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5009字(定稿)

时间:2019-05-13 19:5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5009字(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5009字(定稿)》。

第一篇: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5009字(定稿)

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

广西是全国的旅游大国,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还蕴涵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且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俗旅游已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和关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使之成为旅游业的重点产品是广西旅游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某一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生产、交通、居住、饮食、服饰、娱乐、交往、婚丧、信仰等方面的特有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按民俗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民俗作为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能使旅游者在精神上获得一种享受,并能增长知识,可作为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研究的渠道和手段。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习惯,有很强的吸引力,越来越成为各过旅游开发的重点。自然山水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在游览中可观,可闻,可触,可感,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而民俗旅游带给游客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其中的魅力。据抽样调查显示,在旅游者心中的旅游第一吸引物就是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人们除了观光享受美好的自然景色外,对陌生地区的人文景观和风情更感兴趣。因为民俗具有原始性和神秘性的特征。许多民俗产生的历史文化比较悠久,有的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成分存在;另外,一些少数民族与世隔绝,不久前还处于人类发展的早期,使民俗有现实的原始性。人们进行某些民俗活动时,带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民俗具有神秘性的特点,如:图腾崇拜、祭祀、禁忌、占卜、巫术就是民俗原始性和神秘性的反映。民俗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而影响到其产生和形成,结果形成“千里不同风,白里不同俗”的现象,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民俗开发有了这么多的优点,最重要的是民俗旅游投资少,见效快,能使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它不需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而是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其本身所特有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招徕的游客,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有利于广西整体的经济发展。广西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壮、瑶、苗、侗、回、京、水、仡佬、仫佬等12个少数民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也是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在开发广西民俗旅游方面,我们首先考虑到几个问题:1陋俗是不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否则就是对旅游业的误导。陋俗指一些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思想的愚昧、封建、逆信的习俗。把民族的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暴露给外来游客,有损民族尊严。最近在河北某地发生了这样的现象,接新娘的花车在一个早上被人拦截数次,拦路人索要香烟,糖果和钱,其中有一拦路人钻到车底下,僵持几分钟后,新郎往他手里塞了一百元钱,这才出来的。更可气的是,有一群人拦截花车,每人都要一条香烟,这一路下来,花费了一千三百余元及三十二条香烟,据说是当地的风俗,可见,像这样的陋俗应及早铲除。在开发民俗旅游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利用,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的表现民族气节的正确方面提供给游客,至于陋俗我们要把它转化为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和科技思想。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景观旅游开发有效结合,突出独有的广西特色和民族特色。比较成功的典范经典是桂林的“世外桃源”景区。游览主题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集风光、民俗风情、民寨为一体。整个景区有天然的悠闲田园风光;宁静的水道;不加任何修饰的天然溶洞;有壮、瑶、苗、侗的民族表演;侗乡鼓楼;风雨桥;民族图腾,最值得看的是民族部落与原始部落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被成为神奇的土地。“世外桃源”的开发成功已名声远扬,成为游客在桂林游览的理想之地。3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展与保护。民俗资源的保护为了更好的开发,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广西一些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代而取之的是钢筋混泥土的砖房和拱桥,保护和爱惜这些资源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为什么丽江古城被称为“西南神秘文化的博物馆”?就是因为丽江以保护完好的古城建筑,独特的少数民族风韵和充满神秘色彩的东巴文化享誉海内外。还有平遥古城,它保持着五、六百年前的格局和风貌,是中国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原型。在明、清两代是中国北方商埠重镇,古城中肆林立,栗号云集,号称海内最富,中国第一家栗号“日升昌”诞生于平遥,是中华民族银行业的开山鼻祖,现在保持完好的“日升昌”已辟为“中国栗号博物馆”。这些都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无法估量。4民俗旅游活动内容的设计。民俗旅游设计不宜呆板,这是民族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民俗旅游村寨应有一种当地乡土的气氛,保持自然的风情,让游客领略山寨风光。在民俗风情节目表演过程中,可以让游客一起跳芦笙舞、推竹杠、抛绣球、抢花炮、唱侗歌、当新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等。通过这些可提高游客的旅游兴趣,充分体验城市无法体会的生活,消除厌世心理和生活压力。

近年来,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延长了游客在广西逗留时间,缓解了旅游旺季对城市的压力,促进了广西区内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没有把民俗文化充分体现出来,还没有发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存在着一些问题。1民俗旅游景点缺乏同意规划,景点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有些市县仅从本地利益出发,民俗旅游景点建设盲目性,且重复建设,景点布置不合理。柳州市仅苗族民族旅游村就有7处之多,内容雷同;贺州市的民俗旅游景点都是清一色的瑶族风情。苗族风俗村表演离不开芦笙舞、芒歌舞、踩脚舞,似乎苗族的民俗文化仅是这些。壮族少不了扁担舞、跳竹竿、抛绣球,一些地方,甚至把侗族的芦笙舞踩堂多耶搬到瑶族村寨表演。应该对个民族的绝技绝活、工艺品、特有的民族服饰等方面进行开发。民俗风情还应给游客带来新颖的内容,多了也就不足为奇,消失了民俗的神秘色彩。2广西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不多,并且真正形成重点产品的地方很少。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东一带,而南宁、北海却很少。漓江民俗风情园是目前广西较大的模型民俗文化村,设有壮、瑶、苗、侗村寨,所展示的民俗文化都是一些简单的民族歌舞,每个寨是不同的老板承包,只考虑短暂经营,在管理方面出现漏洞,比起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差之千里,既体现不出规模效益,也反映不出广西的民俗文化。3民俗旅游景点开发不完善,民俗村应展示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包含了民族居住、歌舞、工艺于一体。有些民俗村的设计者和经营者,根本不了解民俗文化,轻视了民俗文化,在民俗村里只展现了民族歌舞,对于生活民俗、民间绝技、民间建筑、民族图腾、民居陈设品等优秀的民俗文化没有很好的挖掘。在贺州市有一个“客家围屋”景点,游客参观到的只是房子的框架,屋内没有任何摆设,导致游客对客家文化了解不透彻。景点设计者应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在景点内摆放客家人的民居用品,展示服装文化,以及品层特有的客家小吃等,丰富了景点的内容,既有了经济收入,又有民俗特色。4民俗文化村管理不善。现在有的民俗旅游村都是粗放经营,还有的导游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不甚了解,在介绍过程中,内容不清楚,语无伦次,胡编乱造。还有一些村寨出现老人,小孩尾追游客乞讨现象。现在旅游有三怕“一怕小偷、二怕鸡、三怕的士司机。”可见防范小偷是非常必要的,各民俗村应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广西民俗旅游整体开发设想:1全面展示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档次,并且增强产品的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各民族有自己独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斑斓辉煌,每个民俗的事实,是不同文化层次的历史。我们要认真地对民俗进行搜索整理,科学地加以研究,提取精华,提高产品质量就是提高产品档次。2创建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的亮点产品。我们要吸取其他地区开发民俗旅游景点的优点,以及弥补不足的地方。自“南宁国际民歌节”创办以来,深受国内外人士的称赞,这就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的亮点产品,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民俗风情,熟知民俗风情而创造出更多的亮点产品,除了重点推出壮族民俗文化旅游外,还应开发仫佬族、毛南族、京族等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体现新、奇、妙的民族节目。广西有16万多的仫佬族人口,约占全国仫佬人口的90%,这种民族在其他地区很少见到,如进行完善开发将成为拳头产品。仫佬族的依饭节是祭祖、祭神及庆丰收,保人畜平安的隆重节目。到了晚上,青年人到“野外”走坡,对唱情歌,悠悠歌声回荡在山寨重,极具民族特色,而这种旅游方式适合各年龄段的人。而仡佬族的吃虫节非常有意思,就是在节日当天到田里捉虫,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小吃,有油炸蚂蚱,胆腌酸蚂蚱和甜炒蝴蝶蛹等。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维生素,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游客在游览中既满足口福又强身健体。京族的唱哈节也别具特色。整个节目的主要活动项目是唱哈,角色有“哈哥”“哈妹”,演唱时,主唱哈妹手里拿两片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地敲,伴唱哈妹地两手敲竹制的椰子和之,哈妹唱完一句,哈哥依曲调调拨三弦琴。一唱一和一伴奏,使歌声、琴声、竹椰声融为一体,十分悦耳。京族在越南称越族,游客可领略异国风情。民俗开发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制作,切忌粗制滥造和短期行为,创建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的亮点产品。4加快桂林、贺州、梧州、柳州民俗旅游的发展。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不仅享誉世界的自然风光,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利用桂林的知民度和广阔的客源市场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整体招徕的优势,以桂林为龙头,带动贺州、梧州、柳州的民俗旅游发展。构成度层次,不断持续发展的民俗风情旅游的整体。导游做为团队旅游中的灵魂人物,对民族文化的见解直接影响到游客对这种文化的理解。导游是民俗文化的解释者,应充分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民俗习惯,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社会状况等。通过导游的讲解,游客会更清楚了解了这一文化的艺术含义,以知识为基础,大力促销,既能受到游客的欢迎,同时又是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广西民俗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导游不仅要熟知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还应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在游客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威信,收到游客的好评。比如,要接待的是来自云南的旅游团,云南也蕴育着多种少数民族,有白族的传统节目“三月街”,那么它与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墟节有什么不同呢?每到“三月街”这个节目,各族人民就汇集到云南滇西地区出售自己多余的农副产品,添置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发展至今已成为滇西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和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的大型旅游节庆集合活动。“三月三”歌墟节是通过对歌形式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抛绣球也是男女之间传递爱情的媒介。通过节日比较,可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想亲自体会壮族山歌的魅力,从而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

导游在讲解民俗时应穿插民俗趣谈。比如: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称自己的朋友为狗肉,因为他们认为祖先是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狗的祥兽。壮族的阿哥,阿妹分别有三大一小,阿妹分别是嗓门大、屁股大、脚大,还有手小;阿哥是饭量大,身材大,脾气小。阿妹喜欢戴眼镜的男生,认为他们有知识、有能力,就可以直接进洞房了,而不戴眼镜的男士要做三年的农活,经过日晒雨淋,各种磨难后才可进洞房。通过这些介绍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还有一些民族禁忌也有必要让游客知道。有很多少数民族进入屋内时是不能踩门槛的,他们认为门槛是居住神灵的地方,也不能用槐木做门槛,尽管槐木坚韧,被视为贵重木质,但槐字中有“鬼”故而忌之。到有些少数民族家里吃饭不能说:“我不吃了,把你家的饭吃光了怎么办?”他们认为越吃就越发,是好兆头,所以少数民族待客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十分热情。通过禁忌讲解,好让游客管好自己的“嘴”和“脚”,客人到民俗的氛围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民俗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自然、最朴素、最原始,最易令人感到新奇,要振新广西旅游大省的雄风,开发民俗旅游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开发前考虑到全面的问题,很好的开发利用;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更新,以及在经后的整体开发明确宗旨。并且旅游局加强导游培训,培育出一批熟知民俗文化的导游队伍。大力发展广西民俗旅游业,必定会收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和关注。

第二篇: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壮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虽历尽沧桑,多次被禁,却屡禁不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鲜明,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歌圩文化”。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满足他们求知、教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三月三歌节”其内容和形式包括:

1、祭祀仪式歌会。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设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规模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举行,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

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等文艺演出。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2.4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第三篇: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精选)

一、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概念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主题公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娱乐园发展同民俗风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民俗旅游地,是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古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或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将古建筑、独特民俗文化搬迁或复制于有利地域而形成,其性质相当于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展览馆,其开发题材有生产习俗、交易习俗、消费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习俗、乡里往来民俗、岁时习俗、宗教、迷信、习惯信仰、民间文艺、工艺、竞技、娱乐活动等;其形式和名称有村、寨、城、园、宫、苑、民俗博物馆、公园、乐园、中心、世界、洞等;其区位一般位于大城市郊区,其开发应尽量保持、反映民俗风情原貌,集观赏、购物、游玩、品尝风味小吃等于一体,有的甚至还具有住宿功能。

二、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特点

主题策划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主题是旅游主题公园的灵魂,是旅游主题公园的生命力所在。主题创新是主题公园的最显著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民族的存在使我国的民俗文化丰富而多彩。如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旅游区”,甘肃敦煌的“西北民俗文化村”都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1、场地环境的约束性与局限性

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用独特的创意和策划来解决旅游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中的种种难题,是规划建设者们得以产生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旅游主题公园取得成功的根本基础。比如沪沽湖女儿国的母系社会是民俗文化中社会民俗的典型代表,是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极好利用。但,这样的资源难以以主题公园的方式开发。

2、景观与活动的模拟性

因为主题公园是人造景观,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的。比如,深圳“中国民俗村”内各民族馆内的歌舞、节庆都是由本民族的人在特定主题公园内表演的,以追求逼真的效果。

3、主题活动的多样性

“娱乐第一,追逐新奇,渴望参与”这三大需求要素构成了现代主题公园最重要的市场价值取向。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以民俗文化为旅游资源,因此,在主题活动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4、目标市场的层次性

客源群体的特征为:(l)客源以城市居民为主的中上层群体;(2)三大城市群是中国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产出地;(3)家庭欢乐是主题公园的最大卖点;(4)中、青、少年是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群;(5)消费时间方面体现出周期性、时段性和起伏性特征。

5、社会效益的广泛性

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四大主题公园组成的华侨城取得了如下社会效益:(l)推动了深圳旅游业的起飞;(2)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培养了一支专家队伍和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3)在开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博采世界之长的旅游文化娱乐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无论是民族节日盛会、民族村寨表演还是广场艺术、大型综艺晚会,都达到了国内乃至世界同类项目的一流水平;(4)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解决了一大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问题,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发展旅游业的行家高手;(5)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一批外国演员到华侨城的舞台上演出,既是中国人民了解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增进了中国人们与外国人民的友谊。

三、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分类

1、物质民俗类

(1)居住民俗:帐篷型,如蒙古包;干栏型,如傣族的竹楼,重庆的吊脚楼;上栋下字型,如藏族地区盛行的平顶房,老北京的四合院。现有的如“山西大院文化”是建筑文化的高水平产品。同时,它也是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装饰文化的完美聚合。从建筑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延伸与发展;是砖木结构房屋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最新构思;是装饰文化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新潮体现。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孔家私宅,六处大院房屋布局构思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足见设计者的高超水平和新潮构思。多处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既汇聚了中国民俗体裁的内容,又突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还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家的高超雕刻艺术水平。如乔家大院近百个烟囱造型,竟无一雷同。足见当时建筑水平的高超及主人在建筑艺术上的追求,甚至于是苛求。由此也可以了解到这里的建筑文化对游人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旅游者在这里追寻文化的高品位,是一种享受,同时也可以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回味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观赏历史文化的光辉。

(2)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带、装饰的风俗习惯。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及其习俗。我国56个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绚丽夺目。

(3)饮食民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食俗,嗜食与禁忌等。饮食民俗文化能带给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美的感受。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的《东方旅行》一书中专门写了他对广西阳朔把把的文化感受:“在中国阳朔吃的阳朔把把,其馅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相互见每一粒分子甚至更小都共同拥有了,那口感、那情感完全叫渗透,难怪阳朔的农人们把恩爱夫妻也比喻成`两块扯不开的把耙’,其中不正包含这东方中国那种坚贞的爱情吗?”(4)生产、交通民俗:如浙江绍兴鲁迅家乡的“乌蓬船”就是很好的民俗旅游项目。

2、社会民俗类

(l)家族和亲族:家族和亲族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家族和亲族各成员的称呼、地位和相互关系;称谓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传承。如易洛魁人把亲生父亲和父亲的所有兄弟都称作父亲,把自己的孩子和同胞兄弟的孩子统称作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民族学上管这种称谓叫类别式称谓。关于家族亲族成员间的地位和权力随地区、民族和家族结构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在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家族中,家族长由男性充任,其权力很大,家族内部,各成员的地位又分不同的等级。第二,家族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在母系家族中,财产分配和权力的基继承以母系为中心转移,东北地区的达翰尔族过去有招养老女婿的习俗,即无儿子的家庭招养老女婿,并让其继承家业。第三,家教、家规和家法。家教指家族中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育习俗。家法家规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有不同的表现,有时和礼俗交织在一起。如我国大梁山地区的彝族,长幼之间,路遇长者,需下马侍立,长辈人室,需让其上坐等。第四,家祭。家祭一般包括供家族守护神和供奉祖先神两大内容。有些祭祖仪式还成为整个民族的节日,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苗族的“祭鼓节”等。

(2)村落:是由地缘或血缘关系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家族、亲族、姻亲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01年4月1日在浙江省桐庐县开村的“女儿村”是第一个以女性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公园。“女儿村”集文化展览展示、餐饮、住宿、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总投资5仪幻多万元,占地100多亩。这里处处呈现女性文化的浓浓氛围,溪以女儿名,戏演女儿情:其中,常年展出的桐庐民间剪纸艺术展、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展和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服饰展,更是女性味十足。显示出浓郁的民俗风情。

(3)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从广义上讲,民间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们的生活群体。根据其性质和作用,有民间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娱乐组织、迷信组织等。

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集团和职业集团,后者在民俗特征上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组织的显著不同。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图谱。民间职业集团在作业中奉行一定的仪式。比如木匠行业组织,奉祀鲁班,许多工具的发明不仅归功于鲁班,而且还有优美的传说:木匠师用的墨斗是鲁班的一只鞋,锯子是鲁班发明的等。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奉祀祖师、神灵是普遍的民俗。如土医药铺奉祀药王,酿酒业奉祀杜康,商号奉祀财神等。

3、岁时民俗类(l)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包括两类:原始宗教节日,现代宗教节日。如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古尔邦节(宰牲节)、“开斋节”(肉牧节)。农历四月初八为佛教“浴佛节”。傣历六月的傣族“泼水节”。

(2)生产性节日及民俗: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如藏族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景颇族在谷子成熟时候举行的“新米节”,阿昌族的“尝新节”。

(3)年节及其民俗:如春节是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春节上除旧布新的节日,喜庆气氛极浓。贴对联、门神,互相拜年,各种花会、赛会、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4)娱乐性节日及民俗: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人民间的竞技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年秋季举行一次,主要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其次是物资交流。另外,各民族的歌会、歌节。如广西省每年举办的“国际民歌节”。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好,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首届民歌节于1993年3月巧日到17日在南宁举行,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艺术家欢聚一堂,同唱民歌。此后每年一届的广西民歌节成为广西民歌与世界民族艺术之间飞架的彩虹。马勇等人设计的“巴楚风情游乐园区”,在土家山寨中邀请游客对情歌,在“豌豆角龙舟节”中邀请游客参与龙舟竞赛等。

4、人生仪礼类

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一种独特的称谓,叫“通过仪礼”,即在生命的某些环节上,通过一定的仪式,完成向下一阶段的过渡。

(1)诞生。诞生礼仪包括了从孕育期到诞生期的所有习俗,即未婚前的求子习俗、怀孕时的习俗、临产习俗和诞生后的习俗。

(2)成年。我国古代,大多数民族在青年成年后,行“冠”、“笋”之礼。但不同民族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第一,“冠”、“异”之礼。冠礼指男子礼仪,如流行于我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异礼是女子成年时行的礼仪。第二,穿裤换裙。如永宁纳西族少年进人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第三,纹身、染齿(或凿齿)。纹身曾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风俗,比如傣族纹身只限于男子,民间认为男子纹身是其勇敢和成熟的标志。染齿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一种习俗。傣族女子,当其十四五岁时,开始染齿,这标志其已成人,可以结婚。

(3)婚姻。如抢婚、偷婚、拉婚存在于云南梁河一带的阿昌族,彝族,哈尼族,瑶族,侗族,普族,景颇族,布依族,高山族等。

(4)丧葬。如藏族的“天葬”、“火葬”、“水葬”。

5、精神民俗类

(1)巫术。巫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形式包括:乞求、巫术,如狩猎巫术;接触、驱赶巫术,接触巫术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达到巫术的目的,驱赶巫术是将附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等借助巫术的力量赶走;诅咒、灵符巫术,是以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此外,占卜在巫术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宗教、信仰。民俗宗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崇拜,指人们对某一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图腾崇拜,即原始民族对所崇拜的事物(动物、植物或无生物)都认为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祖先崇拜,是人类自身的崇拜。

(3)民间禁忌。包括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一般生活禁忌。宗教禁忌如鄂伦春族认为火焰就是火神的化身,禁止乱扔火、玩火、用利器捅火。生产禁忌如傣族关门节过后,生产大忙,禁止谈恋爱和举办婚事等。

6、口承语盲民俗类

(l)民间文学。包括民歌(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我国有些民族还形成了传统的歌节,如广西壮族的歌好、白族的石宝山歌会,甘肃青海各民族的花儿会等。

(2)民间音乐、舞蹈、竞技、游艺、民间工艺。如广东省番禹市黄飞鸿馆前广场上的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常年演出,百看不厌。

四、民俗主题选择原则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主题应遵循人文关怀、把握文脉、突出形象、体现意境等原则l1[,应注意以下特点:(l)把握“文脉”:“文脉”指民俗旅游主题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心理积淀四大方面。选择旅游主题时,应在认真分析研究所在地的“文脉”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灵活地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顺应“文脉”,追求同一性,从文脉特征中提炼主题;二是突破“文脉”框架,构思差异性主题,形成主题的鲜明个性;三是采取协调与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即既体那与“文脉”相协调,又突破“文脉”的创意构思。

(2)独特性: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民俗文化往往是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长期生活产生的,因此,往往具有独特性,这也是旅游产品的唯一性优势。传统节日、定期庙会、赛会等时令性活动都具有独特性,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另外,从客源市场要求上看,多数主题公园的有效客源市场半径在200~500公里之内,此范围内应避免主题的雷同,以防止近距离重复。(3)鲜明的时代性、个性: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应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选择那些与时代息息相通的主题;主题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的时尚需求,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性:旅游者访问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目的就是得到一种独特文化的冲击与感受。游人亲身投人,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内的一员,在异乡情调中,体验着另一种生活的感受,从而达到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目的。

(5)符合市场取向:旅游主题应具有个性、创意,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反映旅游者的态度、爱好和动机,能贴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兴趣取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6)延展性和弹性:选择的主题要有能够延展的足够空间和弹性,吸引人们重复消费,延长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故在主题选择上应有较大的扩展余地,使主题公园内容更新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延展开发关联性产品。

五、民俗主题选择方向

(l)物态类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览、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

(2)动态类民俗旅游:即以活动的安排为主,游客通过参与或半参与进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的主题公园内,并从中得到愉悦和陶冶。

(3)心态类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动。

(4)语态类民俗旅游:指对声音、语言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应用,包括戏曲、山歌、曲艺、方言等。如广西的三月三歌会。中国民俗文化村的主题语:“让世界认识我们的民族”,正是它立足于宣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它建园十多年,一直游客不断。2002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旅游主题公园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倡仪女士提出应重视对民俗文化中的神话故事体裁的利用,她指出神话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比如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奇书,是一部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始神话的上古文化珍品,它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因而,是中国民俗旅游主题公园选择主题的基本源泉。

六、民俗主题公园开发模式

1、游乐园模式主要以各种动力传动的游乐设施,通过游客直接参与,刺激身心,以满足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心理上的愉悦。游乐园投资大,运转和维修费用较高,需要较稳定的客源。如美国Disneyland,我国也可以选用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或《山海经》中的人物。

2、中国民俗文化村模式一般按1:1的同等比例异地移植文化建筑,以此为背景编排民俗文化活动项目,参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3、旅游文化宫模式例如西游记宫,主要以雕塑、美术、戏剧等传统艺术手法和声控、电控、电子、灯光等技术手段,将故事、童话、神话等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其表现内容广泛,投资相对较小,对空间适应性强。如青岛神话洞、北京云水仙洞。

4、缩微集锦模式即名景缩微集锦式主题公园,其重视缩微景观的视觉逼真性,以被动游憩为主、参与性娱乐为辅。

5、电影城模式影视拍摄和旅游接待相结合,内容丰富,艺术地再现虚构的或非原地曾有的景观,如大观园,唐城,水浒城等。

6、博物馆模式各种类型的带有明显企业投资行为的综合或专业博物馆,规模和内容差别很大,但大都以静态的展览为主要表现手法,如民俗服饰,民间工艺品等。.7、民俗文化性主题模式包含一个或几个文化主题,以民俗文化为创意素材,综合多种表现形式,注重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配套完善,能独立运转的新型游乐城,是第三代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

8、建设旅游小城镇模式即在一区位条件较好、民俗文化典型的地域,新建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小集镇,或依托已有小镇或古街区扩大古镇规模。挖掘并表现该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再现古风民俗,古建筑、古文艺等古文化,保存发扬光大地方文化,并诱导地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化。该类主题公园建设规模一般较大,布局集中,投资较多,功能完善而齐全,能独立运转,其社会经营性较强。该模式可以是上述“民俗文化村模式、电影城模式、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性主题模式”的综合发展。

第四篇: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斗勇斗智,优胜者会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长刀,头缠色线,身着藏袍,衣饰上缀以虎皮豹皮,处处显现出男子汉的英武阳刚之气。而珞巴族男子头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饰物均用虎、豹、熊、鹰等猛兽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装饰。在居室的屋檐和墙壁上吊挂一排排兽角兽头,这也是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夸耀。@①人亦如此,挽弓佩刀,喜用兽角、牛头作饰。从衣饰、居住、游艺等民俗形式和活动中无不表现出西藏各族人民刚强、豪放的民族性格。

诚信无私是西藏各民族普遍信守的道德原则,也是人们关于人格美的评价标准。人们以诚实为美,推崇公正无私,待人诚恳热情,极为重视友谊。这些道德原则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与自然原因,与人们所处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人还不足以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时,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公正无私、真诚信任,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从而为氏族、部落和民族的发展谋得利益。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个人离开了群体就等于死亡,集体力量的扩大就意味着对自然的敌人和社会的敌人的胜利。因而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有着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老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和原始民主培育了人们诚挚的无私的心灵,也强化了对朋友的友谊。这些古老的道德原则世世代代为人们所承继下来,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受到人们的信守和珍视。

诚信、无私与重视友谊在西藏民俗文化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择偶和交友时将诚实和正直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到藏族家做客,无论是否相识,主人都会捧出甘醇的青稞酒和浓香的酥油茶热情款待。与藏族交友,他们可以掏出一颗诚挚的心,愿为你付出一切。当你到珞巴族、门巴族和@①人居住的喜巴拉雅山区游行,会在路旁沟畔见到一些装有物品的背篓就地摆放,背篓上压有石块或木棍,表示这是“有主之物”,任何人都不会去触动这些已有主人的东西。珞巴族谚语云:“不捡不是自己分内的东西,不收不是自己种植的庄稼。”珞巴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会倾其所有招待,客人吃喝越多主人越高兴。一些部落的待客习俗尤为别致:宾客至,主人热情迎至客房,取来酒、肉、菜,由客人自行杀猪宰鸡饮酒,视同家人,给朋友以最大的信任。西藏各族人民对朋友、对客人无不是真诚相待,诚信无欺。当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西藏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班级:土木工程(2)学号:0821114411

签名:

日期:2011年12月22日

第五篇: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是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或是以生活行为来表现,或是以语言、文学、艺术来表现,更多地是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礼记•乐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的风俗也随着发生变化。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

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 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意义

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学的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充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使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途径

2.1全面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

3.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增强了吸引力和生命

力,为湘西旅游业持续繁荣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偏远湘西的龙头经济支柱,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机会。

3.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很多文化精髓得以保留下来,不至于被遗忘,逐渐消失。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结语:

湘西自治州的旅游业要走出现在的低迷状态,攻克发展瓶颈,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势必要突破以往的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湘西旅游业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农业,工业,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手工业,民族服务业,生态环保业的全面发展。

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十分重要,而现阶段的民俗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少的一些民俗风情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些拉客宰客,导游盲目引导等现象,比如参加婚礼,背一下新娘多少钱等等。

因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规范管理好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给湘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好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组织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在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5009字(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广西民俗文化的开发5009字(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究

    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讨摘要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杭州,作为省......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大全)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以宝山石头城为例08级5班 08068005 王俏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 摘 要:新疆是一个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民族多元性、地域多样性、淳朴自然性等特色。结合新疆民俗......

    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5篇模版]

    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 银川市实施“153243”工程晚报讯(记者 王莉萍 通讯员 李小艳)作为自治区五十大庆献礼的重点工程,今年,银川市开始实施“153243”工程,展示展演我市回族......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摘 要] 通过分析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以及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破坏的三种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推荐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高 阳 陈俊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客......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范文大全]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

    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而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分支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旅游产品的主流。关键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