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残疾人社保长效机制调研报告范文
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又是困难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我区总人口40.5万人,残疾人总人口 2.4万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城镇人口 1.3万人,农村人口1.1 万人)。不同类型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口数比例,肢体残疾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人数量7563人,比例为31 %,听力残疾人数量4531 人,比例为18.7%,言语残疾人数量580人,比例为2 %,视力残疾人数量4840 人,比例为19.9%,智力残疾人数量1977 人,比例8%,精神残疾人数量2420 人,比例为9.9%,综合残疾人数量:2284 人,比例为10.5%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医疗方面,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
在权益保障方面,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有关方面大力推行低保制度,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使残疾人低保工作不能做到普惠加特惠,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靠财政支出,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未作为独立保障项目。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乏场所,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区农村残疾人约有1.1万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更是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农业税取消,基层乡镇组织实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的唯一资金来源消失。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因残致穷,又因穷致病。我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
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
龙图腾 乱世巨星 魅惑羔羊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 “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门路。政府要支持那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给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等方面援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制度规范化
一是建立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重点掌握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落实保障措施提供准确依据。涉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单位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抄送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负责定期编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
二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等社会保障金,重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定点和定期的保障。加大各级人大执法、各级政协视察和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的力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程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是出台地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将残疾人生活、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方法、措施细化,特别要对目前社会低保进行分类,针对重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和无业智残人、精神病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对城市范围内的残疾贫困家庭,适当上浮社会保障标准,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酌情每月给予特别补助;对于农村残疾人,可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贴补部分资金。同时多渠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包括危房改造、免费安装自来水等;对农村孤残儿童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学条件。
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建立对残疾人的救助制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单位应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救助,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服务残疾人。
六是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是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 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类用工信息灵活畅通。要有登记和输送平台。主要是残联部门在社区和村组建立服务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大量培训安置残疾人;农村开展种养殖业基地化建设等。这些模式一旦形成,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七是社区服务规范化。第一,队伍的规范。残疾人是社区、村组、组织的重点服务对象。要提高社区、村组、班子扶残助残意识,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第二,场地规范。有队伍必须有阵地。社区要保证扶残助残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牌子、有适当经费,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来确定。要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和维权、就学就医、就业及培训等内容。二是形式要凸显。要在社区服务场地树立明显的服务内容招牌,让残疾人一目了然。要建立残疾人咨询服务专门窗口,坚守“残疾人优先得到服务”的信条。要在“助残日”期间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营造社区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概念在社区居民中生根开花。三是服务要突破。服务内容要不断开拓,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结对帮扶、鼓励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等。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生理残障不断康复,社区残疾人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等。服务手段不断人性化,提倡服务首问负责制,实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只要服务到位了,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长期保障,他们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和谐地融入社会。
龙图腾 乱世巨星 魅惑羔羊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完善残疾人社保长效机制调研报告(推荐)
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又是困难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我区总人口40.5万人,残疾人总人口 2.4万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城镇人口 1.3万人,农村人口1.1 万人)。不同类型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口数比例,肢体残疾人数量7563人,比例为31 %,听力残疾人数量4531 人,比例为18.7%,言语残疾人数量580人,比例为2 %,视力残疾人数量4840 人,比例为19.9%,智力残疾人数量1977 人,比例8%,精神残疾人数量2420 人,比例为9.9%,综合残疾人数量:2284 人,比例为10.5%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生活就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在医疗方面,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在权益保障方面,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有关方面大力推行低保制度,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使残疾人低保工作不能做到普惠加特惠,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靠财政支出,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未作为独立保障项目。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乏场所,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区农村残疾人约有1.1万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更是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农业税取消,基层乡镇组织实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的唯一资金来源消失。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因残致穷,又因穷致病。我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 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门路。政府要支持那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
第三篇:建立完善海事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调研报告范文
行风是一个单位工作风气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单位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海事部门代表国家担负着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的职责,行风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海事队伍的形象、关系到海事执法的权威,特别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潮中,直接影响到和谐海事建设的进程。如何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海事执法队伍,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如何构建海事队伍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海事队伍存在的行风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利益格局的变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影响到海事队伍的建设。具体表现为:
(一)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海事管理机构在执法过程中想问题做事情首先考虑本单位、本部门利益,没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没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对上级出台的政策有利的执行,无利的推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依法行政观念不强。个别基层海事管理机构和少数执法人员重收费重罚款、轻教育轻纠正。利用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和行政许可的审批权,收受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钱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三)文明执法意识淡薄。个别单位、少数执法人员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还比较严重,缺乏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意识,对待基层态度粗暴生硬,耍特权,抖威风;对待群众冷、硬、横、推。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缺少政治理论学习,信念不坚定。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少数海事执法人员只看到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一部分,摒弃了共产主义理想抱负。放松了道德修养,理想信念蜕化,价值取向移位。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运用到海事执法工作当中,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捞取实惠、寻求社会财富的工具,把接受当事人礼品、礼金、香烟、吃请等视作个人的能耐,最终导致思想道德不断滑坡,甚至发生违纪及至犯罪的行为。
(二)制度流于形式,权力制约不到位。
海事人员从事海事执法工作,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因此,很容易成为一些违法船主腐蚀拉拢的对象。一些违法船舶因违反规定超载、证照不全、漏交规费等要受到行政处罚。他们为减轻或逃避处罚,采取了现场送钱送香烟或请吃、请喝等等手段来打点贿赂海事执法人员,接受了吃请的海事执法人员“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而开了“绿灯”,致使违法船舶不经任何处罚而放行,同时这就损害了遵章守法船舶的权益,扰乱了正常的航行秩序,给水上交通安全留下了安全隐患。
(三)注重部门利益,监管不力。
由于地方海事部门是自收自支单位,受部门利益驱动,部分海事管理机构只注重经济效益,放松了安全管理和队伍建设;只注重经济指标考核,忽视社会满意度指标的考核;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缺少了精神文明建设。个别单位的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学习促进工作的作用,不能对干部职工的思想产生积极的正确引导。同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对行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严格查处,存在护短现象。
三、加强行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行风建设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要始终把行风工作纳入全局工作通盘考虑,总体谋划,统一部署,把行风工作与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奖惩。
1、要加强行风建设工作领导。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总负责”的行风建设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由一把手为组长的纠风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主要领导是抓行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同抓,科、室、所各负其责,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紧密联系行风建设目标要求,把行风工作纳入行业目标管理,建立纠、评、建机制,制定并实施《政务公开制度》、《评议制度》、《信访举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行风、行政执法检查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推动工作,促进行风的建设。
(二)把行风建设与规范执法结合起来。
紧紧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开展行风工作。
1、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行为。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将有关许可事项、依据、办理程序及要求、收费标准等进行公示。并及时公开审批、处罚、水上交通事故处理、船检、船舶登记情况、船员培训信息等,实行阳光操作、透明管理。要把行风工作的重点放在一线对外执法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便民、整洁、舒适、温馨的办事窗口。
2、加强监督检查。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海事人员的执法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做到防微杜渐。特别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将个人行风情况,纳入绩效
考评,并与个人评先评优挂钩。着重抓好重点岗位的监督,着力从源头上抓好行风建设工作,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让违法违纪者远离海事执法队伍。
(三)把行风建设与提高队伍素质结合起来。
建设一支高素质队伍是建立良好行风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培养,努力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1、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大胆使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团队。对理论素养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干部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他们拓展海事、船检、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干部顺利轮岗履职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干部队伍焕发生机和活力。
2、多途径开展素质教育。一是抓政治理论的学习教育。政治是灵魂,思想是先导,教育是基础。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海事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采取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请老师对重点内容进行集中辅导、专题讲座,加深干部职工对政治理论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二是抓思想道德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突出宗旨教育、“三观”教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爱国情感,继承优良传统,发扬革命精神。着重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三是抓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坚持学习制度,每周组织执法人员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把政风行风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时俱进,抓好海事行风工作,积极创造有利发展的良好水运环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融入、主动呼应、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意识,从长远入手,细心谋划。通过扎实开展渡口、渡船、工程船、小机船、低质量船舶、超载、运载危货物等专项整治,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认真落实好水上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长效监管机制,确保辖区内水上交通安全,为地方水运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2、优质服务、规范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海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转变观念,为服务对象提供主动式、关心式、全程式的贴心服务,在服务中树好形象,实现由被动型服务向主动型服务的转变,杜绝“生、冷、硬、顶”,“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通过发放“民主评议行风”问卷调查表、意见表,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听取行风监督员意见反馈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四篇: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区的农民收入也不断稳步提高。但是应该看到在农民增收较好的形势下,农民增收没有在体制上和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始终没有根本缩小,农民内部增收除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拉动及粮食产量、价格的支撑外缺乏源动力,气候、政策、市场等因素大都带有即期性,不可能长期对农民增收产生促进作用,农民增收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远未建立。
为此,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区农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当前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交流、走访,对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中央连续多年对农村发展发了“一号文件”,区委、区府也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全区据8个镇,5个开发区,277个行政村,3185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总数14.68万户,农村人口37.28万人,劳动力23.65万人,2005年全区实现农民所得28.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所得51746万元,第二产业所得179045万元,财产性所得23360万元,转移性所得27542万元。分别占所得总额18、63.6、8.3和9.8。农民人均收入7556元,与1996年3089元相比,十年间我区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农民工资性所得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财产性和政策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小视的支撑因素。
在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1996年我区农民劳均收入5425元,和城镇居民职工平均工资9035元相比,差距比值为1:1.67;2005年尽管各方重视“三农”问题,农民劳均收入虽然达到11912元,而城镇居民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0461元,差距仍扩大到1:1.72,收入差距绝对额由3610元扩大到了8549元。各村的农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最高的与最低的差距达3倍,全区1/4的村农民收入低于人均6000元水平,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更大,低于收入保障线的农户依然存在。因此,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民增收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没有形成。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一是,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尽管近年来粮食价格稳中有涨,再加上国家对粮食的直补,粮食生产产值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跟着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了粮价上涨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好处。并且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继续提高的潜力不大,进一步从粮食中提高纯收入的余地很小。二是,农民发展新型高效农业困难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近年来,我区大力在发展特色养殖、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农业加工等高效种养业。虽然农业结构逐年调优,农民得到了实惠,但面对市场,农民对种养什么能赚钱仍然把握不准,特别是由于我区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同时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单靠农民的力量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化,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机制和手段不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业收入风险加剧,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农民从土地上增收余地很小。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大多数农户以一家一户的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风险大,效益差,商品率低,市场竞争缺乏,再加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从现有承包土地上获得增收能力很小。
2、农业投入依然不足。从财政的角度看,近年来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取消了农村劳动积累和义务工等政策,不少地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减少,有些村、组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退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此外,随着城乡一体的发展,镇村道路建设、教育、公
益事业,还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靠农业自己是不可能达到有效投入的。
3、农村劳力转移艰难。近年来,我区通过招商引资,大批工业企业落户我区,虽然政府通过培训、推荐等方式来引导农民非农就业。从劳动力转移来看,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或有一定技能的农民都已经转移出去,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4050”人员,进一步转
移的难度较大。由于这部分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如果转移也只能从事脏、累、重等一些强度高、报酬低的体力劳动,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尊重和维护,各项劳动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同时,农民择业观念差异,造成一些农村劳动力无法转移,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有些年轻劳动力择业观念不正确,不愿吃苦、创业,“等、靠、要”思想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非农就业转移难度。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目前我区相当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总量较低,集体存量资产很少,尤其是可经营性的资产更少,据统计全区有近1/3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正常经费开支都非常困难,自求平衡都成问题,更本无力进行本村的基本建设投入,更谈不上为农民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中得到再分配收入,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
5、农业龙头企业缺乏。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化水平不够高,真正能带动本区农民直接增收的更少。特别是以本地区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龙头企业缺乏,与农户紧密联系,有合约、风险共担的“公司 基地 农户”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对能带动本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大,缺少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
6、收入增长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农民增收制约较大。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完善。三是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的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从现实的角度,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此,我们必须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全方位的审视农民增收问题。要在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文章做足做好,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其次,要在努力拓展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统筹城乡就业上下功夫;另外,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离不开国家的扶持,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确保粮食稳定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粮经结合、果蔬结合、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等多种形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升农产品质量。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提升绿色农业,优先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注重农业科技品牌增值。要深化科技联农扶农政策,改善农科人员工作环境,增强农科人员服务意识,让农业科技加速有效得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效益。要不断调优调强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要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的认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通过抓质量,创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市场占有率、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户在农产品生产上出现的“卖难”问题,增强农业产业化内在发展动力。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抓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围绕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为农民增收搭建产加销平台,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4、提高农业招商引资水平。招商引资要与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对农业重点招商项目要加强指导、搞好服务,确保招商引资显成效。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社会、外资广泛参与的农业投资机制。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先行区建设,让园区和先行区成为吸引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兴业的示范窗口,带动全区农业发展。
5、发展农业专业化组织。要稳步、有序、规范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已建立和运作的农民专业社,要加强指导规范动作,严格遵守章程。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合作社社员土地产出效率,同时不断完善合作社分配机制,发挥合作社在维护农民利益、扩大生产经营、沟通市场信息及销售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直接和间接收入。
6、规范农村农用土地流转。要在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鼓励农户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要规范农用土地流转行为,流转合同必须规范,形式必须公开,定价必须合理。对于农户委托村级组织流转的土地收益,要全额支付给农户。对于不属于农户委托村级组织流转的土地,除政策允许的5机动地外,其余土地流转收益的80要分配给有资格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增加农民收入。
(二)、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要全方位的促进农村非农就业。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择业观念的宣传,鼓励和支持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新型农民。
二是,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政策”,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转移农民关键是改变和提高农民的择业观念和技能。为此,要大力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择业理念,分行业、分工种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免费转岗就业培训,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
三是,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要广覆盖,广宣传,使中介机构对用人单位信息及时发布到输出对象,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二、三产业中充分就业,获得较高、较稳定的工资性收益。各镇、开发区、园区要加快万人、千人、百人就业项目整合和扩容,多管齐下,通过市场就业、政府推荐、行政推岗、企业吸纳等形式转移农村劳动力。
四是,政府要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扶持,一方面鼓励本区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对本区企业新吸纳本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并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关系的,政府给予企业一次性每人补贴资金2000元,并对吸纳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地方税收上给予一定的返还;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法,化二年时间消失本区现有占农户总数15的纯农户,解决农村纯农户的劳动力就业难问题,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纯农户实现“一户一岗”,提高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
2、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改变城乡目前的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城乡就业、城乡规划、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农村的水利、水环境、道路、桥梁、农村电网、广播电视、文教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事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规划、投入和管理范围,减轻村级组织为社会服务的支出压力。
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是农村最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发展村级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清理,明晰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加大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提高集体资产的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一是要探索村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改革村级资产分配方法。
二是要加大村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对经济薄弱村从区外的招进的注册型企业,给予区镇二级税收所得的全额返回。
三是要建立“企村结对、企村合作”工程,政府要鼓励企业(公司)与对经济薄弱村结对,帮助村进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村的“造血”功能,并充许企业对经济薄弱村的资金支持在税前列支,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目的。
四是要减轻村级组织的负担。对于村级组织履行政府公共(社区)管理事务的开支,如医疗卫生、计生、治安、环保等费用,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以减轻村级组织的经济负担,提高村级为农民增收服务能力。
五是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特别是对于村级经济薄弱村的历史性债务优先处置或核销。
六是要推行征地留用地制度。政府在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要给予村级集体组织发展空间,留出10土地面积指标,让有能力村进行自我开发,或通过其他经营方式获取长期稳定的资产收入,让村集体多享受一些从土地征用中得到的增值回报,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农民增收扶持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政府财政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财政扶农基金,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和减少行政经费支出来健全财政扶农基金稳定增长机制。
1、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正在融入城市,村级服务社区的义务范围不断扩大,村干部不仅要为村民服务,而且有些村更多的在为社区服务,为此应加大财政对村级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要将村在岗主要干部作为农村事业人员,对村主要干部的养老保险费除个人部分外,列入区、镇二级预算,并对基本劳动报酬给予保障;另一方面改革村主要干部考核分配方式,将本村农民增收列入村干部考核内容。
2、建立农民利益补偿长效机制。要加大财政对农业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之制度化,带动农民增收。
一是要继续落实政策性直接补贴,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农持续增收。
二是要扩大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内容,探索实行以价差为基础的农民收入稳定性价格补贴。
三是要降低种粮成本,对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行补贴,同时调整农业结构的良种补贴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农机具购置和作业补贴。
四是要鼓励土地规模经营,特别是对于农户支持国家,自愿委托村级组织流转并形成粮食规模经营的农户,因流转费比其他农业用地价格低,政府要从粮食等补贴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支持种粮流转费补贴每亩每年200元,以缩小农户种粮流转费与平均流转费之间的差距。
五是要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品种,增加市、区二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标准。
3、建立农民增收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4、构筑农村低收入群体保障体系。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农村纯农户、贫困户、五保户等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是实现农民整体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应着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要提高农保标准。农村老年农民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应与城镇居民一致(男60周岁,女55周岁);养老金由现在的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以上。
二是要探索农村退养老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制度,对于农村退养老人自愿把承包土地交回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每人每月
再增加100元的生活补贴。
三是要实施农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减少个人投保费,对老、弱、残、低能者和贫困户的个人投保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扩大农村医疗报销范围,提高重大疾病的报销额度,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就医贵”问题。
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帮困机制。完善“五保户”供养,增加贫困户、纯农户和弱势困难群体的救济定补额度。
五是要探索农民失业保险,对“离土”农民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线。
5、培育农业综合服务组织。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一个灵敏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宽农业服务领域,减少农业投入成本,为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提社会化服务。要在一定区域内(5000亩左右)建设一个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农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技术流等全方位服务,提升农业服务社会化、综合化效率。开展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加工、运销、以及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指导、人员培训。确实解决农户连接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服务等综合性问题。
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本,加强综合服务站的硬件建设,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相配套的市场网络,市、区二级政府对综合服务站人员的报酬给予补贴,使其以无偿服务为主。
6、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一方面,根据工业反哺农业要求,应出台新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政策和措施,增加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总量,对现有的“以工补农”资金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另一方面,财政从当年预算收入增加部分中拿出一部分,充入农业发展基金,以进一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扶持农业弱质产业,推进农村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
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归根到底还是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要多途径、多给予地解决不同群体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障碍,并为农民工创造更多进城机会,切实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农民增收思想观念,制定农民增收的政策规定。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还应通过政策措施让农民从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业开发。农民增收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第五篇:完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完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调研报告
目前,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政治素质不够高、工作能力不够强、少数农村党支部书记不廉洁。造成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匮乏,造成选人难。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转移出农村。党组织在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方面选择面变小,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党支部书记人选的素质。
待遇不高,造成动力不足。一是经济待遇不高,导致工作干劲不足。调查得知,某镇的村干部人均年收入为4022.81元,其中最高的年收入为6471元,最低的年收入为3092元。在影响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中,待遇低、压力大占57%。不仅收入低,而且没有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二是岗位政治吸引力不强,导致工作后劲不足。奉献与责任心要求多,政治关怀少,上升渠道狭窄的现实也影响了支部书记的工作热情与后劲。经济薄弱,造成工作难做。客观上,村级经济发展受制于资源贫乏或资金不足等因素,使一些农村党支部书记想带头发展经济却无能为力;主观上,有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换届能否再当选还不一定,对发展集体经济持止步观望等消极态度,使得村集
体经济难以得到发展。也有一些农村党支部书记自身的致富能力不强,带富能力也不强,集体经济发展更无思路。
教育不够,造成素质不高。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工作就是走形式,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培训难以到位。二是培训财力不到位。由于认识不到位,上级下拨的用于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的资金不到位,导致培训工作缩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体制不顺,造成权威不高。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实行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实际运行中,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很难明确分工,导致“两委”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到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权威和工作积极性。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农村党支部书记选强配优机制
实行民主推荐。在选拔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中,要采取党内外结合,组织推荐和党员、群众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党组织的选举更加民主、科学、合理。
拓宽选拔视野。一是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鼓励优秀人才跨村竞选(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把符合要求的党员选拔
到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二是注重选拔致富能手、复退军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当“村官”,充分利用其致富门路广、懂技术、有知识、脑筋灵活等优势,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三是及时将在外务工经商人员中政治素质高、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党员、群众列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教育培养。四是从县、乡在岗机关干部中选派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
二、完善农村党支部书记教育培养机制
加强理论和各类知识培训。按照分级分类、条块结合、全员培训的原则,构建农村干部培训网络,以政治理论、农村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村级财务管理、领导科学等基本知识为内容,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理论素养。
实施专题培训。针对农村工作实际,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为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农业发展趋势、前沿理论、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和招商引资、国土资源培训、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化解矛盾纠纷等能力培训。
加强经验交流,实施“难题会诊”。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党支部书记政策水平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村“两委”关系欠协调等问题,通过邀请领导、专家解难释疑,组织经验交流和座谈研讨等形式,引导农村党支部书记正确处理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外出学习锻炼、务工经商,达到学会一项技术、引来一个项目、带回一批信息、输出一批农民的目的。
三、强化农村党支部书记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村情,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目标和每年要办的实事,同时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
健全考核制度。严格实行“年前承诺,年底交账”制度,年底在党员大会和村代会上就支部和本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述职,接受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其进行德、能、勤、绩、廉的考核。科学设置考核项目,准确评价履职情况,检验承诺效果。考核结果作为落实农村党支部书记业绩考核奖励和其他激励措施的主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
调整不合格农村党支部书记。由乡镇党委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以及离任村干部代表对党支部书记进行民主评议,对其任期内工作实绩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核评价,把述职评议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与工资挂钩。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督促整改、调整、处理等措施,形成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监督、调整机制。
四、创新农村党支部书记关爱激励机制
提高经济待遇。农村党支部书记报酬一般由基本报酬、业绩
考核奖励两部分组成。基本报酬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适当提高。基本报酬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全额支付,由乡镇设立专户统一管理、发放,保证做到专款专用。业绩考核奖励根据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实绩确定。
强化保障措施。在自愿参保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在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对正常离任但没有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根据任职年限和贡献,给予一次性离任补助或定期生活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党支部书记基本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定期健康体检等制度,提高综合保障水平。
改善工作环境。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优化布局,强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党组织办公条件。严厉整治农村家族化势力、黑恶势力的无端报复行为,支持和保障党支部书记安全履行职责、有效开展工作。
拓展发展空间。加大从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对下派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机关干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级和提拔使用。特别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可按程序进入乡镇党政班子,继续兼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定期评选表彰和宣传一批敬岗爱业、甘于奉献、业绩突出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先
进典型,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