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县扶贫工作调查与思考(修改中)

时间:2019-05-13 03:1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华县扶贫工作调查与思考(修改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华县扶贫工作调查与思考(修改中)》。

第一篇:江华县扶贫工作调查与思考(修改中)

我县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我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是湖南省的南大门。是一个林农参半的全国重点林业县之。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2年我县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后,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力度逐年加强,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群众文化素质又普遍较低,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需要全县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本文就当前XXX县农村扶贫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措施和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2008年,通过扶贫开发,全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开发来势看好,群众生活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一)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

1、以村党支部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各扶贫驻村工作组进队后,绝大部分按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选准选好村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村支两 委干部,切实加强驻点村的党支部建设。据调查,2008年,在我县的扶贫村中共调整村支部书记4名、支委6名,大部分村支部书记、支委因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通过教育、培养,给予了留任,村支部组成人员的巩固率达到92%。共有20个国家干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副支书或支书助理,大大增强了村党支部活力和力量。

2、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据调查,08年我县扶贫驻点村共发展党员40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65人,确定村级后备干部86名;共培训村党员干部450余人次,驻点村支书、主任参训率达100%;共建成远教站点11个,农村干部群众获取外界信息、受到相关教育培训的“平台”得到完善。

3、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得到加强。据调查,我县扶贫驻村工作组在2008年都通过采取村民依法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委会。38个驻点村中,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有15名,连任23名。同时,村妇代会、团支部、治保、民兵等其他村级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建立健全。

(二)以“完善基础、发展产业、提升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产业开发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据调查,2008年,我县投入资金65万元,着力扶持和发展富民强县产业。大路铺镇大屋地、下王村,桥头铺镇下蒋村,白芒营镇大塘背、白饭洞村,河路口镇尖山村,涛圩镇风尾村、界牌乡鸭头源村、东田镇庶姑坝等村种植优质柑桔(玫瑰香柑、纽荷尔脐橙)2500亩;林区开发种植了楠竹2000亩。扶贫贷款在支持我县产业开发中起到 2 了引导作用,扶贫项目贴息贷款150万元,重点支持兰下“六月香”瑶山雪梨基地建设;到户贴息扶贫贷款460万元,重点引导、支持我县食用菌产业开发和1000亩种桑养蚕试种推广。

2、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2008年来,已完成通达工程项目14个,计 66.1公里(其中水泥路硬化58.6 公里),维修村道125公里;新修三面光水渠25千米,河堤2.5公里,维修山塘5座,增加旱涝保收面积260亩;解决了450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1350户的用电难问题;新建学校1所、村活动中心2处。

3、扶贫培训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2008年,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县艺术职业学校为授课基地,整村推进村的贫困人口为重点培训对象,共举办农村种、养大户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人数4100人次。相关产业的现场培训,邀请柑桔专家对2008年春种植优质柑桔(玫瑰香柑、纽荷尔脐橙)的农户定期进行技术跟踪服务现场指导,对种植村的种植户分别进行了3次600人次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组织种植大户外出现场参观180人次。全县共有809人参加了省、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

二、存在问题

(一)因灾返贫情况严峻。

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县境内林业资源遭到巨大破坏,广大林农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林业因灾直接损失达27.3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这次灾害毁林快,但恢复周期却很长,如桉树、松树、杉树至少分别需要8年、3 15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全县贫困人口由灾前的1.4万户人骤然增加到3.1万户。

(二)村级组织建设薄弱。

少数村存在“两委”班子涣散、软弱,缺乏为民办事能力;有的班子成员思想陈旧,年龄偏大,大局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安于现状,引领发展的能力较弱;有些村存在家族、宗族影响村级班子建设现象;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干部后继乏人;少数村干部存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打击报复现象等。

(三)贫困底子厚,扶贫难度大。

我县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90%以上分布在高寒山区、森林过伐区、水库水淹区及石灰岩干旱区,这些地方生存环境恶劣,脱贫难度相当大;农村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等项目资金缺口巨大;要根本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尚需时日。

(四)技能培训规模太小。

我县农村还有10余万贫困人口,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技能培训,这有助于他们早日脱贫。可是2008年全县累计培训群众不到5000人。这不论是与10万人的培训任务相比、与每年近2万人的劳务输出的需要相比还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都是杯水车薪!照这样的速度要想把10万贫困群众培训一遍,短期内是完成不了的。若要把所有农村人口都培训一遍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五)部分困难群众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他们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困难,懒惰思想,等、靠、要依赖思想在一定程 4 度上还存在,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六)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辖2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519个村(居)委会。至2008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还有 万,占农村总人数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步伐比较缓慢。部分已脱贫的群众由于所处村组生产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返贫率也较高。通过对已建成的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投入情况调查表明,建设一个重点村平均投入达269万元至500万元以上,而上级拨付的专项扶贫资金仅有25—30万元,加之尚未启动建设的重点村均属高寒边远的特困村,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就要更多一些,因此资金问题非常突出。

三、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农村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联系在一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进一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拓展工作思路,努力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针对我县因灾返贫严峻情况,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1、要大力调整农林业结构。把有地方优势的产业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巩固和建好二个产业带。一是在林区要巩固好以厚朴为主的10万亩木本药材产业和建设好以楠竹为主的10万亩竹子产业带,对因灾损毁的进行全面的恢复;二是在农区建立以“六月香”雪梨、石门香柑为主的10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带。5 在国道和省道两旁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优质水果基地。

2、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林业内部结构,为农民调整结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大力扶持能人、重点大户和专业村组,充分发挥重点大户和专业村组在种、养、加、销中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林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化进程,逐渐形成一批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专业乡、村。

(二)针对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情况,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打好扶贫基础。

1、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党建工作的底子较为薄弱,突出表现为村级班子“懒、散、软、老”与后继缺人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将难以发挥好。解决这个问题,应以促发展、带队伍、育后干为目标,以目标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措施,一方面选派优秀党员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力争通过二、三年时间,真正实现“强基固本”目标。另一方面强化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并每年择优重奖一批先进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切实增强基层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紧紧围绕建设“班子好、机制好、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2、改进乡镇服务方式。在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突破发展的过程中,乡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呢?我县大部分乡镇村落分布比较分散,边远的林区农户距乡政府最远距离达10公里以上,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为民服务的难度,因此要充 6 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一是健全服务制度。完善干部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业绩考核制等核心制度,印制和公开站所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事。二是完善服务机制。精心组织和深化“五进村”(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四到户(技术提供到户、示范指导到户、物资扶持到户、问题解决到户)活动,力求实效。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为方便群众办事,实行乡机关站所守侯式、村两委集中办公制和干部上门服务制,前移服务窗口,深化党建工作。

(三)针对技能培训规模小问题,实施科教扶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努力提高群众素质。积极发挥县委党校、职业中专、乡镇农校、农函大的作用,加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拓展培训种类,力争为每个贫困户培养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除了技能培训还必须加强文化、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素质,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知识保障。不断加强对群众的培训增强其发展生产的能力;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就业优势。同时引进一些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进行种植示范推广。通过实施科教扶贫,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我脱贫能力。

(四)针对贫困底子厚,群众依赖思想重的总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群众是扶贫工作的受益者,也是扶贫工作的主体,群众投资建设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和效 7 果。因此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首先应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变政府的“要我干”为群众的“我要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村级扶贫开发规划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参与选择扶贫开发的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其次,在帮扶中要着重扶项目、送科技、帮就业,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能力。要做好特困户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和帮助其在发展生产中找出路,寻找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产,早日发家致富。

(五)针对扶贫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拓宽筹资渠道,增加扶贫投入。

1、积极向上争取。要加快XXX脱贫致富步伐,除了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外,更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XXX的扶持力度,帮助XXX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近几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县、国扶县、湘西地区开发县这三块金牌优势,加大向上级争取资金、项目的力度,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为加快XXX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

2、广泛招商引资。广泛招商引资是推动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条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把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向外推介,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XXX,为XXX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加大对XXX宣传的力度,树立XXX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坚决打击坑害、蒙骗外商的行为,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引资环境创造条件。通过招 8 商引进县外资金,加大对贫困地方的投入。

3、开展社会扶贫。组织县直单位继续驻村帮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妇联和民政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二是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以及各界人士等参与扶贫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并把他们的好做法、好典型,宣传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为扶贫工作做贡献。三是要在学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逐渐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风气,使农村扶贫工作的道路更宽广。

4、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始终坚持群众投入为主,上级扶持为辅的原则,积极动员群众筹资投劳。同时要进一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每年组织部分乡镇村干部到沿海或附近有影响的县、市参观学习,学习他们脱贫致富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帮助贫困农户开拓视野,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动员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动内力,苦干实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

第二篇:关于茌平县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茌平县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大创新。本文从茌平县开展精准扶贫的实际出发,分析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推进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茌平县;精准扶贫;调查;思考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茌平县深入推进扶贫工作,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的重要举措。

一、当前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茌平县结合实际,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发展产业帮扶等方面人手,精准发力,确保各项脱贫政策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1)结对帮扶到村到户。茌平县根据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具体实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扶贫对象开展摸底排查,实行领导干部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三级联动责任制,分级负责实现帮包全覆盖,并将摸排情况建立工作台账,为精准扶贫提供依据。同时,按照“乡镇(办事处)总布局、部门具体帮扶、人员分配到户”的扶贫开发思路,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式帮扶。集中开展干部帮农户、党员帮党员活动,真正做到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2)产业扶贫到村到户。针对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的贫困人口,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支持鼓励发展各类生产加工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各乡镇根据贫困村的具体情况,采用“一村一策”的方式,确定振兴办事处的小井李村的产业扶贫项目为大和芋山药种植项目,并成立古井农业合作社突出发展200亩山药种植项目;确定韩屯镇的常庄村产业扶贫项目为种植花生和甜瓜,花生和甜瓜共计每亩利润在5000元左右。

(3)教育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好“扶智工程”。加大保学控辍力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让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中职招生重点向贫困家庭倾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平台,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专业技术,增强致富本领。

(4)财政扶贫到村到户。坚持以民生支出为主,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为扶贫产业项目提供贷款并贴息。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除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外,其他涉农资金20%以上用于扶贫。县财政列支了5000万元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5万元以下的“富民农户贷”,银行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由县财政贴息支持;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人以上或带动农村贫困户10户以上的各类经营主体,在用地保障、财税政策、银行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保障扶贫到村到户。对贫困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补助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头龆韵螅?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

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仍然住在危旧土坯房且无经济能力改建的特困户,想方设法筹集改建资金,努力实现应改尽改,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二、现阶段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思想认识有待统一。目前,全县对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的宣传引导还不够广泛深入,利用各类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宣传扶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少数帮扶单位和基层干部对现行精准扶贫政策理解不深,对上级要求我县贫困人口实行规模控制、有序退出、按期脱贫和在一定时间内摘帽不摘政策领悟不透,对县里出台的《农业产业扶贫实施办法》等扶贫政策了解不够透彻,运用扶贫政策不够充分,对精准扶贫到底怎么扶等问题缺乏有效思考和实际举措。

(2)部分贫困户脱贫发展意识差,脱贫动力不足。由于农村多数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脱贫主动性不强,不少贫困户对如何发展产业、如何脱贫致富仍然茫然无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诸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扶,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只等“输血”,不愿“造血”,导致脱贫动力不足。

(3)部分贫困村产业扶贫统筹差,扶贫效果不够理想。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突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此外,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不相匹配,导致扶贫资源多倾向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使得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

(4)上下级联动配合不够,扶贫攻坚合力有待加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有的部门、镇村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还不足、重视不够、工作开展很不平衡,对扶贫攻坚存在一定畏难情绪,缺乏有力的扶贫措施;个别驻村干部工作不够深入,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中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行动迟缓,敷衍塞责,上下配合不够密切,合力合拍不够到位,上下各级联动配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推进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精准识别到位。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各项政策和《山东省扶贫开发条例》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更加重视扶贫工作,依法抓好扶贫,促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三是建议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要研究吃透上级扶贫政策,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准确掌握贫困现状,加快制定贫困户动态管理办法,使扶贫对象进退有章可循,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

(2)因村因户制宜,完善扶贫发展规划。围绕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对贫困村、贫困户全面摸因底归类、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到村到户。一是建议要选准扶贫对象,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能的可作为精准扶贫对象,丧失劳动力无“造血”功能的,可通过低保补助、健康扶贫等其他形式实现社保兜底脱贫,不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同时做好乡村两级公示,避免个别村干部亲属凭关系列入精准扶贫对象。二是建议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进行分类,因村、因户制宜研究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因人实施。三是建议加强与民政部门的有效衔接,对因智、因病、因残的特困户或“五保户”以及无发展潜力的对象,纳入惠民政策予以保障。

(3)加大产业扶贫,缓解贫困户的资金压力。产业发展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一是建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精准脱贫。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建立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机制,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引导入股参与“保底分红”,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脱贫致富。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村?A斜,尤其是确保乡镇、办事处要拿出本级财政收入的可用财力大部分用于精准扶贫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议注重激发群众自我脱贫意识,鼓励实施多元项目发展脱贫,县、镇可以筹集一定的资金,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4)坚持考核导向,严格落实扶贫责任。要坚持考核导向,进一步加大对扶贫攻坚工作的督查督办及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绩效考核问责机制,通过督查考核,层层传导压力,促进精准扶贫工作更加务求实效,责任落实更加到位,相关部门协作更加紧密,积极主动当好精准扶贫的排头兵、桥头堡,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确保今年真正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的扶贫攻坚任务。为此,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各镇和县直部门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适当提高扶贫开发在年终考核分值上的比重,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切实发挥好各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指导、协助各村搞好精准扶贫。二是建议县扶贫办加强对各镇扶贫工作的指导和扶贫专干的培训、考核,确保扶贫专干能够全面掌握相关政策,专事专干,指导各村开展好扶贫工作。三是建议由监察局牵头,发改、财政、审计以及“两办”督查室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的监督工作组,加强对扶贫工作督查和扶贫资金监管,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尽快见实效。

第三篇:金融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金融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部分地区金融扶贫工作中的几种创新性、探索性模式,提出了优化金融扶贫模式、搞好金融扶贫工作、构建扶贫长效机制的政策措施。关键词:金融扶贫;融资模式;信贷;资金

一、当前扶贫投入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不断创新和改进金融扶贫工作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看,政策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制约,影响了金融扶贫政策效能的发挥。

(一)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可持续性差

目前贫困地区多数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多为“温饱财政”,地方政府无更多可支配资金,有的甚至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工作运转。扶贫资金投放数量上。主要依靠“跑部进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资金获取与实际需求上往往存在较大差距。资金投放形式上。往往为一次性投入。目标性差,针对性差,难以对贫困地区项目和贫困户需求形成稳定支持,可持续性差。

(二)资金管理“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效益低下

目前,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分散于扶贫、财政、农业、水利、粮食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缺乏规范、统一管理。资金投向上,主要以解决困难群众农业生产、出行、饮水、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等为主,“输血性”强。投入方式上,多以“撒芝麻盐”方式。分指标,定

规模,到村到户到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带动力不强。

(三)金融支持定位不准,主动性差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往往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出于收益和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不愿涉足扶贫领域,工作主动性不强。政策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开始更多地涉足于大项目、大企业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不愿发放比较收益低下的农林牧渔和种养加工项目,有的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对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积极。贫困农户融资渠道日益变窄,融资困难。

(四)环境建设基础不牢,作用不够

近年来,各地在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上出台了诸多措施,但总体看相关的工作措施多是务虚的多、务实的少,难以在贫困地区、贫苦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畅通、有效的沟通桥梁与纽带。一些地区社会信用环境仍然较差,群众信用意识差,金融债权维护难,逃废银行债务情况时有发生,削弱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部分贫困地区信用中介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担保机构多为政府组建,资本金不足,担保作用发挥不够。贫困地区在金融扶贫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措施少,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支持。

二、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的创新性、探索性模式分析

近年来,各地在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解决融资担保难题、发挥政策合力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如。邢台辖区巨鹿县推出的“三级担保”扶贫信贷模式、临城县“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扶贫信贷模式、广宗县“以扶贫资金作抵押”扶贫信贷模式等,在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互利共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巨鹿县“三级担保”信贷扶贫模式

内容:担保方式上,实行贫困农户五户联保+“贫困村诚信联谊会”担保+公职人员担保三级担保。特点:一是实行三级递进担保。最大限度消除信贷资金风险。二是担保规模容易扩大,担保能力不断增强。三是不涉及经营管理问题,便于运作。四是实施政府扶贫贴息,放大扶贫效果,产业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五是有利于农村社会信用建设,改善干群关系。效果:截至2010年末。该县已有2000多名公职人员参加了“公职人员担保组织”,担保额度达5000多万元,已在34个贫困村全面建立了贫困村诚信联谊会,人会会员达6000多人。金融机构累计向贫困村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00多万元,新建蔬菜大棚5000多亩,年增收5000多万元。人均增收6500元。

(二)临城县“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信贷扶贫模式

内容:实行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模式。模式:产业化龙头公司运用其产业化基地与农户签订订单并为农户生产提供贷款担保,政府利用扶贫资金为企业作风险保障,以龙头带农户利用银行贷款致富。成效:几年来,该县农联社采用该信贷模式,共计为辖区相

关产业化龙头企业投放贷款4000多万元。

(三)广宗县“以扶贫资金作抵押”信贷扶贫模式

模式: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为银行抵押,利用银行资金,结合扶贫项目安排,推进整村扶贫开发。2009年,该县将上级下拨的36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银行小额贷款抵押,按照1:3的比例发放到户小额贷款1095万元,并吸引民间资金4000万元参与产业化扶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成效:据统计。利用此模式。该县已支持蔬菜示范基地20个,发展蔬菜大棚5000多个以及18个生猪养殖基地、12个肉牛养殖基地和15个养鸭专业村。经估算,受益村镇农民增加收入1.2亿元,人均收入近1000元。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扶贫管理机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建议国家制定出台《扶贫工作管理条例》,内容包括:一是制定扶贫投入增长计划,保持适度增长,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功能,积极吸引金融、保险以及社会各类资金投入。二是改进扶贫投入管理机制,实行扶贫投入额度管理,变一次投入为额度控制、循环投入、周转使用,最大化扩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用,提高扶贫投入可持续性。三是明确扶贫工作主管部门,整合分散于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政策扶贫资金资源,强化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发挥规模和整体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明确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等部门扶贫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金融服务组织

一是可参照目前三家政策性银行模式,建立专业化政策性扶贫金融机构,在省级及贫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结合国家扶贫专项资金与扶贫项目安排,针对性开展扶贫连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专业化扶贫水平。二是在依托现有农行、农村信用社等“三农”银行机构的同时,优先在省级及贫困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加贫困地区资金供给渠道。三是稳步规范发展贫困地区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加强管理,明确服务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市场定位,约束其资金投向、大额资金投放规模和比例等,提高专业化扶贫效果。

(三)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打造特色化金融产品

一是搜集整理各地创新金融扶贫信贷产品、担保模式和专业化服务措施推广、应用和实施效果情况。认真总结归纳,择优开展试点推广工作。二是积极拓展贫困农村群众的融资担保方式,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尝试开办或推广土地承包权质押、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林权牧场承包权抵押、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尝试企业债、集合票据、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业务,拓展融资渠道。三是在认真总结归纳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区别于专项扶贫信贷资金,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商业化运作模式,制定出台《扶贫贷款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专业化金融扶贫商业信贷模式,明确贷款期限、对象、用途、担保机制、管理模式等,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办业务,主动工作。

(四)强化信用担保机制建设,搭建有效中介平台

一是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在整合扶贫资源的基础上,可尝试以专项扶贫资金为资本金的形式,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区别于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组建贫困地区扶贫信用担保机构,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为贫困地区企业、农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受偿服务。资本金不足时,可由地方政府纳入预算,每年增加一部分,解决贫困地区担保难问题。二是借鉴巨鹿县“三级信贷担保模式”,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贫困县(市)公职人员担保基金,担保基金来源除地方财政投入外,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自愿以本人定额工资收入纳入基金,约定期限,到期抽出,期间产生的利息留存基金。公职人员轮流参与,保持基金在一定的额度,可在不明显增加贫困地区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为贫困企业和农户融资提供稳定的担保资金来源。

第四篇:扶贫工作思考

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就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十五“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从双江实际出发,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谋划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扶农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扶贫攻坚放在最突出的位臵。立足基本县情,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以贫困村为主战场,1 着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一体两翼”战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创新开发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表现在:一是全县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十五”期间全县共解决了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由74.6%下降到23.7%;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18%;三是贫困地区安居工程、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四是各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逐步形成;五是产业培育力度逐步加大,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劳动者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有外出务工人员的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六是教育文化卫生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七是合力攻坚氛围浓厚,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群众脱贫致富信心逐步增强,热情和干劲高涨。

回顾五年工作成绩,主要经验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平安和谐云南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以 2 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困难和面临的形势

五年拼搏奋斗,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为我县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我县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欠发达阶段,发展不够,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主要是“一大、二深、三高、四散、五弱”。“大”就是贫困人口绝对数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人口还有 6.5 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83至94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共有 5.4 万人。“深”就是贫困程度深。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50.7%、26%、71.5%,并且呈现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全县还有近1万特困群众基本丧失生存条件;7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布朗族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高”就是返贫率高。“十五”期间,返贫人口占脱贫人口的比重高达86.8%,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散”就是贫困人口分布散。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呈“大分散、小集中”,点、片、线并存的格局。“弱”就是支持力量薄弱。由于我县各级财政的自给率低、调控能力有限,所增加的资金与扶贫任务相比显得十分薄弱,扶贫资金 虽然总量在增长,但支出比例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仍呈下降趋势。扶贫开发呈现四个新特点:边际效益下降,扶贫成本提高,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扶贫难度加大,减贫速度减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返贫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扼制;贫困人口分布宏观分散,微观集中,点线面并存,边境、民族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一状况和特点决定了“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收入差距,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重要攻坚时期。

“十一五”是我县扶贫攻坚的决战时期,打好“十一五”扶贫攻坚战,既需要我们对这一时期扶贫开发的难度有足够估计,也应该看到扶贫开发具有的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都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动力源泉。二是经过“十五”的建设发展,全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全面进步,尤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初步建立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制度,非公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人对贫困地区帮扶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大,一个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四是贫困地区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脱贫致富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五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及“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人才技术将向农村流动,项目资金将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将向农村延伸,扶贫开发工作又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一)充分认识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紧迫感、责任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消除贫困。打好扶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脱贫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事关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事关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实施,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我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巩固的大局。解决贫困问题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臵,把扶贫开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优先着力抓实抓好,圆满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二)坚持五个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在落实党委政府和部门扶贫责任、继续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充分发 挥信贷资金作用,发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以投劳、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逐步建立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让广大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直接受益。

——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大科技培训和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力度,搞好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工作,使扶贫开发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坚持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落实“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整体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的服务水平,突出质量效益,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加大贫困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大流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依法有效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人文、生物和旅游资源,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尊重贫困群众参与权。在决策过程中,要摸清情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贫困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保障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权益,实现不同性别、民族、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

第一,正确处理好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淡化边缘化扶贫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名,把雪中送炭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条件较好村的新农村建设,搞“锦上添花”,偏离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向的倾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我县区域发展不平衡,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人口资源环境气候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族构成千差万别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的原则,科学制定新农村的建设指导标准,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紧紧瞄准贫困对象和贫困村,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通过贫困村的综合开发,为新农村建设打牢基础。

第二,正确处理好农民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的关系。在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规划的编制实施,尤其是支农资金的安排使用上,要坚持使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农民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的关系,紧紧瞄准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体,建立使农民直接受益的资金投放和使用机制,围绕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建立,以产业建设为中心环节,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保障,努力提高各类项目、资金的进村入户率,舍得向农民投钱,把资金优先安排在与解决贫困农民温饱和巩固温饱最密切相关的项目上,突出解决好农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农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第三,正确处理好综合开发与突出重点的关系。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突出解决好制约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稳定解决贫困村贫困群众温饱的关键性因素,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新农村建设、贫困村整村推进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夯实农民的增收基础,着力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努力实现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素质同步提高、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切实做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

第四,正确处理好加大投入与整合资源、落实部门责任的关系。必须按照省委白书记关于完善协调、投入、责任、参与、激励5个机制的要求,切实加大投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处理好加大投入与整合资源、落实部门责任的关系。

(三)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扶贫攻坚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核心在发展经济,难点在贫困地区。搞好了扶贫攻坚,就抓住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加快了贫困地区发展,就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为了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只有打好扶贫攻坚战,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新的高度认识扶贫工作,用新的理念谋划扶贫工作,用新的机制提升扶贫工作,用新的措施推动扶贫工作。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抓住重点,破解难题,着力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

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增加扶贫投入上下功夫。首先,要建立扶贫开发投入随各级财力增加而同步增长的机制,大力调整资金支出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增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新增财力的10%用于扶贫开发。其次,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切实解决资金使用分散问题,充分用好政策、项目。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整村推进,兼顾贫困地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和省新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已经确定的扶贫重点工作。第三,要加大社会帮扶的力度。进一步完成挂钩扶贫的方式,探索有效的帮扶机制,促使各挂钩单位千方百计增加对挂钩扶贫点的资金投入。继续开展好扶贫济困向绝对贫困宣战的社会宣传工 作,争取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参与扶贫开发。第四,切实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各项工作的开展。着力建设贫困地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扩大信贷规模,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种养业、加工业,以及对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有直接作用的项目。第五,完善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扩大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范围、额度和用途,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2、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在增强贫困村综合发展能力上下功夫。把实施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作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改善贫困自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力求做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一要规划先行。精心编制和实施好村级规划,规划围绕村情、项目围绕规划、资金围绕项目、检查围绕资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整村推进。二要严格标准。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把最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和最困难的村、最穷的群众优先纳入扶持范围给予扶持。三要重点突破。要按照产业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把解决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位,搞好整村推进。

3、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在拓宽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上下功夫。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即辐射范围宽,又连接千家万户的种植业、畜牧为、林业三大产业扶贫投入,10 在项目安排上对贫困地区产业开发予以倾斜扶持,采取政府适当补助方式,充分发挥信贷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的作用,建立长期滚动、农民直接受益的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机制。二要着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水平。三要继续巩固提高糖、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畜牧、林业等支柱产业;四要切实加快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抓住示范、培训两个关键环节,以良好的示范效果促推广,以实用的现场培训促普及,努力提高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水平。

4、着力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在拓宽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上下功夫。一要抓培训。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二要创新机制。建立输出输入互动机制,鼓励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依靠社会力量,搭建转移平台,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三要政策支持。认真落实政府对贫困农民转移的扶持政策,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影响农民工转移的突出问题。四要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五要加快成镇发展,收纳更多的贫困地区农民到城镇就业创业。

5、着力发展贫困农村公共事业,在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要坚持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 11 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导工作和战略性举措来抓,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解决好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地建设等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打牢经济发展基础。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上学难、就医难、文化落实、信息闭塞的状况。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强化民主法制建设,为贫困地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6、着力加大对特殊区域贫困人口听扶持力度,在缩小发展差距上下功夫。一要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二要对予重点倾斜,加大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三要加大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实行重点扶贫帮困。

第五篇:郧县新阶段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调查与思考

郧县新阶段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调查与思考

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边沿、鄂西北汉江中上游,秦岭巴山东延余脉褶皱缓坡地带。纵跨北纬32°25′至33°16′,横贯东经110°07′至111°16′。东西长10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境内高山与盆地兼有,北部属秦岭余脉,南部属武当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汉江谷地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区。沟壑与岗地交错、山野辽阔、地势险要。年平均降雨量809mm,平均气温16℃,无霜期224天,空气质量和水质均为国家二级标准。国土总面积3863平方公里,山场、耕地、水域、道路和村庄分别占全县面积的81.2%、10.3%、4%、4.4%。全县辖1个经济开发区,18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347个行政村,17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7万人,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人口有18.2917万人。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9亿元(现价),工业总产值13.4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不含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4.24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含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1.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2元。郧县人杰地灵,早在民主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贺龙等在这里欲血奋战,进行过震惊中外的中原大突围。郧县历史悠久,被誉为“恐龙的故乡,人类的发祥地,汉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源头”。

一、扶贫开发成效 新阶段以来,郧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县人民克难奋进、负重前行,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8.29万人(农民平均收入1196元的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2元,较“十五”期末增长接近1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改造、硬化村级公路2452.2公里,全县大部分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完成国、省道改造、雷锋垭隧道改造、湘大输电线路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郧十”一级路、汉江二桥将于2012年5月竣工通车。新建农村饮水工程94处,基本覆盖所有集镇和重点村庄,使17.8万人吃上干净水、放心水。二期农网改造已经启动,广播、电视电话基本覆盖。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6家,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有凯琦公司、神河集团、天神公司等11家。以木瓜、柑橘、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基地面积达到72万亩,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6个,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70家。成功创建4个3A级风景区,近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310万人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公里,森林面积达到2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依法关停了水泥厂、纸厂、黄姜皂素厂和非法钒矿、炼钢厂、小矿山,改造了部分企业的老工艺。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改造、新建校舍15万平方米,“两基”成果高质量巩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顺利达标。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等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2500人,带动就业7800人。新建廉租房15万平方米。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5项,取得科技成果13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7453户31651名移民外迁任务圆满完成。扶贫重点更加明确。2001年以来,全县重点实施了187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培训转移贫困劳力3300人,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35万亩。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扶持、安排12000名干部结对帮扶和选派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全县有60个贫困村被确定为省定重点村,2011年已启动实施12个。

二、郧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致富产业初见成效、科技培训有所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郧县仍然是一个脱贫基础极其脆弱的县。郧县是秦巴山特困地区范围内的贫困县、国家重点革命老区县,大部分乡镇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地方病高发区。生存环境致贫型、工程影响致贫型、自然灾害致贫型、市场风险致贫型、因病因教致贫型等相互交织,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脱贫—返贫—再脱贫—又返贫”的怪圈。

(二)郧县仍然是一个贫困程度深、返贫几率高的县。解放以来,因国家修建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二汽、襄渝铁路等大型工程,郧县人民无偿让出大片土地,县域发展空间持续缩减。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淹没涉及全县10个乡镇118个村;9910户39090人搬离故土;147.5万平方米房屋和78178亩土地(其中耕园地39784亩,养殖水面6703亩)将永沉水底;47家工矿企业和大批公路、桥梁、码头、防护堤等基础设施搬迁重建;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造成年返贫人口5万人以上。下一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推进,郧县作为限制开发功能区,发展空间必将进一步压缩,扶贫形势严峻。

(三)郧县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县。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7亿元,不足湖北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仅1358美元,在全省排位倒数第一,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固定资产投资64.2亿元,刚过省平均水平半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9元和3996元,均不足全省的60%。

(四)郧县仍然是一个扶贫工作任务极其艰巨的县。郧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是18.29万人,若按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测算,贫困人口高达28.79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7.6%,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全省37个百分点。并且这些贫困人口都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高山远山区、深山石山区和库区,生存环境恶劣,脱贫难度很大。同时,郧县还有36%以上的村民小组不通砂石路,19万多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2.6万户11.3万人需要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

三、郧县新一轮扶贫开发片区攻坚的功能定位 郧县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地理、人文等实际,确定功能定位是:以构建“国家级清洁水源地,生态型健康滨水城”为战略导向,扎实推进“四区”建设,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基本实现“一有二不愁三保障四消除”目标,即扶贫对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养老有保障;消除土坯房、安全饮水死角、贫困现状和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一)建设鄂西北工业制造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汽车及配套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壮大升级。积极支持重点企业研发名牌产品和上市经营,引导支持中小零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构建特色明显、重点突出、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的汽车及配套产业格局,把郧县建成鄂西北重要的汽车及配套产业聚集区。

(二)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片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百里观光农业长廊、千家生态农庄、万亩果菜示范基地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和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生态型观光农业示范区”,逐步扩大园区规模,着力打造秦巴山片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示范板块。

(三)建设文化旅游开发区。以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加强对各类文化遗址、文物等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探索充满活力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倾力打造郧阳文化品牌;丰富和发展郧阳文化旅游体系,打造中国中部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四)建设最佳滨江人居区。秉承“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城乡统筹、彰显特色的城镇发展理念,加快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宜居、富裕文明的特色小城镇和宜居村庄。强力推进市县对接,编修并实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全面加强城市建管,积极争创全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着力打造品位高端、功能完善的十堰北部特色滨江新城区。

四、郧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和对策

(一)把郧县作为片区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一是把郧县作为秦巴山片区交通建设的先行区;二是把郧县作为国家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先行区;三是作为国家科技扶贫的示范区;四是作为国家生态移民补偿的示范区。

(二)建议加大帮扶力度,率先启动试点项目。一是铁道部作为国家帮扶郧县的定点单位;二是把郧县作为秦巴山片区试点县,率先启动;三是将国家科技扶贫试点项目和铁路建设项目向郧县摆布,并率先启动,如水产品科技开发、科研试点等项目;铁道建设的相关项目。

(三)建议在部署重大控制性工程时向郧县重点倾斜。郧县地理位臵尤为重要,素有“东控荆襄、西制汉水、南连川东、北承商洛”和“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建议将交通、环保、水利等方面的控制性工程向郧县及周边地区布局,改善区域大交通、大环保、大水利等发展条件,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四)建议加大对特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郧县老区、特困山区的财政转移性支付力度,逐步减小政府性债务,实行有利于郧县的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政策,并加大中央政府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培植秦巴山片区扶贫的政策“气场”。一是尽快建立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将援助的重点放在边远、边缘贫困乡镇,采取“一对一结穷亲”的方式,建立对口联系帮扶制度。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请求建立财政直接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资源利用产生的相关税收中央分成部分全额返还给资源产地,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功能区抓好生态建设的能力。三是深化农村人才培育机制。深入推进农民创业工程,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四是增强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扶贫任务艰巨,建议上级扶贫等部门从政策和资金上对郧县的扶贫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推动郧县扶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郧县扶贫办 曹相勇 贺林峰)

下载江华县扶贫工作调查与思考(修改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华县扶贫工作调查与思考(修改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扶贫工作及资金管理使用的调查与思考5篇

    扶贫工作及资金管理使用的调查与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

    关于某市街道残疾人扶贫解困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某市街道残疾人扶贫解困的调查与思考 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是新时期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扶贫移民是国家对贫困地区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搬迁安置的一项具体扶持措施。通过对贫困户的移民安置,可以彻底解决阻碍贫困户脱......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据市扶贫部门统计,2015年底全市还有农村贫困人口45.29万人,其中33.5万人属于民政部门低保等政策救助范围。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救助......

    农村扶贫工作思考

    农村扶贫工作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政府在扶贫上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13亿 中国 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球反贫......

    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机关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机关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建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推动机关行使领导职能、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密......

    社区共青团工作调查与思考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不断增强社区共青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全县纠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监管,强化措施,形成纠风合力——全县纠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纠风工作是反腐败三项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县纠风工作的情况,更好地推进纠风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