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8:4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

第一篇: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

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

银川市实施“153243”工程

晚报讯(记者 王莉萍 通讯员 李小艳)作为自治区五十大庆献礼的重点工程,今年,银川市开始实施“153243”工程,展示展演我市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整个工程预计在8月份完成。这是记者昨日从银川市文广局了解到的。

去年以来,银川市采取积极措施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回族民间乐器、乐舞方面,抢救挖掘出羊头弦子、回族口弦、哇呜等一批回族民间乐器。在回族传统婚礼习俗搜集整理方面,已搜集了宴席曲和“表针线”等回族传统婚礼习俗说段。

今年,我市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展示展演工作将实施“153243”工程,即:要开发15种回族民俗乐器、3种组合演奏乐器,创作2部回族民俗乐舞、4个回族婚俗宴席脚本,编辑回族婚俗图片册、回族服饰图册、地毯家具民族工艺品图册等3本反映回族民俗文化艺术的图册。“153243”工程将于今年8月份完成。

据悉,为确保并促进回族民俗及乐器挖掘开发的艺术水准,负责该项工作的银川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目前,负责组织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排演等相关工作的银川市文广局及银川艺术剧院的创作人员已深入生活,即将进入创作阶段。

第二篇: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精选)

一、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概念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主题公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娱乐园发展同民俗风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民俗旅游地,是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古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或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将古建筑、独特民俗文化搬迁或复制于有利地域而形成,其性质相当于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展览馆,其开发题材有生产习俗、交易习俗、消费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习俗、乡里往来民俗、岁时习俗、宗教、迷信、习惯信仰、民间文艺、工艺、竞技、娱乐活动等;其形式和名称有村、寨、城、园、宫、苑、民俗博物馆、公园、乐园、中心、世界、洞等;其区位一般位于大城市郊区,其开发应尽量保持、反映民俗风情原貌,集观赏、购物、游玩、品尝风味小吃等于一体,有的甚至还具有住宿功能。

二、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特点

主题策划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主题是旅游主题公园的灵魂,是旅游主题公园的生命力所在。主题创新是主题公园的最显著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民族的存在使我国的民俗文化丰富而多彩。如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旅游区”,甘肃敦煌的“西北民俗文化村”都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1、场地环境的约束性与局限性

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用独特的创意和策划来解决旅游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中的种种难题,是规划建设者们得以产生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旅游主题公园取得成功的根本基础。比如沪沽湖女儿国的母系社会是民俗文化中社会民俗的典型代表,是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极好利用。但,这样的资源难以以主题公园的方式开发。

2、景观与活动的模拟性

因为主题公园是人造景观,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的。比如,深圳“中国民俗村”内各民族馆内的歌舞、节庆都是由本民族的人在特定主题公园内表演的,以追求逼真的效果。

3、主题活动的多样性

“娱乐第一,追逐新奇,渴望参与”这三大需求要素构成了现代主题公园最重要的市场价值取向。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以民俗文化为旅游资源,因此,在主题活动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4、目标市场的层次性

客源群体的特征为:(l)客源以城市居民为主的中上层群体;(2)三大城市群是中国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产出地;(3)家庭欢乐是主题公园的最大卖点;(4)中、青、少年是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群;(5)消费时间方面体现出周期性、时段性和起伏性特征。

5、社会效益的广泛性

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四大主题公园组成的华侨城取得了如下社会效益:(l)推动了深圳旅游业的起飞;(2)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培养了一支专家队伍和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3)在开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博采世界之长的旅游文化娱乐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无论是民族节日盛会、民族村寨表演还是广场艺术、大型综艺晚会,都达到了国内乃至世界同类项目的一流水平;(4)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解决了一大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问题,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发展旅游业的行家高手;(5)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一批外国演员到华侨城的舞台上演出,既是中国人民了解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增进了中国人们与外国人民的友谊。

三、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分类

1、物质民俗类

(1)居住民俗:帐篷型,如蒙古包;干栏型,如傣族的竹楼,重庆的吊脚楼;上栋下字型,如藏族地区盛行的平顶房,老北京的四合院。现有的如“山西大院文化”是建筑文化的高水平产品。同时,它也是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装饰文化的完美聚合。从建筑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延伸与发展;是砖木结构房屋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最新构思;是装饰文化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新潮体现。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孔家私宅,六处大院房屋布局构思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足见设计者的高超水平和新潮构思。多处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既汇聚了中国民俗体裁的内容,又突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还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家的高超雕刻艺术水平。如乔家大院近百个烟囱造型,竟无一雷同。足见当时建筑水平的高超及主人在建筑艺术上的追求,甚至于是苛求。由此也可以了解到这里的建筑文化对游人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旅游者在这里追寻文化的高品位,是一种享受,同时也可以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回味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观赏历史文化的光辉。

(2)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带、装饰的风俗习惯。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及其习俗。我国56个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绚丽夺目。

(3)饮食民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食俗,嗜食与禁忌等。饮食民俗文化能带给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美的感受。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的《东方旅行》一书中专门写了他对广西阳朔把把的文化感受:“在中国阳朔吃的阳朔把把,其馅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相互见每一粒分子甚至更小都共同拥有了,那口感、那情感完全叫渗透,难怪阳朔的农人们把恩爱夫妻也比喻成`两块扯不开的把耙’,其中不正包含这东方中国那种坚贞的爱情吗?”(4)生产、交通民俗:如浙江绍兴鲁迅家乡的“乌蓬船”就是很好的民俗旅游项目。

2、社会民俗类

(l)家族和亲族:家族和亲族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家族和亲族各成员的称呼、地位和相互关系;称谓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传承。如易洛魁人把亲生父亲和父亲的所有兄弟都称作父亲,把自己的孩子和同胞兄弟的孩子统称作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民族学上管这种称谓叫类别式称谓。关于家族亲族成员间的地位和权力随地区、民族和家族结构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在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家族中,家族长由男性充任,其权力很大,家族内部,各成员的地位又分不同的等级。第二,家族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在母系家族中,财产分配和权力的基继承以母系为中心转移,东北地区的达翰尔族过去有招养老女婿的习俗,即无儿子的家庭招养老女婿,并让其继承家业。第三,家教、家规和家法。家教指家族中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育习俗。家法家规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有不同的表现,有时和礼俗交织在一起。如我国大梁山地区的彝族,长幼之间,路遇长者,需下马侍立,长辈人室,需让其上坐等。第四,家祭。家祭一般包括供家族守护神和供奉祖先神两大内容。有些祭祖仪式还成为整个民族的节日,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苗族的“祭鼓节”等。

(2)村落:是由地缘或血缘关系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家族、亲族、姻亲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01年4月1日在浙江省桐庐县开村的“女儿村”是第一个以女性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公园。“女儿村”集文化展览展示、餐饮、住宿、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总投资5仪幻多万元,占地100多亩。这里处处呈现女性文化的浓浓氛围,溪以女儿名,戏演女儿情:其中,常年展出的桐庐民间剪纸艺术展、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展和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服饰展,更是女性味十足。显示出浓郁的民俗风情。

(3)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从广义上讲,民间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们的生活群体。根据其性质和作用,有民间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娱乐组织、迷信组织等。

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集团和职业集团,后者在民俗特征上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组织的显著不同。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图谱。民间职业集团在作业中奉行一定的仪式。比如木匠行业组织,奉祀鲁班,许多工具的发明不仅归功于鲁班,而且还有优美的传说:木匠师用的墨斗是鲁班的一只鞋,锯子是鲁班发明的等。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奉祀祖师、神灵是普遍的民俗。如土医药铺奉祀药王,酿酒业奉祀杜康,商号奉祀财神等。

3、岁时民俗类(l)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包括两类:原始宗教节日,现代宗教节日。如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古尔邦节(宰牲节)、“开斋节”(肉牧节)。农历四月初八为佛教“浴佛节”。傣历六月的傣族“泼水节”。

(2)生产性节日及民俗: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如藏族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景颇族在谷子成熟时候举行的“新米节”,阿昌族的“尝新节”。

(3)年节及其民俗:如春节是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春节上除旧布新的节日,喜庆气氛极浓。贴对联、门神,互相拜年,各种花会、赛会、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4)娱乐性节日及民俗: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人民间的竞技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年秋季举行一次,主要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其次是物资交流。另外,各民族的歌会、歌节。如广西省每年举办的“国际民歌节”。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好,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首届民歌节于1993年3月巧日到17日在南宁举行,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艺术家欢聚一堂,同唱民歌。此后每年一届的广西民歌节成为广西民歌与世界民族艺术之间飞架的彩虹。马勇等人设计的“巴楚风情游乐园区”,在土家山寨中邀请游客对情歌,在“豌豆角龙舟节”中邀请游客参与龙舟竞赛等。

4、人生仪礼类

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一种独特的称谓,叫“通过仪礼”,即在生命的某些环节上,通过一定的仪式,完成向下一阶段的过渡。

(1)诞生。诞生礼仪包括了从孕育期到诞生期的所有习俗,即未婚前的求子习俗、怀孕时的习俗、临产习俗和诞生后的习俗。

(2)成年。我国古代,大多数民族在青年成年后,行“冠”、“笋”之礼。但不同民族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第一,“冠”、“异”之礼。冠礼指男子礼仪,如流行于我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异礼是女子成年时行的礼仪。第二,穿裤换裙。如永宁纳西族少年进人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第三,纹身、染齿(或凿齿)。纹身曾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风俗,比如傣族纹身只限于男子,民间认为男子纹身是其勇敢和成熟的标志。染齿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一种习俗。傣族女子,当其十四五岁时,开始染齿,这标志其已成人,可以结婚。

(3)婚姻。如抢婚、偷婚、拉婚存在于云南梁河一带的阿昌族,彝族,哈尼族,瑶族,侗族,普族,景颇族,布依族,高山族等。

(4)丧葬。如藏族的“天葬”、“火葬”、“水葬”。

5、精神民俗类

(1)巫术。巫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形式包括:乞求、巫术,如狩猎巫术;接触、驱赶巫术,接触巫术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达到巫术的目的,驱赶巫术是将附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等借助巫术的力量赶走;诅咒、灵符巫术,是以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此外,占卜在巫术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宗教、信仰。民俗宗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崇拜,指人们对某一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图腾崇拜,即原始民族对所崇拜的事物(动物、植物或无生物)都认为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祖先崇拜,是人类自身的崇拜。

(3)民间禁忌。包括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一般生活禁忌。宗教禁忌如鄂伦春族认为火焰就是火神的化身,禁止乱扔火、玩火、用利器捅火。生产禁忌如傣族关门节过后,生产大忙,禁止谈恋爱和举办婚事等。

6、口承语盲民俗类

(l)民间文学。包括民歌(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我国有些民族还形成了传统的歌节,如广西壮族的歌好、白族的石宝山歌会,甘肃青海各民族的花儿会等。

(2)民间音乐、舞蹈、竞技、游艺、民间工艺。如广东省番禹市黄飞鸿馆前广场上的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常年演出,百看不厌。

四、民俗主题选择原则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主题应遵循人文关怀、把握文脉、突出形象、体现意境等原则l1[,应注意以下特点:(l)把握“文脉”:“文脉”指民俗旅游主题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心理积淀四大方面。选择旅游主题时,应在认真分析研究所在地的“文脉”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灵活地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顺应“文脉”,追求同一性,从文脉特征中提炼主题;二是突破“文脉”框架,构思差异性主题,形成主题的鲜明个性;三是采取协调与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即既体那与“文脉”相协调,又突破“文脉”的创意构思。

(2)独特性: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民俗文化往往是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长期生活产生的,因此,往往具有独特性,这也是旅游产品的唯一性优势。传统节日、定期庙会、赛会等时令性活动都具有独特性,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另外,从客源市场要求上看,多数主题公园的有效客源市场半径在200~500公里之内,此范围内应避免主题的雷同,以防止近距离重复。(3)鲜明的时代性、个性: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应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选择那些与时代息息相通的主题;主题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的时尚需求,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性:旅游者访问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目的就是得到一种独特文化的冲击与感受。游人亲身投人,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内的一员,在异乡情调中,体验着另一种生活的感受,从而达到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目的。

(5)符合市场取向:旅游主题应具有个性、创意,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反映旅游者的态度、爱好和动机,能贴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兴趣取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6)延展性和弹性:选择的主题要有能够延展的足够空间和弹性,吸引人们重复消费,延长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故在主题选择上应有较大的扩展余地,使主题公园内容更新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延展开发关联性产品。

五、民俗主题选择方向

(l)物态类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览、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

(2)动态类民俗旅游:即以活动的安排为主,游客通过参与或半参与进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的主题公园内,并从中得到愉悦和陶冶。

(3)心态类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动。

(4)语态类民俗旅游:指对声音、语言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应用,包括戏曲、山歌、曲艺、方言等。如广西的三月三歌会。中国民俗文化村的主题语:“让世界认识我们的民族”,正是它立足于宣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它建园十多年,一直游客不断。2002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旅游主题公园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倡仪女士提出应重视对民俗文化中的神话故事体裁的利用,她指出神话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比如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奇书,是一部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始神话的上古文化珍品,它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因而,是中国民俗旅游主题公园选择主题的基本源泉。

六、民俗主题公园开发模式

1、游乐园模式主要以各种动力传动的游乐设施,通过游客直接参与,刺激身心,以满足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心理上的愉悦。游乐园投资大,运转和维修费用较高,需要较稳定的客源。如美国Disneyland,我国也可以选用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或《山海经》中的人物。

2、中国民俗文化村模式一般按1:1的同等比例异地移植文化建筑,以此为背景编排民俗文化活动项目,参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3、旅游文化宫模式例如西游记宫,主要以雕塑、美术、戏剧等传统艺术手法和声控、电控、电子、灯光等技术手段,将故事、童话、神话等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其表现内容广泛,投资相对较小,对空间适应性强。如青岛神话洞、北京云水仙洞。

4、缩微集锦模式即名景缩微集锦式主题公园,其重视缩微景观的视觉逼真性,以被动游憩为主、参与性娱乐为辅。

5、电影城模式影视拍摄和旅游接待相结合,内容丰富,艺术地再现虚构的或非原地曾有的景观,如大观园,唐城,水浒城等。

6、博物馆模式各种类型的带有明显企业投资行为的综合或专业博物馆,规模和内容差别很大,但大都以静态的展览为主要表现手法,如民俗服饰,民间工艺品等。.7、民俗文化性主题模式包含一个或几个文化主题,以民俗文化为创意素材,综合多种表现形式,注重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配套完善,能独立运转的新型游乐城,是第三代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

8、建设旅游小城镇模式即在一区位条件较好、民俗文化典型的地域,新建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小集镇,或依托已有小镇或古街区扩大古镇规模。挖掘并表现该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再现古风民俗,古建筑、古文艺等古文化,保存发扬光大地方文化,并诱导地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化。该类主题公园建设规模一般较大,布局集中,投资较多,功能完善而齐全,能独立运转,其社会经营性较强。该模式可以是上述“民俗文化村模式、电影城模式、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性主题模式”的综合发展。

第三篇: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黄奎

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嬗变和演进。21世纪的我们,无疑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采取理性分析、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地对待历久弥新的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现象。

一方面,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有益无害或无伤大雅者不妨随顺之,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可能是较为可取的文化策略。如民间对于福禄寿喜财等神祇由来已久的崇拜,对福星高照、天官赐福、五福临门(五只蝙蝠图形贴于门上,最新的象征事象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及吉庆有余(鱼)、岁岁(碎碎)平安、年年高升(年糕)、早生贵子(红枣、花生、桂圆等)等的祈求,充分表达了底层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虽并无多少科学道理,似亦无可厚非。宽容视之,凡此种种美好的联想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底层民众调适苦乐无常的世俗生活,或许不无积极意义。围绕十二生肖文化和传统民俗节日(如以屈原崇拜为核心的五月五端午节,以月圆人圆、万家团圆为追求的中秋节)等民间信仰衍生物而出现的文化消费现象(如赛龙舟、吃粽子、月饼)及其不容小觑的巨大商机,尤其是以驱邪禳灾为终极心理诉求的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习俗在当代的屡禁不绝、甚至不得不驰禁,都昭示着古老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以关羽崇拜中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传说为基础的华容道智力游戏等的经久不衰,更提示我们不应忽视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的科学内涵及其创造性转化。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历经岁月沧桑、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如中秋佳节、关羽崇拜、妈祖崇拜),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培育和强化海内外炎黄子孙,尤其是台港澳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兄弟一家亲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觉,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亟需发扬光大的意义与价值。

另一方面,抛开众所周知的城乡民众婚丧嫁娶过程中“冥婚”、看风水之类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民俗搭台、经济唱戏”及电脑算命、寺院除夕夜有偿撞钟之类利益驱动现象甚嚣尘上不谈,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事象中荒诞无稽、谬种流传甚或有害无益者理应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古人因“拾遗”与“十姨”谐音而以讹传讹,将唐代杜甫(杜拾遗)、陈子昂(陈拾遗)分别穿凿附会为女性神祇“杜十姨”、“陈十姨”,塑像立祠,顶礼膜拜,“杜十姨”庙、“陈十姨”庙一度盛行民间,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历史现象与汉语谐音联想有关。至于汉语谐音联想的当代表现,则要首推近年来日甚一日的对于数字8的崇拜和对于数字4的禁忌。由于数字8在粤语中与“发”同音,广东、香港地区的经济强势使得民间对于数字8的崇拜风行至今,人们对于含有数字8的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趋之若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定为2008年8月8日晚8时,似乎也是顺从民俗的产物。粤港地区对于发菜的畸形消费引发西北地区对于发菜的狂挖滥掘,已严重破坏西北相关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由于数字4与“死”谐音,4的命运与8截然相反,人们对4避之唯恐不及,某地甚至宣布将数字4从机动车牌号码中彻底清除,并称此举旨在“以人为本”!人的姓氏与求职结果本来无关,但裴姓、梅姓求职者却屡屡碰壁,个中原因竟是由于“裴”与“赔”、“梅”与“霉”谐音!近来来还兴起若干不伦不类的中西合璧式的奇特时尚,如大学毕业生求职不顺利,大学校园里便开始流行选择不同职业要烧不同的香的说法和做法,如想进国家机关(Office),须去卧佛寺烧香;想经商(Business),须去碧云寺烧香;想当老板(Boss),须去报国寺烧香;等等。而农村广泛存在的某些与树木种植有关的民俗禁忌也很值得关注,如院内忌种桃树,因桃木辟邪,种桃树会引发灾多的联想,且“桃”、“逃”谐音,易引发逃荒要饭之不吉利联想;“梅”与“霉”、“媚”谐音,主克妻或败家,故院内忌种梅树。又如,民间盛行“出门见丧”的忌讳,而“丧”、“桑”同音,故院前忌种桑树。再如柳树无籽,主“留不住子(即后代)”,故庭后忌种柳树,以免绝后。凡此种种颇可商榷或质疑的非理性事象,恐怕很难让人听之任之,等闲视之。

从以上挂一漏万的谐音联想式民俗事象不难看出,作为弥散性和历时性均至深至巨的强大惯性力量,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态与社会心态影响极大。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为遁辞,拒斥应有的理性探究和价值判断,良莠不分地为一切曾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民俗事象做正当化与合理性辩护,恐难免思想懒汉、学术单面人甚或文化乡愿之讥。而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正本清源,开启民智,因势利导,移风易俗,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良性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义不容辞的智力支持,无疑应当成为今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研究中“问题意识”的起点和学术良知的底线。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第四篇: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是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或是以生活行为来表现,或是以语言、文学、艺术来表现,更多地是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礼记•乐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的风俗也随着发生变化。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

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 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意义

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学的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充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使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途径

2.1全面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

3.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增强了吸引力和生命

力,为湘西旅游业持续繁荣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偏远湘西的龙头经济支柱,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机会。

3.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很多文化精髓得以保留下来,不至于被遗忘,逐渐消失。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结语:

湘西自治州的旅游业要走出现在的低迷状态,攻克发展瓶颈,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势必要突破以往的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湘西旅游业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农业,工业,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手工业,民族服务业,生态环保业的全面发展。

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十分重要,而现阶段的民俗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少的一些民俗风情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些拉客宰客,导游盲目引导等现象,比如参加婚礼,背一下新娘多少钱等等。

因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规范管理好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给湘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好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组织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在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究

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讨

摘要

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有其独一无二的地位。不仅如此,杭州还有着其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民俗文化丰富的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大多数的民俗文化则面临着如何通过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丰富的民俗文化更加需要保护和发展,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当然也刻不容缓。对于杭州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探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和民俗旅游。笔者希望通过对杭州民俗文化开发的探讨,得出一些经验,为将来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俗 杭州民俗文化 开发

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悄无声息地滋养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并且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民俗到底是什么呢?早在中国古代,“民俗”一词就已经出现了,在不少古文献中都有提到,中国古代的民俗就是民间百姓的风俗和习俗。现代学者对“民俗”一词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集各家之所长,民俗就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群体为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民俗组成了部分的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它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世延续,代代承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一些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民俗文化,如某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文化,势必会走向衰落甚至消亡。而大多数的民俗文化则面临着如何通过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合理和更好的开发。

而杭州,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等领域的中心,自然有其独一无二的地位。不仅如此,杭州还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古时吴越国和南宋都在曾此定都。从其悠久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出杭州是一个民俗文化丰富的城市。丰富的民俗文化更加需要保护和发展,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当然也刻不容缓。对于杭州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探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和民俗旅游。

一、杭州的物质民俗开发

1、农耕民俗

杭州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表明杭州地区的原始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2003年开挖的下孙遗址就可以证实那时杭州地区就已经萌发了原始农业。时至今日,杭州的农业已经是高度发展了。对农耕民俗文化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农家乐,然而在杭州仍有这样的地方可供游客和市民体验耕种的乐趣,如位于位于西湖风景区东南侧的玉皇山南麓的八卦田,在那里游客可以体验真正的农家乐,自己动手耕作、采摘。

杭州良渚遗址所出土的一些新石器时期文物,如镰、矛、石斧等“延续至今仍在使用的耕耘、灌溉、收获、采伐、农副产品加工等农具,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王丹,2008)。

农耕民俗文化的开发,主要形式为农家乐,其意义是非凡的。农耕民俗文化的开发,“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缩小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有利于文化产品的多元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朱丽辰,张艳春,2009)。

2、饮食民俗

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一,导致所能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这样一来就使得全国各地的饮食民俗文化产生了差异。

杭州的东部地区属于浙北平原,地势较为低平,河网湖泊密布,物产丰富多样,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杭州的地形适合种植水稻,因此杭州人对米,比如说糯米,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逢清明时节,杭州就有吃清明团子的风俗,清明团子气味清香扑鼻,味道甜而不腻。再过一个月,到了端午节,则要吃粽子,包粽子的米选用的是上好的糯米,米质香软,粽叶清香,要说杭州的粽子,属“五芳斋”最出名。而到了中秋时节,不仅杭州,甚至是全国,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到了重阳节则要吃重阳糕。

当然,杭州除了那些米制品,还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菜肴和小吃。小吃中比较有杭州特色的就要属葱包桧了,这是出自于北宋岳飞被秦桧陷害的典故。杭州有名的特色菜肴多不胜数,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东坡肉和叫花鸡了。面食中最有特色的要算是片儿川和著名的奎元馆出品的虾爆鳝面了。最近在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出现了西湖醋鱼、片儿川以及杭州特色的小笼包的身影,使得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都希望一品舌尖上的杭州。换种角度来说,这是也是对杭州饮食民俗文化的一种开发。

二、杭州的社会民俗开发

1、岁时节令民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传统节日文化又是中华文化中绝对不能忽略的重要的一部分。说起传统节日文化和习俗,全国各地都不一样。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的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主要有放爆仗、穿新衣、走亲访友、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风俗。杭州人大年初一必讲吉利话,以祈求事事吉祥。

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是不变的习俗。到了元宵节那天,杭州各地各区会举办元宵灯会,供市民和游客观赏和游玩。这也是对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

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赛龙舟的习俗。杭州也会在端午节期间举办赛龙舟,如今年的赛龙舟就举办在西溪湿地,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中元节,又称鬼节,在杭州各县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祭祀一般在晚上举行。在供桌上摆好饭菜、酒壶和酒,然后点燃香烛,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

冬至,是一年中比较重要的节气。在杭州,有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的习俗。早餐吃年糕,有万事大吉之意。

2、社会结构民俗

在社会结构民俗文化中,惯用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惯用语言,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方言。在地域如此辽阔的中国,方言是多种多样的。杭州的主要方言是杭州话,是吴方言中的一种。

杭州话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儿”字多,据说是因为古代的杭州人学说汴京官话的导致的,比如说筷子叫筷儿,玩叫搞搞儿,逛街叫耍子儿,麻雀叫麻巧儿,谈恋爱约会叫靠位儿。杭州话还有一种很特别的说话方式,自说自话。杭州人不说人个子长得高,却说这人条杆儿长,不说人长得胖,却说这人生得壮。

对于杭州话的开发,主要体现在杭州的地方电视台推出了一些说杭州话的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如开心茶馆、我和你说和阿六头说新闻。虽然有些人对用方言报道新闻存在疑虑,但是这种方式不失为一个传承和发扬地方方言的好办法,也是对社会结构民俗文化的合理开发。

3、游艺民俗

民间的娱乐节目花样繁多,且热闹非凡。

吴山庙会是杭州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会之一。每逢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杭州的本地人都会上山烧香祈福,辞旧迎新,以祈求来年事事顺利。每每到了端午、立夏等岁时节日亦或者是赶上某个菩萨诞辰,很多人也都会上吴山赶庙会。

说起歌舞技艺类型的民俗,小热昏和越剧算是杭州的拿手好戏了。小热昏是一种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汉族吴语曲艺谐谑形式,也是一种马路说唱艺术。但是由于这些演员的年龄都比较大了,而且大量的传统曲目也需要人来整理,所以传承、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杭州清河坊,也许还可以看到小热昏的身影。提到的另外一种就是越剧了。越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虽然越剧并非发源和发祥于杭州,但是杭州的老一辈对越剧的喜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基本上每天早上在西湖边的一个凉亭里,你都可以看见有一些老人拉着乐器,唱着越剧。而杭州的越剧开发也从原来只表演一些老式剧目,如《红楼梦》、《梁祝》等,转向了新时代新剧目的产生。

三、杭州的意识民俗开发

中国人的信仰很多,五花八门,由于各地的自然生活环境和文化不同,当地人所信仰的就不同。

总体来说,杭州人信仰佛教。每每到一些大日子,比如说像除夕或者是某个菩萨的诞辰,杭城大大小小的寺庙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香客,人人都争相烧头香。不仅如此,有些杭州人也因为某些人生中的大事,比如说子女高考前,父母爷爷奶奶会去上香祈福,或是求签,以祈求子女高考顺利。所以有些寺庙会举办一些拜佛活动来满足香客们。

除了对佛教的信仰之外,杭州人鬼神之说也很相信。杭州人过年的时候有一个迎财神的习俗。迎财神一般是在正月初二或者初五的清晨,还要燃放鞭炮。而且在一些公司开门营业的时候也会拜财神,以祈求一本万利。灶神是老一辈杭州人很相信的一个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是二十四)都要祭祀灶神。一般杭州人家中都会贴灶神像。在祭祀完灶神之后,就要把灶神送上天了,只要将旧的灶神像连同元宝及黄纸一起焚烧就可以了。到了正月初四,只要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就意味着把灶神接回来了。

四、杭州的民俗旅游开发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杭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但又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中外无数游客,其价值在旅游中日益凸显出来。“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和精神需求”(曹瑞琴,2011)。

浙江是全国所有省份中唯一一个两个字都带水的省份,由此可见,浙江省的大部分民俗都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杭州有世界著名的钱塘潮,观潮弄潮也是自古就有的民俗。每逢钱塘潮观潮时期,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观潮者规模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迄今为止,这一观潮活动仍然还停留在民间自发阶段,与杭州旅游即杭州观潮旅游毫无关系,没有体现出有关旅游单位的组织与用心”(吕洪年,曹莉亚,龙雍生,2005)。既然这钱塘潮如此的受人喜爱,为什么不能用来当做杭州的特色民俗旅游呢?所以观潮这项民俗文化,完全可以拿来当做很好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民俗旅游的开发。

以杭州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首先应该突出杭州民俗文化的特色、大众化和真实性,再是注重游客的亲身参与性,最后是最好能与现代化的科技相结合。只有这样,符合了

游客的需要,这样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才是成功的。

民俗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政府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工作急于求成;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遭到破坏,民俗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民俗文化的专业人才缺乏,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民俗文化的保护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房磊,2009)。

对于以上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政府在开发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保护观念,要坚持以保护为重点,适当开发;要加强关于杭州民俗文化的宣传,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民俗文化知识以及其重要性;要“还俗于民,着眼于开发地民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韦杨波,2002);要正确的认识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样性;最后还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民俗文化的继承者来传承濒危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丹,杭州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2008,36(27):11913-11918。

[2] 朱丽辰,张艳春,论农村民俗文化开发的现实意义[J],《消费导刊》,2009,11:233。

[3] 吕洪年,曹莉亚,龙雍生,杭州市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杭州研究》,2005,(9):15-17。

[4] 曹瑞琴,,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J],《文化经济》,2011,(4):219-223。

[5] 李琼,论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1,3(12):21-23。

[6] 房磊,试论我国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工会论坛》,2009,15(5):145-146。

[7] 韦杨波,还俗于民——论民俗文化发掘与民俗文化主体的参与[J],《哈滨学院学报》,2002,23(11):107-109。

下载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族医药开发研究汇报(大全五篇)

    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 吴忠市伊康回族医药研究所 关于回族医药研究开发情况的汇报提纲 康复专科医院、伊康回族医药研究所是由陈堃和其父陈卫川于2005年创办民营性质的综合性......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 摘 要:新疆是一个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民族多元性、地域多样性、淳朴自然性等特色。结合新疆民俗......

    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5009字(定稿)

    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广西是全国的旅游大国,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还蕴涵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且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俗旅游已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和关......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摘 要] 通过分析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以及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破坏的三种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推荐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高 阳 陈俊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客......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范文大全]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

    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而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分支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旅游产品的主流。关键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