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横峰县交通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横峰县交通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张文丰
一、交通现状
横峰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位于上饶“1+5”信江河谷城市群的核心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臵和重要的交通地位。近年来,横峰县交通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交通富县”这一战略目标,主动融入到上饶大交通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通过构筑开放式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交通面貌取得了明显改观。目前,我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为657.878公里。其中沪昆高速和320国道横贯东西,在横峰境内分别为9.33公里和19.75公里;28.415公里204省道由南至北蜿蜒而过;县道、乡道四通八达分别有126.759公里、76.22公里;393.447公里村道纵横交错,遍布在横峰各个角落。
(一)强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明显完善
一是项目引领推动公路建设。按照十二五规划的100个项目、100亿投资的“双百”工程要求,“交通富县”共有27个大项目。今年总投资3.215亿元的320国道升级改造、司铺—牛桥公路、坊源—霞坊公路等10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二是以点带面顺畅运输网络。目前全县建成了等级客运站 5个,农村客运候车亭53个,城市公交候车亭27个,点与点之间的运输十分顺畅。三是政府补助完善公交体系。坚 1
持公交优先、出租升级,城区内现有公交车16辆,今年还会增加10辆,政府对于公交车每辆1.8万元/年的阳光补贴,在上饶地区要属首例。
(二)强化功能,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强化客运功能。全县客运企业12家,客运车辆148辆,已开通客运班线38条。包括公交和城市出租的载客量,公路客运量现已达到340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达到19815万人/公里。二是强化货运功能。全县货运企业49家,货运汽车2440辆,车辆吨位数13382吨,货运量达到275万吨/年,货运量周转量29969万吨/公里。三是强化农村网络体系。为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农村客运得到有力支持。包括即将开通的新篁槎源村、葛源关田村、黄山村、司铺牛桥村、姚家七甲村、龙门洋叶村、坊源村、港边何家村8个行政村的客运班车,全县63个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了100%,乡镇等级客运站覆盖率达100%。
(三)强化服务,交通管理措施明显高效
实行建管一体,目前我县公路管养总里程达到549.84公里;发展驾培维修,全县拥有二类驾驶培训学校2所,年培训能力3000人,机动车维修厂14家;做好应急保障,制定和完善了运输和重点工程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24辆客车安装了GPS;加大枢纽建设,物流园建设步伐得到了进一步加大,横峰葛佬产业有限公司、中储粮横峰直属库、江
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蓝海物流赣东物流中心等四家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入驻,白沙岭城北公交枢纽站、岑阳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汽车站迁建等大型枢纽设施建设也正在有序落实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我县部分道路还缺乏相应的公交基础设施,大部分道路没有规划设臵公交车停靠站,百姓乘坐公交车都是在路边招手就停,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古窑路、老干路、菜市场那条街等路面狭窄,人流量大,大型公交车根本无法顺利通行,需要加以改造升级;教育城门口的缓冲带已严重损坏,甚至一些进出口较多的路道没有设臵缓冲带,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困难。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大、涉及面广、用地面积多,项目落地难、政策处理难、融资难等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度。320国道绕城升级工程项目,就需要投入资金高达1.98亿元,需要用到960亩。
三是县乡公路等级有待提高。我县很多县乡路都没有达到标准,等级结构配臵很不合理,像横峰—姚家和横峰—港边的路还是四级公路(路基4.5米,路面3.5米),弯道多,损坏较大,与其他地段的路面等级标准差异较大,不利于车辆交汇,影响交通安全。
四是农村公路密有待加强。我县公路中农村公路占得比例为70%多,比重较大。目前我县63个行政村,还有8个村交通极为不便利,像龙门的坊源、港边的何家、余塘等还存在一些断头路,要实现乡村互通、村村互通的农村公路网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
三、几点建议
以“七大战略”发展目标为契机,在大力发展工业、农业、教育的同时,紧紧抓住交通富县与旅游旺县、物流活县、城乡靓县“三结合”,进一步做大交通运输供给总量,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为我县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生态工业新城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发展城乡公路,做到交通富县与城乡靓县相结合 一是做好快速通道文章。加强出口路、县际道路和城镇跨区过境重要干线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国省道路网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提升城市对外畅通能力。打通县城到市中心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320国道升级改造工程,争取沪昆高速在上畈出口和上万高速320国道互通出口。二是做好城区道路文章。加快推进广场东路、岑阳大道南延建设,抓紧落实广场东路、岑阳大道北延工程,争取早日与创业大道和红军大道对接,形成城南新区两横两纵的新道路框架;落实好文教路、虹桥西路等在建工程的建设;规划拓宽城中心的古窑路、老干路等建设。三是做好县乡公路升级文章。提升县乡
道公路等级,加快改造提升“横峰—姚家”、“横峰—港边”等县乡公路,争取通乡镇公路100%达三级以上标准;改造铺前至姚家,港边至余塘等乡级公路。四是做好新农村建设文章。以70个新农村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自然村、重要林区、垦区和农业产业区道路硬化,彻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
(二)发展旅游专路,做到交通富县与旅游旺县相结合 以“安全、舒适、环保、愉悦”的理念,致力于旅游景区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贯通城区至赭亭山、岑山森林公园、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旅游专线,建设上畈至姚家旅游公路,提升旅游景点的品位和形象,带动一方经济。
(三)发展物流线路,做到交通富县与物流活县相结合 以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立足上饶、辐射全省、融入长珠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统筹建立公路、铁路、邮政、快递作业的立体化联运。依托浙赣、闽赣两省海关已经建立的进口货物异地交验协作机制,利用上饶在福建宁德建设出海港口和铁路货站、力争上饶“无水港”西移至横峰,发展海铁联运物流线路。
第二篇: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xx”和《政协xx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我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27条,公交车辆288台,分属四家客运公司运营。其中,公交xx分公司,长运xx分公司,唯达xx客运分公司为市属公司,淄博万杰客运公司为股份制民营公司。公交xx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辆170台;长运xx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辆52台;唯达xx客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辆4台;淄博万杰客运公司经营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62台。1路、13路、25路、32路等公交线路由多家客运公司共同经营。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公交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公交线路集约化改造效果初显。长期以来,我区公交车辆大多采取业户挂靠经营方式,由私营车辆挂靠公交运营公司从事公交运营,导致运营车辆旧,车型不统一,班次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鉴于上述营运方式的诸多缺陷,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交通主管部门对部分公交线路进行了集约化改造。截止目前,我区共有1路直达、11路、50路、98路、113路、161路、300路等7条公交线路完成了集约化改造,改造后,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2、公交站场建设实现突破,公交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10月20日,列入交通部客运站建设计划和淄博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xx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采取环形孤岛模式,分为上中下三层,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该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公交、长途的“零距离换乘”,解决了火车站广场交通拥挤、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目前,该客运站已运营近两年,运营秩序良好。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时延伸调整公交线路6条;更新公交车110 台;城区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5标台以上;更新添置天然气公交车47台;770台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改造。
3、公交运输能力稳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客运总量、车辆装备稳步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交运力不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70%,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20公里/小时,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20%。共建设完成景观式候车亭5处。公交网络实现了全通达、全覆盖,11路、50路、113路、117路、118路等线路覆盖城区主要地区。离休干部、伤残军警、盲人、65岁以上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享受到11路公交车的免费或优惠乘车待遇。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乘客满意工程”“爱心送考”等活动,公交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4、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有序,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基”工程,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加强车辆检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监管,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了全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主管部门对车辆技术和人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在公交客运公司推行了“星级企业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等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开展“道路运输百日安全集中整治”、“迎省运、保畅通”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路巡路查和路面执法力度,对 “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黑三轮、黑出租、黑摩的”及“倒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区客运市场安全、文明、有序。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我区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不高,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长期以来,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3、公交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应对城市公交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但由于财力所限,城市公交缺乏应有的补助和资金扶持,使原本属于社会公益性的公共交通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带来班线密度不高、始发时间不早、末班时间不晚等问题,公益职能发挥受限。
4、公交服务质量与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存在较
大差距。由于现行体制原因,城市公共交通的许可权限在市交通运输局,我区交通管理部门只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开辟新线、迁站、线路调整等诸多事项,都需多方协调解决,程序较为复杂,致使办事效率不高,不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目前,我区存在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偏低,公交候车时间长、始发时间晚、末班时间早、换乘不方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力和对公众出行的吸引力。同时公共交通线网覆盖不均衡,影响了公共交通服务的普遍性。公共交通企业存在重经济指标、轻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5、城乡客运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我区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导致城市公共交通与道路客运班线一直处于二元管理状态。城乡道路、场站、运力等资源难以共享和优化配置,经营成本和票价差距较大;城乡客运体系互不兼容,阻碍了城乡衔接、方便快捷的一体化客运网络建设;部分比较偏僻的线路,受客流量小、线路规划不合理、运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存在亏损现象,导致线路经营者服务态度消极,甚至因为无力负担而影响运行;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不均等,农村和郊区居民进城难和出行不方便的问题突出,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造成较大障碍。
第三篇: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政协**区委员会关于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和《政协**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我区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27条,公交车辆288台,分属四家客运公司运营。其中,公交**分公司,长运**分公司,唯达**客运分公司为市属公司,淄博万杰客运公司为股份制民营公司。公交**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辆170台;长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辆52台;唯达**客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辆4台;淄博万杰客运公司经营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62台。1路、13路、25路、32路等公交线路由多家客运公司共同经营。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公交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公交线路集约化改造效果初显。长期以来,我区公交车辆大多采取业户挂靠经营方式,由私营车辆挂靠公交运营公司从事公交运营,导致运营车辆旧,车型不统一,班次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鉴于上述营运方式的诸多缺陷,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交通主管部门对部分公交线路进行了集约化改造。截止目前,我区共有1路直达、11路、50路、98路、113路、161路、300路等7条公交线路完成了集约化改造,改造后,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2、公交站场建设实现突破,公交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10月20日,列入交通部客运站建设计划和淄博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采取环形孤岛模式,分为上中下三层,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该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公交、长途的“零距离换乘”,解决了火车站广场交通拥挤、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目前,该客运站已运营近两年,运营秩序良好。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时延伸调整公交线路6条;更新公交车110 台;城区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5标台以上;更新添置天然气公交车47台;770台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改造。
3、公交运输能力稳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客运总量、车辆装备稳步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交运力不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70%,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20公里/小时,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20%。共建设完成景观式候车亭5处。公交网络实现了全通达、全覆盖,11路、50路、113路、117路、118路等线路覆盖城区主要地区。离休干部、伤残军警、盲人、65岁以上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享受到11路公交车的免费或优惠乘车待遇。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乘客满意工程”“爱心送考”等活动,公交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4、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有序,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基”工程,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加强车辆检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监管,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了全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主管部门对车辆技术和人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在公交客运公司推行了“星级企业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等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开展“道路运输百日安全集中整治”、“迎省运、保畅通”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路巡路查和路面执法力度,对 “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黑三轮、黑出租、黑摩的”及“倒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区客运市场安全、文明、有序。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我区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不高,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长期以来,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3、公交行业发展后
第四篇: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安宁区残疾人相关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残联的文件要求,我区残联再次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及《甘肃省残疾人优惠待遇暂行规定》,并深入基层,全面了解了我区残疾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残疾人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本生活状况
安宁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较低,低收入残疾人达1114人,占残疾总人数的40.5%。整体来看,残疾人普遍收入偏低,在07年的调查中也反映出残疾人对自己的收入水平普遍感到不满意,认为很难满足自身生活需要。
在残疾人的收入来源中,和健全人相同的是工资、奖金等劳动收入占到了主体地位,而政府补助部分则相当稀少,许多人没有固定收入,靠亲友资助生活。残疾人在遇到困难时,65.9%的人选择自行解决,23%的人选择求救亲友,只有11.1%的人选择向残联等机构要求帮助,这充分显示了现时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要。
据了解,近七成的残疾人很少或不愿出门,还有一少部分残疾人对于周边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特别是对于盲人来说,盲道是他们最需要的助残设
施,但事实上盲道经常被占用,甚至有些盲道本身设计就不合理,两段盲道之间会有下水道、电线杆等障碍物,对盲人的人身安全是个严重的威胁。
在对残疾人的特殊照顾问题上,14.3%表示自己出门时能经常得到特殊照顾,而有近一半的人表示没有得到照顾过。就整体而言,残疾人因其特殊的身体原因,神经较敏感,对于周围健全人对其的特殊照顾,近半数的人是很乐于接受的,而另有35%的人在感谢之余,仍表示不愿接受过多地照顾,而调查中不愿接受帮助的残疾人也有将近十分之一,另有13.5%的人表示无所谓。总体来说,残疾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照顾和帮助是持积极态度的。
(二)教育培训状况
大专或本科以上等高学历残疾人只有几十人,占总数的0.7%,上大专以上的只有0.2%,而大部分残疾人的学历偏低,只有小学、初中学历,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残疾人比例也很少,大约占总数的9%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残疾人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与他们的身体条件、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关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接受过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残疾人只有300名左右,而大部分残疾人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而这些培训的主办机构多为政府和残联等部门。在接受过培训的人中,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是使自己更胜任现在的工作的人数达到46.8%,而接受培训是为了重新上岗的人数为38.9%,另有14.3%的人参加培训是为了便于找到更好的工作。由此看出,培训对他们的积极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问题是这些培训多数是短期和非系统的,很难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劳动就业状况
我区大部分残疾人没有固定工作,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是由亲戚朋友介绍或各级残联、劳动保障、妇联等政府部门解决。在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中,我们发现工资低、待遇差、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情况比较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残疾人就业状况的严峻性。
有许多残疾人不得不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劳动,这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负担,虽有福利企业为职工兴建集体宿舍,但能进这类企业的人数少之又少。身体缺陷、智力障碍、文化水平、职业技能,这些都成了他们在谋生道路上的拦路虎,残疾人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在社保方面,少数人拥有医疗、养老、失业这三类保险,更多的是没有任何保险或只有一到两种,这种情况给本来就缺乏生存安全的残疾人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四)法律维权状况
我区残疾人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主要依靠上访和打官司两种途径来解决问题。通过上访维权的案件,在区残联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大部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都会得到保
护;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案件,残疾人由于受到经济、法律意识、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我区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区于2001年出台了《兰州市安宁区扶助残疾人优惠待遇暂行规定》,并在今年来都得以贯彻落实。同时,我区又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使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实惠。2006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贯彻意见的通知》,2007年,区委出台了《关于帮扶残困群众缩小残健差距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出台,都极大的促进了残疾人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方面的问题。但在我区贯彻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有些优惠政策受到地域限制;二是有些优惠政策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有些优惠政策牵扯部门较多,在落实过程中会有困难。
三、对《甘肃省残疾人优惠待遇暂行规定》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省的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我区认为应该在优惠政策的深度和宽度上都应加大。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残疾人应享受的更多更好的优惠待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和谐社会发展理念。
现就《甘肃省残疾人优惠待遇暂行规定》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第二条规定,我区认为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不应受到户籍限制,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很多残疾人由于生活、工作需要,长期在异地居住,如果有户籍限制,就会影响他享受优惠政策,这对残疾人本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针对第三条规定,我区认为残疾人的低保金额应高于健全人的20%-30%。
针对第七条规定,我区认为在残疾人接受非义务教育阶段时,应享受更好的优惠政策,各地应实行对考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给予特殊补助。
针对第九条规定,我区从事个体的残疾人反映,工商部门在执行此项规定时,没有统一标准。
针对第十一条规定,我区认为应改为医院减免20%的床位费、护理费和30%的手术费。
针对第三条规定,我区认为应扩大残疾人范围,盲人和一级残疾人往往是重度残疾人,他们不经常出门,此项优惠政策并没有很好享受,而二、三、四级中、轻度残疾人经常外出,却不能享受此项优惠政策,所以不应在级别上有所限制。
第五篇:交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高速(一级)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期,省加快了高速公路、国省道升级改造和出省通道建设,高速(一级)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平安至阿岱高速公路、西过境线高速公路、大柴旦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半幅)、至互助一级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年又相继开工建设了倒淌河至共和、共和至茶卡、格尔木至察尔汗、阿岱至李家峡等高速公路项目。截至年底,全省高速(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444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1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5公里,一级公路达到209公里。
干线公路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等级不断提升,对外出省通道和省内公路主骨架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初步形成G109、G315和G214、G215、G227“两横三纵”公路主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主要路段基本实现了黑色化,并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通往周边省区的对外通道初步形成,与川、甘、新、藏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省会至各州府通达二级公路,部分州与州实现二级公路连接,州府与所辖县基本通达三级公路。干线公路强化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增强了省会对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截至年底,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13319公里,其中国道4477公里,省道8842公里,干线公路规模比“十五”末增加了5428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显著,通达深度不断增加,技术等级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民生。“”期共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3770公里,建设乡村便民桥梁64099.22延米/1946座,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近30000公里;通沥青(水泥)路的乡镇达到398个(含国有农林场),比“十五”末增加224个,26个县市实现了乡乡通沥青(水泥)路,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比例由“十五”末的37.9%提高到91.2%;4172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其中32.5%的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全面完成了部省共建目标。农村公路的跨越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主要亮点。
公路养护成效明显。5年来不断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和技术改造,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危桥改造、安保工程成效显著,全省路网技术状况得到明显提高,国省道公路通行条件全面改善,到“”末全省干线公路平均优良路率达到69%,路况综合指数达到83。“”期相继修订和完善了《省干线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干线公路小修保养工程质量检查标准》等多项养护管理制度,促进了养护管理规范化;制定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农村公路“低标准、全覆盖、有路必养”;在大通、平安、共和、格尔木“三县一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模式,全省已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和以县为主的养护管理体制。
客货运输场站建设有序推进。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公路客运站507个,其中一级站3个、二级站10个、三级站43个、四级站54个、五级站101个、简易招呼站296个,与年相比,客运站数量增加了340个,州府所在地基本拥有一个二级客运站,县城基本拥有一个三级客运站。“”期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等级站、停靠站和招呼站,累计投资17008万元,较好地促进了路、站、运的协调发展。
航运开发平稳推进,对解决农牧民出行,带动沿河、沿湖地区物资交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省水运主要集中在黄河和湖等水域,承担着库区、湖区周边农牧民出行、物资交流和旅游开发任务。至年底,全省航道仍以六级为主,通航里程409.39公里。“”期建成了省通航水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省营运船舶实时监控和湖重点码头视频监控;开工建设了公伯峡航运工程,新增六级航道通航里程91.65公里,新建码头5个;启动了湖航运(二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内河航运开发,提高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能力,方便了沿河、沿湖地区农牧民群众出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地方铁路建设进展良好,支持了全省资源开发大局。年开工建设了全省首条地方铁路——柴达尔至江仓铁路控制性工程,拉开了地方铁路建设的序幕;至年柴达尔至木里地方铁路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快了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的步伐。
(二)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
公路水路客货运量持续增长,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网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显著。年,完成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04亿人、50.21亿人公里、0.80亿吨和227.47亿吨公里,“”期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6%、9.0%①、7.7%和36.3%。随着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旅游出行人数增多,水路旅客运输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年内河完成客运量38.39万人、客运周转量503.86万人公里,“”期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0.0%、32.6%。
客运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网络进一步延伸。年全省拥有客运班线765条、日发班次7730余班,高速客运班线从1条发展到25条,每日338班。“”期实施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全省通乡镇客班率达到89%,通村客班率达到74%,比“十五”末分别提高4%和7%。全省旅游客运企业发展到17家,基本满足了道路旅游客运市场的需求;出租汽车客运已经涵盖全省城乡;15个市县开通了城市公交客运,运营线路长度2617公里。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班车客运、旅游客运、高速客运、农村客运、出租客运、公交客运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客运市场格局,在支持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营业性车辆持续增长,运力结构不断优化。年全省拥有营运客车17146辆,班车客车数量为3777辆,班车客车中中高级客车占39%。与“十五”末相比,营运客车数量、班车客车数量分别增长了32%和37%。年全省拥有营运货车66199辆,比年增长78%。大型货车、中型货车和小型货车分别占营运货车总数的31%、7%和62%。危险品运输车辆963辆,比年增长68%,危险品运输车辆总吨位占营运货车总吨位的比重为3%,比年降低了0.2个百分点。
运输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客货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期省加快全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编制了《省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开通了“省道路水路运输在线网站”完成了35个市县汽车客运站站务售票系统,完成了全省GpS联网联控平台的搭建工作,启动了全省班线客车、旅游客车、危货运输车辆GpS终端安装工作。针对青藏铁路开通和兰青铁路复线开建后公路客货运量增加的实际,主动掌握运输动态,组织运力储备和运输衔接,调整运力结构,畅通公铁联运和公铁分流通道,有效提高了公路客货运输能力。
道路运输辅助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目前省车辆维修、检测市场已基本形成了以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全省各州(地、市)全部建有综合性能检测站,共计建成17个。随着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省汽车救援需求迅速增长,车辆救援网络建设提上日程。“”期省交通厅以市、格尔木市为突破口,以国道、省道主干线为重点,以一、二类维修企业为依托,推动了全省汽车维修救援体系的建设。
(三)交通生产和运输安全监管明显提高
交通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在全省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及公铁立交安全整治工程,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管。开展了以公路桥梁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切实履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职责,加强了重点地区和水域、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监管措施。5年间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安保工程路线30余条,共处置隐患路段2300多公里,改造危桥239座/1.3万延米,增设路侧护栏19.4万延米等,公路行车安全得到明显改善。“”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均大幅下降,水上交通连续19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运输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开展了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专项整治、汽车维修市场整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整治、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和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等专项治理,有效规范和稳定了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公路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期建立完善了各级各领域应急预案,先后制定了《省水上搜救应急预案》、《省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8项预案和制度,交通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交通运输部门迅速反应、有效应对,经受住了严竣考验。“”期除全力做好以水毁、地震、雪灾和重大疫病防控为主的应急保障工作,还确保了西藏、新疆维稳工作中省内重要干线的畅通,全面完成了维稳应急运输任务和驻训部队后勤保障工作。
(四)绿色交通和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
行业节能减排理念不断深化。“”期省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在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大了交通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力度,探索适合西部的低路堤、缓边坡、重安全、低造价的高速公路建设模式。积极推进了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的油改气进程,、格尔木油气改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年制定了《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推进全行业节能降耗,促进了交通循环经济的发展。
坚持“科教兴交”,行业科技和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以来省加大实施“科教兴交”力度,紧紧围绕全省交通建设和运输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在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有1项研究成果—《多年冻土区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坚持推动交通高职教育建设,积极探索交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龙头,成人教育、岗位培训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交通教育体系。
(五)交通改革取得较好进展,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
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各项改革。“”期省交通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燃油税费改革,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解决二级公路融资渠道问题,加快了国省道升级改造。
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以来相继出台和修订完善了《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省道路运输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条例。针对新形势下道路客运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及时出台了《省道路客运运价与燃油价格联动方案》,对于促进全省道路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市场监管进一步强化,市场运行秩序逐步规范。深入开展了打击“黑车”等非法经营出租汽车专项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出租汽车经营秩序。深入开展了车辆超限超载专项治理,超限超载车辆从治理前的71%降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