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柏拉图的理想国》课程期末报告
信息工程学院 1111000048 李铃
《理想国》读后感
——由“正义”一词产生的思考
《理想国》这一整本书都围绕正义展开,所以,我就正义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正义与不正义。
先来看一个故事。在二零一零年的年末,包工头孙水林说得赶紧回家,他怕第二天大雪封路回不了家,没办法给工人结工钱,但是,由于高速公路路面结冰,孙水林夫妇和三个孩子在车祸中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看着哥哥一家人遭遇了如此劫难,他悲从心生,当他从悲痛中稍稍缓过来之后,想起了哥哥匆忙赶路的初衷,想起在家里等待领工资的农民工兄弟们,于是他决定,不管怎么样要先回去给工人结工资,兑现哥哥的承诺。可是哥哥孙水林的账单已经在车祸中遗失,在没有任何凭据的情况下,弟弟孙东林不知道每人究竟该发多少钱、甚至不知道该给谁发钱。他说,你们报多少我给多少,咱们就来个良心账。到腊月二十九晚上八点,农民工的工资全部兑现。总数跟哥哥孙水林生前所说的数目相差不多。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和农民工都是正义的,他们都是凭良心办事,都是在做对别人有益的事。照理说,孙水林是包工头,他年前发工资或者年后发完全取决于自己,时间很紧迫,天气状况也不好,他完全可以放一放,过了年再发,但是考虑到自己已经承诺给工人年前发工钱,如果没有兑现那就是失信于人,就是不正义,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驱车赶回老家。不幸的是,竟然发生了那样的惨剧。老话说,人死账烂,也许就算工人们没有拿到工钱,他们也能理解,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弟弟孙东林捡起了哥哥的接力棒,把工
钱如数带回了老家并且分发给工人们。这样的行为不得不说是正义至极的,因为他完全可以拿走这笔钱作为哥哥一家的丧葬费,甚至是据为己有。可是他没有。在遗失了账本的情况下,他对工人们说,咱们来个良心账。工人看到如此诚信正义的孙东林,他们没有多要工资,有的甚至主动提出少要一些。孙东林很感动,但他也没有少发一分钱的工资。诚信大于天、诺言比金贵,这就是在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心中的正义。
他们的故事最好的阐释了《理想国》中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正义是对他人有益,也反驳了书中提到的 “所有把正义付诸行动的人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古格斯魔戒神话提到)的说法。我本人是更同意前者的观点的。
尽管正义是对他人有益,就是说自己在行使正义时几乎得不到什么益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正义。因为我们行使正义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精神层面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是为了追求灵魂的善。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精神层面和道德品质得到提升也不失为获得了利益。当然了,一些人做着自认为正义实际却不正义的事,这样的情况应另当别论。比如一个统治者,或者说皇帝,他不顾大量征税,花天酒地,使民不聊生,这样就是只对自己“正义”,根本就是不正义的。这样看来,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另一个观点,“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就是不正确的。我觉得他的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不存在什么联系。
正义这个词不是绝对的,也许在某个地方,某一种行为是正义的,而在另一个地方,它就是不正义的,因此还是要辩证的来看正义这个问题。就算是《理想国》中柏拉图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到底什么才是正义。大概柏拉图是在提示人们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然后利用得到的结论去建造一个真正的理想国吧。
第二篇:柏拉图《理想国》
读《理想国》所思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名著之一。围绕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美好和谐的画卷。那现在就让我们通过《理想国》暂时回到文明的古希腊时代,并用辩证的思想来学习。
【关键字】 柏拉图 理想国 理念
[ abstract ] Plato's “ideal” was called one of history's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y masterpieces.Around the country, Plato justice and individual justice for our painted a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scroll.That now let us through “ideal” temporarily back to civilization, ancient Greek era with dialectical thought to learn.[key words] Plato ideal concept
谈起古希腊,我们就自然会联想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仍深深的影响着许多哲学家、教育家、美学家。柏拉图给我们阐释了真理与艺术的真谛和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国的雏形,所有的一切都为后世的文化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冶国安邦之策奠定了深远和坚定的基础。
柏拉图的《理想国》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理念以及如何思考问题,我不知道这个有什么实际作用。《理想国》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它给我们较好的理解西方关于法律的最初思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理解的基础不同,柏拉图从政治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理念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国家有他自己的理念,一个社会悠然自己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在当今社会,浮躁世俗,金钱名利的时代,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理念的作用。
柏拉图为我们描绘的“理想国”应该是这样的:民主政治,和谐统一,人民正义善良勇敢,国民之间应该建立起共同的感情,利益财产共有(包括不能接受的妇女儿童共有)。理想国的终极目标便是建立一个和谐统一团结正义的社会。理想国中也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但是统治者成为人民的保护者和辅助者,而被统治者成为统治者的供给者和衣食父母,他们是紧密的朋友,当然也不存在着内忧外患。这个倒是和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相似。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虽然当今中国没有达到精神和物质水平,距离共产主义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并付诸实践,一定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罗素如是说“什么政体对一切城邦最为适宜。大多数评述政体问题的人虽然可以说不乏高论,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往往不免误入歧途。我们不仅应当研究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而且要研究什么是可能实现的政体,并同时研究什么是所有的城邦都容易实现的政体。”①注释柏拉图思想在世界史上无疑是进步的,但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会成为现实的。它永远只是古希腊时代哲学家的一个梦想。理想国从未真正的存在过,人性与崇高的理想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理想国注定只是一个空中楼阁。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缔造了一个秩序井然的正义的国家。他在说到人与城邦的关系时,他说人应该为城邦服务。以现在看来,城邦应该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神创造三种人,最佳的意中人是黄金做成的,是统治者即护卫者;次一种是银子做的,是士兵;其余的都是铁或是铜做的,只能做农民或匠人。柏拉图明确地说过,撒谎是政府的特权,犹如开药方是医生的特权。②注释平等的思想荡然无
存了,这神创造三种人的思想在潜意识中扼杀了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四卷里说:“显而易见,对政体的研究也应属于同一门科学,它研究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由于能实现最优良政体的城邦毕竟为数不多,故一名好的立法者或真正的政治家就不应该一心盼望求单纯意义上最优越的政体,他还须考虑到切合城邦实际的最优良的政体。此外,我们还应该能够指明,在给定的前提下,一个政体起初是如何产生出来的,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使它长时间地保持下去;我所指的就像这样一个城邦,压根不适于最优良政体的治理方式,也不具备最起码的条件,其政体甚至没有达到为其实际存在条件所允许的优良程度,却只达到了某一个较差的水准。” ③注释
柏拉图爱情,是柏拉图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护卫者而创造的。柏拉图爱情不是出于异性相互吸引,而是仅仅为了国家获得优势后代而生殖。把“城邦里最出类拔萃的男人和女人”挑选出来,让他们互相共有,“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公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不予养育。”国家是最高目的,人以及人的感情和生育只是国家的工具,女人和男人为国家而出生而养育。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没有爱情。另外,在《理想国》中,畸形的孩子、低劣父母的孩子、父母未在生育期前所生的孩子就要被“放到一个人所不知的神秘地方去,他们所应该的那样。”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思想,人的生存权利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权利,而当他们一出生就要被剥夺了,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我就认为与真正的理想国是相差甚远的。
注释①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颜
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00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16页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3年9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11次印刷 第152页
③《政治学》,第116页
参考文献:
1[古希腊] 柏拉图 《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 商务印书馆
2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颜
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007年5月第3次印刷
3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3年9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11次印刷
第三篇: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学号:201121010032学院:教育学部(4+2)姓名:赵文静
引言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是从理论上积极探讨国家、政治、哲学、教育和法律问题的先驱,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对国家和政治问题的分析居于首位,柏拉图的很多哲学思想都蕴含着一些教育意义。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认为,《理想国》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他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留存世界,纵使其它教育论著全部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芳香的。”柏拉图的思想实质一直渗透到西方思想的血脉中,从未断绝,相对于其他的哲人,柏拉图的著作是颇丰的,几十篇对话著作历经两千年流传至今,其中可以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代表的当属《理想国》,在《理想国》中的第二、四、五、七卷中对教育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他的理论内涵,都可从中总结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理论。
正文
《理想国》这部集柏拉图的政治学、伦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于一体,并以他的本体论——相论为基本原理融会贯通的哲学思想和探讨的儿童教育计划乃至诗和美学问题对于我这个刚刚接触教育思想的初学者而言阅读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很多人都承认《理想国》并不是一部容易读懂的著作,初看时觉得这是朋友之间较为轻松的闲聊,但本质却并非如此,那仅仅是一个序幕,渐渐晦涩的相论和辩证法使人百思难解,其中的对话风格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但是要想对对话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把握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不容易,例如我们要是想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诸多之前提到的问题时,柏拉图的对话风格都很少给出结果,在柏拉图冗长的对话中,重要的问题出现后我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得到解决了,问题却在谈话中消失了,貌似给我的印象柏拉图提出这一点仅仅是为了偏离到另一点去,或仅仅是为了使他的论述更为详尽,这种柏拉图式的对话为我们理解这部著作又增添了一些困难,《理想国》的长度和复杂性使它总体结构变得模糊,在一些资料的帮助下,我试图理清《理想国》整部著作的大致轮廓。《理想国》从讨论正义和心灵的关系开始,相继描述了公民教育的途径,理想城邦的构建,统治者和军人的塑造,最终为人们指出心灵的归宿,总的来说,《理想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理想的和谐之邦,整部著作贯穿一条主线:教育方可兴邦。全书共有十卷:
第一卷、通过苏格拉底、格老孔和阿迪满图谈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几种流行的正义观,如“言行诚实”,“帮助朋友,伤害敌人”,“强者得利”,“公正无利可图,不公正有利可图”等等说法;
第二卷、在讨论正义的本质和起源,论城邦与个体的正义过程中指出“我们探寻的个人的正义就是构成灵魂的各个部分的正确发挥作用,城邦的正义就是构成城邦的各个公民阶层各司其职”,总之,在《理想国》列举的每隔事例中,城邦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事,不要试图去做那些对于别人来说更容易做的事情”;
第三卷、探讨城邦卫士的教育,主张将音乐和体育有效的组合在一起,个体有金银铜质之分; 第四卷、提出理想城邦的四个主要特性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涉及社会组织的主要构成要素,护国卫士的品性与基础教育,诗歌教育内容要进行严格筛选,护国卫士的生活方式与职责,并提出“个人的正义就是做自己分内的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说人的心灵分为三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部分,是“用来学习的”;理性是人心灵中最高贵的部分,是它把人与野兽区别开来;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 欲望主要表现为感官的需要,在利的趋使下对物、情等欲望的需要。激情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是人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激情与欲望相联系,但比欲望要高贵。当这三部分保持节制与谐调时,个人就会理智的控制自己主宰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然而人的理性、欲望和激情并非天生就能够保持平衡。“靠理智和正确信念帮助,由人的思考指导着的简单而有分寸的欲望,则只能在少数人中见到,只能在那些天分最好且又受过好教育的人中间见到。”一般情况下,人心灵中的欲望经常操纵着人的理性,欲望与激情相结合推动个人走向欲望的顶峰。因此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净化人的“心灵”,剔除欲望的困惑,排除灵魂中低劣部分对认识理性世界的干扰,使灵魂不断理性化。通过培养理性和激情,以达到节制欲望,主持正义的目的。个体具有三种基本德性:爱智的哲学精神,英勇的战斗精神和求利的商业精神;
第五卷、在这部分中提及了对女子的教育,以及妇女儿童的归属问题;
第六卷、在论述哲学家和治国者的职能问题时提出了哲学王生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是有差异的,哲学王才能成为一个理想城邦的好的统治者,善的理念是认识的至高境界,为了培养哲学王高等教育的主要科目应包括:数学、几何、天文学、谐音学
与辩证法;
第七卷、在教育方面通过隐喻讲述受过教育的人和缺乏教育的人是有本质差别的饿,提出了认知的不同阶段;
第八卷、主要论述理想国的衰落与荣誉整体,寡头政体与寡头领导,平民政体与平民派,僭主政体与僭主,正义生活与不正义生活的比较,徳与利的取舍问题等;
第九卷、论哲学与诗歌,主要论述艺术摹仿与真理的关系,戏剧诗与情感和理性的关系,戏剧诗对人及其品格的影响等,在讨论诗歌的时候,柏拉图提出他的关于艺术的“摹仿说”,他认为,事物真正的“相”只有一个,是神造的,如:“木匠摹仿‘床的相’造出了很多个具体的床,画家也只是摹仿具体的床作画,离开真正的‘床的相’甚远”;
第十卷、讨论不朽的心灵与正义的回报,主要论证心灵不朽,正义在生前和死后的回报等。
有人认为,《理想国》主要由一个讨论加一个前言和一个后记以及中间的一次离题构成,中心的讨论集中在第二、三、四和第八、九卷,讨论的问题中心是“什么是正义”“正义有益处吗”,具体说来,第一卷可以说是前言,主要是讨论什么是正义?正义有益吗?提出了问题,二、三、四、八、九卷是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个人呢和城邦都糅合了一些潜在的相互冲突的力量,城邦中的社会阶层和人的灵魂中的各个部分,对这二者而言,正义都在于这些势力之间的和谐,但是如果它们没有达到和谐的关系,结果就是不幸福,混乱越大,就越是悲惨,因此正义是有益的。五、六、七卷是离题,正义的城邦不同于现存的城邦,在于对待妇女、儿童的方式以及统治阶层的正当性,统治者将会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对相自身的知识和什么是善自身作出说明,最后第十卷是关于诗和不朽的讨论。
柏拉图从哲学高度思索着人类本性、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对教育体制、政治体制和人的成长都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他力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勾勒出一幅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美好社会景象。理性教育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全过程。其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特性是,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哲学化的特点。这不仅因为柏拉图作为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还因为柏拉图身处古希腊,当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古希腊,公民与城邦异常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城邦不仅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也是教育共同体,人们普遍相信只有通过成为城邦的一员才能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公民教育是柏拉图“城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柏拉图的全部思想都“打上了他人格的烙印”,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柏拉图全部思想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城邦的教育。柏拉图认为,人之优秀,除了决定于他的遗传素质外还取决与他是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认为“环境、个人生活状况、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等对人的形成均有影响,但教
育在改造人方面更具有巨大的力量”。他强调:“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坚持下去,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性得以改造。”从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提出的教育理念中具有相当浓厚的现代意识。我们可以通过思想能够更好地理解柏拉图,更接近地体会柏拉图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
柏拉图没有教育专著,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著作中。柏拉图在辩证法体系及国家学说等一系列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大量有关教育的问题,形成了他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柏拉图试图建立一种抽象的实用的哲学,即用一种纯理性的东西来统治一个社会,治理一个国家,并试图把政治与哲学结合起来。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建立、竹理和统治他的理想之国所需要的人才,来实现他的理想。在阅读这部著作的同时思考着现今我国的教育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1、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提倡公民教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首先设定了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培养举国之人,能做到敬神孝亲爱友,二是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即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在这两个目的中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哲学王是柏拉图理想国能否实现的条件,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出兼为政治家的哲学家,建立理想国就是空想,理想国能否建立,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的根本,这一点将教育的重要地位确立了,《理想国》中描绘的“理想国”并非简单源于柏拉图的个人幻想,它是建立在柏拉图对希腊现实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和对城邦未来出路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在柏拉图的眼里,教育是“理想国”得以存在和实现的重要支柱和途径。柏拉图指出,统治者所应当注意的重大事情就是教育。《理想国》在谈及哲学王的教育时指出,“哲学王在出生后就应该离开母亲,由国家公共机构给予抚养和教育,他们应该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了他们将来担任治国者或护国者而接受一种特殊的教育,”柏拉图认为公民教育,特别是哲学王的教育是以政治实践为途径的,政治活动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同一的,公民个体与城邦共同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国家体系就是一个教育体系,公民教育既是政治活动的目的,也是其手段,个体只有成为城邦的公民才能实现他的本质,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他将公民的教育当作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其目标是使个体明确自身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教育不是国家存在的结果,相反,国家是公民教育的结果,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建立,理想的国家也被架构起来。对于现今的社会我们都不能忽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现在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实际上就是柏拉图设定的教育地位的现今解释,无论公民的先天条件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确保公民教育水平的国家法律保障,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今在主要城市中几乎确立了全民的高中教育,但是由于高中教育体制的设定,这
一条道路现在还是有争议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柏拉图分出的智者教育和平民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现今设定的教育,因材施教方式发展个人的有效途径。
2、个人教育关系国家兴衰,国办教育的必要性
在《理想国》开头就明确提到,“在建立我们的城邦(指理想国)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目标并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作为整体的城邦所可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当然也“不能把城邦中某一类人划出来确定他们的幸福,而是把城邦作为一个整体给予考虑。”由此出发,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系于城邦的整体利益,始终把教育与城邦整体联系在一起,教育为城邦而培养人才,城邦理所当然要设立教育机构,重视教育事业的兴办。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和谐有序的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哲学王治国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所阐述的一个重要理念。他说,一个皮匠或农夫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城邦的统治者不履行自己的职责,那就会由护国者变成毁国者,也就是说教育如果没发展好,天赋好的人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比天赋差的人更大。柏拉图认为,优秀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必须由国家有意识的培养造就,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家办教育作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城邦治理的根本手段,他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应由国家举办。在柏拉图看来,“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胜过他们的祖宗,也使他们的后裔更好。”他一方面强调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调强它是建立理想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在谈及哲学王的幼年教育时,他要求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相适应。政治上既然是由哲学家治理国政,军人保卫国家,手工业者和农民从事生产服从统治,教育就该依据这种社会阶层制度来进行,帮助建立和巩固这种社会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对那些优异分子要把他们一步步地提高,最高层为哲学家(统治者),其次为军人。柏拉图着重指出,教育重在使人回忆理念世界,接近“善”的理念。
我们接受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充实自己有利于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但从更大的角度上看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更高的地位上看受教育是为了国家的发展,针对于现在很多高学历者移居海外的现状我国应对教育进行更好的调整,使教育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避免人才的流失,这些人才的流失对我国而言是一种重大的损失,从长远利益考虑这将使大的隐患。
小结
柏拉图的《理想国》可谓是一个充满了颇多教育思想的宝库,很多至今对我们都有启发和教育的意义,这样一部著作并不是阅读一遍方可领略其中内涵的,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
还会对这部著作进行细细的品味,个人觉得阅读这样一部著作应带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将实际情况和理想国中讨论的话题进行联系,也许在其中我们会为教育的当今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或是得到一些启发。《理想国》的哲学教育远远高于并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的完美典范。
第四篇: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 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 商务印书馆 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
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形象,他虽然是一个神,但他更像是一个在大地上行走的人类,在对待火的立场上,他和人类是一致的。这样一个为人类的利益奋斗而不惜背叛自己身份的神灵,我们不妨就把他看作人类中的一位勇士。
当人类走出蛮荒,努力地征服自然,想要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位置时,他们就已经从内心深处与自己的神灵决裂了,客观地承认神人二界的分野,只会加速这种决裂的发展。面对生存环境的艰险,文明人不会寻求妥协,正因为这名正言顺的分界,造就了人类与神灵分庭抗礼的局面。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人类跨越个性的限制,去追求共性的过程,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使自己成为宇宙中唯一的生灵。但是这种疯狂的行为,又是对神灵权威的冒犯,越轨者必遭受苦难,他会为其所作所为付出痛苦代价。而这就是其悲剧之所在,冒犯神灵的权威会招致灾难,但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普罗米修斯这样的英雄必须去犯。他做了,神灵不会给他好果子吃;他不这样做,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普罗米修斯的人生悲剧,就这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无独有偶,在遥遥相隔万里的东方,黄河流域养育下的中华文明也诞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就是夸父,那位手持拐棍,只身追寻太阳的巨人。
与希腊人埃斯库罗斯所写故事的背景相同,夸父生活在一个极端寒冷的年代,鹅毛大雪漫天飘洒,遮蔽了太阳火热的脸庞,给行走大地上渺小的人类带去了无边的寒冬长夜。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巨人夸父表现出了与普罗米修斯相媲美的勇气,告别族人,他要去寻找太阳,为了让太阳回到族人身边,他必须说服这位力量强大的“神灵”。这一情节的设置,与普罗米修斯为救人类而盗取神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个故事稍有不同的地方,只在故事的结果。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神火,也受到了惩罚,宙斯把他悬挂在峭壁之上,派巨鹰日日啄食他的肝脏。夸父的结局是死亡,他长途跋涉,历经艰辛来到了太阳面前,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诉求,然后悲壮地倒下。两位代表着人类利益去冒犯神灵的英雄,一个得到的是万年的折磨,另一个则面对生命的终结。普罗米修斯成功地获得神火,使温暖重回人间;而夸父没有带回他所渴求的太阳,他的同胞并没有获得解放。
但是结局不言自明,在逆境中生机勃勃的人拥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巨人夸父所表现出来的超凡勇气,预示着人类将克服一切艰险,创造出光明璀璨的未来。在故事最后的部分里,夸父丢在地上的那根拐杖,化作了一片美丽的树林,树上结满了甘甜的果子。这个美丽的地方,后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行者追寻不止的所在。个人认为,夸父追日这个悲剧故事,比起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在对结局的艺术处理上要技高一筹。总之,夸父与普罗米修斯这两位人类英雄的悲剧形象,是人类在历史上试图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挑战极限过程的完美写照。在中国,与他们相类似的艺术形象还有填海不息的精卫,和开天辟地的盘古。他们在悲剧中诞生,在悲剧中寻找超越的动力,亦在不竭的奋斗中得到永恒的生命。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应该把夸父的形象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发展充满着挫折和艰辛,只有保持最大的勇气才能支持我们在逆境中前行。我呼唤当代的夸父,那坚定的巨人,能够忍受大众的奚落和嘲讽,向着那美好而渺茫的希望之林前进,哪怕等待前方的是死亡,也能顽强的前行,为了人类的幸福,挑战那不能超越的极限。
第五篇: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文摘要: 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一切公有,物欲节制;它有着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法律体系,有着自己固有的“理想模式”,有其突破,有其建树,也有其局限,有其不足。不论是哲学王的统治,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的不和谐,还是它的类似斯巴达的“全城戒备”状态,以及正义之国与正义之人的讨论,总是让人一方面看到理想状态下的井然有序的国家秩序,一方面又不得不怀疑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然而,就连柏拉图本人也不敢保证理想国的永恒维持,相信它一样会退化腐朽以致败落。关键词:哲学王
哲学平民
机械理性主义
战时理想国
English abstract:The “Republic” of Plato, with its strict hierarchy, with its all public and material desires control, has a sound education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has its own inherent “ideal model”, has its breakthrough, and its achievements, also has its limitations, and its shortcomings.The rule of philosopher king, the discordance between material basis and spiritual pursuit, it's similar to the Spartan's “City of alert” statu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ountry of justice and the people of justice, always make people see on the one hand the idealized organized national order,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to doubt that if it's feasible in real life.However, even Plato himself can not swear that the Republic will maintain eternal, and he believes that it will be degraded as a result of decadent decline.Key words: philosopher king civilians of Philosophy Mechanical rationalism Republic in war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综合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辩证法、理念论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政治哲学经典,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以正义理念为基础,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其建树,又有其局限,本文就理想国的主旨问题,局限及意义等方面的问题,综合个别专家以及自己的意见,发表了对理想国的见解。
一 理想国,还是理想人?
关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主旨众说纷纭,权威观点认为这部对话录是柏拉图的政治纲领,很多人甚至归结为柏拉图的“乌托邦”。而少数观点则认为这是一部哲学经典,因为它汇集了教育、伦理、美学等各方面经典理论。王太庆①教授曾做过一次以《理想国》为主题1的演讲,说:“虽然这部书谈了很多治国的事,有很大的篇幅是谈政治理论,但根本上它还是一部哲学书。我们心里有了这个数,就不会把这本书念歪了。”而《柏拉图密码》的作者陆苏拉德则认为,“善的理念才是《理想国》的中心。”②
那么《理想国》究竟是一步怎样的书,其主旨意图究竟是建立一个贵族政治的理想国,还是在理想国中培养具有完善的品质及正义品质的哲学家,及“理想人”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不能单凭主观臆断,或仅仅从柏拉图的作品中去找答案。一个伟大人物的诞生,一部集政治、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的完成,必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及社会背景。而我们也只有去认真研究柏拉图所处社会环境及他的亲身经历来探析《理想国》的精髓之所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柏拉图在其中长大成熟的雅典把自己看作是希腊理想的最高体现,然而他所目睹的两个现实,让他对当时的雅典民主制度彻底失望。第一个事件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雅典的政治极为动荡,城邦颓废的败落,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治。第二个事件即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当时雅典恢复的民主制度已经蜕化变质了,雅典由于穷兵黩武、财富兼并、两极分化,大量自由民急剧贫困化,不能再依赖城邦供给为主,徒有民主权利,实际却已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民主政制的社会基础败落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柏拉图对此失望至极。
其次,三十僭主政制的弊端日渐显露,柏拉图对僭主政制深恶痛绝,认为这是所有政制中最坏的一种。
然而,无论柏拉图对当时的和政治制度失望到什么程度,他仍旧深深潜心于研究政治观念和理想,建学园,立巨著,都是热心于政治制度研究的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理想国》的主旨就是政治性的,而非其他。
① 王太庆,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家,对柏拉图深有研究,重要译著有《柏拉图对话集》.② 陆苏拉德著,《柏拉图密码》,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45页.与此相比,教育、伦理、美学,甚至包括音乐、体育、军事等各方面内容,不过是理想国里社会不同侧面、不同领域的反映罢了。至于善的理念的说法,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即,政治家的言辞总是为推行他的政治理念服务的,柏拉图所提的善的理念是一个类似于老子的“道”的理念,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不管是柏拉图的“善”,还是老子的“道”,均可分别理解为他们推行哲学王治国和无为而治各自政治思想的一个最高指导思想罢了。概括说来,就是不论是培养“理想人”(哲学家)还是推行善的理念,其根本目的,或说现实意义,还在于建立其理想中的理想国。这是笔者的观点。
二 理想模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确乎是理想模式,因为它在现实世界是的确难以实现的。因此,它必有自己的优点,又必有自己的局限。
一方面,理想模式的理想国之所以难以实现,在于它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首先,只有哲学王,没有哲学平民,理想国难以建成,也难以维持。
初读《理想国》时,脑子里就冒出一个疑问,在这样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里,一切公有(甚至包括妇女儿童),物欲节制,那这个国家的公民的理性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呢?统治者是哲学家,但平民不是。大家都愿意放弃自己的私有财产,甚至妻儿,放弃一切一切的欲望来捍卫国家的利益么?我想这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这个国家小的只剩下哲学家。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法律体系,但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有哲学家的觉悟。靠教化,有人不一定赞成你的理念;靠暴力,那这个社会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和谐。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哲学王,没有哲学平民,理想国之理想难以实现。
其次,在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这个层面来讲,理想国不应该是一个缺乏艺术、缺乏正常人伦关系的国度。这种国家,笔者认为,可暂且称之为“机械理性主义国家”。
正如格劳孔(Glaucon)所认为的那样,这样的城邦是供猪生活而不是供人生活的城市:他可以满足我们最基本、最初级的实用需要、生存需要,但它实际上缺乏文明生活需要,即精神追求。我并不认为精神追求以及正常的人伦人情关系是什么奢华之物。因为人,毕竟是人,即使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统治了激情与欲望,它也并不能磨灭人的最初本性,否则,那样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如果完全把人类交与理性去统治,那么这理想世界不就只等同于一个人造机器人世界了么?一个连妇女儿童都可以公有的世界,没有正常的爱情、亲情,那将是一个可怕的冷血世界。
正如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样,绝对的平等会产生新的不平等,理想国中绝对的公有,绝对的理性,也必然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不能得到平衡,则理想国之理想不可实现。
再次,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对比威名昭著的斯巴达城邦,我认为是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的,即“战时理想国”。在城邦林立的古希腊大背景下,城邦的生存,人的生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战争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一种“全城戒备”的军事化体系的建立是意义重大的。因此,现实世界中才有了斯巴达,才有了八旗制度,理想世界中才有了理想国。一定的社会背景产生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全面军事化的斯巴达以及柏拉图所描绘的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在笔者看来,无疑是只是用于战时状态的。全民皆兵的国度,是战争强迫的产物,他不是适合于一切时代的理想国度。尤其在和平时代,我相信没有人会愿意放弃正常的家庭、爱情,以及正常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而去搞什么护卫国家。当然,正常的国防建设是绝对不可小觑的,但压抑人性的全民戒备的做法就会显得可笑至极了。
另一方面,理想国的构想虽然脱离不了其“理想模式”,但作为一部政治哲学经典,他所提出的关于社会很多领域的设想对我们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黑格尔说,“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③ 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分工理念的提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正义的意思即各人做各人的工作,互不僭越,互不干扰。单个的人不是自给自足的,他们聚集在社群内,互相帮助,以满足其需要。他们共同合作,以提高他们的生活。一个固定安置下来的城邦,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较之其每个人都为了给他自己提供食宿、衣服、住所及其他满足正常生活所需的所有工作而言,将为满足所有人的经济需要奠定更好的基础,这是社会分工的雏形。而社会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了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用。理想国中井然有序的分工景象,如今在某种意义上也已基本成为现实。
第二,《理想国》为人类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至善至美的教育理论。他提出教育要从小开始,要用音乐与体育培育儿童的素质,并且不同阶段接受适合各阶段的教育,并提出男人和女人可接受共同的音乐体育教育,提出不要从功利出发学知识,而要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学习目的,强调品德教育和灵魂转向,要求用辩证法引导学生始终向上看,达到至善。他认为社会有义务去培养哲学家,而且也相信后天教育对知识形成的可行性。柏拉图提出的教育方法,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及人格结2构的分析,他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国家教育制度。对教育体系执 行得相当严格。对护卫者等级的孩子要完成带有三个科目的必修课程,即人文科目(mousike)、体育(gymnastike)和数学。对孩子品格的成功培养依赖于这三个必修科目之间的保持平衡。
柏拉图不仅提出这一系列的极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身体力行,在雅典西北角的阿卡德摩斯建立了学园。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相结合、提供政治咨询、培养政治人才的学校兼研究中心。柏拉图对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理想国》中的理念论对后世的西方哲学有着重要影响。理念论是一种客观唯心论3的哲学,他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使世界两重化,后来成为西方历来客观唯心论的基本思想取向。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危机的时代兴起的新柏拉图主义,汇聚了各种宗教神秘主义,来重新解释柏拉图的哲学。它实际上是对柏拉图的神化,而在文艺复兴文明中,柏拉图思想的回光返照又呈现了一种奇异的思想文化现象,即以当时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来理解与修正柏拉图哲学,形成一种新的“新柏拉图主义”,来反抗与批判经院哲学,并影响了主张“因信称义”的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第四,《理想国》政治伦理思想对西方政治学、伦理学及空想共产主义思想 ③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二卷,第152页.影响深远。柏拉图强调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国家体制有其伦理原则,政治统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公民的道德,它开启的这种体制的政治学说对西方后世的政治学、伦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统治集团的内部不许拥有私有财产,这虽不是最早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但他为了克服现实城邦中的矛盾与危机而设计理想国家的这种方式,对后世空想共产主义学说也有启发与影响。如16世纪英国的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抨击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不平等,并说到《理想国》是启发他提出理想共产主义的理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康帕内拉(T·Campanella)在其《太阳城》中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就是从《理想国》中取得许多材料,如主张公有财产、男女平等、取消家庭以及哲学王思想等等等。
三 正义之国与正义之人
正义之国: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里,由三个阶层组成,即统治者,护卫者,以及劳动者。这三种人又分别具有其德性,即智慧,勇敢,和节制(当然,节制是三个阶层都具备的)。有了这种德性,则三个阶层的人得以各做各的事情,互不僭越,互不干扰,形成正义的国家。
正义之人:在柏拉图那里,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故个人也必具有国家所具备的德性。个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即理性,激情,与欲望。它们正好对应三种德性,即智慧,勇敢,与节制。而当一个人的灵魂达到以理性统治激情和欲望时,这个人便可被称之为正义之人了。这种由大到小的推理方法很值得借鉴,而正义之人的提法很具有科学性的,我们具体可参照下图来深一步理解正义之人的含义。
智慧----勇敢---节制 和谐
↑ ↑ ↑ →→ 正义 理性----激情---欲望
如果一个人理性在灵魂中占较低比重,而激情与欲望居高,他就需要用音乐和体育来教化,逐步达到理性统治激情与欲望,这样才能成为正义之人。
总之,在笔者看来,理想国之主旨及其最终目的,即在于建立理想中的理想国,实现作者的政治愿望。然而由于构想中的哲学王与劳动者、物质与精神的失调,战时状态的特定需求以及并不丰厚的经济基础等一系列的局限性,决定了理想国之理想难以实现,更难以维持。不过作为一部伟大的政治哲学经典,《理想国》给人类提供了政治伦理美学等各个方面的智慧与借鉴,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参考文献】
﹝1﹞ 邓晓芝、赵林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陆苏拉德著,《柏拉图密码》,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3﹞ 姚介厚著,《〈国家篇〉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 柏拉图著,张造勋译,《理想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英)戴维·梅林著,喻阳译,《理解柏拉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6﹞ 柏拉图著,解东辞译,《理想国》,京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