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五篇

时间:2019-05-13 19:5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

XX县地处川南边陲,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数千年来,人们在这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劳作,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间民俗文化渊远流长,斑烂绚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俗文化遭遇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一部分民风民俗正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一批优秀的具有XX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正逐渐流失消亡。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挖掘、整理和保护发展XX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政协XX县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通过深入乡镇,访问民间艺人,了解文化协会状况,召开各类有识之士座谈会,对XX民俗文化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民俗文化的现状

所谓民俗,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生活行为模式,它包含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交往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民俗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XX的民间民俗文化受到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结构、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既有与川南各县相同相通之处,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生活习俗类,即人们在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时的习俗仪式等。二是劳动习俗类,即人们在修房造屋、犁田种地、栽秧薅草、拉纤划船时唱的山歌、号子、小调等。三是节日习俗类,即人们在各种传统节庆时的礼仪、习俗及娱乐活动、民俗表演等。四是民间文学类,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

近年来,XX县委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1988年,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XX民间文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完成了XX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公开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XX县卷》一书。

200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端午龙舟节,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4年3月,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文艺调演。通过调演,发现了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民俗表演项目。2004年7月,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体育运动会,集中展现了XX县民俗体育项目。2005年4月,宣传、文化、广电部门在开佛、古河等乡镇收集、整理、录制了淯江号子。2005年10月,梅硐镇政府和古石林旅游公司共同举办了首届苗族风情艺术节,集中展现了独特的苗族文化。2006年2月,成功举办了“四川宜宾·竹海XX”首届龙灯节。2006年5月,县文化、广电部门及音乐舞蹈家协会深入乡镇对山歌、民谣进行了收集、录制。同时,各类民间民俗文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如收藏家协会、龙灯协会、龙舟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民俗文化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许多传统民风民俗逐渐被淡化,民间艺术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甚至被遗忘。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现代生活节奏快,市场经济要求回报率高,而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文艺只是在老一辈人中流传,大部分民间传统艺人年龄严重老化。现在青年人大多愿学习易学易会且回报高的职业工种,而不愿意学习民间传统艺术,一些民俗表演项目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经费不足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主管部门无专项经费,无稳定性的投入,特别是民俗文艺表演大多靠社会的捐助。加上协会自身市场意识淡薄,造血功能差,因此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仅靠民间民俗文艺爱好者们的热情与积极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四)部分民俗文化表演形式落后

部分传统民俗表演形式陈旧、单一,受众面狭小,如车车灯、牛牛灯、莲花闹、金钱板等缺乏吸引力。

三、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认识,抓住机遇

目前,保护和发展XX民俗文化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一是我国已启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起,已将6月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三是全县正着力打造旅游主导产业,争创中国旅游强县,为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县委、县府已将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打造节庆文化品牌摆上了议事日程。为此,要抓住这一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力促XX的民俗文化上台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通过政府倡导、部门配合、协会参与、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俗文化、尊重民俗文化、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竹海报要开辟专栏,XX广播电视要选取精华播放,文化部门要继续组织形式多样的民俗文体活动,继续办好民俗运动会和民俗文艺调演。文化馆要定期或不定期出选刊。各单位、各乡镇要利用各种节庆组织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注重发掘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创建特色文化之乡。

(三)加强领导,增大投入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涉及部门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协调实施。一是宣传部门牵头,文化、旅游、广电等部门配合,协会积极参与,成立民间民俗文化研究和保护机构,负责全县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二是财政每年应将民俗文化保护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用于重点打造,精心包装项目,或以奖代补,对有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予以奖励。积极引导和扶持民俗文化进入市场,发掘民俗文化市场潜力,创造自身价值,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性;三是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把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常规工作,培训一批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引导青年人热爱传统民俗文化,鼓励青年人学习传统民俗表演技艺;各乡镇和职能部门要建立民俗文化人才库,对有专长的民间艺人予以表彰,对在生活和工作上有困难的要给予关心,必要时给予一定扶持和帮助。

(四)认真规划,精心包装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重在认真规划和精心包装。要精心选择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包装和推介。规划和包装民俗文化项目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县开展一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普查、收集和认真整理工作,形成详实的文字史料,提出发展XX民俗文化的方案;二是在坚持“百花齐放”的基础上,对XX传统民俗文化筛选提炼、论证定位,本着淘汰一批、精选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在“特”、“精”、“新”上下功夫,推陈出新,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具有XX特色的品牌;三是对XX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改革创新,逐步走向市场。要举办好正月龙灯狂欢节、端午龙舟节、金秋美食节、梨花节、西部竹石林探险节、苗族风情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在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前,要通过英特网、广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在省内外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逐步形成定期的节庆旅游盛会,提升XX旅游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石蕴玉而山辉,山怀珠而川媚,XX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全社会都有义务肩负起保护、发展民间文化遗产的重任,让XX民俗文化得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为打造旅游主导产业,建设“生态XX、魅力XX、和谐XX”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民俗文化调研

民俗文化调研,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弘扬时代精神

———三七小分队中山镇调研

在物欲日益横流的当代社会中,我们的民俗文化正被步步侵蚀,带给我们的却是越要越强烈的无限追思。故此三七小分队决定应弘扬时代精神的主题,宣扬传统民俗文化,并在江津中山古镇做了民众对文化了解程度,传承情况等的调研报告。在休息时间,在甘姐的引领下,有幸亲身感受了听书喝茶这一民俗文化。

7月5号上午,我们再次乘车到了迷人的中山古镇,在中山镇党务办公室的甘纯姐的带领下,我们到了一家当地独具特色的评书茶馆。坐八仙桌,品瓷杯茶,听评宋史等。茶馆小坐半小时,身心得以放松,全身舒畅,民俗文化韵浓厚。下午我们开始了调研活动,对象为当地居民及游客。年龄从儿童到老年人不等。三七小分队全体成员化整为零,分配到古镇老街各个入口分发及收集问卷。其中有不少当地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同学们就将问题及选项用通俗的语言口述,接受问卷调查的民众们都很认真的填写的问卷。下午四点左右,100多份发出去的问卷都已收齐,带着丰硕的果实,三七小分队欣慰地回到了住处,统计分析问卷。

(重邮三下乡”三七”小分队供稿)

第三篇:玉田乡民俗文化调研

汽车学院“三下乡”总队前往玉田镇进行彝族民俗文化调研活动

7月23日一早,汽车学院“三下乡”服务总分队在团委书记龙俊如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甘洛县玉田镇对当地彝族的民俗文化进行调研活动,当地党委及政府对志愿者服务队的到来表示十分欢迎,并在当地永久村罗书记的带领下进入当地彝族居民家中开展活动。

通过与罗书记的交流,队员们得知:当地居民多居住在山腰位置,汉彝两民族杂居,交通运输不便,但是具有非常浓厚的少数民族气息,农作物种植是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地计农田700余亩,在退耕还林之后当地政府对村民进行了大力的补助及扶持,这使村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随后总队队员前往当地居民家中进行走访调研,走访过程中队员们对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名族服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村民们也热情地为队员们讲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并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彝族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的民族风俗习惯。村民还热情地向队员们展示了彝族名族服饰,并且让队员们试穿,以更加深切的感受少数名族的文化内涵。汉彝两族友谊悠久流长,这样的彝族村落之行不仅让总队队员们了解到了彝族居民的生活现状,也让队员们对彝族民族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第四篇:民俗文化实践报告

民俗文化实践报告

民俗文化实践报告1

第三天早上,小分队于9点在xxxx站公交站集合,准备前往位于xxxxxxxx区的魅力古镇xxxx,并对xxxx民俗文化作进一步的调研和实践。坐上xx路公交车,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期待。路途虽远,但是很有意义。公交车途经津塔、xxxx西站等xxxx的城市新地标,我们在探寻传统民俗的同时也领略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到了xxxx镇,我们立即被那里传统与现代兼长并美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了。这里是绿意盎然的乡村,这里是闹中取静的古镇,现代化的设施、浓郁的乡土气、传统民俗的文化味在这里交融。

xxxx是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称太平庄,后称古柳口,金代建镇,明清时期形成南北漕运枢纽码头和商贸集散地,清乾隆年间更名为xxxx。戏楼、牌坊、文昌阁,被称为xxxx三宗宝。清代这座小镇上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和40余座古寺院,至今仍可找到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

我们首先调研了古镇的几家年画专卖店。经采访,我们得知,xxxx是中国木版年画之乡,xxxx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的木版年画起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景象。现在,由于政府保护得当和适度的市场开发,xxxx年画在如今的时代里,依旧生机勃勃。

稍作休整,下午,我们来到了闻名遐迩的“石家大院”。现在,xxxx将“大院文化”作为重塑千年古镇文化的起点,随着人们对赶大营历史的追溯,石家大院、安家大院等大宅门里老xxxx人的奋斗史也逐渐清晰起来。

经了解,石家大院位于xxxx镇估衣街和河沿街,始建于1875年,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今天的格局。这座大院占地6000平方米,南北长96米,东西宽62米,有xxxx多间房屋。这里也是xxxx乃至中国北方保存最好的清代大宅门民居院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年“xxxx八大家”的奢华生活。

修旧如旧的账房、客房、主人卧房、闺房、戏楼让我们领略了当时民居主人的生活风貌。此外,旧街景的.泥塑复原和婚俗展览令我们尤其印象深刻。传统婚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今天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一些传统风俗在今天依然得以保留。

离开了xxxx,我们在傍晚时分又参观了海河沿岸的李叔同故居和梁启超故居,了解了这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身临其境的体验了他们的生活地点。

最后,我们又游览了海河沿岸的夜景,结束了美好的一天。

民俗文化实践报告2

关键词:

渔鼓戏、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农民文化需求、文化体制改革

背景: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现代经济文明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日益挤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受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生存环境岌岌可危。诚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和继承,但是一个没有以自身传统为底蕴,没有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作支撑的国家何以走向自立自强,遑论民族复兴。20xx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针,把文化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这对身处困境的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该把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当做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关于渔鼓戏的相关知识介绍

渔鼓戏,俗称“朝戏”,是广泛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的三大剧种(包括荆州花鼓戏、皮影戏、渔鼓戏)之一,据说起源于唐代,关于它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在其中。相传我们所熟知的八仙又可以分为天八仙、地八仙和中八仙,其中江汉平原一带由中八仙管理。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江汉平原上的人们整日劳作,生活甚是辛苦乏味,于是命令中八仙把渔鼓戏带给江汉平原上的人。从此每到农闲时就有人演唱渔鼓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其中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有《五虎平南》、《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 渔鼓戏由于其深深扎根于农村土壤之中,因而按照今天的话说,具有鲜明的“草根文化”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农村戏曲有别于城市戏曲:城市艺人一般由正规的的老师正规的戏曲学院来培养,戏曲表演比较高雅,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而农村艺人则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带出,他们拥有农民和艺人双重身份,农忙时像普通农民一样劳作,农闲时出来表演,而且他们表演的戏曲民间气息浓厚,没有太多讲究,通熟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其二,渔鼓戏重在介绍历朝历代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薛仁贵、罗通、杨家将等,对人物的刻画和好坏之分也更加固定,反映出普通百姓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喜好,同时也说明了戏曲对老百姓具有教化作用,带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特征。其三,为了便于组织演出,渔鼓戏表演的分工非常明确,演员表演的角色也十分固定。据我调查的一位老艺人反映,他一生只演过几个角色。其四为了迎合群众喜好的变化,渔鼓戏中的渔鼓腔经过改革加工,已经朝着“低短”的趋势发展,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听到戏子们把一两个字嗯嗯呀呀唱半天。

二、渔鼓戏的发展历史

渔鼓戏在建国前一直活跃在江汉平原上的广大农村。建国后由于国家提高了农村渔鼓戏艺人的待遇,给表演的农村艺人算工分分粮食 ,这些措施推动了渔鼓戏的发展。1958-1962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村渔鼓戏基本处于停办状态。文革之前渔鼓戏的表演又有所恢复。文革爆发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破四旧”运动,并且向农村蔓延,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渔鼓戏也未曾幸免,被迫彻底中断。文革刚一结束,渔鼓戏的发展再次受到上级的重视和鼓励。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渔鼓戏在二十世纪末进入到一个繁荣鼎盛的阶段,迎来了渔鼓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也显示了渔鼓戏在农村地区旺盛的生命力。

综合渔鼓戏的一些特征和发展历史的变化,可以看出它的兴衰主要受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当权者所采取的政策是支持还是反对,群众的喜好变化,还有社会稳定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三、渔鼓戏的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渔鼓戏的发展一直在走下坡路,近年来甚至可以用有销声匿迹的危险来形容。过去渔鼓戏的表演次数十分频繁,场面也非常火爆,还出现过几次连续三年表演不断的情况,可是这几年人们一年都难见一次表演。除此之外,渔鼓戏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以我这一代为例,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自己家乡有这一传统戏曲,更不用说去欣赏去传承了。更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年青一代来学习和继承,而且现有的艺人大多都已过不惑之年,渔鼓戏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四、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根据我对老艺人的调查采访和自己的观察分析,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青少年和儿童课业负担承重而且家长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女去学习在他们看来没有前途的渔鼓戏,但是老艺人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2、缺乏政策支持,收入渠道少,效益低,维持运转的资金匮乏,表演次数自然也越来越少,在农村逐渐失去影响力。

3、农村群众的爱好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等新兴文化娱乐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再加上风靡千家万户的麻将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渔鼓戏兴趣不大。

五、推动以渔鼓戏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再发展再繁荣的意义

渔鼓戏作为江汉平原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并未失去其存在的价值,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对其文化和经济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打造,其多重意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来。这些意义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文化的生命力会是永恒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文化才具有延续性。

2、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现阶段农民

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却极度匮乏。在农村,文化设施几乎为空白,不用说图书馆电影院戏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他们享受不到,就连勉强获取信息的报刊栏书店都寥寥无几。难道农村人就没有精神文化需求吗?在我们的头脑中,健康的文化不来占领,低俗的文化就来侵蚀。城乡文化差距悬殊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健康文化大行其道。以我的家乡仙桃为例,麻将文化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打麻将几乎成了一种全民运动。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摆开阵势,更不用说到了春节前后,输赢小则几百,大则几千上万,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不说,还败坏社会风气。

3、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搞活农村的`第三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

六、关于推动以渔鼓戏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1、由政府出台鼓励乡村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加大对渔鼓戏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

2、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将分散的农村艺人集中起来进行资源整合,探索建立一批以吸收社会资金为主以国家财政支持为辅的具有现代集体企业性质和特点的农村文艺剧团或文艺组织,在农村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鼓励对传统的戏曲形式和节目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加工,提高节目的质量,打造一批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和群众喜好的精品节目。

4、开展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抓紧时间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来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后继者的培养。

七、结束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渔鼓戏这一家乡传统文化形式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情,传统文化在我的心目中不再像过去那样虚无,而是具体可感的。但愿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还有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早日形成共识行动起来,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尽快摆脱危机。

谢辞:在家乡作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中,我得到了农村渔鼓戏艺人马德高老先生和其他人的热心帮助,他们提供的资料对我撰写此报告起到重要作用,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仙桃渔鼓戏的诞生》

第五篇: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BM201310243866

品中国味道 诉民大情怀

下载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一) 社火(二) 灯阵 宝卷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剌绣 剪纸 社火(一) 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报告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报告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古村位于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大桥江乡境内,村落屋居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现有326户、1137人,其中苗族占98%,龙姓村民占总人口的97%,是江......

    关于雷州民俗文化调研的策划书.doc(xiexiebang推荐)

    关于雷州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的策划书湛师基础教育学院政史系“行思者”社会实践队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雷州湾,西临北部湾,北与湛江市区、遂溪县接壤......

    关于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宣传处 2007-9-28 9:48:27 共被点击 3103 次 根据市政协三届十四次主席会议研究确定的重点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发掘台州民......

    寒假实践报告-安徽民俗文化

    寒假实践活动论文 寒假实践活动论文报告 ——关于安徽地区民族习俗的调查 姓名:xxx 学号:xxxxx 班级:xxxx 安徽坐落在中国中部地区的省份,连接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相对落后的......

    黎族民俗文化探究报告(推荐五篇)

    黎族民俗文化探究报告 黎族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其已形成本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乌丙安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优秀遗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现在中国已经是联合国《保护非......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