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时间:2019-05-13 19:5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第一篇: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浅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使旅游丰富化。一般来说,旅游业包括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涵盖了每个地区、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二、民俗文化使旅游深刻化。也就是说,民俗文化增加了旅游的内涵。民俗涉及每个地区和民族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而且,民俗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开展民俗旅游有助于推动旅游向深层次发展,走向深度旅游。这一点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文化强旅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民俗文化使旅游生动化。因为民俗文化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民俗文化具有群众性、异质性、无政治倾向等特征,与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与游客的求异心理吻合。

四、民俗文化拓宽了旅游的对象。一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览的对象,因为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可能只是游山玩水。二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客的群体,因为民俗旅游超越国界,据国内一次权威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总之,民俗文化对旅游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通过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的巨大成功和云南民俗旅游开发而一跃成为旅游大省的实践所证明。

五、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旅游的经济前景,促进了景区社区居民保护当地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六、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旅游使一些古老的民俗工艺等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消失。

七、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旅游导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游客地之间的人口流和信息流,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甚至是民族。

八、旅游也导致部分民俗的异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民俗文化的传袭为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将其商品化,使民俗偏离本来的面貌,破坏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

第二篇: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姓名:陆宏 学号:115026177 专业:物流管理

旅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级消费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旅游活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旅游需求已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从单纯的追求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旅游者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普通老百姓转变。总的来说,旅游消费正向审美和文化方向过渡,人们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经结合在了一起。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章从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归纳综述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民俗风情)。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一、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旅游资源就其内容结构来说,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块。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像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二)中国的民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一,是内容丰富,门 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都有其特独的民俗。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事象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方差异性。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事象异彩纷呈。除了汉民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这众多的民族便为中国民俗资源的异彩纷呈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中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吸引性提供了前提。

(三)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揽游客观光的功能。并不是所有民俗资源都可开发为旅游资源。民俗资源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民俗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而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活动,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民俗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所以观赏乡土风光,考察风土人情的各类特色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受到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青睐。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

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3点。

(一)民俗被淡 以无锡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二)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三)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 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三、开发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二,是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三,是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吴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范,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深圳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四是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中华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 顿节、云南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五是“雅”与“俗”相结合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的制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的过程。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最后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 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曾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越好。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客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而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必能使中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第三篇:民俗文化与旅游

民俗与旅游文化

[日期:2008-03-13] 来源:旅游系作者:旅游 [字体:大 中 小]

(1)教师简介

刘慧,讲师,旅游文化硕士。

(2)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各地的民俗和其他相关旅游文化的概述,系统地介绍民俗旅游的概念、种类、基本理论和架构,详细阐述了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的民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旅游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预备知识

历史学、地理学、旅游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学习目标

民俗与旅游文化是一门为本科生开设的以中国民俗和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选修课课,它是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各地区的民俗呈现给学生。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感受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多彩的民俗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5)重点和难点

第二至第八章为本课程的重难点章节。

(6)模拟试卷

本课程为考查课,没有模拟试卷。

(7)题库

本课程为考查课,没有题库。

(8)参考资料

1、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5、吴忠军.中外民俗与礼仪.东北财大出版社,2007.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7、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贾蕙萱,沈仁安.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焦宏昌.中外禁忌与礼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0、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彭海斌译.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社,199011、王献中.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书局,1991.12、赵锦元.世界风俗概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3、吴忠军.中外民俗.东北财大出版社,200514、崔唯,肖彬.世界民族服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15、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16、穆子尧.中外传统习俗1001.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7、戴平.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王锡龄.中华风情大观.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19、王景海.中华礼仪全书.长春出版社,1991.20、张世满.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1、杨英杰.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2、赵建峡.中外民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23、张世满、王守恩.中外民俗概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4、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5、石通扬.塞上江南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6、徐华龙.浦江淞沪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7、徐艺乙.江南水乡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8、石通扬.贺兰山下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9、叶春生.岭南百越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0、刘筱蓉.赣江流域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1、色音.内蒙草原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2、王天津.明珠海南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3、萧放.荆山楚水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4、段友文.汾河两岸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5、云中天.节俗——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36、王军云.中国民居与民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37、云中天.礼仪——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38、鸿宇.堪舆——中国民俗文化,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39、云中天.民居——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0、云中天.相术——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1、李少林.中华寺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2、邱扶东.民俗旅游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3、云中天.服饰——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4、郭泮溪.民间游戏与竞技,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45、云中天.禁忌——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6、李少林.中华饮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7、叶大兵.头发与发饰民俗:中国的发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48、蒯大申,祁红.中国人的民俗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49、(美)邓迪斯 著,户晓辉 编译.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0、陶犁.民族民俗风情赏析,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1、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52、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3、徐赣丽.民俗旅游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54、云中天.鬼神——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55、陈建勤.生肖趣谈——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6、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57、中原民俗丛书,海燕出版社,1997.58、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9、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60、刘魁立.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61、李英儒.春节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62、崔普全、刘国荣、崔逸.大年前后——中国传统节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63、黄诗洁、黄兵.中华传统礼仪,气象出版社,2004.6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65、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6、宋兆麟、李露露.中国传统节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6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8、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6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0、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7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2、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73、周旗.南阳旅游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74、刘克、许宛春.南阳民俗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75、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76、林惠祥.民俗学,商务印书馆,1943.77、陶立瑶.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78、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南宁民俗文化与旅游(本站推荐)

南宁民俗文化与旅游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 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采用 SWOT 分 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了南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 胁,从而认识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明白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拓展南宁旅游的重要 意义。关键词】 【关键词】南宁 民俗文化 旅游开发 SWOT 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 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 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 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2003 年,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横县、上林、马山、隆安、宾阳 五县划归南宁,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 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 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 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南宁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 旅游开发优势 1.1 南宁的区位优势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 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南宁具有“两近两沿” 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也就 204 公里;二 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 230 公里。“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 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 澳。据此,南宁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是广西南部旅游的中心,也是中国 连接东盟的重要的陆路接合部,客观上具有南联北引、东西辐射的旅游集散地功能。1.2 资源优势 南宁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例

如,顶蛳山贝丘遗址,1997 年发掘出 一千多件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当时人类遗弃的 水类动物、牛、鹿、象等动物的骨骸,并且在顶蛳山发现了标志人类文明的石锛和杆栏式建 筑,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评为全国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贝丘遗址,被国务院 列为全国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大明山地区有着丰富的龙母文化资源,流传着别具特色的壮族文化习俗; 宾阳的炮 龙节、马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宁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 而且借壮族“三月三”歌圩为原型的南宁民歌艺术节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 外文化交流的办节宗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南宁市的一个城市品牌。扬美古镇始建于宋 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现有二百多处; 黄氏家族民居是南宁市清朝建筑物中保护提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从中清朝建筑的特点可 见一斑,具有较高的人文景观价值。1.3 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的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境内旅游热潮的兴起,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不 断扩大,选择来南宁旅游,体验异质文化的游客与日俱增。南宁作为广西旅游及东南亚跨国 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显现,以商务、会展、购物为目标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2006 年,南宁市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 10 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超 18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在广 西率先突破百亿。从南宁稳步增长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发展南宁的民俗旅游是有广阔的市 场和客源基础的。

2 旅游开发劣势 2.1 缺乏旅游精品 南宁的旅游资源中并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 的旅游精品,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 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的文化内涵没 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长 期以来,南宁旅游建设投入不足,对景区景点建设投入偏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精品景 区,已严重影响到南宁旅游的增长后劲,近两年来南宁入境旅游市场增速缓慢是这一影响的 表现。2.2 整体开发层次低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根据旅游

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 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壮民族风情、顶蛳山贝丘遗址、大明山、扬美古镇等。但这些体现 南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且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南宁的民 俗旅游景点的开发,多处于自然状态,局限于原有的物质载体范围,并且由于产品单一,旅 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很多旅游产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参与 性的活动不多见。而缺乏可参与性无疑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顶蛳山贝丘遗址,南宁市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和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馆相媲美。建立起以顶蛳山贝丘遗址为轴 心的文化旅游点,对提升南宁市历史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南宁,促进南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仍未出台,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入开 发。又如中山路位于南宁新城区外滩附近,是一条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老街,这里有许多清末、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每一个到南宁来的人要品尝南宁美食,首选就是中山 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美食夜市街,不仅南宁人都懂,在全区甚至 全国也小有名气。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红火,但骑楼老化、电线线路复杂、食品卫生状况堪 忧等问题却困扰着它。2.3 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 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壮乡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南宁城市的历 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宁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原为清朝右江镇总兵马盛治的祠 堂“回春阁”)、中共广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雷沛鸿故居、梁烈亚故居、孔庙、邕江 防洪古堤、新会书院、粤东会馆、安徽会馆等等。它们是南宁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南 宁市城市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它们分散在南宁的各大街小巷,规模也小,从民俗资源旅游开发可行性来说,其可观性、可娱性和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分。它们 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孤立,难以开发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 产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强。

旅游开发机遇 3 旅游开发机遇 3.1 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它已渗透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业、市政基础设 施等方方面面。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随着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旅 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已经从社会时尚发展成为社会生活,旅游支出在社会公 众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国际民俗 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假日不断 增多,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些都将为南宁民俗 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3.2 政策的重视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为保证“十一五”期间南宁市 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南宁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三个配套 文件,在人、财、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发展大旅游,要把南宁建设成为旅 游强市。为突出“壮乡首府、绿城生态、会展商务”三大旅游主题,重点打造旅游吸引物及以旅 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南宁市政府提出要深 度开发壮乡文化风情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

刘三姐剧场、东南亚美食街、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突出地域 的文化、饮食、旅游商品特色、展示壮乡民俗风情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3.3 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 随着“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的推进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 进,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为 南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尤其是从 2004 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秋天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伴 随着中国大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成果,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 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一个平台。中 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南宁的知名度,更带动了南宁与东盟区域旅游的发展。2005 年南宁入境旅游前 10 名的客源国中,有 4 个是东盟国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为每年 举办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南宁市,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 用,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国家、西南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区域性国际化的旅游基地。

4 旅游开发威胁 4.1 周边省市旅游业蓬勃发展,造成南宁客源市场分流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

旅游发展规划,挖掘和创造 旅游产品。南宁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市场广阔,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 的产业。然而,由于各地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这就导致了旅游业 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和发展成本提高。尽管南宁的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 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例如省内的桂林,这几年不仅继续大打“山水甲天下”这张王牌,还大力开发民族民俗旅游 资源,拓深桂林的文化内涵,对于南宁在同类资源产品开发方面就形成一种竞争态势。还有 云南的西双版纳、石林以及贵州等地的旅游资源与广西又形成省与省之间的竞争。4.2 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 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 力。要发展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广西的历 史文化以及南宁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这方面旅游人才是十分匮 乏的,它极大地阻碍了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战略性旅游策划经营人才,特别是旅游营销行家,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 需要。通过 SWOT 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资源优 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保存较好,对南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劣

势主要表现在如何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方面,面临的机会有人们强烈 出游的愿望和要求,政府的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和引导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给南宁旅 游带来的机遇等;存在的威胁主要有来自省内省外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以及旅游人才匮乏 等。通过比较分析,在大环境下,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竞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南宁拓展旅游业的一种现实选择。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


第五篇:旅游民俗文化

旅游文化公选课论文

题目:旅游民俗文化专业班级:采矿本10-3班学号: 姓名:日期:2011.10.2

2旅游民俗文化

摘要:本文从民俗文化视角出发,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特点,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并且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同时本文阐述了民俗文化在与现代文化和旅游经济的交融发展中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旅游经济 旅游业

近年来,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一展风采,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等新建的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文化在进入旅游业的伊始就以其对旅游者强大的吸引力而备受青睐。旅游业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旅游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今天,人们常常寻求对之毫不熟悉或不知道的东西为旅游对象,不仅要在自然风光中摄取精华,还要通过旅游的亲眼所见,了解某地区的文化状态,对整个风貌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旅游部门如何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愿望呢?除了将旅游项目搞得丰富多彩外,还要弘扬民俗文化精华,这是民俗文化能成为优秀旅游项目的基础。旅游文化在发展中,必定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络点,民俗文化恰好在这一联络点上。从2001年国庆黄金周各地的旅游项目来看,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的活动深受游客欢迎。如山西开发的黄河民俗游、河北开发白洋淀水上风情游就是其中的两项。在今天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冲击面前,如何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保持自己的特点,使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是断裂的,文化的发展建设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它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民俗文化是文化内质和外层的显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重要一翼,它是人类全部生产实践和创造生活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它具有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特征。桂林山水传说、龙船歌、傩舞、民间曲艺等都具

有这种特点。它们是特化的精神产品,关联着民间对自然风光的审美情趣,傩舞所表现出来的则是那种对劳动的热爱,如《纺织娘》展现的是具有农村妇女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媳妇形象,桂林傩舞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人从不同的侧面窥见其实用的审美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很早就出现在桂林的历史上。甑皮岩的先民不但精心烧制陶器,而且还在陶器的表面拍上绳纹,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描绘在实用器物上。民俗文化植根于人民大众生活之中,它一出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便形成好大的“民俗圈”,形成一种传统。因而今天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时,要发挥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就应该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民族性精华,开发多样化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重视民俗文化实用与审美统一的价值规律,从而实现民俗文化更大的旅游价值。

在当代生活中,人们讲求实效,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花钱出外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看风光,而是想从中摄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西方人来中国是想探索一下东方神秘主义,国内游客到异地旅游是想领略异地风情,如果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把具有东方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文化感弃之不顾,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结构,急功近利甚至于只一味迎合游客的心理,流于媚俗的层面上,这种做法美其名曰宣传本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其实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一种糟蹋和浪费。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旅游的大文章。文化学告诉我们,民俗具有传袭文化成果、调节文化生活等功能,它能够形象地解说我国各民族悠久的历史,领略我们民族美好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满足了游客了解我国历史的愿望。如有着秀丽山水风光的阳朔县同样有着淳厚的民风,就连阳朔街头的小吃“印子粑”也给外国人带来东方文化的享受。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的《东方旅行》一书中专门写了他对阳朔粑粑的文化感受:“在中国阳朔吃的粑粑,其馅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间每一粒分子甚至更小都共同拥有了,那口感、那情感完全叫渗透„„难怪阳朔的农人们把恩爱夫妻也比喻成‘两块扯不开的粑粑’,其中不正包含这东方中国那种坚贞的爱情吗?嚼着这阳朔粑粑,实令人联想很多”。过去阳朔仅有山水旅游景点,留不住游客,如今有了风情独具的阳朔西街、阳朔田园游、以漓江渔民鱼事活动发展而来的渔火节等自由来去的项目不仅吸引了回头客,还使不少的外国青年落户阳朔。它给旅游者带来异彩的、情趣浓郁的快乐,并极大地吸引了游客

扩大了客源。民俗文化还是一种实用的文化,它具有实用意义,它能够深层次地展示我国各民族特色。这在节日文化中最为明显。外国游客在参加我们的节日活动时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节日的文化感。如今各地都利用节日活动展示民俗文化,这也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的一种积极做法。

民俗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明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既是一种局限性,又是一种特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社会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肠液,选择的空间十分广阔。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而得以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旅游是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过程。民俗精华在交流传播中有着使其加快、巩固、深入的强化作用。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俗文化五彩斑澜。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了’95中国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列为当年的旅游主题,大大推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使之成为最有特色的旅游,也翻开了民俗文化作用于现代化崭新的一页。云南的旅游自1995年以来日渐炽热,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除了得益于其独特的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条件,还得益于她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游人每到一处都能领略民俗风情。无论是在阿诗玛的故乡石林,还是到西双版纳都有引人入胜的民俗旅游项目。他们在集中财力开发秀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集中财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并且有目的地加以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为游客更好地了解云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丽江古城、纳西古乐就是在保护中得到更好地开掘,成为人们了解纳西文化的一个窗口。彝家的挂包及服饰也是保护和开掘中成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彝家姑娘则在游人眼里成了美丽的阿诗玛,是石林景区最好的导游。在开发和保护中一支支民俗表演队走出村寨到都市、到各旅游城市一展风采,在桂林的不少旅游景点中也有他们歌声舞影。云南这种全民旅游全民办的良好态势,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对民俗中的糟粕进行扬弃,使之以更美更好的形象立于旅游市场,这种扬弃民俗糟粕的过程无疑是一种保护优秀民俗文化的过程。因而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了双赢的喜人结局。

民俗文化进入旅游业,便从单一的自娱自乐变成了“旅游商品”。它需要符

合市场规律、应注意市场导向与资源导向的有机结合才能得以生存。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刚开始还保留民俗的本来面目,后来因市场的冲击则以牺牲民俗的“清纯”为代价,做些移花接木、鱼目混珠的买卖,其结果是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又不宜于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方音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的次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与外界不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时常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对与不同的时期的民俗尽量给予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出了极少数野蛮愚昧的无知的民治之外。民俗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 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俗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 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商品后,它便披上了商品的外衣,功利性大大增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持民俗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这是保持民俗文化生命之所在。民俗旅游文化价值是由其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三者所构成的。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表现在它能使旅游者从民俗风情中触摸到民族的性格,从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中感受到一种民族的精神。龙舟风俗能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奋进的团队的精神。侗族以拦路歌迎客的礼仪体现了侗族待客的热情性格。民俗文化参与旅游经济在为社会创造精神价值的同时完善自身的文化价值。民俗是传承自身文化创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式,民俗风情展演、民居旅游等项目都给游人以文化上的享受。民俗风情一方面调节了旅游者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有效地展现自身的文化内涵。游人在白天的游览观光后,能在晚上舒心地欣赏一台有着当地民俗特色的文艺节目无疑是一大享受。在旅游城市桂林,八十年代时,旅游项目只有三山两洞一条江,游客到了晚上无处可去,九十年代开始旅游部门看准了民俗旅游的良好前景,于是引进外资办起了民俗风情园,近年来民俗旅游吸引游客的优越性更是使经营者自觉地去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如今不论你在景点还是在市里都能欣赏到好看的民俗风情歌舞。民俗的文化价值经过开掘更

能使人领略深厚的民族历史感。“陕西社火”是被人称作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而经过陕西文化部门去芜存菁的有效工作后,其作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项目远赴德国柏林并引起轰动。那神奇威严的社火脸谱的安塞腰鼓令德国人为之震撼。他们从陕西社火中真切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秘魅力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民俗参与旅游不仅可以完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参与旅游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如果说陕西社火只是展现民间艺术的话,那么,第13届大连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的节目:OK,大连!(神调)则是以古老的祭祀说唱艺术来为现代文化服务,它融民俗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样,山东潍坊风筝节的举办,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使具有编扎风筝传统的潍坊杨家埠年产风筝140万只,风筝销往五大洲64个国家。山西民间锣鼓队,则舞出了民间艺术的雄风,他们以经济实体的形式经营,鼓声响遍全国。广西龙脊壮乡原来是贫困乡,自从被辟为民俗风情旅游区后,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现已脱贫致富。可见,立体地展现民俗旅游文化价值是取得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从目前旅游业对民俗文化的开发情况来看,在如何将民俗文化更好地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如何完善、精化民俗旅游产品等方面仍需作一定的努力。旅游业开掘民俗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多方位立体地体现民俗价值,在开发中要牢牢树立保护意识。这种保护性开掘意义在于使民俗旅游深深植根于民俗沃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载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山东民俗文化与山东旅游发展

    摘要 :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发展现状的了解,理解山东民俗文化的内涵,重视山东民俗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的效益。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端午节“小长假”即将来临,济南很......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 张茜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长江三峡以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史的文人墨客,歌咏三峡的诗篇也就连绵不绝,清人有“西陵风俗由来厚”的说法,从文化角度来说,长江......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摘 要] 通过分析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以及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破坏的三种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5篇

    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在现今社会中,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这一休闲娱乐的方式去享受生活或是缓解生存压力。旅游业无疑也......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浅析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浅析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管科系2010级旅游管理朱沙沙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浅析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摘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现如今,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那么,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文化,他......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释放乡村文化魅力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清代诗人李密庵在《半半歌》中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乡村生活给人带来的娴静与豁达。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