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靠正定新区后发优势 力促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
依靠正定新区后发优势 力促国家低碳生态示
范区建设
封国江
2012-7-5 11:27:15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0期
摘 要:后发优势理论对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定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得力措施,找准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才能最终实现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正定新区,后发优势,低碳生态示范区
2010年河北省政府将石家庄市正定新区、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列为生态示范城市,国家最新低碳生态的政策技术标准将优先在四个城市示范区试验。石家庄市政府认真落实河北省政府关于生态示范城市的要求,对正定新区进行高起点的规划,依托后发优势,加快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1.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尔申克龙1962年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格尔申克龙对1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之所以如此,在于这些国家
具有一种得益于落后的后发优势,即充分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
2.后发优势理论的意义。中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可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理论对建设低碳生态区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该理论,正定新区为了实现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必须找准自身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后发优势所在。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指正定新区在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通过吸收和改造,节约制度创建成本与时间,从而有利于加快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步伐。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在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方面,正定新区与先进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科技水平差距,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模仿后者的先进技术,从而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先发地区的技术差距,以期在更高点上推进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二、正定新区的后发优势分析
1.低碳、生态理念主导下的高起点设计规划。低碳生态发展模式是正定新区建设的必经之路,“低碳、生态、智慧”为新区建设的核心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的设计规划是新区建设的最显著的后发优势。在低碳方面,规划为新区设置了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碳汇等八个层面包括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在内的85项指标体系。到2030年,势将全面建成一个世界知名的低碳新城,成为全国低碳产业创新基地、低碳建筑展示中心、低碳交通示范样板。在生态方面,正定新区以“可复制、可规模化、可市场化、可操作管理”为生态规划基本指导思想,共构筑了六个层面31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核心目标为实现区域内碳汇量增加50%、建筑碳排放量减少4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欲将新区打
造成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市。
2.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近年来,正定新区在规划设计、起步区开工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与正定县、石家庄市区的全面对接,借鉴了低碳生态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以“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用低成本建立并制定了以《正定新区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先进的制度和政策。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正定新区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的最大竞争优势。(1)“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为了正定新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吸纳世界先进理念,根据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建设一个低碳、生态、智慧新区,规划局开创性地采取了“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聘请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担纲规划总顾问,对新区所有规划进行把关;委托全国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建筑学会作为新区规划设计的总协调团队,具体负责新区各项设计任务书的起草、设计团队邀请、组织设计方案竞赛、进行技术把关以及其他重点项目的专家评审;每一项规划都力求世界顶级规划单位和设计大师领衔。例如:《正定新区生态规划研究》的编制单位英国奥雅纳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建筑设计咨询公司之一,他们为正定新区设计了涵盖绿色空间、环境污染控制、绿色交通、废弃物管理等六个方面的生态指标。(2)渗透三大理念的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正定新区综合交通规划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新区建设的三大理念。按照正定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新区交通将以实现“低碳、高效、人本”为目标,以清洁能源交通设施使用为特征,创建以绿色低碳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交通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逐步构建起支持城市和谐发展、功能结构清晰的城市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如:慢行交通是最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规划在新区提倡慢行、公交优先,着力打造绿色出行的典范社区。
3.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今年以来,正定新区在采用世博会新技术新材料、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绿色照明以及实施雨水收集、数字化智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大力推广。可以说,正定新区的决策者、建设者们在发挥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环节做足了文章。(1)地下综合管沟避免道路“开膛破肚”。现在很多城市道路下面,埋设有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管线,为了维修和维护这些管网,道路经常会被“开膛破肚”。在正定新区建设过程中,将采用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综合管沟,将这些管线统一纳入其中。按照规划正定新区起步区将建设太行大街、新城大道、西上泽大街、临济路、东门路和正无路共六条地下综合管沟。全长28公里。地下综合管沟的建设将能有效避免管线埋设或维修时对道路的破坏及对市民出行的影响。(2)多措并举,力求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新区建设中将推广高效节水工艺技术和节水设施;提高综合管网效率;倡导节约用水;优化配置各种水资源,贯彻分质供水和梯级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重点提高节水设施、技术覆盖率,重点强化提高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规划优化,达到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三、依靠正定新区后发优势,力促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就石家庄市目前的现状而言,主城区属于先发地区,正定新区则是后发地区。正定新区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最终实现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宏伟目标。
1.紧紧抓住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后发优势的升级。笔者认为,正定新区应牢牢把握追求绿色GDP这一低碳经济的实质,紧盯绿色环保、高技术含量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大项目、好项目、优势项目,加大引进扶持力度,要坚决拒绝高污染、发展后劲不足的项目。到2030年正定新区要想成为世界知名的低碳新城,必须从现在开始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新上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培植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包装一批符合低碳理念的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
2.积极推广以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主的低碳生态新技术。根据《正定新区能源利用规划》,新区将选择以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清洁能源、常规能源四大供能方式为主,太阳能等为辅的供热方式。另外依据《正定新区低碳发展规划研究》,正定新区要实现住宅类节能率75%,公共建筑节能率65%,住宅供热全部分户计量与收费,温控可调率100%,公共建筑分项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率100%,国家建筑能效标识认证比例25%。
笔者认为,如果石市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以科学的手段,积极推广以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主的低碳生态新技术,新区完全可以达到国家“低碳城”的标准要求。首先,要做好新区地热能的勘察工作。新区周围的藁城已有孔深300余米、约40℃的低温地热资源。新区内是否有优质的深层地热资源,必须要做扎实的勘探工作。其次,要做好污水源热能综合利用研究。在新区能源规划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中,可借鉴奥运村的建设经验,使污水源热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后,要高效利用太阳能,石市夏季的日照时间长,光线充足,温度较高。在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中要高效利用太阳能,着力提高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比例。
3.宣传新区形象,彰显新区特色,提升项目水平。从广大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正定新区最大的优势是其具有“低碳、生态、智慧”三大理念定位的广阔市场。这个市场将会是成熟的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集中展示的示范区。笔
者建议:建立三大理念展示中心以宣传新区,彰显特色,提升项目水平。如:电视剧《大长今》的拍摄地韩国水原就是通过官方网站宣传其市政目标,即“清洁的环境,健康的城市”——改善住宅和城市环境,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创建绿色低碳城市。要把三大理念展示中心建成展示正定新区城市规划的立体展示馆,建成展示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样板房”,建成展现新区建设历程的教育基地,建成促进科技经济交流的国际平台。
4.通过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实施全民参与机制。石家庄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16日设立为石家庄生态日。设立该节日将有效遏制PM2.5的发展。笔者建议:石家庄市政府应以此为契机,从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入手,从新区规划阶段就开始研究新区低碳创新型生活方式,把政府的有效管理引导和应用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全民参与机制,把推广低碳生活方式贯穿于新区建设的全过程。通过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提倡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鼓励建立低碳经济社区、循环经济社会、生态社区,建立低碳示范区和低碳城市,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来。
第二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
案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分类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进程,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严格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制度。
(三)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为抓手,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大幅降低能耗、碳排放、地耗和水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守耕地、水资源,以及林草、湿地、河湖等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优化改造存量,科学谋划增量,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全面加强节能管理,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节水改造,大力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建设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的绿色矿
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做好大宗固体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秸秆和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扩大森林、草原、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为重点,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现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六)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培育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好生态文化与地区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七)创新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统计、监测、标准、执法等基础能力建设。申报地区可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调整和增加体现地方特色的发展任务,作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努力方向。
四、组织实施
(一)申报条件。
1.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深度融合,重在文明建设,建立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
2.在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具备一定先行示范的基础。鼓励与现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生态文明相关试点示范相结合。
3.“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资源环境类约束性目标,“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和进度目标任务;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4.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并具有示范作用。
5.申报地区不局限于辖区范围大小,工作要有特色、亮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二)审核批准。
省、市、区、县自愿申报,有关地区也可按流域、区域等联合申报,编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行政区域申报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其下辖地区不再申报。
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根据申报条件、建设目标体系(见附表)等对申报地区进行初步审查,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在对通过评审的地区进行公示基础上,批复《实施方案》并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方案实施。
先行示范地区要对批复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完善深化,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要加强对建设地区工作的指导,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央财政按照现有各项有关政策优先予以支持。
(四)考核评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对先行示范区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建设期满后开展验收考核,验收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建设资格。验收考核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另行制定。
(五)总结推广。
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凝练有效模式,树立先进典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
第三篇:国家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示范区
国家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化示范区
1996年,普洱市时木茶厂的茶叶科技人员肖时英(研究员)和张木兰(高级农艺师)在垦建新茶园时,针对现在普遍存在的云南大叶种茶树进行平行修剪形成的平面化茶园中存在茶树拥挤、茶树之间互相争光热水肥,造成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采茶和耕作管理不便、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单一无性系茶树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导致茶园对病虫和旱寒灾害的抵抗能力降低,针对茶园不种树,不养草和盲目施用化肥农药问题,以及茶园单纯生产茶叶,缺乏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开展了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研究。例如:开展了立体茶园开垦方法试验、多品种组合种植试验、茶树不同修剪方法试验、茶园间种林木试验、茶园铺草施肥试验、茶树病虫害防控试验等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成果,应用这些科研成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时木立体生态茶园”,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时木立体生态茶园”列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标准化示范区工作严格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中的计划进度开展,2008年成立了领导小组,新建立体茶园4公顷(60亩),完成新茶园的开垦和茶苗栽培定植工作,使之早成园、优质高产高效和突显生态效果,成为新建立体生态茶园的示范样版。将现有平面化茶园改造成立体生态茶园,帮助菜农和茶场将平面化茶园转换成立体茶园。按立体茶园设计要求,已开垦茶园50亩(3.33公顷),定值了无性系茶品种云之瑰的营养袋苗,成活率达到85%,并及时进行了缺株补值,使茶苗成活率达到90%,对成活后的幼年茶树加强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并进行了“弯枝”和“短截”修剪,将现有平面化茶园改造成立体茶园,已于2008年11月结合冬季茶园管理选择三个点的茶园,将平形修剪茶树改为两个采摘面的修剪,以培训立体树形。每个点改选4亩茶园,三个点共12亩,对经过树形改造的茶园加强管理,确保其达到立体示范茶园的标准,在原有已成林的立体茶园中开展试验研究,新设立了茶树病虫害定点、定时观察和防治试验以茶树的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为重点,每月调查统计其虫口数量,作了不同的茶树树形对小绿蝉的影响,喷农药与不喷农药茶园小绿叶蝉的危害程度等试验,了解小绿叶蝉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制定立体茶园病虫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还对十个不同品种组合的茶园茶树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载,建立了技术档案,通过项目的实施,使立体生态茶园得以提升,加以推广。
2009年对新建的立体示范茶园进行优化茶园管理,促进幼年茶树生长良好,对第一年将平面树形茶树改选成立体树形的茶园,培养成立体采摘面茶树;继续原有的立体生态茶园的各项试验研究工作,为制定立体茶园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开垦定植无性系茶树良种(云瑰品种)的50亩立体示范新茶园,在取得茶苗高成活率的基础上,加强中耕、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优化茶园管理工作,促进幼年茶树快速生长在定植立体茶园的“双行单株”茶树时,同时定植了常规茶茶园的“单行单株”茶树,经过比较发现:双行单株种植的立体茶园中的茶树,其个体生长明显优于单行单株种植的茶树;而由双行茶树组成的茶行,其行幅大于单株单行121.6%。双行单株种植方式建立的立体茶园具有明显的群体生长优势,能实现早成园采茶,双行单株种植方式建立的立体生态茶园之所以能快速增大茶行的幅度,一是将原有双行单株定植的两个茶行之间的距离由30cm-40cm扩大到80cm-100cm,大大扩展了茶树株幅生长的空间;二是对定植成活后的茶苗加强肥培管理和实行“弯枝修剪”,培养“多干型”树形。这些措施,都是建设立体生态茶园的技术创新。为了加强对立体茶园的科学研究,为制定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化技术提供依据,专门招收了两名茶业系大学生专门从事各项试验的观察记载工作,继续进行对茶树的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记载,对小绿蝉喷施农药与不施农药对虫口数量等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对十个不同品种组合的茶园茶树生长情况和产量,进行了观察和记产,对平形与立体树形的茶树,进行了生长情况和产量比较发现:试验立体树形茶树的采摘面大于平面树形茶树的采摘面达128%,产量高达101.7%,说明茶树采摘面的大小与茶叶产量的高低,呈正相关,立体树形采摘面大于平面树形的采摘面一倍以上,茶叶的产量也相应增加一倍。
立体生态茶园与现有云南普遍种植的常规茶园相比,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一是立体生态茶园的茶树采摘面大,产量高;二是实行多品种组合种植,即在同一个梯级平台上配植两个无性系品种;三是“茶—林—鸡”植结合的立体生态茶园人工生态系统;四是适应立体生态茶园特点的管理措施,而经过多年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时木茶厂形成了一套适应立体生态茶园特点的管理法和技术措施。
立体生态茶园的茶树可充分利用空间,构成宽大的立体采摘面,一亩立体生态茶园的产量相当于1.5亩—2亩平面化茶园的产量水平其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50%—80%。再加上茶园养鸡和间种林木等收入,其综合经济利益要比单一植茶树的平面化茶园高得多,立体生态茶园生产的良种茶叶,具有绿色、安全、优质的特点,符合当今茶叶消费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销售前景立体生态茶园中的茶树向空间发展,树体高大,对土壤的覆盖度好,减少了土壤的裸面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林网化的立体生态茶园,可减轻土壤风蚀,发挥抗旱防寒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立体生态茶园将激发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和投资的热情,为他们提供一条创业、就业和致富的门路。立体生态茶园是一先进的新茶园建园模式,发展立体生态茶园,将成为我区及我市乃至全省茶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立体生态茶园的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建设的立体生态丰产茶园如何管理,对现有的平面树形茶园如何改造成立体生态茶园和今后新建的立体生态新茶园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技术措施,特别是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作出具体的说明和规范,立体生态茶园标准的制定、推广、实施,促进了普洱茶生产由低质低效向优质优效方向转化,立体生态茶园的种植模式,在茶树栽培的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新的突破,将为云南茶树栽培技术的进步,茶产业的提升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第四篇:芮城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芮城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推进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立足生态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特别是2014年7月我县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加快发展为主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扎实开展“铁腕治污”等环保专项行动,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力度,加快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现将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芮城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情况 49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我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共为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机制建设等五大类49项。截至目前,有41项指标完成目标任务,另外有8项指标完成阶段性任务。
源保护无关的任何生产建设活动。
2.限制开发的生态农业区。该区域处于县域的中部,包括陌南、西陌、东垆、南卫、学张、大王、永乐及阳城等8个乡镇,以保护农产品生产和耕地面积为主,是县域内主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型农业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县与各乡镇共签订耕地保护任务68.7万亩,划定基本农田60.4万亩,滩地12.6万亩。在该区域,我们禁止从事与农业生产无关的任何生产建设活动。
3.集约发展的生态工业区。主要指县城现代医药产业园区,位于县城以南,占地2000余亩。园区以现代医药产业为支柱,引进与其关联配套的的上下游企业,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建成全省重要的医药及医药包装产业基地,现已入驻企业30余家。2017年底,园区经营收入达到了26.4亿元。
4.城镇居住区。以“一城两镇”为重点,即以县城为中心,陌南镇、阳城镇为城镇化工作示范点,带动全县城镇化工作快速推进。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及道路、绿化、供排水、燃气、应急避难场所等7个专项规划,同时又编制完成了1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实现了县域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在城市中心形成了北部文化休闲居住区、中部政治商业区、南部工业产业区三大功能区域。目前全县城镇建成区总面积20余平方公里,城镇化
利用、宏光医玻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容器扩建等技改项目建设,并引进与其关联配套的的上下游企业,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增强工业集聚度,淘汰能耗大、污染严重的劣质企业,壮大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其中“亚宝药业、大唐电厂、宏光医玻、天之润”进入全市虎榜培育名录。同时,大禹生物院士工作站于2017年10月正式成立,杨森包装与中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联合创建了“产学研研发基地”,科技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更加健康合理。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以南通星辰为龙头,利用其PPE产品的供需优势,吸引下游改性产品、改性制品生产企业落户芮城,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总投资88亿元的“国家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一期已经完工,二期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中广核风力发电项目已于2016年10月31日实现并网发电,北京财富立方风力发电项目有序进行,新能源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
3.发展生态旅游业。近年来,芮城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我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通过不断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景点文化内涵,强化整体包装宣传等重要举措,多渠道、多层次开发旅游新元素,有力地提升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综合效益。去年,全县接待游客564.5万人次,同比增长27%,实现旅游总收入44.9亿元,同比增长28%。2016年11月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
行示范区建设政策红利,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2016年总投资88亿元的全国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落户芮城,是全国八个光伏领跑技术基地中唯一县级获批项目,总装机容量102万千瓦。2017年率先在全国八大基地中并网发电,开创了芮城项目建设史上投资金额最大、落地速度最快、建设质量最优的新纪录。截至3月底,已累计发电3.16亿度,实现产值2.46亿元,核减标煤3.9万吨标准煤。该项目采用“农林光互补”模式,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增加财政收入1.5亿元,成为全国光伏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农林光互补示范基地、光伏旅游示范基地。中广核风力发电项目累计发电4.16亿度,实现产值2.54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万吨。同时我县的北京财富立方2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和9.9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我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3年的6%提高到12.5% 2.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制定出台了《芮城县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了《芮城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制度》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6-2020目标和工作计划》,2017年10月,顺利通过市政府第三考核组对我县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任务考核;加强了节水宣传教育,向群众宣传介绍了我国水资
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得到有序发展。
4.推行绿色消费。投资1.74亿元,完成了4个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建设,总建设面积10.93万平方米;投资2亿余元,完成天然气管网铺设100余公里,天然气入户改造2.2万余户,改造公福单位(行政事业单位)锅炉50家,工业1家,日供气量达1万标准³,燃气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绿色能源得到了推广;投放纯电动公交85辆,开通线路10条,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绿色出行、低碳消费,降低了其他机动车辆的出行次数,减少了废气污染;开展市场调查,普及家电产品绿色化,我县二级及以上能效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6.2%,达到了生态文明指标考核要求。
(四)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有序推进生态建设。近年来共完成荒山造林11.23万亩,退耕还林2万余亩,森里覆盖率达到34.39%;投资1.43亿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率达90%,中水回用率达33%;2014—2017年恢复治理废弃砖瓦窑面积30.6838公顷,增加耕地面积24.1871公顷,完成覆土5000立方、植树3万余株;投资5972万元,实施了垃圾处理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有效的遏制了县城垃圾的乱堆乱放。
2.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我县共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
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评估,开展了燃煤锅炉整治行动、加大“三烧”面源污染和“土小”企业专项整治及砖瓦窑、石料场行业专项整治等行动;2014年到2017年,先后共查处环境问题480多个,下达责令改正企业和商户365家,停产整治43家,取缔“土小”企业20家,实施断电134家,行政拘留9人,下达行政处罚65家,罚款106余万元。通过多次专项整治,我县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空气环境主要污染物SO(二氧化硫)、2NOX(氮氧化物)、CODcr(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由2013年的0.09万吨、0.03万吨、0.42万吨、0.05万吨分别下降到2017年的0.042万吨、0.011万吨、0.31万吨、0.04万吨,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97天,PM10浓度均值为66ug/m,PM2.5浓度均值为46ug/m,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9.6%和2.13%。
(五)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宣传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宣传。出台了《芮城县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意见》,编印了《生态文明知识读本》《学生生态文明手册》、宣传画和生态文明基础知识宣传资料,并通过山西(芮城)永乐宫书画艺术节大力宣传我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广播电视台、芮城信息开设了《来自重点工程的报道》《创建生态文明 建
3-11机关工作目标任务。多年来,我们按照山西省芮城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组的要求,从2015年开始,在考核方案和目标责任书制定时,坚持“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考核、年终总评比”的方式,逐年提高考核权重,对全县各成员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形成督导检查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共督导检查13次,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的比重考核达到30%以上,编写信息动态12期,装订资料10余份。同时,我们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出现重大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一票否优”;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中表现优秀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2014年、2015年通过全县经济工作会对评选的生态文明建设“功臣”和“标兵”进行隆重表彰,2016年开始,对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按照劳动竞赛的办法实行专项表彰奖励。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逐渐完善,创建生态文明的基础能力得到了提升。
(七)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根据发改环资【2014】1667号文件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要求,我县主要承担两大课题任务:探索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探索建立水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截至目前,两项制度进展顺利,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在探索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方面,县环保局先后出台了
3府主导、企业落实、全民参与的强大工作合力。
在探索建立水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方面,县水利局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水功能区划分和地表水水资源调查;完成了机井普查,建立了取水台账信息;开展了取水核查工作,全年核查机井1650眼;出台了《芮城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制度》和《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6-2020年目标和工作计划》,明确了全县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由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系数构成)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目标任务;《芮城县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最终稿)已完成并通过评审;《芮城县初始水权分配方案》(评审稿)已完成并通过评审。同时,县水利局投资25万元,在陌南镇夭上村进行了灌区水权用水制度改革,改造机井六眼,但因资金缺口较大,试点井位部分设施配套不到位,试点区覆盖率不够,示范效应尚未凸显。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该课题需要切实解决资金和设施配套问题,着力加强该课题的探索与研究,制定切实措施,确保在2018年验收前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在芮城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从大的形势来看,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政策支持不够。2014年7月22日国家六部
5态文明政策导向,牵头协调各部门全面争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扶持,全力推进我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四)加强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氛围。继续坚持每季度编报一期芮城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信息动态,总结经验,挖掘亮点,正面引导,典型带动,及时将我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关情况上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并在政府网站建立生态文明专栏,全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
(五)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水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探索创新步伐,尽快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水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起到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六)专家把脉会诊,精准评估指导。我们将与有关部门积极联系对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芮城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承担的指标任务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把脉会诊精准指导,助推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第五篇: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中山科协论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活动方案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2009年12月,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商讨;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更是大力倡导“低碳理念”、“绿色出行”;今年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社提出的一号提案——《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将“低碳”概念推至高峰,2010年更被称为“低碳元年”。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及政府工作的重点,我国政府已决定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推广“低碳概念”,将其融入到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提高低碳发展认识,构想我市低碳发展新途径,推行健康、环保的经济建设新模式和社会生活新方式。特举办主题为:“倡导低碳生活方法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中山科协论坛》。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6月3日(星期四)下午2:30-5:30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实验楼报告厅
/ 6
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二、举办单位
(一)主办单位 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山市环保局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
(二)承办单位 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系
(三)协办单位 中山市广播电视台
中山市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山市创建绿色社区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中山市恒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中山市紫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中山市新环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三、论坛内容
——世界及中国低碳经济和生活的定义及发展状况——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及未来展望 ——从我做起的低碳生活
四、论坛主讲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周蒂教授 周蒂教授简介 / 6
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周蒂,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毕业,1984年美国堪萨斯大学数学地质专业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曾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国际数学地质学会理事、国际地层学会定量地层委员会秘书、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石油地质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人口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等。近年来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经济的有关活动,2003-2005年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组织编写《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特别报告》,是来自中国的5位主要作者之一;2006年发起和组织广东省政协《清洁发展机制和二氧化碳捕集存储对广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报告和研讨会》,2009年完成研究项目《广东省二氧化碳封存容量初步估计》,现正牵头进行中英合作项目《广东省二氧化碳封存可行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将为制定广东省低碳路线图提供科学依据。
五、论坛议程
1.2:15~2:30——领取论坛资料和调查问卷
2.2:30~2:45——论坛开始,介绍主讲人、领导和嘉宾 3.2:45~3:00——领导致辞(蔡泽强主席)4.3:00~3:15——赠送纪念品(欧阳海燕主席)5.3:15~4:15——讲座 6.4:15~4:45——现场互动
/ 6
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7.5:00——活动结束、问卷回收
附:低碳经济和生活调查问卷
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2010年5月24日
/ 6 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低碳经济与生活调查问卷
问卷说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已逐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您是否关注低碳以及了解低碳呢?
为普及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请您协助我们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创美好低碳中山!
注: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到您个人隐私的资料绝对保密,请放心填写。以下问答如无特殊提示,均为单项选择。
1.您的年龄。
A.18岁以下 B.18-30岁 C.30-45岁 D.45岁以上
2.您的职业。
A.学生 B.公司职员 C.企业主 D.政府人员 E.其他
3.您的文化程度。
A.高中/中专及以下 B.大专 C.本科 D.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4.结合我市现阶段发展情况,您适合构建低碳经济吗?()A.适合 B.不适合
5.结合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您认为应该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呢?()[第5题答适合者才需回答] A.调整产业结构,关闭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B.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C.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6.您认为实施低碳经济,哪类力量最为关键?()
A.企业 B.媒体宣传 C.市民的态度和行动 D.政府的政策与执行
7.怎样的企业会被认为是实行低碳经济的企业?()
A.高新技术企业 B.使用排放较少二氧化碳原料的企业 C.所有污染物均通过处理排放的企业 D.其他。
8.如何一个公司实施低碳行动,但产品的价格会有所提高,您会()? A.继续购买该公司的产品;
B.选择其他同类型的便宜产品; C.看涨幅,如果过高就放弃。
9.您知道日常生活是碳排放主要途径之一吗?()
/ 6
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A.完全不了解 B.略微了解一些 C.知道
10.你是否愿意在低碳生活方面做出努力?()A.愿意 B.不愿意
11.您认为实现低碳生活目前面临的障碍是什么?()A.很多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依然很粗放,不顾生态成本; B.消费观念虚荣,过于追求奢侈消费;
C.缺乏有效引导,不知从何开始低碳生活方式。
12.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您认为政府或社会应该做些什么?()A.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对低碳生活推广和监督力度; B.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
C.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引导公众合理消费;
D.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摒弃陋习。
13.您愿意从身边什么小事做起,为低碳生活做贡献?()[多选] A.采购绿色食品、环保家庭用品;
B.交换、捐赠多余旧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节能能源(水、电)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具;
D.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出行方式,尽量使用公共交通; E.其他。
14.能否介绍一下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低碳经验?
谢谢您对我们问卷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请将填写好的问卷放在您的座位上,稍后我们会统一回收。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