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

时间:2019-05-13 10:5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

第一篇: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

摘 要:新疆是一个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民族多元性、地域多样性、淳朴自然性等特色。结合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特色,我们应鼓励民族群众参与,加快民俗文化市场化进程,加大宣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新疆民俗文化的开发,从而有效利用和保护新疆民俗文化资源,在建设和发展新疆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新疆;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涵义,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并通过物质、心理、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民俗文化中能激发旅游者的动机,给旅游者以积极的效益和特征的吸引物。他们可以是观赏、参与、感受和体验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经济民俗、节庆聚会、民间歌舞、竞技运动、娱乐休闲等游艺休闲民俗以及令人愉快的民俗文化环境。

一、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目前有47个民族的成员,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体民族。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这就为新疆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古尔邦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在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古尔邦”,阿拉伯语,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节前,家家户户要搞卫生、制糕点、炸油馓子、烤馕、做新衣裳。做完礼拜后,回家开始杀牛宰羊,煮肉做饭,对来宾进行招待。整个节日载歌载舞,充满欢乐气氛;那达慕盛会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都要举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盛会。盛会期间,草原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表演和竞赛,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此外,伊斯兰教民族的肉孜节、圣纪节、维吾尔族的诺鲁孜节、塔塔尔族的萨邦节、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塔吉克族的灯节都非常热烈隆重。

2.婚恋习俗奇特风趣。维吾尔族婚礼隆重、热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以歌舞庆贺,热闹非凡;塔吉克族婚礼,被称为高原上的婚礼,婚礼要举行3天,并举行赛马、叼羊等娱乐活动;塔塔尔族多在秋冬季节结婚,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婚后,新郎要在女方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过小孩之后再返回男方家;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3.歌舞艺术赏心悦目。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它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阿肯弹唱,“阿肯”是哈萨克族对民间歌手的称谓。阿肯知识丰富、感情充沛、文思敏捷,即兴弹唱、出口成章。除弹唱外,还会背诵民间传说、诗歌、故事,并能创作;吐鲁番鹅舞维吾尔语叫“那孜尔空”,是模仿鹅的各种动作、表情达意的舞蹈形式,时而诙谐幽默,时而耐人寻味,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哈密鸡舞,一女性饰母鸡,一男性饰公鸡,相互逗引,妙趣横生;塔吉克鹰舞是模仿山鹰的动作而形成的。婚礼、节日,或者来了贵客,大家就会跳起优美的鹰舞;哈萨克舞蹈多以骑马生活为题材,双臂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舞蹈语汇中常见挤奶、剪羊毛、擀毛毡等。

4.民族服饰多彩斑澜。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维

吾尔、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维吾尔、乌孜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多褶,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端多皱裥,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男子多穿过膝、无领、无袋的“袷袢”(外衣),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蒙古族、达斡尔族喜欢穿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还非常喜欢在衣服的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用各种彩线绣上各种精美的花卉花纹图案,有时缀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装饰品。

5.体育竞技热烈惊险。赛马和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众更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其竞赛技艺之高超,对抗性之强烈,令人叹为观止;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场面热烈,妙趣横生;射箭是新疆锡伯、蒙古、哈萨克等兄弟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锡伯族的射箭,已有1000多年历史,锡伯男儿以能当一名神箭手而引为无尚光荣;摔跤,是新疆少数民族共同喜爱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除国际式摔跤和中国式摔跤外,还有自己民族或本地区的各种有趣的摔跤形式;高空走绳,维吾尔语称为“达瓦孜”,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表演者手持长竿,不系保险带,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

6.建筑文化别具一格。新疆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最早的古建筑可追溯到青铜时代。由于新疆具有气候干燥的自然特点,至今地面上仍保存着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生土建筑。如位于古代交通要道沿线的汉唐时期的烽火台、戍城堡建筑,以及享有盛誉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丝路名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给新疆古代建筑艺术输入了新的血液,在喀什、和田、库车、拜城、吐鲁番等地,现在还保存着大量依山傍水开凿的石窟,以及地面营建的塔庙建筑。如著名的克孜尔、库木吐拉、柏孜克里克石窟、莫尔、热瓦克、尼雅、米兰、苏巴什等塔庙。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又产生出具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许多建筑。如霍城县的秃黑鲁贴木尔汗陵,是新疆早期伊斯兰建筑的代表。吐鲁番的苏公塔(额敏塔)清真寺,建于1778年,它以形体高大雄伟而美观的砖塔著称于世。清代的砖木建筑中,以昭苏的喇嘛庙、伊宁回族寺及惠远城钟楼为代表。那高居乌鲁木齐红山顶端的宝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古朴凝重,是清代边城乌鲁木齐城市的胜景之一。

7.石窟艺术独具特色。新疆石窟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左右,遗留至今的遗址主要分布于南疆的拜城、库车,以至东疆的吐鲁番一带。与印度阿族陀石窟一样,新疆石窟也都选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这与佛经上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静坐修行有关,与阿族陀、键陀罗,乃至早期印度佛教的山奇艺术比较,新疆石窟艺术自有它独具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窟形建筑及内部结构艺术。新疆石窟由于多选在沉积砂岩的崖壁上凿建,建造方法便得到自然的发展。出现较多的窟形是将古印度的佛塔建筑与新疆的洞窟建筑完美地结合,而形成一种长方形纵券顶,中部用中心柱将洞窟分为前后二室,两旁开走廊式雨道相联通的窟形,有人称此为“中心柱”式,亦有人称“龟兹”式。它巧妙地利用前室明亮、高敞,后室阴暗、低窄的特点,表现释迦佛生前的善行和死后的悲哀情景,加强了艺术效果。其二是艺术表现手段。新疆石窟雕刻,因系砾岩,一般在雕造之初即外加泥塑,施以彩色,因此多为彩塑,也有木雕和个别石雕的。可惜大都没有留存下来,壁画艺术却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这些壁画从佛的诞生到太子出家以至成佛、降魔、说法、涅磐、分舍利等,都有多方面的描绘。在画面装饰上,新疆古代画师从当地民族传统形式和审美观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了菱形方格图案。每个菱形格内绘一个独立内容的画面,中后期的人物造型,也一改明显的键陀罗式,呈现出与中国式合成的迹象,并出现当地民族的形象。其三是壁画绘制技法。新疆石窟壁画的绘法,采用古代西域流行的晕染法,即凹凸法,结合“铁线描”式的轮廓勾勒,二者有机结合,使画面明暗相映,富于层次,立体感很强。

8.宗教信仰各不相同。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0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占新疆人口的58%左右;佛教在新疆流传最久,长达2000多年,至今仍为新疆蒙古族、藏族所信奉,在汉族、满族、锡伯族中也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在新疆目前主要为少部分汉族人所信奉;东正教是新疆俄罗斯族人信奉的宗教;萨满教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宗教,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满、锡伯、达斡尔等民族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很深的影响。现在信奉萨满教的人已经很少了。

9.独特的饮食文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现在的日常饮食文化中,不仅包括各民族从上古游牧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而且还包括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新疆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其已经成为新疆饮食文化的象征。此外,抓饭、烤囊、拉面、烤包子、烤全羊、丸子汤、汤饭、熏马肉、酸奶疙瘩等等,这些都是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特色食品。

二、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意避免民俗文化的快速同化。旅游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这些原因造成随着异文化的引入,民族文化正在迅速地被同化,面临着严重的退化、消亡威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二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俗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要避免扭曲真实,而且要去其不良取其精华。例如有些地方为迎合一些旅游者的低级趣味,低格调猎奇特点,不注意鉴别真伪,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科学的评价,夸大其词地进行渲染;开发中不深入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表现民俗文化浓厚的民族性和纯艺术性,而是把它简单化,生搬硬套;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科学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矛盾,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绝不能盲目、过渡、破坏地开发,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合理的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效应。如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等。科学地开发则能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俗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练、弘扬和发展。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经过细致分析、科学规划、适当管理,可以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嫁接”,使其越过工业化过程而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

4.开发内容要有特色。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特色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所以,在内容上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5.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2002年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上展示的维吾尔族服装绚丽多彩、华丽高贵,哈萨克族服装古朴典雅,塔吉克族服装犹如火焰,柯尔克孜族服装潇洒轻快,蒙古族服装豪迈奔放。但令人遗憾的是,新疆至今没有一个民族服装品牌问世,少数民族服装还停留在舞台上,没有走向市场,没有形成产业,甚至没有形成商品。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也要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是开发重点,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

6.大力宣传,树立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要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宣传包装相同步,甚至宣传先行。苏州周庄以“中国第一水乡”为包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以“天下第一村”为包装,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例如大型节庆、电视专题片、旅游推介会、宣传手册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以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篇: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摘 要] 通过分析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以及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破坏的三种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开发和保护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由于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异常,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但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已走向消亡。本文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一、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

1.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民俗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征,尤其是原始民俗旅游村,稍加投入改造就可以接待游客了。当地居民是民俗旅游资源的载体,所以许多居民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其中,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而对于山水、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增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内涵,可以充实和丰富游览内容,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从而有效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增加旅游经济收益。

2.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都在发展变异,只是进程快慢而已。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使原本习以为常的民俗成为可以转换成财富的 “珍宝”,就可以促使人们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适当的旅游宣传,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是抵制民族同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我们可以用发展旅游的收入帮助其长久保持、恢复一些已失传的民俗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3.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增强旅游产品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层次的提高,外出旅游的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为了观光、猎奇,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文化品位、增长知识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我国目前的旅游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挖掘民俗文化,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可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新需求,以充实旅游者的精神生活内涵。

二、民俗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致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民俗文化的变异。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俗风情的同化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本地或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并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所取代的现象。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原因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生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情民俗得以保存下来。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地,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接待地人们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方式等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在逐渐汉化的同时,人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也逐渐退化和遗失。

2.伪民俗和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开发旅游经济学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陈红玲,裴锐南业,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或企业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根本不属于当地的民俗,从而使民俗虚假化。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和短期行为意向,一些旅游目的地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突击性的旅游开发,造成民俗文化商业化。旅游地的文化成了商品,为了迎合旅游者,一切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 使本来丰富多彩而健

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显得肤浅而苍白,失去了旅游地文化的风格和品位,致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另外,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了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互动的,双方都会受对方的影响而变化,但事实上,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民俗旅游地的文化,并可能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表现为:旅游接待地居民传统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经济状况、经济意识、社会关系、审美倾向等的改变,甚至滋生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事情。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对策

1.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规划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礼俗习尚、民间歌舞等人文旅游资源,是确保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在规划中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状况、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诸多条件的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重点、分区进行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同时,在开发中要体现保护的原则。规划还应根据资源的配置情况,合理地划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一经批准通过就应严格遵守,不要随意变动。

2.正确认识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目前,旅游地居民以至一些开发商、管理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支离破碎,对其价值不了解,这是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破坏、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正确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中使这些独特的资源得到恰当的体现和弘扬, 才能调动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避免民俗的庸俗化。所以,我们要加强舆论宣传的作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另外,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中的扬弃,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适当吸收外族文化的精华。在消费方式上,要引导人们往符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方面发展。在供给意识和行为上, 要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于旅游地所具有的传统特色,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的产品来反映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3.正确对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民俗的封闭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独特的民俗风情被同化。发展必然会造成民族传统习俗的破坏,而传统习俗的破坏又使该地区失去一种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宝贵资源,失去一个文化的种类。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发展与民族民俗保护之间,尽量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采取相对封闭措施是一种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方法。如,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生态博物馆”,以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村落的相对封闭性,延缓传统民俗的变异。

4.健全法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法规,设置与健全旅游市场检查队伍和保护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破坏旅游地民俗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对有损旅游地形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和制裁,加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能够有效保证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依法治旅是管理和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基本方略,在立法上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另外,政府可以有目的、定期的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表演等,组织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7,(3).[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3]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4]蔡雄,连漪,程道品,等.旅游扶贫[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第三篇:旅游民俗文化

旅游文化公选课论文

题目:旅游民俗文化专业班级:采矿本10-3班学号: 姓名:日期:2011.10.2

2旅游民俗文化

摘要:本文从民俗文化视角出发,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特点,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并且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同时本文阐述了民俗文化在与现代文化和旅游经济的交融发展中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旅游经济 旅游业

近年来,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一展风采,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等新建的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文化在进入旅游业的伊始就以其对旅游者强大的吸引力而备受青睐。旅游业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旅游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今天,人们常常寻求对之毫不熟悉或不知道的东西为旅游对象,不仅要在自然风光中摄取精华,还要通过旅游的亲眼所见,了解某地区的文化状态,对整个风貌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旅游部门如何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愿望呢?除了将旅游项目搞得丰富多彩外,还要弘扬民俗文化精华,这是民俗文化能成为优秀旅游项目的基础。旅游文化在发展中,必定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络点,民俗文化恰好在这一联络点上。从2001年国庆黄金周各地的旅游项目来看,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的活动深受游客欢迎。如山西开发的黄河民俗游、河北开发白洋淀水上风情游就是其中的两项。在今天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冲击面前,如何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保持自己的特点,使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是断裂的,文化的发展建设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它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民俗文化是文化内质和外层的显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重要一翼,它是人类全部生产实践和创造生活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它具有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特征。桂林山水传说、龙船歌、傩舞、民间曲艺等都具

有这种特点。它们是特化的精神产品,关联着民间对自然风光的审美情趣,傩舞所表现出来的则是那种对劳动的热爱,如《纺织娘》展现的是具有农村妇女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媳妇形象,桂林傩舞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人从不同的侧面窥见其实用的审美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很早就出现在桂林的历史上。甑皮岩的先民不但精心烧制陶器,而且还在陶器的表面拍上绳纹,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描绘在实用器物上。民俗文化植根于人民大众生活之中,它一出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便形成好大的“民俗圈”,形成一种传统。因而今天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时,要发挥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就应该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民族性精华,开发多样化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重视民俗文化实用与审美统一的价值规律,从而实现民俗文化更大的旅游价值。

在当代生活中,人们讲求实效,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花钱出外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看风光,而是想从中摄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西方人来中国是想探索一下东方神秘主义,国内游客到异地旅游是想领略异地风情,如果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把具有东方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文化感弃之不顾,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结构,急功近利甚至于只一味迎合游客的心理,流于媚俗的层面上,这种做法美其名曰宣传本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其实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一种糟蹋和浪费。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旅游的大文章。文化学告诉我们,民俗具有传袭文化成果、调节文化生活等功能,它能够形象地解说我国各民族悠久的历史,领略我们民族美好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满足了游客了解我国历史的愿望。如有着秀丽山水风光的阳朔县同样有着淳厚的民风,就连阳朔街头的小吃“印子粑”也给外国人带来东方文化的享受。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的《东方旅行》一书中专门写了他对阳朔粑粑的文化感受:“在中国阳朔吃的粑粑,其馅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间每一粒分子甚至更小都共同拥有了,那口感、那情感完全叫渗透„„难怪阳朔的农人们把恩爱夫妻也比喻成‘两块扯不开的粑粑’,其中不正包含这东方中国那种坚贞的爱情吗?嚼着这阳朔粑粑,实令人联想很多”。过去阳朔仅有山水旅游景点,留不住游客,如今有了风情独具的阳朔西街、阳朔田园游、以漓江渔民鱼事活动发展而来的渔火节等自由来去的项目不仅吸引了回头客,还使不少的外国青年落户阳朔。它给旅游者带来异彩的、情趣浓郁的快乐,并极大地吸引了游客

扩大了客源。民俗文化还是一种实用的文化,它具有实用意义,它能够深层次地展示我国各民族特色。这在节日文化中最为明显。外国游客在参加我们的节日活动时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节日的文化感。如今各地都利用节日活动展示民俗文化,这也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的一种积极做法。

民俗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明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既是一种局限性,又是一种特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社会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肠液,选择的空间十分广阔。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而得以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旅游是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过程。民俗精华在交流传播中有着使其加快、巩固、深入的强化作用。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俗文化五彩斑澜。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了’95中国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列为当年的旅游主题,大大推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使之成为最有特色的旅游,也翻开了民俗文化作用于现代化崭新的一页。云南的旅游自1995年以来日渐炽热,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除了得益于其独特的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条件,还得益于她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游人每到一处都能领略民俗风情。无论是在阿诗玛的故乡石林,还是到西双版纳都有引人入胜的民俗旅游项目。他们在集中财力开发秀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集中财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并且有目的地加以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为游客更好地了解云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丽江古城、纳西古乐就是在保护中得到更好地开掘,成为人们了解纳西文化的一个窗口。彝家的挂包及服饰也是保护和开掘中成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彝家姑娘则在游人眼里成了美丽的阿诗玛,是石林景区最好的导游。在开发和保护中一支支民俗表演队走出村寨到都市、到各旅游城市一展风采,在桂林的不少旅游景点中也有他们歌声舞影。云南这种全民旅游全民办的良好态势,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对民俗中的糟粕进行扬弃,使之以更美更好的形象立于旅游市场,这种扬弃民俗糟粕的过程无疑是一种保护优秀民俗文化的过程。因而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了双赢的喜人结局。

民俗文化进入旅游业,便从单一的自娱自乐变成了“旅游商品”。它需要符

合市场规律、应注意市场导向与资源导向的有机结合才能得以生存。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刚开始还保留民俗的本来面目,后来因市场的冲击则以牺牲民俗的“清纯”为代价,做些移花接木、鱼目混珠的买卖,其结果是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又不宜于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方音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的次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与外界不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时常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对与不同的时期的民俗尽量给予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出了极少数野蛮愚昧的无知的民治之外。民俗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 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俗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 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商品后,它便披上了商品的外衣,功利性大大增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持民俗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这是保持民俗文化生命之所在。民俗旅游文化价值是由其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三者所构成的。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表现在它能使旅游者从民俗风情中触摸到民族的性格,从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中感受到一种民族的精神。龙舟风俗能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奋进的团队的精神。侗族以拦路歌迎客的礼仪体现了侗族待客的热情性格。民俗文化参与旅游经济在为社会创造精神价值的同时完善自身的文化价值。民俗是传承自身文化创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式,民俗风情展演、民居旅游等项目都给游人以文化上的享受。民俗风情一方面调节了旅游者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有效地展现自身的文化内涵。游人在白天的游览观光后,能在晚上舒心地欣赏一台有着当地民俗特色的文艺节目无疑是一大享受。在旅游城市桂林,八十年代时,旅游项目只有三山两洞一条江,游客到了晚上无处可去,九十年代开始旅游部门看准了民俗旅游的良好前景,于是引进外资办起了民俗风情园,近年来民俗旅游吸引游客的优越性更是使经营者自觉地去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如今不论你在景点还是在市里都能欣赏到好看的民俗风情歌舞。民俗的文化价值经过开掘更

能使人领略深厚的民族历史感。“陕西社火”是被人称作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而经过陕西文化部门去芜存菁的有效工作后,其作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项目远赴德国柏林并引起轰动。那神奇威严的社火脸谱的安塞腰鼓令德国人为之震撼。他们从陕西社火中真切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秘魅力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民俗参与旅游不仅可以完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参与旅游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如果说陕西社火只是展现民间艺术的话,那么,第13届大连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的节目:OK,大连!(神调)则是以古老的祭祀说唱艺术来为现代文化服务,它融民俗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样,山东潍坊风筝节的举办,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使具有编扎风筝传统的潍坊杨家埠年产风筝140万只,风筝销往五大洲64个国家。山西民间锣鼓队,则舞出了民间艺术的雄风,他们以经济实体的形式经营,鼓声响遍全国。广西龙脊壮乡原来是贫困乡,自从被辟为民俗风情旅游区后,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现已脱贫致富。可见,立体地展现民俗旅游文化价值是取得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从目前旅游业对民俗文化的开发情况来看,在如何将民俗文化更好地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如何完善、精化民俗旅游产品等方面仍需作一定的努力。旅游业开掘民俗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多方位立体地体现民俗价值,在开发中要牢牢树立保护意识。这种保护性开掘意义在于使民俗旅游深深植根于民俗沃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篇: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精选)

一、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概念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主题公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娱乐园发展同民俗风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民俗旅游地,是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古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或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将古建筑、独特民俗文化搬迁或复制于有利地域而形成,其性质相当于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展览馆,其开发题材有生产习俗、交易习俗、消费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习俗、乡里往来民俗、岁时习俗、宗教、迷信、习惯信仰、民间文艺、工艺、竞技、娱乐活动等;其形式和名称有村、寨、城、园、宫、苑、民俗博物馆、公园、乐园、中心、世界、洞等;其区位一般位于大城市郊区,其开发应尽量保持、反映民俗风情原貌,集观赏、购物、游玩、品尝风味小吃等于一体,有的甚至还具有住宿功能。

二、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特点

主题策划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主题是旅游主题公园的灵魂,是旅游主题公园的生命力所在。主题创新是主题公园的最显著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民族的存在使我国的民俗文化丰富而多彩。如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旅游区”,甘肃敦煌的“西北民俗文化村”都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1、场地环境的约束性与局限性

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用独特的创意和策划来解决旅游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中的种种难题,是规划建设者们得以产生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旅游主题公园取得成功的根本基础。比如沪沽湖女儿国的母系社会是民俗文化中社会民俗的典型代表,是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极好利用。但,这样的资源难以以主题公园的方式开发。

2、景观与活动的模拟性

因为主题公园是人造景观,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的。比如,深圳“中国民俗村”内各民族馆内的歌舞、节庆都是由本民族的人在特定主题公园内表演的,以追求逼真的效果。

3、主题活动的多样性

“娱乐第一,追逐新奇,渴望参与”这三大需求要素构成了现代主题公园最重要的市场价值取向。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以民俗文化为旅游资源,因此,在主题活动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4、目标市场的层次性

客源群体的特征为:(l)客源以城市居民为主的中上层群体;(2)三大城市群是中国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产出地;(3)家庭欢乐是主题公园的最大卖点;(4)中、青、少年是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群;(5)消费时间方面体现出周期性、时段性和起伏性特征。

5、社会效益的广泛性

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四大主题公园组成的华侨城取得了如下社会效益:(l)推动了深圳旅游业的起飞;(2)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培养了一支专家队伍和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3)在开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博采世界之长的旅游文化娱乐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无论是民族节日盛会、民族村寨表演还是广场艺术、大型综艺晚会,都达到了国内乃至世界同类项目的一流水平;(4)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解决了一大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问题,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发展旅游业的行家高手;(5)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一批外国演员到华侨城的舞台上演出,既是中国人民了解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增进了中国人们与外国人民的友谊。

三、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分类

1、物质民俗类

(1)居住民俗:帐篷型,如蒙古包;干栏型,如傣族的竹楼,重庆的吊脚楼;上栋下字型,如藏族地区盛行的平顶房,老北京的四合院。现有的如“山西大院文化”是建筑文化的高水平产品。同时,它也是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装饰文化的完美聚合。从建筑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延伸与发展;是砖木结构房屋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最新构思;是装饰文化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新潮体现。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孔家私宅,六处大院房屋布局构思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足见设计者的高超水平和新潮构思。多处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既汇聚了中国民俗体裁的内容,又突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还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家的高超雕刻艺术水平。如乔家大院近百个烟囱造型,竟无一雷同。足见当时建筑水平的高超及主人在建筑艺术上的追求,甚至于是苛求。由此也可以了解到这里的建筑文化对游人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旅游者在这里追寻文化的高品位,是一种享受,同时也可以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回味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观赏历史文化的光辉。

(2)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带、装饰的风俗习惯。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及其习俗。我国56个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绚丽夺目。

(3)饮食民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食俗,嗜食与禁忌等。饮食民俗文化能带给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美的感受。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的《东方旅行》一书中专门写了他对广西阳朔把把的文化感受:“在中国阳朔吃的阳朔把把,其馅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相互见每一粒分子甚至更小都共同拥有了,那口感、那情感完全叫渗透,难怪阳朔的农人们把恩爱夫妻也比喻成`两块扯不开的把耙’,其中不正包含这东方中国那种坚贞的爱情吗?”(4)生产、交通民俗:如浙江绍兴鲁迅家乡的“乌蓬船”就是很好的民俗旅游项目。

2、社会民俗类

(l)家族和亲族:家族和亲族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家族和亲族各成员的称呼、地位和相互关系;称谓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传承。如易洛魁人把亲生父亲和父亲的所有兄弟都称作父亲,把自己的孩子和同胞兄弟的孩子统称作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民族学上管这种称谓叫类别式称谓。关于家族亲族成员间的地位和权力随地区、民族和家族结构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在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家族中,家族长由男性充任,其权力很大,家族内部,各成员的地位又分不同的等级。第二,家族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在母系家族中,财产分配和权力的基继承以母系为中心转移,东北地区的达翰尔族过去有招养老女婿的习俗,即无儿子的家庭招养老女婿,并让其继承家业。第三,家教、家规和家法。家教指家族中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育习俗。家法家规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有不同的表现,有时和礼俗交织在一起。如我国大梁山地区的彝族,长幼之间,路遇长者,需下马侍立,长辈人室,需让其上坐等。第四,家祭。家祭一般包括供家族守护神和供奉祖先神两大内容。有些祭祖仪式还成为整个民族的节日,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苗族的“祭鼓节”等。

(2)村落:是由地缘或血缘关系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家族、亲族、姻亲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01年4月1日在浙江省桐庐县开村的“女儿村”是第一个以女性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公园。“女儿村”集文化展览展示、餐饮、住宿、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总投资5仪幻多万元,占地100多亩。这里处处呈现女性文化的浓浓氛围,溪以女儿名,戏演女儿情:其中,常年展出的桐庐民间剪纸艺术展、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展和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服饰展,更是女性味十足。显示出浓郁的民俗风情。

(3)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从广义上讲,民间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们的生活群体。根据其性质和作用,有民间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娱乐组织、迷信组织等。

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集团和职业集团,后者在民俗特征上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组织的显著不同。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图谱。民间职业集团在作业中奉行一定的仪式。比如木匠行业组织,奉祀鲁班,许多工具的发明不仅归功于鲁班,而且还有优美的传说:木匠师用的墨斗是鲁班的一只鞋,锯子是鲁班发明的等。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奉祀祖师、神灵是普遍的民俗。如土医药铺奉祀药王,酿酒业奉祀杜康,商号奉祀财神等。

3、岁时民俗类(l)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包括两类:原始宗教节日,现代宗教节日。如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古尔邦节(宰牲节)、“开斋节”(肉牧节)。农历四月初八为佛教“浴佛节”。傣历六月的傣族“泼水节”。

(2)生产性节日及民俗: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如藏族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景颇族在谷子成熟时候举行的“新米节”,阿昌族的“尝新节”。

(3)年节及其民俗:如春节是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春节上除旧布新的节日,喜庆气氛极浓。贴对联、门神,互相拜年,各种花会、赛会、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4)娱乐性节日及民俗: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人民间的竞技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年秋季举行一次,主要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其次是物资交流。另外,各民族的歌会、歌节。如广西省每年举办的“国际民歌节”。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好,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首届民歌节于1993年3月巧日到17日在南宁举行,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艺术家欢聚一堂,同唱民歌。此后每年一届的广西民歌节成为广西民歌与世界民族艺术之间飞架的彩虹。马勇等人设计的“巴楚风情游乐园区”,在土家山寨中邀请游客对情歌,在“豌豆角龙舟节”中邀请游客参与龙舟竞赛等。

4、人生仪礼类

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一种独特的称谓,叫“通过仪礼”,即在生命的某些环节上,通过一定的仪式,完成向下一阶段的过渡。

(1)诞生。诞生礼仪包括了从孕育期到诞生期的所有习俗,即未婚前的求子习俗、怀孕时的习俗、临产习俗和诞生后的习俗。

(2)成年。我国古代,大多数民族在青年成年后,行“冠”、“笋”之礼。但不同民族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第一,“冠”、“异”之礼。冠礼指男子礼仪,如流行于我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异礼是女子成年时行的礼仪。第二,穿裤换裙。如永宁纳西族少年进人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第三,纹身、染齿(或凿齿)。纹身曾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风俗,比如傣族纹身只限于男子,民间认为男子纹身是其勇敢和成熟的标志。染齿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一种习俗。傣族女子,当其十四五岁时,开始染齿,这标志其已成人,可以结婚。

(3)婚姻。如抢婚、偷婚、拉婚存在于云南梁河一带的阿昌族,彝族,哈尼族,瑶族,侗族,普族,景颇族,布依族,高山族等。

(4)丧葬。如藏族的“天葬”、“火葬”、“水葬”。

5、精神民俗类

(1)巫术。巫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形式包括:乞求、巫术,如狩猎巫术;接触、驱赶巫术,接触巫术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达到巫术的目的,驱赶巫术是将附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等借助巫术的力量赶走;诅咒、灵符巫术,是以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此外,占卜在巫术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宗教、信仰。民俗宗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崇拜,指人们对某一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图腾崇拜,即原始民族对所崇拜的事物(动物、植物或无生物)都认为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祖先崇拜,是人类自身的崇拜。

(3)民间禁忌。包括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一般生活禁忌。宗教禁忌如鄂伦春族认为火焰就是火神的化身,禁止乱扔火、玩火、用利器捅火。生产禁忌如傣族关门节过后,生产大忙,禁止谈恋爱和举办婚事等。

6、口承语盲民俗类

(l)民间文学。包括民歌(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我国有些民族还形成了传统的歌节,如广西壮族的歌好、白族的石宝山歌会,甘肃青海各民族的花儿会等。

(2)民间音乐、舞蹈、竞技、游艺、民间工艺。如广东省番禹市黄飞鸿馆前广场上的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常年演出,百看不厌。

四、民俗主题选择原则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主题应遵循人文关怀、把握文脉、突出形象、体现意境等原则l1[,应注意以下特点:(l)把握“文脉”:“文脉”指民俗旅游主题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心理积淀四大方面。选择旅游主题时,应在认真分析研究所在地的“文脉”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灵活地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顺应“文脉”,追求同一性,从文脉特征中提炼主题;二是突破“文脉”框架,构思差异性主题,形成主题的鲜明个性;三是采取协调与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即既体那与“文脉”相协调,又突破“文脉”的创意构思。

(2)独特性: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民俗文化往往是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长期生活产生的,因此,往往具有独特性,这也是旅游产品的唯一性优势。传统节日、定期庙会、赛会等时令性活动都具有独特性,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另外,从客源市场要求上看,多数主题公园的有效客源市场半径在200~500公里之内,此范围内应避免主题的雷同,以防止近距离重复。(3)鲜明的时代性、个性: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应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选择那些与时代息息相通的主题;主题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的时尚需求,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性:旅游者访问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目的就是得到一种独特文化的冲击与感受。游人亲身投人,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内的一员,在异乡情调中,体验着另一种生活的感受,从而达到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目的。

(5)符合市场取向:旅游主题应具有个性、创意,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反映旅游者的态度、爱好和动机,能贴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兴趣取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6)延展性和弹性:选择的主题要有能够延展的足够空间和弹性,吸引人们重复消费,延长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故在主题选择上应有较大的扩展余地,使主题公园内容更新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延展开发关联性产品。

五、民俗主题选择方向

(l)物态类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览、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

(2)动态类民俗旅游:即以活动的安排为主,游客通过参与或半参与进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的主题公园内,并从中得到愉悦和陶冶。

(3)心态类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动。

(4)语态类民俗旅游:指对声音、语言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应用,包括戏曲、山歌、曲艺、方言等。如广西的三月三歌会。中国民俗文化村的主题语:“让世界认识我们的民族”,正是它立足于宣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它建园十多年,一直游客不断。2002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旅游主题公园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倡仪女士提出应重视对民俗文化中的神话故事体裁的利用,她指出神话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比如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奇书,是一部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始神话的上古文化珍品,它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因而,是中国民俗旅游主题公园选择主题的基本源泉。

六、民俗主题公园开发模式

1、游乐园模式主要以各种动力传动的游乐设施,通过游客直接参与,刺激身心,以满足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心理上的愉悦。游乐园投资大,运转和维修费用较高,需要较稳定的客源。如美国Disneyland,我国也可以选用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或《山海经》中的人物。

2、中国民俗文化村模式一般按1:1的同等比例异地移植文化建筑,以此为背景编排民俗文化活动项目,参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3、旅游文化宫模式例如西游记宫,主要以雕塑、美术、戏剧等传统艺术手法和声控、电控、电子、灯光等技术手段,将故事、童话、神话等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其表现内容广泛,投资相对较小,对空间适应性强。如青岛神话洞、北京云水仙洞。

4、缩微集锦模式即名景缩微集锦式主题公园,其重视缩微景观的视觉逼真性,以被动游憩为主、参与性娱乐为辅。

5、电影城模式影视拍摄和旅游接待相结合,内容丰富,艺术地再现虚构的或非原地曾有的景观,如大观园,唐城,水浒城等。

6、博物馆模式各种类型的带有明显企业投资行为的综合或专业博物馆,规模和内容差别很大,但大都以静态的展览为主要表现手法,如民俗服饰,民间工艺品等。.7、民俗文化性主题模式包含一个或几个文化主题,以民俗文化为创意素材,综合多种表现形式,注重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配套完善,能独立运转的新型游乐城,是第三代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

8、建设旅游小城镇模式即在一区位条件较好、民俗文化典型的地域,新建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小集镇,或依托已有小镇或古街区扩大古镇规模。挖掘并表现该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再现古风民俗,古建筑、古文艺等古文化,保存发扬光大地方文化,并诱导地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化。该类主题公园建设规模一般较大,布局集中,投资较多,功能完善而齐全,能独立运转,其社会经营性较强。该模式可以是上述“民俗文化村模式、电影城模式、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性主题模式”的综合发展。

第五篇:乡镇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策划开发理念

乡镇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策划项目的开发不是简单项目的拼凑,从整体到局部,应始终贯彻展示古镇旧日生活场景的主题,体现区域特色,由建筑、景观、设施、人物、活动共同创造统一的主题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主题文化社区,强化文化氛围,追求休闲风格,体现雅俗共赏的情调,复兴不是复古,在开发中,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表现,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只有对传统进行新的诠释,才能释放项目的市场功能,为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因此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和市场化是贯穿策划的重要脉络,文化街区是一个人性化的社区,建筑、景观是配角,人是主角,所有开发细节都应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注重创造一个主动的、动态的人文环境。

乡镇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策划开发初期需理顺可能会影响今后建设经营的问题,以保证旅游策划项目运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如加强与旅游、城建、交通、供电、电信、环保、文物、水利等各部门的协调关系,多方面探讨与瓦岗寨景区、安阳市旅游局及各旅行社等深入合作的可能,为当地建立合理的商业房地产市场竞争机制和管理体制提供咨询支持等,由于涉及旧城改造和居民搬迁问题,因而开发前期必须在县政府、镇政府的调控下,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发商合作,积极宣传城市发展旅游策划理念,增强地块内居民和单位的城市发展意识,使所有人都认识到,旧城改造是百年大计,大家的支持是社区和城市发展的保障,这事关每个人的利益,因为这不仅将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且推动了滑县旅游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并能够体现在人们未来的利益之中。

下载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浅析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浅析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管科系2010级旅游管理朱沙沙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浅析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摘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

    【精品︰完美版】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

    题记:看大地花开花落,望天空云淡云舒!悲催的80后,在这个悲催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参加工作几年了,积累了一些资料,我曾经花费大量心血在网上下载、修改、有时候熬夜熬到凌晨2点多......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 张茜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长江三峡以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史的文人墨客,歌咏三峡的诗篇也就连绵不绝,清人有“西陵风俗由来厚”的说法,从文化角度来说,长江......

    民俗文化与旅游

    民俗与旅游文化 [日期:2008-03-13] 来源:旅游系作者:旅游 [字体:大 中 小](1)教师简介 刘慧,讲师,旅游文化硕士。 (2)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各地的民俗和其他相关旅游文化的概......

    试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试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旅游开发作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关系。 一、 民俗文......

    南宁民俗文化与旅游(本站推荐)

    南宁民俗文化与旅游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 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采......

    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5篇

    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在现今社会中,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这一休闲娱乐的方式去享受生活或是缓解生存压力。旅游业无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