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季猪病预防与治疗
夏季猪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夏季气温高,给猪场生产带来不少问题,对规模化猪场的影响更为突出,如热应激、采食量下降、增重减慢、繁殖障碍等,本文拟对高温季节猪场饲料的管理及保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猪群热应急的表现;妊娠母猪的最适量温度为22℃~25℃,哺乳母猪为15℃~18℃,公猪为15℃~18℃,哺乳仔猪为28℃—32℃,保育猪为24℃~28℃,肉猪为18℃~21℃,当环境温度高于32℃时,猪群则出现热应激。
1.1公猪性欲降低,精液品质下降。一般认为公猪睾丸造精机能产生障碍的极限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85%,遭受高温的公猪精液品质降低,并且会导致其受应激过后4~6周繁殖力较低。
1.2母猪繁殖障碍发病比例上升。母猪受胎率下降,返精率增加,产仔数下降,流产、死胎增加,特别对妊娠早期(30天以内)及妊娠后期(100天以后)的母猪影响最大。母猪受精率在20℃时为85%~90%在33℃下暴晒72h后为50%~60%.母猪产后子宫炎—乳房炎—泌乳综合症发病率增加,并因热应激而使采食量下降,影响泌乳量,仔猪断乳重减轻,母猪断奶后发情延时。
1.3商品猪饲料利用率降低,采食量下降,日增重下降。当环境温度高于5℃~10℃时,猪的食量要降低6%~21%.1.4中暑、猪应急综合症、便秘、黄白痢、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链球菌病等疾病发病率升高。
1.5饲料更容易发霉变质。出现猪霉菌毒素中毒现象。
1.6蚊子、苍蝇等大量滋生,干扰猪只休息,传播疾病,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发病率升高。
2.高温季节饲料管理要点
2.1完善防暑降温措施
在高温季节,应为母猪提供一个凉爽、洁净、安静的小环境。
2.1.1猪场选址布局要有利于通风降温猪场选址坐北向南,猪舍最好呈阶梯式排列,间距在8m以上,有利于通风降温。
2.1.2增加猪场绿化面积,改善场区小气候增加猪场绿化面积,减少水泥地面所占比例,以降低地面湿度,夏天可降低猪舍环境温度3℃~4℃,减轻热辐射80%。
2.1.3改善猪舍环境(1)加强通风:尽可能打开所有门窗和散气孔通风,采用电扇、抽风机加强舍内气流动。(2)用水降温必须和强力的通风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否则会造成高温高湿,适得其反。喷雾降温适用于配种妊娠舍、生长育肥舍及公猪舍,每间隔40min左右喷水3~5min,滴降温适用于限位栏及漏缝高位产房,对哺乳母采用颈部滴水降温,最好能够自动控制,每间隔15min0.5~1min,滴水降温可使哺乳母猪的采食量提高20%;冲洗淋浴降温适用于大肥猪舍,配种妊娠舍及公猪睾丸局部降温,每天进行淋浴2次,忌用冷水突然喷淋猪头部,对配完种Ih内的公猪禁止冲淋;水浴温可在运动场上建水池,让公猪和断奶母猪自由洗浴降温;屋顶喷水降温或人工
喷水降温。(3)改变猪舍结构或安装防晒网降温;南方的公猪舍、妊娠母猪舍、生长育肥舍宜采用开放式结构;猪舍屋顶、墙壁和猪栏地面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如屋顶瓦面下铺垫刨花或泡沫,墙壁用空心砖,猪栏地面用绝缘水泥或漏缝地板;延伸猪舍屋顶宽度可减少热量的吸收;在猪舍屋顶及太阳直射的东西两侧拉防晒网遮阳以避免日光直射。(4)湿淋降温或空调降温;有条件的猪场产房及保育舍可使用湿淋降温系统,一般可降低舍温5℃~8℃;种猪场和采用人工受精猪场的公猪舍可安装空调。
2.2改善饲料管理
2.2.1降低猪群密度。降低猪群密度可避免拥挤,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热应激,尤其是圈养的妊娠母猪若密度过大,会因炎热烦躁打架引起流产。所以最好单栏饲养。商品大猪占圈面积要达到1~1.2m 2/头。
2.2.2适当控制配种时间。适当避开最炎热的7~8月份配种,合理安排生产;同时配种、采精在早晚凉时进行。
2.2.3安排好猪群调动、出售、去势、疫苗注射时间此工作宜在早晚进行,猪长途运输途中要供应饮水喷
水降温。
2.2.4推迟上产床时间。选择母猪产前3d左右早上凉爽时上产床。
2.2.5控制分娩时间、缩短产程。高温条件下常出现母猪分娩时间长,使胎儿停留产道时间过长而窒死亡。可在预产期前2d清晨注射氯
前列烯醇0.2mg/头,约24~28h后分娩,产下3~5头后,注射缩宫素~5mL。这样既可诱导母猪在清晨分娩,又可缩短产程,减少死胎。
2.3调整饲粮营养水平,控制饲粮日喂量
2.3.1增加重胎及哺乳母猪营养摄入量。高温环境下哺乳母猪料应保持较高的营养水平,可添加2%~5%肪粉、2%优质鱼粉及0.1%~2%赖氨酸,母猪产前4周的日采食量应达到2.5~3.2kg,旺乳期应达到6kg上。
2.3.2对待配母猪实行优饲。对断奶母猪或配种前2周的后备母猪实行以哺乳料短期优饲,促进发展排卵,日喂量可保证在2.2~2.5kg以上。
2.3.3控制妊娠母猪营养摄入量,配种后的母猪应采用低蛋白质水平的妊娠母猪料,过多的饲喂对期胚胎发育不利,尤其是在高温季节,母猪配种前4周,日喂量在1.8—o.2kg为宜,使母猪控制在中等况。
2.3.4应用专门公猪料。种公猪应用专门配制的公猪料,并且增加2%优质鱼粉或每头公猪每天增喂2枚鸡蛋。
2.3.5提高商品猪采食量,选用优质新鲜原料,添加诱食剂,提高采食量,保持商品猪较高生产速度。
2.4改变饲喂方式
2.4.1改变料型。采用湿拌料,水比例为1;1,可提供采食量为10%左右,但要现拌现喂,防止酸败变质;时多喂青绿饲料,尤其是母猪。
2.4.2增加饲喂次数。晚上加喂夜饲,特别是泌乳高峰期的母猪。
2.4.3调整饲喂时间。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是喂料,做到早上早喂,晚上多喂,夜间不断料。
2.4.4保证充足的清凉饮水。抑制猪体温上升。(1)增加饮水器的数量;经常检修饮水器(有无阻塞);饮水器要有足够的压力保证流量,母猪为1.5L/min,肉猪为1L/min。(2)在饮水中添加0.1%~0.2%的人盐或0.5%小苏打,调节母猪体内电解质平衡,减少热应激的发生。(3)采用清凉深井水,水管不要暴晒在阳光下,有利于猪体降温的同时,要保护好仔猪免受高湿和风扇直吹的影响。(4)应保证活动场上的饮水不间断,并将饮水器置于阴凉的地方,以避免日光直射升温。
3.高温季节猪群保健技术要点
3.1加强猪群免疫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注射各种育苗,并做好记录,确保免疫到位。确保疫苗质量,保证疫苗采购、运输、保存过程规范,防止可能出现疫苗冷链的中断,造成疫苗质量下降或失效,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在冷藏箱中并在Ih内用完。同时不要因为夏季而忽视口蹄疫苗的接种。
3.2保持猪舍得清洁,定期消毒
高温多湿季节是细菌生长与繁殖十分活跃的时期,清洁消毒工作2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或清除留在猪场及猪体表存活细菌的好办法。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包括栏舍,场地、用具、器械、排水道、空气以及母猪全身体表等方面的消毒,还应特别注意一些卫生死角,如装猪台、污水沟、粪沟、粪堆、蓄水池、食槽等场所及设施的消毒。
3.3保证饲料新鲜,防止饲料发霉,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容易引起饲料发霉。因此要经常检查饲料的质量,保证饲料新鲜,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素处理剂,如毒消安、百安明等;同时经常清理料槽,禁止饲喂发霉饲料。
3.4防中暑
3.4.1做好巡查工作。上午11:00至下午4:00这段时间应做好巡查,当发现母猪呼吸短促、体表发热等热应激征兆时应立既采取措施,用冷水将猪全身(除头外)淋透或灌肠,打开风扇吹猪身以降低体温,根据实际情况肌注安乃近10~15mL,当发现狂躁不安时应注射氯丙嗓5~10mL,但二者不能合用,以
防止温剧降。
3.4.2应用清热解暑的中草药在饲料中添加开胃键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草药,如大黄粉、大青叶、板蓝根、山楂、苍术、橙皮、摈榔、黄茎、大曲等配制成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0.8%~1%,可缓解炎热环境对商品猪的影响,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等。
3.4.3应用抗热应激类添加剂。适当增加多种维生素的用量。特别是提高VC、VE的添加量,温度超过32度时,每千克饲粮添加剂VC400mg、VE200IU。采用有机微量元素(有机硒、有机鉻等)能有效地提高热应激的能力。在饮水中加入清凉一夏,在饲料中添加冰点vc可提高热应激状态下的生产性能,缓解热应激造成的不良反应。
在公猪饮水中加入亚硒酸钠VE口服液,可以提高公猪的精子质量。在母猪饮水中加入亚硒酸钠VE口服液,可以提高产仔数和增强母猪体内抗体,生下的仔猪抵抗力强,降低水肿病和圆环病毒的发病率。
3.5切实做好猪群保健工作;针对高温季节多发热,如母猪子宫炎—乳房炎—泌乳综合症、仔猪黄百痢、球虫病、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等特点,做好猪群保健工作,可应用正源附弓康、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母猪产前1周至产后1周每吨母猪料中添产护士,治疗加倍。
断奶后1周和转群后1周的仔猪每吨饲粮中添加宝宝乐1,5公斤,配合冰点vc饮水。
育肥猪防止弓形体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每吨猪料中添加青蒿散与附弓康。
对以上药物因经常添加产生耐药性的猪场还可以使用以下方案:
每吨猪料中氟苯尼考500g。
强效支原净+多西环素饮水
3.6防止便秘
在炎热的环境猪易发生便秘,尤其是重胎母猪和哺乳母猪,可在饲粮中添加青蒿散,效果很好,有条件的可补充适量青饲料。
3.7防止母猪产后感染
3.7.1做好分娩舍得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母猪须经严格刷洗和消毒后才转入分娩舍,母猪产前产后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阴户及乳房。
3.7.2母猪分娩前3d应逐渐减料,产仔当天只喂适量的麸皮、盐水,以后逐渐增加喂料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及感染。
3.7.3对分娩母猪进行静脉注射,从产出第2头仔猪后开始对母猪进行静脉滴注输液,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mL,鱼腥草20mL,VC20Ml,复合VB20mL,先锋霉素(VI)4g,在最后100MLJF时,可加入缩宫素3mL,这时预防母猪子宫内膜炎和提高泌乳量有明显的郊果。
3.7.4预防产后母猪泌乳障碍。因热应激的影响,哺乳母猪泌乳障碍发病率较高,产前1周至产后1周,饲粮中添加促进泌乳的添加剂或中草药,能降低热应激,增加食欲,有效地促进食欲,有效地促进母猪泌乳,提高母猪断奶重。在母猪分娩后24h内肌注氯前列烯醇2ml,能促进母猪泌乳。
3.8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夏季猪体内外寄生虫及蚊子、苍蝇、蜘蛛等昆虫都容易大量繁殖,因此要保持环境卫生,勤清扫冲洗,清理沟集积水,处理好猪粪,同时要对猪群定期驱虫。(1)在母猪分娩前2周及仔猪断奶后2周,使用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预混剂,连用1周,以驱除体内寄生虫,(2)由于夏季高温多湿易发仔猪球虫病,因此哺乳仔猪应考虑用抗球虫药,如复方泰灭净、球快灵等。(3)每2周用敌百虫喷洒猪舍墙壁、屋顶天花板、沟渠、粪堆等寄生虫滋生地。(4)安装纱网门窗防蚊蝇,同时全场猪饲粮中加蝇得净,按50g/t饲粮添加混饲,连用1个月,同时结合使用加强蝇必净,能有效地控制猪场苍蝇。
第二篇:夏季羊病预防治疗七个要点
夏季羊病预防治疗七个要点
夏季,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羊发病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预防不到位发病的也有发生,为避免这些现象再次出现,建议养羊人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以下这7个方面:
一、羊舍建造应符合防潮要求
羊舍应建造于地势高燥,四周排水性能良好的地方,舍向应座北朝南,结构以楼式结构为宜,羊床离地面0.4~0.6米,羊舍四周安装有通风排气的门窗,地面铺有水泥或沙石,运动场内配备有专用的饮水池,其场地还应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排水防潮。
二、勤打扫羊舍和运动场
夏天蚊蝇细菌多,每天应定期打扫羊舍和运动场,将粪尿和草料残渣及时消除,并运送到固定的地方堆积发酵,最大限度地减少羊舍和运动场的水份蒸发和有害气体的产生。
三、保持羊舍和运动场有良好通风
羊舍和运动场的通风系统应经常保持良好,并及时根据舍内的干湿度、空气新鲜程度和天气变化,随时灵活掌握羊舍通风,即使是在寒冷的冬春季节,羊出舍或外出放牧后,应及时将羊舍门窗打开通风换气。
四、高湿天气尽量控制羊舍用水量
夏天高湿天气对细菌的滋生有利,应严格控制羊舍用水量。除随时保持饮水池内有清洁足够的饮水外,高湿天气应尽量避免水冲舍内地面和活动场,在夏季高湿天,最好不要对羊舍地面洒水,降低细菌滋生概率。
五、羊舍垫料要勤起勤换
夏天多是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可在羊舍内地面铺撒碎干土、草木灰、煤渣、切短的麦秸、稻草等吸湿防潮,其舍内垫料要勤起勤换,防止潮湿发霉。
六、定期消毒
夏天是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和传播的季节。为防止细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在做好以上工作外,羊舍和用具每周应用百毒杀消毒剂或威岛消毒剂消毒一次,羊舍和运动场地面每半月用2%~4%的火碱溶液消毒一次。
七、定期免疫与驱虫
1、免疫注射是预防和控制羊病的重要措施。目前用于羊的传染病的疫苗很多,应根据各种疫苗的特性和本地的发病情况,合理安排免疫注射的次数和时间。成年羊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羊快疫、羊猝殂、肠毒血症、羊黑疫四联苗和羊口蹄疫疫苗。怀孕母羊在产前30~20天注射羔羊痢疾疫苗。在入夏之前羊要注射羊痘疫苗,6个月龄的羊要按时注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
2、羊的寄生虫分体内和体外寄生虫两种。羊的寄生虫是养羊生产中较为常见和危害特别严重的疾病,患病轻者体弱消瘦,生长受阻,重者可造成大批死亡。因此,必须定期驱虫。体内寄生虫每年春秋两季用丙硫咪唑和阿维菌素驱虫,体外寄生虫用1%的敌百虫溶液涂擦或用0.05%的辛硫磷溶液进行药浴。
第三篇: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在美国东南部也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leburg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肠毒性的。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和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他认为看到小肠充血就说明肠道感染了β溶血性大肠杆菌,这些大肠杆菌菌株表达K88菌毛抗原。用商品菌毛疫苗给母猪免疫接种对预防初生仔猪大肠杆菌并不是非常有效的。
传染性胃肠炎(TGE):如果养猪生产者的生产计划中每周或每月都持续有母猪产仔而中间没有间歇的话,地方流行性TGE常常就是初生仔猪腹泻的原因。当新生仔猪和3~4周龄的仔猪一起养在一个大的产仔房(50~100个产仔箱)内时,地方流行性TGE最为常见。年龄较大一点的感染猪会排出大量的有致病力的病毒,这些大量的有侵袭力的病毒可突破易感猪的母源抗体的保护力,大约在仔猪一周龄时初乳中IgG抗体水平已下降到一定程度,这时大量的病毒超过了母猪奶中IgG抗体的数量。母猪是部分免疫,因此很少出现临床症状。由于母猪免疫程度不同,在同一产仔房内,腹泻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一窝仔猪腹泻很明显,而产仔箱邻近的另一窝仔猪可能很健康。仔猪在哺乳期内由于从母猪奶中获得免疫力而得到保护,而断奶后就发生腹泻。吃前面乳房奶的仔猪,由于奶汁较多可能不发生腹泻,吃后面乳房奶的仔猪由于奶汁较少获得的保护力较低,就可能腹泻。因此,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很大,这要取决于各个母猪从奶汁中提供的乳内免疫力的数量和仔猪感染的年龄。发病率可达50~100%,死亡率可在10~30%,这要取决于猪群免疫力水平和环境因素。
轮状病毒:在新生仔猪的最初几周内,几乎所有的仔猪都可被轮状病毒感染,但大多数病例都呈亚临床症状。当持续不断的产仔房内的病毒超过了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力时,就会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Benfield报告,对轮状病毒具有免疫力的母猪在产仔前3天和产仔后2周内可经粪便排出病毒。新生仔猪感染轮状病毒后会出现柠檬黄或奶酪样腹泻。年龄较大的仔猪腹泻比较温和,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如果仔猪缺乏被动免疫力,病毒增殖足以使6~7日龄的仔猪感染,其临床症状是比较严重的。发病率通常为80~100%,死亡率为5~20%。如果病毒感染的同时继发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会大为增加。
球虫病:在6~10日龄的仔猪,被诊断为球菌病的日益增多。较大规模的集约化养猪生产可能增加了球虫病的流行。在7~8月份猪球虫病的发生年可能增加。
感染猪开始抽拉黄褐色至灰色的糊状粪便,一两天后继而变成水样腹泻。腹泻持续4~8天直到严重脱水。在混凝土地板或板条的产仔房内,球虫病发病率可以达100%。在木板地板的产仔房内,发病率也可以比较高。死亡率为0~20%,这要取决于是否同时有继发感染和环境应激因素。
虽然在猪已鉴定出几个球虫种类,但已经知道的对年轻仔猪有致病力的种仅有猪等孢球虫(Isosporn suis)。形成孢子的卵囊被仔猪食入后,释放出孢子虫,大部分渗入空肠和回肠的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大约(在食入)5天后,进入有性繁殖阶段,卵囊经粪便排出。Harleman和Meyer报道了猪等孢球虫肠道外生活史,卵囊食入后在排出的10~14天可引起第二次高峰。
在流行的猪场,可以预先知道哪一天仔猪要发生腹泻。猪只开始通常不活泼,大部分时间躺在靠近热源的地方,第二天就可发生腹泻。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虽然C型产气荚膜梭菌通常可使3~5日龄仔猪发生急性腹泻,但是在5~14日龄仔猪也可引起C型产气荚膜梭菌慢性感染。这些仔猪出现临床疾病2~3天后出现腹泻和脱水。这种疾病常呈散发,同一窝仔猪仅3或4头感染,而其余的仔猪可能是健康的。
兰氏类园线虫(Strongyloidesransomi):虽然肠道线虫主要在美国东南部是一个问题,但是中西部州的兽医人员对这些寄生虫也是重视的。幼虫可经感染母猪的初乳传给哺乳的仔猪。食入的幼虫可引起空肠上皮细胞脱落使6日龄仔猪发生腹泻。可看到仔猪厌食、腹泻、脱水和精神沉郁。
诊 断
令为遗憾的是对腹泻仔猪进行尸体剖检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病毒性感染的病变可能是肠壁变薄,呈半透明,肠系膜淋巴管内有稀薄乳糜,粪便通常的pH<7.0。然而,这些结果在仔猪不如新生仔猪明显。类似的结果在患球虫病的仔猪也可看到。常常也可看到坏死性肠炎,患球虫病或亚急性梭菌感染都可出现这种肠炎。粪便pH>7.0可能是大肠杆菌病,但也不是特定的。如果母猪无乳汁,仔猪由于没有奶消化,这些猪的粪便也不一定是碱性pH。
因为尸体剖检结果不能确诊,因此有必要采用实验室方法确定腹泻的病原。要想获得最好的诊断结果,应在腹泻发生的初期送几头未经治疗的活猪到实验室作诊断。如果不可能把猪送去,将病猪剖杀后采集一些组织样品送检。死猪或临死猪的样品不宜用作实验室诊断。可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螺旋结肠的部分片段用福尔马林固定后送到实验室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新鲜的、冷藏的空肠和回肠片段送检作病毒荧光抗体检查和细菌学培养(如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用回肠做5~6个压涂片送检作显微镜球虫鉴定和大肠杆菌病荧光抗体检查。收集几毫升腹泻的粪便材料送检作电子显微镜病毒粒子检查。
由于各个实验室条件不一样,因此在送检病料时应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联系,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及怎样的运送方式。只有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才能研制和采用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治疗与控制
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或者是产仔之间至少间隔3个月,这些都有助于控制病毒性腹泻。治疗地方流行性TGE或轮状病毒的关键是防止和控制大肠杆菌继发感染。应当经低乳头饮水器或缓流水饮水槽供给仔猪新鲜的口服电解质溶液,并添加抗菌物药物〔如壮观霉素、庆大霉素、阿普拉霉素(Apramycin、呋喃西林(Nitrofurans)、Quinoloes和新霉素)可减少细菌继发感染。即使幼小的患腹泻的仔猪都会消耗相当数量的水,如果它们能接触到水源的话。在加入药物期间,对水的摄入量要进行监测,以评价药物的食口性。
如果认为大肠杆菌是腹泻的主要原因,应做一下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便采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说明可能还有并发感染,那么诊断结果就要重新评价。
地方流行性TGE是非常难以控制和预防的。目前TGE商品苗在野外应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据报告,有些兽医人员采用从早期感染猪得到的同源活病毒可获得较好的结果。这种病毒取自吃初乳前被感染的新生仔猪。将小肠经过离析结冻,在母猪产仔前3周给予接种。Halterman和Harris分别报道,给整个猪群口腔接种一次活的有致病力的病毒可在猪群内消除TGE的持续流行。南斯拉夫也报道获得同样的消除TGE的结果。有些兽医人员报告在母猪产仔后3~5天注射TGE商品苗仅获得有限的成功。
轮状病毒疫苗在预防轮状病毒腹泻方面还不完全满意。Bohl和Saif已报道轮状病毒毒株之间抗原性不一样,异源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
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球虫病作治疗没有什么价值。在预计要发生腹泻前3~4天给仔猪服用球虫药物一般可产生效果。兽医人员也报道了使用球虫药混合剂〔包括氨丙嘧吡啶(Amprolium)、癸氧喹酯(Decoquinate)和磺胺(Sulfas)〕取得各种各样的结果,这些药物目前在美国还没有被批准用于猪。
控制球虫病的中心应围绕着怀孕与产仔设施的卫生和产仔前对母猪的治疗。基本的前提是防止新生仔猪吃入虫卵。猪等孢球虫的接触来源还没有鉴定清楚。试图从产仔室地板削下来的碎屑中找到虫卵没有成功。研究人员发现母猪很少排出猪等孢球虫虫卵,若在猪粪中检出虫卵,一般都是艾美尔球虫的成员。
为了减少母猪产生虫卵,预防幼猪可能感染,在母猪产仔前2周和产仔后2周内,在饲料中添加球虫药物。给母猪服用球虫药物后,对仔猪腹泻的预防效果无法预测。氨丙嘧吡啶、癸氧喹酯或莫能菌素(Monensin)是一些最常使用的药物,但是还没有被批准。需要了解药物使用后兽医人员与病畜之间的适当关系。
在产仔前4~6周给母猪服用金霉素―磺胺甲基嘧啶―青霉素结合剂对控制球虫病已证明是有帮助的。如果磺胺甲基嘧啶给母猪服用,育成猪的尿液应当作磺胺甲基嘧啶检查,以免饲料在生产和运输系统中发生交叉污染。
对于大多数猪场来说,控制球虫病的根本办法是实施严格的卫生措施并同时控制伴随的感染。对于某些猪场来说,采用金属网作为产仔房的地板可能是有效控制球虫病的唯一方法。但是如果养猪生产人员放入产仔箱内的母猪身体比较脏,或者生产人员在猪栏之间活动穿了污染的靴子,那么即使采用了金属网地板也不会有效。有些兽医人员有时因为违反了卫生措施而感到后悔。
对产气荚膜梭菌慢性感染的仔猪进行治疗是没有用的,但是用C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给母猪免疫可预防这种感染。在有些猪场,产仔前给母猪接种杆菌肽或弗吉尼亚霉素也可预防这种感染。治疗兰氏类园线虫感染可在5日龄和10日龄服用两次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产仔前所有的母猪用苯硫咪唑或依弗菌素治疗。将所有种猪群和仔猪饲养在排水良好、地面干燥的猪舍内可防止活的幼虫存在和散布。
第四篇:安徽省太湖县夏季猪病调查报告
安徽省太湖县夏季猪病调查报告
调查
近期太湖县养猪场发生某种夏季疾病,根据本人在当地调查,通过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及临床治疗效果,基本上判定为夏季高温应激综合症,最近几天当地气候突变,进入高温、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节。许多养猪场硬件设施不全,生活环境恶劣,加上前期猪价过低,许多养猪户降低饲料营养标准,机体抗应激能力下降。高温环境下,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出现一些疾病。
发病状况
许多发病猪体温升高41°左右,皮肤发红,大便干燥,采料量减半或废绝。病程长达5—7天,但育肥猪死亡率很低,而体质较弱的母猪在产前产后发病死亡率偏高。许多客户按附红体或温和型猪瘟治疗,效果不佳,许多猪场采用保守治疗方案,几天后自动痊愈。
评估
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较差。在外界环境气温突变升高下,猪体无法抵抗热应激,激发感染了流感、附红体、链球菌、猪瘟等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综合性感染。如果不改变生存环境,营养得不到改善,后期持续高温状况下,会发生复杂性混合型感染,死亡率大大升高。
预防保健治疗方案
预防
要加强猪瘟和链球菌的免疫,免疫时提前在料中加入润生康和健力源。
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好通风、防暑降温工作,在料中加入电解多维和健力源。也可以加入小苏打。在饮水里加入藿香正气水。
药物保健
l 1用健力源+嘉速补+葡萄糖饮水,用泰灭净+阿奇环素拌料
l 2用健力源+嘉速补+葡萄糖饮水 用喘痢嘉+呼毒清拌料
l 3连用5-----7天后,根据情况 用润生康+健力源拌料调理消化道
治疗
l 1如有体温高于41°的病猪要加入解热药。
l 2全群要及时用全价料,不用生料,治愈后及时加入润生康+健力源调理消化道,加强营养的吸收,提高抗病能力,以防二次感染
l 小群发病 消化道为主的体温41°以下的病猪
l 1 上午 重症混感清+败毒急救+速康 下午 用强勉+牲力源肌注,连用三天
l 2 上午 速倍治+速康 下午 强勉+牲力源肌注,连用三天
总结 如果没有继发性感染时,不要乱肌注抗生素,采用保守性调理回复方法。及时改变生存环境,如果连续出现同一种病症时,要及时处理可出栏的育肥猪,减少疾病的压力和经济的损失。
第五篇:防治夏季热性猪病总结
提高饲养水平,做好通风降温夏季热性猪病是一类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内源性疾病。由于生存环境不良,导致猪体的抵抗力不同程度的降低,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害发病。因此,针对夏季高温多湿的特点,宜多饲喂一些青绿多汁的富含维生素类的饲料,同时注意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降温工作。尤其是圈舍低矮、石棉瓦屋而的更应采取多种降温防暑措施,切实改善生猪的饲养环境和科学合理的饲料搭配,以增强其抗病能力。
规范预防免疫,坚持圈舍消毒及时搞好程序化免疫工作,适当增加猪瘟疫苗剂量(建议初次2头份、二次3头份),以提高猪瘟的实际抗体滴度,可以大大减少夏季热性猪病的死亡率。要高度重视开展夏季大消毒工作,消毒方法要科学,坚持先清扫后消毒,圈舍至少每2天消毒1次,养殖户之间尽量不串场,认真搞好灭蝇除蚊工作。
适时药物预防,增强机体抗力在猪群中个别出现热性疾病时,全群饲料中可立即添喂磺胺类或四环素类药物进行预防。连续施用1周,可有效防止整群发病。
开展积极治疗,科学合理用药夏季热性猪病多数有混合感染,容易误珍。笔者总结的诊治原则是:抓住主因,标本兼治,抗菌抗毒(虫)并举。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分析诊治结果,如果误诊或有新的并发症应及时施治。青链霉素不可以大剂量连续使用,以免影响其他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对附红细胞体病与弓形体病使用复方间甲氧磺胺嘧啶钠时静注效果比肌注好;治疗不明原同引起的猪高烧高热、或持续低烧、卧地不起、食欲下降甚至废绝、集体虚弱、结膜潮红等症时用抗病毒1号(复方黄芪多糖)与头孢雷定效果较好。在治疗无名高热时,结合中药灌服,大青叶500克、银花150克、连翘150克、薄荷200克、野菊花150克、紫地丁150克、按50公斤猪10头份为1贴。每次加3公斤水煎汁灌服,每贴煎2次,药渣可混在饲料中给服,连服2~3贴,效果明显。用药时要注意一定疗程,一般3~4天为一疗程,不宜每天频繁换药,也不宜长期使用1~2种药物,注射时尽可能一畜一针头,注射部位要适当分散,以利于药物有效吸收。在诊疗时,要了解猪群的防疫情况,对防疫差的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用猪瘟单苗按每头猪5~8份结合猪用转移因子1~2毫升注射。