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柏拉图 理想国论文
西方文论原著选读
论城邦的信仰、诗人与神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应该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质量结合起来。但对于城邦教育的养成,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让儿童听不相干的人说不相干的事。凡是有违背苏格拉底理想中的见解,皆不允许进入他的城邦,散播不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对现今认为伟大史诗的作者:荷马,表示反感。表示他的史诗是:假故事、必须痛加谴责的、丑恶的。因为在埃利奥特中,苏格拉底认为荷马并没有写出英雄真正的本色。像是画家没有画出他所要画的角色。把神描写的丑恶不堪。这些皆不应出现在城邦守护者的思想中。诸如此类的思想会导致城邦守护者的价值观混淆。
我认为,苏格拉底对于城邦心理,他并不希望城邦中出现仿效此类的事情。诸如克罗诺斯食子、天神好色天后善妒的故事,皆不应该出现在理想国中。我的看法是,神话或神话史诗的形成,是一位或一群富有想象力的知识分子,将受信仰人民的精神寄托在故事上。或是让他们想象人死后的世界,让在世上的信徒心灵得以平静。苏格拉底也了解信仰对人民的重要性,但希腊神话的神与其他信仰不同。中国的传统神话有玉皇大帝、欧洲的天主教信仰。但希腊神话是将神祇绝对拟人化,在拥有人的一切爱恨憎欲的基础上,神又更加有无边的法力,让神更加像是人类欲望的具体化身。希腊神话与其他神话不同,并不以经典的形式保存。是以传唱的方式,让吟游诗人走遍城邦各处,将流传下来天神间的纠葛散播在民众中。这种方式相较于以经典方式记载的信仰,更容易贴近一般民众的生活。苏格拉底的考虑并不单纯止于使理想国的城邦保卫者一心向善、避免过多错误的信息;也不仅是因为荷马毁坏他心目中理想的天神的价值观。更多的考虑应该是阻止城邦人民过度轻易的获取天马行空的知识。苏格拉底也提过:如果非讲不可的话,也只能允许极少数人听。并须秘密宣誓,然后听讲。而且献的牲还不只是一只猪,而是一种难以弄到的庞然大物。为的是让听到故事的人尽可能的少。我认为苏格拉底的考虑是出于以下三点:1.尊重对于信仰的重要性。这些诗歌史诗若是失传了,对于希腊神话信仰而言是难以估计的损失。苏格拉底的作法像是将所有非官方的诗歌统一收集,接着将官方认可的诗歌,交于城邦中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在许可的范围内,延续希腊人民的信仰。2.设下财力证明,确保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少数菁英。毕竟能拥有难以获得的庞然大物,光是此条件就足以证明苏格拉底并不是全面禁止诗人传播,而是将接收范围局限在少数人手中。3.确保不实或煽动性的言论不会在理想国中传播。吟游诗人周游列国,所见所闻当然比城邦中得居民要多许多,诗人的言论又必须吸引人才能获得关注。若诗人过份夸大其他国家的优势,将造成理想国中人心浮动。对统治者希望的稳定国家不一致。
苏格拉底这项措施我并不同意,这无疑是将知识授予极少数份子。因为惧怕人民得知过多信息而思变、因为巩固政权而禁止诗人进入城邦。最合宜的做法并不是愚民政策,在古代或许还可以靠着一堵城墙禁止信息进入。我认为,最适合统治城邦的方式,应该是先教育城邦中的人民:何谓良善?何谓价值观?一旦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无论神话中出现了多么骇人听闻的故事,人民会清楚了解这是不对的、是恶的、是不恰当的。赋予人民判断的能力,在给人民在生活中适当的信仰与娱乐,这才是城邦统治者应该做的。诗人的角色只是扮演一个传播的媒介,如果人民失去长久以来听诗的信仰,也会心生不满。
真正的理想国,应该是所有人民都具有善的特质,能够独立了解公众利益及群体利益的城邦。因为这个理想实在太过难以实现,所以苏格拉底采用了使城邦居民不随便接收外界消息的方法。其实跟古代中国老子的思想: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认为是差不多的。人皆有比较之心,老死不相往来可以避免不同城邦间的居民不互相比较。而且老子强调了人民皆满足于自身生活环境优渥,食衣住行皆富足,完全去掉了比较心态的先决条件。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可能是因为生活在信息时代,我认为没有什么比接收信息更为重要。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绝不单方面的接收外界的消息。因为不是我亲眼所见,所以我对一切消息保持怀疑、并尽力求实。我认为这才是苏格拉底需要带给理想国的精神。
第二篇:柏拉图《理想国》
读《理想国》所思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名著之一。围绕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美好和谐的画卷。那现在就让我们通过《理想国》暂时回到文明的古希腊时代,并用辩证的思想来学习。
【关键字】 柏拉图 理想国 理念
[ abstract ] Plato's “ideal” was called one of history's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y masterpieces.Around the country, Plato justice and individual justice for our painted a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scroll.That now let us through “ideal” temporarily back to civilization, ancient Greek era with dialectical thought to learn.[key words] Plato ideal concept
谈起古希腊,我们就自然会联想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仍深深的影响着许多哲学家、教育家、美学家。柏拉图给我们阐释了真理与艺术的真谛和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国的雏形,所有的一切都为后世的文化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冶国安邦之策奠定了深远和坚定的基础。
柏拉图的《理想国》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理念以及如何思考问题,我不知道这个有什么实际作用。《理想国》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它给我们较好的理解西方关于法律的最初思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理解的基础不同,柏拉图从政治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理念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国家有他自己的理念,一个社会悠然自己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在当今社会,浮躁世俗,金钱名利的时代,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理念的作用。
柏拉图为我们描绘的“理想国”应该是这样的:民主政治,和谐统一,人民正义善良勇敢,国民之间应该建立起共同的感情,利益财产共有(包括不能接受的妇女儿童共有)。理想国的终极目标便是建立一个和谐统一团结正义的社会。理想国中也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但是统治者成为人民的保护者和辅助者,而被统治者成为统治者的供给者和衣食父母,他们是紧密的朋友,当然也不存在着内忧外患。这个倒是和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相似。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虽然当今中国没有达到精神和物质水平,距离共产主义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并付诸实践,一定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罗素如是说“什么政体对一切城邦最为适宜。大多数评述政体问题的人虽然可以说不乏高论,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往往不免误入歧途。我们不仅应当研究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而且要研究什么是可能实现的政体,并同时研究什么是所有的城邦都容易实现的政体。”①注释柏拉图思想在世界史上无疑是进步的,但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会成为现实的。它永远只是古希腊时代哲学家的一个梦想。理想国从未真正的存在过,人性与崇高的理想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理想国注定只是一个空中楼阁。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缔造了一个秩序井然的正义的国家。他在说到人与城邦的关系时,他说人应该为城邦服务。以现在看来,城邦应该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神创造三种人,最佳的意中人是黄金做成的,是统治者即护卫者;次一种是银子做的,是士兵;其余的都是铁或是铜做的,只能做农民或匠人。柏拉图明确地说过,撒谎是政府的特权,犹如开药方是医生的特权。②注释平等的思想荡然无
存了,这神创造三种人的思想在潜意识中扼杀了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四卷里说:“显而易见,对政体的研究也应属于同一门科学,它研究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由于能实现最优良政体的城邦毕竟为数不多,故一名好的立法者或真正的政治家就不应该一心盼望求单纯意义上最优越的政体,他还须考虑到切合城邦实际的最优良的政体。此外,我们还应该能够指明,在给定的前提下,一个政体起初是如何产生出来的,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使它长时间地保持下去;我所指的就像这样一个城邦,压根不适于最优良政体的治理方式,也不具备最起码的条件,其政体甚至没有达到为其实际存在条件所允许的优良程度,却只达到了某一个较差的水准。” ③注释
柏拉图爱情,是柏拉图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护卫者而创造的。柏拉图爱情不是出于异性相互吸引,而是仅仅为了国家获得优势后代而生殖。把“城邦里最出类拔萃的男人和女人”挑选出来,让他们互相共有,“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公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不予养育。”国家是最高目的,人以及人的感情和生育只是国家的工具,女人和男人为国家而出生而养育。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没有爱情。另外,在《理想国》中,畸形的孩子、低劣父母的孩子、父母未在生育期前所生的孩子就要被“放到一个人所不知的神秘地方去,他们所应该的那样。”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思想,人的生存权利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权利,而当他们一出生就要被剥夺了,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我就认为与真正的理想国是相差甚远的。
注释①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颜
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007年5月第3次印刷,第116页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3年9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11次印刷 第152页
③《政治学》,第116页
参考文献:
1[古希腊] 柏拉图 《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 商务印书馆
2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颜
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007年5月第3次印刷
3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3年9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11次印刷
第三篇:柏拉图 《理想国》读后感
【追求正义与智慧,永远走向上的路】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许多贪官污吏,便是如此。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我认为,关于正义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可能有分的不很恰切的地方还请见谅。)
第一部分,是关于什么是正义。旧的观点认为,欠债还钱就可以问心无愧,也就是正义。但苏格拉底不认同这一观念,总结科法洛斯的观点,并提出问题:
究竟正义是什么?单纯的说实话,有债照还就是正义么?之后他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醉酒的朋友要你归还他借给你的武器,这个时候不诚实,不归还反而是不正义的。或许正如我们常说的,正确、正义往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一成不变。因而,苏格拉底并不同意“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的观点,他认为归还欠别人的东西有时候是正义的,有时候未必是正义的。之后波勒马霍斯在苏格拉底的启发式的提问下,总结出传统意义上正义的含义,即“给予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简言之就是:“为友要善,为敌应恶。”正义的人,要对待朋友友善,而对待敌人应该以恶还恶。之后,苏格拉底又将正义与社会分工联系到了一起(其实,在一开始的对话中,也有提到),例如讲医生给病人看病,是正义的行为。而在后来的对话中,他又将正义与社会分工区别开,使正义成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这会许也是苏格拉底提问法的一大特点。
第二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反驳。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该认清朋友与敌人。为了朋友就可以两肋插刀,无所不为么?他认为,真正的争正义之人,不应该只是为了朋友而伤害别人。这便将正义的理论上升到又一全新的高度。苏格拉底在此告诉我们,一应定要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不要被敌人的话蒙蔽了心灵。我想,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朋友,或许便是我们所指的“知己”。真正的朋友不多且珍贵,因而才更加需要我们加以辨别。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值的朋友。”
第三部分,是关于诡辩者的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正义远比黄金的价值高很多,因为正义是人类的美德之一。但色拉叙马霍斯对苏格拉底的话很不满意,他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认为,他的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如果“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成立。那么运动员比其他人更为正义。很明显这是不成立的。之后诡辩者,又说到统治者便是强者,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服从便是正义,以及不正义能为人带来好处,等等„很显然这些理论也是存在漏洞的。
第四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回答。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人是聪明的,善良的,有知识的人是智慧的。因此,正义是智慧与善,争议的人是智慧的,真善的。此外,供职者以及统治者,要拿出自己全部的努力工作,不都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所统治的对象。正义能促使人更好的合作,是心灵的德性。最后,苏格拉底强调:不正义存在个人身上会发挥出一种功能,其一,使个体产生自我矛盾,毫无主见,不能付诸行动;其二,自己和自己为敌;其三,不正义的人认为正义的人是他的敌人。
以上,便是我对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这一部分的分析及一些个人观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或者分析不够透彻的地方,还请见谅。)《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解决现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第四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
作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要想成为一名哲学王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假定的哲学王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
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第五篇: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文摘要: 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一切公有,物欲节制;它有着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法律体系,有着自己固有的“理想模式”,有其突破,有其建树,也有其局限,有其不足。不论是哲学王的统治,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的不和谐,还是它的类似斯巴达的“全城戒备”状态,以及正义之国与正义之人的讨论,总是让人一方面看到理想状态下的井然有序的国家秩序,一方面又不得不怀疑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然而,就连柏拉图本人也不敢保证理想国的永恒维持,相信它一样会退化腐朽以致败落。关键词:哲学王
哲学平民
机械理性主义
战时理想国
English abstract:The “Republic” of Plato, with its strict hierarchy, with its all public and material desires control, has a sound education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has its own inherent “ideal model”, has its breakthrough, and its achievements, also has its limitations, and its shortcomings.The rule of philosopher king, the discordance between material basis and spiritual pursuit, it's similar to the Spartan's “City of alert” statu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ountry of justice and the people of justice, always make people see on the one hand the idealized organized national order,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to doubt that if it's feasible in real life.However, even Plato himself can not swear that the Republic will maintain eternal, and he believes that it will be degraded as a result of decadent decline.Key words: philosopher king civilians of Philosophy Mechanical rationalism Republic in war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综合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辩证法、理念论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政治哲学经典,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以正义理念为基础,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其建树,又有其局限,本文就理想国的主旨问题,局限及意义等方面的问题,综合个别专家以及自己的意见,发表了对理想国的见解。
一 理想国,还是理想人?
关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主旨众说纷纭,权威观点认为这部对话录是柏拉图的政治纲领,很多人甚至归结为柏拉图的“乌托邦”。而少数观点则认为这是一部哲学经典,因为它汇集了教育、伦理、美学等各方面经典理论。王太庆①教授曾做过一次以《理想国》为主题1的演讲,说:“虽然这部书谈了很多治国的事,有很大的篇幅是谈政治理论,但根本上它还是一部哲学书。我们心里有了这个数,就不会把这本书念歪了。”而《柏拉图密码》的作者陆苏拉德则认为,“善的理念才是《理想国》的中心。”②
那么《理想国》究竟是一步怎样的书,其主旨意图究竟是建立一个贵族政治的理想国,还是在理想国中培养具有完善的品质及正义品质的哲学家,及“理想人”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不能单凭主观臆断,或仅仅从柏拉图的作品中去找答案。一个伟大人物的诞生,一部集政治、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的完成,必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及社会背景。而我们也只有去认真研究柏拉图所处社会环境及他的亲身经历来探析《理想国》的精髓之所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柏拉图在其中长大成熟的雅典把自己看作是希腊理想的最高体现,然而他所目睹的两个现实,让他对当时的雅典民主制度彻底失望。第一个事件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雅典的政治极为动荡,城邦颓废的败落,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治。第二个事件即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当时雅典恢复的民主制度已经蜕化变质了,雅典由于穷兵黩武、财富兼并、两极分化,大量自由民急剧贫困化,不能再依赖城邦供给为主,徒有民主权利,实际却已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民主政制的社会基础败落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柏拉图对此失望至极。
其次,三十僭主政制的弊端日渐显露,柏拉图对僭主政制深恶痛绝,认为这是所有政制中最坏的一种。
然而,无论柏拉图对当时的和政治制度失望到什么程度,他仍旧深深潜心于研究政治观念和理想,建学园,立巨著,都是热心于政治制度研究的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理想国》的主旨就是政治性的,而非其他。
① 王太庆,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家,对柏拉图深有研究,重要译著有《柏拉图对话集》.② 陆苏拉德著,《柏拉图密码》,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45页.与此相比,教育、伦理、美学,甚至包括音乐、体育、军事等各方面内容,不过是理想国里社会不同侧面、不同领域的反映罢了。至于善的理念的说法,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即,政治家的言辞总是为推行他的政治理念服务的,柏拉图所提的善的理念是一个类似于老子的“道”的理念,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不管是柏拉图的“善”,还是老子的“道”,均可分别理解为他们推行哲学王治国和无为而治各自政治思想的一个最高指导思想罢了。概括说来,就是不论是培养“理想人”(哲学家)还是推行善的理念,其根本目的,或说现实意义,还在于建立其理想中的理想国。这是笔者的观点。
二 理想模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确乎是理想模式,因为它在现实世界是的确难以实现的。因此,它必有自己的优点,又必有自己的局限。
一方面,理想模式的理想国之所以难以实现,在于它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首先,只有哲学王,没有哲学平民,理想国难以建成,也难以维持。
初读《理想国》时,脑子里就冒出一个疑问,在这样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里,一切公有(甚至包括妇女儿童),物欲节制,那这个国家的公民的理性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呢?统治者是哲学家,但平民不是。大家都愿意放弃自己的私有财产,甚至妻儿,放弃一切一切的欲望来捍卫国家的利益么?我想这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这个国家小的只剩下哲学家。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法律体系,但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有哲学家的觉悟。靠教化,有人不一定赞成你的理念;靠暴力,那这个社会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和谐。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哲学王,没有哲学平民,理想国之理想难以实现。
其次,在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这个层面来讲,理想国不应该是一个缺乏艺术、缺乏正常人伦关系的国度。这种国家,笔者认为,可暂且称之为“机械理性主义国家”。
正如格劳孔(Glaucon)所认为的那样,这样的城邦是供猪生活而不是供人生活的城市:他可以满足我们最基本、最初级的实用需要、生存需要,但它实际上缺乏文明生活需要,即精神追求。我并不认为精神追求以及正常的人伦人情关系是什么奢华之物。因为人,毕竟是人,即使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统治了激情与欲望,它也并不能磨灭人的最初本性,否则,那样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如果完全把人类交与理性去统治,那么这理想世界不就只等同于一个人造机器人世界了么?一个连妇女儿童都可以公有的世界,没有正常的爱情、亲情,那将是一个可怕的冷血世界。
正如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样,绝对的平等会产生新的不平等,理想国中绝对的公有,绝对的理性,也必然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不能得到平衡,则理想国之理想不可实现。
再次,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对比威名昭著的斯巴达城邦,我认为是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的,即“战时理想国”。在城邦林立的古希腊大背景下,城邦的生存,人的生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战争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一种“全城戒备”的军事化体系的建立是意义重大的。因此,现实世界中才有了斯巴达,才有了八旗制度,理想世界中才有了理想国。一定的社会背景产生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全面军事化的斯巴达以及柏拉图所描绘的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在笔者看来,无疑是只是用于战时状态的。全民皆兵的国度,是战争强迫的产物,他不是适合于一切时代的理想国度。尤其在和平时代,我相信没有人会愿意放弃正常的家庭、爱情,以及正常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而去搞什么护卫国家。当然,正常的国防建设是绝对不可小觑的,但压抑人性的全民戒备的做法就会显得可笑至极了。
另一方面,理想国的构想虽然脱离不了其“理想模式”,但作为一部政治哲学经典,他所提出的关于社会很多领域的设想对我们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黑格尔说,“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③ 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分工理念的提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正义的意思即各人做各人的工作,互不僭越,互不干扰。单个的人不是自给自足的,他们聚集在社群内,互相帮助,以满足其需要。他们共同合作,以提高他们的生活。一个固定安置下来的城邦,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较之其每个人都为了给他自己提供食宿、衣服、住所及其他满足正常生活所需的所有工作而言,将为满足所有人的经济需要奠定更好的基础,这是社会分工的雏形。而社会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了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用。理想国中井然有序的分工景象,如今在某种意义上也已基本成为现实。
第二,《理想国》为人类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至善至美的教育理论。他提出教育要从小开始,要用音乐与体育培育儿童的素质,并且不同阶段接受适合各阶段的教育,并提出男人和女人可接受共同的音乐体育教育,提出不要从功利出发学知识,而要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学习目的,强调品德教育和灵魂转向,要求用辩证法引导学生始终向上看,达到至善。他认为社会有义务去培养哲学家,而且也相信后天教育对知识形成的可行性。柏拉图提出的教育方法,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及人格结2构的分析,他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国家教育制度。对教育体系执 行得相当严格。对护卫者等级的孩子要完成带有三个科目的必修课程,即人文科目(mousike)、体育(gymnastike)和数学。对孩子品格的成功培养依赖于这三个必修科目之间的保持平衡。
柏拉图不仅提出这一系列的极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身体力行,在雅典西北角的阿卡德摩斯建立了学园。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相结合、提供政治咨询、培养政治人才的学校兼研究中心。柏拉图对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理想国》中的理念论对后世的西方哲学有着重要影响。理念论是一种客观唯心论3的哲学,他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使世界两重化,后来成为西方历来客观唯心论的基本思想取向。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危机的时代兴起的新柏拉图主义,汇聚了各种宗教神秘主义,来重新解释柏拉图的哲学。它实际上是对柏拉图的神化,而在文艺复兴文明中,柏拉图思想的回光返照又呈现了一种奇异的思想文化现象,即以当时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来理解与修正柏拉图哲学,形成一种新的“新柏拉图主义”,来反抗与批判经院哲学,并影响了主张“因信称义”的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第四,《理想国》政治伦理思想对西方政治学、伦理学及空想共产主义思想 ③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二卷,第152页.影响深远。柏拉图强调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国家体制有其伦理原则,政治统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公民的道德,它开启的这种体制的政治学说对西方后世的政治学、伦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统治集团的内部不许拥有私有财产,这虽不是最早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但他为了克服现实城邦中的矛盾与危机而设计理想国家的这种方式,对后世空想共产主义学说也有启发与影响。如16世纪英国的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抨击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不平等,并说到《理想国》是启发他提出理想共产主义的理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康帕内拉(T·Campanella)在其《太阳城》中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就是从《理想国》中取得许多材料,如主张公有财产、男女平等、取消家庭以及哲学王思想等等等。
三 正义之国与正义之人
正义之国: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里,由三个阶层组成,即统治者,护卫者,以及劳动者。这三种人又分别具有其德性,即智慧,勇敢,和节制(当然,节制是三个阶层都具备的)。有了这种德性,则三个阶层的人得以各做各的事情,互不僭越,互不干扰,形成正义的国家。
正义之人:在柏拉图那里,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故个人也必具有国家所具备的德性。个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即理性,激情,与欲望。它们正好对应三种德性,即智慧,勇敢,与节制。而当一个人的灵魂达到以理性统治激情和欲望时,这个人便可被称之为正义之人了。这种由大到小的推理方法很值得借鉴,而正义之人的提法很具有科学性的,我们具体可参照下图来深一步理解正义之人的含义。
智慧----勇敢---节制 和谐
↑ ↑ ↑ →→ 正义 理性----激情---欲望
如果一个人理性在灵魂中占较低比重,而激情与欲望居高,他就需要用音乐和体育来教化,逐步达到理性统治激情与欲望,这样才能成为正义之人。
总之,在笔者看来,理想国之主旨及其最终目的,即在于建立理想中的理想国,实现作者的政治愿望。然而由于构想中的哲学王与劳动者、物质与精神的失调,战时状态的特定需求以及并不丰厚的经济基础等一系列的局限性,决定了理想国之理想难以实现,更难以维持。不过作为一部伟大的政治哲学经典,《理想国》给人类提供了政治伦理美学等各个方面的智慧与借鉴,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参考文献】
﹝1﹞ 邓晓芝、赵林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陆苏拉德著,《柏拉图密码》,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3﹞ 姚介厚著,《〈国家篇〉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 柏拉图著,张造勋译,《理想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英)戴维·梅林著,喻阳译,《理解柏拉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6﹞ 柏拉图著,解东辞译,《理想国》,京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