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市某镇残疾人扶贫建房的调查与思考
做好大麻镇残疾人扶贫建房的工作是新时期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会实现全面小康。大麻镇残疾人的安居和生活状况如何,始终牵动着镇党委和政府的心,为了摸清残疾人家庭住宅状况,大麻镇残联开展了入户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残疾人家庭的生活来源和
安居情况。
一、大麻镇残疾人的住房现状。大麻镇是布艺家纺织机为主导的工业镇,拥有各类织机9000多台,据统计全镇共有残疾人700多名,持证残疾人家庭为348户,残疾人家庭总人数1566人。其中低保家庭残疾人24人。经过对该镇永丰村的抽样调查显示,该村总人口3167人,残疾人家庭22户,残疾人24人,占全村人口的0.75%,残疾人打工家庭有9户,纯农户有13户。打工家庭有一定的工资薪金所得,房屋居住条件尚可,纯农户中有10户家庭居住条件还可以,能抵抗一般性自然灾害,还有3户居住条件较差,不能抵抗7级以上台风,需要一定的改善和修建。其中1户已在2007年初进行了改建,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为三个门面的二层建筑。另外2户至今未能完成改建房屋的心愿。
二、残疾人家庭贫困及居住条件差的原因分析。调查显示,随着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大麻镇残疾人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残疾人文件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抵抗风险能力弱,部分残疾人会因病返贫,全镇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残疾人扶贫工作任务和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的工作仍很艰巨。
1、自身素质偏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祖辈以务农为生。
2、劳动能力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3、一户多残现象普通。一户多残现象在该镇比较普遍,这些家庭的生活主要依靠低保金收入为主。
4、社会助残尚有差距。部门和公众助残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疾人的问题,有的不主动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另外,由于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身体功能的影响,致使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较差。
三、扶助残疾人家庭建房的建议。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给予特别扶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1、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新情况,稳定残疾人就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2、重视和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作。把特困残疾人改善居住环境当作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帮助残疾人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产劳动的地方建房,使他们安居乐业。
3、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扶助。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对贫困残疾人的扶助要优先考虑,要大力加强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要从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增强残疾人的“造血”功能,深入开展康复工程和爱心捐赠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温暖送到残疾人的心田。总之,对残疾人扶贫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支持,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大麻镇残疾人家庭扶贫建房工作及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第二篇:关于某市街道残疾人扶贫解困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某市街道残疾人扶贫解困的调查与思
考
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是新时期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会实现全面小康。梧桐街道残疾人生活状况如何,始终牵动着街道党委和办事处的心。为准确掌握全街道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摸清残疾人生活困难状况,近期以来,街道开展了残疾人入户状况调查,详细了解残疾人生活来源、经济收入和贫困状况。
一、梧桐街道残疾人基本状况 梧桐街道是全市政治、科技、文化的中心,有各类残疾人1335人,其中城镇残疾人526人。从劳动能力情况看,18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809人,占残疾人总数60.6%;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88人,占6.6%,他们主要靠父母、兄妹、亲友养育,或通过社会救济。从就业情况看,从业和个体就业的7人。从家庭情况看,全街道有230多名残疾人处于贫困或贫困边缘状态。尚有部分劳动能力、可扶持的36人。贫困城镇残疾人人均年收入在450元左右,农村在300元左右。全街道特困残疾人中有108人纳入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从总体上看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是较困难的。调查显 示,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残疾人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及抵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残疾人会因残因病返贫,全街道贫困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仍很大,残疾人扶贫工作任务和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党委、办事处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街道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与社会各项事业一视同仁。为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结合实际,根据桐乡市残疾人扶贫工作计划和残疾人优惠政策实施细则、《关于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通知》等文件。街道结合实际也制定了扶助残疾人的措施和办法,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脱贫、维权、社会福利等方面给予保障,努力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这些政策为残疾人致富脱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显示,全街道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53人次,共计投入资金37万多元,使25名残疾人脱贫;每年平均走访慰问残疾人30余户,送去慰问金达26.7万余元;享受低保救助的残疾人13人,临时救助131人;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26对。市级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深入村和社区为残疾人办实事,对残疾人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向农村残疾人发放实用技 术书籍,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全街道有350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和治疗,通过开展各类活动,59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96 %以上,有效缓解了残疾人看病难,因病返贫的问题。全街道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XX年5人,扶持17名农村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城乡残疾人达350人次;XX年以来,累计资助23名残疾儿童少年重返校园。全街道助残环境明显改善,公德意识明显增强,基层助残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扩大。我街道自XX年已连续5年深入开展康复工程捐赠活动,帮助残疾人康复、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实施危房改造,受到社会普遍赞誉。
三、残疾人贫困原因分析 一是自身素质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人在农村,信息不灵,交通不便,靠务农生活。二是劳动能力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三是一户多残的现象普遍。有的残疾人家庭全部是残疾人,全家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其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救济。调查显示,我街道一户多残家庭占残疾人家庭一定的比例,扶持难度大。四是社会助残尚有差距。部门和公众助残意识有待加强,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 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另外,由于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身体功能的影响,致使残疾人贫困面较大。
四、扶贫解困的建议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给予特别扶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1、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没有残疾人生活困难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全社会的脱贫,残疾人的扶贫解困工作已成为关系到全街道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扶贫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残疾人扶贫纳入社会扶贫工作的总盘中,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残疾人以重点倾斜。要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2、稳定残疾人就业。就业是残疾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在推行集中就业、个体就业,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要重点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已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为保障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就业,对未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要依法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保障金主要用于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和个体经营、直接扶持残疾人脱贫等。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在有产业带动的单位及 村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引导残疾人学科学,学技术,稳定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脱贫。
3、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使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长期的保障。二是要重视和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把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当作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帮助残疾人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产劳动的地方建房,使他们安居乐业。三是健全农村新型残疾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方便残疾人就近医疗。建议对贫困残疾人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再适当提高。四是建立救助制度。政府设立救助资金,对特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进行补助,突发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长期住院治疗、子女就读中、小学或特教学校无法交纳学杂费的残疾人均能申请到特困救济补助。对因自然灾害受到损失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救助。
4、继续开展康复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对特困残疾人进行扶助。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在献爱心捐款活动中,对贫困残疾人的扶助要优先考虑,要大力加强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要从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增强残疾人的“造血”功能。继续深入开展康复工程等爱心捐赠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温暖送到残疾人 的心田。
5、加强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倡导“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使广大残疾人及时得到康复治疗,恢复和补偿劳动能力。残疾人扶贫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全街道残疾人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第三篇:残疾人扶贫基地状况调查
残疾人扶贫基地状况调查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
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农村
残疾人小康问题,是制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
颈”,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
大课题和任务。
一、南宁市残疾人情况概要
目前我市有各类残疾人30.18万人,其中城镇残疾人5 万人,占残疾人总数17%,农村残疾人25万人,占残疾人总 数83%。在这83%的农村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全市 农村人口中最低收入群体,其中一些人生活极其贫困。还 有一部分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还未从根 本上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极易 返贫。从总体上看,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广大残疾人的吃饭问题、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农村残疾人,他们身处的环境 更为不利。
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采取 了多种方式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在城镇实行了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部分县区实行低保,没有 实行低保的县区实行生活困难救济制度,对生活有困难的 残疾人家庭实行定期或临时救济。目前,我市有26353个 残疾人及家庭成员59389人得到国家的低保或生活救济,2005年各级财政残疾人生活救助开支达1 100万元。多年 的扶贫S.-作,使我们认识到,光靠“授之以鱼"是无法从根 本上实现残疾人彻底脱贫的,还必须“授之以渔”。因此,在加大保障力度的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积极探索各种扶 贫项目,大力扶持农村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并通过建立扶贫 基地,形成以一为残疾人服务为主的“基地+农户+市场”的 运作模式,依托基地,辐射带动残疾户脱贫。
(一)发展特色,形成规模。各级残联充分利用政府大 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把农村残 疾人扶贫工作结合进去。为有效提高个体农户抵御市场风 险的能力,经过优胜劣汰,可行性项目得到巩固和发展,初 步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和效益的残疾人种养扶贫基 地,横县黑豚养殖、芦苇种植基地,武鸣县种鸽、种兔、种竹 鼠养殖基地,西乡塘区和江南区的生猪养殖基地,宾阳县缝 纫培训基地,隆安县板栗种植和种兔养殖基地等带动扶持 了一大批贫困残疾人脱贫。目前,全市已形成多模式、重效 益、广覆盖、深推进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格局,取得了很 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6年11月底,全市共有残 疾人扶贫基地t l个,辐射残疾人家庭及贫困农户4043户,人均年增收200—400元不等。
(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基地在建设思路上坚持典
型示范,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窗口的作用,不仅带动了
一县的残疾人脱贫,同时辐射到其他有条件的县。通过技 术支持,农户培训,种苗引进等各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确保扶持一个,脱贫一个。如隆安县崧塔种兔房3栋750平方米,育肥兔房6间共l50平方米,共建笼位1500个。目前兔场有新西兰兔、日本大耳兔、塞北兔、比利时兔等7 个品种400多只种兔,育成兔2000多只,每年可向残疾人 及家庭提供种兔8000多只。基地聘请世界家兔协会会员、原福建省兔协会副理事长蔡治先生为长期技术顾问。两年 来,该扶贫基地已出栏种兔、商品兔、试验兔8400多只,总 收入30多万元。在自身发展壮大之后,基地逐步开始向周 边辐射,组织村干、,农户到基地观摩、培训,到有养殖经验的
农户代表家中学习家庭养殖技术,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定期 上门指导,确保成活率和成功率。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 面,逐步辅开,共向残疾人贫.困户及农村贫困户发放种兔 2837只,带动了全县5个乡镇1 80多户农户发展养兔业。(三)注重实效,不拘形式。南宁市完成区划调整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凸现,尤其是县与城区之间的 差距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中,市残 联要求各地围绕当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 目标,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将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融 入当地产业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因地制宜,重在实效。
如扶贫基地建设的方式,有的以残联为主;有的与当地名特 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有的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残疾 人或健全人);有的由乡政府和村委会牵头。如工业基础 相对较强的宾阳县,就联合本地的3家制衣厂,通过来料加 工的经营模式,解决了30多名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每 月600—900元的工资也极大地改善了这些残疾人家庭的 生活水平。
(四)根据需要,做好服务。在基地的建设中,残联主 动做好服务,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健康地发展。在基地兴办 和合办前,残联做好调查、论证、协调工作;在基地的运作 中,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帮助解 决基地建设中项目、技术等问题,协调乡镇、村组织对基地 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与照顾和支持。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尤其是在销售环节,组织统一收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残疾户及贫困户的经济利益。江 南、西乡塘两区的种猪养殖基地与养殖户签订报销合同,并 随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养殖情况,及时定点统一收购,保证产 有所销,销有所获。、(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残联把各县区残联的扶
贫基地建设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对此项工作要达标量化,并 专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具体抓好落 实,真正做到一管二抓三落实。同时,深入基层,走进扶贫 基地,走入农户家中实地了解扶贫基地的发展情况,通过大 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残疾人扶贫基地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给残疾人带来了实惠,也激励了残疾人自强自 立,是引导残疾人进入大市场的有效形式,是残疾人依靠自 己的劳动脱贫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 项重要内容。我市各级残联在创建基地建设中不断探索新 路子,积极了新经验。
1、领导重视和部门配合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前 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 设,经常过问扶贫基地建设情况,同时到基地看望、鼓励残 疾人创业,表彰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家。财政、扶贫、农 业、林业、水利、科技、税收等部门从政策到技术上加大扶持 力度。当地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大力支持。领导重视、部门 配合、社会力量支持,使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工作具备良好 的资源优势和外部环境。
2、认真选好兴办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对象是关键。一是 注重企业的条件,有一定资金实力,较完备的产供销网络。二是注重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三是注重项目的内容。
3、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健康发展的保 证。基地建设虽然存在多种模式和多种渠道,重点是注意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效益统一原 则。二是坚持市场需求原则。三是坚持资源优先原则。四 是坚持有序发展原则。五是坚持互惠双赢原则。
四、扶贫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南宁市残疾人扶贫基地普遍存 在规模小、技术差,辐射面不广,带动残疾人农户共谋发展 的办法不多,部分残疾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困难和问题,我 们认为原因主要有:
(一)农村残疾人自身素质偏低。由于残疾因素,与外 界联系不便因而产生信息交流障碍,致使农村残疾人受教 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低,缺少劳动技能,通过培训后,虽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种养技术,但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 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困难了。加上身体残疾,可选择从事 劳动的范围十分有限,也使扶贫项目的选择受到一定的局 限。
(二)农村残疾人所处环境较为恶劣。农村残疾人身 处相对闭塞落后的农村,较城镇残疾人,他们缺少更多的就 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同时,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城镇 实行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在农村无法推行,农村残疾人的 出行和生活十分不便,很多农活残疾人根本无法从事,他们 因无劳动能力而大部分依靠家庭和亲戚供养。此外,农村 生活和生产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影响很大,再加上长期 疾病的影响,多数残疾人家庭里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病残 一体,往往使残疾人家庭雪上加霜,家贫如洗,生存受到威胁。(三)扶贫基地自身运营模式的某些不足。目前南宁 市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在运营上普遍存在三点共性:一是规 模小、基础差、覆盖面窄、带动能力弱。二是合作框架松散,服务内容单一,整体实力不强,扶分机制有待规范。三是应 对市场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五、做大做强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政策建议
1、残疾人扶贫基地是具有扶贫职能的福利性经济体,对其扶持关键在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制度”的 安排,扶持基地的发展。如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应用、新 资源的开发、土地的流转以及市场服务等措施予以倾向性 的扶持,重点提高基地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和改善外部的经 营环境。
2、残疾人扶贫基地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虽然有其特殊 性,但一旦进入市场就必须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仅仅依靠政 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还必须要在自身的运营模式上下功夫。第一,基地 必须是法人。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准入、经营管理、营销 契约、资金借贷都需要有法人。第二,要理顺残联与基地的 关系。残联更多地需要充当情报的收集站,服务的后勤站,产品的推介站等角色,在生产的全过程积极配合,帮助协调 扶贫基地的困难。第三,要实行签约式扶贫。基地对残疾 人的扶持必须有契约,用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建立基地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机制。对那些综合效 益好的基地,要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倾斜,加大扶持 力度,帮助扩大生产规模。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在各级政府、残联和金融部 门对基地投入的同时,积极发挥私人、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同时,要探索政府、残联和企业共同出资、企业负责承建和 经营的新的投入和运作机制。其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种仔种苗发放、技术培训指导、自然灾害 保险、市场推广服务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残联解决。同时鼓 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产经营性
流动资金铡主要由基地通过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残联可以通过政府机动资金或贷款贴息等给予适当补助。
4、要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基地的建设具有自然风险和 市场风险的双重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 就使得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与当地的龙头 企业合作,背靠有实力的企业,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在良 好的发展环境中做强、做大自己。
5、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目前,比较成、功 的基地均有一个或几个在专业化生产中、甘于奉献的经营 领头人。当前,我市场农村这类能人还不多,要通过多种媒 体,宣传他们的思想和事迹,在经营上则要多为他们提供优 惠优质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协调的外部环境。(南宁市残联张捷)
第四篇:关于如何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分弱势群体,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扶贫帮困、引导残疾人就业、指导残疾人康复、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等工作,乌镇镇残联在日常残疾人工作中不断收集资料,总结情况,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透视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得到了目前大多数残疾人生活的真实情况。2008年,乌镇镇残联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残疾人扶贫工作这一主题,深入
各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乌镇镇残疾人现状 桐乡市乌镇镇残疾人数量庞大,持证残疾人达1223人,乌镇残疾人生存现状:
1、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谋生技能。有137名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有285名是有精神残疾,家庭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依托,而且他们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可以说如果离开必要的救济,相当部分的残疾人将难以生存下去。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生活缺少照料,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2、农村残疾人住房条件差,有一部分困难残疾人甚至住在危房之中,今年正好困难户扶贫建房被列入实事工程之中,可以对这些困难户加大力度实施扶贫建房。
3、农村残疾人强烈的康复需求和愿望很难满足。许多残疾人,特别是年轻残疾人,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自己的部分功能。但是,客观上,由于目前乌镇镇康复设施还在逐步完善中,康复圈的建设还需要多方努力协调,康复点的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观上,许多残疾人,特别是事故致残的残疾人,由于担心自尊心受损不愿意去康复点接受康复训练。因此,农村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的整体推进还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
4、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愿望难以实现。大部分残疾人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相当有限,普遍缺乏谋生的必要技能,只能从事传统的低收入行业,甚至像捡破烂、行乞、补鞋、算命、理发等还有不少人从事,因而他们自身收入和社会地位远不如健全人。
5、农村残疾人心理压抑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外来压力往往采取忍让的态度,少部分人采取极端的反叛行为。由于受自卑心理影响,农村残疾人正常心理感情表达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事业的文化认同也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优惠政策了解不多。
二、采取以下帮扶措施:
1、采取得力措施,抓好扶贫工作。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极积配合,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二是落实残疾人小额扶贫贷款任务,帮助残疾人选择好种植、养植和经营方面的项目。三是各村、社区要调查和掌握贫困残疾人底数,建档立卡,为有计划地抓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创造条件。
2、与时俱进,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一是继续坚持以按比例就业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2008年全镇要安排10名以上城镇残疾人就业。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
三、几点建议:
1、在残疾人中大力宣传新的残疾人观。旧的残疾人观是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使残疾人丧失自信,甘于落后,不敢求平等。近年来,乌镇镇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新的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在人格和权利上同健全人是平等的,认为残疾人同样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用人道主义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人权保障,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残疾人要摆脱困难,既要靠政府帮助,靠社会救助,更要靠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2、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为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基层残协是代表残疾人利益,了解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愿望、与残疾人建立血肉联系的最重要环节。到2006年底,全镇18个行政村、3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建立基层残协,是镇残联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各村、社区残协,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及管理自身的能力。
3、建立健全网络,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通过康复恢复功能是残疾人最强烈的愿望,最迫切的需求,是残疾人工作的永恒主题。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要以农村、社区康复点、康复圈为基础,健全康复服务网络,推进全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要培训康复站骨干,提高康复综合服务质量,广泛开展全镇残疾人康复训练。二是积极开展专门康复工程,如开展免费肢体残疾人矫正手术、推广使用普及型假肢等,带动残疾人用品用具开发、供应工作和后期康复训练,广泛开展白内障手术等;三是加强早期康复工作。加强聋儿语训机构建设和设施建设,抓好精神病防治康复等。
4、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全镇残疾人整体素质。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对全镇残疾人的教育,提高全镇残疾人自身素质是关键。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残疾人的政治素质。二要加强残疾人的文化教育。要统筹安排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全镇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加强全镇残疾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维护社会公德,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介绍,全面推进全镇残疾人就业。就业是残疾人的根本出路。实践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多年来,乌镇镇残联始终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一是全面实
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加大把此项工作推进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全镇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网络作用,广泛收集残疾人就业信息。三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及各类残疾人特点,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四是扶持农村残疾人个体就业。通过小额信贷,减免税费等各种方法扶持残疾人就业。继续配合市残联开展盲人按摩培训并推荐就业,鼓励盲人集体开业或个体从业,为盲人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6、进一步推进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全镇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乌镇镇残疾人扶贫帮困作为一项重点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途径加快扶贫步伐。一是依靠政府开展残疾人扶贫。政府是实施社会救助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制度建立、经费筹集、事务管理中担负起主要责任。二是着力抓好社会扶贫。广泛通过各种慈善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群众团体组织,共同参与对全镇贫困残疾人的扶贫和救助。要充分发挥“助残日”活动等载体开展扶贫助残活动,募集社会资金扶助残疾人。三是利用国家康复扶贫贷款开展扶贫。要积极推行小额信贷,以小额信贷方式扶持全镇贫困残疾人从事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行业、项目,要巩固扩大扶贫成果,或与其它资金配合使用,优先投向能带动脱贫致富、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全镇贫困残疾人生存。要加强养老院建设,使无依靠的残疾人有归宿,最终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第五篇: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黄石市大部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现状
黄石市残疾人联合会邵诗武
基层残疾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其机构建设、人员编制、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背景下,我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状况如何?9月上旬,市残联组织开展铁山区、下陆区(以下简称“两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实地走访座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基本现状 2007年市发改委、财政、民政、编办、残联联合发文,明确了乡镇(街道)残联的工作职责,同年黄石市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申请省级和国家级达标。为切实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对残疾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市残联编印了《基层残疾人工作手册》。在全面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中,全市建立健全了以市(县)、区残联为主导、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网络。目前,全市各市、区残联机构全部实现独立,均为正科级单位,实行计划单列,理事长专职,落实了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理顺了组织关系;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配备了享有公益性岗位经济待遇的残疾人专职委员。
2009年3月,在黄石市委、市政府《关于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铁山区管理体制的意见》(黄发〔2008〕12号)的指导
下,铁山区2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对社区进行了归并调整,原有的16个社区整合为9个,减少社区7个;按照职能整合原则,对事业单位进行保留、归并、撤销,改革后,铁山区残联机构单列,与区民政局合署办公。改革前,铁山区残联总编制数2个,改革后,核定铁山区残联总编制3个,增加1个编制。目前,铁山区配备9名残协专委和1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铁山区残联各项经费实行单列,区财政每年下拨0.9万元办公经费给区残联。每年征收的残保金用于残疾人事业开支。
2011年4月,黄石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推进下陆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下陆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机构,减少管理层面。改革后,下陆区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原有的39个社区整合为26个,减少社区13个,下陆区残联机构单列,与民政局合署办公。改革后,核定下陆区残联总编制4个,3个行政编、1个事业编。目前,下陆区配备2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6名阳光家园辅导员。同时,为促进下陆区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下陆区委决定在下陆区残联正式成立党组,结束自2005年2月下陆区残联从区民政局独立出来后,一直与区民政局共一个党支部的局面。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经验分析 两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加强和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了高效精干、办事快捷的政府管理体制,为我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管理层级。撤销街道办事处,街道残联政府职能由区残联接管,社会职能移交给社区(村)残协,社区(村)残协工作由区残联直接指导、协调,减少了街道残联一级管理层次。通过改革,一方面是精简了机构,合并了社区,达到了减人、减事、减开支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实行“扁平化”管理后,减少了行政管理层级,减少了办事环节,直接提高了办事效率;加之市残联向铁山区残联下放的残保金征收与使用权限逐步到位,铁山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各级责任。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后,区残联由原来的直接对街道残联,变为现在的直接对社区(村)残协,所有的工作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没有中间环节,责权利实现了统一,做得好功劳是你的,出了问题责任也是你的,非常明确。这样就“逼”着区残联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加大自身业务学习力度和对社区(村)残协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也“逼”着社区(村)残协不得不积极主动地履行好自己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为残疾人解难事、办实事,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区残联和社区(村)残协形成了很好的良性互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三)夯实组织基础,转变工作作风。区残联经历这次大部制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夯实了组织基础,做到了责任上移、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管理后移,实现了区残联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改革后,区残联的触角直接到了社区和村,区残联的直接服务对象也到了社区和村,这样,区残联更多的职能是如何为社区和村这一级搞好服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对街道残联履行的管理职能,对区残联而言是下移了一级,对社区(村)残协而言则是上移了一级,无形中就加强了社区(村)残协的组织基础。街办撤销后,区残联的一些服务职能直接延伸到了社区和村,残疾人办事就比以前更快捷方便了。如改革后,为了方便残疾人,铁山区冶矿路社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了残疾人便民窗口,制作了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服务家园卡,公开了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职责和联系方式,原来要到街道残联“多头”往返办理的事项,现在到社区就可办结。改革后,区残联工作量相应加大,区残联干部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基层、工作在一线,竭尽全力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干部作风转变了,干群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区残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更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把更多财力投入到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两区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良好开局,为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撤并机构,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把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努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进一步科学制定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工作思
路。一是以健全和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基层残疾人组织基础,切实履行职能,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台账等资料的规范化建设、残疾人服务流程等规章建立和对残疾人工作队伍的奖惩考核机制。三是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综合素质,增强残疾人工作者群众工作能力。四是大力发挥社团、协会作用,团结、教育残疾人,激励自强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五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志愿者助残工作力度,提高志愿助残服务质量。
(二)进一步理清区残联、社区(村)残协之间的管理职能。撤销街道残联,实质上是减少了一级管理层次,区残联直接面对的就是社区(村)残协,社区(村)残协的工作能否开展好,直接关系区残联的工作成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社区(村)残协的工作以前由街道残联布置,街道残联撤销后,区残联直接向社区(村)残协布置工作,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我们认为,一是要优化和精简区残联和社区(村)残协间的管理线条。精简管理线条不是集中管理线条,要切实优化组合社区(村)残协的职责,使社区(村)残协专注于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做得好的事情,其他的事务能减则减。二是要为社区(村)残协开展好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严格执行社区(村)残协事务“费随事转”,人、财、物相配套。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村)残协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区残联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社区(村)残协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上
探索创新,发挥社区(村)残协联系残疾人的纽带作用,把残疾人的矛盾解决在社区(村),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另一方面社区(村)要将残协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的范畴中,同步推进、同步布置、同步检查、同步考核。一要配齐残协班子,社区(村)残协主席由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担任。二要保证残协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社区(村)可以依托当地的公共服务社区(如党员活动室)建立残疾人之家。三要着力培养残疾人专职委员,提升其社会化的工作能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四)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大残协”,创新残协“网格化”管理模式。在社区(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包含辖区单位、楼栋、约300户居民,将残协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个网格,将残协干部、专职委员、阳光家园辅导员等分布到各个网格中,实行包片负责制度。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村)资源,及时收集各类信息,强化综合管理,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村),就地化解。
(五)进一步总结和推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经验成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尽管是在我市部分城区的先行先试,但在黄石各城区中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其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推广。对于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应认真加以分析和对待,不懈地进行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