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第三章(名词解释题)

时间:2019-05-13 18:4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04第三章(名词解释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04第三章(名词解释题)》。

第一篇:1204第三章(名词解释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名词解释题

清政府“新政”:为摆脱《辛丑条约》签订后内外交困的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1.(B)被迫成立2.(D),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系列改革,新设3.(BCD)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4.(B)。慈禧太后强调新政要“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以“三纲五常”为原则,不脱离5.(BD)的思路。这说明“新政”只是洋务运动的延续。所以时人大多认为“新政不新”。

1.A.3月B.4月C.5月D.6月

2.A.立宪筹备处B.总理政务处C.政务院D.督办政务处

3.A.工部B.商部C.学部D.巡警部

4.A.官吏选拔B.科举考试C.封建等级D.官吏年考

5.A.洋为中用B.中学为体C.贯通中西D.西学为用

预备立宪: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危机的局势下,为摆脱困境,挽救自身的危亡,并为将来“推行宪政”所实施的一些措施及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主张。清政府1901年成立1.(D),宣布实行 “新政”,并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2.(B)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3.(C),并于1908年颁布了4.(A),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长达5.(D)的预备立宪期限。由于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延续其统治,因而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政治危机。

1.A.政务院B.总理衙门C.国务院D.督办政务处

2.A.警务部B.巡警部C.警视厅D.警察署

3.A.仿行立宪B.预备立宪C.预备仿行宪政D.预备仿行立宪

4.A.《钦定宪法大纲》B.《钦定大清宪法》

C.《钦定宪法》D.《大清国宪法大纲》

5.A.6年B.7年C.8年D.9年

会党:晚清之际,由1.(BCD)等社会成分构成,处于社会底层,无固定职业、生活不安定,遭歧视压迫,2.(AD),讲“江湖义气”,且具有3.(B)传统,接受革命党“排满”主张,但缺乏4.(BC),难以坚持长久斗争的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也是当时革命党人武装起义依靠5.(C)。

1.A.工人B.破产农民C.无业游民D.流氓无产者

2.A.对现实不满B.逃避现实C.逆来顺受D.富有反抗性

3.A.扶清灭洋B.反清复明C.杀富济贫D.替天行道

4.A.革命理论B.真正觉悟C.严格纪律D.军事素质

5.A.基本力量B.基本群众C.主要力量D.同盟者

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在列强的胁迫下,宣布1.(C),并把粤、川、湘、鄂筑路权卖给2.(A)四国银行团。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的行径,激起了粤、川、湘、鄂人民的强烈反对,迅速掀起了群众性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为最烈。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决定组织3.(B)。不到半个月会员发展到10万人,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首要分子,查封保路机构并制造了4.(B),激起了四川人民的武装反抗,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从而为5.(D)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1.A.铁路国有B.铁路支线国有

C.铁路干线收归国有D.铁路收归国有

2.A.英、法、德、美B.英、法、日、美

C.英、法、德、俄D.英、法、日、俄

3.A.保路股东代表大会B.保路同志会

C.保路股东会D.保路股东工会

4.A.渝州惨案B.成都血案C.绵阳血案D.万县惨案

5.A.酆都暴动B.汉川起义C.全川暴动D.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1911年保路风潮中,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1.(D),广大群众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2.(CD)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准备在武昌武装起义。3.(B)晚,驻武昌的新军第八镇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了首义的胜利。起义军在4.(B)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5.(A)。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初清帝被迫退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1.A.成渝血案B.汉川血案C.渝州血案D.成都血案

2.A.同盟会B.华兴会C.文学社D.共进会

3.A.1911年9月10日B.1911年10月10日

C.1911年11月10日D.1911年12月10日

4.A.二天B.三天C.四天D.六天

5.A.湖北军政府B.武汉国民政府C.湖北革命军政府D.湖北都督府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武昌首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创建新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12月

1.(C),鄂、苏、浙等2.(B)省代表在南京咨议局召开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3.(A),奠都南京,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随后,临时政府选举4.(D)为副总统,成立5.(C)作为立法机构。

1.A.27日B.28日C.29日D.30日

2.A.16B.17C.18D.19

3.A.临时大总统B.大总统C.民国执政D.民国临时执政

4.A.黄兴B.宋教仁C.孙武D.黎元洪

5.A.临时国会B.咨议局C.临时参议院D.参议院

袁世凯篡权和集权专制: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临时大总统职。4月5日,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中华民国表面上完成了1.(B),但袁世凯篡夺了国家政权。之后,袁世凯包围国会,以武力逼迫议员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攻击国会是2.(A),妨碍国家统一,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证书徽章,致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1914年1月,又停止参众两院议员职务,将议员全部资遣回籍,迫使(D)辞职,毁掉了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国会。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全部权力总统独揽,4.(ABCD)。至此,中华民国只剩5.(ABCD)了。

1.A.政权交接B.国家统一C.改朝换代D.和平立国

2.A.暴民专政B.政客市场C.争权夺利D.不守礼制

3.A.国务院总理B.政务院总理C.执行议长D.内阁总理

4.A.下设政事堂B.总统任命参政院议员

C.撤销国务院D.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继承人由总统推荐

5.A.辛亥不堪忆B.共和成梦境

C.一块空招牌D.猿猴耍权力

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袁世凯为黄袍加身,1914年下令全国恢复“祭礼”。1915年又下令学校恢复1.(B)课,鼓吹只有尊孔才能避免“人心皆为革命所颠倒”。还指使亲信组织所谓2.(BCD)组织,为“变更国体”大造舆论。他还制造所谓“国民代表大会”,在武力威逼下进行“国体投票”,改民主共和为君主立宪。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3.(C),换上“中华帝国”牌号。13日在中南海居仁堂称帝。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1916年1月日举行登极大典,正式当了皇帝。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复辟帝制遭到

4.(ACD)。他只当了5.(B)“洪宪皇帝”,不久忧惧而亡。

1.A.祀孔祭孔B.尊孔读经C.四书五经D.大学中庸

2.A.劝进会B.筹安会C.公民请愿会D.全国请愿联合会

3.A.接受请愿变更国体令B.接受劝进变更国体令

C.接受帝位申令D.接受劝进申令

4.A.全国反对B.逊帝抱怨C.将帅诛伐D.天下共击之

5.A.73天B.83天C.93天D.103天

第二篇:名词解释题

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过度学习:是指所学材料达到刚刚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教科书:根据学科教学要求编写的供教学使用的正式课本。一般由国家或地方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审定。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材。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格: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产婆术:是指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通过双方的交谈,在问答过程中,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再认或回忆: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叫做再认,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叫做回忆。

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现象。

回忆是指把过去曾经经历而当前并非作用于我们的事物,在头脑中得其映象自行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

教育法规 :是调整教育活动和教育行政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主要指有关教育的专门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规中调整有关教育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条文。

班级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对培养什么样的班集体的预定,即班集体发展的具体规格。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是成功管理班级的开端,也是班级目标管理成败的关键。目标越明确、恰当,管理就越有方向和动力;反之,班级管理就带有盲目性,工作会陷于紊乱。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上位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实际情境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变化。

数学基本能力:基于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数学学习中的表达、交流、与人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课堂观察表评价: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重视学生自我反思等原则设计具体指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庭辩式评课法:是指改变以往评课中听课者评、授课者听的模式,让授课者在课后解说自己的教学思路,并针对听课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从而促进听课者和授课者之间交流的一种评课方式。教学案例: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教学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体态语言评价:是指教师用体态来评价学生,诸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评价在课堂中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是教师自我或在他人指导、支持下,设计自我发展性目标、能动实践、主动接纳外部信息及自我调控发展过程的过程。

发展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只是甄别和评比,注重过程,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多元,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体现评价过程的开放、平等、民主、协商等特点,以学生素质的全面高为最终目的的评价。

课后备课:指教师在上完课后或观摩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出现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最终形成较为成功的教案。

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数学的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形式来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档案袋评价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综合比较法:综合比较法是指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不是就课论课,也不是就一堂课进行评价,而是将几堂课放在一起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和评价,从而更清晰地看出每一节课的优缺点和特色所在。

数学思考评价通过课堂观察量表等手段,对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度、灵活度进行客观评价,促进学生思维水平提升。

教学后记: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针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结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即为教学后记

激励性作业评价: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不仅起到了点评学生作业的作用,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等。

教师的“大气” 教师的“大气”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那种大家风范,那种充满自信、运筹帷幄、不急不躁、不拘小节的教学素质,那种能够自觉跳出单纯传授知识范畴而站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反思教学的功底和底蕴。

商榷性评语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直接予以更正,有时则不是直接更正,而是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更正。

延迟评价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即使优等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为了避免学生作业等级太低,心理压力太大,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等级的批改评价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将作业重做之后,再进行评判。

教学评价: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课堂教学要素评价法:所谓要素评价法就是以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要素为支撑点,对整节课进行整体衡量的评价方式。

数学学习评价: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在数学知识、使用数学的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证据,并根据这些证据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或某个课程教学计划做出结论的过程。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内容及进程进行的价值判断。课程可以在三种意义上加以理解:

1、学校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和;

2、指某一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或英语,对某一具体学科课程的评价是我国中小学最常使用的;

3、对课程教育活动的评价。分项作业评价:所谓分项作业评价是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作业,从双基、书写、创新意识等方面采取分项评价的一种批改策略。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口头型考试评价:是一种以口头形式进行评价的考试方法,一般用于小学一、二年级,受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用口头回答的形式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教学诊断: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从教学问题入手,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深入剖析,找出“病因”,分析“病理”,进而“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课堂观察表评价: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重视学生自我反思等原则设计具体指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自我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能力发展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

体态语言评价:是指教师用体态来评价学生,诸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评价在课堂中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教师未来发展的期望性评价,它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发展的自主性和超前性,具有评价结果的多元认同性,具有可持续进取的开放性,是促进教师不断完善的引导性评价。

课堂即兴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给予及时、合理的、激励的评价。

合作型考试评价:是新课程中出现的最新颖的一种考试评价方式。它要求几位学生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或一个项目。然后,教师对具体的作品或完成的项目结果首先进行量分或等级评价,这种量分或等第是合作的学生共同分享的。其次,由合作的学生再相互对每个人分工完成的情感、态度和质量进行量分或等级评价,这种量分或等第是有差异的。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和水平进行量分或等级评价,这种量分或等第又是合作的学生共同分享的。把三部分量分或等第用一定的权重和形式合成,便成为每个学生在这次合作型考试评价中的最终得分或等第。这样的考试评价更注重考核的是学生分工合作的过程、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第三篇:名词解释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字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文学研究会

(1)1921年,矛盾等人创立,有鲁迅、周作人冰心等成员,提倡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1)中国现代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1年1月。

(2)主要成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3)主张文学为人生。(4)倾向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第三种人”

指30年代初的苏汶。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左联曾和他展开论辩,批评了他的文艺倾向。通过论辩,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和策略上“左”的错误。

3.文协

文协是文艺家协会简称,系全球作家、诗人以及书法、美术、摄影、戏剧、音乐、影视、收藏、鉴赏等艺术家或相关团体组成的,集文艺研究、交流、传播于一体的组织。

4.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5.延安文艺座谈会

(1)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缺点,使文艺于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此会。(2)会上,毛泽东作了“引言”和“结论”的两次发言,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精辟论述了如何服务的问题,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3)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新文艺尤其是解放区文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6.新月诗派

(1)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等。(2)1926年,新月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新月诗人在《诗镌》上发展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作用。1931年,徐志摩等又创办《诗刊》,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未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

7.“好一记鞭子”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相当流行的三出小戏,即<三江好><最后一记><放下你的鞭子>,系田汉作品。

8.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在清末以来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但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观念并没随时间的推移而引发中国文学的根本性变革。世纪初年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不仅没使文学改良的观念性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创作实绩,而且使主张改良变革的文学阵营产生分化,使初见端倪的变革风尚偏离向前发展的轨道。因此,继续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促使其在晚清以来改良变革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这一重任或机遇,历史地落到了更为年轻、更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身上以胡适、陈独秀、周氏兄弟、郭沫若等一大批更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成了推动这一历史性进程的主要力量。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张起文学革命的大旗,用更为成熟、更为系统完备的现代理论观念涤荡传统的尘垢,取代文学的主潮;他们用具备充分现代形态的创作实绩宣告了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学断裂期的结束,宣告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宣告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形成。

9.湖畔诗社

(1)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新诗团体。(2)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人。

(3)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10.第一次文代会

(1)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2)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3)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11.乡土小说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12.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13.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出版会刊《新诗歌》,除上海总会外,还在北平、广州、湖州等地建立了分会,各自出版诗歌刊物。在诗的内容方面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这是一个自觉地与无产阶级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36.三大主义

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公开亮出文学革命的大旗,又把文学革命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三大主义”的革命口号,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37.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代表诗人: 杭约赫 辛笛 陈敬容 郑敏 唐祈 唐湜 杜运燮 穆旦 袁可嘉

36.象征诗派

(1)中国现代的象征诗派,是指“五四”文学革命后以李金发 为代表的新诗流派。李金发在这时期连续推出三本象征诗集,以象 征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2)

(2)同时,后期创造社穆木天、王独清、时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2)

37.论语派(1)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以创办 《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主要 人物是林语堂。(2)(2)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2)

36.南国社

(1)南国社是20年代初成立的话剧团体。1分

(2)田汉先后创办《南 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和南国艺术学院等。1分

(3)开展话剧运动主要 在1928年至1929年,公演两期四次,全部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1分(4)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1分

37.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成立于上海,1936 年因形势变化而解散。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组 织,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几种。1分(2)左联的主要成员有 鲁迅、茅盾、夏衍、田汉、丁玲、张天翼等。1分

(3)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 命文学运动的发展,突破了国民党的文化“固剿”,创作了《子夜》 等优秀作品,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也存在 “左”的倾向。2分

36.新感觉派

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1分)代表作家有穆时英、刘呐鸥、施垫存等。(1分)中国新感觉派受20世纪20年代日本新感觉派等外国 现代派的影响。新感觉派小说的内容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 是对畸形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生 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在形式技巧上花样翻新,但部分作品存在悲观颓废倾 向.(2分)

37.九叶诗派

是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1 分)主要成员有穆旦、辛笛、陈敬容、杜运爱、郑敏等9人。(1分)九叶诗派的 特点是:既忠于时代和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 的表现手法c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诗里得到较好的结合。(2分)

36.学衡派

是“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之一,1922年1月,吴宓主编的《学横》杂志创刊于南京,主要撰稿人又梅光迪等,以“讲究学术,阐求真理,融化新知”等为标榜,称为学衡派。

37.七月诗派

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源、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36.语丝社 ①成立于1924年;②以创办《语丝》而得名:③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

37.“汉园三诗人”:

①三诗人指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②以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而得名。

36.“雷电颂”

是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段台词。通过这段台词表达了屈原被诬陷后,希望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同化,要把一切黑暗都烧毁的理想,也是屈原光明、正义、力量化身的表现。

37.京派

是指30年代身居带衰颓意味的都市,又侵染经院学风,文化心态宽容的一个带隐逸其的文学群体。他们功利意识单薄而艺术独立意识深厚。冯文斌、凌淑华、沈从文、萧乾等是该群体的主要作家,其作品侧重探讨人生与人性,注重于道德与文化的纯正和乡野的诗意表现。

36.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37.《日出》

《日出》是曹禺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剧本的主题鲜明,即批判那“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日出”是象征,寓意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的社会所代替。陈白露是剧中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悲剧角色。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36.未名社

〈1〉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新文学社团。〈1分〉

〈2〉未名社成员除鲁迅外,还有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芫、曹靖华。〈3〉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社团。(1分〉

37.《金锁记》(1)张爱玲的中篇小说。〈2分)2〉内容写曹七巧嫁到姜公馆,用自己的青春作为抵押,终于得到一笔遗产。〈1分〉(3)黄金枷锁扭曲了曹七巧的人性,使她成为一个变态女人。(1分)

26.民众戏剧社

26.①民众戏剧社是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戏剧社团1921年成立创办了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 ②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锋、陈大悲等; ③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27.《小二黑结婚》

①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 ②写解放区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故事: ③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 式。

28.“反思小说”

①出现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②代表作品有茹志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③对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36.《尝试集》

《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小说,1920年出版,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37.“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26.湖畔诗社

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 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稍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后来就把这一文学社团的创作风格称为湖畔诗派。

27.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中华民国近代一个文学流派,诞生于大日本帝国侵华扶持建立东北的满洲国时期,东北的作家,不承认从中华民国分裂出去的满洲国,同时又不堪日本人的压迫和蹂躏,流亡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其作品主要表达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亡国之痛,闪现出爱国主义和抗日精神。

28.《白毛女》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

36.“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37.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南方各省势如破竹的进军声中,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华民族历史即将揭开光辉一页的日子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历史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历史的开始。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6.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28.“寻根小说”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36.《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竞的《漳河水》,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

37.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6.左联

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2 分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为主要领导成员.其主要刊物有《萌芽月刊》、等。

37.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流传在陕北晋绥一带2 分其特点,一是两行一首,裹达一层意思.二是首句惯用比兴手法

36.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前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或者说是这时期的一种创作现象,其代表作 家有蹇先艾\鲁彦、徐钦文等。其共同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村镇为背景,以回忆和描写乡村生活为题材,揭示农民苦难命运,表现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37.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又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这群富 有感情的年轻作家相继流亡到关内。他们带着故土沦陷、河山破碎的悲愤,描绘黑土地上的苦难的挣扎和觉醒、奋 起,组成一幅苍凉沉郁的关外地域史诗,作品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36.“雨巷诗人”

①指诗人戴望舒。②以其代表诗作《雨巷》而得名。

37.《包身工》 《包身工》。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作者夏衍。内容揭露控诉日本资本家残酷压榨中国女工的罪行。

36.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1分)代表作家有穆时英、刘呐鸥、施垫存等。(1分)中国新感觉派受20世纪20年代日本新感觉派等外国 现代派的影响。新感觉派小说的内容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 是对畸形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生 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在形式技巧上花样翻新,但部分作品存在悲观颓废倾 向.(2分)37.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1 分)主要成员有穆旦、辛笛、陈敬容、杜运爱、郑敏等9人。(1分)九叶诗派的 特点是:既忠于时代和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 的表现手法c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诗里得到较好的结合。(2分)

36.未名社

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37.《金锁记》

《金锁记》,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第四篇:名词解释题

第1页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经济 1.2.教育 1.3.教育投资 1.4.教育经济效率 1.5.教育经济效益 3.1.人力资本

3.2.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 4.1.教育的需求 4.2.教育的社会需求 4.3.教育的个人需求 4.4.教育的供给 4.5.教育的单位成本 5.1.知识经济 5.2.数码或数据 5.3.信息 5.4.知识 5.5.创新

5.6.教育组织形式现代化和教育方法现代化 6.1.产业

6.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3.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6.4.劳动力的形态 6.5.劳动力 6.6.教育资源分配 6.7.教育体制 7.1.教育结构 7.2.教育类别结构 7.3.禅传结构

7.4.教育形式结构 7.5.教育布局

7.6.经济结构

7.7.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7.8.合理的教育结构 8.1.教育投资 8.2.智力投资 8.3.企业教育投资 8.4.职工教育投资

9.1.教育投资比例指标 9.2.受益与能力原则 9.3.测推法

9.4.教育投资分配结构 9.5.教育人口平均教育投资 10.1.义务教育 10.2.义务教育投资 10.3.教育投资分配结构 10.4.教育投资主体 10.5.投资主体国家化 11.1.教育经费 11.2.教育成本

11.3.教育个人成本 11.4.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11.5.教育部门成本 11.6.教育单项成本

12.1.微观教育投资利用效率 12.2.教育资源占用 12.3.教育资源消耗

12.4.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 12.5.知识转化滞后期 13.1.教育资源的整体性 13.2.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 13.3.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 14.1.教育经济效益

14.2.教育经济效益最终表现形式 14.3.教育收益率 14.4.劳动简化比 14.5.劳动简化法 15.1.教师劳动的效率 15.2.师资结构 15.3.师资优化组合 15.4.市场配置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经济: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经济”概念,涉及3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

1.2.教育:一般意义上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1.3.教育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1.4.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1.5.教育经济效益: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说: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3.1.人力资本: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2.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人们对于经济

条件的变化、更新所作出的反映及其效率,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种资源,如财产、劳动、金钱及时间等。这种能力的取得与提高,主要是由于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4.1.教育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4.2.教育的社会需求: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4.3.教育的个人需求: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4.4.教育的供给: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4.5.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级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5.1.知识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5.2.数码或数据:各种各样未经组织起来的数字、词语、声音和图像的信号。5.3.信息:按照一定意义组合起来的数据。5.4.知识:可以被人们认识、掌握和运用的有价值的信息。5.5.创新:指企业家要不断实行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新的组织。

5.6.教育组织形式现代化和教育方法现代化:指不仅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发展电化教育之类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还要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改革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

6.1.产业:属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的总称。

6.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3.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提高体力劳动力的智力水平,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为熟练的劳动力。

6.4.劳动力的形态:指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是以体力形态为主,还是以脑力形态为主;是从事简单劳动,还是从事复杂劳动;是从事一般性劳动,还是从事专门性劳动。6.5.劳动力:存在于人体内,每当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6.6.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的分配。6.7.教育体制:国家或社会组织与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7.1.教育结构: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7.2.教育类别结构:也称教育专业结构,是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7.3.禅传结构: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级师范教育的相互比例关系。

7.4.教育形式结构:包括远距离教育和近距离教育。主要指整个教育系统各种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形式之间的比例。

7.5.教育布局:主要指正规学校地区分布结构要合理协调。7.6.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7.7.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7.8.合理的教育结构:主要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意思:一是教育的类别与专业设置以及类与类、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相适应;二是教育的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以及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相适应。

8.1.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

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14.5.劳动简化法:根据马克思关于少量复杂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劳动等于多语简单劳动的理论,确定劳动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8.2.智力投资:用于开发和提高人的智力的一切投资,主要包括用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投资。

8.3.企业教育投资: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投资。

8.4.职工教育投资:也称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简化比(简化系数)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化简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

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15.1.教师劳动的效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15.2.师资结构: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

是指用于企业职工教育的一切资金和费等。

用,即企业职工教育所占用和消耗的人力、15.3.师资优化组合: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9.1.教育投资比例指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即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指标及计算范围。

9.2.受益与能力原则:受教育者因接受教育得到各种收益,应该对教育投资总量作出贡献,应该支付一定量的教育投入;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受教育者支付教育投资的数量,应按实际承受能力量力而行。9.3.测推法: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推测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9.4.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级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以及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比例构成。9.5.教育人口平均教育投资:每个学生平均的教育投资份额。

10.1.义务教育: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10.2.义务教育投资:投入义务教育中,用于公民基本素质培训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10.3.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公共教育支出的教育经费在初等、中等(包括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等方面的比例构成。

10.4.教育投资主体:教育活动所需资源的投入者,依据义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国家化。

10.5.投资主体国家化:在义务教育投资中,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成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者,在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

11.1.教育经费:国家、政府或社会所支付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11.2.教育成本: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11.3.教育个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11.4.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11.5.教育部门成本: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和某一具体教育单位的教育成本。11.6.教育单项成本:各级各类学校的单位学生成本和各种分项成本。12.1.微观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使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12.2.教育资源占用:教育过程中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

12.3.教育资源消耗:教育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量,既包括活劳动消耗量,也包括物化劳动的消耗量。

12.4.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学校物力资源价值在规定金额内或使用年限不满一年容易消耗的物品。

12.5.知识转化滞后期:受教育者所学到的知识与到实际工作岗位实际运用这些知识之间的时间间隔。

13.1.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学校的兴办,有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13.2.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某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足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13.3.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按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

14.1.教育经济效益: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

14.2.教育经济效益最终表现形式:教育投资增长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额在整个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14.3.教育收益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14.4.劳动简化比:也称劳动简化余数,是把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

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的基础上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15.4.市场配置:各种资源通过市场调节为媒介实现组合和再组合的配置方式。

第五篇:名词解释题明清

名词解释题

1.《郁离子》:《郁离子》是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徐一夔说:“郁离子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固曰《郁离子》”。《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闳深,余味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2.台阁体:台阁体是自洪武后期至正统、景泰年间体现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的一诗文创作风格。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为代表。他们的诗文内容上坚持主理合道,风格上追求温柔敦厚,表面有着严重老成的规模、富贵福泽的气象,内里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骤的气度,徒具雍容华贵的形式而已。

“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 阁大臣,故称“台阁体”。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3.茶陵诗派:成化、弘治年间出现的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还有谢铎、张泰、石瑶、邵宝、顾清、罗玘、鲁铎、何孟春等。针对台阁体的流弊,提出宗唐法杜的复古主张,意在借比兴寄托之旨、雄健浑朴之体改变当时诗坛的颓风衰习。诗文内容主要是馆阁宫廷生活,在文学评论方面,论诗歌乐、律的重要性,认为诗的艺术魅力得自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于它的声韵之美。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4.前七子:前七子是指从弘治到隆庆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七人,这七人掀起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以复古的形式表达了当时文人摆脱理学束缚、追求主体自由的历史要求。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打破了明前期文坛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理论上的失误在于:醉心于古典审美理想,没有意识到古典诗歌的繁盛景象已一去不返,因而不能辩证的评价古典文学领域的种种变化。

指明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他们重视文学中真情的表达,反对道德说教;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古体学汉魏,近体学盛唐;而文章,则以西汉以上文为典范,即所谓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后七子:后七子指嘉靖中期的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他们提出了文学复古运动,思想上,七子派尊汉魏、黜宋元,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摈斥中晚唐与宋诗。

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为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他们的文学主张有:偏激的复古理论,格调法度的强化与具体化,强调真情在格调中的 作用。

6.吴中四杰:元末明初,高启与杨基、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高启是吴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杨基入明以后的诗用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反映了他在当时环境中的坎坷的生活遭际。袁凯人称“袁白燕”,学杜甫而趋于工丽。诗的内容多写离情别意、羁思旅愁、忧生畏祸,带有凄婉的悠然余韵,反映出明初士子的心态。

7.童心说:明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观点,他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王充反虚伪、求事实的传统,提出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他在《焚书》卷三《童心说》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强调作家保持未被假道学熏染过的真见解、真感情和独立人格。

8.唐宋派:嘉靖间出现的一散文流派。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陈束、李开先、罗洪先、赵时春、任翰等。主要是以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9.公安派:公安派是晚明出现的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的一反拟古主义派别,先锋是袁宗道。反对拟古和求新主变,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纲要,正式提出并阐发了性灵说,“性灵”一词指性情、感受、天性、灵性等传统意义,又接受了心学、庄禅之学的影响,伸发了李贽童心说中推重真心本性、反对理法束缚的思想,要求破除从内容到形式的一切清规戒律,最充分最自由地表现个性和真情实感,向文学自身回归。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代表,因其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抒写闲情逸致的倾向,在 当时产生较大影响。

10.竟陵派:“竟陵派”是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诗派,他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竟陵派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诗派。《诗归序》是竟陵派诗歌理论的纲领性文章。钟惺把选《诗归》宗旨概括为 :“引古人之精神 ,以接后人之心目 ,使其心目有些止焉。” 明确地表明要从古代诗人作品中去探索正确的创作精神,以救正当时诗歌创作的偏颇。古人的精神在钟惺看来 ,即主要表现为幽情单绪。幽情单绪是钟惺诗歌思想的核心。“竟陵派”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性灵,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着力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至出现 艰涩之弊。

11.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指散文中的一种类型,它的基本特性是:

一、语言简洁,形式短小;

二、以抒发一己的性灵为主,富有情韵;

三、在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运用序、跋、记、传、铭、赞、尺牍等文体。晚明小品大致以公安派为显著的开端。除三袁、钟、谭外,王思任、汤显祖、陈继儒、黄汝亨、李流芳、祁彪佳、张岱等一大批有个性的作家涌现,形成彬彬大盛的局面。12.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主要特点是,一是它保持了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如有些小说用白话写成,有些正文前有楔子,与话本的入话相近等等。二是分章标回。三是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13.四大奇书:四大奇书是指明代的四部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其题材范围依次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世态人情,这四部小说的形成次序、成书过程、结构特色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这四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14.拟话本:拟话本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15.“三言”: “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16.“二拍”: “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四十篇。“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一人创作; “二拍”的篇名为一联,这是凌濛初有意区别于冯梦龙“三言”的地方。“二拍”的素材,除当时社会流传的故事以外,主要是“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睹听、佐谈谐者,演而畅之”者。与“三言”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三言” 二拍” “ 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为代表。“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集40篇,共120篇,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7.明传奇: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体,发源于宋元南戏而带有浓厚的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形式,伴随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发展起来。这种戏曲拥有较为庞大的体制与完整有序的结构,描摹生动丰富的人物和瑰丽多彩的画面,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以《牡丹亭》为代表作。

18.明传奇四大声腔:是指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19.临川派: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也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剧作家,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作玉茗堂派或临川派。这批剧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张坚等。

(玉茗堂派)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戏曲史上往往将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该派在创作倾向上,有明显反传统倾向,提倡抒写性灵,表现至情,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而词曲富于文采,代表作品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重要成员还有吴炳、孟称舜、洪升、张坚等人。

20.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21.吴江派: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流派。主要有吕天成、叶宪祖、王骥德、冯梦龙、范文若、袁于令、卜世臣及沈自晋。他们创作上讲究昆腔格律,各自都留下了杂剧或传奇作品,总体上成就不高。其中在理论上最有建树的是王骥德。

明中叶以江苏吴江人沈璟为代表的戏曲流派,创作倾向上,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在形式上,主张语言的通俗、自然,强调声韵格律,重要成员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等人。22.梅村体: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注重使典用事的技巧和平仄协调的声律,语言华美佚丽,结构布局波澜起伏。这是他在继承中唐元白长庆体体式的基础上,吸收初唐四杰的用典之法和晚唐温李诗的词藻风韵,并且融入明代传奇的戏剧性而自创的一格,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梅村体 .清初词坛,吴伟业号梅村。梅村体是吴伟业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 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语言华美,以清丽见长,使其诗歌独具一格。“梅村体”诗有100余首,以《圆 圆曲》为代表。

23.神韵说:“神韵”说是王士祯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就是意境,一种以意象传情的超逻辑、超语言的纯审美境界,是诗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内在审美特质。“神韵”说主张诗歌主题朦胧,语言明隽,风格清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的“唐宋之争”而发的。

24.阳羡词派:阳羡词派是以陈维崧为领袖,在词坛占有主导地位。阳羡派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政治上的非主流地位及深蕴的郁勃心理使他们的词风总体上以悲抑奇崛、凄清疏放为基调。阳羡词派主要倾向在学习辛弃疾、蒋捷,并能融会南北宋词家的长处,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阳羡词派中的杰出词人还有万树、蒋景祁、曹亮武、任绳隈、史惟圆以及词僧弘伦等。

25.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以浙西六子为核心的一词派。浙西六子指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以朱彝尊为领袖,浙派宗法南宋,主张用姜夔、张炎一派之清空醇雅矫正苏轼、辛弃疾一派之雄豪发露。

26.格调说:乾隆时代,沈德潜继承了明代七子“格高调逸”的理论,论诗主格调,所谓“格调”,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的美感。沈德潜提倡格调说的目的是,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而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

27.肌理说:“肌理说”由翁方纲提倡而闻名。其“肌理说”主张以学问、经术为诗,把思想(义理)、结构(文理)、材料(肌理)三者结合起来。“肌理”一词取自杜甫《丽人行》,杜甫所说的肌理 ,可理解为肌肤之纹理 ,主要指女人的肌肤美丽而匀称。翁方纲引申到文章中,指“理”与“文”之间的结构方式。“肌理说”对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三家的合理因素进行了融合。翁方纲提出正本探源,学古通经;主张穷形尽变,自然更新。

28.性灵说:性灵说是袁枚提出的。在当时诗坛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许多诗坛名家都受到他的影响。赵翼、蒋士铨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前者成为性灵派的副将,后者成为性灵派的同盟军。主张诗歌以性情为主,反对争唐论宋和模拟诗风。“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辞贵自然,追求独创,反对以程朱理学来束缚诗歌创作,反对拟古倾向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对诗人而言,强调要有“才”、有“灵机”,追求凭藉天才发露而造成,“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赵云崧瓯北集序》)等超 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29.常州词派:常州词派是清代词作、词论一大宗支,力图廓清浙西、阳羡两派积弊,创始人是张惠言、张琦兄弟,另有左辅、恽敬、李兆洛、丁履恒、金式玉、郑抡元等。张惠言在《词选序》对词的说解:一是尊词体;二是重寄托;三是区正变,奠定了常州词派的理论基础,总体上说来,常州词派是一个理论色彩较浓而创作不足的词学流派。继张惠言之后,周济完成了常州派词学理论从框架到系统的演进过程,为常州词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了词史说,更明确地提出了尊北宋,抑姜(夔)张(炎)的主张,目标是达到清真词的浑厚境界。

30.南社:“南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于宣统元年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正式成立。三位发起人和主要组织者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当时皆为同盟会员。南社在当时有“同盟会宣传部”之称。南社以提倡民族气节相号召,实际上是应和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种种压迫和专制统治。南社的名字含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陈去病说“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南社长沙雅集纪事》)。31.同光体:“同光体”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一保守诗派,同光体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虽同为学宋,但是三支宗尚也有不同的地方。闽派,以陈衍、郑孝胥为首,于唐溯源韩愈、孟郊,于宋偏重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陈师道、杨万里。闽派陈衍打出“同光体”的旗号,标举“三元”之说,主张取法唐之开元、元和,宋之元祐。赣派以陈三立为首,宗祖韩愈、黄庭坚,承宋代江西诗派之风。浙派以沈曾植为代表,诗尚险奥。总的倾向而言,同光体诗人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思想较保守,作品的时代气息较淡薄。尤其是清亡后,他们的诗作充满复辟思想和遗老情绪。艺术倾向是独创求新,虽然由于他们只是从古书中寻找创作源泉,因而未能找到诗歌的新出路,但他们的创新努力,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32.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为该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有“桐城派”之称。思想上尊崇程朱理学,散文上近接唐宋派,远宗唐宋八大家,强调以严整之文,明封建纲常之道。方苞提倡“义法论”,“义”是“言有物”,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是“言有序”,指的是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他要求作文“明于体要”、语言“雅洁”,重新高扬了儒家以正为雅、以古为雅的美学传统。

桐城派是清代康熙年间,由方苞开创,刘大魁、姚鼐继承发展的散文流派,因三人为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论文主张向先秦、两汉及唐宋古文家学习,讲究“义法”,强调义理、考据、辞章合而为一,要求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柔来分析文章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33.阳湖文派:阳湖派是清一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作家恽敬、张惠言、李兆洛及大部分后继者均是阳湖(今常州)或阳湖附近人士而得名。阳湖派崇尚桐城之“义法”,古文上宗唐宋以至秦汉。但他们不满意桐城派散文内容的单薄和风格的枯板,企图驰骋于先秦诸子百家,以充实的才学为文坛起衰振弊。

34.诗界革命:甲午战争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形成了一个文化运动,在诗歌界形成了诗歌改良运动,即梁启超《夏威夷游记》中提出的诗界革命,这是对古典诗歌进行的改良,虽然在改造诗歌的语言和格律方面最终未能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开拓题材及开辟诗境方面有不少创新。最早从理论和实践上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通过诗界革命,近代爱国诗歌大致完成了具有近代历史文化特点的转型,形成了自身的品格与风貌。

35.湘乡派:这是以曾国藩为首,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及郭嵩焘、李元度、王先谦等为代表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在桐城派影响之下,曾国藩把“经济”融入到义理、考据、辞章之中的理论,极大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他们在文学思想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 ,他们主张严守桐城“义法” ,维护桐城正统地位。另一方面 ,他们又强调顺应洋务思潮 ,使桐城文章能承载西学的广泛内容。

36.新文体:为适应政治改良运动蓬勃开展的形势,梁启超创造了一种自由化、通俗化、半欧化的新文体。其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形式上散行和排偶、白话和韵语错杂相间,古老典故和新式名词兼而有之,中国语汇和外文句式并行不悖,挥写自由不羁,感情真挚而强烈,富有煽动性和感染力。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开通民智,创造的一种信笔直书、激情充沛、通俗明晰的新体散文。

37.红学: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稍后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佳构杰作。“红学”是指以《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成为上一世纪国学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显学(其余二种为“敦煌学”、“甲骨学”)。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称其为中华文化中唯一值得骄傲的珍品。

38.脂评本;所谓脂批本,指在小说上留有作者的的亲友脂砚斋等人(至少还包括畸笏叟)批语的本子。这类本子的书名通常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些本子都是作者原作的八十回本,一开始以抄本的方式流传的。脂批本发现于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代,数十年间络续发现十余种,最重要的本子有《甲戌本》、(见书影)《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王府本》、《戚序本》、《甲辰本》、《列藏本》等。由于“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早期《甲戌本》收藏者刘铨福跋语),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39.侠义小说:侠义,即侠客义士。唐传奇中的《无双传》、《虬髯客传》是文言侠义小说;《三言》中的《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是白话侠义小说,自然,《水浒传》也与侠义小说相交叉。仗义锄奸除恶是侠义小说的主旨。

40.公案小说:公案小说的名称始见于宋代说话中的“说公案”,即折狱,是关于作案、报案、审案、破案的故事。《唐语林》中的《张说为证》、《武三思得幸宫中》是文言公案故事,著名的《错斩崔宁》(《三言》中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是白话公案小说。公正审案,洗雪冤狱是公案小说的主旨。

41.狭邪小说:狭邪小说是世情小说流变之一,或者说才子佳人小说的演变。“狭邪”亦为“狭斜”,本义狭路曲巷,后称娼妓所居处。以题材而言,若算上短篇小说,则远接唐传奇,除《李娃传》以外,尚有《游仙窟》、《霍小玉传》;白话小说,在“三言”、“二拍”中就有很多。作为长篇小说中的一类,大约产生于道光以来。这期间绵延产生了《品花宝鉴》、《风月梦》、《青楼梦》、《花玉痕》、《绘芳录》、《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等。

42.谴责小说: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世纪之交,小说界涌现出大量的揭露官场黑暗、抨击时政积弊、暴露社会丑恶的小说,而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为其中的代表,鲁迅以为尚不够称为讽刺小说,乃别称为“谴责小说”。因此,“谴责小说”也可以说是《儒林外史》讽刺风格所流变与衍生的。

43.苏州派:苏州派是指清初出现的以李玉为代表的作家群,还有朱素臣、朱佐朝、叶时章、张大复等。成为戏曲史上富有地域戏剧文化特征的耀眼亮点。好选择重大题材,以求更广阔的反映社会生活面,并渗透着一种鲜明的道德评判。因而,他们的剧作各种脚色都能当主角,不限于小生和小旦,而且搭配得当,各显其能,篇幅不长、剧情紧凑、冲突激烈,适宜于场上演出,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特点,故称苏州派。其戏曲创作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题材上多描写重大政治斗争;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最著名的是李玉的《清忠谱》。

44.一人永占:李玉在明亡前所作的最有影响的戏剧 “一笠菴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又名“一人永占”。

45.南洪北孔:清康熙年间的剧坛上,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着清前期戏曲的最高成就,当时即有“南洪北孔”之誉。

46.花部:清代戏剧到乾隆年间,统治剧坛的昆曲日渐衰落下去,代之而起的是地方戏的兴盛,出现了清中叶所谓的“花雅之争”。李斗《扬州画舫录》云:“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可见当时扬州的花部已支派繁盛,而京师更是南腔北调汇聚一城,争奇斗艳。

47.雅部:清代戏剧到乾隆年间,统治剧坛的昆曲日渐衰落下去,代之而起的是地方戏的兴盛,出现了清中叶所谓的“花雅之争”。李斗《扬州画舫录》云:“雅部即昆山腔。

下载1204第三章(名词解释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04第三章(名词解释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法》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1.危险 2.危险处理 3.强制保险 4.自愿保险 5.财产保险 6.人身保险 7.商业保险 8.再保险 9.防灾防损职能 10.社会保险 11.原保险 12.保险合同法 13.保险业法 14.保险私法 15.......

    国贸名词解释题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 关税是指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

    自考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鲁 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题

    一、名词解释题 (1) 非无菌区: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2)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3) 新鲜血:在4℃常用抗......

    古典文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最终定稿)

    古典文学(上)名词解释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点击答案按钮可参看答案。1.《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这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一、基础会计 1.现代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和技术,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为特定主体内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1.1.广义的教育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1.3.教育者1.4.正规学校教育1.5.非正规教育1.6.非正式教育1.7.全民教育1.8.终身教育1.9.教育民主化1.l0.教育现代化1.11.人的个......

    行政法终结版名词解释+简单题

    行政法 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行为:是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