就业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达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群体近2万人,经测算,平均每年落实困难群体社保补贴资金近7000万元,由于资金缺口大,困难人员的社保补贴难以落实,优惠政策的普惠作用发挥不够,通过落实政策促进就业困难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稳定就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缺口大,政府购买岗位能力减弱,使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的渠道变得狭窄。
工作合力不强,基层职能发挥差。就业困难群体涉及社会各个阶层,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对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活动,共同帮扶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各职能部门在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援助工作上缺乏整体联动,缺少主动服务,援助措施单一,工作合力不强。各类用人单位主动腾岗、献岗,安置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意识不强。由于基层乡镇、社区就业服务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办公设施落后,对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情况摸底调查不全面,动态管理和就业失业监控手段滞后,岗位信息收集难,就近安置渠道狭窄,就业援助效果不明显。
对策及建议
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强化就业援助制度保障。就业援助制度是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起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对就业困难群体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就业援助。一要强化工作责任。要把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逐步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目标,控制就业困难群体增长,让就业困难群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二要健全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细化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完善工作程序、援助措施、信息共享等机制,真正形成部门联动工作、齐抓共管的就业援助工作格局,全面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帮扶深入开展,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扶持就业困难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使更多的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三要准确界定就业困难对象。制订就业困难对象认定标准,全面摸清困难对象家庭、人员、技能、就业愿望等基本情况,做好就业困难对象实名制统计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动态化、援助服务规范化,便于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援助帮扶。
强势宣传积极就业政策,强化政策扶持支撑作用。就业援助对象大部分都是年龄大、知识少、接受信息能力弱的人员,他们接受就业援助主要是靠上门服务,他们在获得就业援助上大多处于被动地位,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就业援助政策进行宣传,同时要发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员进农村、进社区,开展就业援助政策宣传,让就业困难群体充分了解国家的就业援助政策,真正实现就业援助政策人人知晓,深入人心。同时要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政策补贴,使就业困难人员充分享受扶持政策实现稳定就业。
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强化就业资金保障功能。就业资金充裕是开展就业援助工作、扩大援助范围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全市就业困难群体大,就业困难对象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资金需求量大,只有加大对就业援助工作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就业援助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才能解决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后顾之忧,促进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在享受范围上不断拓宽覆盖范围,在补贴标准上向困难群体倾斜,激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实现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援助服务重心下移。就业援助工作重心在基层,要依托基层机构这个平台,把就业信息发布到基层,把就业政策宣传到基层,要依靠基层工作人员把岗位、服务送到就业困难人员手中,基层工作人员对就业困难人员家庭情况、技能状况、就业愿望等情况清楚,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平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服务的优势作用,才能使就业援助服务更细致,帮扶更实在,工作更有效。要加强乡镇、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就业服务功能,改善基层平台就业服务手段,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和工作效率。要积极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对所属辖区人员摸底调查,建立人员档案,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动态掌握,制定有针对性的援助计划。要大力开发社区经济实体,深度挖掘社区就业岗位,增加社区吸纳安置就业能力,使下岗失业人员在本辖区内消化,使就业援助帮扶工作更有成效。
第二篇:就业困难群体总结
“4050”工作总结
2011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以“就业援助进家入户,帮您解决就业困难”为主题,坚定不移地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定位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一项就业帮扶举措,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和促进全市帮助就业困难群体的大局之中。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为顺利完成年初预定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公益性岗位共安置262 人,在岗人员239名,其中失业证人员198人,优惠证人员29人,零就业家庭12人。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动态基础数据库,对有就业需求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开展就业援助,让就业困难群体尽早实现就业再就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多方面收集用工信息,多渠道开发一批保洁、保绿、保安等社会服务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通过今年的就业援助活动,帮助了一批援助对象解决了实际困难,在社会上营造了关心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弱势群体就业的良好氛围,切实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弱势群体的关怀,真正把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通过就业援助活动解决了一部分困难失业人员的就业困难问题,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有一部分的困难失业人员还未实现就业,希望在新一年的工作中,深入了解困难失业人员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愿望,听取他们对政府就业援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千万百计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进一步将就业援助工作落在实处。
第三篇:对当前大学生群体道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群体道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经贸学院1102班张佳音201118910232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道德有不同的体现。最初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道德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之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对于社会来讲,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们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社会主义道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比历史上任何道德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强大。它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他对于大学生的成才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更要进一步坚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既然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这么重大的影响,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了我校部分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并做出了分析。第一,在对于热爱祖国的问题上,接受问卷调查的所有学生都选择了热爱,他们表示当国家利益收到损害时,自己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的荣誉收到玷污时,会努力维护,这些也是我们作为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希望不仅在做问卷调查时这样回答,更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去证明。第二,关于诚实守信的问题,在被问到如果承诺了他人的事情,即使对自己有害,是否会继续去做时,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选择了去做,其余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再被问道如果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情,在可以欺瞒的情况下是否会承认自己错了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没有必要隐瞒。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也是我们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我们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社会秩序的保障;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把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是立
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以上这两条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最基本道德标准,也是我们对自身最低程度的道德要求。
社会道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道德品质上,加强个人到的品德建设贯穿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始终。个人品德对社会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要求只有与个人道德品德相结合,才能转变为现实的道德力量,同时个人道德品德提升过程也是能动的作用于社会道德的形成过程。他能为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个人在行为过程中,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动机,确定行为目标,自觉调控行为过程等都是个人品德力量,在对个人品德调查的基础上,许多同学再被问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怎么解决时,都选择了积极解决,有个别会感到无所适从消极面对,但还是会尽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其实道德修养体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两种或多种对立的道德体系和观念冲突和斗争,这些冲突和斗争必然会反应到个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这些道德观念的冲突中,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不同的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道德修养有助于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及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适应社会进步和完善的需要。我们作为大学生,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有满腔热情、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虽然有些人会担心上当受
骗,但还是愿意被骗一次也会去帮助他们。把帮助别人视为应做之事,看做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是有爱心的表现。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留有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在当今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到我们学生个人,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要服从集体利益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团队的目标奋斗也是十分幸福的。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认为在团队再个人的价值能得到实现,百分之十的同学认为在团队中会影响个人才智的施展,由此可见,团队中的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避免有同学“搭顺风车”的现象也会大大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我们还是应当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虽然在大学班级的概念变得模糊了,但是我们还要将自己放置于集体中,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增强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这对以后我们参加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开创了众多社交平台,开发了众多网络游戏,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例如:网络暴力、电子诈骗、网上赌博等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少数大学生对网上行为缺乏责任感,是
非标准不清,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也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做为大学生的我们要遵守“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积极力量。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要加强道德修养,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其一,学思并重,即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的德性;其二,省察克治,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自己的思想的不良倾向、念头以加以抑制和克服;其三,慎独自律,坚守信念,自觉按道德行事;其四,积善成德积累善行,以逐渐凝结成优良品德;其五,知行统一,把道德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同学们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进行道德修养,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问卷调查
-----对我校学生道德状况调查
1、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
A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B以个人利益为重 C视情况而定 2、当你向他人许诺后发现这对自己的利益有害时,你会()A仍然努力践行 B保全个人利益 C视情况而定
3、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会()
A勇敢面对,积极解决,B偶尔消极逃避 C经常逃避 4、你与父母意见不同时,你会()
A与父母争吵,让父母顺着自己,B积极与父母沟通C不管父母意见 5、你是否献过血,为灾区或失学儿童献过爱心?()A经常B偶尔C从不
6、如果遇到有人落水,你会()
A奋不顾身下水营救 B当没有看见 C喊他人来救
7、你认为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队意识重要吗?()A非常重要 B可有可无C完全没有必要
8、在网上和别人交流时,你的语言文明吗?()A文明、B不文明C 有时文明
9、你认为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其人生发展影响大吗?()A非常大B一般C没有作用
10、你认为还有那些方法能让我们提高个人道德水平?
第四篇:天津市十类就业困难群体
11月1日,记者从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为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实改善就业环境,天津市出台了《关于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实施意见》,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援助“零就业家庭”等十类困难就业人员。10类就业困难人员范围
凡具有天津市城镇户籍,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有一定就业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下列10类下岗及登记失业人员,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范围,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享受相应扶持政策。4050人员,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参加过失业保险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同一户籍家庭中,法定劳动年龄内,具备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成员均未实现就业,或从事灵活就业月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且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两倍的成员;低保家庭人员,享受城镇低保家庭中的登记失业人员;长期失业者,持续寻找工作超过一年的登记失业人员;失去双亲的人员,失去父母、年龄25周岁以下、未婚的新成长劳动力;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同一户籍家庭中,有患尿毒症、癌症、糖尿病并发症、肺心病、红斑狼疮、偏瘫、精神病、血友病、人体器脏移植后抗排异治疗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单亲家庭,夫妻双方因离异或丧偶,需抚养未成年子女或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学子女的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指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人员;残疾人,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四级《残疾证》的人员;复转军人中的就业困难人员,转业志愿兵(士官),城镇复员士官和符合国家规定的退役军人中仍未就业的人员。
申请就业援助材料
就业困难人员申请就业援助需提供《居住证明》,《就失业证》或《再就业优惠证》,同时还需分别提供下列材料:4050人员需提供《身份证》;零就业家庭人员需提供《户口簿》、社区工作站和街道劳动保障中心开具的家庭成员就
失业状态及家庭收入情况证明;城镇低保人员需提供《低保证明》;长期失业者需提供社区工作站开具的求职证明;失去双亲的人员需提供《户口簿》社区工作站证明;需赡养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需出具《户口簿》、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医院开具的证明;单亲家庭成员需提供《户口簿》、所抚养子女的《学生证》;刑释解教人员需提供司法机关开具的相关证明;残疾人需提供《残疾证》;复转军人中的就业困难人员需提供复转军人证明或军转办、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申请援助就业程序
就业困难人员本人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申请登记,填写《就业援助申请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然后到社区工作站初审。对个人填报登记情况和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在《就业援助认定表》上签署意见后报送街镇劳动保障中心。再经过街镇劳动保障中心对社区报送的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在《就业援助认定表》上签署意见后报区县劳动保障局确认。区县劳动保障局审核确认后,在《就业援助认定表》上签署意见,并将审核确认材料转至街镇劳动保障中心,街镇劳动保障中心凭此建立就业困难人员管理台账、相关信息录入微机。同时,按月将《新增就业困难人员花名册》报市劳动保障局备案。对认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自认定之日起30天内,确保每个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实现动态为零的目标。其他就业困难人员自认定之日起100%提供就业服务,其中包括一年内为每个人提供五次岗位信息、三次培训信息、三次职业指导。对这类人员自认定之日起60天内,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帮扶其就业再就业。就业援助制度和政策
同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盯人帮扶和包保责任制度,为每个就业困难人员指定一个专人,开展一对一的盯人帮扶,落实包保责任制;建立定期调查制度;
建立跟踪随访制度;建立及时调整制度,对已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解除相关的法律文书,不再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将相关人员基本信息撤出就业困难人员电子信息库。包括实现连续就业6个月以上,超过3次拒不接受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劳动年龄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本人放弃就业要求,随着情况变化,不再符合援助条件;建立统计、公告制度;建立考核评比制度。
就业援助政策包括: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凡在公益岗位安置的零就业家庭人员,及其他困难人员中男年满50周岁以上,女年满40周岁以上的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或劳动协议的,给予养老、失业、医疗(6.3%)等三项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灵活就业政策,零就业家庭人员,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参加过失业保险的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给予养老、失业、医疗(6.3%)等三项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按现行政策执行;企业招用补贴政策,各类企业招用男年满45周岁以上、女年满35周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对用人单位每人每月给予200元岗位补贴,期限1年,属于服务型企业的给予不超过3年的养老、失业、医疗(6.3%)社会保险补贴;属于非服务型企业的给予1年的养老、失业、医疗(6.3%)社会保险补贴;就业服务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免费劳动保障政策咨询、5次职业介绍、3次职业指导服务;免费就业培训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自确认之日起可享受3次免费就业再就业培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即时救助政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对生活特殊困难的人员,及时联系有关部门为其提供即时救助。
【
(一)“4050”人员: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参加过失业保险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二)零就业家庭人员:同一户籍家庭中,法定劳动年龄内,具备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成员均未实现就业,或从事灵活就业月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且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两倍的成员。
(三)低保家庭人员:享受城镇低保家庭中的登记失业人员。
(四)长期失业者:持续寻找工作超过一年的登记失业人员。
(五)失去双亲的人员:失去父母、年龄25周岁以下、未婚的新成长劳动力。
(六)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同一户籍家庭中,有患尿毒症、癌症、糖尿病并发症、肺心病、红斑狼疮、偏瘫、精神病、血友病、人体器脏移植后抗排异治疗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
(七)单亲家庭:夫妻双方因离异或丧偶,需抚养未成年子女或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学子女的人员。
(八)刑释解教人员:指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人员。
(九)残疾人: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四级《残疾证》的人员。
(十)复转军人中的就业困难人员:转业志愿兵(士官),城镇复员士官和符合国家规定的退役军人中仍未就业的人员。
】
第五篇: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目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
(2)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3)文化教育质量低下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6)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2.自身原因
(1)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2)学生期望过高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社会方面
2.政府方面
3.大学生自身方面
四、结语
五、参考文献
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摘要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政府,社会与个人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调查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采取哪些形式进行调查(走访、问卷、亲身经历等);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另一方面如果需要,要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具体怎么写,可灵活多样。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上升了4.1个百分点,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上升了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比2009届上升了2.9个百分点。
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是材料与能源大类,最低的是法律大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2)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3)文化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6)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自身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1)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2)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4)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社会方面
(1)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另外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形势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毕业生创业思想得到弘扬,并使创业行动得以落实。
2.政府方面
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
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政府在行动中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
3.大学生自身方面
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四、结语
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五、参考文献
信息时报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