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杜祖森 刘月明
2005年第4期 ——特别策划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县(市、区)的发展实际,我们认为,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认真研究和制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措施,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一个新的政策取向,但要形成一个政策体系,成为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本省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一方面,要深化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研究,把现有的有关政策落实到位。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弄清我省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现状;总结我省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经验;研究制定出台我省实行以工补农怎么补、补多少的具体政策措施;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城带乡的新途径。我省已经采取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一些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等,就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准确把握。近两年省政府承诺要办的8件实事中,也都体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具体要求。
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督办检查力度,把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另一方面,要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工补农,就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以城带乡,就要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建议在公共财政支出和农民进城就业上,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在财政支农、农民培训、公平就业、户籍制度、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作相应的政策调整。
二、认真研究和制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市场化进程。
作为外向型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市场化进程。
1.推进县域商品市场建设。推进县域商品市场建设,是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的综合措施。要引导我省产业聚集的地方建设区域性商品市场,通过市场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对接,通过市场引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生产链、供应链。
2.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是个“瓶颈”。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要求,积极争取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用较为完善的地方资本市场,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中来;争取更多的县(市)企业到创业板上直接融资;在民营企业比较
发达的地方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存量资本在本地不断流动,并嫁接到新的工商资本当中去,参加新的经济循环。
3.发展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对发展县域经济至关重要。在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要建立土地市场,用法律的、市场的办法解决土地的供给问题。应鼓励村组特别是城镇近郊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使农业生产要素与工商业资本组合,追求土地的升值。发展农村“打工经济”,需要劳动力市场与之配套,应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适时给他们提供就业信息。
三、认真研究和制定推进农村工业化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县(市)工业经济实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工业。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县域经济发展应把工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1.合理确定县域工业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二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多数县(市、区)有几个税收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到2007年,力争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各县(市、区)要按照这个总体目标,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和年度发展目标,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把县域工业搞上去。
2.推进县域工业聚集发展。认真规划、建设好国家及省重新审核批准的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要进一步落实省及省以上工业园区新增4税返还县(市)的政策,发挥好县(市)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建立省支持县域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引导县域工业聚集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县域工业领域投入信贷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国外和省外资金投向县域工业;积极支持和保护县(市)工业园区进行体制创新。
3.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积极培育民营企业这个市场主体;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鼓励城镇居民创办民营工业,争取金融部门开设扶持城乡居民创业的信贷新品种,扩大对农民创业的小额信贷规模;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个人合法财产的保护力度,创造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良好的创业、成长环境。
四、认真研究和制定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经济强县密集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武汉周边和江汉平原腹地为重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把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重视中部、重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时机,以城市经济为龙头,抓紧建设我省的经济强县密集区。
1.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武汉城市圈的范围看,它包括22个县市(不含区),其中仙桃、潜江、天门、汉川、应城、大冶、武穴、麻城、赤壁等9个县(市),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扩权县(市)。另外,武汉市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和黄冈市黄州区、咸宁市咸安区也属于县域经济管理范畴。在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设我省经济强县密集区,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在制度安排、经济一体化的规划、项目建设及布局上,统筹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以武汉城市圈基础建设一体化为契机,不断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硬环境。通过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不断改善武汉城市圈内各县(市)交通条件,实现城市圈内县城到武汉市的公
路高速化;支持城市圈内各县(市)加快公共事业建设,不断增强县(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好县城和有特色的中心镇、口子镇,通过城镇化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3.以产业布局一体化为重点,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发展。产业布局一体化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点,也是推进圈内县(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鼓励武汉等大中城市将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资源加工型产业逐步转移到附近的县市,形成城市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机制;鼓励大中城市将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生产基地向县市延伸,形成城乡之间相互沟通的生产链、供应链;充分利用武汉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处长)
第二篇: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4、做到节约集约。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标准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5.注重生态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村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第三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实力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一些镇乡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项冠军”的思路,提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认为不够客观,我区农村地区绵延几千平方公里,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各镇乡都抓“特色产业”,势必造成产业雷同。因此,为了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避免要素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根据地域
第四篇: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工业园是政府的希望、企业的舞台、银行的商机,三方合作、共谋发展已成趋势。如何进一步改进各自的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政府的服务
1、建立工作机制,为银企合作提供沟通平台。由各县(市、区)工业园管委会牵头,每半年召集一次银企洽谈会,一是分析半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得失,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推介新入园的企业和项目。
2、结合银行的信贷政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凡大的招商活动或重大项目,让银行提前介入。银企“相亲”既可让外商放心入园,又可使银行超前展开融资调整,这样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体现效率,更可提高入园企业的品质。
3、建立土地回购储备体系。园区地块合理定价,公开挂牌。政府可以优惠招商,但当银行依法处理抵押土地时,土地储备中心有义务按设定的抵价登记价值回购储备。这样做既可以解除银行对抵押物变现的忧虑,又能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步提高园区自身的品质。
4、建立以财政出资为核心,工商业界积极参与的商业性担保基金。参保企业既可享受担保权利,又要承担一旦违约就得“破产出局”的风险,担保基金以“当铺赎卖”的方式可获得良性循环不断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窘境。
二、银行的服务
1、建立信贷辅导机制。年初各家银行联合进行一次政策宣讲活动,向园区企业介绍各自的信贷政策、融资品种、准入标准和信贷管理规定;对于经营期满一年、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年报的开户企业进行一次信用评级,达到准入标准的积极上报授信额度;对经营期未满一年的也要积极进行财务辅导,帮助企业努力朝标准靠拢。
2、建立贷款合作机制。倡导试行多边贷款合作模式,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解决一些较大企业(项目)的资金需求。银团贷款的牵头行贷款份额以不高于40%为宜,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各参加行的积极性,促进信息分享,加强贷款管理。在这个平台上还可试行贷款的二级市场运作。
3、建立理财帮扶机制。利用银行的理财顾问和现金管理优势,帮助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运作上的不足,促进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更好地发展成为现代企业。
三、企业的努力
1、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诚实守信,着眼长远,努力打造“市场信得过,银行能放心”的企业品牌形象。
2、聘请有良好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做自己的常年合作顾问,按要求向银行提供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以规范的财务活动在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
3、积极与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遇有重大事项加强沟通,充分披露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以自己的实力和信誉获得银行的充分支持。
第五篇:关于加快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街道作为经济开发区南区的细胞之一,一贯将“一切为了开发区,一切服从开发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财、物”上全力向开发区倾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今年街道已完成XXX,413户拆迁工作,土地流转130.873亩,坟头迁移40余座,砍伐树木19860余棵,完成房屋征收近15.9万平方米,为园区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为能更好地协助开发区发展,街道近期专门就制约开发区经济发展因素作了调研和思考。
一、服务开发区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街道在服务开发区、帮办企业过程中,发现开发区自身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和束缚了开发区进一步快速发展。一是开发区审批权限不够。我们在帮办企业时,帮办人员要穿梭于供电、供水、供气、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手续繁琐、审批工作繁杂,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效果。二是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经济开发区周边有市经济开发区、XX区经济开发区等2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资源争夺分秒不让,竞争态势十分激烈,拉关系、拼政策、抢资源现象时有发生,形成巨大竞争压力,导致部分客商流失到周边开发区投资。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1-
发区园区内道路、电力、给水、排污、能源管道建设不能跟进工业园区的开发需求,园区绿化和美化工程不足,标准不高,影响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招商引资和对大项目的吸引。
随着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街道在帮办服务开发区上,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
1、园区内拆迁难度加大。今年街道完成开发区拆迁任务413户,为xx等企业顺利落实解决用地难题,但是随着入园企业逐年增多,土地指标越来越紧,征地难问题日渐凸显,另一方面,地段较好的土地,少数农民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赔偿要求,使本来就已经激化的征地价格矛盾越来越成为制约征地工作的瓶颈,为拆迁工作带来了较大阻力。
2、服务企业用工存在不足。由于开发区内传统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性地位,存在用工需求量大,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强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今年年初街道主动到园区企业进行用工调查登记,对企业招工信息进行社区宣传,组织1126人参加了市区企业招聘会,虽然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但是无法彻底解决开发区内用工紧缺问题,特别是在一线熟练工人上的紧缺近期仍无法有效缓解。
3、信访稳定压力增大。随着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凸现,并且群众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等客观原因导致开发区信访维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今
年街道共排查化解涉及开发区矛盾xx起,较去年同期增加20余起,虽然维持了开发区的稳定发展,但是社会矛盾数量逐年递增趋势明显。
二、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1、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议管委会逐步完善园区领导、管理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议开发区管委会在征地拆迁安置、拆违控违等方面工作加强与街道的协调沟通,形成推进开发区发展的合力。
2、积极发展南区三产行业。建议开发区依托南片区较为成熟的工业阵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有利条件,超前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进一步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技术服务、广告传媒、物流运输等三产行业,与周边经济开发区形成优势错位与战略互补,培育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开发区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配足配齐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园区内“六通一平两配套”,加快南区的“亮化工程”和“绿化工程”,科学设计,丰富绿化景观层次,提升园区品味,凝聚人气商机。
三、为更好地支持开发区经济发展街道将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街道将继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倾尽全力,支持开发区南区建设。在人力上,街道办事处抽调精兵强专职做好开发区建设协调工作。在征地、拆迁上,入户讲解政策、化解矛盾、做好被拆迁农民的思想工作,确保开发区征地任务顺利完成。在物力、财力上上,急开发区所急,想开发区所想,帮助缓解开发区在人力、资金上的不足。
2、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工作。街道将摸清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了解到失地农民的所思、所忧、所盼,积极和上级部门和开发区内企业联系,争取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为广大失地农民搭建出“培训-就业-转型”平台,建议开发区能够为街道提供帮助,合理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让农民在拆迁中得实惠、在转型中得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顺利进行。
3、做好开发区维稳工作。街道将加大综治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作用,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了开发区稳定。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信访工作原则,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积极化解园区内各类社会矛盾,为园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