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定的政治目的谈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

时间:2019-05-13 19:5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特定的政治目的谈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特定的政治目的谈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

第一篇:从特定的政治目的谈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

从特定的政治目的谈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

这次讨论的主题是来源于之前和宿舍ZT同学的一次对话,他跟我说他的导师有好多同学都是九三学社的人,并多次邀请他的导师加入,但都被拒绝了。我就问他九三学社的人好像挺多的嘛,你说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政党的信仰是什么呢?他回答说:这些民主党派有什么信仰,他们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烘托共产党的民主政治而已。

我觉得这么说非常不对,但一时又无力反驳,因为自己确实对这些民主党派不够了解。遂查阅了关于一个党派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王浦句力:《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我们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阶层中以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具有明确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李文良)

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即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透过在选举中获胜、并以执政为目标。

然后我就想,既然这样,我找出这些政党代表的特定阶级利益,以及他们各自特定的政治主张,就可以说明这些民主党派都是有各自存在的意义的。

在这里不谈历史意义仅说现在存在的意义,因此政治目标也仅针对现阶的阶层,但是似乎缺乏特定的政治目标。换言之,这些政党既然政治目标和共产党相同,那么全部合并到共产党,大家一起来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不就可以了。难道这些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真的只是烘托共产党的民主政治?

为了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民主党派的意义,我查阅了美国党派的相关资料,希望通过对比两国政治形态、党派差异来找寻答案。

美国是两党制度,一直由民主党、共和党控制着美国的政治舞台,从来没有遇到过强大的对手。那么,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在意识形态上有没有区别?事实上它们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区别。它们都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只是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共和党主张小政

府、大社会;它反对扩大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物方面的预算开支,但却主张扩大国防预算开支。而民主党赞成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控制企业活动。

简单进行对比,美国的政治形态是一个执政党和其他在野党,其中在野党一般也是反对党,这些政党由于在议会竞选或在总统竞选中,没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甚至没有取得席位)或总统职位,因而不能组织或参加政府内阁,也不能参加议会。在野党处于政府内阁之外,对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不承担任何责任,可以自由地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指责和抨击,在议会内外牵制和监督执政党的活动,影响政府的政策,要求执政党采取符合他们利益的政策。还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倒阁,使自己取而代之。在野党的活动,反映了不同政党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和集团的不同利益和需要。

这样可以看出,其实美国的政党不仅同样缺乏独特的政治目的,甚至连代表的阶级都是相同的,所谓两党之争也是在政策实施上有所区别。而中国的各个民主党派,可以通过以下的五种方法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并为其所代表的阶级获取利益。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式主要有:第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第二,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重要情况,就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候选人名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名单,同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中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和发挥监督作用;第四,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和县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第五,推举符合条件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检察、审判机关的领导职务。

党派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能否为自身所代表的阶级真正的谋取利益。无论是美国的一党执政,在野党阁外干涉,还是中国的多党参政,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可以实现并维护不同政党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和集团的不同利益和需要。

据介绍,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17.7万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数字显示,近3年来,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向中共中央提出重大的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外交、港澳台侨等诸多方面

第二篇:从文化的角度谈茶文化存在的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谈茶文化存在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有一组镜头,在整个开幕式上,以文字形式表现中国文化和思想时只用了两个汉字,一个是“和”,另一个就是“茶”。中国茶文化以及品茶的意境通过奥运会走向世界人民心中。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使其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发展。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爱茶吟茶,不知留下多少佳话名篇。而这些名篇佳话所诉说的无非都是一种茶一般淡泊的心境。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了解,欣赏、品评、联想,进入美的境界中去,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泉涌。正如酒壮英雄胆一样,茶能引学士文。茶文化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

茶文化,有助于我们正确人生观的养成,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另外,茶道中的”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贵真,沟通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表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中国茶的发展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茶文化推崇的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和”为目标的文化所展示的,是一种温文儒雅的力量,是以“上善若水”的柔和与坚强,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内涵。

如茶般的淡泊既是一种人生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诸葛亮教子“淡泊以明志”,确是极有见地的苦口婆心,“志当存高远”,也唯有淡泊才能久远

茶,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得到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和发扬。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沱《食经》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唐代的茶文化以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为标志,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明清时期茶类品种增多,泡茶的技艺炉火纯青,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千姿百态,茶文化已成燎原之势。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茶文化在中国曾闪耀过耀眼的光芒,然而它在现代中国却似乎受到了冷遇,为常人所不了解。但是茶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容置疑,其基本精神更是饱含哲理。只要我们合理发扬它的现代价值,用好它,茶文化必将在中华大地重新兴起,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篇:从教会史谈圣诞节的起源和意义

从教会史谈圣诞节的起源和意义

2010-12-25 23:02:05作者:赖俊明来源:《田纳西新闻》北美生活栏目文字大小:【大】

【中】【小】

12月25日,又是圣诞时节。圣诞节可说是全人类在年底最快乐的节日。百货公司充满了熙来攘往采购礼物的顾客,人们互赠五颜六色的圣诞卡片,街头上张灯结彩,焕然一新,整...12月25日,又是圣诞时节。圣诞节可说是全人类在年底最快乐的节日。百货公司充满了熙来攘往采购礼物的顾客,人们互赠五颜六色的圣诞卡片,街头上张灯结彩,焕然一新,整个世界沉浸在佳节的欢愉中,人人都互相道贺「圣诞快乐」。

圣诞节的庆祝始于何时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许多基督徒都回答不出来。因着耶稣诞生的年代距今久远(约在二千多年之前),又古代历法与现代历法之换算有些差异,以致后人实在无法精算耶稣诞生的确实日子。

不过,当代有位著名的德国神学家奥斯卡-库尔曼(Oscar Cullmann),他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相当专业又详尽的研究,下面我就试着把他所研究的概要介绍给各位读者。

神学家库尔曼(Oscar Cullmann)的考据

从教会史的考据,在主历最初的三百年之中,基督徒根本没有圣诞节的庆祝。那是因为初期教会的信徒们只全心全意注重耶稣基督的教训,被钉和祂的复活。尤其是耶稣从死而复活这个日子被使徒保罗一再强调而主日的庆祝形成教会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在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中皆以七日的第一日来说明(徒20:

7, 林前16:1-2)。其后二百多年,使徒训诲书,伊格那丢和特土良等教父,都是用使徒约翰所用的七日的第一日来庆祝耶稣的复活。

但是日子久了,早期教会的教父和神学家开始思想到主耶稣降生为人的位格问题。他们开始明白耶稣道成肉身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东方的基督徒(尤其是希腊、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一带的教父)开始思想「上帝道成肉身,以人的形像进入世界的奥秘」。当他们更进一步想强调「历史的耶稣」时,教会就自然地以兴高采烈的态度来庆祝耶稣的降生「圣诞节」了。

最早庆祝圣诞的遗迹 – 古埃及蒲草纸的记录

根据考古学家所发掘出来的古埃及蒲草纸记录上,发现了第四世纪初期最早在古埃及教会庆祝耶稣圣诞的仪式,此仪式证明当时最原始为信徒普遍施行的圣诞仪式。其概要如下:

1.首先是读一段有关耶稣基督降生于伯利恒,耶稣父母带他逃到埃及,然后重返故乡拿撒勒的经文。

2.读完此段经文后,参加的会众就齐声歌颂:「在伯利恒降生,在拿撒勒生长,在加利利居住。」

3.接着主礼人述说东方三博士来朝拜圣婴耶稣,说完,诗班同声颂赞说:「我们从天上看见了记号,一颗灿烂的明星。」

4.接下来主礼人宣读路加福音书上对于主耶稣降生的记载,诗班再报以歌声赞美说:「在野地里的牧羊人皆大惊奇,屈膝歌唱:一切荣光归与天父,哈利路亚!荣耀归与圣子与圣灵,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这是第四世纪初期信徒门庆祝耶稣基督降生仪式最详实的记载。而当时庆祝圣诞是定在每年元年六日至七日的晚上。

何以在元月六日庆祝圣诞呢?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教会历史作一些探讨。在第二,三世纪,初期教会所面对最大的异端势力,是来自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诺斯底」是一个概括性的称号,其实有不同形式的内容,尤其以希腊化的基督教为主流。

其中一派为追随亚力山大诺斯底派领袖 — 巴西理德(Basilides, 130AD)的人,这些人是以元月六日庆祝基督受洗的。他们认为基督的神性,只有在耶稣受洗时「出现于世界」。因此,这个节日被称为「显现日」(Epiphany)。很明显地,此一宗派选定此日,是因为相传在元月五日至六日的夜晚埃及尼罗河会有神奇的力量。

可是在另一方面,东方正教的教会(Orthodox Church)却不相信基督的首次「显现」是在祂受洗的时候,但他们赞成该事实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选定了元月六日为的是将基督的出生与洗礼中的「显现」合在一起纪念。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期,在巴勒斯坦的基督徒极为隆重地庆祝「显现日」的节期,同时也以此日来庆祝耶稣的降生。

何时改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庆祝圣诞呢?

到底圣诞节的日期又怎样从元月六日改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呢?对于此改变的理由,至今圣经学者还不十分清楚。也许将来也永远弄不清楚。但库尔曼博士认为最有可能的假定是如此: 这改变可能是开始于罗马,期间约在主后三二五至三五四年之间。那时,较早的显现节庆祝已从东方教会(埃及,希腊小亚细亚一带)传到西方罗马教会。

当君士坦丁皇帝于罗马在位时,约主后三三六年前后,基督降生的日子已订为十二月二十五日,这是有案可查的。

十二月二十五日被选定为圣诞节是因为它原来是当时异教徒敬拜太阳神的大节日,而太阳被异教徒尊为「不可征服的太阳神」(Unconquered Sun-God)。而当时的教会领袖们觉得很适合将这光明的节日尊奉给世界之光「耶稣基督的降生」。而当时意大利米兰的主教圣安波罗修(St.Ambrose 304.7-397)也曾说:「基督是我们的新太阳」。

据库尔曼博士研究结果,最后将十二月二十五日定为圣诞节的是东方正教最著名的教父 – 在君士坦丁堡担任主教的–约翰‧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rn 347 – 407 A.D.)其名意义为「金口」,指其多才善辩,为当时最著名的讲道员。也许因着他的辩才,就说服了当时的教会,用这天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结语 — 圣诞节的意义

耶稣究竟在何日降生,在圣经路加写路加福音的时候就以无从查考了,否则路加一定会写上去的。作者路加医生是个很精明又注意史实的人,他对耶稣的生平和传道生涯其实做了蛮详尽的研究。

也有人做了不同的论点,认为耶稣的降生不可能在冬天,因为那时「野地里有牧羊的人」,而冬天在巴勒斯坦是不宜在野地里牧羊的。

不过,圣诞节无论是借用异教的节日也好,崇拜太阳神的日子也好,都无损于耶稣基督降生的事实与意义。耶稣基督降生于世界是一桩辩驳不倒的史实。至于祂是否正好在二00三年前的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间诞生,就不是太要紧的了。

圣经中,对于耶稣的受洗、受试探、逝世、复活与升天亦无详细的日期记载,但那又有甚么关系呢?

就如同在路加福音2:10-11所说的,「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指伯利恒城)里,为你们(世界的人类)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耶稣)。」这应该才是圣诞节最重要的意义吧!

(本文作者为圣经公会总干事)

教會插花的歷史與神學

(一)聖經中的花卉和其他植物

聖經記載了不少花卉和植物。這些植物大都有象徵意義,插花員必須有所認識,以配合教會的各個節期。

花卉:聖經只提過三種花卉的名字。(1)百合花3 一般識別為白色百合花,象徵美和芬芳。它的希伯來文名字由SHESH演變而來,意思是「六」,因它有六片花瓣和長雄蕊。(2)谷中的百合花4 其實不是百合花,因百合花不是在谷中生長的。它應是指水仙花或屬水仙科的一種鬱金香,在谷中長得茂盛,象徵天堂的榮耀和神聖的愛。另外,谷中百合花也可能是指鈴蘭,是年中最先盛放的花朵,預告著春天的來臨,也象徵將臨的基督。(3)沙崙的玫瑰花5 也不是玫瑰,因在聖經時代的以色列找不到它。它的希伯來文名字是指一種橙黃色的番紅花,所以有學者認為它是鬱金香,象徵神聖的愛。另外,有不少認為它是一種石蒜科全能花屬,有白色球根,十分芳香,象徵荒蕪之地必開花茂盛(賽三十五1~2)。6

其他常見的植物:(1)無花果樹7 象徵以色列國,開花結果表示安定和富裕;樹葉枯乾或掉落表示懲罰或災難(賽三十四4)。(2)葡萄樹在舊約中象徵以色列為神工作的成果(賽五2;結十九10~14);在新約中,主是葡萄樹,信徒是枝子,則像徵信徒與主結連,不結果子的枝子,就是缺乏長進的生命;而葡萄汁則像徵基督的寶血和救贖。(3)橄欖樹8 象徵和平與希望;又因橄欖油用作膏立聖職人員,所以橄欖樹也象徵先知的事工、受膏者或聖靈(亞四11~14);此外也表示神賜福給敬畏祂的人(詩一二七3~4)。(4)蘆葦象徵信徒謙恭地按真理而活(伯八11),或象徵脆弱的人生,指向救贖(太十二20);棕梠樹象徵基督勝過罪與死亡(約十二12~13);香柏樹則像徵堅定不變和彌賽亞的國度(結十七22)。9

(二)相關經文及神學

聖經沒有關於教會插花的記載,只在雅歌六章2節提過採摘花卉。的確,聖經對花卉的描寫,都以香味和美態為重點(歌二2;路十二27),較少記述用作裝飾聖殿或敬拜奉獻等。不過,以賽亞書六十章13節卻清楚說明,植物也用於修飾神的聖所,使神的殿得著榮耀:「利巴嫩的榮耀,就是松樹、杉樹、黃楊樹,都必一同歸你,為要修飾我聖所之地;我也要使我腳踏之處得榮耀。」

此外,果子、枝子等也是以色列人節期的象徵物和祭品。利未記二十三章40節記載以色列人在住棚節時,要拿美麗的果子和茂密的樹枝,來慶祝豐收和記念在曠野飄流的景況。由此可見,聖經時代的人已用果子和植物作節期的象徵,以突出節期的色彩和意義,增添崇拜的氣氛。箴言三章9至10節提及信徒當以一切初熟的土產獻給神,為神所賜的豐富獻上感謝。雖然這裡指的土產並非經修剪和裝飾的植物,但歷代教會也有奉獻鮮花的傳統,代表人將工作的成果奉獻給神。另外,鮮花的生命也象徵信徒獻上的活祭。信徒可在堂慶、年終感恩、結婚週年、升學升職、嬰孩誕生等日子獻花給神,以感謝神對人手所作的工的承認和保守。

羅馬書一章20節提到神所造之物都能顯出神的能力和屬性:「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因此,花藝的美感和色香味形態,都能叫人藉不同的感官曉得神的存在。所以,主耶穌也常用自然之物(種子、水、光等)作比喻的題材,宣講天國的奧祕。藝術將神學接通人的生活,插花藝術自然也能藉著結合聖言和信仰經驗,有效地反映神的屬性,成為信仰和生活的接觸點。

(三)教會插花藝術的歷史

插花這門藝術其實已發展了多個世紀,早期多用於民間傳統慶典和異教風俗。至於教會何時開始在崇拜中擺設鮮花,則有兩個說法:(1)源於墓前獻花的習俗,因為在主後四世紀開始,教會多建於殉道者的墓旁,故此常被鮮花包圍,後來逐漸演變成在崇拜中擺設鮮花。10(2)中世紀的教會是宗教、政治和生活的中心,所以教會節期成為生活大事。那時候,每逢大節期,信徒便用鮮花製成花環,裝飾十字架,進殿時亦會沿途撒播花朵。

第四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文明作为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角色与地位是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及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始文明大约经历了400万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创造力非常有限,即使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从总体上也能较快的恢复平衡。社会发展到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和“原始经验”的积累,人类组建以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取代采集和渔猎的部门,于是农业和畜牧业就发展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完全依赖、顺从自然的状况。但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牧为主,活动范围较小,而且该时期人口密度不大,所以人对自然的破坏和冲击力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容量,生态系统仍可维持大体上的平衡,人类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300多年前,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尤其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强力征服和探索,以至于在短短的300多年间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人们不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把自然当做被征服的对象,“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以至于全球出现极其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森林锐减、垃圾成灾、水污染等等,这些事实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想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则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必须转换人类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制约自身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使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时代。

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人类已处于主导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人类要想实现文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自始至终都应保持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应相互对抗。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人们自觉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以破坏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在后期越发显得乏力,生态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制约愈发明显。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至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国逐渐普及起来。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必将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我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来共同解决。中国政府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这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勇于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篇:霍夫曼:从存在心理学角度看死亡与意义

编者按:2011年3月18日—20日,“2011年存在主义心理学研讨会”由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主办。会议结束后我们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出会议内容,征得讲员同意,在此发表出来。此举旨在为想参加本次研讨会而未能如愿的朋友提供原汁原味存在主义心理学演讲稿,参加研讨会的朋友亦可进一步参考学习。

从存在心理学角度看死亡与意义

路易斯〃霍夫曼

(口译:Rob Bageant 整理:黄紫丹

译校:王学富)

我很高兴回到南京和你们在一起,最近连续几年都可以到这里来,我感到很荣幸。每年我都很期待来和大家在一起,这变成我生活中很有意义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也觉得我们在南京开始形成了一个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群体,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是通过一些人的爱心和努力形成的,特别是王学富博士。还包括很多人,也包括在座的所有人。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比较难以面对的,我们谈的是死亡。我们谈的死亡除了我们身边人的死亡也包括面对我们自己的死亡。按存在主义的看法来说,这两者有着直接的关联。关联是这样的,当我们身边的人死亡,我们会想到我们自己的死亡,同时也会想到我们最爱的人的死亡。这代表一种很深刻的损失(loss)和过渡(transition)。但是这个损失也带给我们机会。虽然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但这不只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希望我们能有机会讲到死亡带来的积极的方面。

我先讲一个我个人的故事,这件事让我学到很多关于丧失的东西。有些人可能知道我是爱狗的人,我的狗是我的生活、家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展示图片)这是我的两只狗,你们可以看这些照片。上面的这只已经15岁了,它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可以明显看出它老了,它走路很痛苦,精神大不如以前。有时候走到阶梯前,它会停下来看着我,再走上去。我知道它走阶梯很痛苦,每次它这样看我,都让我伤心。因为我知道,它感到疼痛,而且这也提醒我,它的生命快要结束了。所以虽然它还没有死去,我已经开始有了哀伤。我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来面对这哀伤。我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让你们了解一些如何面对死亡的方法。

我要念一首诗。这首诗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和我的狗的关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们住在山的旁边,我们喜欢到山里去散步。在它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去山里散步,那是它最喜欢的地方。它小的时候,我们还住在城里,到了山里,它就很兴奋,跑来跑去,很开心的样子。但是,差不多一年以前,有一次我带它去山里散步,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走到水边,它很小心地在思考怎么踏进去,而以前,它都是跑着跳到水里去的。这次,我看它缓慢走过那条小溪,心里感到难过。当它走过那条小溪,我就跟它坐在一起,写了这首诗。这首诗现在还带给我很大的意义。杨吉膺博士(Mark Yang)很喜欢这首诗,但我不觉得这是一首写得多好的诗。但重点不是它写得好不好,重点是它有没有意义。对我来说,这首诗具有很大的意义。我很确定,即便在它死去很久以后,我还是会回想起这首诗。

这首诗帮我创造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意义,它会提醒我,Amaya(狗的名字)教给我哪些东西。我先念一念这首诗。

Aging Amaya,girl We walked paths today

We took so many times before Immersed in your joy, I watch

Your spirit still strong, yet

Aging…

Hampered, you limp through the same stream

You tromped through as a young pup Your zest now restrained By aging body

No longer knowing which season to shed Our walks shorter now

Me, sorrowfully content

With the last days of your presence 第四版

You, content to be in the nature

You soon will join 这是一首比较个人的诗。如果不认识Amaya,有些部分可能听不懂。诗里有一句“不知道哪个季节掉毛(No longer knowing which season to shed)”,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这种狗一般冬天毛很多,夏天会掉毛。但这种狗老了以后,掉毛的季节就会发生错乱。所以看到这个现象就知道它的生命快要结束了。Amaya的很多生活都包含在这首诗里,也包含着我的爱和哀伤。因为我跟它学到很多东西,它才对我那么重要,那么有意义。Amaya教给我很多关于做咨询的道理。我常常觉得很可惜我们不能跟这些动物学习咨询,它们做咨询都做得非常好,希望我们能跟上它们。

关于Amaya还有一个小故事。我是先有Amaya,后来才认识我太太的。Amaya跟我太太刚认识的时候,她们相处得不好。在我太太的文化里,是不允许大狗进房子里的,而我让Amaya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它有一种威风会让人害怕,所以她们的关系有段时间比较紧张。但是到后来,Amaya还是赢得了她的喜欢。我太太来自别的国家,她要有一种特别的签证才能留在美国。在我们还没结婚的时候,她的签证出了一点问题,这导致她不能在美国工作,而且有可能要离开美国。连续几天,她呆在家里不能工作,非常着急,郁郁寡欢。第一天她在家里呆着的时候,Amaya坐在她的旁边舔她的泪水。我太太就心软了,之后连续两天,Amaya一直跟在我太太身边,她去哪里,它就跟到哪里(生怕她会出事)。Amaya通常很独立,很少跟在别人身边。但是这次,它始终跟在我太太身边。这给我太太很大的安慰。Amaya不会讲话,但可以提供它的同在,可以提供关怀和爱。

我们人类常常接触有哀伤的人,却缺乏一些帮助他们的能力。我们一直不断找话题来说,我们想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想要做些什么„„我们越是用力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越是有一种孤独无依的感觉。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人能和他们真的一起存在(presence)。我们必须学习怎么培养这种跟人同在的能力。我们大概不会跟在来访者身旁走来走去,也不会躺在他们脚边,但我们可以用象征的方式来做这些事情,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和他们一起存在,让他们知道,我们在跟随他们,在跟随他们情绪的转变。就像Amaya带给Heatherlyn(我太太)的温暖,这个比讲话和解决问题来得更重要,不用语言也可以更有力量地进行沟通。我希望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大家看到,她们之间的沟通其实是很深刻的,特别是情绪方面的沟通,但是他们并不用语言。所以我从这件事上学到很多,我就试着学习像Amaya那样跟人一起存在。所以,当Amaya死去的时候,我会感觉好像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咨询师,最重要的是,一位伙伴和朋友。这个简单的故事包含了很多关于咨询、关于哀丧的东西。

我常常利用诗来教学,因为这可以用很少的文字创造很大的意义。即便我不念这首诗,也是想用这个观念来让大家了解咨询的一些方法,我们在咨询里可以用很少的文字来传达很大的意义。有一位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里很重要的心理咨询师,叫布根塔尔,他在做督导时,对他督导的人说:你每次说话不要超过七个字。他自己做咨询也会按照这个规矩来做。这个技术很难学会。当然,他也不是死板地强调这个技术,这里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他发现,如果咨询师在咨询中说太多的话,用这个方法是很好的教导工具。所以我也建议我的学生用这个方法,来把握这个艺术——用很少的文字来传达很大的意义。不管是在咨询中,还是在个人的人际关系里,这个方法都有效果。而且,写诗最能够帮助你把握这个精神。因为写诗可以让你在表达你的想法的时候有一些转变,而这个转变会带到咨询室里来帮助你做咨询。

另一个方法是,用象征的语言。我们在咨询中也是这样,和来访者互相创造我们自己的语言。我发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象征,这些对他们个人有着特别的意义,有的时候,它们是从梦里出来的,有的时候,是从他们自己的写作中产生出来的,有的时候,是我们咨询中谈的话。我会把他们这些象征拿出来用。

这两种方法都会让我们用很少的文字来表达很多的东西,而且也会让来访者们知道我们在专注他们,在倾听他们。我们必须真正关注来访者才能发展出这种能力——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沟通。我们要培养这个技术,让它变得越来越自然,我们就可以自然地运用。刚开始,这两个技术要刻意去练,练熟了就能自然而然做出来了。你自然地做到用很少的文字去表达很大的意义,你自然而然开始感到他们的语言。所以写诗可以直接在心理咨询里产生效果,也可以帮助你把咨询做得更好。我猜,如果你每个礼拜写三首诗,写上几个月,你自然就会变成一个更好的咨询师。写诗的时候可能不是在练习做咨询,但是你学会的技术会直接帮助你做咨询。

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面对死亡。我们要把健康和不健康的面对死亡的方法分开。今天上午我们会几次回到这个话题。但是,单纯把对待死亡的方法分成健康或不健康,比较容易导致局限,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某个方法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有些东西有时是健康的,有时不是,在某种情况下是很健康的,在另外的情况下就不健康。这些都包括对个人情况和文化的考虑。有些面对死亡和哀丧的方法在我们的文化是健康的,在你们的文化里就是不健康的。还有一些方法来自你自己的文化,对你个人来说是有帮助的,但对他人可能不是这样。因此,我们面对哀丧要考虑我们的文化,对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的文化会提供很有力量的面对死亡的方法和资源。但是我们也必须勇敢地走到我们的文化之外,从另外的文化中找到我们

第五版

需要的资源。我们也很可能从自己身上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源去面对死亡。但是,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辨别,哪些能真正有效地帮助自己,哪些不能。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活动。

我要问你们两个问题,请你们写出几个答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要去找对的答案。请你们写出两种答案,一个是文化通常提供的答案,一个是自己通常提供的答案。

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通常听到和想到什么样的答案: My loved one just died.(我的亲人刚刚死去了。)I just found out I am dying.(我发现我快要死了。)

(互动环节:围绕问题探讨、提问、回应)

很多答案是共同的,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文化。但是,虽然是共同的回应,还是有文化的差别。但总的来看,人类跨文化的反应总有很多共同点。

一个常见的反应是,面对他人的死亡,我们会想到自己的死亡和丧失。这是很普遍的反应,我们马上想到自己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也会想到自己也会死亡这个事情。你们听到最近的大地震和海啸的消息,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开始想,如果是我,我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我在那边有家人或朋友,我会怎么做?虽然有时候这种反应让我们痛苦,但常常会带来一些好处。这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打开心门,对别人有更多的爱心和同理心。刚才你们中间有人说,想到自己家人死亡就不禁流泪,这就是很好的例子。这让我们知道,面对死亡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爱心和同理心。这是一种好的难过,这种难过可以用来让我们更会关心和爱别人。

我们接下来就从这些问题开始讲,还会讨论一些常见的答案。这些答案大致有三种,这三种答案在刚才的回应里我们都听到了。这三种答案,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

有很多答案表达的是“否认”(denial)。比如说,有人说,这不是真的,不可能的。如果到最后一直使用否认,这是不健康的,但是在过程中或在某些情况下,却有可能是健康的现象。举个关于我儿子的例子。我儿子四岁,已经习惯我经常出差。我准备走的时候,他会问我“爸爸,我可以跟你去吗?”这次出来,我开始跟他谈话,说我要到中国去几个礼拜的事,我对他说:“我要离开几个礼拜。”我又说:“我会想你的。”在我离开的前两天,我跟他说:“我要离开,我会想你,你会想我吗?”他说:“爸爸,我不会想你,我只要爱你。”听了这话,我差一点都要拨电话给王老师(王学富)和杨老师(杨吉膺)说,那我不去了。这就是一种否认的表达,我跟他的这次谈话,明显听到他是在否认我要离开。对一个小孩来说,这可以说是一种健康的反应,特别是在一段时间之内。再过两天,他开始接受我离开家,我可以通过电脑和他谈话。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愿意跟我讲话,说“你回家我才跟你说。”但是到最后,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个事实。不管我们是面对哀丧还是死亡,否认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是一个健康的反应。我们咨询师要对来访者有耐心,有些咨询师总想尽快把来访者推过否认阶段,让他赶快过去,不要再否认。有些咨询师就是要把这个否认打破,但是如果来访者心里还没准备好,这种急于打破“否认”的咨询就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要让“否认”服务于过程,而不是强求过程立刻出现结果。

另一种反应是采取行动(Action)。行动常与否认连在一起,有些人会通过行动来否认,以为采取行动就可以越过死亡。这个也要看情况看时间而定,当一个人被告知他即将死亡,这种否认可以给他力量,帮助他对生活做一些改变,使生活变得更好一些。当我们的亲友死亡之后,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方法,让我们可以熬过一段时间。比如说有些人不去面对自己的哀丧而去照顾别人的哀丧。在一段时间之内,这可以是一种对他有所帮助的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直在这里面不能出来,就会具有破坏性。

还有一种常见的应对方法,就是同理和同情(empathy & sympathy)。这通常是一种健康的反应,是面对事实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在有些时候,这方法也不是在面对死亡,而只是把事实摆在一边。有时我们对一个人说,“我可以看到你的痛苦。”但却不是和那个人呆在一起、一起存在的。你会想到,我最大的咨询师——我的Amaya,它的同理心就一直存在,它一直跟着我的太太。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回应会让你感到和那个人接近,你与他是一起存在的,而另外一些回应则会制造一些距离,使你和那个人变得遥远。在哀丧过程中,我们就是要与人接近。哀丧过程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与也爱那个人的其他哀丧者更加接近,使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意义。所以,死亡也带来一个机会,让我们与其他认识的人有更深、更新的关系和意义。

最健康的反应是真实地面对死亡,这是正常的反应方式,它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为接近。不大健康的反应是不接受事实,把它说成另外一件事情,因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这里要提供两个故事,它们代表两种不同的面对死亡的方式。故事里有两个人,都是我生活中的人物,他们都曾面对过即将死亡的情况。而现在,他们中间一个还活着,另一个已经不在了。过世的那位在面对死亡时,态度是尊重死亡,这也代表他生活的品质。另一位不管是面对生活还是面对死亡都产生了很多问题。过世的那一位叫罗伯特,是我的老师。活着的这一位,很想让我把他看作老师,他在介绍我时会说我是他的学生,但我却认为他没有教我真正的东西,甚至,我觉得他教的东西是不太对的,我对他所教

第五版

的东西着实有些担心。

我的老师罗伯特,过着充实的生活。他面对了生活中很多痛苦的事情,包括他第一个太太过世,他的一个孩子是残疾。在经历人生艰难的时候,他做的一些决定是要让他受苦的,却是有意义的。他面对的所有的一切,都让他觉得他的生活是很满足的,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很深刻的。他说:我已经到了某一个地方,死亡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还不想现在就死。他说,他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没有焦虑的,但我怀疑这一点。因为我看到,他在一些方面让我觉得他还是在挣扎。但到最后我看清楚了,他真的不怕死亡,只是觉得要离开家人亲戚朋友,对他是很大很大的损失,所以他会感到悲伤。他关心他们,希望他们未来都过好的生活。他能把这些都处理好,他很清楚他会很想念他的太太和孩子,还有我们这些很接近他的人。慢慢地,我也清楚了,他真的不怕死亡,只是对失去这些关系而感到悲伤。他很慷慨地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传给别人,让他们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他的这种精神尤其表现在他和我们几个学生之间的关系上。他很慷慨,把他的智慧传给我们,好像我们是他的孩子一样。他最后几年的生活,以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心态,很明显让我们知道,他是在面对自己所有的生活。

另一个人,在外界看来是很成功的,他赚了好多钱,有很多的权利,影响了很多人,不管这影响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他有很多的成就,写了很多文章和书,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觉,他缺少什么东西。他跟我说过一个故事,这让我更了解他这一点。有一次,他给一个学校捐了很多钱,原本那个学校说会把他的名字刻在一个建筑物上,但结果是,这个学校很感激他捐钱,却没有让他的名字刻在学校建筑上,为此他颇生气。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方法作为他的象征,让大家知道他做了哪些事。他总是说他认识那些多么有影响、有权势的人,但我们能看出,那些关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并不是深刻的关系。他的一生都在收集权利及其他一些他以为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到最后,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真正的意义。

我的那位老师(罗伯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准备了很多礼物给周围的人,但是另一个人,到了晚年却做了很多伤害别人的事情。他的生活方式是强迫生活有意义,而不是在生活中培养意义。他会把一些东西硬塞给你,如果你不接受,那是非常糟糕的。这种情况我曾经面对过好多次。他曾威胁我,说如果我不接受他是我的老师,那会有损于我的职业发展。当他身体不好的时候,他更会强迫生活接受他创造的意义,也就是在这个时段,他给别人造成了更多的伤害。

对我而言,这两个故事让我更加了解,在生活中意义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让我更加了解,意义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我的老师罗伯特很有名,那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成就,而是因为他的生命影响和感动了很多人。我所到之处,总会碰到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他的来访者,他们都会异口同声讲述他的好。他没有得过大奖,他对这个也没有兴趣。更有趣的是,他老了之后,在同一个大学,那个建筑物上刻上了他的名字。我知道后,就去跟他说,他说,这个不重要,只是一堆垒起来的砖头而已。他不在乎他的名字刻在什么建筑物上面,他在乎我们这些学生到他那里去看望他,跟他谈话。我还记得,他临终前,我去看他,他的脸上流露的就是那种开心和兴奋。他周围的人都说,“他对你回来很兴奋,比那个建筑物刻他的名字要兴奋得多。”他这个人很了解深刻的、持久的意义是什么。而另一个人,一直追求大的成就,但一直没有找到他心里真正要的东西。他到错的地方去找他想要的,他只是关注自己的成就和地位,没有关注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我们作为咨询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我们可以帮助来访者降低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让他们通过咨询在生活中取得成就。但是,这些成就能够帮助他们面对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死亡吗?这个成就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更为持久的、具有滋养的意义吗?如果不是这样,这种咨询到底有什么价值?我觉得难过的是,大部分的咨询师没有用心去帮助来访者真正面对生活和死亡。很多传统的心理咨询是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人类存在方面却没有多大的价值。可能我这样说夸大了一些,但我觉得强调这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用这些激烈的语言能够帮助一些咨询师真正开始思考,开始有意识地去帮助来访者真正面对生活和死亡这些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那么这样的语言是值得的。

我这里做一些总结。我们怎样面对死亡,不管是我们自己的还是身边人的,它关涉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怎样活着,好好活着。我们不仅按照社会标准去生活,而是真正去生活,用一种接受所有生活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不管是生活还是死亡,我们都是真实的。如果我们对生活或死亡不真诚,骗自己或骗别人,都是没有用的。当我们真实地去生活,就能帮助我们面对死亡。我们需要建立而且保持真诚的关系,因为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面对生活和死亡的方式就是建立和保持这样的关系。到最后,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更重要。所以我们说,存在作为一种咨询方法,是以意义为根基的治疗方法,也是一种以关系为根基的治疗方法。如果没有关系,就谈不上治疗,也谈不上意义。因为关系本身就是意义的来源。如果我们很真实地生活,真诚地保持一些深刻而有意义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意义,就可以安心地面对死亡。

第五版

下载从特定的政治目的谈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特定的政治目的谈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