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探析研究与分析
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探析
林龙
【摘要】合理的国有林产权制度,有利于理顺和调整国有林产权主体关系,实现各产权主体合理的利益分享,对于促进国有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国有林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产权的概念及设立林业产权的必要性
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广义和动态发展的经济所有权。它与所有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产权是一个比传统的所有权更为广泛的财产权概念。所谓广义,是指其客体不仅仅是物质财产,而且扩展至所有能创造价值、取得收益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劳动等。所谓动态,是指不强调静态归属,更强调查动态利用,各权能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交错。
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一方面,社会信用手段、信用工具和信用监督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细化,二者使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实现日渐不拘于同一个主体,使所有权的实现过程逐步拉长,权能逐步分离,并导致一些新权能的出现。传统的完整意义的所有权理论则分解、具体化为产权理论
[1]。可见,产权的范畴体现了所有权的未来发展趋势。
森林资源产权分为私有产权、共有(集体)产权和国有产权。在权利界定与权利实现过程不统一时,每一种自决权都会产生权利不稳定、权利保障程度不足、权利维护风险高等虚设性特征。森林资源在产权虚
设条件下,私有林会被加速利用,而森林资源更新则缺少激励;在共有林(集体林)中,权利者为追求分享共有林更多权利,在非排他性辅助下,最大化地利用森林而不顾及其他共有权利者利益。每位共有权利者均会加大森林环境利用规模而无需承担森林环境利用的外部成本,直至森林环境资源耗竭,国有林也会出现类似共有林的遭遇[2]。因而设立林业产权制度,明晰森林产权对于保存和更新林业资源,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本章着重探讨的是森林资源产权中国有林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二、国有林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归属的界定缺乏激励机制
我国将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界定为归属国家所有,森林作为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自然也不例外(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森林资源的国家所有程度之高与立法保护的强度之高从林业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设置和各项专门法规的制定就可看出。然而,近年来,对森林资源的乱砍乱伐和盗采盗伐表明了森林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并未得到效的保护,而管理者的破坏性采伐与高成本开发也表明国家财产未得到有效的使用。例如,国家为了保护数量有限而生态作用巨大的森林资源,于1998年发布了禁伐令。而1999年3月4日云南省玉龙雪山的一起火灾,表明由于禁伐,减少了林区管理者的收入,使得灭火投入严重不足,林区群众保护态度消极,见火不报。禁伐使森林在避免了刀斧之祸时又受火灾肆虐。禁伐与开禁之争使国有资源的保护举步维艰,归根到底是资源界定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3]。
(二)国有林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虽然我国《森林法》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然而“国家”毕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而究竟谁又代表“国家”呢?是国务院?地方政府?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权利责任和义务?依据市场经济体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法人,他们共同拥有国家利益,又分别拥有不同的私权、财产所带来的利益。如果不能对森林资源权属作出明确的划分,当因此而产生权益矛盾时,就只能运用行政权力加以解决。自然资源的产权应
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对资源的收益权,另一个是对资源的控制权。如果两种权利相互分离,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何人或单位,由于自利行为的出现都会导致效率的损失[4]。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控制权被各地方与部门条块分割,国家的整体权益得不到维护;另一方面,缺乏收益激励的地方与部门,或怠于保护,或变管理为占有,导致森林资源的流失与滥用。权能配置不当与利益冲突,严重影响着国家对森林资源所有权的行使效率,造成对森林的破坏。
(三)国有林产权界限不清晰
国有林产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有林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法人财产权。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国家,在传统的国有经济的财产权利结构及体制下,国有企业虽然在法律上的所有权关系具有明确的形式和概念,但是具体的动作是模糊的,其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形式与相互关系也是模糊的,缺乏真正的产权主体[1]。作为林业资源所有者的国家,常常扮演的不是一个资产管理者的角色,而是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力图用行政力量去干涉林业企业的经营以及企业财产的支配。可以说,政企不分,是造成国有林产权界限不清晰的主要原因。
(四)未建立起有效的国有林产权交易市场
是产权就得交易,只有交易才能进行产权分离、分割和重组,才能达到配置高效的目的,也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寻找到有能力、也有动力行使产权的当事人。然而,一方面,由于国有林产权主体的不明确,造成产权交易的动力不足。如前所述,国有林所有权名义上归属于国家,而“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究竟代表谁不明确,从而使国有林资产经常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因而,受经济利益趋动的产权交易动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国有林产权界限不清,就难以塑造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
以国有林业企业为例,正是由于“森林资产不能流动,不能进入市场交易,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国有林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森林资源是林业企业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正是由巨额的林业资产不能流动和重组,才使国有林业企业普遍表现为“穷”和“小”的社会现象[5]。
三、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森林资源所有权归属应从其保护成本和利用效率出发
笔者认为,森林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又有较强的稀缺性。对森林资源的归属界定,既要考虑到较小的保护成本,又要实现有效率的利用。在这样的思路下,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应作如下界定:①小规模的森林资源,不再界定为国家所有,诸如小面积的林区。从成本分析,这部分资源的规模较小,国家之外的主体能够承担其管理和保护成本。从利用考虑,非国家的主体由于对国家森林资源的盗用变为对自已资源的利用,将一改往日不计后果的盲目掠夺,而转为有效率、可持续的利用。而且,私人所有权(自物权)的设置比使用权(他物权)更能提供稳定的预期,促进所有者对投入。②对于大规模、大储量的森林资源,仍界定为国家所有。这是因为,从成本上,只有国家能够提供大规模的管理和保护,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私人则无此财力承担。从利用上,国家对规模性森林资源的掌握,有利于维护森林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宏观均衡,维护森林资源总体上的可持续利用。
(二)明确国有林所有权主体
如前所述,国有林因国家实际控制权和收益权的丧失,而沦为地方政府、甚至企业所有,他们将国有林视为“唐僧肉”,不仅侵蚀中央财政应有收入,而且滥用国有林资源,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要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是在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与实际管理者的地方之间确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收益权与控制权的相结合、相统一。具体的办法就是依据森林资源分级管理的现状,实行“分级收益”。目前,为了确保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仍要坚持实践中已形成的以国务院为统一代表,省与市、县分级行使的模式,依法确立地方各级政府在行使国家所有权时的代理人地位,并给予其享有一定比例森林资源利用的权利。从而,在地方政府完成代理责任,国家作为所有者权益实现的同时,确保地方政府的利益也能得到合理体现。为照顾拥有森林资源的地区的自身利益,国家应给予地方及当地群众一定的采伐和利用森林资源的特殊权利。这样,国家通过部分收益的下放,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管理与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同时,地方在支付了管理与保护成本之后,即实现了自身的收益,也确保了国家的利益。因此,可以说,在坚持重
要的森林资源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采取“分级收益”的方式,避免了收益与支配分离的所有权残缺状态,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三)明确各产权主体的产权关系
产权明晰化是进行产权交易条件。国有林产权界定不明晰,不仅影响其效益的发挥和提高,而且将使产权虚设。界定一个明晰的国有林产权,不仅要界定所有权,还应界定其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受益权、转让权等多项权利;不仅要对利益主体进行界定,还包括对行为主体、责任主体的界定。国有林产权主体主要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国有林业企业(或其他经营者),因此,产权的界定就是界定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产权界定,要本着“分级收益”的模式,在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与实际管理者的地方之间确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收益权与控制权的相结合、相统一。[1] 对于政府和国有林业企业之间的产权界定,应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重点国有林区产权制度改革,将政府管理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尽快解决国有林业资源由企业自管到设立独立的林业产权管理机构,将森林资源管理权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建成国家主要行使所有权,独立的林业产权管理机构主要行使委托管理权,企业主要行使经营权的产权关系新体制。
(四)建立健全国有林产权交易市场建立林业资产评估体系 国有林产权交易要全面合理地展开,首先要明确运用价值概念表示国有林资产的价值。所以,在国有林产权交易中,聘请专门的资产评估人员对作为交易标的林业资产进行评估是基础性环节。在林业资产评估过程中,应借鉴西方先进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资产评估方法,承认和接受市场通行的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确保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要建立独立的、公正的资产评估机构。目前,我国的一些林业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评估上主观性、随意性较大,且因该机构与国有林业资产管理部门的联系缺乏公正性和独立性,评估结果畸高畸低,严重影响了国有林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所以要建立专业的、规范化的、公正的、独立的民间林业资产评估机构。规范政府行为 在国有林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协调各方面关系,利用行政力量打破“条块”束缚,为国有林产权交易创造良好的环境。但在具体的产权交易动作中,政府则应避免对交易进行行政干预。出于政府本位的公权力对市场的介入,往往不但干扰了市场的运作,而且也和政府的意愿背道而驰[6]。此外,要杜绝政府官员利用职权的舞弊行为,防止“幕后交易”。因此,规范政府行为,能够促进国有林产权交易的健康发展,维护国有林产权交易市场的良性运转。国有林产权交易的法制化 当前,应该积极组织制订产权交易的法规和政策,将产权交易纳入法制化轨道,改变现阶段产权交易市场立法层次较低的局面,即尽快进行最高立法机关的正式立法,如《物权法》、《企业产权交易法》等。为了使有关立法能够更符合国有林产权交易的实际状况和国际先进经验,应在立法中加强对实践的对策性研究,以及对国际惯例、国际林业产权市场运作方式的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有关国有林产权交易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制化工程,在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立法状况都间接影响着国有林产权交易的法制化进程。只有用法律手段来制约和规范国有林产权交易行为、维护和保障国有林产权市场动作,才能使国有林产权交易蓬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有效地流动。
第二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辽政发(2005)39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我省是以集体林为主的省份,80%以上的山林属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大力造林、普遍护林,集体林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集体林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权责利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调动林农造林护林、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等有关法律和规定,在本溪市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全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建立多元化的经营主体,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二)总体目标: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用2至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任务,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的原则。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坚持权益平等的原则。集体山林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所有,要通过多种形式平均分配产权,使每个村民平等享有集体山林的权益。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坚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原则。对已明确的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大部分群众满意的要予以维护;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协商方式妥善解决。
5、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各地可根据本地森林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主选择改革的形式和方法,允许经营形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6、坚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原则。在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中,对商品林和公益林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
二、改革的范围及主要内容
全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包括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商品林,一般和重点公益林,县级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特殊保护地区的公益林和权属有争议且暂时难以解决的林木、林地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
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晰产权。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并依法签订林地承包(流转)合同,及时进行林权登记,换发林权证书。明晰产权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1、家庭承包经营。在群众收入对林业依赖程度较高的多林地区,应主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即对集体统一经营的森林、林木、林地,按人口折算人均面积,以户为单位承包经营,或自由组合联户承包经营。
2、其他承包经营。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的现有森林、林木、林地进行评估作价,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本着先内后外的原则,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或其他社会经营主体。承包收益为集体经营收入,按照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二)放活经营。鼓励对商品林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但不得造成水土流失;在保证生态功能前提下,允许合理开发利用一般和重点保护地区的公益林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经济;对公益林实行科学经营,经批准允许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三)规范流转。在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鼓励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引导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地
要建立林权流转等林业要素市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要稳妥处理已经流转的集体山林。对已经流转的集体山林,凡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的,要维护其山林权属;对手续不完备,群众意见较大的,应予以补充完善。
林权所有者可对所拥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进行继承、出租、入股、抵押、流转。
三、完善有关政策
(一)稳定自留山政策。已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除划定时另有约定外,一律归农户所有,不得擅自收回、调整。
(二)完善责任山政策。对责任山已签订合同且执行较好的,在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合同的基础上,发放林权证;对合同不合法的,要依法纠正,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林业信贷的投放力度,允许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对发展林业生产给予必要的小额贷款支持。
(四)落实公益林的补偿政策。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重点公益林,享受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一般公益林(含未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范围的天然林),享受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
(五)落实征占用林地补偿政策。在承包期内遇有征占用林地时,其林木补偿费支付给林权所有者,林地补偿费发包、承包双方按2:8比例分成。
四、改革的步骤
全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开展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发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和支持改革。通过培训使参与实施改革的相关人员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能在改革中正确运用。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现有集体山林的经营管理状况,了解群众对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想法和意愿的基础上,市、县(市、区)、乡(镇)要制定改革工作方案。改革的工作方案要报上一级政府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并备案。各村组的改革方案,必须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的2/3以上村民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将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的,需经乡镇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确权发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权力,由各行政村组织人员核实山林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全面落实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后,将结果张榜公布,二榜定案。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林农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并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经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市、区)政府主管部门登记,核发林权证书。同时要建立健全乡(镇)、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总结完善。加强对改革实施情况的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各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组织检查验收。
五、切实加强对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件大事来抓,市、县(市、区)都要成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按照省、市政府动员,县(市、区)政府直接领导,乡(镇)政府组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运行,确保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管理职能,搞好改革服务。各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将林业工作站等林业基层单位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其工作正常运转。各级林业部门要主动当好参谋,积极组织开展工作,为改革提供优质服务。
(三)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级发展改革委、财政、林业、金融、司法、新闻宣传等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财政部门要为改革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新闻宣传部门要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
(四)严肃纪律,规范操作。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必须杜绝暗箱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
(五)强化管理,保护资源。要把保护森林资源安全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探索资源管理的新办法,切实加强林木、林地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建立解决林权纠纷的工作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对改革中发生重大案件、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责任。
二OO五年十一月九日
(发至县级政府)
主题词:林业改革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沈阳军区政治部,省军区,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各人民团体,国家机关驻省直属机构。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
第三篇: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我市推行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林业产权已基本落实到户。如何把林农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提高林农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县××镇××村积极探索新路,谋求新的发展理念,在林改后探索林区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县××镇××村辖区面积5.3万亩,本地村民自留山、责任山
面积4.6万余亩,全村216户736人,有9个村民小组,人平山林面积80亩。××群生林场座落于××镇××村,是在该村村民通过反租毛竹林场山林,实行整体流转后由××籍客商投资购买组建的。目前,该村除9户农户山林面积约3000亩未流转外,其它的山林约4.3万亩已全部实行整体流转,并交由××群生林场运作。××群生林场的经营模式群众普遍反映良好,据调查了解,未参与流转的9户农户及××村周边的部分群众都在陆续加入该林场。
一、基本情况
2、流转方式。根据客商与村民的协商,××群生林场经营的4.3万亩山林,其中50%的山林面积按竹林地计算实行租赁,租赁价格为25元/亩,同时以目前一尺竹13元市场价格为基数,市场价格每增加一元,竹林地租赁费相应每亩增加一元。即一尺竹市场价格达到14元时,租赁价格按26元/亩计算,依此类推。另50%的山林面积按树山计算,转让经营权30年,实行一次性付款,成交价为300元/亩。据测算,××村民平均80亩山林,其中50%即40亩按树山计算,人平可获得1.2万元,50%即40亩按竹林地计算实行租赁,现在每年人平可获得1000元。今后随着竹子价格的提高,租赁费每年将不断增加,基本解决了村民生活问题。通过××群生林场的运作,××村村民不仅可在林木采伐、竹林改造、造林抚育等务工上获得劳务收入,而且可在群生林场创办的工厂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村山林流转一半卖、一半租的形式,既解决了农民发展急需起步资金的难题,又解决了农民长远的基本生活问题。
4、管理方式。××群生林场为股份制公司,法人代表为董事长创维集团副总杨东文,董事会设有5人,其中投资客商代表3人,××村代表2人。监事会有5名股东组成,全部为××村村民。××群生林场完全按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有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投资者、经营者分开,总经理实行聘任制。它有严格的公司章程,明确了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财务、会计、利润分配等资产结算方式。
二、主要成效
1、解决了林农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实现了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提高林农收入和集体收入。××群生林场成功运作后,农民人平收入和集体收入将大幅增加,对于改善林区基础建设等公益事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解决了林农发展起步资金难题,实现了林区发展的新跨跃,有利于保护林业资源和维护林区秩序。××群生林场成立后,××村“三防”(防火、防盗、防虫)协会随之成立,林政秩序明显好转,防火、防盗、防虫意识明显增强,基本杜绝了乱砍滥伐现象。
3、解决了村民居住分散和出行的难题,实现了林农整体搬迁愿望,有利于做大县城。××村90%的农民报名准备在县政府统一规划区内建房,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破解了林改后林区发展的难题,摸索了林区发展新路,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群生林场除经营竹木外,还准备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竹木精深加工,开发竹键盘等产品和系列农产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
第四篇: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我市推行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林业产权已基本落实到户。如何把林农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提高林农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县××镇××村积极探索新路,谋求新的发展理念,在林改后探索林区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县××镇××村辖区面积5.3万亩,本地村民自留山、责任山
面积4.6万余亩,全村216户736人,有9个村民小组,人平山林面积80亩。××群生林场座落于××镇××村,是在该村村民通过反租毛竹林场山林,实行整体流转后由××籍客商投资购买组建的。目前,该村除9户农户山林面积约3000亩未流转外,其它的山林约4.3万亩已全部实行整体流转,并交由××群生林场运作。××群生林场的经营模式群众普遍反映良好,据调查了解,未参与流转的9户农户及××村周边的部分群众都在陆续加入该林场。
一、基本情况
1、经营理念。按照山下办工厂、山上建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实现工业反哺林业,村民整体搬迁至县城,到县城就业成为城镇居民。着力整合林区资源,实现林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林改后林区发展新路。××群生林场本着林地分类经营、用材林定向培育、天然林进行保护的经营方式进行开发利用。现在已经编制了林场五年经营方案,今明两年准备营造速生林8000亩,毛竹林改造2万亩,申报省级生态公益林1.5万亩。
2、流转方式。根据客商与村民的协商,××群生林场经营的4.3万亩山林,其中50%的山林面积按竹林地计算实行租赁,租赁价格为25元/亩,同时以目前一尺竹13元市场价格为基数,市场价格每增加一元,竹林地租赁费相应每亩增加一元。即一尺竹市场价格达到14元时,租赁价格按26元/亩计算,依此类推。另50%的山林面积按树山计算,转让经营权30年,实行一次性付款,成交价为300元/亩。据测算,××村民平均80亩山林,其中50%即40亩按树山计算,人平可获得1.2万元,50%即40亩按竹林地计算实行租赁,现在每年人平可获得1000元。今后随着竹子价格的提高,租赁费每年将不断增加,基本解决了村民生活问题。通过××群生林场的运作,××村村民不仅可在林木采伐、竹林改造、造林抚育等务工上获得劳务收入,而且可在群生林场创办的工厂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村山林流转一半卖、一半租的形式,既解决了农民发展急需起步资金的难题,又解决了农民长远的基本生活问题。
3、合作方式。××群生林场是××县最大的私营林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一期总投资800万元,实行股份制合作。总投资折合1000股,每股8000元,其中客商出资408万元,占股份的51%为510股;另外49%的股份490股折合392万元,由村民自愿认购。据调查,××村民参与流转的207户农户中,有44户认购了股份。认购股份最高的为23股,入股18.4万元,认购股份最低的为2股,折合人民币1.6万元。其他42户农户认购的股份为2-23股不等,投资1.6-18.4万元。
4、管理方式。××群生林场为股份制公司,法人代表为董事长创维集团副总杨东文,董事会设有5人,其中投资客商代表3人,××村代表2人。监事会有5名股东组成,全部为××村村民。××群生林场完全按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有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投资者、经营者分开,总经理实行聘任制。它有严格的公司章程,明确了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财务、会计、利润分配等资产结算方式。
二、主要成效
1、解决了林农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实现了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提高林农收入和集体收入。××群生林场成功运作后,农民人平收入和集体收入将大幅增加,对于改善林区基础建设等公益事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解决了林农发展起步资金难题,实现了林区发展的新跨跃,有利于保护林业资源和维护林区秩序。××群生林场成立后,××村“三防”(防火、防盗、防虫)协会随之成立,林政秩序明显好转,防火、防盗、防虫意识明显增强,基本杜绝了乱砍滥伐现象。
3、解决了村民居住分散和出行的难题,实现了林农整体搬迁愿望,有利于做大县城。××村90%的农民报名准备在县政府统一规划区内建房,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破解了林改后林区发展的难题,摸索了林区发展新路,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群生林场除经营竹木外,还准备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竹木精深加工,开发竹键盘等产品和系列农产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
第五篇:国有企业财务监控权配置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有企业财务监控权配置研究
作者:韩 鹏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6期
摘要:财务监控权配置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基本命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监控的涵义,并定位了财务监控的主体与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时空观构建了财务监控权配置模式,试图为财务监控的研究特别是实时财务监控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