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浅谈我国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安全0803刘阔0203080310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摘要:介绍我国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检测内容,推进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使企业安全生产得到技术上的保障,进一步介绍国内外一些新的技术检测手段以及最新的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景。
关键词:安全检测 检测技术 煤炭检测 桥梁检测 汽车检测
0概述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有关因素,如烟尘、辐射、噪声以及化学元素等,还有其他主客观因素等,对生产环境污染、对生产产生不安全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查清、预测、排除和治理各种有害因素是安全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安全检测技术为管理决策和技术有效实施提供丰富可靠的安全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发展现状
检测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技术,它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安全检测技术,它是现代化设备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综合技术,其理论已较成熟。各式各样的检测设备已被研制和开发,各种层次的检测技术知识被研究出来,煤炭检测、桥梁检测、汽车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等,但这些检测技术的侧重行业却缺乏均衡。
1.1煤矿检测
关于煤矿生产方面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就相对落后,而且已被研制出来的许多设备参数在煤矿实际生产中达不到要求或是使用极不方便,以致在实际现场中得不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有些检测设备虽然达到要求,也能使用,但由于设计与实验室而对现场考虑欠周,从而使其对环境要求过高,另工作人员为提高产量和进度极有可能忽视检测设备的应用,是检测设备失去其安全防护意义。现阶段煤炭安全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检测设备参数标准不一;同时,由于标准的不一导致不同设备之间虽然同时检测出同一参数,但不能采取同种措施分析,使整个系统出现混乱,不能有效集中管理。
1.2桥梁检测
桥梁检测方面,桥梁检测与承载力评定技术是判定桥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是桥梁安全评定的最核心内容,设计检测、荷载试验、评定方法和检测仪器等多方面内容。我国自“六五”期间开始大力开展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九五”之前,通过大跨度混凝土桥梁试验方法、桥梁检测与试验设备、旧桥承载能力评定方法等项目的实施,初步构建了以荷载试验为主要手段的桥梁承载力评定技术与方法体系,研发了部分桥梁检测设备,是我国的公路桥梁承载力评定检测工作有章可循。“十五”期间又研发提出了基于检测结果的桥梁承载能力多参数修正演算分析方法。
1.3汽车检测
汽车检测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及电子控制系统(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等)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维修检测市场上不仅出现了大量的诊断硬件设施,同时应用计算机的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软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诊断设备已由单机发展为配套,由单功能发展为多功能,由手工操纵发展为自动控制,并逐步开发出与计算机联网,满足快速、方便、准确测试的汽车诊断专家系统。
2发展趋势
2.1煤矿检测发展趋势
煤炭安全检测技术设备的生产已逐渐进入正规化,在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价格的同时更注意现场环境及其应用对象,尽量做到生产出的设备是面向对象的而不是面向功能的。另一方面,因煤矿安全检测设备使用对象大部分是平均专业文化层次稍低的矿工,故其设备人机接口需尽可能的简单尽量达到测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集成的设备。在软件上,向集成矿井管理系统发展,正确挖掘出检测设备测出的数据并能安全完整的进行数据传输和集中处理分析。
2.2桥梁检测发展趋势
传统的桥梁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与动静载试验和检测人员的现场目测,辅以混凝土硬度实验、超声波探测、腐蚀作用实验等多种检测手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传感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无损检测技术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检测方法与检测手段,使无损检测技术向着智能化、快速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近年来,一些新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检测,如相干激光雷达测试桥梁下部结构的绕度,利用全息干涉仪和激光斑纹测量桥体变形状态等。目前,国外桥梁检测技术发展动向有,先进的桥面板检测系统(双带远红外热成像系统等);
先进的桥梁测试和健康检测系统(差分式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桥梁变形等);
先进的疲劳裂纹探测和评估系统(微波探测与定量分析);
先进的腐蚀探测与评估技术(埋入式锈蚀传感器测量系统);
强迫振动相应法定量评估桥梁下部结构。
2.3汽车检测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技术、引进检测设备,到自主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从单一性能检测到综合检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检测设备的研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我国汽车检测技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应该在汽车检测技术基础、汽车检测设备智能化和汽车检测管理网络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发展。监控和预测汽车技术状况是汽车诊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检测技术的发展将使检测设备向智能化、多功能、易携带方向发展。故障机理的解析技术、诊断参数信息的传感和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智能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
3结语
从安全科学的整体观点出发,现代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和安全监控功能应融为一体,综合成一个包括工程控制、安全状态信息检测、实时仿真、应急控制、自诊断以及专家决策等各项功能在内的综合系统。这种系统既能够对生产工艺进行比较理想的控制,又能够对出现异常情况及时给出预警信息,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危害降到最低,这是未来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广军,高光发.浅谈煤矿安全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江苏煤炭2003(4)
[2]潘长胜,赫广伟.桥梁检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简述.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4)
[3]张劲泉.我国公路桥梁检测技术评价与加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4]李昌明.我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概况及发展方向.行业交流
[5]周友波。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重庆交通大学2007
第二篇:欧洲炼钢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欧洲炼钢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2年,27个欧盟国家的产量为1.685亿吨,其中有19个国家年粗钢产量超过300万吨。这些国家主要的工艺路线是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其中转炉炼钢比例为58.3%,电炉炼钢为41.7%。但各国工艺路线区别很大。意大利和西班牙电炉炼钢比例超过2/3,卢森堡、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亚这一比例达到100%。与此相反,在奥地利、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转炉炼钢比例超过90%。在德国,电炉炼钢比例占32%,转炉炼钢比例占68%。
转炉与电炉:结合显优势
相比于电炉炼钢,转炉炼钢具有更大规模生产特定钢种的能力。精细的钢种用于供应扁平材及长材产品、半成品、线材、热轧卷和冷轧卷的生产使用。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主要分为3种:顶吹LD炉、底吹BOP炉、为了增加废钢比例的顶底复吹Q-BOP炉。
1952年~2007年,底吹BOP转炉粗钢产量远远低于顶吹LD转炉粗钢产量。许多优化LD转炉的工艺和装备技术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其中包括改善工艺自动化的副枪技术、实现出钢温度和成分命中的动态工艺模型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出钢挡渣系统和通过炉底透气砖喷吹惰性气体搅拌熔池实现顶底复吹。
底吹转炉改善了炉渣熔池反应和脱碳效果。在出钢时具有相似碳含量的情况下,相比于LD转炉,BOP转炉渣中铁含量降低。
可生产多样性钢种是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的共同特征。较少种类的高品质结构钢、耐腐蚀耐热钢和工具钢多采用电炉生产。许多化学元素可以当作合金原料用于生产多种市场所需的钢材产品以满足客户要求。1980年~2011年,欧盟国家电炉炼钢产粗钢比例从20%增长到42%,增幅超过1倍。可持续发展是这些数字背后的驱动力,因为各种级别废钢的循环利用是电炉炼钢的重要任务。此外,电炉炼钢相对于长流程炼钢来说也减少了CO2的绝对和相对排放量。
在德国,28座电炉中有3座是直流电炉,分别位于翁特威伦博恩、派尼和乔治玛林。直流电炉主要具有低噪音、低电耗、长炉龄、对电网冲击小等优点。
就电炉炼钢流程来说,伊斯肯德伦MKK冶金公司拥有300吨容量的电炉(交流电),东京钢铁公司拥有420吨容量的电炉(直流电)。这些电炉炼钢厂粗钢年产能达到250万吨,接近中等规模转炉炼钢厂的产能水平。
Conarc工艺代表了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技术的结合。根据原材料的不同,两个独立的熔池可以同时冶炼或者分别作为转炉和电炉冶炼。原材料可从全铁水到全废钢变化,充分考虑原材料的灵活性是Conarc工艺的特点。
采取改善转炉传感器技术和工艺建模等措施的目的在于增加转炉的有效性及保证转炉在换衬和缓冲期的安全准确维护。此外,其也有助于改善能量利用率、二次燃烧率、转炉炉气回收和增加原料废钢比等。但是,电炉炼钢炉气利用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高品质废钢数量的有限性限制了电炉炼钢生产粗钢比例的提升,所以电炉熔化废钢和海绵铁、转炉冶炼铁水、化石燃料熔炼废钢等复合工艺得到发展。
目前,用气体作为还原剂已经不仅限于研究阶段,奥钢联在德克萨斯投资了新的热压块铁厂。一些地区的天然气价格较低,使得这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炉外精炼:精细灵活
转炉炼钢厂典型的炉外精炼工艺开始于出钢过程中加入合金元素。LF炉可以用电作为能源对钢液进行加热,这给炼钢工人带来了许多便利且具有其他优点:①出于工艺考虑可以降低转炉出钢温度,②可以延长转炉炉衬寿命,③使加入大量合金原料成为可能。
加热钢液也可以在HALT或者CAS-OB通过铝脱氧放热实现。VD/VOD或者RH可以进行脱气和脱碳。在钢包脱气过程中,利用适宜的炉渣条件可以将钢中硫含量降至最低值。而RH炉为脱碳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
钢种的多样性和客户的需求导致炉外精炼的工艺路线比较复杂,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都是如此,其中考虑到了炼钢、搅拌、RH和VD/VOD脱气、LF和化学升温等因素。实际工艺路线的选择由冶金需求决定,可以同时采取多种工艺路线,而且这些工艺路线互相关联。因此,炼钢厂的调度安排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对工人操作水平和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
客户需求和产品种类决定了所需要的炉外精炼装备。通常来讲,满足残余元素或者微量元素的下限与生产有合金元素上限的钢种是两个不同的任务和工艺。此外,从不同元素的需求来看,LF炉的关键地位是显而易见的。钢种合金元素总体含量越高,采用LF精炼就越重要。这是由于工艺所允许的温度上限有要求,炼钢时输入钢液的能量不能保证添加大量合金元素的需求。
自20世纪50年代装备了第一台炉外精炼设备以来,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推动精细冶炼工序的发展,这也可以从钢中残余元素最低值要求的变化看出:1960年,钢中[C]、[S]、[N]、[O]、[H]含量总和为600ppm,到2010年,这一值降低到了70ppm。显然,这一数值已经没有必要再向更低的水平发展了。
现在,炉外精炼的主要类型有VD/VOD和RH。采用RH工艺,钢液终点碳含量仅为采用VD/VOD工艺终点碳含量的1/3。另一方面,由于VD可以优化炉渣成分进行脱硫,钢中硫含量约为RH的1/4。因此,VD在中厚板和管线钢的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欧洲1990年~2010年每5年中新建成的脱气装置可以看出,主要趋势是在转炉炼钢厂装备RH,在电炉炼钢厂装备VD/VOD。但是,也有不同工序的不同组合。大约50%的RH使用的钢包容量超过150吨,而大部分VD/VOD使用的钢包容量都小于150吨。
对LF工艺技术来说,可以总结出以下趋势:转炉炼钢生产高合金钢种是需要LF炉的原因;LF炉可以降低转炉出钢温度以降低钢中磷含量,这也有利于延长炉衬寿命;开发出水冷铜元件可以避免结壳。
预期LF今后会在转炉炼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炼钢工艺需要更高的灵活性与更加精细钢种数量的增加相结合,这给炉外精炼带来了一个新挑战。炼钢物质流的持续改善是另一个主要任务。在高合金钢的生产中,合金系统必须升级到更大效率,同时保证更好的分析弹性。在线工艺建模的重要性已经增加,光学检测和摄像系统配合图像分析软件的应用是此技术发展的另一个趋势。炉外精炼设备数量的稳定增加和精细技术的投入使用,确保了该工艺操作的最大灵活性,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当今和未来的市场需求。
连铸:稳中求“精”
比较7年间欧洲吨钢研发投入与吨钢附加值之间的关系和技术差别可看出,薄带连铸仍有很多问题。也就是说高研发投入却获得低附加值。未来几年工艺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可能
是提升薄带连铸产品的附加值。薄板坯连铸处于较好态势,但是要获得高附加值仍然需要高研发投入。
当今95%的钢材仍由传统连铸工艺生产,因为其能够以较低的研发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德国厚板厂商迪林格公司正准备采用一种近终型连铸工艺,旨在建造一台可生产最大厚度500mm板坯的连铸机以满足客户在厚板市场的需求,预计将在2014年投产。
薄板坯连铸。自1984年纽科公司第一家薄板坯厂在克劳福兹维尔建成以来,这项技术在高质量热轧板卷的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薄板坯连铸主要的优势在于相对低的能量消耗,约比传统板坯连铸-热轧工艺低一半。
据统计,全世界薄板坯连铸工艺产能总和达到8150万吨。有44家工厂采用CSP工艺,有12家采用FTSC工艺,5家采用其他工艺,如DSP、ESP、ISP。这些技术在电炉炼钢厂和转炉炼钢厂都有使用。这些工厂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也有的部分位于印度、韩国和中国。
目前,欧盟国家有7家薄板坯厂正在运营,年产能达到900万吨,分别采用ESP、ISP、CSP或DSP工艺。为使产量实现最大化,这些厂不断提高连铸坯拉速。比如克雷莫纳厂采用的ESP工艺,最高拉速可达到8.5m/min;土耳其伊斯肯德伦也有一家工厂采用FTSC工艺。
薄带连铸。为了生产厚度为1mm~5mm的近终型产品,双辊薄带连铸工艺被开发出来。由于产品厚度降低,可以减少轧钢机架数量,从而大幅缩短生产线。相对于传统(厚板坯)连铸-热轧工艺,双辊薄带连铸工艺能量消耗最多可降低90%;由于钢液凝固时间为传统连铸的1/700,微观组织也能得到改善,且可以避免微观偏析和宏观偏析,从而允许更高的残余元素含量。在生产高锰和高铝含量的钢种时,薄带连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目前,主要有3家薄带连铸厂正在运营。韩国浦项在2002年建成了一座类似的工厂用于生产不锈钢和硅钢。2002年,纽科公司在美国克劳福兹维尔建成一台双辊轧机,年产能54万吨。此后,其又在美国布莱斯威尔建成了第2台,生产的钢种包括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钢。
一般来说,表面缺陷不能通过火焰清理和修磨去除,这是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主要问题。该技术在侧板密封技术、边缘板型控制、凝固过程控制和工艺收益率等方面还尚待改进优化。
德国扁钢厂商萨尔茨基特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BCT薄带连铸工业化,相应的试验工厂位于克劳斯塔尔大学。通过旋转,钢液从类似于中间包的容器中浇出,冷却成钢带。初级冷却主要在连铸滚带上进行,凝固过程在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浇铸成的钢带厚度在10mm~15mm之间。
相对于双辊薄带连铸工艺来说,BCT薄带连铸工艺表面缺陷没有那么严重,且具有偏析轻、在线轧制能耗低、轧钢机架数量少等优势。同时,由于不用经过弯曲和矫直,该工艺避免了热致裂纹的发生,可专门用于高锰钢的生产。
技术展望。在德国钢铁协会会员公司中,当前连铸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提升工艺可靠性和工艺稳定性、装备模块化和改善灵活性方面。对于传统连铸工艺的优化策略是根据产品市场定位来确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短期来看,薄板坯连铸工艺将会引起极大关注;长远来看,则必须发展精细的设备和工艺流程。然而,未来薄板坯连铸的发展也要取决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情况。
第三篇:我国常见癌症现状与趋势
•
我国常见癌症现状与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世界有 1000 万人患上癌症,而死于癌症人数约 6 万, 占全球死死人数的 12%。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 180 万,死亡 140 万,平均每 3 分钟就有 1.3 人死于癌症,而且癌症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到的势。据《文汇报》报道,在过去不到 20 年的 时间内,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 69%,死亡率增长了 29.4%。从我国来看,去年癌症新增病例 人数约为 139 万,占世界癌症发病总数的 17%,基本接近1/5。其中男性发病率接近世界平均发病率,而女性癌症发病率与 1986 年相比下将了近24%。近20 年来,胃癌一直是我国最多发肿瘤,新病例数基本保持了世界胃癌病总数的 1/3 以上,而肝癌、食管癌的新病例书占全球发病指数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其中胃、肿、肝、食 管、结直肠、口咽肿瘤居于我国多发肿瘤前几位。只得注意的是,我国女性的肺、肝癌增长 速度十分惊人,与 1979 年相比,女性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近15%,肝癌增长了近77%。他 们预测,未来消化系统肿瘤仍将是我国多发肿瘤。如果粮食污染、食品卫生和饮食结构等诸 多问题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高发势头。尽管肺癌目前在我国还不算是最高发肿瘤,但其新病变和发病率增长速度使人堪优,近20 年里,男性肿瘤新增病例数增加了近214%,女性增长了 183%,在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烟草没有得到广泛控制的情况下,估计肺癌在未来的 20 年中仍将有交大幅度的上升。另外,乳腺、胰腺、前列腺、卵巢癌等一度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肿瘤,由于近几年随着我国生活 水平提高、饮食西化、人口年龄结构改变和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今后将在我国有一定幅度 的增长.由于近10 年来我国坚持对宫颈、食管癌进行一、二级预防,诊治水平和研究不断提 高,这两类癌症的发病率将有可能持续下降。
第四篇: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公金Q1041学号:100306008姓名:陶驰
我国保险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By 陶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期。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保险业也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本文就保险业务的现状加以概括和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虽简短,但精要。)
一、我国保险业务的基本现状
(1)我国保险业务保持高速增长。自1979年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截止到2011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已增长至1.43万元;2012年1-9月,保费收入已达1.2万元。
此外,我国保险业务近年来还呈现一个特点:财产险扩增速度明显大于人身险。2011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617.9亿元,同比增长18.5%。人身险保费收入9699.8亿元,同比增长
6.8%。
(2)我国保险投资渠道逐渐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保险业积累的大量资金通过投资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础设施项目等。投资渠道的增多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率,优化保险公司的资产结构。
(3)我国保险监管水平显著提高。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2006年以来,保监会形成了以偿付能力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监管框架。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核心监管原则,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引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制度,初步形成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
我国保险尽管不断增长,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同行相比,我国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开发程度仍较低。不论是保险密度还是深度都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保险的可开发潜力巨大。
二、我国保险业务的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保障型、储蓄型和投资型产品渐进发展。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利率长期稳定的理想状态下,传统寿险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从欧美的经验和日韩的教训来看,发展分红、投连、万能等新型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的盈利要求,而且可以适度规避利率风险,实现保险公司百年企业的梦想。
趋势之二: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保险业的竞争不单是产品的竞争,更是营销的竞争。在成熟的保险市场,营销渠道是多元化的,包括代理人、专属代理人、班级:公金Q1041学号:100306008姓名:陶驰
独立代理人、经纪人、直接销售系统、直接反应销售、亲和销售和银行保险等。新渠道建设有望打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瓶颈。渠道特点、产品特征以及客户类型的匹配是保险管理的目标。交叉销售能为保险公司带来效率的提升
趋势之三:服务差异化,经营专业化。随着保险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规模化和专业化将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两条路径。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健康险、养老险、年金公司的独立专业化运作已成趋势。专业化有助于市场深度挖掘,降低营销成本和理赔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三、总结
中国保险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但还需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改革以及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的经营。我相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努力,我国的保险业一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关于制导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报告
关于制导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报告
院 系:姓 名:学 号:专 业:导 师:
1.前言........................................................................................................................................1 2.正文........................................................................................................................................1
2.1电视制导.....................................................................................................................1 2.2红外制导.....................................................................................................................2 2.3激光制导.....................................................................................................................3 2.4毫米波/微波寻的制导................................................................................................4 2.5光纤制导.....................................................................................................................5 2.6地图匹配制导.............................................................................................................5 2.7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5 2.8惯性制导.....................................................................................................................6 2.9程序制导.....................................................................................................................6 2.10多模或复合制导.......................................................................................................6 3.总结........................................................................................................................................7
关于制导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报告
1.前言
从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精确制导武器呈不断发展之势,表现为精确制导武器更新迅速,使用量剧增。在海湾战争中,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还只是处于辅助地位,仅占全部投弹量的8%;在1995年的波黑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量提高到了60%;1998 年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沙漠之狐”空袭,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数量上升到了70%;在科索沃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占到了98%,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800 余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2万余枚精确制导武器,占总弹药量的80%以上。
精确制导武器是采用高精度探测、控制及制导技术,能够有效从复杂背景中探测、识别并跟踪目标,从多个目标中选择攻击对象并高精度命中其要害部位。精确制导武器与普通武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具有制导系统,制导系统的基本任务是确定飞行器与目标的相对位置,在导弹攻击目标的过程中,负责导引和控制导弹按照预定的规律调整飞行姿态与飞行路线,并最终命中目标。导弹命中目标的概率主要取决于制导系统的工作,所以制导系统在整个飞行器控制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正文
因为精确制导武器对射程内的目标如坦克、装甲车、飞机、舰艇、雷达、桥梁、指挥中心等进行攻击时,具有很高的命中概率,所以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从战略目标到战术目标,从军事目标到民用目标,几乎都遭到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
精确制导武器虽然制造成本高,但是由于它具有较高的命中率,通常用于攻击高价值的重要目标,因而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能。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与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 目前多种精确制导技术已发展成熟, 并已用于精确制导武器。
2.1电视制导
电视制导是利用电视摄像机捕获、识别、定位目标并由弹上或弹外设备形成控制指令导引导弹等武器飞向目标的一种制导技术。由于利用目标反射可见光,所以系统的角分辨率、制导精度高,而且便于鉴别真假目标,不受电磁干扰。但
它只能在白天和能见度较好的条件下使用,且易受强光和烟雾弹的干扰。电视制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电视指令制导,另一种是电视寻的制导。电视指令制导是指导弹上的电视摄像机将所摄取的目标图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到制导站或载机,制导站或载机的操纵人员得到目标的直观图像,从多个目标中选取需要攻击的目标,同时形成制导控制指令发送给导弹,使它跟踪并飞向所选定的目标的制导方式。电视寻的制导是指由装在导弹头部的电视摄像机根据所摄取的目标信息,利用弹上设备自动跟踪目标并导引导弹等飞向目标的制导方式。电视制导始于二战期间,已是成熟技术,最早是美国研制的电视寻的制导的滑翔炸弹,还有首次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AGM-65B 空地导弹。俄罗斯、以色列也有多种电视制导武器装备部队。随着光电转换器和大规模高速实时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已实用化,并朝着复合制导、自主寻的、高精度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2红外制导
红外制导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捕获和跟踪目标自身辐射的能量来实现寻的制导的技术。
红外制导是精确制导武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分为红外非成像制导(也叫点源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两大类。红外制导的发展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点源发展到成像,现在还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红外非成像制导技术就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捕获和跟踪目标自身所辐射的红外能量来实现精确制导的一种技术手段,探测器是红外导引头中最关键的元件。第一代红外导弹导引头上采用的探测元件是不致冷的硫化铅,它的缺点是作用距离近,导弹只能对目标进行尾追攻击,而且受背景和气象条件影响严重,抗干扰能力弱。代表型号为美国的“红眼”,苏联的SAM-7地空导弹。第二代采用了能致冷的锑化铟元件,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及作用距离,并使导引头有更大的视角和跟踪加速度,攻角可达270°。其代表型号为美国的“毒刺”及法国的“西北风”等地空导弹。点源制导的优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价格低,角分辨率比雷达高1~2个数量级,不受无线电干扰的影响,可昼夜作战,攻击隐蔽性好。但它的正常工作受云、雾和烟尘的影响,并有可能被曳光弹、红外诱饵、云层反射的阳光和其它热源诱惑而偏离和丢失目标,所以点源制导正在被成像制导取代。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中美国处于领先地位。红外成像制导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以捕获目标红外图像的制导技术,其图像质量与电视相近,可在电视制导系统难以工作的夜间和低能见度下作战。与非成像制导技术相比,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具有更好的目标识别能力和制导精度;与电视制导相比,红外成像制导可昼夜工作,作用距离远,能识别目标易损部位。缺点是对目标本身的辐射或散射特性有较大的依赖性,需要在背景中将目标信息检测出来。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已成为制导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红外成像制导的成像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光机扫描成像,另一种是凝视成像。凝视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寻的制导系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红外成像寻的制导方式,国外正在加速发展,其中中波凝视红外成像制导的发展较快。凝视红外成像制导与光机扫描红外成像制导相比,前者有更高的灵敏度、精度、可靠性以及较低的成本。在美国空军中期(2010年前)的制导技术计划中,将利用微机电系统(MEMS)和专用集成微型仪器(ASIM)技术把大规模探测单元和多波段复合探测器集成在一个基片上,研制高级红外成像导引头,这种导引头类似蜻蜓复眼,可以大幅度提高制导精度、目标分辨率和抗干扰性。
2.3激光制导
激光制导就是利用目标反射的激光来探测、跟踪目标并控制导弹等武器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激光具有单色性好、方向性强、能量集中等物理特点,从而使激光制导具有制导精度高,目标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质量轻等优点。但激光光束易受云、雾和烟尘的影响,不能全天候使用。激光制导武器,按照其采用的制导方式不同,通常可分为激光波束制导和激光寻的制导。激光波束制导就是导弹发射后沿激光发射机照射目标的激光束飞行,按导弹偏离波束中心的偏差形成控制指令,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适合于短程作战使用。激光寻的制导是指弹外或弹上激光束照射在目标上,弹上的激光寻的器接收目标漫反射的激光信息捕获、跟踪目标,并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按照激光源所在位置的不同,激光寻的制导又可分为两种,即激光半主动式寻的制导和激光主动式寻的制导。半主动式寻的制导是指寻的器在弹上,而激光源在弹外的载体上,是目前常用的制导方式。主动式激光寻的制导是指激光源和寻的器均安装在弹上,导弹发射后能主动寻找目标,缺点是电源设备大而重,激光成像扫描速度较慢,目前还没有用于实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今后的激光制导武器应该向发射后不管的主动式激光制导方式方向发展,智能地自动探测、识别、跟踪,直到命中目标,并可以实施全天候、隐身化作战。由于激光主动成像可成三维图像,且图像稳定,便于图像识别算法的编制,也可能是成像制导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相继开展了激光制导武器的研制,激光半主动制导已实用化,用在多个型号上,目前已经列入装备的型号也很多,如美国的GBU-11A/B炸弹、海尔法导弹及铜斑蛇炮弹,法国的SAMP、俄罗斯的KAB-500和KAB-1500和以色列的怪兽(Griffin)等激光制导炸弹。
2.4毫米波/微波寻的制导
毫米波/微波寻的制导是指由弹上的毫米波/微波导引头接收目标反射或辐射的毫米波/微波信息,捕获、跟踪并导引导弹等武器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
按波源所在位置的不同,毫米波/微波寻的制导可分为主动、半主动和被动寻的制导。微波/毫米波主动寻的制导是指由弹载雷达主动向目标发射电磁波,导引头根据目标发射回来的电波,确定目标坐标及运动参数,形成控制信号,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方式,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缺点是弹上设备复杂,设备质量、尺寸受到限制而作用距离近,一般用于弹道末段导引。微波/毫米波半主动寻的制导是指探测目标的雷达在地面或飞机上,从而使弹上设备比较简单,由于可设置大功率照射雷达,从而增大了作用距离,但在导弹杀伤目标前飞行过程中,制导站必须始终照射目标,所以易受干扰和反辐射导弹攻击。微波/毫米波被动寻的制导是弹上导引头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捕获、跟踪并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由于它本身不辐射电磁波、也不用照射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所以隐蔽性好,对敌方的雷达、通信设备有很大威胁。另外毫米波制导还有指令制导和波束制导,其原理和上述的电视指令制导以及激光波束制导相似,这里不再赘述。微波/毫米波主动制导与半主动寻的制导的示意图和激光制导的类似,只是能量源不同,一种是微波/毫米波,一个是激光。微波制导的最大特点是全天候工作,但面临着严峻的电子干扰环境的威胁。微波制导中,合成孔径雷达和被动雷达受到重视。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主动成像雷达,它可以在能见度极差的气象条件下得到类似光学的高分辨率雷达图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制导,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很高的制导精度, 可达到0.6 m×0.6 m。被动雷达制导国外无论是宽带还是窄带被动雷达制导均已实用化,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如美国的哈姆、英国的阿拉姆、俄罗斯的X-31超声速导弹系列等。
毫米波制导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有8 mm和3 mm两个工作波段,国外已用于各种导弹和弹药上。如爱国者改型防空导弹、黄蜂空地导弹以及一些子弹药。毫米波制导的抗干扰能力和精度、鉴别金属目标能力优于微波制导,且制导设备体积小、质量轻,另外全天候作战能力优于红外成像制导,因此在精确制导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毫米波制导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元、部器件由离散型向混合集成单片集成方向发展;工作波段由8 mm向3 mm方向发展;工作体制由非相参向宽带高分辨率一维成像、共形相控阵成像方向发展;关键元器件向实用化方向发展。
2.5光纤制导
光纤制导是指导弹飞至目标上空时,导引头将目标及背景图像信号拍摄下来,经光纤双向传输系统的下行线传到地面的图像监视器上,射手对目标进行搜索、识别和捕获,同时形成的控制指令经上行线传到导弹,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光纤制导是处于蓬勃发展中的精确制导技术,它抗干扰能力强、制导精度高,具有超视距精确打击能力。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和发展光纤图像制导武器系统,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研制的光纤制导导弹系列FOG-M、EFOGM、LFOGM; 欧洲导弹公司研制的独眼巨人POLYPHEM;以色列研制的光纤制导导弹系统NT-S、NT-D;巴西研制的多用途光纤制导导弹FOG-MPM等。光纤图像精确制导技术是新兴的制导领域, 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6地图匹配制导
地图匹配制导是利用地图信息进行制导的一种制导方式。一般有地形匹配制导和景像匹配制导。所谓地形匹配制导,是指在导弹飞行的预定飞行线路上选择若干个地形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作为特定区,将其数字高程地图储存在弹载计算机中,当导弹飞抵定位区上方后,由弹载气压高度表和雷达高度表综合测定实地高程,将实测数据与预储存数据进行比较确定导弹当前位置偏离预定位置的偏差,形成制导指令,将导弹引向预定区域或目标的制导技术。景像匹配制导是利用弹上设备拍摄导弹飞经地区景物的图像,经过数字化转换,与预储的数字景像地图进行对比,确定导弹是否偏离预定的航线,如果发生偏离,则产生误差控制信号控制导弹飞向预定区域或目标的制导技术。
2.7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
GPS制导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弹上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实时地获得导弹位置、速度信息,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例如,美国战斧BlockⅢ巡航导弹主要改进是GPS接收机和天线系统,改装后的导弹,其圆概率误差降为3 m。该导弹在科索沃战争中发挥出色。GPS制导不受云、雾和烟尘影响,全天候使用,但它是由美国拥有的,特别在战争时期,GPS技术的使用将受到限制。如波音公司研制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就应用了全球定位系统。
2.8惯性制导
惯性制导是指利用弹上惯性元件测量导弹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运动参数,并在给定运动的初始条件下,由制导计算机计算出导弹的速度、位置及姿态等参数,形成控制信号,引导导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的一种自主制导系统。它具有抗干扰性强、隐蔽性好、不受气象条件影响等优点。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误差变大,所以在中远程制导中通常加装地形匹配制导系统,以便定期修正这些误差。而且和GPS制导组合的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惯性导航精度误差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和GPS易受干扰的问题。此法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目前,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导弹几乎都采用这种制导方式,如美国的大力神、民兵。
2.9程序制导
程序制导是预先将导弹命中目标所需要的飞行弹道存储在程序控制机构内。导弹发射后,弹上程序控制机构按照预先安排好的飞行方案,按时输出控制指令,按部就班地控制导弹按预定弹道飞向目标。
2.10多模或复合制导
随着现代化战争攻防对抗日益激烈、战场环境日趋复杂,单一方式的制导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采用复合制导可扬长避短,更好地满足作战要求。因此,将各种制导方式串接或并行组合,巧妙利用各自长处的复合制导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模制导是指同一制导段,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频段或末制导方式进行工作。复合制导则是指不同制导段采用两种频段或末制导方式交替工作。多模或复合寻的制导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大大提高武器的作战效能,成为精确制导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
多模或复合制导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红外、紫外双模制导已用于美国POST毒刺防空导弹;主被动微波复合制导在俄罗斯的白蛉反舰导弹上被采用;美国的斯达姆、德国的苍鹰等反坦克导弹采用了毫米波/红外复合制导;被动雷达与红外复合制导用在美国RIM-116舰空导弹;德国博登湖公司已研制出红外成像与毫米波复合制导系统。3 mm波雷达与宽带微波被动雷达,红外成像与宽带微波被动雷达复合制导现已用于美国先进导弹AARGM上和德国AR-M IGER反辐射导弹上。战斧BlockⅢ巡航导弹采用了惯性、地形匹配、GPS数字景像匹配复合制导。目前看来,多模或复合制导今后发展的重点是毫米波与
红外成像;红外成像与宽带微波被动雷达;主被动雷达多模复合制导。
3.总结
21世纪精确制导技术仍是军事技术研究、发展的热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精确制导技术必将获得很大的发展,支撑着精确制导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使用比例越来越大,可以看出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多模或复合制导将逐步发展成为精确制导的主要方式。双模寻的复合制导技术已日趋成熟,未来三模复合寻的制导技术将实用化,例如日本已着手研制对空导弹用的微波/毫米波/红外三模寻的头。双色红外成像、红外成像和毫米波、红外成像与宽带微波被动雷达、主被动雷达等多模或复合制导是发展的重点。
2、光学制导将主要以成像制导为主, 凝视红外成像制导是主要制导方式, 固体激光非扫描成像制导方式将获得大的发展。射频制导中的毫米波成像制导、微波成像制导是射频制导的发展重点。
3、为满足远程精确打击的需要,随射程的增加将普遍采用中制导和末制导复合制导技术,中制导将普遍采用惯性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复合制导,末制导采用双模寻的和自动目标识别算法。
4、提高目标识别及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自适应跟踪和抗干扰能力。
5、发展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和新的探测技术,增大作用距离,使武器能在防区外攻击目标。
6、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软、硬件)的研究和发展,重点是自动目标识别(ATR)技术研究。
7、微处理技术的发展将INS和GPS作为一个整体装入导弹系统,这种一体化INS/GPS技术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质量轻、体积小,适于导弹安装。
8、继续完善末制导技术以提高命中精度并全天候作战和提高抗干扰能力。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使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朝着系列化、智能化、提高射程与制导精度、隐身、多功能战斗部、超声速、降低成本等方向发展,以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