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调查和思考

时间:2019-05-13 18:5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调查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调查和思考》。

第一篇:关于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调查和思考

近年来,我县在着力推进涵盖残疾人扶贫、康复、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紧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快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县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扶贫基地的发展和良性运转。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梨树葡萄种植基地也在县残联扶持推动下,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于城镇八字村村域面积590公顷,总耕地面积3857.8亩,总人口2743人,下辖31个村民小组,村建有残疾人协会。现有持证残疾人61名,其中肢体残疾39人,听力言语8人,智力残疾6人,视力残疾4人,精神残疾4人。持证残疾人中有5人重度残疾,有3户双残家庭,1户三残家庭,2户特困家庭,残疾人低保家庭9户。于城镇八字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多年来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葡萄协会、梨树协会、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成功发展梨树、葡萄种植业等特色农业,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村民们的荷包也鼓了起来。富裕起来的八字村没有忘记全村还在贫困线苦苦挣扎的残疾家庭,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残疾人种植葡萄、梨树。2002年,县、镇残联在八字村建立起了残疾人种植基地,加大了扶残助残的帮扶力度,扶持残疾人发展种植业。通过几年来的资金补助、技术培训、送苗木、销售服务等措施,至07年年初,基地已扶持21户残疾家庭,种植葡萄52.2亩、梨树11.9亩,06年取得经济效益13.81万元,同时带动了一批残疾人通过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 该镇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得宜于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的困难残疾人帮扶救助机制、全镇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和县残联对扶贫基地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指导这三大保障。几年来,基地遵循“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确定工作主体,明确职责分工 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种植基地由县残联和八字村村民委共同投资建设,以安置本村残疾人就业为主,带动辐射附近村残疾人发展梨树、葡萄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由八字村村民委负责,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协助,按市场化运作管理;果业合作社、镇成校和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县、镇残联负责协调、检查、指导、督促。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扶贫项目效益 基地以“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周期短、轻体力劳作”作为扶贫项目选择的标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针对大多数农户的实际情况,选择果树设施和病虫害防治等较基础的管理技术作为技术服务重点,挖掘农户原有收益低、管理易的老品种的增收潜力,同时给予少数困难户新建简易避雨棚资金补助。并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帮助有一定基础的农户改良品种,更换优质高附加值的果树新品种。镇残联还通过精心选择项目,连续四年举办实用菌、水产养殖、长毛兔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服务,扶持、带动农户发展多种种养业,扩大增收渠道。

(三)依托合作社,推动基地良性运转 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本着自愿原则,积极吸收残疾农户入社。残疾社员与其他社员尽同样的义务,享受同样的权利,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享受免费上门服务,年底按股金分红和按产品销售额返还利润。合作社还鼓励党员社员接对帮扶残疾社员。不过由于合作社参股每股500元的入会门槛,入会残疾农户数还只是少数。

二、主要问题

(一)残疾家庭劳动力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在,农村残疾人文化知识比较缺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普遍比健全人吃力;法制意识薄弱,大多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多数残疾家庭劳动力缺乏,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村残疾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缺乏与他人、与外界交往获取市场行情、技术信息的渠道。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农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产生了比健全人更大冲击。从调研的情况看,八字村残疾人种植主要呈种植管理不到位、种植品种档次不高、销售途径不畅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一是管理不到位,葡萄种植户除2户外都采取了简易遮阳遮雨棚栽及大棚栽培技术措施,全都果实套袋,但管理仍不到位,今年因病虫害减产较严重;二是种植品种档次不高,葡萄种植品种仍以老品种的巨峰、藤稔、无核白鸡心等为主,但这些品种都存在许多缺陷,近年来引进推广的优质高附加值新品种如紫地球、醉金香、so4藤稔仅有少数农户种植;三是销售途径狭窄,水果大部分靠农户自己销售,少部分卖给合作社或靠贩子来收,大部分农户缺乏经营头脑,销售情况不是太好;四是抗风险能力不强,每户水果种植面积大都在3亩以下,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且品种单一,今年高温天时间较长,部分农户仍按往年方式和时间管理,损失较大。

(二)残疾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初期风险偏大 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是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必然途径。但受家庭经济基础、劳动力、管理水平等的局限,大部分残疾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初期风险偏大。虽然残联加大了扶持

第二篇:关于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调

查和思考

近年来,我县在着力推进涵盖残疾人扶贫、康复、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紧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快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县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扶贫基地的发展和良性运转。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梨树葡萄种植基地也在县残联扶持推动下,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于城镇八字村村域面积590公顷,总耕地面积3857.8亩,总人口2743人,下辖31个村民小组,村建有残疾人协会。现有持证残疾人61名,其中肢体残疾39人,听力言语8人,智力残疾6人,视力残疾4人,精神残疾4人。持证残疾人中有5人重度残疾,有3户双残家庭,1户三残家庭,2户特困家庭,残疾人低保家庭9户。于城镇八字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多年来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葡萄协会、梨树协会、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成功发展梨树、葡萄种植业等特色农业,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村民们的荷包也鼓了起来。富裕起来的八字村没有忘记全村还在贫困线苦苦挣扎的残疾家庭,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残疾人种植葡萄、梨树。XX年,县、镇残联在八字村建立起了残疾人种 植基地,加大了扶残助残的帮扶力度,扶持残疾人发展种植业。通过几年来的资金补助、技术培训、送苗木、销售服务等措施,至07年年初,基地已扶持21户残疾家庭,种植葡萄52.2亩、梨树11.9亩,06年取得经济效益13.81万元,同时带动了一批残疾人通过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 该镇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得宜于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的困难残疾人帮扶救助机制、全镇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和县残联对扶贫基地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指导这三大保障。几年来,基地遵循“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确定工作主体,明确职责分工 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种植基地由县残联和八字村村民委共同投资建设,以安置本村残疾人就业为主,带动辐射附近村残疾人发展梨树、葡萄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由八字村村民委负责,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协助,按市场化运作管理;果业合作社、镇成校和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县、镇残联负责协调、检查、指导、督促。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扶贫项目效益 基地以“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周期短、轻体力劳作”作为扶贫项目选择的标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针对大多数农户的实际情况,选择果树设施和病虫害防治等较基础的管理技术作为技术服务重点,挖掘农户原有收益低、管理易的老品种的增收潜力,同时给予少数困难户新建简易避雨棚资金补助。并通过 合作社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帮助有一定基础的农户改良品种,更换优质高附加值的果树新品种。镇残联还通过精心选择项目,连续四年举办实用菌、水产养殖、长毛兔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服务,扶持、带动农户发展多种种养业,扩大增收渠道。依托合作社,推动基地良性运转 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本着自愿原则,积极吸收残疾农户入社。残疾社员与其他社员尽同样的义务,享受同样的权利,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享受免费上门服务,年底按股金分红和按产品销售额返还利润。合作社还鼓励党员社员接对帮扶残疾社员。不过由于合作社参股每股500元的入会门槛,入会残疾农户数还只是少数。

二、主要问题 残疾家庭劳动力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在,农村残疾人文化知识比较缺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普遍比健全人吃力;法制意识薄弱,大多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多数残疾家庭劳动力缺乏,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村残疾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缺乏与他人、与外界交往获取市场行情、技术信息的渠道。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农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产生了比健全人更大冲击。从调研的情况看,八字村残疾人种植主要呈种植管理不到位、种植品种档次不高、销售途径不畅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一是管理不到位,葡萄种植户除2户外都采取了简易遮阳遮雨棚栽及大棚栽培技术措施,全都果实套袋,但 管理仍不到位,今年因病虫害减产较严重;二是种植品种档次不高,葡萄种植品种仍以老品种的巨峰、藤稔、无核白鸡心等为主,但这些品种都存在许多缺陷,近年来引进推广的优质高附加值新品种如紫地球、醉金香、SO4藤稔仅有少数农户种植;三是销售途径狭窄,水果大部分靠农户自己销售,少部分卖给合作社或靠贩子来收,大部分农户缺乏经营头脑,销售情况不是太好;四是抗风险能力不强,每户水果种植面积大都在3亩以下,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且品种单一,今年高温天时间较长,部分农户仍按往年方式和时间管理,损失较大。残疾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初期风险偏大 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是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必然途径。但受家庭经济基础、劳动力、管理水平等的局限,大部分残疾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初期风险偏大。虽然残联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残疾农户对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顾虑仍很大。八字村农户吴金英年富力强又能干,种植了2.8亩葡萄,养殖了长毛兔笼位130只,今年她原本打算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但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一是本地及周边由于工业园区、高速公路和特色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土地流转的费用为一年每亩600元左右;二是葡萄等水果种植投入大、见效慢、技术管理要求高,受天气等非人为因素影响大;三是销售途径狭窄,现在的2.8亩葡萄还主要靠自己拉到县城去卖,将来 新增的又如何解决。如此诸多困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残疾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和优化种养结构。基地为残疾农户提供的服务层次偏低 基地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内容为主,而如加工、销售等农户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或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非常少。镇残联每年都举办一期残疾人种养技术培训班,但参加培训的残疾人人数和培训的内容、次数仍有限。又由于残疾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条件有限;加之,在讲课后,大多没有为残疾农户开展长期跟踪服务或是回访,培训班能起的作用有限。基地运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 一是镇里关于“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的举措很多,但缺乏具体的奖励政策。二是基地在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的过程中,缺乏一个操作性强的详细计划。三是残联与基地职责不够明确,特别是残联对基地的投入和基地扶持残疾人的任务没有明确。四是基地未经工商登记,并不是企业法人,不能作为经济实体来开展经营管理、营销契约、资金借贷。

三、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重视教育,提高残疾人素质 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使残疾人转变“等、靠、要”的观念,由被动脱贫逐步转化为主动脱贫,必须依靠加强残疾人的教育,提高残疾人的素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议:

1、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有 关部门参与。变残联一家操办为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大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师资力量等方面创造条件,确保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重视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举行残疾人就业观教育,开展了残疾人自强评选表彰,举行残疾人种养户创业座谈会等,转变他们的致富观念,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出台政策鼓励农村残疾人参加成人文化教育,举办针对残疾人的专题科普教育活动。

3、整合社会资源。农村残疾人教育工作,要以现有职业技校、成校、专业合作社等为主渠道,发挥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调动相关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残疾人培训。完善扶持和服务,帮助残疾农户渡过高风险期 新发展和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种养户,大都面临着初期偏大的风险。资金、技术管理、销售、身体状况等因素都可能使他们放弃,他们迫切需要扶持和服务。建议:

1、为新发展和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种养户提供前景规划。尊重他们的意愿,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从事的种养行业,选择经过推广验证、优质高附加值新品种。

2、对残疾人中的低收入纯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养规模的,在最初几年内,每年给予每亩土地流转费用补助。

3、在高温,关键季节对残疾人种植情况走访,联系技术人员指导,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对新发展及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贫困残疾人种养 户进行全面回访,建立残疾人种养资料档案。

4、对困难残疾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股金补助。规范基地的运作机制,保障基地健康发展。

1、积极争取基地经工商登记和有关部门核准。要有营业、税务执照,属企业法人。这样基地作为经济实体,就能自如开展经营管理、营销契约、资金借贷。

2、残联与基地职责明确。残联对基地的投入有多大,就要基地完成多大的扶贫工作任务和目标。

3、对基地和残疾人实行政策激励。完善“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等方面的若干奖励政策。基地每扶持脱贫成功一户奖励。重点激励种养大户和困难户的同时,对那些达不到大户标准,但效益明显,扩大种养规模的农户,也可适当新增每亩给予一定补助。

第三篇:某区街道残疾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近年来,在上级残联的正确领导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解放街道残联通过结对帮扶、培训就业、政策保障、创业引导等多种途径和措施,使得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自身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一部分残疾人的生存条件、环境仍不够理想,生活、就业、康复等存在诸多困难,应

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改善和解决。近日,解放街道残联利用工作检查、问卷调查和家庭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街道7个社区268户334名(占街道总人口1.1%)残疾人(其中,肢体残163人,脊柱残疾4人,精神残疾47人,听力残疾30人,语言残疾5人,智力残疾34人,低视力残疾46人,盲残疾5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状况

(一)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但仍处于基本生活线上。由于残疾功能障碍影响了生产劳动,使许多家庭因残致贫。通过几年来的扶贫攻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街道334名残疾人中,有 33人被纳入了低保,占总数的25%。部分残疾人自强、自立,通过自身扶持或外界援助,逐步摆脱贫困,生存状况有明显好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秀城桥社区的兰平根,自己开了个小型印刷厂,年收入不菲,同时吸收了多个残疾人就业,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菜花泾社区的祁秀兰今年58岁,丧偶多年,因类风湿关节炎致四肢残疾,长期瘫痪在床。在街道帮助下进了托老所,每月还享受政府特困残疾补贴,生活无忧,使其在部队的儿子能够安心服役。但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残疾人的生活仍处于困境。如有的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有的残疾人如果不计算政府补助,一年几乎没有收入;有的残疾人家里没有彩色电视机、冰箱、电脑;少数残疾人家庭还未装电话,生活和信息现代化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大部分残疾人家庭生活在社会平均线以下。

(二)社会保障逐步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准点上。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结对帮困、救济扶助、收养安置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残疾人社会保障有了明显改善。据统计,街道334名残疾人中,有7人与市委,区委进行了贫困结对,有110 人参加了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占 12.3%。有3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占25%。有4人领取《特困残疾人优惠证》,4人享受重度特困残疾人补贴。但调查同时发现,有35 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占0.1%。作为城镇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的一些功能没有很好地得到挖掘和发挥,其服务水准较低,还无法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和文化活动的需求。调查表明,许多残疾人没有参加过一种社区康复医疗文化活动,这说明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训练工作还比较缺乏。

(三)扶残环境正在形成,但仍处于较弱关注度上。近年来通过各级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每年开展的“助残日”等重点活动,呼吁引导全社会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扶残助残的风气在社会上逐渐形成。街道广泛开展与贫困残疾人家庭“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将贫困残疾人家庭列入政府帮扶活动的重中之重。组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节假日走访慰问和捐助,赠送轮椅、拐杖、助听器等残疾人用品,开展法律援助,从不同侧面、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为贫困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为残疾人家庭排忧解难,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极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但客观分析这些帮扶行动,社会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总体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经常性制度性的宣传少,临时性应急性的宣传多;社会自觉主动扶助的少,政府组织推动的多;根本性长期性的帮扶脱贫少,象征性短期性应急救急多。

二、主要原因

(一)自身素质相对偏低。由于受自身身体残疾和外界条件如经济能力、家庭变故等因素的影响,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根据统计,334名残疾人中有不到50%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不是中途退学就是根本没有上过学。尽管如此,但他们渴望生活,想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来养育自己,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但因为身体功能限制和学识能力偏低,在当今总体就业形势紧张和用工技术条件提高的情况下,残疾人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绝大部分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仅能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开支。由此带来的另一问题是残疾人的婚姻状况不尽如意。有的即使结了婚,往往因为经济能力、住房条件、生理因素(残疾)、双方性格等原因状态不佳。有的只能终身未婚。同时在一部分残疾人中也存在着依赖思想,他们不充分利用自己特长和优势,不注重发挥自己尚有的能力,总想依靠社会救济,有“等、靠、要”的思想,年复一年地盼着政府的救济,形成了只输血,不能造血的状况。

(二)社会助残尚有差距。在少部分单位和一部分人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

第四篇: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工作在很多方面已滞后或与之不适应。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已远远落后于正常人的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不断提高水平已成为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务之急是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以避免扶残助残工作中的短期性、随意性和临时性行为,更好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一、优惠政策的具体化要真正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得解决优惠政策的具体化问题,至少在经济发展相当的同一地区,残疾人优惠政策要基本一致。第一,针对性的政策设计。政策设计是一种政府行为,政策设计要具人性化,就要做到三个针对性。一是针对残疾人生活的各个需要层面来设计。残疾人是“人”,他们同样有作为“人”的各种“需要”。就目前我们所接触的残疾人,他们最大的需要是“生存”和“尊重”。这里主要谈“生存需要”。“生存需要”又有多个层面,包括吃饭、就医、就学、就业等。“低保”是政府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的一种长效机制,也是制订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的一个示范性设计,目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吃饭”的需要满足了,残疾人还有就医优惠的需要,就学优惠的需要,就业优惠的需要等。针对这不同层面的需要,政府应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供有关部门执行。比如说,优惠的就医政策,应就减免的具体事宜细化、量化,不应用“予以适当减免”等模糊字眼,而让卫生部门不好操作或无法操作。二是针对残疾人群中不同的生活状况来设计。在优惠政策的设计上,既要考虑整体残疾人的利益,更要注重特困残疾人的利益,这是优惠政策制定和落实上的重中之重。三是针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残疾人的心理状况来设计。不同生理状况的残疾人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在设计优惠政策就必须尊重残疾人的生理实际和心理状况。比如视力残疾人盲人,由于眼睛障碍,参与能力和沟通能力极弱,导致其悲观、无奈、无助等复杂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就应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康复、特殊就业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第二,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导。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优惠政策要以政府名义出台,这样才有权威性、指导性。如果由各部门自行制定,那么优惠政策或一纸空文,或花样百出。二是优惠政策一定要量化和细化。只有具体化,这样的政策才有指导意义,才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为残疾人带来长期保障。第三,强制性的推动机制。总的来说,对于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各职能部门都是理解支持的,但不排除有不落实或打折扣的单位,这就需要政府落实推动机制。一是要督导检查,每半年一次,形成制度。二是重视残疾人信访工作,认真接待来访,同时主动下访了解残情~。三是充分发挥残联部门的职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残疾人优惠政策不形同虚设。

二、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是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类用工信息灵活畅通。要有登记和输送平台。主要是残联部门在社区和村组建立服务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大量培训安置残疾人;农村开展种养殖业基地化建设等。这些模式一旦形成,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社区服务规范化第一,队伍的规范。残疾人是社区村组组织的重点服务对象。要提高社区村组班子扶残助残意识,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第二,场地规范。有队伍必须有阵地。社区要保证扶残助残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牌子、有适当经费,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来确定。要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和维权、就学就医介绍证明、就业及培训等内容。二是形式要凸显。要在社区服务场地树立明显的服务内容招牌,让残疾人一目了然。要建立残疾人咨询服务专门窗口,坚守“残疾人优先得到服务”的信条。要在“助残日”期间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营造社区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概念在社区居民中生根开花。三是服务要突破。服务内容要不断开拓,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结对帮扶、鼓励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等。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生理残障不断康复,社区残疾人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等。服务手段不断人性化,提倡服务首问负责制,实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只要服务到位了,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长期保障,他们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和谐地融入社会。

第五篇: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文章标题: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工作在很多方面已滞后或与之不适应。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已远远落后于正常人的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不断提高水平已成为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务之急是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以避免扶残助残工作中的短期性、随意性和临时性行为,更好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一、优惠政策的具体化

要真正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得解决优惠政策的具体化问题,至少在经济发展相当的同一地区,残疾人优惠政策要基本一致。

第一,针对性的政策设计。政策设计是一种政府行为,政策设计要具人性化,就要做到三个针对性。一是针对残疾人生活的各个需要层面来设计。残疾人是“人”,他们同样有作为“人”的各种“需要”。就目前我们所接触的残疾人,他们最大的需要是“生存”和“尊重”。这里主要谈“生存需要”。“生存需要”又有多个层面,包括吃饭、就医、就学、就业等。“低保”是政府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的一种长效机制,也是制订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的一个示范性设计,目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吃饭”的需要满足了,残疾人还有就医优惠的需要,就学优惠的需要,就业优惠的需要等。针对这不同层面的需要,政府应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供有关部门执行。比如说,优惠的就医政策,应就减免的具体事宜细化、量化,不应用“予以适当减免”等模糊字眼,而让卫生部门不好操作或无法操作。二是针对残疾人群中不同的生活状况来设计。在优惠政策的设计上,既要考虑整体残疾人的利益,更要注重特困残疾人的利益,这是优惠政策制定和落实上的重中之重。三是针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残疾人的心理状况来设计。不同生理状况的残疾人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在设计优惠政策就必须尊重残疾人的生理实际和心理状况。比如视力残疾人盲人,由于眼睛障碍,参与能力和沟通能力极弱,导致其悲观、无奈、无助等复杂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就应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康复、特殊就业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

第二,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导。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优惠政策要以政府名义出台,这样才有权威性、指导性。如果由各部门自行制定,那么优惠政策或一纸空文,或花样百出。二是优惠政策一定要量化和细化。只有具体化,这样的政策才有指导意义,才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为残疾人带来长期保障。

第三,强制性的推动机制。总的来说,对于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各职能部门都是理解支持的,但不排除有不落实或打折扣的单位,这就需要政府落实推动机制。一是要督导检查,每半年一次,形成制度。二是重视残疾人信访工作,认真接待来访,同时主动下访了解残情民意。三是充分发挥残联部门的职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残疾人优惠政策不形同虚设。

二、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

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是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类用工信息灵活畅通。要有登记和输送平台。主要是残联部门在社区和村组建立服务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大量培训安置残疾人;农村开展种养殖业基地化建设等。这些模式一旦形成,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社区服务规范化

第一,队伍的规范。残疾人是社区村组组织的重点服务对象。要提高社区村组班子扶残助残意识,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

第二,场地规范。有队伍必须有阵地。社区要保证扶残助残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牌子、有适当经费,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

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来确定。要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和维权、就学就医介绍证明、就业及培训等内容。二是形式要凸显。要在社区服务场地树立明显的服务内容招牌,让残疾人一目了然。要建立残疾人咨询服务专门窗口,坚守“残疾人优先得到服务”的信条。要在“助残日”

期间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营造社区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概念在社区居民中生根开花。三是服务要突破。服务内容要不断开拓,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结对帮扶、鼓励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等。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生理残障不断康复,社区残疾人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等。服务手段不断人性化,提倡服务首问负责制,实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只要服务到位了,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长期保障,他们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和谐地融入社会。

《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下载关于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调查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调查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转变干部作风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立转变干部作风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干部作风建设是一个基础性工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非毕其功于一役所能奏效。转变干部作风,要摒弃短期效应、弄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务必......

    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开展一年多了,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立转变干部作风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立转变干部作风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干部作风建设是一个基础性工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非毕其功于一役所能奏效。转变干部作风,要摒弃短期效应、弄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务必......

    浅谈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油田政研会2014年政研成果申报 浅谈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

    建立合理化建议长效机制

    畜牧公司建立合理化建议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推进公司健康和谐发展,更好的实现畜牧公司年度目标任务......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长效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确保党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

    建立长效机制汇报材料(定稿)

    张果屯乡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工作 汇 报 材 料张果屯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是连续19年被市委命名的“五好乡镇党委”,全乡辖30个行政村,49500亩耕地,37500口人,39个基层党支......

    关于建立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调查思考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建立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