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剧与交响乐赏析》学习心得
学习《歌剧与交响乐赏析》的感想
(姓名 学号 班级)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很难想像没有音乐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上了学以后,越来越多的接触了各种类型的音乐,听的越多,对音乐就越来越感兴趣,感受到音乐的无穷的乐趣。因此,上了大学,就选了《歌剧与交响乐赏析》这门课程。
上了这门课程,给我的最大的感触就是加深了我对歌剧与交响乐的了解,也让我喜欢上了歌剧与交响乐。
交响乐结构宏大,意蕴深广,擅于概括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的丰富内容,有着巨大的感人魅力。以前听交响乐就疑问为什么一部交响乐作品内有些段落慷慨激昂,有些却是如此的悲怆。后来上了这门课,对此有了些许的了解,渐渐理解了交响乐里渗透着的作曲者的感情和想法,了解了为什么在他们的作品中会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因为他们的音乐充满了情感。就好像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贝多芬,每个指挥家指挥出的贝多芬作品都不尽相同。将自己的情感深深的表现在音乐中,这是将自己与音乐合而为一,交响乐其气势磅礴,表现力是其它音乐很难比拟的。我觉得学到的东西很多,因为喜欢,先用音乐感动自己,然后方能感动别人。
歌剧与交响乐是不同的,歌剧是一种将音乐、戏剧、舞蹈综合表现的艺术形式,但它们所带来的震撼力是相同的。通过对歌剧的赏析,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增长了更多的见识,对自身的品味也有了熏陶。比如说《卡门》我就很喜欢,也从中收获很多:对于卡门,卡门是一个可憎的女人,虽然她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女人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她的话,她无疑是不守妇道的。敢爱敢恨之下,吉普赛人的随意性和无定性扎根于她的精神内核,成为她的致命伤。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决定了她被报应以致引火上身的悲剧后果,还不如说是吉普赛民族劣根性累积成质变而注定的的因缘。这些,都值得深思。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想了,通过这门课,我提高了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这对于自己来说,是很宝贵的。对于歌剧与交响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继续去欣赏的,感受于歌剧,感受于艺术的魅力。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们欣赏的大部分都是整部的歌剧,有时候下课了还欣赏不完,使大家大呼不过瘾。既然如此我觉得我们不妨换种思路:改成欣赏每部歌剧的经典片段,这样虽然也没有欣赏到完整的歌剧,但可以使大家对歌剧的整体情节有一个把握,更有助于理解歌剧的内涵。
课程快结束时我们欣赏了音乐剧《猫》,我非常喜欢这节课,这节课增加了我对音乐剧的了解,使我对音乐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觉得以后的课程我们可以多欣赏一些音乐剧,多感受一下现代艺术的魅力。
这些就是我的见解了。
第二篇:学习《交响乐与歌剧赏析》的感想
虽然一点儿音乐基础也没有,也还是好荣幸的选上了歌剧与交响乐赏析这门课,也影响我颇多。
其实之前看过一部日剧《交响情人梦》(推荐!)就好喜欢交响乐,觉得指挥好型,这么多乐器复杂的配合在一起好不容易也好好听。然而第一节课讲了歌剧才了解到交响乐还可以只是当做歌剧的一部分,好惭愧。
跟其他专业相比我觉得我们专业和歌剧交响乐的共通之处大概是最多的了。一段音乐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节奏了吧,而平面设计恰恰可以直接比喻为音乐。特别是引人注目、令人难忘的平面设计,和乐曲有很多相似之处。
愉快的节奏、新颖的旋律之类的都可以置换为平面设计的要素来考虑。配置尖角形要素能表现出打击乐般的短节奏,要是加入柔和的曲线则可以营造吹奏乐器般长而柔美的节奏,搭配使用多种形状的要素更能营造出复杂的节奏感,好似管弦乐合奏一般。有节奏的设计会使人如聆听节奏愉快的音乐一样,让人精神高涨。
课上多次比较中西方的音乐风格也让我想了很多。西方的乐曲更加理性更加立体,而中国则偏线性、感性,旋律优美。再翻翻设计类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享受生活,注重个人感受。浪漫的爱情、适度的性感在西方人眼中是美的、神圣的,他们关注写实的美与冲击感官的力量,尊重个性和特异,并尽力满足个人喜好,崇尚实用主义。中国人注重亲情、孝心等人际情感,和家团圆、喜福祥瑞的气氛符合中国人追求如意圆满的心理特点,含蓄平和、飘渺隽永是中国人审美的传统要求。
德国国际著名平面大师冈特兰堡看过现在中国学生的设计作品时说的两句话真叫人不是滋味儿,他说亲生经历和目睹了中国新一代设计师的成长和进步,进步是巨大的,然而跟其他国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根本看不出来是哪个国家做的。就像老师上课强调的那样,中西方作品风格的不同不分好坏,仅仅是风格不同而已,各有千秋。不需要非得追求配合西方的风格西方的包豪斯,我们的东西也是优秀的,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我们的传统西方也比不上,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另外,有名有影响的乐曲都含有深刻的哲理内涵。这一点在今后的设计路上是很重要的一点。可想想,做到却不容易,是需要累积的吧,要慢慢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素养,这样才能在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越走越好。
看过好多著名的歌剧之后还吸引的我想去考舞台设计的研究生,我也是真的喜欢这个。然而始终是隔行隔山放弃了,不过还是好希望今后能有机会进到话剧团之类的做开心的自己。
第三篇:交响乐赏析
交响音乐之感想
【摘要】本文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三部交响乐之感想,分别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文中夹杂着我听完这些交响曲的感想,以及对这些交响乐曲式、创作背景、节奏、主题等方面的理解,通过借鉴专业的文章,也大概了解了这些交响乐的整体风格,篇章布局以及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悲怆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田园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贝多芬
我生长在中国,在这个东方的古老的国度里从小就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经常倾听那些带有浓郁中国风的乐曲,然而,我对西方的交响乐一直以来还比较陌生,不知道交响乐的演奏形式如何?不知道这种优雅的音乐会给听觉上带来怎样的冲击?不知道西方的音乐和我们东方的音乐有何差别?带着这些好奇的心里,我充满期待的走进了何腾老师《交响乐欣赏》的课堂,兴致勃勃的聆听着这些美妙的旋律。
如今,十六节生动的课程结束了,每节课上都可以听到世界上最好的乐团演奏的世界上最优秀的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乐,那些悠扬的旋律在头脑中一直转一直绕,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在这里选择我听过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最有名气的三部作品来谈谈我的感想。
一 《命运交响曲》
提起贝多芬,立刻进入我脑海中的作品就是《命运交响曲》了。从小学开始,还没学会加减法就已经知道了贝多芬,虽然不知道他是谁,没听过他的作品,但从老师的口中总是能把贝多芬和《命运交响曲》联系在一起。十几年过去了,今天终于能够稍微专业一点对它分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第三乐章
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静心听取《命运交响曲》,并结合贝多芬生活的那个时代,我想,“扼住命运的咽喉”,需要怎样的抗争精神啊?!它既是反映贝多芬自己面对命运不公时的顽强抗争心态,也是在隐喻千千万万人们的不甘束缚、勇于挣脱枷锁的命运历程。正是因为切合了他所处的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背景,作品才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更持续的延展度。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二 《悲怆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悲怆)》旋律优美,形式均衡,乐法精巧,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柴可夫斯基为之自豪,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他大约在1893 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了这部让他最得意的杰作,这部作品再次证明了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才能和营造音响的能力,六天之后,柴可夫斯基那颗不平凡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孤独的离开人世,立时,音乐界一片哀戚,噩耗像突然刮起的暴风雪,柴可夫斯基的死亡信息猛烈地抽打着每一个人的心。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下面逐一分析: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三段体结构。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在乐曲开头由大提琴呈示,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中段为b小调,主旋律在定音鼓的单调节奏下奏出。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具有意大利南部的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的风格,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片段。
三 《田园交响曲》
乐曲特点:
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第六田园交响曲6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风格最为别致的交响曲, 他在某些方面已经将古典主义交响曲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多乐章标题交响曲的形式, 标题代表着乐思在贝多芬时代已经得到了相当成熟的运用, 后来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这一创作手法十分盛行, 如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5幻想交响曲6等。/ 乐盛0贝多芬的交响曲技法娴熟, 形式严谨, 内容丰富。他将交响曲的创作成就, 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世界交响艺术史上,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他的作品是跨越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杰出典范。贝多芬毕生追求/ 自由、平等、博爱0的理想, 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体现在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中, 这种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复杂的交响乐是音乐艺术形式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完美结合, 它对社会的启示,作用将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四 结语
虽然在交响乐方面我还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多少深入的理解,但也许这学期的《交响乐欣赏》会是一次抛砖引玉,激发起我对交响乐的兴趣。经过课后查找一些资料,借鉴专业人士的赏析,我对这几部交响乐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最终写了这篇报告,表达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想,也算是班门弄斧吧。总之,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钢琴曲《命运交响曲》赏析》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胡满春
2.《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创作鉴赏》韩丽(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
学,河北迁安064400)
3.百度百科《悲怆交响曲》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6939.htm
4.《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解读》王浩徐州教育学院
第四篇:歌剧赏析(范文)
歌剧舞剧赏析作业 ——歌剧《卡门》观后
姓名:李兰萍班级:08级服装二班 学号:081101016指导老师:李之光
艺术系08服装2班、李兰萍081101016
歌剧《卡门》观后感
最初对于《卡门》的了解是从书上得来的,我被相貌美丽的女主角卡门的倔强、热情奔放、爱憎分明的性格深深的吸引住,被她的豪爽所感动。后来又看了歌剧版的《卡门》,又被里面的表演者的歌声、音乐旋律所感动,每段音乐都很好的衬托了当时剧情的气氛。还有我喜欢里面演员所着的服装,觉得他们的服饰搭配的很好,很吻合剧中人物形象。
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音乐提炼出故事中的两大主题“欲望”与“死亡”分别赋予不同的音乐特质,辅佐一绚烂多姿的西班牙节奏,在华丽中透出血光。里面的音乐旋律几乎堪称经典,很多音乐,电影配音也常拿来借用。如(理发师陶德、张惠妹的卡门……)
第一幕中开始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配乐。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在音乐中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剧中人物所着服装也很漂亮,非常成功的塑造了戏中人物形象,剧中卡门所穿的服装塑造了烟厂女工的形象、热情奔放的性格,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所着的服装也成功地塑造了他勇敢豪放斗牛士的高大形象。其他的人物所穿的衣服也同样有代表性,非常的配合剧情。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艺术系08服装2班、李兰萍081101016
第五篇:歌剧赏析
《托斯卡》是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三幕歌剧。内容:歌剧讲述了1800年发生在罗马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画家卡瓦拉多西由于掩护了越狱的革命党人而被警察局逮捕监押。画家的恋人、歌剧演员托斯卡找到警察局局长斯卡皮亚求他宽容。斯卡皮亚早就垂涎托斯卡的美貌,于是便提出要托斯卡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卡瓦拉多西的生命与自由。如果托斯卡同意,他便可以执行一个假死刑。为了救出自己的恋人,托斯卡在斯卡皮亚的淫威之下只得同意了他的无耻要求,就在斯卡皮亚奸笑着说道:托斯卡啊,你终于是我的了。在他欲拥抱她时,托斯卡情急生智地抓起了桌子上放着的一把匕首猛然刺进了斯卡皮亚的胸膛。凌晨,在楼顶平台的刑场上,托斯卡告诉卡瓦拉多西这是一次假行刑,并特别叮嘱他在枪响之后千万要装死别动,等人群散去之后,他们便可以远走他乡。然而当行刑的枪声过后,托斯卡才发现原来她受骗了。就在托斯卡为失去恋人而悲痛异常的时候,斯卡皮亚的手下也发现了他们长官的尸体并前来捉拿托斯卡。当警察和士兵们冲到托斯卡的面前时,托斯卡愤怒地高喊着:斯卡皮亚,我和你一起去见上帝!说完,托斯卡猛然纵身跳楼自尽了。
《托斯卡》虽然是一部爱情的悲剧,但其中作曲家普契尼却为其写出了许多情意缠绵、音乐优美的咏叹调与重唱,如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多么奇妙、多么和谐”与“今夜星光灿烂”等。100年来这些不朽的旋律不仅经常在歌剧演出之外的音乐会舞台上被广为演唱,而且还成为了当今许多国际声乐比赛的重要参赛规定曲目,由此足见普契尼音乐的动人与美妙。《魔笛》是奥地利 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内容:《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内容: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性格倔强而自由不羁的吉卜赛姑娘——卡门,对爱情充满渴望,那叛逆的激情,象火焰一般燃烧。为了摆脱命运束缚,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卡门是西方歌剧史上最诱人的艺术形象,至今久演不衰。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洪湖赤卫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赤卫队在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0年夏,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大队长刘闯,率赤卫队主动撤退,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勾结保安团冯团长卷土重来。韩英根据打入敌保安团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副官提供的情报,组织力量重创犯敌。在掩护乡亲时,她不幸身陷敌手。彭霸天抓来韩母,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英,遭到失败。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络的险恶环境中,仍频频出击。这时,敌人派遣特务王金标作内线,妄图伏击赤卫队,同时又欲处死韩英,张副官闻讯后,冒险救出韩英,自己不幸殉难。韩英脱险返队后当即处决叛徒,并配合红军主力,一举消灭白极会与保安团。
《江姐》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蝴蝶夫人》普契尼 意大利
内容:描写的巧巧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他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深信他会回来。平克尔顿回国后另有新娶。当他偕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巧巧桑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了。大幕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舞台是一个朴实的日本木屋和最具日本文化特色的由石头和细沙铺就的“枯山水”。“枯山水”在日本文化中原本就具有非常抽象的象征意义。全剧最精彩的应该是剧终时完全仪式化的“蝴蝶之死”,浅利庆太为蝴蝶设计了由 4 个仆人铺就的白色布毯的“祭坛”,蝴蝶用一把折扇作匕首,当匕首刺破胸膛时,折扇慢慢地打开,扇面凸现出血一般的红色,接着仆人从四角拉开白色布毯,令人惊诧地露出血红色,最后蝴蝶倒在血泊之中。那情境给人以视觉的震撼,烘托着戏剧达到最高潮。
《绝代妖姬》内容:在十八世纪的意大利,瑞加多是一位古典音乐作曲家,为了使他的弟弟法拉利内利的高音歌声不会因为成长而消失,不惜在法内利孩童时实施宫刑,结果法内利成为了伟大的歌唱家。亨德尔意外获知farinelli成为castrato的真相,并在farinelli演唱的间歇告诉了他,他悲痛不已,从此无法原谅他的兄长对他的所作所为,三年以后他的兄长完成了合唱组曲,在宫廷的院子里喊他,他不想见他,但是晚上他乘兄长熟睡把组曲的乐谱偷偷拿了回去,第二天再爱丽丝的劝说下他原谅了他的兄长,他的兄长嘴边含着微笑割腕自杀,但是他并没有死,当他醒来时,他看到farinelli就睡在他身旁,于是又安心的睡去,早上,他醒来了,farinelli不再身旁,他起来找farinelli,看到他和爱丽丝在一起,给爱丽丝留了个孩子作为对以前行为的补偿,然后就离开了,farinelli和爱丽丝应该幸福的在一起了。
《弄臣》意大利 威尔第 内容: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公爵年轻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朝臣们的不满。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貌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后来,利哥莱托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黎明前,却发现受害的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茶花女》意大利 威尔第,内容: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薇奥莱塔受到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情意的感动,与他坠入爱河,毅然离开纸醉金迷的巴黎社交圈。不料这段爱情却受到了阿尔弗莱德父亲的阻拦。在他父亲的哀求下,薇奥莱塔为了爱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声誉无奈选择了放弃,回到巴黎重操旧业。而不知实情的阿尔弗莱德无法理解她的举动,于是,当众羞辱了她。爱人的怨恨让原本就患有肺痨的薇奥莱塔病入膏肓。此时,阿尔弗莱德的父亲则无法再继续忍受内心的煎熬,终于将真相和盘托出,但为时已晚,薇奥莱塔已怀着遗憾孤独地离开了人世,如茶花般凋零陨落。
《图兰朵》意大利 普契尼 内容:中国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Calaf)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的斗争现实进行提炼加工的。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旧社会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千千万万象喜儿一样的穷苦农民得到解放。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获得极大的成功,在此后的演出中,剧本又不断修改,使之日臻完善。由于思想上,艺术上的高度成功。《白毛女》在土改运动中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上演,是民族新歌剧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
莫扎特 奥地利
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最出名的乐剧是:《费加罗的婚礼》 和《唐璜》和《魔笛》。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他得歌剧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莫扎特的歌剧特点可归纳为:
(1)人物个性的塑造准确而鲜明。
(2)充分利用重唱形式强化矛盾冲突、营造戏剧高潮。(3)重视管弦乐在歌剧中的作用。
(4)改变了以往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刻板模式。
(5)使喜歌剧体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和丰富性。威尔第 意大利
居塞比·威尔第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剧之列,在世界各国上演。他被誉为歌剧之王。他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就: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普契尼 意大利
是意大利歌剧史上继歌剧艺术巨匠威尔第后的又一座丰碑。在西方众多歌剧创作者中,普契尼是唯一一位在作品中使用中国元素的作曲家。一部未竟的《图兰朵》,让“茉莉花”响彻全世界。1920年,普契尼着手创作《图兰朵》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元朝时的一个传奇故事。普契尼在剧中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赋予该剧浓郁的东方韵味,但又不失意大利歌剧的传统风格,因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代表作《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倾注于刻画一些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充满浓厚的异国情调,倾向于真实主义风格;同时又大胆探索各种风格,。《托斯卡》具备了真实主义歌剧需要的全部素质,即热情的主题,激烈的冲突,在舞台上连续出现的强奸,杀人,拷打等富有极强的刺激性场面,赤裸裸的表现人类共有的爱与恨,善与恶的抗争。普契尼认为“歌剧的基础是题材及其处理”,因此他将剧本与音乐并重,“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永恒的主题。对女主人公满怀同情但又有很强的施虐色彩,从而使它的歌剧既动人但又有局限。当《绣花女》以眼泪得到成功,而《托斯卡》以触动人们正义感取得成功后,普契尼的歌剧风格和创作也渐渐走向成熟。继“托斯卡”后,普契尼的创作风格有所改变。在《蝴蝶夫人》中返回到室内性,歌剧的情节不再局限于剧中所发生的事件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塑造蝴蝶夫人的形象和倾诉她个人的悲剧性遭遇上。最能塑造“巧巧桑”这人物的音乐,莫过于她上场时唱的“我是世界上最快活的姑娘”,宽广上行的优美旋律唱出了他对人生的美好希望。还有第二场表现巧巧桑和孩子看到军舰进港后,如何彻夜守候丈夫归来。先是巧妙的用合唱的哼鸣衬托出时光的转换和巧巧桑的深情,当音乐渐渐弱下去的时候,天色也有黄昏进入黑夜,然后又用管弦乐描写了深夜的海波在月光下的汹涌翻腾,明为写实,实为写情。用以象征巧巧桑等待中激荡不安的心情。舞台上没有一个动作,只有静立苦候的人物剪影,没有台词,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时光、景色的转换与剧中人物的心情,这充分表现了歌剧的艺术手段的特征。还有关于配器,大胆尝试新的配器风格,表现出普契尼的探索成果。在此,普契尼的新奇的音乐造成一种异国情调的背景,他挑选出7首日本歌曲作为剧中段落的基础,自己有广泛采用日本音乐所特有的,具有民间气息的旋律构造方式创造出一些曲调,以及用带有晶莹清澈的象“玻璃”一样的长笛与竖琴的音响,三角铁和钟琴的叮当声编织出独出心裁的配器。
《图兰多》,作为普契尼最后一部也是为完成的一部歌剧,他继续运用了异国情调这也特征,以中国的“茉莉花”音调作为表现图兰多公主内心世界的主导动机贯穿全剧,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剧中至少运用了8个中国曲调,普契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它们有机的融化在整个音乐思维中,而不是把中国曲调做猎奇式的拼合,这使他的这部歌剧既有浓郁的东方韵味又不失意大利传统。普契尼不惜重墨描写3位大臣,在第二场中整整占据了一场音乐。3位大臣诙谐幽默的自叹自怜,这种明快的音乐节奏和第一幕的紧张沉着,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喜剧性处理冲淡了悲剧性。为喜剧结尾作铺垫。以奏鸣结构原则构筑整幕音乐的成功创作,难道不是音乐戏剧张力的充分体现吗?
他以他特有的笔调在那些美丽的旋律上画出了一个属于他的世界,正象托斯卡所说的那样:“为了艺术,为了爱情”。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时期,是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的。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仍以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
一、中国新歌剧的诞生(1920—1945)
秧歌②运动,把戏剧活动推向了民众,带动了整个解放区的群众性的戏剧活动。如《兄弟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这些秧歌剧大多采用地方民歌民谣或民间戏曲的音调,采用新型的农民及英雄人物形象和欢乐地劳动、革命战争场面。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思想性、创造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音乐作品——《白毛女》。把《白毛女》这样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称为“新歌剧”③。《白毛女》的成功是中国新歌剧形成的标志,为后来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特别是由于它的大众性,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它的演出效果在当时恐怕是任何音乐戏剧所难以比拟的。继《白毛女》之后,又有《刘胡兰》《黄莺鸾》《赤夜河》等一批新歌剧的问世,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新歌剧模式。
二、新中国歌剧(1949—1979)
新中国的成立后,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草原之夜》等。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随着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歌剧创作的题材渐趋普遍性,有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题材,也有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题材,打破了局限掀起了一股歌剧创作的新高潮。如《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阿依古丽》等。这些作品的主要优点为: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歌剧
“1979年的《星光啊星光》《壮丽的婚礼》等,对五、六十年代的歌剧观念有所突破,但其艺术魅力远不及《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从题材、思想内容、音乐的表现形成均采用了多样化的创作手段,适合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口味并满足了他们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80年代后,多种题材、多种样式、多种风格的歌剧作品在舞台上相争斗艳,把歌剧事业又一次推上了高潮,如《第一百个新娘》《伤势》《原野》《仰天长啸》;涌现出许多上乘之作,如《屈原》《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