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我国棉花期货价格走势
试析我国棉花期货价格走势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棉花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有“全身都是宝”的称号。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还是纺织、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棉花涉及农业与纺织工业这两大产业,全国有2亿多农民直接参与棉花的生产。除了棉农,还有大量下游用棉企业如纺织企业等也都非常关心棉花的价格。而棉花期货市场的发展为棉花现货企业提供了价格发现与套期货保值的功能,因此研究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成为了棉花产业及期货行业都非常关心问题。
国内1998年进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2001年棉花市场完全放开,但由于棉花生产、经营分散,现货市场不规范,难以形成合理的棉花价格。几年来棉花价格剧烈波动,棉花质量下降,给棉花生产、经营和加工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近年来棉花价格上涨,实质是棉花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市场配置资源滞后,当时的市场难以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均衡。
二、棉花现货市场及产业特点介绍
我们要把握棉花现货市场的特点以及棉花的产业特点,这对研究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棉花现货市场的特点:(1)棉花现货价格波动大。从1999年9月1日棉花市场放开以来,棉花价格剧烈波动,这可以从棉花现货价格的走势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2)影响棉花现货价格的影响因素多。(3)产量大,消费量大。中国是世界上棉花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产消占全世界25%以上。(4)国内库存变化大。一般来说,期末库存消费比在30%左右时,市场可以表现为供求基本平衡。低于这个水平,市场会出现资源紧张。
(5)我国棉花进口量大,国际影响大。我国是棉花进口量较大,棉纺织出口多,因此中国棉花价格与世界棉花价格联动性较强。(6)年度供求变化大。主要表现在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变化大;产量变化大;消费量变化大;库存量变化大;价格变化大。
2、棉花产业的特点:(1)我国棉花产业的数项第一。产量第一,占全世界产量1/4以上;消费量第一,占全世界消费量将近1/2;进口量第一,占全世界产量1/7左右。(2)棉花生产地域相对集中。主产省为新疆、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安徽,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80%。(3)棉花种植面积波动性大。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变化较大,主要是受价格的影响。本年价格高了,下年农民就多种;反之就少种,而且这种面积的调整幅度也比较大。该状况增加了年度之间的价格波动幅度,增加了生产和经营的风险。(4)棉花消费相对集中。主销省为山东、江苏、河南、浙江、湖北等,约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6%。(5)棉花消费增长较快。从97/98年度以来,国内纺织业快速发展,平均增幅达到14%左右。中国棉花消费量占世界比重明显增加。(6)棉花市场化步伐快。1999年棉花市场全部放开;2001年加入WTO;2004年推出棉花期货交易;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虽然放开时间只有八年,但市场化步伐比较快。(7)棉花价格波动影响面大。棉花产业链长,涉及农业——纺织业——商业。棉花从原棉种植——采摘——轧花——储存——纺织,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非常多,涉及农业家庭数千万个,农业人口约1.5亿,30万轧花工人,1800万纺织工人。(8)棉花的品种属性决定影响棉花价格的因素多,棉花的价格波动幅度大。从生产环节来看,棉花价格变动使种植棉花的比较效益在年度间波动较大,影响下一年度农民种植,导致棉花种植面积在年度间大起大落,反过来又加剧了棉花价格的波动。
三、对棉花供求关系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但受供需关系影响。在社会技术进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分析商品价格主要从供求关系入手,因为供求关系是影响商品价格的核心因素,是推动商品价格走势的内在动力。棉花的供给量的构成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由前期库存,当期产量和当期进口量三个部分组成,而需求量则是由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和期末库存三部分组成。分析棉花价格的中长期的走势,一定要了解棉花的供求关系,并在众多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
1、棉花的供给分析:(1)产量分析:产量是构成棉花供给最重要的部分。全球近年来年均棉花产量在2600万吨左右,我国棉花年产已经超过700万吨,占全世界棉花产量的25%以上。国内棉花产量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新疆、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和安徽等地。(2)进口量分析:全球主要的进口地区有中国、欧盟、日本、印尼、韩国和印度等,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2008/09年度,中国进口棉花进出量高达142万吨,2009/10年度,中国棉花进出口185万吨。中国近年来进口量虽然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每年进口量波
动幅度较大。
2、棉花的需求分析:(1)棉花消费量分析:我国棉花95%用于纺纱,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为棉花的主要消费省。棉花的国内消费量并不是一个常数,它处于经常变动状态,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人口增长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政府收入与就业政策等。(2)出口量分析:与进口量相对应的是出口量,两者的差额就是净进出口量,对国内供需能够产生较大影响。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棉花进口国,棉花出口量很少,2008/09年度和2009/10年度中国棉花出口量仅为1.5万吨,几乎不能对国内供给产生影响。
四、棉花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如果我们认为供需关系是推动棉花价格变动的内在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影响棉花的各种因素分成类,一是供需关系作为内在影响因素,二是棉花外部影响因素,也就是除了供需关系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政策,替代品,国际市场等。
1、政策面:一般说来,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是相对短期的,但是有时却很剧烈。影响棉花现货价格的政策因素主要有:
(1)政府的宏观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政策,如农业政策,外贸政策,金融政策,证券政策等,都会对棉花期货价格产生影响。
(2)行业组织政策:行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起的作用已日益明显,他们制定的产业政策有时会影响棉花的生产规模,产量,销售量以及相对价位。
(3)国家储备计划:国储棉的拍卖,采购量以及采购价格决定对棉花价格的影响程度。
(4)各国农业补贴政策和纺织品进出口政策。纺织品出口政策和棉花的配额政策影响国内的棉花价格,国际棉花价格与棉花补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替代品
棉花主要用于纺纱,而化纤是棉纱主要替代品。化纤(涤短)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棉纱的需求,间接影响棉花需求量和棉花价格。2003年国内棉花价格上涨,导致棉纱价格上扬,化纤的需求量也曾一度增加。另外,棉花替代品的源头是原油,这样看来,原油价格不仅是大宗商品的风向标,对于棉花还有更为紧密的联系。
3、国际市场:研究中国棉花价格,需要关注国际经济形势与国际棉花供需状况,国为国内棉花需要大量进口,而下游纺织服装又大量出口,国际市场对中国棉花价格影响显著。
(1)世界棉花的产量与库存量。棉花的产量与库存量是棉花供给的两个主要因素,与棉花价格具有反向关系。1961年以来,世界棉花面积基本在4.5-5亿亩之间波动。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棉花单产不断增加,世界棉花总产量由1000万吨增加到2500万吨左右。棉花生产集中在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2)世界经济增长和对棉纺织品的需求量。世界经济形势对棉花进出口和棉花价格影响较大,发达国家是棉纺织品的重要需求国,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好转,棉纺织品的需求增加,则棉花的价格上升,因此,棉花价格与世界经济形势的相关性很高。
开展棉花期货交易,可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完善棉花市场体系。首先是为涉棉企业提供一个公正、透明的棉花期货交易市场,在期货市场中,由于信息高度集中,参与交易的人员数量众多,符合充分竞争的条件,所形成的期货价格的形成更能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棉花价格的一种认知态度,为企业的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涉棉企业可以通过棉花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棉花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三是可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储备制度。政府可以利用期货市场,通盘考虑收储政策,对国家储备棉进行保值运作。储备企业也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改善经营管理,确保储备棉安全。
推出棉花期货还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种植棉花的农户近1亿户,棉花价格的大幅下滑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棉花期货上市以后,期货价格带来的棉花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符合棉农的长远利益,长远来看会提高农民收入。随着国家“东锭西移”战略的逐步实施,棉花期货将给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更大发展空间。
第二篇: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和走势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和走势
电子商务0802:赵建
指导教师;陈凤新
【摘要】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今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能够达到
2.1万亿美元,增速在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迅速扩大引起国内外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一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积极扩大进口、调整税收政策、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意在抑制顺差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施压要求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本文从历史的视角,通过国际比较,对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走势作出初步判断。
【关键词】 贸易顺差 走势分析 国际贸易我国贸易现状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1.1 改革效应
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是输入导向的增长,是依靠投资和劳动力。但事实上,效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效益的取得源于中国的改革。
1.2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个因素还将持续。在服务业方面,中国正积极开放,比如银行业正逐步对外资开放。
1.3 教育和技术
中国对教育和技术非常重视,在过去20年当中,中国政府对教育研发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和资本,虽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是一个“缓慢的变量”,但这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1.4 城市化的开展
城市化对市场的需求来说是很重要的驱动力,对于经济的增长也是很大的驱动力。2010年我国将成世界最大贸易国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今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能够达到2.1万亿美元,增速在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商务部公布的“十一五”规划表明,在未来几年中,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外贸大概保持10%的增速。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认为,“根据我们的研究,外贸增速要超过10%,有可能达到12%~15%。到2010年,中国的外贸总额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大国。”2007年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走势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依然在高位运行,全年GDP实际增长率约为10.6%。下半年投资增速将会保持平稳增长的走势,贷款增速会有所放缓。2季度末到3季度,CPI依然存在一定的上行压力。但这种上行压力的持续性不强,4季度开始CPI可能有所回落,全年涨幅在3%左右。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不减,进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仍将持续增长。对外投资迅速增加,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可能继续缩小。外汇储备还将再创新高,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成立将提高外汇投资效率并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将稳健偏紧。其基本特征是:在继续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和做好总量调节的同时,注重价格型工具的应用和结构调整。2 我国贸易顺差走势
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发展趋势还将会持续下去,主要原因有:
2.1 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
我国从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当月人民币即升值2%,之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0%。预计今后我国人民币还将会保持小幅升值态势。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2.2 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
从长期看,我国进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从进出口结构看,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而且价格将呈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而处于下游的出口产品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贸易顺差规模扩张会受到一定抑制。
2.3 出口增速回归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据世贸组织统计,2007年初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到8月份,我国月度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1058亿美元)。2006年我国出口9689亿美元,同期德国出口11111亿美元。按照两国目前出口速度,如不考虑汇率变化,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一般都要经历从出口增速迅速增长到维持相对平稳,再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出口增速可能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未来走势,我们得出以下基本判断:一是未来几年内,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但增幅会逐渐回落。预计在2010年前后,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达到顶峰,即4000亿美元左右,然后趋于稳定或有所回落;顺差增幅也将由2005年的74%下降到2010年的10%以内。二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维持顺差。我国出口基数远远大于进口基数。2006年,出口总额9690亿美元,为进口总额7916亿美元的1.22倍。考虑到影响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各种长期因素,我国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格局短期内难于改变,我国顺差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还将继续存在。
2010年我国外贸走势总体会趋于改善,专家一致认为,出口额将逐步增长,但短时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可以预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5.1%。此外,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融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困扰国际贸易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外需环境的改善,无疑有助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从而使我国外贸在明年有望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走势,加之今年基数较低,因此,一些机构预计明年我国外贸出口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能够取得10%以上的增速。
不过,专家也提醒,对外需和出口形势不宜过于乐观,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还存在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以及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宽幅震荡,都会对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可以说,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任务也将更加艰巨。
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短期内很难再开足马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对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严峻的形势,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导。既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提高贸易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包括适时调整完善进出口税收结构,加快推进涉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贸易融资政策创新力度,以及进一步完善贸易便利化政策等。
然而,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我国外贸最急需解决的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即改变过去依赖低廉价格、数量扩张型的发展策略,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带动出口,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总之,中国外贸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强科学规划,继续努力工作。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拉动出口贸易提升的新思路,《进出口经理人》,2006年10期
[2] 我国外贸顺差解决机制的问题思考,《发展》,2007年05期
[3] 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论坛》,2007年10期
[4] 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经济导刊》,2007年09期
[5] 产经资讯•视野,《重庆科技》,2007年04期
第三篇:略论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高度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世纪。可以相信,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过20世纪后50年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久经社会实践的磨合、考验、锤炼,已经度过了不惑之年,为适应21世纪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一定会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的形势和自身的特点,开创城市规划工作新局面。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将会以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呢?就个人有限认识,对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发表几点看法。现代化是城市规划追求的共同目标
略论21世纪城市发展走向,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优美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本质追求,个性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选择,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生命法则,进一步开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21世纪初期,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将努力实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一是达到较高的环境质量,使城市具备健全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达到较高的生活质量,使城市具备舒适的住房、优美的住居环境、方便的生活条件和齐全的服务设施;三是实现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现代化,使城市具备完善的交通、流通、新陈代谢和安全保障功能;四是实现产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城市具备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产业机制与活力;五是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使城市具备法制的、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管理机制、手段和效力。21世纪我国城市还应当是一个高文化素质的城市。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少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这是城市的骄傲与财富,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同样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一句话,21世纪的我国城市将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南和蓝图,理所当然把反映和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当作首要任务。尽管各个城市所具有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基础、民族传统和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但城市规划所必须研究和努力展示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基本特征应当是相同的,起码有以下四点:
第一,空间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以及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有一个合理的空间利用、空间布局和科学的结构形式,决不意味着高层建筑林立拥挤和立体交叉选三架四的空间形态就是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空间象征。现代化城市的空间形象应当是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结构先进、空间资源充分利用和体现文化素质、讲究环境艺术的空间要素组合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就应当科学地把这一具体空间布局特征描绘出来。
第二,城市环境。城市的各项土地利用、建筑群落、空间交通、经济活动和园林绿化以及环境保护等能够符合和保持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努力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现代化的城市环境应当是一个没有环境污染的困惑和压力,使人们生活得舒适、文明、卫生的,能够享受大自然的宜人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城市规划就应当把上述原则和要求具体地融进规划里,反映在图纸上,落实在实践中。
第三,城市硬件。城市所提供的住房、能源、热源、水、气、各种物资和社会化所要提供的各种服务等实现齐全、方便、快捷、安全、高质量,并具有高度灵敏的信息和反馈系统。同时,还要求城市具有很高的设防能力,能够抵御地震、洪涝、泥石流、沙漠化、台风和火灾等的侵害。现代化的城市应当成为一个健全、方便、设防、安全的城市,城市规划也就应当把城市的硬件设施全面、合理、高标准和系统地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统一部署,以便按规划实施建设,如期实现。
第四,城市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人文色彩、时代烙印和城市特色等,是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城市文化的反映和集大成。一个没有或缺乏文化的城市只能是大量建筑材料的堆积地,或称为建筑的沙漠。现代化的城市应当是一个城市形象比较美、文化含量比较多、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城市。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人们越是热爱和珍惜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就应当在发掘、保护、发展城市文化上下功夫,使城市以自己的独特形象和文化光彩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因此,对于世界遗产、古代遗存、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建筑、传统风貌、民族风格、地方风俗和城市特色等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和突出体现。体系化是城市规划完善的必然结果
我国城市规划之树,经过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和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一棵有枝有叶、根深叶茂的大树。应当相信,21世纪的城市规划之树一定会茁壮成长,干壮枝精,开花结果。建立健全自己的城市规划体系,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体系化是我国城市规划完善的必然结果。
第一,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触角会深入到城市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多层次,分工明确,内容充实,相互衔接而不交叉重复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一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二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跨省域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三是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对直辖市、特区城市、副省级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群进行跨市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四是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五是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总体布局规划、专项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六是分区规划;七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房地产开发和各项建设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管理依据;八是城市设计,对新建、改建、扩建街区、地段的各种建设要素进行科学的空间组合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九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主要任务是健全完善各类城镇体系规划,提高城市总体规划中各个专项规划的有效协调和控制能力,加强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内容;提高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覆盖率,以便尽快把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真正健全起来。
第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以《城市规划法》为中心,建立健全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和行政措施在内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行政措施等六个层次中,法律《城市规划法》亟待修改,行政法规《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尚需出台,部门规章已颁布《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五、六项,需要进一步健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较大”城市都已颁布了城市规划方面的地方法规,但地方规章尚需加强和配套完善,这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行政措施,更大量性的法规制定工作,即无立法权的设市城市和县城的关于城市规划方面的行政措施,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快法规的制定进程,现在有的城市还是空白,更多的城市需要配套完善。可以说,健全我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任重道远,尚需加倍努力。
第三,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为依法保证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规划管理理论体系、机构体系、运作程序体系、制度体系和监控体系等,从目前情况来看,理论体系尚需确立,机构体系尚需健全,运作和制度体系尚需理顺和完善,监控体系尚待加强建构。最基本的是从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各个设市城市和县城健全多层次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体系。按照《城市规划法》规定,县级以上城市都应当设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每个城市只能有一个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这就是城市规划管理局。当前668个设市城市中设立规划局的仅占60%,可见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体系仍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健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规范化是城市规划成熟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摸索、充实、拓展和实践的检验,城市规划体系框架业已形成。但是,各类规划的内容深度、表现形式、质量要求、审批尺度、实施管理程序等还因地而异,往往因编制者、审批者、管理者的认识不同而不同,五花八门,需要加以规范。不规范的规划,难免出现认识不
一、深浅不
一、步调不
一、甚至无的放矢,各持已见,争执扯皮,事倍功半。为统一认识、统一尺度、统一步调,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指导作用,规范化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到今天的客观需要和时代要求,无疑是城市规划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认为,城市规划规范化,包括内容的规范化,形式的规范化和实施管理手段的规范化,主要应抓住规划编制规范化、审批程序规范化和实施规划管理的规范化三个环节。
关于城市规划编制规范化。1991年10月1 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是对1980年12月26日发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的补充修订和改革,已经施行10年了,对规范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21世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要求,城市规划的内容丰富了,涵盖面扩大了,针对性强了,深度明确化了,指标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形象化,规划质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尢其是电脑的运用,使规划文本和各种图纸质量发生了飞跃。同时也看到,在实践中有的规划编制内容超出了本规划的职能范畴,甚至喧宾夺主,象是一个大杂烩,重点不突出,深度又肤浅,文字也罗嗦,看似大部头,实际不解渴。也有的规划完全是按照领导者和业主的意图进行编制,不少地方违背了基本的规划原则,影响了应有的规划质量。为了充实完善规划内容,抑制不应有的干预,进一步明确规划编制者的责任,有必要制定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或制定实施细则,增加新的内容,提出详细要求,规范各项规划的职能,同时对基础资料、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的具体内容与深度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提高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关于规划审批程序的规范化。《城市规划法》有一个审批权限的宏观规定,对审批程序并不具体明确,通过十年来的实践,已经有了比较合理的经验程序和步骤,应当及时总结,出台《城市规划审批办法》,从法律法规上规范各项规划的审批权限、审批条件、审批内容、审批方法、审批步骤、审批时限和审批制度等,避免审批过程中的随意性、偏差性、宽严不均、手续不全、拖延积压和主观意志的决断,实现及时审批和提高审批质量水平。1998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审查的9项重点内容,可以说是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关于实施规划管理的规范化。关键在于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项目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具体审批的审批权限、审批条件、审批程序的规范化,杜绝多头审批、越权审批、拖延不批或无合法程序、无完整手续的滥批,以保证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都能够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和具体要求实施。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一个《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审批管理办法》,指导和规范管理者和建设者的行为,使各个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认为,21世纪的我国城市都应当实现运用电脑来进行自动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城市规划管理,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有机可趁和干扰,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手段的革新,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规划管理的规范化。
为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程序、实施管理的规范化,除了建立健全我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加强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配套建设外,还必须加快出台和完善健全我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各项技术规范、技术性规定、定额指标体系和业务制度,甚至包括业务术语、专用名词的规范化。应当说,在这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努力去做,从而使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法与各个单项法规、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各种行政管理法规规章与技术性法规规章、规范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的规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个性化是城市规划深化的突出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过去生产力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限和思想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化,从主观上到客观上,城市规划主要在城市性质、规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上作文章,对城市形象美的塑造、环境艺术的讲究、城市特色的重视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建筑风格的多样化等触及不多,很少强调,城市的个性化问题摆不上议事日程,形成了我国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百城一面,十分雷同,缺乏个性风采。改革开放以来,对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感到不满意,从“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的提出到今天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呈现出一个由共性突出到个性突出的历程,城市个性化成为城市规划深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的特点。
我认为,在城市规划中注意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主要应在时代特征、空间特征、文化特征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时代特征。即反映现时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个性。城市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过程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高速公路的发育、超级市场的突起、电视塔的高耸、大型立交桥的增多和成功的人工景观(如北京的世界公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以及新型的生活居住区和地下空间开发等,都是反映时代特征的城市规划要素和明显的内容,在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建成精品,凸现现代气息,突出特色。
二是空间特征。即城市特有的环境空间个性。由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尤其是杭州西湖、桂林山水、大理苍山洱海、丽江玉龙雪山、兰州黄河水、连云港山海奇观、长治老顶山,以及合肥、南通、聊城的护城河等,赋予各自城市独具一格的环境空间景观形象,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给予足够的保护、控制和充分利用,其景观特征、观景视线、植被环境,不允许出现建设性破坏和人为影响。在山、水和风景名胜、自然景观不明显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广场绿化,营造绿色城市环境空间氛围特征,石河子、濮阳、朔州等城市在这方面都收到了良好作用,塑造了自己城市的环境空间个性特色。
三是文化特征。即城市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宗教影响等所反映出来的城市个性。今天,我国已经拥有平遥、丽江两座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0多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大量的文物古迹分布在各个城市里,形成众多的国家、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再加上历史街区(地段)和传统建筑文化等,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记录、积累和延续,每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之根。城市规划对于世界遗产、古代遗存、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古迹、传统建筑、革命纪念地等的保护和利用,必须给予切实的保证和发扬光大,以充分显示该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烘托出自己的城市个性。
突出城市个性特色,城市规划抓好对建筑的审批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大量的建筑和建筑群,是构成城市的主体性要素。应当说,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与多年来我国各个城市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不敢标新立异,雷同和抄袭是有很大关系的。今天,建筑创作已经没有了紧箍咒,思想解放,形势大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各类建筑方案审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建筑物的性质、规模、功能和合理布局,同时应根据该城市的地方特点,支持和繁荣建筑创作,创造自己城市的建筑构成、形式、风格、基调、符号和传统色彩,形成自己城市的个性特色。广州、乌鲁木齐、青岛、威海等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1世纪的城市规划必然会在重视建筑艺术,促进建筑创作繁荣,增强城市个性特色方面,迈开更大的步伐,努力使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开化是城市规划进步的客观要求
过去,城市规划被看作是城市领导、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事,再加上保密的要求,给城市规划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老百姓很少问津。自《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进行公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房地产开发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杜绝不正之风,城市规划已经向社会敞开了大门,进入广大群众的视野之中,接受公众的问询和监督,提高了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应该说,这是公众认识规划、参与规划、支持规划、规划走向公开化的开始,随着城市规划的进步,要求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的公开化呈现出新的局面。
我认为,城市规划公开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并实施城市公开化制度,另一方面是提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程度与水平。关于城市规划公开化制度,一是规划编制公开化,即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全社会进行城市规划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把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之一。在城市规划方案论证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专家、各有关部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单凭长官意志的主观决策。二是城市规划批准之后要向社会公布,采取报纸、展览、电视等各种媒介使广大群众了解城市规划,认同城市规划,支持城市规划,自觉服从城市规划的调整与安排。三是规划审批管理公开化,即五公开:(1)审批政策公开;(2)规划要求公开;(3)审批程序公开;(4)审批权限公开;(5)审批结果公开。对于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审批管理,8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五公开”,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推行,有的城市只实行了“二监督一公开”,主要是公开了规划设计条件,这是很不够的,21世纪的我国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应当全面实行“五公开”制度。四是监督检查公开化,尤其是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和违法审批行为的查处,也应当公布于世,从而起到有效有力地遏制违法行为的作用。关于公众参与,我认为,应当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公众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由公众利益参与转变为自觉参与;由公众形式参与转变为实质参与。在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对于公众的参与不能是图形式、走过场、做样子,更不能认为公众参与是添麻烦、惹是非、多此一举,而应当看到,公众参与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城市规划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具体表现。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在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最头痛的是多头管理、越权管理和不应当干预的干预;最容易发生偏差的是以权代法、以情代法、以言代法、以罚代法;最难的是公开化管理。要充分体现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性、权威性、公正性、公益性、公开性、公平性、条理性、服务性和效率性,实行城市规划公开化,全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公众参与,是时代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需要和保证城市健康发展,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相信,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公开化管理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语
我国世纪之交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由膨胀的城市到健康的城市、由文化的失落到文化的弘扬、由困扰的环境到宜人的环境、由交通的发达到发达的交通,由设施的健全到健全的设施、由突出的共性到突出的个性的成长过程,与此相适应,城市规划也经历着一个由资料的积累到资料的雄厚、由经验的手段到法律的手段、由被动的综合到能动的综合、由程序的法定到法定的程序、由科学的决策到决策的科学、由简单的复杂到复杂的简单的提高过程,城市规划面临着一个量变到质变和跨上新台阶的挑战和机遇。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的走势是全方位、多方面、深层次的,本文仅在城市规划的现代化、体系化、规范化、个性化、公开化等方面进行一下粗浅的探讨,权当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同行的共同讨论,为促进和提高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质量和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XXXX年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
·
2012年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
·
中国农业网
2011-12-28
信息来源:三农直通车
2012年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棉花,分析预测
·
[打印] [关闭]
[查看评论]
[进行讨论]
[专家答疑]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朋友]
[发布类似信息]
[繁體中文]
·
·
投资要点
◆2011年棉花市场从上一年的上涨尾声转入单边下挫态势,四季度在国家收储价附近止跌企稳,陷入量能低迷的窄幅振荡行情;
◆2011/2012全球棉花供应宽松,需求受宏观影响将出现萎缩,全球期末库存出现近三年来的首次恢复性增长,中国、美国以及印度期末库存均为三年来高位。
◆中国收储政策有望改变棉花市场过度宽松的棉花流通状况,造成明年年中前后国内资源尤其是高等级资源相对性紧张的态势。
◆2012年市场潜在下行风险主要是宏观面继续恶化、印度棉出口对国际市场的冲击,时间节点上主要关注2012年3月份、6月份前后,以及10月份前后是否会出现相对利空的消息。
◆基于中国收储以及稳定种植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需求,棉花2012年更多将呈现出有底部支撑的正常性走高态势,但高度有限。
◆投资者需要把握波段性的市场机会:明年3月份、4—5月份、6—9月份、10—12月份分阶段关注市场机会。
行情回顾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承接2010/2011棉花的上涨尾声,2011年棉花市场整体呈现出单边走低态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图1 郑棉连续合约走势(2010—2011)
1.3月份以前
继2010年涨势,ICE期棉连续合约从140美分启动并不断走高,最高攀升至219美分,带动国内郑棉上冲至2月中旬高点34500,与2010年11月10日的33720形成双顶。此后一段时间,尽管国内市场氛围仍趋高涨,甚至有机构预期棉价会攀升至38000—40000关口,但期棉自此步入下行通道。
2.3月份—9月中下旬
3月份以后,棉价呈现波浪式单边下跌格局。随着消费3月份开始走差,尤其是4、5月份企业开始减产停产,棉花价格不断走低。虽然受成本因素支持,价格在整数位及心理关口出现短暂企稳,但重压之下,加上2011丰产预期,价格下跌持续至本棉花(2011/2012)首月,企稳于国家收储价19800元/吨附近。
3.9月底—年底
系统性风险爆发,周边商品市场普遍下挫,棉花市场受国家19800元/吨收储价保护,多次触及后反弹,较其他商品抗跌,同时由于波动幅度受限,市场参与度大幅下降。
重点因素分析
一、供需分析:供应稳定而需求不定
1.全球供需:供应宽松,需求萎缩
图2 全球棉花供需变化(1960—2011)
供应方面,尽管美国出现减产,但中、印、巴等国增产,令全球总产量较上增加177万吨至2687万吨,为历史最高值。需求方面,全球主要消费国均出现缩减,总需求降至2424万吨,缩减近62万吨。后市的变数主要在于:供应由于中国国家储备的大规模收购,市场可流通量发生的变化;需求则是一降再降,何时会启动,需要关注。
2.全球主要国家库存变化
图3 全球棉花期末库存(1960—2011)
图4 美棉期末库存(1960—2011)
表1 美国棉花出口签约及装运对比
注:截止到12月1日当周,美国棉花总第18周全球期末库存较上大增265万吨至1255万吨,为近3年来高位,12月份,美国农业部本棉花已经连续三次调增全球期末库存。分国别来看,中国库存会进一步增加,打破之前连续三年消耗减少状况。美国库存由于大量签约并提前转移至中国,后市需要看其装运进度,以及类似2011年上半年的取消订单现象是否再次发生,毕竟2012年配额数量实在难料。
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截止到12月1日当周,本中国累计签约美棉122.3万吨(包括59.5万吨结转库存),累计装运量17.4万吨,仅占签约量的14%。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提前大量签约,美棉出口利好提前兑现,可能导致后期美棉失去最大的支撑因素。
印度丰产压力和中国大量签约美棉,可能令印度棉2012年上半年出口需求下降,从而在印度国内形成高库存,加上本身消费不佳,后期可能对国际棉价形成打压作用。
图5 印度产量、消费及出口量变化(1960—2011)
二、中国棉花需求分析
1.需求量分析
图6 中国棉花消费量变化(1990—2011)
根据对典型企业的调查,笔者预计2011年9—12月和2012年1—3月,每月用量在60万吨,本其余5个月,每月80万吨,加上其他消费,问题可能在850万吨左右,很难超过900万吨。目前主要机构预估仍属偏高水平。
图7 中国棉花产销变化
产量方面,笔者预估本产量为720万吨,消费为850万—900万吨,差值130万—180万吨,如果进口达到320万吨,则前几年消耗库存会大量补上,从而对后续1—3个棉花产生影响。
2.替代品价差、纺企利润偏低压制企业原料采购积极性
图8 棉花与涤纶短纤价差(2001.08—2011.12)
正常二者价差在3000—4000元/吨,在2011年年初一度扩大至16000元/吨以上,恢复至6000元/吨附近后,再次扩大至8000—10000元/吨,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的话,企业可能会继续增加棉花替代品的使用比例。
图9 棉价与粘胶短纤价差(2001.08—2011.12)
在正常情况下,粘胶价格高于棉花价格,目前为倒挂,棉花高出粘胶3000元/吨以上。从前景看,涤短、粘胶价格难以明显启动,棉花有国家底价保护,总体看棉花仍无优势。
进入本以来的4个月里,纺企客观现状是维持偏低库存,甚至是近年来同期低位,但利润维持在3.5%附近,低于正常时期5—8%的利润水平,制约其采购、扩大规模生产。企业基本仍处于减产、限产状态,加上需求心理不振,在买涨不买跌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备货的积极性。
3.下游纺织服装出口
图10 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月度对比变化
2011年1—11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达到2262.1亿美元,超过了2010年全年2065.38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出口额。但2012年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将不佳,纺织服装出口同样面临困境。首先是整体棉花成本被人为政策抬高,高于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2000—3000元/吨,甚至更高;其次是产业转移的考虑,即便没有原料成本,人工成本、人民币汇率、资金紧张等都高于东南亚其他国家,企业兼并等结构调整将拉开,要承认,棉花行业将在2012年经历阵痛。
三、中国棉花政策分析
1.储备政策:限定波动空间,贵在持续
图11 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
最近4次国家收储分别是2006年底、2007年年中、2008年年底以及2011年9月份开始的本轮临时敞开收储。尽管某些年份收储启动初期棉花价格有所走低,但总体对后期棉花市场价格形成较大的支撑。
图12 2001临时收储量、价走势对比
截止到2011年12月12日,2011临时收储量累计达到了143万吨,初步估计,至2012年3月31日收储结束,总收储量有望达到250万—300万吨,加上进口货源,国储将保持在350万—400万吨的历史高位储备量,对市场流通资源量,尤其是高等级资源量将形成重要影响。
2.2012年收储政策思考
根据2011收储量、国储容量、周边商品比价、种植积极性以及2011年9月份的电视电话会议分析,2012年3月份国家有望公布新的收储政策,估计会在19800元/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由于本籽棉收购价平均在3.8元/斤左右,同比去年下降30%,从国家棉花监测系统中心年底前对部分地区种植意向调查来看,多数地区种植意向下降。若国家明年4月份前后棉花种植时没有切实的激励性措施,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的概率非常大。
图13 籽棉收购均价及折算皮棉成本价
(1998—2010)
因此,总体上,国家推出收储政策对市场特殊时期起到了稳定信心的作用:2011年国家拿出大量资金稳定经营、稳定种植,但要做到行业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政策要做到能坚持、够长远,否则只是改变阶段性供应,要在需求未真正有效启动之前,避免积压的矛盾最终报复性爆发。
3.2012年配额变数较大,企业贸然签约风险增大
图14 中国棉花配额发放量变化(2000—2011)
基于国家对国内棉花种植的保护,预计2012年配额发放的时间以及数量存在很大变数,引发配额可能成为稀缺资源,外棉进口价格测算的不确定较大,进口企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也是最终引导内外盘价格走向回归之路的关键。
四、资金面分析
1.国内:高涨过后重回低迷格局
图15 郑棉上市以来成交及持仓变化
(2004.06—2011.12)
在2010年9月—2011年9月长达一年的交投活跃之后,由于本身基本面多空互现、国家启动19800元/吨保护性收储政策,棉花在19800—21000元/吨之间窄幅振荡,资金回报率大幅下降,未来看涨看跌空间受限,棉花步入了新的低迷期。
2.国际:CFTC基金缺乏持仓信心
图16 ICE期棉基金持仓与价格对比图
总体看,在国际市场缺乏刺激因素、宏观面不佳、美棉出口签约高峰已过以及印度棉后期出口任务较重情况下,CFTC基金在本后期难以重拾太多的看涨信心,净多持仓继续处于缩减过程,不排除自2009年3月份之后基金净持仓再次进入净空头率的可能。
五、宏观面分析:关注焦点及其问题的演化
2011年年末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同时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大量债务集中到期,而欧元区推行财政一体化的举措显然在时间周期上仍过于缓慢。从这一点来看,欧元区最困难的时候显然并未到来,包括可能出现的银行风险问题、主权国家债务违约问题等,从这方面看2012年仍不乐观。
中国方面,一些先行指标走差,出口面临困境等的实质问题已经提前令决策者将政策转向了宽,2012年注定也是考验中国政府的重要一年。但近几年积累的长期问题和政府换届的求稳局面,使上半年很难出现2009年初的激进性举措。不过,目前市场报道的中国困境与官方对外描述的存在较大出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在控制之中,中国市场对于全球的影响将由以往的促进变为中立。
美国方面,2011年年中以后GDP持续P攀升,部分先行指标向好,加上全球资金回流美国本土,成为市场亮点,预计2012年较长时间内仍将维持这种局面。2012年是美国大选之年,困扰美国的很多问题都将成为政治筹码,经济维持复苏,美联储QE3也会变得摇摆不定,“静观其变”仍是美国坐收渔利的政策制定原则。
六、美棉技术分析
图17 美棉指数月K线走势(1977—2011)
从1977—2011年美棉指数长周期看,美棉在50—80美分区间为大概率区间,28—50美分往往是经济陷入衰退或出现金融危机,80—95美分甚至95美分以上需要宏观面、基本面均出现共振性的极度利好;
在经历了2010/2011暴涨暴跌后,当前美棉步入80—90美分的历史偏高区域运行,考虑美元因素、种植成本、通货膨胀等,此价位区域为相对合理的价值区间。
另外,美棉一般5—6年为一轮完整的涨跌周期,如1998—2003年、2003—2008年、2008—2012年。美棉高点的出现以15年作为一个大周期,图形上1980、1995以及2010年分别出现过96、95以及186美分/磅的高点,照此推算,期棉的下一次高点要到2025或2026年。从周期的角度看,美棉接下来可能要步入长期的区间波动。
主要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2012年中国棉花市场政策、下游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变化、国际印度棉的出口销售及库存、宏观环境的演进等将成为制约棉市行情的几大因素。投资者应更多关注棉花市场的波段性投资机会:
明年3月份之前,投资者应关注收储量、现货市场变化、高等级棉缺口状况和国家2012年收储政策;4—5月份是中国棉花种植季节,炒作种植面积加上进入传统的采购消费旺季,棉花更多将呈现企稳反弹局面;
6—9月份需要关注国家是否增发配额?数量如何?如何保证纺企正常的用棉需求?抛储状况和包括天气变化等,将更多体现为压制棉花反弹;
9—12月份要关注2012全球棉花产量状况、全球宏观面改善情况等,棉花市场将摆脱暴涨暴跌的阴影,进入新的价格演变过程。
从区间预测来看,我们预估郑棉明年运行区间将维持在19000—23000区间,主要运行区间可能保持在19800—21500区间。向下突破的风险,主要是系统性风险急剧恶化,全球衰退,商品比价走低;向上突破则主要寄望全球救市,难度相当大。
·
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
·
【相关文章】
·
·郑棉大幅回落
期现价差
·
·加速下跌
郑棉单边下挫
·
·市场走强或给郑棉带来支
·
·郑棉上方承压调整
·
·种植面积下降助力棉花价
·
【文字广告】
·
温室、大棚优质供应商
·
蝎子养殖稳赚不亏
·
供应优质七彩山鸡苗蛋
·
乐苗灌溉
国标产品
·
面团拉伸仪
面筋测定仪
·
网罗农机市场最优商机
·
樟子松苗木网
·
供各类优质鲟鱼及卵苗
·
供各种肥料信息资源
·
专业研究推广葡萄30年
·
·
·
·
·
·
·
窗体顶端
我来说两句:
[查看评论]»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
o
最新资讯信息
o
»
供给告急
鲜花价格不降反升
o
»
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展趋势
o
»
墨西哥肉类对俄国出口迅速增长
o
»
阿根廷本周玉米和大豆价格小幅上涨
o
»
阿根廷获准向中国出口玉米及其制品字号
o
»
阿根廷政府预计大豆最高产量为4500万吨
o
»
中国禁止从俄罗斯输入绵羊、山羊及其相关产品
o
»
泰国稻米补贴将付出高昂代价
o
»
预计印度2011-2015年牛奶产量将以4%..o
»
陕西省猪肉价格仍小幅下降
o
»
来电效果付费
找回浪费的广告费
把推广费花在刀刃上!
·
o
热点专题
o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既是党中.o
»[中国农业60年]
只依靠减免税收来改善农民待遇是.o
»[农业标准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问题是.o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涉民众身体健.o
»[禽流感]
禽流感(AI)是禽流行性感冒(A-.o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一直是监管层的重点关.·
o
特别推荐
o
»新疆降温降雪利于冬麦生长
影响温室蔬菜
o
»农药产品质量合格率88.1%
o
»预测澳大利亚本棉花总产108万吨
o
»西安今年新增110个放心粮油店
o
»江苏无锡食用油价涨跌不一
o
»四川春茶进驻宁波茶市
o
»棉油缓升之势波折难免
o
»重庆市将新建100万亩柑橘标准园
o
»文莱水果种植业稳健成长
o
»广西大新县下雷镇提前完成甘蔗扩种任务
·
新台果袋
可信的品牌
山鸡,天鹅,大雁,娃娃鱼
麦饭石保健杯!净化水质!
河北土特产!金丝小枣!
o
供应优质红叶石楠油茶良种
o
[优质]
迷迭香种子
迷迭香种苗
迷迭香精油
o
[优质商家]
湖南猕猴桃代办中心
o
【特供】
芝麻粕
芝麻饼
芝麻粕批发
o
[推荐]优质银杏树苗,绿化树最新价格
o
红提葡萄
冬枣
富士苹果
·
·
:::::::客户服务热线:010-62199863
010-62110035 传真:010-
62148923
电子邮件:zgnyyouxiang126.comm:::::::::
|
关于我们|汇款须知|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著作权和版权声明|中国农业网站联盟|给中国农业网留言
【综合1QQ群:13380660】【综合2QQ群:19668736】【查看其他QQ群】【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中国农业网版权所有
1999-2016著作权与版权声明
网络实名,通用网址_中国农业网
京ICP证03001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文网文[2004
第五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
二、关于今后我国经济走势的问题
1.要关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这种不确定性从国际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不确定的因素中,既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向上的,也有可能使其向下的。向上的因素包括政府换届效应、灾后重建需求增大,刺激供给。向下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成本上升,包括企业的各种环境趋紧以后,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如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社会保障、通货膨胀使得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等等,这都是促使经济往下走的因素。价格走势,同样也有不确定性。尽管现在CPI有所回落,但是否存在反弹的可能,还需要观察。因为成品油和电价调整以后,CPI指数往上是必然的结果。此外,抗震救灾、奥运召开导致的需求增加对价格都有拉动作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是食品和居住价格。资本市场中股市、楼市,走势也不明朗。
2.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金融发展仍然带来很大压力。前5个月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货币增长的压力并没有明显缓解。到5月末,外汇储备是17970万亿美元,1~5月份增加了26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亿美元,增幅39%。说明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比去年严峻。从创造货币供给的另一个渠道--国内信贷看,今年前5个月同比多增2920亿,同比增幅在16.22%。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数据看,各类委托贷款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增长也很快。总之,单从货币层面看,目前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需要我们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
3.要防止经济的迅速下滑。首先看消费水平,今年的购买力与去年相比,下半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另外农民工的转移收入也会下降。其次是看投资,从统计数字上看,虽然今年上半年投资达到25.6%,高于30年来的平均20.8%,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投资的需求只有不到18%。而且今年第二季度投资下降的程度很大,尽管可能这次地震灾害的重建工作能增加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但还是不抵国家出口导向需求的下降和长三角、珠三角投资需求的下降,以及整个经济景气度下降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的下降。
4.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滞”、“胀”和“滞胀”三种风险。所谓“滞”,就是担心增长速度下滑,外需趋冷,如果内需再紧缩过度的话,“叠加效应”则有可能令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出现泡沫破裂,经济停滞的局面。所谓“胀”,就是担心通货膨胀,但不担心增长速度,认为只要压下通货膨胀,速度降低一点,到9%左右正合适。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过度担心经济下滑,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以及地震灾害做出过度反应,就难免出现类似2003~2004年中断刹车、重新踩油门导致投资过热、物价上升的局面。所谓“滞胀”,就是一方面物价继续攀升,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人员增多。有人提出,只要增长速度在8%以下,通货膨胀在8%以上,也就是“低增长,高通胀”,就应当算是中国式“滞胀”。这种观点认为,目前,引起“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而耕地减少,将产生推高消费物价的因素;二是国际方面,由于国际游资从股市流向大宗商品市场,由此推高国际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中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国,所以输入型通货膨胀会越来越明显。认为引起“滞”的因素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上一轮投资到2007年下半年接近尾声,到2008年中期会明显回落,但同时此轮投资周期所形成的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将会显著改变总供求的对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二是国外方面,美国房地产泡沫所积累的危机爆发,会导致中国的出口显著萎缩,也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因此,这种观点担心“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从而形成“滞胀”。而种种迹象表明,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走向“滞胀”的可能性的确是在增加。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不断地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解决失业问题,结果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地朝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推移; 二是政府管制过度,政府通过行政管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过度;三是社会福利过度,工资、福利的刚性特征导致物价只升不降。
5.对可能出现的失业和银行呆坏账增加要早谋对策。首先,要注意城市隐性失业问题。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制鞋、家具等行业的企业大量外迁或倒闭,主要影响的是农民工就业,这可能会形成社会隐患。如果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问题也会凸现出来。其次,在股市大起大落之后,房地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过程。如果销售持续萎缩、资金持续紧张,对银行资产质量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房价相对于广大居民的购买力而言是偏高的,与股市估值过高有相似之处。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
三、关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问题
专家们总体认为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政策出台要慎重,要考虑时机和力度,要考虑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要防止矫枉过正,要防止造成经济的萎缩和经济的急速下滑。即使是继续实行从紧的政策,也要在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
1.紧运行的环境与企业结构调整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匹配关系。去年以来企业经营环境明显趋紧,能源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相对收缩等多因素“叠加”“碰头”所导致的累积效应,促使许多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自觉或被迫进行结构调整,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我们应当探索和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使环境收紧的程度对于企业结构调整而言达到逼而不死、死而不多、增量调整阔步前进、存量调整逐步推进的效果。因此对进一步加大力度的政策调整要特别慎重。
2.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适度平衡。从紧的政策还要坚持,因为总需求是推动通胀的根本原因。尽管目前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将通胀压得太低(比如说4.8%),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压通胀肯定会导致增长率下降。根据测算,0.4%的通胀率可以换取1%的增长。反过来说,压0.4%的通胀率,就会压低1个点的经济增长率。从这个角度而言,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一种适度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3.政策调整短期内不能太频繁,太密集。政策调整短期内太频繁,太密集,对企业的成本和出口竞争的影响很大,就深圳情况而言,企业综合成本要上升30%,这是很难靠企业自己消化的。深圳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的调研做出的判断是深圳出口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形势。江苏、浙江、上海基本上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4.调整和稳定我国的出口政策是重中之重。有专家认为,如果我们的出口是个位数增长,那就意味着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而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是我国出口制造业和宏观经济绝对不能承受的,会面临像亚洲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调整政策,稳定出口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过去有些政策调整或是调整时机不对,或是没有充分考虑国情,或是没有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出发,这种情况绝不能再次出现。
四、关于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现在的国内通货膨胀仍然属于结构性和输入性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不能靠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紧缩银根来解决。也不应过多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价格的正常波动。更不能把通货膨胀的目标寄托于压缩银根的政策上。否则会得不偿失。专家普遍认为,今年年初制定的全年物价指数控制在4.8%的目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并认为全年6%~7%的物价控制目标是适合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针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关专家认为,现在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格局并没有变,更多表现在输入性增长压力加大上。最近全球通胀可以反映和印证这一点。因此靠单个国家完全解决通胀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此外,全球通胀的压力向我国传递,也是有多种多样的途径。不是简单地通过贸易进出口渠道传递的,既有心理预期的传递,也有热钱流入的因素,等等。总之,在全球经济联系特别密切,尤其是金融市场联系紧密的情况下,这种输入型、结构性是通胀是不可避免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把整个通货膨胀的动因归结为货币因素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结构性因素太明显。上半年食品起了主要的作用,下半年的因素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能源、原材料推动PPI上升,扩散到CPI,这可能成为主导的因素。所以,要客观的对待通胀率,而不能采用行政干预等不适当的方式来对付通货膨胀。
关于通胀的动因,有关专家认为,国内因素仍是最主要的,外部冲击虽有直接影响,但不是根本性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国内因素首先是需求拉动。尽管我们看到的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但这和过去五年经济高速增长有极大关系。过去五年,中国现实经济增长率大致高于潜在增长
率一到两个百分点。这显然在不断积累通胀压力,一定会有一个爆发。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主要是需求拉动——也就是说与过去五年全球的强劲增长有关。其次是成本推动。特别是要素价格在向一个合理比价回归。不过成本推动也与总需求有关。因为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会带动要素价格包括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城镇化的推进对于粮食价格上涨也有很大的推动。第三才是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有几方面,有全球流动性过剩,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政策层面,尤其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的扩张性政策的影响。当然,次贷危机导致美国以及全球经济下滑,对国内通胀也有向下的压力。孤立地看输入性通胀肯定不合适。因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上升有直接关系。所以,从通胀的动因来看,总需求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有专家认为,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不能把抑制通货膨胀的希望过多寄托在汇率升值上,否则可能得不偿失。理论上讲,本币升值使得进口石油等产品更加便宜,可抵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这是因为:第一,抵消进口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需要几乎与涨价幅度相当的汇率升值,而这是做不到的。第二,从国际经验看,目前的通胀是全球性的,无论货币贬值的美国,还是货币升值的欧洲,都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有专家认为,单纯靠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有限,更不能把通货膨胀的目标放到压缩银根的政策上。单纯靠从紧的货币政策,对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的抑制作用不是很大。这两种价格都是由于供给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受生产周期的影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受国际炒作的影响。并不是货币供给多少所能左右的,因此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价格的上涨。相对来说,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还有一些防火墙,还有可短期出台一些应急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价格干预和贸易干预。人民币升值是错误性的导向。因为升值预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升值对经济基本面,对进出口的价格产品的影响。人民币哪怕再升值20%~30%,对物价的作用也很有限,但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即会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
有专家认为,要注意平衡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只要在9%~10%,就应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毕竟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杀伤力太大,其黏性也比较大,一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会对长期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控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因为它对整个CPI上涨的贡献率一般都在84%~85%。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既要重视,大力抑制,又不能压得太过。和过去几个高通胀的时期比,现在8%左右,全年降到6%~7%的CPI,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再退一步,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我们实际上还有一些手段可用,如加息、保值储蓄等。
五、关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随时会受到国际环境重大事件和波动的影响。专家认为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许多重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主要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动荡以及国际油价和粮价的上涨。在这种形势下,有专家认为我国更应重视调整自己的出口政策,并且有效防止热钱的涌入。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外部风险: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世界金融动荡;二是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与石油有关的工业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三是 “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方,导致一些国家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因此,中国从现在起就必须做好同时应对三场危机的准备即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更为复杂,政策选择处于两难境地,政策力度难以把握,意见分歧前所未有。关于越南出现金融危机苗头,有专家认为,其根源是国内经济过热引起的,基本上不会引起货币、金融危机。加之现在周边国家大多数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好,因此越南的问题不会对周边国家的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对我国的影响也不会大。但是越南出现金融危机的苗头,给我们一个信号,说明次贷危机首先在发达国家传递和扩散,引起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普遍的波动后,现在已经开始向新兴市场扩散和蔓延,表明这些新兴市场内在的经济结构有问题,以及大量热钱流入导致本币过度的升值和泡沫经济风险,都会使潜在的金融风险不断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经济危机。因此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有专家认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提出减顺差的宏观调控目标是错误的导向,不仅没有办法实现,而且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国目前产生顺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产业竞争力提高,产能过大,投资高于消费,是基本面的因素决定的,不是出口政策补贴导致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下转第43页)(上接第37页)如果把它作为短期的宏观调控目标来实现,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按照一般经济规律来看,顺差的短期调节与国外经济形势和国内政策有关,当国内经济过热的时候,即投资及需求过旺,自然是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顺差下降,甚至会出现逆差。而国内经济紧缩的时候,则是相反,会出现较大顺差的增长。我们恰恰在经济比较热的时候出现大幅度的顺差,这是很不正常的。所以,投资结构的紧缩和减顺差目标是矛盾的,是没有办法平衡的。因此,我们现在所有采取的那些调整出口的政策,对减顺差目标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
有专家分析,我国的出口形势下半年可能出现很大的转折,面临多重压力,首先是世界经济外需形势可能全面恶化,美国以及以它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危机,面临更复杂和困难的局面,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有可能同时出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很多国家出口下降,如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说明全球经济走低。其次是如果以越南货币金融危机为先兆,整个新兴市场货币汇率面临转折,即由过去和我们一样的持续升值变为大幅贬值,如果由于发生金融危机发生急剧贬值的话,就会对我们的出口造成更直接的打击。而这种风险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今年4月份,印度的卢比对美元已经贬值了5%,泰铢已经贬值了4.4%,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了3.2%,越南盾贬值了3%,这仅仅是一个先兆。如果美元由过去持续贬值变成升值的话,就会进一步加大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介入。大量的热钱向新兴货币市场回流,就会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那个风险和打击可能会更大。
有专家认为,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套利正在变成越来越大的一个威胁。第一,热钱的套利造成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失;第二,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今天可以大量流入,明天就可以大量流出;第三,导致货币的强制发行,这对我们宏观调控是非常不利的。面对这么大量的热钱流入,光考虑汇率问题,光考虑调整准备金率,没有有效的行政性的控制手段是不行的。
此外,专家们在讨论中还建议尽可能在发展当中推进改革,以解决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研究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