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五十年发展辉煌成就侧记

时间:2019-05-13 17: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县五十年发展辉煌成就侧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县五十年发展辉煌成就侧记》。

第一篇:某县五十年发展辉煌成就侧记

某县五十年发展辉煌成就侧记

“三篇文章”构建了“**工业经济走廊”—**县50年发展辉煌成就侧记

驱车驶入位于**白族自治州西南边陲的**彝族自治县境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绿油油的核桃林,它像一块块绿玉点缀着山乡,那万绿丛中的点点白瓦房则风吹树摇中时隐时现,让人仿佛置身于山峦叠翠的绿色宝地。

**古

称“样备”,得名于境内漾濞江。自汉王朝在云南置郡县起,今漾濞县地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为样备诏地,元朝分属永昌、蒙化二府,明、清大体沿袭元制,其间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以后在漾濞之地设样备、打牛坪两个土巡检司。1912年,以样备、打牛坪二巡检司故地及云龙、洱源的部分边远插花地为辖境设置漾濞县。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撤销并入大理市,1961年复置漾濞县。1985年改置漾濞彝族自治县。

**彝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土地广袤,山川秀美,资源富集,区位优势,她以“中国核桃之乡”、“核桃城”、“核桃生态园”、“核桃村”、“全国核桃质量第一”、“全国县级核桃人均占有量第一”著称于世。涛涛不息的漾濞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100819彝族为主体的各族儿女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9个乡镇(3镇6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星星点点散落在这崇山峻岭、河流如织、阡陌纵横的1957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

50年来,**彝族自治县各族人民沐浴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在漾濞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团结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彝县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呈现出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50年里,彝县各族儿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只争朝夕,历届县委政府把发展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任务,团结和带领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国民经济持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50年来,漾濞始终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了一切工作的首位,抓基础设施,调产业结构,搞温饱工程,初步建立了以小水电、冶金、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以核桃、烤烟、优质肉畜为主的农业体系,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56年增18倍;工业总产值比1956年增42倍;农业总产值比1956年增18倍;财政总收入比1956年增27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自治州成立以来的50年,是漾濞彝族自治县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56年增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00元。

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市场经济观、非均衡发展的观念、农业产业化富民的观念、工业富县的观念、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主体的观念、形象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和讲团结讲大局讲稳定的观念,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发挥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对外交流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力作“三篇文章”,初步构建了“漾江工业经济走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漾濞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以力作水电推动式工业化、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三篇文章”为突破口,积极协调和组织各方力量,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电源、交通、通讯信息、水资源为基础条件,初步构建了从脉地沿漾濞江至顺濞的冶金、化工、水电、副食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工业集体的“漾江工业经济走廊”,工业经济已成为漾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工业为主导、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已形成。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1元,人均生产总值位居全州第5位;财政总收入完成5651万元,人均财政总收入位居全州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51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州第2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70万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位居全州第2位;农村经济总收入40098万元。截止2005年底:一是水电推动式工业

第二篇:关于我国宪法五十年发展的启

我国宪法五十年发展的启示

(一)现行宪法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宪法

从中国历史看,旧中国的宪法当然都不能与现行宪法相比拟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当然也是不能同现行宪法相比的。1954年宪法是一部好的宪法。我国基本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以至于宪法的结构,从今天来看,基础都是由1954年宪法奠定了的。现行宪法也以1954年宪法作为修宪的基础。但即使如此,1954年宪法也不能同现行宪法相比。这是因为30年的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更丰富了。时代有了极大进步,反映客观实际的宪法当然也有了很大差别。有很大发展。所以现行宪法大大超过了1954年宪法。发展有哪些主要内容?现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为例:

第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1)废除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2)全国人大常委会成员不兼职(十届后设专职常委);(3)设置中央军委;(4)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设国务委员;(5)县以上设人大常委会;(6)把直接选举扩大到县;(7)政社分开,恢复乡的建制,等。

第二,依法治国。宪法第5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1999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这是因为,1)一般的法律只是相应地规范国家生活的具体方面,而宪法则是规定全面的、重大的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2)宪法和法律都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而宪法所体现的是党的最重要的主张和人民的最根本的意志。3)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的制度,如果宪法受到了损害,那无异是动摇了国家的根基。因此,依法治国首先应是依宪治国。-这显然是以前宪法的发展。

第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发展。有(1)对人身自由权、住宅不受侵犯权的保护,(第37、第39条:)增加“禁止性规定”;(2)第38条:增“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3)残废军人、烈属、军属、盲聋哑及其他残疾公民、还有老人等的保护。、(4)与前宪相比,法律保障完备了,物质保障更充分了。

第四,1993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制度,同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历史上形成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关系是分不开的。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实行的政党制度根本不同。

第五,统一国家方面:A.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在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提上有发展。C.此外,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宪法第31条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促进和保证了国家的和平统一

第六,基层民主制度。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宪法第16条、第17条规定:“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法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宪法的这些规定,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是超越以前宪法的表现。

(二)关于制宪、修宪工作的3点经验

1.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决定着宪法的完善性

历史证明,我国的1954年宪法以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部宪法是完善的。1975年宪法以“四个存在”和“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为指导,1978年宪法以

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指导思想,因此这两部宪法很不完善。现行宪法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它是一部好宪法。

2.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是宪法具有生命力的源泉

现行宪法就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产生的。1980年,由于当时还在生效中的宪法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中共中央于9月6日向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及时地提出《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名单草案。全国人大接受党的建议,作出了相应的决议,组成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并于9月15日开始修宪工作。

1981年7月,中共中央同意彭真同志写给党中央的报告:拟按照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修改宪法。这次修宪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了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宪法修改中,草拟出来的每一次稿子都报送中央,中央书记处曾经对草案稿讨论了8次,政治局也曾讨论过两次。总之,整个修宪过程,从工作启动,直至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宪法,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同时,现行宪法又是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产生的。当年宪法修改委员会曾经一再强调:“宪法是大家修改,大家制定,大家遵守的。这是中国人民的大事,要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集思广益 ”.从1980年9月至1982年11月,宪法修改委员会共举行5次会议。每次会议有时持续10多天。会议充分发扬民主,一百多委员畅所欲言,讨论十分热烈。在会外,宪法修改委员会曾多次邀请各条战线上的实际工作者、各类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听取意见。宪法草案的初稿和历次讨论稿,曾多次分送中央各部门、各国家机关、人民政协、各党派、团体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武装部队,广泛征集意见。1982年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宪法草案,开展了历时4个月之久的全民讨论。宪法修改委员会收到了大量的群众建议和意见,并据此对宪法草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宪法草案在11月26日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又经3000代表分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后,方才于12日4日投票表决通过。

现行宪法颁布20年以来,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3次部分内容的修正。每次修正同样贯彻了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以1999年的修宪工作为例,这次修宪先在党内成立以李鹏同志为首的修宪领导小组,修宪的内容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并确定了的方针和原则,从而完全是党的主张。1998年12月8日,领导小组将修宪的初步意见分发给中央各部门、各地方党委和其他有关单位征询意见。12月21日,江泽民同志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修宪小组又在李鹏同志主持下,于1999年1月22日和24日分别召开了各类专家、学者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后,全体常委又经过认真的讨论,才形成宪法修正案的草案。3月9日,修正案草案由人大常委会向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提出,又经过与会的全体代表认真讨论,才正式通过了第12至第17条宪法修正案。

以上的事实表明,在党的直接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参与下产生和发展的宪法,必然是反映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3.既要坚持宪法的相对稳定,又要保证宪法内容的与时俱进。

我国宪法是稳定的,但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宪法又应该是发展的。我国宪法的发展有过三种形式,一是系统的、全面的修改宪法,二是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三是在必要的时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宪法解释。回顾历史,通过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是较好的形式,它既能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又能保持宪法的适应性。当然,今后如果能够适当地行使宪法解释的职权,这将是十分适宜的。

(三)必须从制度上确保宪法的贯彻实施。

我国宪法在全国基本上是得到实施的。我国的基本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民主集中集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制度,以及我国的各级、各

类国家机关的组织、行使的职权、工作程序等等,都是依据宪法、遵守宪法的规定的。有人说,我们的宪法没有实施,这种看法与事实不相符合。

但另一方面也还必须看到,我国宪法的实施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制度,确实尚不完备。这一点,也是不应回避的。

不完备的表现:一是我国宪法不进入诉讼领域。本来,宪法是法,应该运用来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但我国在实际生活中,宪法在诉讼中并不被适用。早在195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新疆高级人民法院的复函中就已指出:“不宜援引宪法作论罪科刑的依据”。198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又在给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制作法律文书如何引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批覆》中,把宪法排除在外,使宪法不在制作法律文书时可以引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之列。这样,我国宪法就在诉讼领域里从来没有被适用过。

表现之二是:我国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宪法保障制度。建立宪法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以从历史上得到启示。我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是部好宪法,毛泽东亲自主持并参与制定,并曾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宪法必须实行”。例如毛泽东1954年6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就说过:“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 刘少奇在宪法草案报告中也曾强调:中共党员必须在遵守宪法中起模范作用。他说:“宪法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武器,使我们能够有效地为消灭这些(违宪)现象而斗争”。领导人的讲话固然极其明确、有力,但当时只在宪法里写了一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宪法的实施”,而没有努力去建立必要的具体制度和完善的宪法保障机制。后来的事实表明,如果没有制度予以保障,那末,法典写得再美妙,亦属徒然。1954年宪法公布后大约3年内,宪法的实施虽然比较顺利。但这是出于对宪法尊重的理念,并不是由于有健全的机制予以监督保障的结果。因此后来一经风浪,就挡不住了,宪法也就不是“有力的武器” 了。这是历史的悲剧。

现行宪法吸取了28年来的经验教训,在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宪法监督职权的同时,又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由于常委会是经常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这样就弥补了因为全国人大每年只举行一次会议、会期又不长,从而不可能对宪法实施进行经常性监督的不足。同时,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37条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之一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提出报告”。这个规定应是有助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的。

2000年3月15日,第九庙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该法第90条规定: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立法法》第91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在审查中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制定机关应当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第91条第2款规

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上述的条款表明:立法法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使违宪审查权时应遵循的程序,明确了谁可以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的要求以及常委会在接受审查要求后应该怎样处理的一系列程序问题。这是进步。但立法法没有涉及对于政治行为的合宪性审查,而仅仅限于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并且,即使是对规范性文件,亦只限于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审查。而没有对法律的审查作出规定。这是不足之处。

2001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就山东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了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一案所作司法解释,引起了普遍关注。有人因此设想,中国应实行由最高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制度。也有人主张建立宪法法院,或者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等,气氛热烈。

胡锦涛2002年12月4日讲话中说:“要抓紧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这说明中央已意识到建立宪法监督机制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说明了迄今为止,这个问题至少尚没有得到解决如果不遵守不执行,是否就是违宪?但是什么呌违宪?具备怎样的具体条件就是构成了违宪?

以上是对我国行宪50年来的几点经验体会。从目前来看,建立、完善宪法实施的保障制度,乃当务之急。50年来,在宪法问题上我门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当前的形势,应该说“前途光明”。证据何在?

胡锦涛主席2003年3月1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的职务,侠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吴邦国委员长2003年3月1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同全体代表一道,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实模范地遵守宪法,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竭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决不辜负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 你好哦啊,

第三篇:中国复合材料五十年发展简史(二)

中国复合材料五十年发展简史

(二)2010-03-12 复合材料 发展史

1.纤维缠绕管道与贮罐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迄今自主开发的纤维缠绕管道制造方面的专利有30多项,我国已具备FW工艺管、夹砂管、高压管的全套生产技术。4000毫米玻璃钢管试制成功。新疆某输水重点工程成功地采用了3.1米玻璃钢管,单管长12米,重16吨。工程一次安装通水成功无泄漏,质量受到了国家发改委表彰。

在国家众多油田及西气东输工程,成功使用了玻璃钢高压管,玻璃钢管已出口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伊拉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国及我国台湾省。

玻璃钢贮罐实际已经做到单罐2500立方米,出口到我国香港地区及美国、印度尼西亚、叙利亚等国。

为适应城市改造的需要,高校与企业结合,成功开发了玻璃钢顶管制造关键技术与施工技术。在广州施工内径2.5米的玻璃钢顶管,日顶进长度达到69米,给排水业内专家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玻璃钢夹砂管在“十五”期间,年用量逾1000公里。高压环氧玻璃钢管年用量逾3000公里,并已出口。

1996年,我国开始生产和使用玻璃钢电缆套管,现年用量逾5000公里。我国缠绕技术及装备已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伊朗,部件已出口美国。

2.压力容器生产技术

1986年至今,我国共生产玻璃钢/复合材料呼吸气瓶、CNG(压缩天然气)瓶、燃料电池用氢气瓶15万只。

1994年,我国开始开发CNG气瓶,并首先在北京公交车上装车使用(1辆车用90升气瓶9只)。北京已成为世界城市中以CNG为动力的公共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城市。199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环形压力容器投入使用。2006年,我国引进德国技术装备(内衬制造、纤维缠绕),在苏州建立年产能达11万只复合材料气瓶的生产基地。中材科技(苏州)公司生产的复合材料气瓶已成为全球四大品牌之一。

2008年,年产CNG气瓶17万只基地在沈阳奠基。

3.SMC/BMC生产技术

1986年,从日本引进SMC及模压SMC座椅生产线,推动了我国SMC座椅的生产与普及。1988年,引进美国SMC机组压机及模具,建立了我国首个研发与量产SMC汽车件的基地。迄今我国已自日本、美国、德国引进18条SMC生产线,引进4条BMC生产线;今年引进连续法BMC生产装置。BMC注射技术也已用于规模化生产,所用注射机近年已国产化,台商与日本也在内地设厂生产。SMC主要产品为座椅、水箱、电表箱、卫星发射与接收碟形天线、汽车零部件、火车客车厢内饰件等。BMC主要产品为电器产品:开关、高压绝缘件、仪表箱、塑封电机、汽车前灯反射面等,产品已为美、日、德、法等国的知名企业配套。

近5年来,SMC开发成功低温固化快速成型技术、高阻燃A级表面技术,并用于汽车件与火车客车厢内饰件上。

2008年,SMC高密度复合材料沼汽池在河北枣强投产,SMC模压电器控制柜系列产品在天津开始规模化生产。

4.拉挤工艺技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英、美、意、加等国拉挤机30余台。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引进拉挤技术后,犹如黄埔军校,培养了许多拉挤企业人才,在沪宁一带兴建了众多拉挤型材生产企业。

2000年以来,我国陆续引进加拿大两家公司共6条玻璃钢门窗生产线。此前于1992年国内也已开发拉挤型材组装门窗技术,现已可提供较先进的成套技术。玻璃钢门窗由于隔热、保温、隔音、耐老化、轻质高强、色泽典雅,被誉为第五代门窗。

我国现拥有国产拉挤生产线300余条,牵引方式有履带与液压往复式,且开发了注射和浸渍树脂技术。1998年,企业自主研发成功PU发泡共挤玻璃钢保温墙体型材。同年,我国采用国产酚醛树脂拉挤玻璃钢格栅型材成功。

现主要拉挤产品有门窗、格栅型材、光纤增强芯、梯子、冷却塔支架、伞骨、手机通讯基站天线罩、空调器罩、锚杆、建筑筋材、电缆桥架,帐篷竿、钓鱼竿、地铁第三轨保护罩等,在打击乐器、高低杠木等文体器材领域也有应用。我国产品已出口欧洲、美国、东南亚,成套技术与设备已出口澳大利亚、南非、英国。

我国拉挤型材产量逾10万吨,除绝缘棒(最大直径达130毫米)﹑管为环氧树脂基体外,大多为不饱和树脂基体。我国拉挤设备已出口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2006年,我国自主研发成功在线编织玻璃纤维管、直接拉挤成型环氧玻璃钢电绝缘管。

5.建筑应用

1997年,大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国家标准出台,促进了1000立方米/小时以上玻璃钢冷却塔的发展,单塔现已发展到5000立方米/小时。上世纪90年代,大陆与台商分别研发了无风机冷却塔,其结构较简单、无风机噪音。不少制造商已采用拉挤玻璃钢型材作填料支架与塔支架,取代钢材,不锈蚀。

现台商、港商、美商纷纷进入大陆市场,业者若不注意技术进步,提升质量水平,其市场份额将日益缩减。

1999年,容积1260立方米组合式水箱投入使用。

1997年,从日本引进SMC模压整体卫生间生产线投产。喷射成型玻璃钢浴缸、人造玛瑙浴缸、雅克力浴缸生产已规模化,且批量出口。

风机、空调器、吸收塔、空气过滤器、蜂窝式除尘机已普及。从日本、意大利引进了净化槽技术。

玻璃纤维增强氯氧镁水泥通风管建材行业标准在1996年发布,产品广泛应用,无机玻璃钢板批量出口。

2004年,我国自主开发的首条现场发泡酚醛保温板连续生产线投产。

2000年起,CF建筑结构补强在国内兴起。2004年,我自主研发的第一条现场发泡酚醛保温板连续生产线投产,并于2005年获建材科技成果二等奖。2003年,我国研制的玄武岩纤维增强电厂用混凝土冷却塔与水坝取得成功。

我国复合材料制造企业自主开发的SMC模压门于2003年试生产成功,受到外商青睐,已出口韩国、北美。2006年,建筑混凝土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筋材通过鉴定。

2006年,SMC模压瓦生产自动线投入运行,并通过鉴定。

6.车辆与地面设施

近5年来,SMC、GMT模压汽车件、火车内饰件发展甚速,已建成规模化的专业生产企业10家。双层客车壁板、洗手间地面、酚醛玻璃钢风管等已成功应用。CNG瓶已批量装车使用,并随整车出口。2006年,高阻燃低发烟SMC通过鉴定。汽车牵引的摩托车玻璃钢拖车出口欧美。火车铁轨连接用玻璃钢鱼尾板已投入实用。高速公路上的玻璃钢制成的防眩板、反光标志已普及。地铁第3轨保护罩及其支座、电缆支架、紧急逃生平台等已规模化采用。

7.船艇

1986年,80座气垫船开发成功,1998年,研究单位与企业共同研发的33米渔船下水。2005年~2006年克利伯环球帆船大赛全部10条比赛用帆船由我国企业中标。

2006年,我国首只自扶正高速救助艇试验成功。该艇全封密,180度倒置两秒内自行扶正,任何姿态下空气连续导入不沉。

太阳鸟游艇公司制造的亚洲第一玻璃钢游览船“名人号”从洞庭湖畔驶抵上海黄浦江。这条长36米的双体豪华游览观光船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接待宾客的定型船艇,载员310人。该艇双体、双机、双舵,3层设计,配置先进,届时将为黄浦江增辉。该船以玄武岩纤维增强的高速动力体已开发成功。由湖北三江环松公司开发、山东省德州武城县新明玻璃钢制品公司制造的SMC模压玻璃钢摩托艇长5.786米,开我国大型金属模具热压成型复合材料之先河。2008年,首艘国产太阳能FRP游艇在珠海建造。玄武岩纤维已开始用于制造高速艇﹑扫雷艇。

我国已有能力造出质量非常好的船舶,但在内部设计和内部装饰等方面显得落后。玻璃钢艇制造采用真空浸渍与后固化技术结合,将玻璃纤维与碳纤维、芳纶纤维混织作为增强材料,乙烯基酯树脂作基体,PVC泡沫、巴沙木、PP蜂窝增加刚度,提高了船艇的品质。

8.波形板、平板

1987年,从美国引进连续板材生产线,迄今仍是技术水平与板材质量水平最佳的。该线采用玻璃纤维自行切割沉降工艺,较外购毡浸胶工艺成本低,可生产透光度高的板材。现我国拥有200条生产线,大多采用毡制作。我国台商已在内地建厂。2006年,我国引进美国技术,新建一条材幅宽2.8米的生产线,为全国之最。我国连续板材生产线不仅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已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

9.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应用

1986年,我国风力发电机叶片自行开发的技术水平可以为30千瓦发电机配套的长5.6米叶片,为200千瓦配套的长15米叶片。

2004年,我国自行研发成功1兆瓦(1000千瓦)风机用叶片已装机运行。2006年,自主开发1.2兆瓦风机叶片成功。2006年上半年,我国两家企业引进德国技术,制造成功1.5兆瓦风机叶片,单片长37.5米、重5.7吨。我国发明了永磁悬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用于照明。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风能发电机装机容量为我国3倍多。

现在,我国1.5兆瓦风机叶片生产企业与拟上者已逾40家。产能最大者当推中复连众公司。2007年,连众生产1.5兆瓦叶片1012片,全部装机功率达50.5万千瓦,2兆瓦叶片也已推出。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开发了适合我国风况的1.5兆瓦~2.0兆瓦风机叶片,叶片长40.25米,较37.5米叶片扫风面积提高15%,发电量提高10%以上(理论效率提高26%)。上海玻璃钢研究院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复合材料叶片获得全国建材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院开发了相应的软件与专用树脂体系等多项技术。保定已被称为风谷,不下3个企业生产风电叶片。

2007年年初,中国建材集团收购德国诺益(NOI)公司,在德成立SINOI公司,从事叶片设计、研发、制造、销售,计划年产2兆瓦~2.5兆瓦叶片100套,为欧洲主机商配套。

瑞士Gurit公司在天津建厂,生产预浸料,着眼我国风机叶片市场。

在欧洲某公司提出的在风力机叶片预弯技术知识产权诉讼中,原告欧洲某公司败诉,鉴于此技术并没有产生新的、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不具备创造性,是一项公知的技术常识,从事叶片的技术人员很容易做出类似方案,不符合专利法对创造性的要求,故其专利无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

审判决,被告上海玻璃钢研究院胜诉。

我国制造风机叶片已拥有接触成型、预浸料法、拉挤成型、真空灌注成型等多种工艺技术。真空灌注成型已推广,所用多轴向织物、部分辅料已可自给。考虑到成本因素,大多企业仍采用手糊积层工艺制造机舱罩。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已向外转让2兆瓦机舱罩技术。东华大学指导以真空导流法制造机舱罩,其内外质量堪称上乘。已有众多企业专门为主机厂配套生产机舱罩,优质的树脂与增强材料、熟练的手工成型技术,使得乡镇企业所生产的机舱罩不乏上品。2007年,我国新增风力发电340万千瓦。

2008年,年产1.5兆瓦风力机叶片500套生产基地在沈阳奠基。

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内地风力机叶片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公司10家,处于样机阶段的公司11家,处于研制阶段的公司逾10家。据统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风力机叶片生产能力5000兆瓦,预计到2010年,将逾9000兆瓦。

沼气发电在四川、云南、安徽发展较快,采用有机、无机玻璃钢复合与加入填料,降低了成本。

我国已开发成功太阳能玻璃钢沼气池(手工积层)、SMC模压沼气池,纤维缠绕沼气池。由于玻璃钢沼气池产气快,产气率高,运输、安装、使用、维护方便,解决农民做饭、照明、洗澡,且废液肥效高,故深受农民欢迎。

10.烟气脱硫

我国二氧化硫排量现居全球首位,烟气脱硫是国家环保的战略措施,1996年我国与美国公司合作,制作整套烟气脱硫装置。玻璃钢件有除雾器、喷淋管、塔壁冲洗管、过滤装置、氧化曝气装置、浆液管道、塔化浆液污水处理装置等。

2006年春,北京高碑店电厂烟塔合一除硫系统中,烟气管道采用ECR纤维增强乙烯基酯树脂制作的玻璃钢管,直径达7米,以立式缠绕机与卧式缠绕机现场制造,质量甚得好评。

11.热塑性玻璃钢(FRTP)

FRTP冲击韧性好,生产是物理过程,无污染,较易回收利用,是FRP发展的一个方向。

1992年,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管挤出成型、管件注射成型技术研发成功,产品耐化学腐蚀性优于FRSP。

2003年,我国开发了PP/GF混编的缝编织物,用于压制FRTP滑水板。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粒料(LFT-G)生产线近两年已增至11条;直接法(LFT-D)生产线台商正在长春建设中,为一汽配套。

200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年产5000吨GMT生产线,2007年下半年在江苏江阴投入运行。泰山玻纤公司开发玻纤/热塑性树脂复合纱(国家863项目)及其复合材料制品生产工艺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12.材料的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玻璃钢废料处理回收技术于1995年研发成功。

该技术将废料机械粉碎作填料,加入树脂,已生产出大理石、连续板材、火车卫生间地面等制品。既化废为宝,化害为利,又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火车卫生间地面用废料回收法制作较传统方法更能达到质量要求,不失为一个创造。

低苯乙烯挥发量不饱和聚酯树脂也已开发成功,但因价格稍高,未能大面积推广。

众所周知,当前人类社会为三大问题所困扰: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作为复合材料工业者必须致力杜绝生产中废气、废液、废渣的产生。我们必须遵循有关的标准与法规,如:我国国标《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GBZ1)规定车间空气中苯乙烯最高允许浓度40毫克/立方米;粉尘污染物浓度小于10毫克/立方米;国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具体规定了有机气体排放浓度的要求。

今后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必须立足自主创新,重点开发环保、可再生能源、建筑、化工防腐、交通(含陆地车辆、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品与市场。企业要成为科研的主体,真正的产学研值得提倡。

我国是复合材料的故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必将使中国的复合材料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傲视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中心校发展体育教育侧记

**市**区**中心校发展体育教育侧记

**区**中心校在2013年**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以超过第二名80余分的绝对优势拔得小学组头筹,打破了城区学校长期垄断体育赛事的格局,成为本次运动会最大的亮点。其中,庄燕、马心怡、王翰林三名同学更是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分别打破女子100米、跳高、跳远项目的区级记录。这是**镇体育

教育的一次腾飞,也是**中心校素质教育培育出的丰盈之果。

处钟灵毓秀之地,生俊杰栋梁之材。**中心校座落在文化底蕴丰厚的**故居地,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教育这课大树蔚然成荫。谈到体育教育,**中心校校长汪训本自豪地说:“我们响应‘阳光体育’的号召,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方式,积极改善体育教育环境,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环境塑形 硬件支持 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中心校,以“合格+特长”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坚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教学原则的同时,十分关注学生良好体质的培养,不求个个成才,但求人人发展。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学校立足实际,不断优化学校体育教育环境,改进学校教学设施。今年,为了更好地发展体育教育,学校更是在**镇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大力帮助下,投资200多万元建起塑胶运动场,同时更新、增添了大批体育器械。宽广的塑胶场地、崭新的体育器材承载着**镇体育教育的未来,寄托着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是**小学的体育运动时间,绿荫场上,人欢马跃。刘衍良,**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也是本次区运会100米、200米的冠军。在完成体育老师要求的运动量后,借倚在球门栏杆上稍事休息的空档,他回应笔者说:“现在训练的感觉太好了,以前训练,老师常常带领我们到别的学校借用人家的场地训练,心里总想着什么时候自己学校里能有塑胶场地啊,现在梦想成真了,感觉棒极了。”

台下十年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近年来,**中心校的体育成绩节节攀升。篮球、乒乓球、田径等比赛项目捷报频传,运动会赛场上破记录的学生层出不穷。然而,每一张光鲜的笑脸背后都是别人不曾体会的艰辛与努力。

张自皓同学是去年区运会跳高跳远的“双料冠军”,他在日记中写道:“下午练习跳高,过竿的时候腰磕到了杆子上,真疼啊,疼的我直想哭,可是我不能哭,因为我是我们队的队长,我要给我的队员做好榜样……”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体育成绩不断取得新高,成为多家高一级学校眼中的“香饽饽”。

**中心校本次运动会领队马春雷老师说:“孩子们取得这些成绩确实很不容易。体育训练是个长期的活儿,为了保证孩子的身体机能,假期的时候他们也要抽空到学校训练。今年学校修建塑胶场地,没地方运动,孩子们就每天到几里路外的中学去训练,但他们都毫无怨言。他们是学校的骄傲!”

在耀眼成绩的背后,也浸润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从低年级的选材,到中、高年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带队训练,老师们付出了很多。曾两次夺得山东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老师,是运动队的总教练,他长期跟队训练。谈起运动会,他深有感触:“小学体育运动需要体育教师更多的投入,有时一个小小的动作,都需要反复教学,数十甚至上百次地示范。让学生乐于运动,在训练中出成绩,长期性、科学性、系统性缺一不可。”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秋日的晴空下,是谁绘出绿茵场上的明丽色彩?是谁挥洒汗水浇灌绿草依依?是谁留下身影写下美好年华?体育,正打磨着**中心校那些孩子们稚嫩的身体,正引领着他们叩响健康的人生大门。

第五篇:与时俱进五十年

与时俱进五十年

—— 南昌十四中建校五十周年以誌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

1958年,南昌十四中在“大跃进”的声浪中宣告成立,它坐落在青云谱区城南乡史村。从此掀开了十四中几代人的创业史、发展史。

1963年,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校规范的扩大,学校乔迁新校址(即现址)。

“文革”十年,学校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办学一度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四中人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踏着时代的鼓点,策马扬鞭,奋力前行。

“栽得桃李三千树,化作鲲鹏九万风”,今天的十四中人,正展翅长空、继往开来、自强不息。

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根深叶茂。今天的学校凝集着十三任班子的付出,凝结着数百园丁辛勤耕耘的汗水,连接着数以万计学子的爱校之情。

匆匆岁月,刻记着十四中发展的痕迹;滔滔赣江,流淌着十四中人搏击的浪花;悠悠历史,写下了十四中人薪火相传的光辉篇章。

创 业 篇

一、城南小学定前身

艰苦创业始之成

五十年前,在英雄城南区城南乡史家村,有个简陋的城南小学(仅有一幢8间教室的平房、一个简易厕所、一口水井),这就是十四中的前身。1958年十四中成立之日便是艰苦创业之始。这里没有围墙和大门,却涌动着“大跃进”的思潮;这里没有电灯照明,教师却用煤油灯办公;这里交通不便,一辆自行车是全校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却以校为家,同守一片蓝天;这里师资缺乏,却 吸引了全国四面八方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前来任教(刘文荏是第一任校长,何子平、曾德元、赵廉等是十四中的元老);这里粮食不够吃(当时粮食定量,每人每月27斤,而学生大都来自城南、楞上、万溪、墨山、李家巷一带农民子弟,年龄一般为14-15岁),学校将操场以北的土地改造成水田和菜地,同时兼顾养猪养牛养鸡;这里没有厨房,办公室和教工宿舍(教室当寝室、课桌当床、白天是上课的场所,晚上是休息之地),师生们边工作边读书边劳动,起窑烧砖自力更生搭屋建舍,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第一批“拓荒者”们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艰辛时光,凭着高尚的职业操守,播种着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创业开拓精神是我们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解放路上建新校

龙王庙前谋新生

时至六十年代初,在校人数由开办初的不足100人,发展到300多人,有限的教学场所和设施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以张光涛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立足长远,经多方面争取,最后由市长办公会确定在解放路中段的龙王庙、江西铸造厂(即后来的阀门厂)旁建设新校。此时这里已是一座工业废墟(原址是个濒临倒闭的手工生产棕床的加工厂,前后有极不整齐的四排用毛竹隔墙的破旧平房,平房之间又隔了几口大小不等的水塘,废物遍地,杂草丛生),但它北靠农村,东、南、西三面与几十个大小工厂紧邻,门口直通解放大道,是个理想的办学场所。1963年新校在师生的企盼中开工了,他们热情高涨,上午上课,下午劳动,苦战数月,仅靠人力就将满地废物清走,仅靠肩挑手抬从校外搬来石头、泥土便将几口水塘填满(面上还用“三合土”夯实),使原本低洼的水塘平整成一个大操场,在原本成为废墟的土地上建成一了一个拥有20多亩校园面积、1834m2教学用房的新校园。新校的建成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1964年办学规模突增到12个班。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背景下,学校尝试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并在新建县望城岗办起了校办农场,由朱国熹、李芝梅具体负责农场工作,农场便成了学校产教结合的基地。

新校落成并投入使用,这对十四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十四中人便在解放路上解放思想,在龙王庙前不求龙王,走出了一条真抓实干、科学发 展的希望之路。三、十年徘徊路

往事堪回首

“文革”十年,带给教育巨大的创伤,十四中概莫例外,工宣队、农宣队、军管代表进驻学校,学生串联、校园大字报、校园“打砸”、老师挨批挨斗、知识分子下放劳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等等现象无一幸免。

然而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我校师生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当校园出现“打砸”现象时,潘志祥、谢小华、於玲玲、黄雨根、李金保等一批教工挺身而出,出面制止;当上级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我校66、67两届毕业生分别被安排到分宜、鄱阳农场劳动,他们毫无怨言;为了贯彻“五七”指示精神,实行工厂办学,南昌十四中成为南昌市首批工厂办学试点校,南昌十四中曾改名为“江西铸造厂‘五七’学校”,蒋维华同志任学校革命会主任,并兼任江西铸造厂革委会副主任,这期间十四中办起了校办工厂,主要从事铸铁翻砂生产。由于学校工作突出,1969年10月1日,闵润香老师作为十四中教工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出席了国庆20周年的庆典活动。1970年南昌十四中获得南昌市“红旗学校”称号。

发 展 篇

一、初中变完中

普高振雄风

随着城市人口发展和学校办学声誉日高,1971年南昌市教育局批准南昌十四中由初级中学转为普通完全中学,当年春季招生规模达19个班,其中初一年级3个班,初二年级11个班,高一新生5个班,在校生总人数首次上千人,次年李国兴主政时期教职工人数达65人。

1977年,是中国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中断10年的高考又恢复了,十四中当年就有4名同学考取大学,其中赵西圣同学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从此翻开了我校高考史上新的一页。

1978年,王凤楼同志接替马志山同志主持学校党政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文革”留下的创伤很快得到恢复,全校上下风清气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采取“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治校方略,深得民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段时间由文明生、刘达岩负责的教务处,工作出色,曾两度被南昌市教育局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文明生同志升任副校长后,由刘达岩、潘志祥同志任正、副教导主任,教务处在抓日常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同时,尤其重视毕业班的复习教学和考试研究工作,主动与无锡十四中、青岛十四中等全国十多个大城市的“十四中”取得联系,建立了考试信息资料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高考录取率连年攀升。1984年,文明生同志任校党支部书记(党支部领导下的书记负责制)、刘达岩同志任校长以后,教务处先后由冯梅珍、夏国富、黄德昌、胡望星等同志负责。他们带领十四中的老师们继续演绎普高高考的辉煌。1980年至1985年,年高考录取人数均在40-50人以上,尤其值得骄傲的是,1983年的高考,总报考人数是163人,当年考取大学人数是85人,高考升学率达52%,赶超了部分重点中学,在全市教育界及市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学校名声大震,致使帅宇、蔡克强、马康年、张杰、邝梅珍、曾德元、冯梅珍、刘集任、曾德围、邹慧贞、黄德昌、高岩、张秉衡、乐兰花、吴代桃、李民杰、黄邦健、王尚华、张赣秀、谢小华、邓辅汉、季大方、林广玉、王晓峰、王建国等一大批高三老师陆续脱颖而出,在广大家长和学生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参加高考的学子来我校入学、复读。在80年代初的学员中,杨志伟同学现任中国网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吴晓东同学当年考入广西海军空军学院,99年国庆50周年大典时驾机表演受到中央领导的检阅;王晓民同学高考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被浙江大学录取,博士后毕业后现在日本工作;胡志坚同学现在国家科技部工作;王卫东同学现在北京广电总局工作;王卫青同学现在国家财政部任司长;周江峰同学现在美国IMATRON公司就职;熊雄同学现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甘小青同学现任南昌大学副校长„„。办学50年,普高毕业生英才辈出,桃李芬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和平、王斌、彭玉澄、吴兴南、宋红桥这些当年八十年代的学子,学生时代就耳濡目染了教师的风采,长大后心仪教育,心系母校,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他们让 人放心地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正在努力工作报答母校。

80年代中后期,由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学校服从上级要求,忍痛割爱放弃了普高办学,放弃了我校正在引以为骄傲的事业,实行了办学重心的转移。

事隔十余年之后,十四中的老教师们仍然十分眷恋过去那段普高辉煌的历史。为克服单一发展职业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为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十四中在周戏庚校长主政时期又恢复了普高办学,办起了综合高中。同时为了吸纳更多更好的生源、提高教学质量,创办了住校部,启动了晚自习辅导。

综合高中创业以来,特别是近3年来,我校连续完成了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本科指标,2006年荣获南昌市普高教学目标管理质量一等奖。2002年袁业松同学参加高职考试以616分的总成绩列全省同类专业考生第一名,成为“高考状元”。2007年傅博文同学以385分的中考起点竟以526分的高考成绩(理科)考入二本院校,创造了“低进高出”的奇迹。

为了创综合高中办学特色,实现中学办学与高校的“嫁接”,2003年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我校与江西师大附中教育集团联合创办了“江西师大附属音乐中学”。该附中依托大学品牌,实现专家管理(管委会主任由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担任)、教授执教(专业课由大学教授主讲、文化课则由十四中骨干教师担纲),面向全省招生,实行普高学籍管理。2005年首届毕业生高考本科录取率在90%以上。06、07年先后有张驰等20多名同学被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等一批一本院校录取。07年我校成为南昌市首届艺术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08年成为江西省首批“京剧进课堂”实验校。

综合高中的创办续写了十四中普高的辉煌,音乐附中的联办则增添了十四中腾飞的翅膀。

二、专业独树一帜

职教写就辉煌

创业创新是十四中人的优良传统,敢闯敢干是历届班子的风格,自80年代后期在南昌市率先创办职高以来,经过7任校长的潜心经营(李颂凤同志作为第一任分管职高工作的副校长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在无教材、无师资、无专 业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迄今已发展成为管理门类齐全、专业独特的职业高中。

选择办职高,在十四中发展史上是一次对前途和命运的考量,这种考量影响深远,并且至今还没有结束。

1984年,第一个财会职高班开班,首次招收学员42名,宋卓怀同志任班主任,专业老师是从江西计算机厂聘请的高级会计师顾忠宪。

1987年,首办公民建专业班,年招收学员35名,熊细银为班主任兼专业教师。

1988年,首办烹饪专业班,年招生24名,郑珠平同志任班主任兼专业老师。1989年,烹饪专业班招收学员61名。在专业老师紧缺的情况下,中国烹饪学院毕业的李允忠、蔡玉虎同志分配来校工作。同年,我校被吸纳为南昌市餐旅(烹饪)行业协会团体会员理事单位,至今已有20年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扩办了旅游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

为了解决师资奇缺的困难,学校“就地取材”,陈德芬、胡小芬、余艳红、徐俊峰、熊细银、蒋秀山、林美霞、郑珠平等一批老师经过转岗培训和教学锻炼后,他们和科班出身的专业老师一样成为了职业教育界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

为了解决急需的专业教学场所和设施设备,在学校经费拮据的情况下,以冯梅珍为首的学校领导一班人不等不靠,多方争取筹措资金,1991年一幢建筑面积的2800m2可容纳3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开始竣工使用了,还添置了简单的教学设备,从而既解决了初中部的“二部制”问题,又解决了职高因教学硬件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压力。

为解决学生的见(实)习问题,分管领导李颂凤和中层干部黄德昌、邹慧贞、王建国等主动与企业联系,将学生有序地安排到餐饮企业见(实)习,也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打好了基础。同时率先创办了校园实习基础——“校园大厦”(蒋仲平题字,时任南昌市长)。李颂凤同志担任董事长,邹慧贞同志担任总经理。此举既解决了学生校内见习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学校资产,实现了教学和创收双赢。

1993年,与江西省经贸委合作,创办了烹饪大专班。该班学员如今大都成为烹饪界精英,其中胡跃华同学现任赣江宾馆主厨,李刚等人在美国等国家工作。1995年刘尚斌、刘信阳先后到任,进一步明确了烹饪、旅游专业为我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同年底南昌市劳动局批准我校为南昌市餐旅职业技能鉴定站,授权面向全市职业学校鉴定。

1998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我校职高专业为中专学历,同年南昌市教委将南昌十四中定为南昌市职高(中专)旅游服务类专业教研中心。1998年下半年,刘信阳主持学校党政工作时,进一步以务实创新的作风强化了职高教学管理,率先试行了学分制管理。1999年全市职高教学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刘信阳同志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获得全市职教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002年,周戏庚校长积极倡导,学校班子在经过充分论证后,我校办起了航空旅游专业班,此举填补了全省中等职业类专业的空白。首届招生一炮打响,该班毕业生何芸等同学进入民航业高薪就业,有李卉婷等多名同学进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对口高校深造。

2003年由市教育局批准,南昌十四中增挂“南昌市烹饪旅游学校”校牌。同年烹饪专业被评为省重点建设专业。

2003年7月熊运弦校长到任,进一步巩固了与省内外知名企业“订单式”培养做法,与江西省外语外贸学院、江西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信息学院等高校合作,创办了“2+3”式五年一贯制大专班,深受社会欢迎。

2004年,我校被定为江西省中德合作项目综合就业服务试点校。

2005年,我校被市教育局评为“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被中国教育创新科学院指定为十五期间烹饪旅游学科全国示范专业科研基地。

创办职高以来,我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以千计的技能型人才,办学成果斐然,我校学生选手于1993年代表江西省参加了在桂林举办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烹饪大赛,获团体优胜奖;2002年又是我校烹饪学生作为江西省唯一单独组队的职校代表队参加在长春举行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烹饪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一银七铜”奖。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多次参加省市技能大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尤其是2002年,以我校老师陈德芬为总教练,汪旸老师为教练的南昌市代表队夺得了全省旅游知识竞赛团体第一名,我校学生谢莉获个人全能及单项三个第一名;2003年-2006年,我校老师徐璟、陈德芬分别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竞赛均获得全国一等奖。毕业生广泛受到社会青睐,在南昌市率先实现了“立足本市、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宏愿。先后有李刚、何强等10多名同学在国外高薪就业;有万建龙等10多名学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有张莉等多名同学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本省知名酒家都有我校毕业生在担任主厨、部长、经理等职。昔日他们以学校为荣,今天学校以他们为荣。

三、花园学校建设先行

现代教育技术创优

十四中的前辈能在工业废墟上自力更生建设新校园,十四中的接力者更能创造条件把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历史不会忘记,1995年以前的校园还要“天晴一身灰,天雨一脚泥”,两幢教学楼是混砖结构,后来成为了危房;操场铺满煤渣,积水严重,四周杂草丛生,落叶遍地,操场西面有一个人字架木砖结构简易厕所;一批资深老师住在低矮的平房里,一遇大雨难以出门。实验室、图书室、器材室简陋不堪。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穷则思变,进入90年代以后,改变学校面貌则成了几任校长的工作重心。

1991年,一幢2800m2的新教学楼竣工;1995年,一幢3840 m2的教工宿舍楼竣工,由此缓解了教学用房紧张的压力,解决了一批中老年教师的住房难的问题。

1995年,新的一任班子提出了“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理念,乘创建国家卫生城的东风,对校园环境建设作了远景规划,提出了“美化、绿化、香化”校园的具体举措,做到校园绿化与景点小品相结合,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教学区景点与家属景点相结合,改种了树木,添种了花草,兴修了水泥路面,新做了蘑菇亭、假山、葡萄架,建设了新运动场、足球场,治理了脏乱差,使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年,我校被省爱卫会授予“省卫生庭院先进单位”、被南昌市列为40家绿化达标单位。1997年全市学校绿化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刘尚斌校长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1997年首次添置了语音室、计算机室。1999年一幢建筑面积达到了3163.85 m2的科技楼竣工,专业操作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均有较大的改善。

2001年,我校被列为南昌市首批花园式学校建设单位,乘此东风,我校立足 于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要求,共投入450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园建设,贴了外墙砖,铺设了塑胶跑道、广场砖,换了窗门,建设了休闲广场等,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02年8月,一幢建筑面积1438.27 m2的实训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实训楼内含有食堂、专业教学操作室等,它的建成令我校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3年,在实训楼内又建设形体房、琴房等。

2004年建成了校园局域网,修建了多功能报告厅,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警视系统,添置了电子图书室。改善了办公条件,为教工添置了笔记本电脑。同年我校被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并在06年通过复评。

2007年,又投资了50万元职教专项经费,增大了实训楼实际使用面积,更新建成了省内一流的专业教学设备。同年又建设了20多个多媒体教室,更新了计算机室,完善了校园环境建设,使我校的教学设施更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在花园式学校建设中,凝结着历任校长书记们的智慧,另外,陶原,高维礼、杜杰、王晓峰、宋道文、史光荣等同志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四、管理出精品

教学出精英

管理是学校发展之基,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回顾我校发展的历程,历任学校主要领导无不致力于打造“教师与学校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锻造了精英,演绎了精彩。创业阶段,学校营造的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校风,提倡的是自觉劳动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知识分子得到应有重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对这些历经“文革”磨难的老师来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抚,追求的是教师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所以在王凤楼同志主政时期,学校给老师一份关照,老师就会对事业以十分的回报,领导以心换心,以情感人,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才成就了高考的辉煌。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受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刘尚斌、刘信阳主政期间,学校出台了“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教学奖惩制”三大改革举措,并辅之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全校上下人心思治,心顺气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使我校的中考升学率、职高会考合格率跃居同类学校前列。2000年,十四中人带着新的希望豪迈地走进了新时代,周戏庚校长提出了“出名师、创名校、争一流”的口号,并在具体实践中谋求多元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在继续实施全员聘任制改革同时,配套推进了诫勉谈话制和末位淘汰制,使全校工作全面进入了紧张和有序的状态。2003年,熊运弦校长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初中求稳定,高中走特色,协作谋发展,整体出效益”的工作思路,新出台了教师教学常规考核捆绑制办法,教学质量评估条例、班主任工作考评条例、教师职务聘任条例、学校财务管理规定等文件,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创收实现了新的跨越。办学50年来,名师辈出,教育型、教学型、教研型教师茁壮成长。先后有吴梅蓉同志被授予“江西省六好标兵”、“市劳动模范”称号;邹慧贞、徐爱兰同志被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赖小琴同志被授予“省师德标兵”称号;朱元红同志获江西省“果喜”教育奖,陈虹同志获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章;王尚华、李顺根、胡慧珍、顾青、郑丽萍、朱丽燕、朱元红等被评为“市优秀教师”称号,乐兰花、胡桂兰、王绍梅等同志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称号;郑丽萍、汪和平同志被评为“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郑珠平同志被评为首批“市青年专业教学能手”;王晓峰同志被教育部聘为职教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陈圆圆、蒋秀山、张晓秋等在市“园丁杯”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陈德芬、徐璟参加全国教学竞赛获一等奖;叶青同志2008年参加全市教师基本功竞赛崭露头角,经遴选作为南昌市的种子选手参加全省决赛。王士权老师撰写的《爱国诗人王礼锡》、《爱国女作家陆晶清传》专著作为爱国主义教材在全国公开发行。熊细银老师编写的《会计电算化》等教程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刊印,并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职、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必修教材。50年来可谓精英荟萃、群星灿烂。

创 新 篇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经过办学50年的积淀,十四中今非昔比。学校已经形成了“初中高中双轮驱动,普教职教双向发展、走读寄宿双管齐下、公办联办双轨经营”的办学格局,也拥有了“德育示范校”、“科技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依法治校先进校”、“目标管理考评先进校”、“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这些为十四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驰远。今天的十四中人,在邹建生为首的新一任班子带领下,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使命,正在勃发与时俱进的活力,朝着新的目标前行。

校训:做有素养的现代人 校风:厚德砺志

笃学达礼 教风:修业

育人

笃行 学风:活泼

勤勉

求索 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发展战略:做实初中

做强普高

做精职高

做优特色近中期规划:①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综合素养

②服务课程改革,完善硬件建设

③进一步规范管理,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 ④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名师名科 ⑤加强质量建设,提高办学竞争力

后 记

南昌十四中五十年的育人历史,积淀的是一种文化,累积的是一种精神。在编撰的过程我们发现,南昌十四中的成长随共和国一道跌宕起伏,国运和校兴紧密相连,她几乎见证了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在素材极不完整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反映建校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人和事。我们认为,是历史赋予了我们这份责任,是我们心中的那份爱校情怀激励我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将校史编撰成功。因为我们深知,编撰校史是对学校办学历程的回顾与瞻望,对办学思想的总结与反思,对学校文化的整理与发掘,对学校精神的提升与弘扬。“她”能起到告慰前人激励后人 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原始资料几乎遗失殆尽,是参与编撰校史的同志们想方设法、不辞辛劳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一丝不苟地去查证、推敲、核实完成的。当然,由于我们的编撰能力有限,经验不足,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那些在校史编撰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老同志们,是你们的热情和无私帮助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为我们完成编撰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史的编撰工作已告一个段落,可我们依然感到任重道远。南昌十四中的办学历程还要继续下去,还有下一个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时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教育需要一种高度,这种高度应该是认识的高度,时代的高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需要发展,没有更新的思想,没有不断提升的境界,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缅怀先人艰辛奋斗历史业绩的同时,将积淀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共同开创南昌十四中更加辉煌的明天!

2008年6月

下载某县五十年发展辉煌成就侧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县五十年发展辉煌成就侧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8大辉煌成就

    感悟党恩赞颂成就18大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演讲稿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入宣传习总书记系列重......

    五年辉煌成就

    齐心协力抓落实 凝神聚力铸辉煌 --地区工会五年发展纪实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人民生活、社会保障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国......

    某县建国60年卫生事业发展辉煌成就征文

    建国60年来,**县卫生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关注下,经过几代卫生人的不懈努力,使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疗综合服务功能大为增强,人民健康水平......

    区档案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区档案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1969年参军,退伍后到地方工作,改革开放后辞职在本村工作,现年龄已大,无生活保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年满60岁、参加革命工作满10年的可以办理退......

    青云营业所简易险发展侧记

    发展“险”中求——**营业所简易险发展侧记**营业所全体员工坚持“客户至上、服务优先”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热情周到、规范满意的服务,在强监管的环境下,加快推进简易险的发展......

    五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

    五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 1957年,在风华正茂的黄金年华,我们身背行囊,远离故土,满怀希望和憧憬,从蜀中各地,走进狮子山的校园。恰同学少年,我们有缘同窗共读、朝夕相处四年。四年!这是......

    五十年金婚主持词

    金婚贺词、往事回忆共享金婚蛋糕等50年相亲相爱,弹指一挥间,你们相敬如宾、相互信任、比翼双飞。为人间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爱情故事。你们执手相伴,浇灌出了令人敬慕和陶醉的爱......

    五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范文大全]

    同学聚会是发展同学友谊,加深交情的一次重要聚会,那么在聚会上应该准备一份怎样的发言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五十年同学聚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