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证明问题

时间:2019-05-13 17:3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数学证明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数学证明问题》。

第一篇:中考数学证明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1 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问题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AD3,BC8.求1.如图,梯形ABCD中,AD∥BC,BDCD,BDC90°

AB的长.

2.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DCB90,ACBD于点O,DC2,BC4,求AD的长.A

D

BC

AD∥BC,B90,AD=2,BC5,3.如图,在梯形ABCD中,tanCE为DC中点,4.求

3AE的长度 AD

E

BC

【总结】 以上三道真题,都是在梯形中求线段长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要靠做出精妙的辅助线来解决.辅助线的总体思路就是将梯形拆分或者填充成矩形+三角形的组合,从而达到利用已知求未知的目的.一般来说,梯形的辅助线主要有以下5类

:

1、过一底的两端做另一底的垂线,拆梯形为两直角三角形+

一矩形

2、平移一腰,分梯形为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延长梯形两腰交于一点构造三角形

4、平移对角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5、连接顶点与中点延长线交于另一底延长线构筑两个全等三角形或者过中点做底边垂线

构筑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以上五种方法就是梯形内线段问题的一般辅助线做法。对于角度问题,其实思路也是一样的。通过做辅助线使得已知角度通过平行,全等方式转移到未知量附近。之前三道例题主要是和线段有关的计算。我们接下来看看和角度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3.如图,在梯形ABCD中,AB∥DC,DB平分ADC,过点A作AE∥BD,交CD的延长线于点E,且C2E,BDC30,AD3,求CD的长.

AB

ED

5.已知:PAPB4,以AB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使P、D两点落在直线AB的两侧.如图,当∠APB=45°时,求AB及PD的长;

第二部分 发散思考

通过以上的一模真题,我们对线段角的相关问题解题思路有了一些认识。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些题目。希望考生先做题,没有思路了看分析,再没思路了再看答案。

【思考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若AC⊥BD,AD+BC=10,且ABC60,求CD的长.

【思考2】如图,梯形ABCD中,AD//BC,∠B=30°,∠C=60°,E,M,F,N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已知BC=7,MN=3,求EF

【思考3】已知ABC,延长BC到D,使CDBC.取AB的中点F,连结FD交AC于点E.

AE⑴ 求的值; AC

⑵ 若ABa,FBEC,求AC的长.

B

【思考4】如图3,△ABC中,∠A=90°,D为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E⊥DF,若BE=3,CF=4,试求EF的长.

D

【思考5】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为AB上一点,ADE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AB、BC、CD、DA的中点分别为P、Q、M、N,试判断四边形PQMN为怎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第二篇:中考数学与圆有关的证明问题

与圆有关的证明问题

一、选择题

1.已知AB、CD是⊙O的两条直径,则四边形ADBC一定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菱形D.矩形

2.如图1,DE是⊙O的直径,弦AB⊥ED于C,连结AE、BE、AO、BO,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A.3对B.2对C.1对D.0对

(1)(2)(3)(4)

3.垂径定理及推论中的四条性质:①经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弧.由上述四条性质组成的命题中,假命题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D.②③①④

4.Rt△ABC中,∠C=90°,AC=3cm,BC=4cm,给出下列三个结论:①以点C为圆心,•2.3cm长为半径的圆与AB相离;②以点C为圆心,2.4cm长为半径的圆与AB相切;•③以点C为圆心,2.5cm长为半径的圆与AB相交,则上述结论正确的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5.在⊙O中,C是AB的中点,D是AC上的任意一点(与A、C不重合),则()

A.AC+CB=AD+DBB.AC+CB

C.AC+CB>AD+DBD.AC+CB与AD+DB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6.如图2,梯形ABCD内接于⊙O,AD∥BC,EF切⊙O于点C,则图中与∠ACB相等的角(不包括∠ACB)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7.如图3,在△ABC中,AD是高,AE是直径,AE交BC于G,有下列四个结论:•①AD2=BD·CD;②BE2=EG·AE;③AE·AD=AB·AC;④AG·EG=BG·CG.其中正确结论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如图4,AB是⊙O的直径,CD为弦,AE⊥CD于E,BF⊥CD于F,交⊙O于G.•下面的结论:①EC=DF;②AE+BF=AB;③AE=GF;④FG·FB=EC·ED.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如图5,圆内接△ABC的外角∠ACH的平分线与圆交于D点,DP⊥AC,•垂足是P,DH⊥

;③AP=BH;④DH为圆的切线,其中ADBDBH,垂足是H,下列结论:①CH=CP;②

一定成立的是()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5)(6)(7)(8)10.如图6,在⊙O中,AB=2CD,那么()

;B.;A.AB2CDAB2CD

;D.AD与2CD的大小关系可能不确定C.AB2CD

二、填空题

11.在⊙O中,若AB⊥MN于C,AB为直径,MN•为弦,•试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结论:_________.

12.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10cm,6cm,OO的长为3cm,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13.如图7,C是⊙O的直径AB延长线上一点,过点C作⊙O的切线CD,D为切点,连结AD、OD、BD,请你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不再标字母或添辅助线),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结论____________. 14.已知⊙O的直径为10,P为直线L上一点,OP=5,那么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 15.在△ABC中,∠C=90°,AC=3,BC=4,点O是△ABC的外心,现以O为圆心,•分别以2,2.5,3为半径作⊙O,则点C与⊙O的位置关系分别是________.

16.以等腰△ABC的一腰AB为直径作圆,交底边BC于D,则∠BAD与∠CAD•的大小关系是∠BAD________∠CAD. 17.在△ABC中,AB=5,AC=4,BC=3,以C为圆心,以

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

18.如图8所示,A、B、C是⊙O上的三点,当BC平分∠ABO时得结论_________.

三、解答题19.如图,AB是⊙O的弦(非直径),C、D是AB上两点,并且OC=OD,求证:AC=BD.

20.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与BC交于点D,与AC•交于点E,求证:△DEC为等腰三角形.

21.如图,AB是⊙O的直径,弦AC与AB成30°角,CD与⊙O切于C,交AB•的延长线于D,求证:AC=CD.

22.如图20-12,BC为⊙O的直径,AD⊥BC,垂足为D,ABAF,BF和AD交于E,求证:AE=BE.

23.如图,AB是⊙O的直径,以OA为直径的⊙O1与⊙O2的弦相交于D,DE⊥OC,垂足为E.

(1)求证:AD=DC.(2)求证:DE是⊙O1的切线.

24.如图,已知直线MN与以AB为直径的半圆相切于点C,∠A=28°.

(1)求∠ACM的度数.(2)在MN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AB·CD=AC·BC,说明理由.

25.如图,在Rt△ABC中,∠C=90°,AC=5,BC=12,⊙O的半径为3.(1)若圆心O与C重合时,⊙O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若点O沿CA移动,当OC等于多少时,⊙O与AB相切?

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B4.D5.C6.D7.B8.B9.D10.A

二、填空题

11.BM=BN等12.内含13.∠ADO=∠BDC等14.相交或相切15.在圆外、•在圆上、在圆内16.=17.相交18.OC∥AB等

三、解答题

19.证明:过点O作OE∥AB于E,则AE=BE.在△OCD中,OE⊥CD,OC=OD,∴CE=•DE.•∴AC=BD.

20.证明:∵四边形ABDE是圆内接四边形,∴∠DEC=∠B.又∵AB=AC,∴∠B=∠C,∴∠DEC=∠C,∴DE=CD.∴△DEC为等腰三角形.

21.证明:连结BC,由AB是直径可知,ACB90∠ABC=60°.

A30

CD是切线∠BCD=∠A=30°∠D=30°=∠AAC=CD. 22.证明:连结AB,AC,BC是直径BAC90ABCACB90

ADBCADB90ABCBAD90

ACBBAD

∠BAD=∠ABFAE=BE. ABAFACBABF

23.证明:(1)连结OD,AO是直径(2)连结O1D,ADO90

AD=DC.

AOCO

O1DO1AAADO1

OAOCACCADO1

DECECCDE90

ADO1CDE90O1DE90

DE是切线.

D在O1上

24.解:(1)连结BC,AB是直径ACB90

∠B=62°.

A28

MN是切线∠ACM=∠B=62°.

(2)过点B作BD⊥MN,则

BDC190ACB

△ACB∽△CNB

MN是切线BCNA

ACAB

AB·CD1=AC·BC. CD1BC

过点A作AD2⊥MN,则

AD1C90ACB

△ABC∽△ACD2

MN是切线MCACBA

ACCD2

CD2·AB=AC·CB ABCB

25.解:(1)过点C作CH⊥AB于H,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AB·CH=AC·BC,ACBC6060

=,即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AB131360

∵d=>3,∴⊙O与AB相离.

∴CH=

(2)过点O作OE⊥AB于E,则OE=3.

∵∠AEO=∠C=90°,∠A=∠A,∴△AOE∽△ABC,OEAB31313

 =

BC124

137

∴OC=AC-OA=5-=. 447

∴当OC=时,⊙O与AB相切.

∵OA=

第三篇:数学中考证明28条

1.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2.平面内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4.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三

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

平行。

7.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8.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9. 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

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0.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1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2.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对

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有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3.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14.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

60°。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5.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如果三角形的一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6.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7.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8.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19.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

20.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21. 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2. 菱形的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3.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4. 正方形具有菱形和矩形的性质。

25.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6.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7.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8.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第四篇:中考数学证明 Microsoft Word 文档

关于证明部分学习过程的顺序(从公理到定理再到推论)公理有:

(A)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B)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C)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E)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此六条公理前面已详细探索过,不必验证它们的正确性,可各以直接用来证实其它命题的正确性,此外等式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可看作公理.比如:如果a=b,b=c,那么a=c.

整体证明的先后顺序:平行线------内角和-------三角形(等腰—等边—直角)------中垂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四边形

定理或推论证明的顺序:(注:证明过的定理都可作为下一个新定理证明的依据)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对顶角相等。

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平行。

7、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8、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度。

9、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内角和。

10、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1、(AAS)

1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1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14、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是60度。

15、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16、有一个角等于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应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9、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

20、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1、(HL)

2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3、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4、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5、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6、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7、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28、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9、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0、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31、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6、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7、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8、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9、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0、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3、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6、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47、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49、正方形的对角线都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50、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5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5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第五篇:中考数学几何证明复习题

几何证明练习

1.如图13-1,一等腰直角三角尺GEF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条边分别重合在一起.现正方形ABCD保持不动,将三角尺GEF绕斜边EF的中点O(点O也是BD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1)如图13-2,当EF与AB相交于点M,GF与BD相交于点N时,通过观察或测量BM,FN的长度,猜想BM,FN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若三角尺GEF旋转到如图13-3所示的位置时,线段FE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线

段BD的延长线与GF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此时,(1)中的猜想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

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A(E)图13-1 图13-

2图13-

32.将两块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如图(1)摆放在一起,它们的较短直角边长为3.(1)将△ECD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使E点落在AB上,则CC′=______;

(2)将△ECD绕点C逆时针旋转到图(3)的位置,使点E落在AB上,则△ECD绕点C旋转的度数=______;

(3)将△ECD沿直线AC翻折到图(4)的位置,ED′与AB相交于点F,求证AF=FD′

A A A A

E E’ E’D’ F’

l B(2)

(3)D’(4)

3.填空或解答:点B、C、E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直线CE的同侧,AB=AC,EC=ED,∠BAC=∠CED,直线AE、BD交于点F。

(1)如图①,若∠BAC=60°,则∠AFB=_________;如图②,若∠BAC=90°,则∠AFB=_________;(2)如图③,若∠BAC=α,则∠AFB=_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将图③中的△ABC绕点C旋转(点F不与点A、B重合),得图④或图⑤。在图④中,∠AFB与∠α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⑤中,∠AFB与∠α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请你任选其中一个结论证明。

D

4.用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CDFE拼成一个矩形ABEF,把一个足够大的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这个矩形的边AF的中点D重合,且将直角三角尺绕点D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1)当直角三角尺的两直角边分别与矩形ABEF的两边BE,EF相交于点G,H时,如图甲,通过观察或测量BG与EH的长度,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直角三角尺的两直角边分别与BE的延长线,EF的延长线相交于点G,H时(如图乙),你在图甲中得到的结论还成立吗?简要说明理由.

图②(第5题图)

图①

A图③

B图④

(第5题图)

图⑤

H

A B

F A B

F E

G

C 图甲

C 图乙

5.已知∠AOB=9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C重合,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OB(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D、E.

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1),易证:2OC.

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在图

2、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

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6.把一副三角板如图甲放置,其中∠ACB∠DEC90,∠A45,∠D30,斜边AB6cm,DC7cm.把三角板DCE绕点C顺时针旋转15°得到△D1CE1(如图乙).这时AB与CD1相交于点O,与

D1E1相交于点F.

(1)求∠OFE1的度数;(2)求线段AD1的长;

(3)若把三角形D1CE1绕着点C顺时针再旋转30°得△D2CE2,这时点B在△D2CE2的内部、外部、还是边上?说明理由.

A

C

(甲)

E(乙)

1B

D

A

D

17.如图,在△ABC 中,点O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角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1)求证: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MB

E

OC

FN

(第19题图)

8.如图甲,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解答下列问题:

(1)如果AB=AC,∠BAC=90º.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乙,线段CF、BD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数量关系为.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丙,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2)如果AB≠AC,∠BAC≠90º,点D在线段BC上运动.

试探究:当△ABC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CF⊥BC(点C、F重合除外)?画出相应图形,并说明理由.(画图不写作法)

(3)若AC

=BC=3,在(2)的条件下,设正方形ADEF的边DE与线段CF相交于点P,求线段CP

F

长的最大值.

E

A F

CBBECE

图甲 图乙 图丙

第8题图

9.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8,将纸片折叠,使顶点B落在边AD的E点上,折痕的一端G点在边

BC上,BG10.

(1)当折痕的另一端F在AB边上时,如图(1),求△EFG的面积;(2)当折痕的另一端F在AD边上时,如图(2),证明四边形BGEF为菱形,并求出折痕GF的长.

H(A)

E(B)E(B)D

A D

C B C

G

图(1)图(2)

10.如图,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点P在AB上从A向B运动,连接DP交AC于点Q.(1)试证明:无论点P运动到AB上何处时,都有△ADQ≌△ABQ;(2)当点P在AB上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DQ的面积是正方形ABCD面积的1; 6

(3)若点P从点A运动到点B,再继续在BC上运动到点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点P 运动到什么

位置时,△ADQ恰为等腰三角形.

11.如图15,平行四边形ABCD中,ABAC,AB

1,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将直线AC绕点O顺时针旋转,分别交BC,AD于点E,F.(1)证明:当旋转角为90时,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

(2)试说明在旋转过程中,线段AF与EC总保持相等;

(3)在旋转过程中,四边形BEDF可能是菱形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AC绕点O顺时针旋转的度数.

FD

B C图15

12.已知∠MAN,AC平分∠MAN。

⑴在图1中,若∠MAN=120°,∠ABC=∠ADC=90°,求证:AB+AD=AC;

⑵在图2中,若∠MAN=120°,∠ABC+∠ADC=180°,则⑴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⑶在图3中:

①若∠MAN=60°,∠ABC+∠ADC=180°,则AB+AD=____AC;②若∠MAN=α(0°<α<180°),∠ABC+∠ADC=180°,则AB+AD=____AC(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并给出证明。

M

MM

CCC

DDD

ABNABABN N

13.已知,将两块等腰直角三角板ABC和ADE如图放置,再以CE,C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CEHB,连DC,CH。a)如图1,连接DH,请你判断△DHC的形状,猜想CH与C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b)将图1中的△ADE绕A点逆时针旋转45°得图2,请你猜想CH与CD之间的数量关

系。

c)将图1中的△ADE绕A点顺时针旋转a(0°<a<45°)得图3,(2)中的猜想是否还成立,若

成立,请给出证明;不成立,说明理由。

14.如图13—1,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作等腰△ABE和△ACD,M是BC的中点.(1)若∠BAC=90°,如图13—1.请你猜想线段DE,AM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BAC≠

90°.

①如图13—2.请你猜想线段DE,AM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②如图13—3.请你判断线段DE,AM的数量关系.A D

B

D

E图13—3图13—1 图13—2

下载中考数学证明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数学证明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数学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经典难题(一)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EA BD O F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A D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C B......

    2011天津数学中考几何证明专题练习

    2011天津数学中考几何证明专题练习1、 已知:AB=CD、AD//BC,OA=OD,求证:OB=OC ADOBC2、 已知:AB=CD、AD//BC,OA=OD,求证:OB=OC 3、在菱形ABCD中,GE⊥CD、HF⊥AD,求证:GE=HF CBHGEAOADB......

    中考数学几何证明压轴题

    AB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 求证:DC=BC; 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试判断△E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在(2)......

    中考数学几何证明、计算题及解析

    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 求证:DC=BC; 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试判断△E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在(2)的......

    中考数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考数学做题中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 注意选择题要看完所有选项,解完后不要立即检查。常见的方法有观察、计算、淘汰、图形、特殊值法。有些判断几个命题正确个数的题目,一......

    中考数学复习几何证明压轴题

    中考数学专题几何证明压轴题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求证:DC=BC;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试判断△ECF的形状......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图形与证明复习题

    图形与证明复习题(3)一、基础练习1、下列图形:线段、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其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共有A、3个B、4个C......

    中考数学题型训练(几何证明)(五篇范文)

    中考数学题型训练(二)几何证明(中等)一、基本型:1、(肇庆2010) (8分)如图,已知∠ACB=90°,AC=BC,BE⊥CE于E,AD⊥CE于D,CE与AB相交于F.求证:△CEB≌△ADC;若AD=9cm,DE=6cm,求BE及EF的长.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