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黄石市大部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现状
黄石市残疾人联合会邵诗武
基层残疾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其机构建设、人员编制、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背景下,我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状况如何?9月上旬,市残联组织开展铁山区、下陆区(以下简称“两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实地走访座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基本现状 2007年市发改委、财政、民政、编办、残联联合发文,明确了乡镇(街道)残联的工作职责,同年黄石市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申请省级和国家级达标。为切实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对残疾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市残联编印了《基层残疾人工作手册》。在全面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中,全市建立健全了以市(县)、区残联为主导、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网络。目前,全市各市、区残联机构全部实现独立,均为正科级单位,实行计划单列,理事长专职,落实了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理顺了组织关系;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配备了享有公益性岗位经济待遇的残疾人专职委员。
2009年3月,在黄石市委、市政府《关于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铁山区管理体制的意见》(黄发〔2008〕12号)的指导
下,铁山区2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对社区进行了归并调整,原有的16个社区整合为9个,减少社区7个;按照职能整合原则,对事业单位进行保留、归并、撤销,改革后,铁山区残联机构单列,与区民政局合署办公。改革前,铁山区残联总编制数2个,改革后,核定铁山区残联总编制3个,增加1个编制。目前,铁山区配备9名残协专委和1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铁山区残联各项经费实行单列,区财政每年下拨0.9万元办公经费给区残联。每年征收的残保金用于残疾人事业开支。
2011年4月,黄石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推进下陆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下陆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机构,减少管理层面。改革后,下陆区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原有的39个社区整合为26个,减少社区13个,下陆区残联机构单列,与民政局合署办公。改革后,核定下陆区残联总编制4个,3个行政编、1个事业编。目前,下陆区配备2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6名阳光家园辅导员。同时,为促进下陆区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下陆区委决定在下陆区残联正式成立党组,结束自2005年2月下陆区残联从区民政局独立出来后,一直与区民政局共一个党支部的局面。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经验分析 两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加强和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了高效精干、办事快捷的政府管理体制,为我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管理层级。撤销街道办事处,街道残联政府职能由区残联接管,社会职能移交给社区(村)残协,社区(村)残协工作由区残联直接指导、协调,减少了街道残联一级管理层次。通过改革,一方面是精简了机构,合并了社区,达到了减人、减事、减开支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实行“扁平化”管理后,减少了行政管理层级,减少了办事环节,直接提高了办事效率;加之市残联向铁山区残联下放的残保金征收与使用权限逐步到位,铁山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各级责任。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后,区残联由原来的直接对街道残联,变为现在的直接对社区(村)残协,所有的工作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没有中间环节,责权利实现了统一,做得好功劳是你的,出了问题责任也是你的,非常明确。这样就“逼”着区残联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加大自身业务学习力度和对社区(村)残协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也“逼”着社区(村)残协不得不积极主动地履行好自己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为残疾人解难事、办实事,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区残联和社区(村)残协形成了很好的良性互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三)夯实组织基础,转变工作作风。区残联经历这次大部制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夯实了组织基础,做到了责任上移、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管理后移,实现了区残联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改革后,区残联的触角直接到了社区和村,区残联的直接服务对象也到了社区和村,这样,区残联更多的职能是如何为社区和村这一级搞好服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对街道残联履行的管理职能,对区残联而言是下移了一级,对社区(村)残协而言则是上移了一级,无形中就加强了社区(村)残协的组织基础。街办撤销后,区残联的一些服务职能直接延伸到了社区和村,残疾人办事就比以前更快捷方便了。如改革后,为了方便残疾人,铁山区冶矿路社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了残疾人便民窗口,制作了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服务家园卡,公开了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职责和联系方式,原来要到街道残联“多头”往返办理的事项,现在到社区就可办结。改革后,区残联工作量相应加大,区残联干部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基层、工作在一线,竭尽全力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干部作风转变了,干群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区残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更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把更多财力投入到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两区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良好开局,为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撤并机构,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把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努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进一步科学制定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工作思
路。一是以健全和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基层残疾人组织基础,切实履行职能,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台账等资料的规范化建设、残疾人服务流程等规章建立和对残疾人工作队伍的奖惩考核机制。三是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综合素质,增强残疾人工作者群众工作能力。四是大力发挥社团、协会作用,团结、教育残疾人,激励自强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五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志愿者助残工作力度,提高志愿助残服务质量。
(二)进一步理清区残联、社区(村)残协之间的管理职能。撤销街道残联,实质上是减少了一级管理层次,区残联直接面对的就是社区(村)残协,社区(村)残协的工作能否开展好,直接关系区残联的工作成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社区(村)残协的工作以前由街道残联布置,街道残联撤销后,区残联直接向社区(村)残协布置工作,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我们认为,一是要优化和精简区残联和社区(村)残协间的管理线条。精简管理线条不是集中管理线条,要切实优化组合社区(村)残协的职责,使社区(村)残协专注于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做得好的事情,其他的事务能减则减。二是要为社区(村)残协开展好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严格执行社区(村)残协事务“费随事转”,人、财、物相配套。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村)残协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区残联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社区(村)残协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上
探索创新,发挥社区(村)残协联系残疾人的纽带作用,把残疾人的矛盾解决在社区(村),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另一方面社区(村)要将残协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的范畴中,同步推进、同步布置、同步检查、同步考核。一要配齐残协班子,社区(村)残协主席由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担任。二要保证残协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社区(村)可以依托当地的公共服务社区(如党员活动室)建立残疾人之家。三要着力培养残疾人专职委员,提升其社会化的工作能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四)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大残协”,创新残协“网格化”管理模式。在社区(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包含辖区单位、楼栋、约300户居民,将残协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个网格,将残协干部、专职委员、阳光家园辅导员等分布到各个网格中,实行包片负责制度。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村)资源,及时收集各类信息,强化综合管理,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村),就地化解。
(五)进一步总结和推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经验成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尽管是在我市部分城区的先行先试,但在黄石各城区中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其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推广。对于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应认真加以分析和对待,不懈地进行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第二篇: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目前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党 基层组织 建设 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提到了全党面前。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科学化水平, 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目前需要深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机关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始终以“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的还提出“党建带工建、团建”的工作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担负的任务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不够”:
1、支委班子“三力”不够强。一是凝聚力不够强。有的班子不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个别班子成员统揽全局能力较差。二是执行力不够强。有的班子工作思路不清,缺少有效工作计划。三是战斗力不够强。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
2、党务干部“内功”不够足。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教条主义比较明显,抓工作怕担责任;有的目光短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缺乏紧迫感、危机感。二是人文素质较低。有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知 1
识结构不够全面。三是工作本领较弱。有的谋划和落实能力比较弱,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比较缺乏。四是责任心不够强。有的服务意识淡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五是作风上不够实。有的精神松懈,工作懒散拖拉,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3、党员主体“作用”不够好。新时期“急、难、险、重”任务比较少,真正把党员放到风口浪尖上去考验的机会也不多。平时,一些党员放松对自身要求,混同于一般群众,个别的甚至落后于群众,表现有的在工作上拈轻怕重,在名利上“勇往直前”,有的事业心下降,当官不干事,干事不用心,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尽责,而党支部没有更好地对党员做教育督促工作,使党组织缺乏吸引力,降低了团员群众对加入党组织的热情。
4、组织生活“内容”不够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组织生活,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有张有弛,更重要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但有的党支部很少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总是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照抄照搬,满足于一般地完成党委布置的任务;有的党支部抓党员教育的次数不算少,“三会一课”也能按规定进行,但是工作浮在面上,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形式,不求效果;有的党支部以改进党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为名,将党支部、党小组活动与打牌、吃饭等混为一体,使党的组织活动“变味”、“走形”,使组织生活变得庸俗化,久而久之,党员对活动失去了参加的兴趣和热情。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一定角度说,既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方面原因,也有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不到位”:
1、思想转变不到位。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党务干部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不适应状态。如,个别党支部的活动方式未作出相应调整,致使党员对党组织的依托感和归属感逐步淡化;又如,个别党务干部价值取向发生积极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
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不自觉地表现在党的组织建设中。
2、责任意识不到位。有的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存在“抓党建是软任务,抓业务是硬道理”的观念,抓党建工作停留于会议、文件落实,缺乏实实在在的“硬手段”;有的党支部脱离党建工作现状开展党建“创新”,导致“创新”缺乏生命力,不能有效推动工作,提升水平;有的还存在“新瓶子装旧酒”、遍地开花等形式主义倾向,致使党员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学习培训不到位。目前还存在以会代训,以干代学的做法,致使一些党务干部,特别是一些新任党务干部,既缺少党务工作知识,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支部工作的开展。
4、主体地位不到位。从党员自身看,党员对主体地位认识不够,认为在党内工作、生活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是党的领导干部,而党员不过是被指挥、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从组织角度看,个别党务干部把党员仅仅作为党的工作对象,忽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党的制度角度看,有的党支部忽视党员的民主权利。
5、教育监督不到位。有的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没有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这就形成了一种效应,导致个别党员有意识无意识地效仿,制度的权威性被虚置。
三、当前和今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各级机关党委正视存在的问题,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创造新环境,探索新思路,运用新办法,优化新机制,努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具体是以下“增强五种观念”:
1、增强学习观念,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到以学为荣、工学相融、学有所乐。一是要抓好支委班子建设,对支部书记要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新任支部书记要及时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党务工作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党务工作水平。二是要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党支部要把政治学习与业务探索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学习跟进。
2、增强党性观念,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积极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形象”、“亮出身份、作出表率、树立形象”等主题活动,使支部党员做到讲政治,立场坚定向我看齐;讲效率,服务高效向我看齐;讲服务,优质文明向我看齐;讲业绩,业绩突出向我看齐。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牢固树立集体、责任、荣誉的观念,通过“共产党员示范岗”、先进党支部、先进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以及执法示范岗、执法规范标兵等评选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3、增强组织观念,不断推进党组织工作规范化。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分工,形成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严格党内生活制度,支部要定期分析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委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总结好的基层工作经验,注重培养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交流经验,以点代面,同时要加强对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考核。
4、增强创新观念,不断提升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在工作形式上要结合实际,改革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形式,增强支部组织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力求新颖,丰富多彩。在工作内容上要具有时代性,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主题,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克服党建“老面孔”现象,增强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如户外拓展、体能竞技比赛等,让大家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激发集体荣誉感。
5、增强服务观念,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要在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反馈、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员进步激励等制度上进行积极探索、实践,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完善落实党内关怀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既要启发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又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广大党员在尽义务、做贡献的同时,切实感受到平时有人管、遇事有人帮,有效把广大党员群众凝聚在党
组织的周围。
第三篇:乌海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乌海市海南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责 任 书
乌海市海南区残疾人联合会
二0一一年三月 乌海市海南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责任书
(2011)为深入推进全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将基层组织建设的 工作重点逐步由组建机构、配备人员转到增强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和 提高专职委员素质上来,为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年内完成以下任务:
一、组织健全,富有活力
在巩固完善“三个百分之百”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活力。镇(街道)残联、社区(村)残疾人协会要保持组织健全,活动经常。对各种原因出现空缺的镇(街道)残联主席团主席、理事长、专职委员,社区(村)残协主席、副主席和专职委员,要及时补齐,保证工作持续进行。专职委员要全部由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担任。对考核不胜任的专职委员及时调整,形成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各基层组织在年初要制定全年重要活动安排计划,至少开展1次在当地有影响的扶残助残活动,至少为残疾人做1-2件实事、好事。完成上级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制度完善,工作规范
镇(街道)残联要建立健全学习、工作、定期走访残疾人家庭、信访接待、支援助残、日常管理、考核奖罚等各项制度,保障基层组织工作经费。完善专职委员绩效考核办法;社区(村)残协要建立健全学习、工作、走访残疾人、残疾人基本情况统计汇总等项制度。
三、基础工作扎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镇(街道)残联、社区(村)残协要及时了解掌握本地区残疾人基本情况信息,并建档立卡。建立《残疾人基本情况汇总表》、《残疾人基本状况个人登记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服务需求登记表》、《扶残助残活动记录表》、《志愿者助残活动记录表》、《残疾人求职登记表》、《残疾人来信来访登记表》、《残疾人工作记录册》等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经常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情况,及时反馈残疾人的诉求,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
四、加强培训提高,落实专职委员待遇
市、区残联做出安排,在年内对镇(街道)理事长全部培训一次;对专职委员全部轮训一次,保证专职委员实名持证上岗。市残联负责对区残联师资进行培训。街道、社区和镇专职委员年内全部纳入公益岗位;村残协专职委员工作补贴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落实。
五、加强督导检查
镇(街道)要与社区(村)签订责任书,加强业务指导、明确工作责任。区残联每季度对乡镇(街道)、社区(村)进行一次检查,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区残联依据本责任书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年末进行检查验收。
海南区残疾人联合会 拉僧仲街道办事处残联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第四篇: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推进我县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会宁县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会宁县残疾人联合会
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白银市南端,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11个社区,58.13万人。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县共有残疾人4.09万,占总人口的7﹪。他们大多分布在山区及偏远农村,生活非常困难。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以县级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级残协为基础的三级基层组织网络,紧密围绕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努力完善贫困地区残疾人工作模式,推进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的较快发展。
一、我县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工作职责
县人民政府依法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主席,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残联理事长任副主席,财政、民政、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了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的全县残疾人工作格局。
(二)认真履行职能,完善协会组织
各级残联组织作为工作机构,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组织开展“三抓三建、活跃万村”主题活动,精心做好日常工作,积极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县残联成立了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亲友、智力残疾人亲友5个专门协会,分类开展各类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培训、就业等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待遇
按照省市残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有关要求,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于2011年12月份调入副理事长1名,进一步加强了县残联领导班子力量。为全县28个乡镇配齐了专职残联理事长,每个乡镇、社区和村残协各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1名,并将乡镇和社区的39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了公益性岗位,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享受岗位补贴。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每人每月享受不低于100元的误工补贴,首先将其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采用低保加补贴的方式,不足部分由各乡镇筹资解决。、(四)增加经费投入,健全组织网络
根据市残联党组《关于印发<白银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残联党组发[2012]4号)文件精神,我们及时制定出台了会宁县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施方案》(会残联发[2012]14号),对各乡镇、村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县残联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0多万元,为28个乡镇统一定制了乡镇残联的牌子、乡镇残联、理事长及专职委员工作职责,为284个行政村,11个社区统一定制了村(社区)残协牌子、村(社区)残协主席、村残协、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职责。各村协建立健全了“七表一录一记”等基础性资料,这些措施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城镇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残疾人工作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县级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为基础的“机构健全规范,制度明确完善,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全面”的残疾人组织服务网络,彻底解决了我县各乡镇残疾人的事情有人管、残疾人的工作有人干的问题。
(五)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
为了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培训。近年来,全县共组织乡镇的残联理事长暨专职委员培训班10余次,培训内容紧扣残疾人工作实际,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基层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 为了确保残疾人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市残联百分制目标考核要求,县残联建立了残疾人工作长效机制,实行百分制目标考核制度,评定等次,奖优罚劣,调动了基层残联干部的积极性。年初都确定工作任务指标,年底对各项残疾人工作进行评比考核。对落实残疾人工作较好、评定等次靠前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残疾人工作标准不高、完成不够及时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每年的评比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残联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其明确把基层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作为基层残联的重点工作,重点考核,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按照规定的时间、标准和要求,100%完成了基层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
二、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完成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目标、与推进贫困地区残疾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续支撑。组织机构建立以后,随之涉及到的办公场所、办公经费、残联专干编制、人员身份等问题,如:乡镇残联虽然有人做事,但理事长仍由社会事务中心主任兼任,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各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的选聘及待遇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但补助标准太低直接影响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残疾人工作者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从乡镇残联到村级残协,残疾人工作者大都属于兼职,且文化程度、政策理论水平、综合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残疾人工作的需要。
(三)全县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
由于部分乡镇对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甚至对残疾人、残疾人工作,乃至对残疾人工作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不能真心关注和支持残疾人工作,人员形同虚设,工作经费和专职委员待遇仍未落实,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未能全面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争取省市残联和县委、县政府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严格按照会宁县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督促各乡镇在2012年年底前,使100%的乡镇残联实现“九有”,即有残联牌子、有理事长任职书、有专职委员名单、有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有工作经费、有目标任务、有工作档案、有残疾人各类数据。100%的村(社区)残协实现“六有”,即有协会牌子、有残疾人专职委员、有活动场所、有工作制度、有档案资料、有误工补贴。真正做到残疾人工作人员有编制,残疾人工作经费有保障,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补助有着落。彻底解决残疾人事没人管,活没人干,办公没场所,经费没保障,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
(二)结合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以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内容,以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通过抓组织、抓队伍、抓制度、抓活动、抓阵地、抓经费,实现组织健全,人员落实,制度健全,资料齐全,阵地落实,活动开展,在全县树立2-4个乡镇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示范点,2个以上社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示范点,50个村级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示范点。通过示范引导和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全县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全面达标。
(三)建立残疾人工作者培训长效机制。加大以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为重点的残疾人工作者培训力度,加大培训的经费投入,每年对乡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培训不少于2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积极为残疾人服务。同时,要建立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激励机制,实行聘任制,进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对考评不称职的不予续聘,对考评为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村(社区)优秀专职委员给予优先竞聘上一级工作专职委员岗位,每年开展1次“全县优秀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评选活动,优化全县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使一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残疾人选配到残联领导岗位,逐步打造一支残健融合、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第五篇:全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本站推荐)
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的出土地,现辖4个县(区),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7个街道办事处、63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81.5万人,其中残疾人13.64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7.2%。城镇残疾人1.58万人,占11.6%;农村残疾人12.06万人,占88.4%。按所在地域划分:***6.93万人,**县2.86万人,**县1.71万人,**县2.14万人。近年来,**市各级政府和残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健全以县级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级残协为基础的三级基层组织网络,紧密围绕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努力完善贫困地区残疾人工作模式,推进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的较快发展。
一、我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工作职责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均依法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政府副秘书长(或办公室副主任)、残联理事长任副主任,财政、民政、卫生等31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了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的全市残疾人工作格局。
(二)认真履行职能,完善协会组织
各级残联组织作为工作机构,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组织开展“三抓三建、活跃万村”主题活动,精心做好日常工作,积极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亲友、智力残疾人亲友5个专门协会,分类开展各类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培训、就业等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待遇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和《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要求,市残联暨**、**县残联在2008年换届时各充实了一名残疾人担任副理事长,**县于今年3月份又调整了残疾人副理事长,加强了力量。全市103个乡镇(街道)、63个社区和1125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乡镇(街道)残联和社区残协,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县、**县抓住县上扶持“四零五零”人员就业的有利时机,将全县各个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安置,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享受岗位补贴。**、**县、**县一次性落实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每人每月100元的误工补助,**县将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采用低保加补贴的方式,按照2011年每人每月50元、2012年每人每月80元,2013年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专职委员误工补助。所需资金全部列入县(区)财政预算,每半年拨付一次,形成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进一步加强乡镇残联标准化建设,按照规范化、民主化程序调整充实了残联组成人员,明确了乡镇民政干部兼任残联理事长。
(四)加强部门联系,强化协配合调
加强了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与市委组织部门请示协调,于2010年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残联发„2010‟47号)的有利政策,解决了基层残疾人组织所必须的人员、经费和场所问题。
(五)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
为了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培训。近年来,全市共组织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残联理事长暨专职委员培训班10余次,培训内容紧扣残疾人工作实际,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基层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 为了确保残疾人工作落到实处,市、县残联建立了残疾人工作长效机制,实行百分制目标考核制度,评定等次,奖优罚劣,调动了基层残联干部的积极性。年初都确定工作任务指标,年底对各项残疾人工作进行评比考核。对那些落实残疾人工作较好、评定等次靠前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一些落实残疾人工作标准不高、完成不够及时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每年的评比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残联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其明确把基层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作为基层残联的重点工作,重点考核,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按照规定的时间、标准和要求,完成了基层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县通过与残工委各成员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既加强了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增强了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责任意识,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残联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参与支持、合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完成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2012年任务的目标、与推进贫困地区残疾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续支撑。组织机构建立以后,随之涉及到的办公场所、办公经费、残联专干编制、人员身份、干部经费预算等问题。如:乡镇残联虽然有人做事,但理事长仍由乡镇民政助理员兼任,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的选聘及待遇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但履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残疾人工作者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从乡镇残联到村级残协,残疾人工作者大都属于兼职,其政策理论水平、综合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低,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残疾人工作的需要。
(三)为残疾人服务意识参差不齐。
从市残联考核检查情况来看,凡是党政领导重视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从乡镇残联到村级残协,都能够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服务意识很浓,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真正让残疾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但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基层农村残疾人工作者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工作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充分发挥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各种优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紧紧抓住残疾人工作日益完善的政策优势,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用足用活政策规定,全面发掘政策潜力,努力为加快基层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层残联是农村残疾人工作的主体,是代表政府管理、服务残疾人的组织。积极发挥基层残联组织的特殊地位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引导发挥社会各层面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迅速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各种能力。一是提高善于工作的能力。基层残疾人工作者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残疾人法规政策的具体执行人,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仅要与残疾人联系,而且要与社会各界密切交往。因此,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坚决执行残疾人工作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品德,以对残疾人的爱心、真心和实心,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作风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着抓落实的力度,抓落实的力度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效率。要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行责任追究制、首问负责制,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措施,切实增强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全心全意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务实能力。三是提高勇于创新的能力。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努力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坚定的创新精神、高超的创新能力,才能使残疾人事业服务突破发展,阔步向前。
(三)建立健全各种发展机制。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乡镇残联经费力争统一安排,列入财政预算。村级残协经费由村委会统一安排,残疾人专职委员补助要明确标准,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稳定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三是规范工作运行机制。紧紧围绕服务残疾人这个中心,全面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基本需求调查等基础性工作,规范流程,制定细则,健全档案,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广泛深入宣传残疾人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农村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