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19-05-13 18:3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篇: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P10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展新知

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达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2n+1。

(1)2×26+1=53(根)

(2)2n+1=63,2n=62,n=31,能摆31个三角形

2、通过列表、观察图形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列出算式来表示需要小棒的根数,从中发现规律。在每个算式中,都有加1,一个正方形3×1再加1;2个正方形3×2再加1;3个正方形3×3再加1,从而推出n个正方形需要小棒的根数是:3n+1。

(1)3×12+1=37(根)

(2)3n+1=46,3n=45,n=15。能摆15个正方形。

三、解决问题

利用上面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找出摆八边形的规律

(1)、摆一个八边形,需要7×1+1=8根小棒,摆2个需要7×2+1=15根小棒,摆3个需要22根小棒

(2)摆n个八边形需要7n+1根小棒。

第二篇:数图形中的学问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图形中的学问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37-38页)

[教学目标]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过程]

一、小猫图案中有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去数,并说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数的。

二、数人像图中的正方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数,再小组交流,数的方法。可以先数出小正方形有5个,中正方形有5个,大正方形有1个,共11个。

做试一试:数长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16个长方形。

三、练一练:

第3题:由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就是中间的1个;由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3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2个;由4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6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9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1个;共有16个。

第4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有序的数,到找出规律。

四、数学游戏:

有2个圆盘移动3次;有3个圆盘移动7次;有4个圆盘移动15次;有5个圆盘移动31次。

第三篇: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分类》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分类》

教学设计

冯 宏 伟 马泉办渭店小学 2016年3月11日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分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图形的分类。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

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的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吗?展示各种图形。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认知图形的特点

1、小组合作,分一分学具

师:你把他们分成两类吗?试试看。(学生动手分并汇报分的情况)生: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师小结:这是按照是否由平面图形分。哪吗平面图形还可以怎样分?(生动手再分平面图形,交流为什么这样分?)

汇报:把圆分成一类,其他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师小结:这是按照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你还能再接着来分吗?(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分法)

汇报:三角形单独分为一类。

师小结:这是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

2、找一找。

展示图形,这些美丽的图形中就有许多基本图形组成,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相互说一说。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认知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师:用螺丝固定后: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师:再来拉拉看,指令: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师:看来随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生活中你见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的情况吗?如果是其它图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2、认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试一试三角形。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生活中见过运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吗?

学生回忆并汇报生活中见到应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的例子,如:大桥,电线杆,电动伸缩门等。

四、总结。

你对所学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作业安排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板书设计

图形的分类

按照图形是否是平面图形来分。按照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平行四边形不稳固 三角形具有稳固性

第四篇:《图形中的规律》教案(精选)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活动,让学生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一个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找到探究这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准确地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列式的算理。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小棒,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的表格 教学过程: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玩个猜数游戏,看看谁是火眼精金?(课件出示)1、3、5、„„

师追问:你怎么这么快就猜出后面的数字了?为什么? 3、6、9、„„

你的眼睛可真亮!那么老师要来考考你的听力了?竖起小耳朵哦!(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听”

师:请同学们听(拍手)

师:你们能将掌声继续吗?(生拍手)

师:好!你们有什么发现?(先拍一下,再两下„„)有规律 师:我们用有规律的掌声表扬一下这位同学!板书:规律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很多规律,数学图形中也存在着许多的规律,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图形中的规律!揭示课题:图形中的规律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三角形(探索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师:看,这是个什么图形?(三角形)师:摆一个三角形要多少根小棒?(3根)师:摆两个的三角形呢?(6根)师:有不同的摆法吗?(5根)你是怎么摆的?指明上黑板摆一摆 师:请大家数一数他用了几根小棒(5根)

师:同样是摆了两个三角形,为什么他用的小棒根数比独立摆用的少呢?(找出公用边)(生找出后,课件闪烁)

师:对,这也叫公用边,每相邻两个三角形公用了一条边。

师:那我要再摆一个呢?需要几根小棒?谁愿意来摆一摆?指明学生上黑板 师:如果用这种方法继续往下摆,三角形个数和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种摆法!

师:我们来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研究一下三角形个数和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拿出作业纸和小棒,同桌两个合作,一人摆一人记录,边摆边记录)

师:我们可以从简单入手,先摆一个、再摆两个、三个„„以此类推,直到10个三角形,并数一数每次所摆的三角形共需要几根小棒,记录在表

(一)里。(学生摆、并记录、师指导)

师:现在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所摆的图形个数和所需要的小棒根数 师:(课件出示)统计表.请大家仔细观察上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引导得出“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个小棒(板书)

师:摆10个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我们可以摆出来之后再数一数。那如果我要知道摆100个、1000个或更多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我们摆出来之后再数会怎么样?(很麻烦)那你有什么更简便的办法吗?又节约时间!(用算式计算)

师:你能不能列算式计算一下,像这样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请你将自己的方法写在本子上,并说说理由。注: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多个人说明

生说完之后追问:这种方法你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方法:A;1+10×2(先摆1根,后面都是2根,10个就是10×2)

B;3+9×2(第1个三角形要3根,后面9个都要2根)

C;1+2+9×2

D、3×10-9

(摆1个三角形要3根,单独摆10个就是三十根,去掉重合的公用边有9根)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其实方法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再去探索。

师:根据这一发现,你能很快的算得出摆2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比一比看看谁最快!

3+(20-1)×2=3+19×2=41

20×2+1=41 师:看,那种方法更快啊?

师:如果这样摆10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呢?(100×2+1=201)让学生思考并写下算式,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如果这样摆n个三角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公式:2N+1(板书)

师:谁来说一说N表示什么意思?2n呢?后面的1呢?

(N是三角形的个数,2是去掉第一根,每个三角形需要2根小棒)回顾:我们刚才在探索三角形的规律时是怎么研究的?先是动手实践(摆三角形)然后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最后总结归纳。师:通过摆三角形,大家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如果像摆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你能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寻找到他们的规律吗?

(三)拓展延伸:

(1)摆正方形规律的探索

师:(课件出示例图)如果也像摆三角形一样公用一条边,请大家用摆三角形的方法列表,同桌合作,看每一次需要多少根小棒,并记录完成统计表

(二)(同桌两人,一人摆一人记录,生摆正方形,师巡视)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的记录,汇报完后(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师:你是怎样发现这一重要规律的?(引导学生从数,图形中思考)

师:根据这一重要的发现,你能很快算出摆1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

4+(10-1)×3

1+10×3 师:如果要摆20个呢?怎么算?1+20×3 师:照这样,摆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谁能列出算式?

3n+1(板书)

师:当n=100时,需要几根小棒?

师:今天我们通过摆三角形、正方形、来探索这些图形中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呢!智慧屋:按下列方式摆餐桌和椅子:

1、摆n张餐桌可以坐多少个人?

2、有50个人,需要摆多少张桌子?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也当一回探索的小主人,谁愿意来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主动去探索、去思考,做生活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新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 下册 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课 时: 第1、2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一)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

2、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教学重点:

1、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2、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课前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同学之间踊跃发言,互相分享

/ 26

一下生活中的小数。

出示书上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说说图片中反应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答:

1、一元钱里面有10角,就相当于把一元钱平均分成十份,一份是一角。一角就是一元的十分之一。

2、一元钱还可以分成一百份,一份就是一分,一分就是一元的一百分之一。

3、一元是一元,一角是0.1元,一分是0.01元。

4、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学习的兴趣。

二、小数的再认识1、2、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

3、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 26

4、巩固练习

5、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以此类推。

三、当堂练:

四、作业: 第3页 练一练 1-4题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一)1元=()角=()分

1角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元

/ 26

1分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元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3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二)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实验操作法。教学准备: 尺子、课件

/ 26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36厘米=36/100米=0.3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0厘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二、填一填: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三、试一试:

/ 26

强调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学生在由米换算到厘米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米换算成分米今儿换算成厘米。

四、作业:

第5页 练一练 2、3、4、5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二)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1千克=1000克

六、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4、5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三)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以及小数的读写。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2.222,试着说出其中的2表示多少?

/ 26

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

二、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2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三、认一认

/ 26

四、试一试

5元=5.00元(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结果不变)一定要强调是小数的末尾。

5元和5.1元做比较的话,因为小数的末尾是非0,所以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五、作业

第7、8页 练一练1、2、3、4、5、6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三)千 百 十 个 十 百 千 位 位 位 位·分 分 分

位 位 位

七、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6、7课时 课 题:练习一 课 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P3第3题:

/ 26

明确小数的意义,正确写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P5第2、4题:小数数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P7第1题:在计数器上表示小数。正确识别小数各个数位的名称。P8第4题:复习小数的性质。P8第5题: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教学反思:

课 时: 第8、9课时 课 题:比大小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第9-10页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 26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信息,提出问题:

1、问题1:王红和李娜谁跳的高?

2、问题

2、郑强、李明和张华谁跳的远?(小组讨论并说明比较的方法。)

3、汇报1: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几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时,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0.69<0.8

4、如果几个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97<3.13<3.08

5、汇报2:

/ 26

6、针对两种比较方法,请同学们比较哪种方法更好。

二、试一试

应用上面总结的两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两组分数的大小。

1、根据题意是比较在0.48米与0.5米的大小。应用法一,首先比较整数部分,两个数的整数部分全部为0,继续比较十分位。0.48的十分位上是4,0.5的十分位上是5。根据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出0.48<0.5。

2、1.1与0.95的比较方法与上题一致。

3、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1.1和0.95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三、作业

/ 26

第10页 练一练2、3、4

四、[板书设计]

比大小

比大小的方法:

1、从数位来考虑,几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时,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几个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五、课后反思

课 时: 第10、1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 26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课堂讲授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买菜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1、估算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一共需要多少钱?

2、讨论如何核对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 26

1.25+2.41=()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向学生强调两个数的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试一试

分析题意得出:爸爸的身高=亮亮的身高+凳子的高度-0.05米 列式为爸爸的身高=1.45+0.4-0.05

/ 26

1.4 5 +

0.4 1.8 5 -

0.0 5 1.8 0 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作业

第12页 练一练1、2、3、4、6

四、[板书设计]

买菜

两个小数相加减的时候,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1.4 5 +

0.4 1.8 5 -

0.0 5 1.8 0

五、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12、13课时 课 题:比身高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以一个数为参照来同时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准备: 小黑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 26

1、鹿妈妈身高多少米?

小花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鹿妈妈的身高=小花的身高+1.7米

2、小黑高多少米?

小花2.4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

小黑的身高=小花的身高-0.8米

3、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鹿爸爸身高6米,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比小花的身高高=6米-2.4米

4、比较、归纳:

类似的题中,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题目的意义。尤其在比较大小

/ 26

的问题中。何时是加何时是减,通过帮助学生总结关键词汇来判断。还应该多做类似的练习。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多个实例,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规律。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二、试一试: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计算淘气上次的体重,根据题意用这次的体重38千克-增加的体重2.65千克就是上次的体重。淘气上次的体重=38千克—2.65千克

第3题:学生根据2题的计算方法独立计算3题,集体订正。

三、练一练:

根据上题中的计算方法独立完成本题的计算。注意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四、作业

/ 26

第14、15页 练一练2、3、4、5、6、7

五、[板书设计]

比身高

小花 2.4米 小黑

比小花矮0.8米

鹿妈妈 我比小花高1.7米 鹿爸爸 6米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14、15课时 课 题:歌手大赛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26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 26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4、汇总结果 总分=专业素质分+综合素质分 5号选手:总分=8.55+0.88=9.43(分)9号选手:总分=8.65+0.40=9.05(分)

5、算一算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了多少分?

带领学生寻找关键字,“高”既然是比较高低,首先想到的是找差。所以这个题要用减法来计算。

6总结:

带领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三、想一想

/ 26

先分别算出专业得分的差和综合素质得分的差。然后再让两个差相减继续求差,这个差就是他们总分的差。

四、练一练:

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五、[板书设计]

歌唱大赛

总分=专业素质分+综合素质分

5号选手:总分=8.55+0.88=9.43(分)9号选手:总分=8.65+0.40=9.05(分)

1、小数加法竖式题

2、小数减法竖式

六、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16课时 课 题:练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练习法。教学准备:习题本、课件 教学过程: 第1题:

分数与小数的转化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有哪些? 第2题:

9.8在10.1的左边所以10.1>9.8 第5题:

/ 26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在运算过程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第7、8、9题:

应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分析题意,明确运算方法。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有的学生提的多有的提的少,都要给与学生鼓励。对于学生在提问时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与指导。教学反思:

/ 26

下载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米稔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及目的要求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

    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页例1,83页例2. 二、教材分析: 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况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商的变化规律范文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商的变化规律 结合目前学生的学习进度,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了有助于四年级同学学习的教学资源,希望小编整理的数学教案可以帮助到你们,一分耕......

    2、找规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找规律(2)-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找规律(2) 教学内容: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北师大版(大全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

    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分类》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分类》说课稿 木瓜九年制学校 王喜春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图形分类》,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个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练习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练习题 1、如图,△ABC 和△DEF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AB=8厘米,DG=3厘米,BE=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直角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分别是 AB=5厘米 BC=4......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方程北师大版

    《方程》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方程》科目数学年级四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学情分析“方程”,学生已经有了上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