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如何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分弱势群体,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扶贫帮困、引导残疾人就业、指导残疾人康复、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等工作,乌镇镇残联在日常残疾人工作中不断收集资料,总结情况,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透视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得到了目前大多数残疾人生活的真实情况。2008年,乌镇镇残联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残疾人扶贫工作这一主题,深入
各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乌镇镇残疾人现状 桐乡市乌镇镇残疾人数量庞大,持证残疾人达1223人,乌镇残疾人生存现状:
1、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谋生技能。有137名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有285名是有精神残疾,家庭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依托,而且他们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可以说如果离开必要的救济,相当部分的残疾人将难以生存下去。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生活缺少照料,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2、农村残疾人住房条件差,有一部分困难残疾人甚至住在危房之中,今年正好困难户扶贫建房被列入实事工程之中,可以对这些困难户加大力度实施扶贫建房。
3、农村残疾人强烈的康复需求和愿望很难满足。许多残疾人,特别是年轻残疾人,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自己的部分功能。但是,客观上,由于目前乌镇镇康复设施还在逐步完善中,康复圈的建设还需要多方努力协调,康复点的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观上,许多残疾人,特别是事故致残的残疾人,由于担心自尊心受损不愿意去康复点接受康复训练。因此,农村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的整体推进还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
4、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愿望难以实现。大部分残疾人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相当有限,普遍缺乏谋生的必要技能,只能从事传统的低收入行业,甚至像捡破烂、行乞、补鞋、算命、理发等还有不少人从事,因而他们自身收入和社会地位远不如健全人。
5、农村残疾人心理压抑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外来压力往往采取忍让的态度,少部分人采取极端的反叛行为。由于受自卑心理影响,农村残疾人正常心理感情表达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事业的文化认同也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优惠政策了解不多。
二、采取以下帮扶措施:
1、采取得力措施,抓好扶贫工作。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极积配合,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二是落实残疾人小额扶贫贷款任务,帮助残疾人选择好种植、养植和经营方面的项目。三是各村、社区要调查和掌握贫困残疾人底数,建档立卡,为有计划地抓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创造条件。
2、与时俱进,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一是继续坚持以按比例就业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2008年全镇要安排10名以上城镇残疾人就业。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
三、几点建议:
1、在残疾人中大力宣传新的残疾人观。旧的残疾人观是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使残疾人丧失自信,甘于落后,不敢求平等。近年来,乌镇镇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新的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在人格和权利上同健全人是平等的,认为残疾人同样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用人道主义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人权保障,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残疾人要摆脱困难,既要靠政府帮助,靠社会救助,更要靠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2、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为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基层残协是代表残疾人利益,了解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愿望、与残疾人建立血肉联系的最重要环节。到2006年底,全镇18个行政村、3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建立基层残协,是镇残联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各村、社区残协,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及管理自身的能力。
3、建立健全网络,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通过康复恢复功能是残疾人最强烈的愿望,最迫切的需求,是残疾人工作的永恒主题。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要以农村、社区康复点、康复圈为基础,健全康复服务网络,推进全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要培训康复站骨干,提高康复综合服务质量,广泛开展全镇残疾人康复训练。二是积极开展专门康复工程,如开展免费肢体残疾人矫正手术、推广使用普及型假肢等,带动残疾人用品用具开发、供应工作和后期康复训练,广泛开展白内障手术等;三是加强早期康复工作。加强聋儿语训机构建设和设施建设,抓好精神病防治康复等。
4、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全镇残疾人整体素质。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对全镇残疾人的教育,提高全镇残疾人自身素质是关键。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残疾人的政治素质。二要加强残疾人的文化教育。要统筹安排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全镇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加强全镇残疾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维护社会公德,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介绍,全面推进全镇残疾人就业。就业是残疾人的根本出路。实践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多年来,乌镇镇残联始终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一是全面实
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加大把此项工作推进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全镇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网络作用,广泛收集残疾人就业信息。三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及各类残疾人特点,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四是扶持农村残疾人个体就业。通过小额信贷,减免税费等各种方法扶持残疾人就业。继续配合市残联开展盲人按摩培训并推荐就业,鼓励盲人集体开业或个体从业,为盲人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6、进一步推进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全镇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乌镇镇残疾人扶贫帮困作为一项重点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途径加快扶贫步伐。一是依靠政府开展残疾人扶贫。政府是实施社会救助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制度建立、经费筹集、事务管理中担负起主要责任。二是着力抓好社会扶贫。广泛通过各种慈善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群众团体组织,共同参与对全镇贫困残疾人的扶贫和救助。要充分发挥“助残日”活动等载体开展扶贫助残活动,募集社会资金扶助残疾人。三是利用国家康复扶贫贷款开展扶贫。要积极推行小额信贷,以小额信贷方式扶持全镇贫困残疾人从事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行业、项目,要巩固扩大扶贫成果,或与其它资金配合使用,优先投向能带动脱贫致富、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全镇贫困残疾人生存。要加强养老院建设,使无依靠的残疾人有归宿,最终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第二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颜复勇 王丹霞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到底如何?我们深入秭归部分乡镇农村调查走访了100多个农户,调查内容涉及失地农民的补偿情况、生活来源和收入、就业情况、子女教育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医保、低保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目前15%生活富裕,45%生活水平一般,30%生活贫困,10%生活艰难。总体来看,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较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失地后生活困难
在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当初他们得到的都是一次性补偿。对于个别有经商能力和理财水平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用补偿金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生活稳定富裕。还有少数稳健型的失地农民,他们把得到的补偿金用于买车跑运输等,也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甚至四处举债,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困户,他们手中无地,家中无粮,袋中无钱,加之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步履维艰。
2、再就业困难重重
失地农民务农无田,就业无门,大部分都闲散在家,无所事事。据调查了解,失地农民就业者不足10%,尤其是那些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时间就是聚在一起玩纸牌、打麻将,随之而来就是赌博成风,精神涣散,家庭关系破裂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目前,除了少数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能找到工作外,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及老弱病残的劳动力就业难度较大。由于还没有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加上国际大环境经济不景气,之前到南方打工的部分失地农民也返回了村里,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雪上加霜,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3、医疗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失地农民看病就医带来了一定的实惠。按照该制度的规定,参加者个人每年缴纳少量的钱,就可以按就医医院的级别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上限封顶。但是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合作医疗报销上限太低,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大病问题。于是,失地农民的大病就医问题仍然是失地农民家庭的一大难题。由于失地农民家庭收入偏低,家庭周围基础医疗网络不很健全,使得失地农民大病救助得不到保障。调查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些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从中能充分的感受到失地农民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奈。
二、思路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虑和担心,部分素质低及老弱病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大。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尽显社会公平,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破除失地农民“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的意识
失地农民普遍在思想认识上对征地、拆迁工作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认为征地、拆迁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发展了项目,通过建设,必将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政府征占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政府就应该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政府就应该给他们解决工作,提供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坐等政府解决就业,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对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就业岗位。
(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生存能力
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人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新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周边企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非常有限,难以达到失地农民的需求。要持续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最根本的还在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劳动技能。因此,政府应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努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切实发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职能,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尽可能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对于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获得技能证书,上岗工作证,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奖励。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管理服务范围,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和个人自主创业信贷政策,提供就业扶持,促进其就业。
(三)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
通过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农民参与非农产业的活动,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农民,他们本身就是农业生产的行家能手,由于生产习惯和文化素质影响,很难接受掌握农业以外的新技术,就不能采取“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强行培训,在农业以外的领域谋求就业。对于他们,应考虑在大农业范围内解决,比如:将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暂时反租给他们进行耕种;鼓励他们为种养大户帮工等。
(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
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大多数失地的老年人依靠补偿款维持生活,时间久了就会坐吃山空。今后在征用土地时,应该实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以土地补偿金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失地农民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只是生活上的暂时安置,不能解决他们今后的生老病死。以土地换社保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若要采取这种办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机制,从村到办事处再到县区,应有严格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社保基金;同时,社保资金在运作过程中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要有农民参与监督,实行定期公示;另外,社保金发放要按时足额。只有这样,才能使失地农民不再为生活忧虑,并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农民失去土地后,相当一部分人无事可做,生活自由闲散,精神空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坚持把村和社区硬环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从建设基础文化娱乐场所入手,配套建设各种综合文体娱乐活动室,让有充足时间的失地农民休闲有场所,活动有氛围,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休闲活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失地不失落,健康愉快地生活。综上所述,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事关社会全局的稳定,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三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妇女占总人口的一半,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特别在农村,妇女更是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把提高,文化生活逐步丰富,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因此我们特别关注最基层农村姐妹,她们的文化生活怎样?她们对文化生活有哪些需求和期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在前进区田园办事处南岗村内开展,主要对象是18周岁以上成年女性。分5个年龄段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文化程度为小学占12.2%,初中占63.3%,高中占 16.3%,大专及以上的占8.2%。在家务农、外出打工、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等分别占61.2%、20.4%、6.1%、8.2%、4.1%。
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
本次调研有效调查问卷50份,座谈1次,走访5 位妇女。综合各项反馈信息,南岗村妇女文化生活总体表现为:文化生活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活动量偏少,文化生活枯燥;休闲娱乐项目较少,导致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1、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投入不足。资金困难成为当前制约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近年来,村级财政紧张,村级基本没有用于场馆建设、图书添置、设备更新等方面的资金。使得农村文化活动很难开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妇女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因而需要上级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紧跟当前形势。
2、农村妇女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资源、经济条件以及旧观念等影响,农村妇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也给农村妇女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限制。12.2%被调查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为小学,63.3%文化程度为初中,文化程度是高中或中专、大专的人很少。
3、农村妇女的文化活动量偏少,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枯燥。一般到日是“春节”、“三八”等重大节日才开展文艺活动。也就是扭秧歌。由于文化生活贫乏,闲暇之时,调查显示,看电视是75.4%的农村妇女主要休闲方式之一,扭秧歌、跳舞占9.3%,打麻将、打牌占3.9%,上网4.7%,而选择读书看报、体育健身的仅占2.1%、3.9%。
4、旅游对于多数农村妇女来说是件奢望的事。目前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一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女性没有过旅游经历的人寥寥无几,但对于农村妇女而言,旅游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只停留在电视上和各种书籍上,很少农村妇女有过旅游经历。65.2%被调查农村妇女表示从没有旅游过,29.8%农村妇女有过省内旅游的经历,5.0%农村妇女有过省外经历。
5、妇女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村内妇女群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耳闻目睹了城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56%以上妇女对目前自身的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对今后的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三、加强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每年、每个村的文化建设经费。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形成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融资渠道,从而解决农村文化投资政府包揽的局面。
2、以妇女骨干、妇女代表为带头人,多下基层开展辅导培训。充分发挥妇女
代表和骨干的作用,通过交流讨论、谈心聊天、茶话座谈的形式,开展潜移默化地教育,使广大基层妇女了解更多的时事动态、获取更多的新讯息,掌握更多的新资料,对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
3、造浓基层文化氛围,鼓励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善于挖掘基层文艺骨干,着力培养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深入基层开展文化辅导活动,妇联组织要加强与文化部门的合作,积极组建以基层妇女为代表的文化队伍,开展喜闻乐见,富有本乡本土特色的文娱活动,鼓励农村妇女参与文化建设,将新农村打造得更加美好和谐。
四、破解农村现状几点思考
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如何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水平,丰富文化活动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重点内容。结合本次调研结果,谈以下几点思考。
1、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目前农村18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有少数女性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危机。各级妇联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农村贫困女性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文化活动阵地。从南岗村来看,目前村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一片空白,仅有一处不大的活动室,里面内容单一,活动项目太少。作用发挥的不好。希望活动室能有“图书阅读、科技培训”等功能。将会填补该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空白,为广大农民开展群众娱乐、文体活动、老人聚会、少儿培训等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广大农村妇女群
众的文化生活。
第四篇: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与需求调查的实施方案
武残联发[2013]12号
关于印发《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
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办事处残联:
为进一步掌握我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按照《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方案》和《黄冈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方案》有关要求,经市残联党组理事会研究决定,现将《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1、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实施方案
2、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小组任务分工方案
2013年12月15日
附件1:
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与需求调查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掌握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与需求,推进湖北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按省残联《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方案》要求,为顺利完成调查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与需求。本次调查的任务是分析湖北省残疾人状况的变化,预测发展趋势,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评估《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执行状况以及为实现湖北省残疾人小康生活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查的组织领导
调查工作在市政府、市残工委领导下进行。武穴市残联和调查队负责本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调查范围与对象
调查范围为武穴市内等。调查对象为武穴市内持证与未持证残疾人。
四、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残疾人生存、发展和环境状况,涉及残疾
人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社区服务、无障碍环境、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状况。调查问卷由湖北省残联与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基地负责修订后统一印刷下发。
五、调查人员组成及培训
各镇处调查员由市残联安排有实际经验的人员担任。村居委会干部担任陪调员。
由市残联承担各镇处培训。每个镇处抽调2至3人参与问卷调查、数据录入的培训。
六、调查的主要实施步骤
(一)技术准备、调查实施
修订调查方案、编写调查工作手册、印制调查问卷、组织调查人员的培训。
组织调查人员入户访问,填写调查问卷、复查,各级调查办公室组织进行质量控制,分级进行质量验收、上报。
七、经费
调查经费由省级专项经费列支和争取市政府配套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制定调查方案、调查人员培训、入户调查费、问卷和资料印制及组织协调等费用。
八、工作进度安排
2013年12月,召开动员大会,完成乡镇、场和村级培训。发放调查问卷,各镇处残联负责组织对调查对象进行摸底,编制本区域调查对象。
2014年01月至2014年4月,开展现场调查工作,入户访问、参照本区域调查底册填写调查问卷,对调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2014年5月,市残联对填报的调查问卷进行审核、填写调查资料交接单,完成上报。市调查队指派专人负责答疑。
2014年6月,由湖北省调查办组织问卷清点,验收。对差错率超过验收标准的将退回重新返工。各镇处调查问卷的差错率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
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完成武穴市残疾人生活状况与基本需求调查报告,由市残工委通报情况并表彰。
调查的时间范围: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
九、调查的组织领导
调查工作在市残工委的领导下,由市残联牵头,各镇处残联具体实施调查工作,市残联成立残情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袁长春
副组长:吴文俊 刘红妮、周启红、苏年玉
领导小组下设调查工作办公室,负责人:汪济武、陈月娥、胡万鹏。
武穴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3年12月15日
附件2: 第四组
组长:周启红 成员:汪济武 陈丰收 李超雄 调查镇处:龙坪(汪济武)石佛寺(陈丰收)
武穴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小组任务分工方案
根据省、黄冈市残联印发的《关于全省残情大调研方案》的要求和市残联党组理事会安排,市残联将开展我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为切实做好调查工作,确保调查任务圆满完成,市残联派出五个调查组对调查工作进行指导,现制定如下分组方案: 第一组
组长:袁长春 成员:吴春珍 胡万鹏 调查镇处:梅川(吴春珍)四望(胡万鹏)第二组
组长:吴文俊 成员:张慧敏 郭琼玲 调查镇处:余川(张慧敏)花桥(郭琼玲)第三组
组长:刘红妮 成员:陈月娥 黄丽君 刘锐
调查镇处:大法寺(陈月娥)田镇(黄丽君)大金(刘锐)
第五组
组长:苏年玉调查镇处:武穴(桂喜国)
万丈湖(李超雄)
成员:桂喜国 方锦川刊江(方锦川)
第五篇:对离退休老干部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以人为本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对离退休老干部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通化市国家税务局
老干部工作是我们党的整个干部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离退休老干部生活状况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根据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老干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近期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对离退休老干部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离退休老干部的生活状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和生活现状
通化市国家税务局系统现有离退休干部206人,其中离休干部37人,退休干部169人;离退休干部的平均年龄为71岁,年龄超过80周岁者有12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5.8%,年龄在70至79周岁之间者有129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62.6%,70周岁以下者65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31.6%;离退休干部中享受处级待遇的有28人,享受科级待遇的有128人,享受科级以下待遇的50人;离退休干部居住和生活在本地的有195人,异地安置、返回祖籍或投奔子女去外地的11人;在离退休干部中,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顾的5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2.4%,长年有病在身的125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60.7%,身体健康的76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36.9%。
1、家庭成员组成情况:离退休干部中,有40%的离退休干部夫妻二人单独生活,互敬互爱,共度晚年;有60%的离退休干部与子女、子孙生活在一起,安享天伦之乐。
2、个人收入情况:离退休干部个人收入每月平均在1300元左右,最高者的个人收入达到了1800元,最低者的个人月收入也在1000元以上。
3、家庭收入情况:从调查到的情况看,离退休干部虽然个人收入在当地来说比较高,但家庭的平均收入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1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成员只有夫妻两人,且双方都离退休,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他们的家庭人员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最高者达到1500元;有3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成员只有夫妻两人,但只有一个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他们的家庭人员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上;有3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成员由夫妻两人、子女夫妇和孙子孙女组成,子女也有稳定的家庭收入,他们的家庭人员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上;有3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成员由夫妻两人、子女夫妇和孙子孙女组成,但子女下岗没有稳定的家庭收入,只靠离退休干部供养,他们的家庭人员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下,家庭收入最低的老干部的月人均收入是171元。
4、家庭居住情况:从居住环境看,居住在城市和城镇的离
退休干部90%以上居住的是暖气楼,另外不到10%的离退休干部居住的是平房;居住在乡镇的离退休干部90%以上居住的是平房,只有个别的居住暖气楼。从家庭居住面积看,离退休干部家庭住房面积平均在70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积最大的是120平方米,最小的是40平方米。从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看,40%的离退休干部只有夫妻两人,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宽阔,60%的离退休干部夫妇与子女、子孙居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
5、离退休干部的身体状况:从调查到的情况看,离退休干部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很好。有5人患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顾;有125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癌症、糖尿病、小脑萎缩、冠心病、高血压、股骨头坏死、脑血管疾病以及肝炎等慢性疾病,需要长年打针、吃药;只有76人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健康地安渡晚年,这部分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36.9%。
6、医疗费的花销情况及来源: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医疗费的花销是老干部日常支出的重要部分。初步统计,离退休人员的年医疗费花销平均在4000元左右,对于患心脑血管后遗症、癌症、糖尿病以及慢性病等一些重症的病人,他们的年医疗费花销平均在8000元左右,最高者突破了万元大关。
离退休干部的医疗费用来源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离休老干部,他们享受全额报销待遇,个人不负担医疗费用;另一种是退休干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医疗费采取医疗保险的方式
解决,住院花销采取按比例报销的方法,由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分别负担,门诊花销采取个人支付的方式解决。
二、离退休老干部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负担过重。通过调查了解到,离退休干部的退休费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老伴没有收入的家庭和子女下岗的家庭表现的更为突出。而有6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收入来源于离退休干部一人的离退休费收入,这些收入不仅供养着老伴,还要供养着子女、子孙等家庭成员,无形中加重了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负担。
2、生活质量不高。从此次老干部填写的调查表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国税系统离退休老干部的个人收入月平均额均在1000元以上,老干部的平均生活水平在500元左右,但这500元能够真正用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花销却不高,多数用于维护身体健康方面的花销。
3、医疗费用负担过重。这一点在退休干部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按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通过参加医疗保险,退休干部每年划入个人账户的医疗费用平均在400至500元左右,而多数退休干部患的是慢性疾病,每个月都需要吃药,用这500多元钱买药用不上一个季度就花光了,有的一个月就花光了,只能用工资来负担医疗费了。
4、养老方式单一。通过调查了解到,随着离退休干部年龄的增高,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下降,需要他人照料的要求也就加
强。而目前离退休干部的养老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生活能自理,且与子女一起生活的离退休干部来讲,他们快乐的生活。这种方式对于生活不能自理,且没有子女,只有老伴两人相依为命的离退休干部来讲,存在着生活困难。
三、离退休干部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离退休干部的离退费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离退休干部与子女一起生活,子女下岗无固定的工资收入,由于家庭成员较多,除离退休老干部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外,其他家庭成员均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离退休干部的离退费。
2、离退休干部的身体健康状况带来的影响。离退休干部年龄逐年增大,身体健康状况每年愈下,部分离退休干部常年有病,需要经常的打针、吃药,离退休干部用于维持身体健康方面的医疗花销逐年增大,负担过重。
3、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国家虽然出台了比较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并没有完全执行,这就造成现在虽然已经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与之相配套的公务员医疗保险补助制度还没有实行。而退休老干部的医疗费用花销在医疗保险报销后余下金额只能是个人负担,单位没有相关制度为其补助。由于医疗保险中心对各种药品使有的限制及医疗机构药价过高,离退休老干部为了少花钱只能到非医疗保险中心所指
定的医疗部门去买药看病,而这样的医疗花销医疗保险中心是不予以报销的,老干部只能自己全部负担。因此退休老干部很少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带来的真正实惠。
4、社会养老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来说,离退休干部主要采取家庭养老方式,缺少社会养老方式,尤其是只有夫妻两人无子女的老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迫切需要社会的救助。
四、寻求解决离退休干部生活问题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管理理念。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和国家的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一切为老干部着想,要想着一切老干部的理念出发,完善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配备老干部管理专用车辆,保障老干部使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老干部活动场所,建立老干部生活保障机制,使老干部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知足感和快乐感。
2、呼与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离退休干部最大的思想包袱就是怕有病,因此宁可吃的差些、穿的差一些也挤出一部分钱用于治病,由此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急需改革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适当增加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筹积比例,建立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障机制,通过改革,让离退休干部特别是退休干部在医疗保障方面真正得到实惠。
3、建立困难帮扶机制。适当解决困难人员帮扶是做好离退休生活稳定的一个重要方法。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离退休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方筹积资金,建立起离退休干部困难帮扶机制,在离退休干部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离退休老干部解决后顾之忧。
4、呼与建立社会养老机制。目前在一些只有夫妻没有子女的离退家庭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十分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因此,建立社会养老机制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是老干部管理部门应探索的问题,更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干部管理部门,积极向社会呼与,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真正让老干部们体会到“老有所养”的真谛。
二OO五年八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